414.第414章 为什么不愿意来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从良种田纪事最新章节!
是啊,秦怀恩想,别说不适合习武的可以做别的,就是习武的这些孩子,也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性有不同的侧重点,就像军队里的不同兵种一样。
以往的秦怀恩只教导过睿儿这一个孩子,还很不成功,教得也有一天没一天的,还教晚了,秦怀恩前世自己习武都晚了,教睿儿又怎么可能早呢?
所以让秦怀恩养孩子、带孩子,他恐怕还有点儿经验,教孩子实在是心里没底儿,可现在,有了清露的指点,秦怀恩变得非常有信心起来,他觉得,他一定能给睿儿带出来一批特别有才干的手下。
这时清露又开口了,“睿儿,有一点我也得跟你说清楚,若是人品不好,咱们就说什么都不能留了。”她可不想招祸害。
秦怀恩目光微闪,他想,来了这些人,他又有的忙了。
睿儿愣了愣,“姨母,啥叫人品不好?”
清露告诉他,“就是撒谎、欺负人、无情无义、不知好歹……”说得乱七八糟。
不过没关系,有人给她补充,窗外的孩子和大人们,争前恐后地给睿儿解释了起来,随后大家就开始了一场有关人品的大讨论,还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
这些观点中有清露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但没关系,她只是静静地听着,等回头再和睿儿“商量”,是非观念,就是这么一点点儿建立起来的。
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耳房中的孩子们,也先后洗完了,一个个地走了出来,他们光着小脑袋,连手脚上的指甲都剪得光秃秃的,虽依旧是面黄肌瘦、没精打采,但因十分干净,看起来可比方才顺眼多了。
因为身上的衣裳花花绿绿的,他们有点儿不好意思,步子迈得很是扭捏,这些衣裳都是家里人临时凑的旧衣裳,自然是很不合体的。
幸好,前阵子家里来了新的下人,带来了一些他们在家里穿过的旧衣,不然的话,还真一下子没地方找这么多的旧衣裳去,清露和秦怀恩的旧衣裳,都是清霜的针线,就算他们没机会穿,也会仔细地保存起来,当成纪念品。
看着这些孩子们,清露懊恼地一拍额头,她发现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是做得太不够了,主要是她没想到,人家是组团儿来的。
秦怀恩是最后一个出来的,抱着那个依然昏睡的孩子。
秦怀恩告诉清露,“没有!”
清露笑了,没有女孩子就好了,旁的问题都好解决,其实就是有女孩子也没关系,清露想了,大不了把女孩子救治好了后,打发走,实在不行,她们还可以自卖自身,找个地方去总是没问题的。
这天家里的午晌饭开得比平日里晚,但大家都不介意,反而热烈地讨论起这些新的家庭成员来,程一针没和家里人一道吃饭,但他又在山上住了下来。
这些孩子除了风寒、肺疾之外,还有些大大小小的毛病,比如外伤、皮癣、冻疮之类的,都需要诊治。
三天后,隔离的警报解除了,孩子们的新衣新鞋也在女人们的努力下做好了,就连手工作坊中的女人们,都暂时放下了织毛衣的活计,给家里帮忙,不然是做不完的,当然,清露也是付了工钱的。
看着干干净净穿戴一新的孩子们,清露十分欣喜,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三天的白粥小菜儿,不仅养出了这些孩子的好气色,还加深了他们对这个家的感情,眼见着他们就活泛了起来,话也多了,还有那特别懂事的,已经主动要求为家里干活儿了。
清露先是和蔼可亲地挨个询问了他们的姓名、年龄和来历,一旁得了叮嘱的秦怀恩则奋笔疾书地将内容记了下来。
用清露的话来说,这叫“档案”,档案不是记完了就算了的,清露还会逐一去核实,看看这些孩子是不是说了实话。
幸好,他们说的地方,都离这里并不远,最远的地方儿,步行的话,有个几天也就到了,核实起来一点儿都不难。
也是,这么小的孩子,根本就走不了太远,更独自活不了太久,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寒冬腊月里。
还有的孩子,则干脆记不清楚自己的来历了,连姓名都说不清楚。
这些孩子自然不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甚至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有的是乞儿,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弃儿,其中有一个,竟然是被大户人家赶出来的弃奴。
他们相遇在巨山县县城,然后被其中的一个孩子收服了,为了更好的生存,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松散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成立了有差不多两个来月了。
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老大”就是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这孩子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个九岁的弟弟,也在这群孩子中,其实他还有个三岁的弟弟来着,前两天死了。
“早知道爷和太太这么好……呜呜呜,是我害了小弟……”贫病交加生死一线时都未曾掉过一滴眼泪的“老大”,这时才展现出了和他年龄相符的脆弱和委屈,只是,有些遗憾永远都无法弥补了。
“你们是从哪里知道我们这里收人的,又为什么开始时不愿意来?”清露轻声问。
他们知道清露这里的途径很多,有的是村里人说的,有的是从在孙东家那里做工的人说的,在孙东家的炭窑中压炭渣的都是穷人,来自周围两县附近的村子,消息传的范围比里正还广。
很多村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把村里没人养活和在灾年出现的流民,往这里送。
不能说这种做法儿不对,但很明显,这让很多人对山上秦家招人的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基本上,一听说会被遣送,孩子们就跑了,或是被舍不得的大人们保护了起来,其实只要有个年龄在十四、五岁的大孩子带着,靠压炭渣,最起码能养活一、二小孩子。
老大也说了他的想法儿,“我想着,我都十二了,怎么也能带着弟弟们活下去,我不想改姓,不想一辈子为奴,断了我们家的香火儿。”
是啊,秦怀恩想,别说不适合习武的可以做别的,就是习武的这些孩子,也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性有不同的侧重点,就像军队里的不同兵种一样。
以往的秦怀恩只教导过睿儿这一个孩子,还很不成功,教得也有一天没一天的,还教晚了,秦怀恩前世自己习武都晚了,教睿儿又怎么可能早呢?
所以让秦怀恩养孩子、带孩子,他恐怕还有点儿经验,教孩子实在是心里没底儿,可现在,有了清露的指点,秦怀恩变得非常有信心起来,他觉得,他一定能给睿儿带出来一批特别有才干的手下。
这时清露又开口了,“睿儿,有一点我也得跟你说清楚,若是人品不好,咱们就说什么都不能留了。”她可不想招祸害。
秦怀恩目光微闪,他想,来了这些人,他又有的忙了。
睿儿愣了愣,“姨母,啥叫人品不好?”
清露告诉他,“就是撒谎、欺负人、无情无义、不知好歹……”说得乱七八糟。
不过没关系,有人给她补充,窗外的孩子和大人们,争前恐后地给睿儿解释了起来,随后大家就开始了一场有关人品的大讨论,还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
这些观点中有清露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但没关系,她只是静静地听着,等回头再和睿儿“商量”,是非观念,就是这么一点点儿建立起来的。
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耳房中的孩子们,也先后洗完了,一个个地走了出来,他们光着小脑袋,连手脚上的指甲都剪得光秃秃的,虽依旧是面黄肌瘦、没精打采,但因十分干净,看起来可比方才顺眼多了。
因为身上的衣裳花花绿绿的,他们有点儿不好意思,步子迈得很是扭捏,这些衣裳都是家里人临时凑的旧衣裳,自然是很不合体的。
幸好,前阵子家里来了新的下人,带来了一些他们在家里穿过的旧衣,不然的话,还真一下子没地方找这么多的旧衣裳去,清露和秦怀恩的旧衣裳,都是清霜的针线,就算他们没机会穿,也会仔细地保存起来,当成纪念品。
看着这些孩子们,清露懊恼地一拍额头,她发现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是做得太不够了,主要是她没想到,人家是组团儿来的。
秦怀恩是最后一个出来的,抱着那个依然昏睡的孩子。
秦怀恩告诉清露,“没有!”
清露笑了,没有女孩子就好了,旁的问题都好解决,其实就是有女孩子也没关系,清露想了,大不了把女孩子救治好了后,打发走,实在不行,她们还可以自卖自身,找个地方去总是没问题的。
这天家里的午晌饭开得比平日里晚,但大家都不介意,反而热烈地讨论起这些新的家庭成员来,程一针没和家里人一道吃饭,但他又在山上住了下来。
这些孩子除了风寒、肺疾之外,还有些大大小小的毛病,比如外伤、皮癣、冻疮之类的,都需要诊治。
三天后,隔离的警报解除了,孩子们的新衣新鞋也在女人们的努力下做好了,就连手工作坊中的女人们,都暂时放下了织毛衣的活计,给家里帮忙,不然是做不完的,当然,清露也是付了工钱的。
看着干干净净穿戴一新的孩子们,清露十分欣喜,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三天的白粥小菜儿,不仅养出了这些孩子的好气色,还加深了他们对这个家的感情,眼见着他们就活泛了起来,话也多了,还有那特别懂事的,已经主动要求为家里干活儿了。
清露先是和蔼可亲地挨个询问了他们的姓名、年龄和来历,一旁得了叮嘱的秦怀恩则奋笔疾书地将内容记了下来。
用清露的话来说,这叫“档案”,档案不是记完了就算了的,清露还会逐一去核实,看看这些孩子是不是说了实话。
幸好,他们说的地方,都离这里并不远,最远的地方儿,步行的话,有个几天也就到了,核实起来一点儿都不难。
也是,这么小的孩子,根本就走不了太远,更独自活不了太久,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寒冬腊月里。
还有的孩子,则干脆记不清楚自己的来历了,连姓名都说不清楚。
这些孩子自然不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甚至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有的是乞儿,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弃儿,其中有一个,竟然是被大户人家赶出来的弃奴。
他们相遇在巨山县县城,然后被其中的一个孩子收服了,为了更好的生存,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松散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成立了有差不多两个来月了。
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老大”就是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这孩子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个九岁的弟弟,也在这群孩子中,其实他还有个三岁的弟弟来着,前两天死了。
“早知道爷和太太这么好……呜呜呜,是我害了小弟……”贫病交加生死一线时都未曾掉过一滴眼泪的“老大”,这时才展现出了和他年龄相符的脆弱和委屈,只是,有些遗憾永远都无法弥补了。
“你们是从哪里知道我们这里收人的,又为什么开始时不愿意来?”清露轻声问。
他们知道清露这里的途径很多,有的是村里人说的,有的是从在孙东家那里做工的人说的,在孙东家的炭窑中压炭渣的都是穷人,来自周围两县附近的村子,消息传的范围比里正还广。
很多村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把村里没人养活和在灾年出现的流民,往这里送。
不能说这种做法儿不对,但很明显,这让很多人对山上秦家招人的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基本上,一听说会被遣送,孩子们就跑了,或是被舍不得的大人们保护了起来,其实只要有个年龄在十四、五岁的大孩子带着,靠压炭渣,最起码能养活一、二小孩子。
老大也说了他的想法儿,“我想着,我都十二了,怎么也能带着弟弟们活下去,我不想改姓,不想一辈子为奴,断了我们家的香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