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定计官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我的三国我当家最新章节!
“如今吕布身死,袁术败裂,张将军该何去何从?然天下之大,将军能投者惟有曹公。”刘墉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将军若投曹丞相,有三利而无一弊。曹公丞相之位乃当今天子亲封,以天子之名征伐四海,这是一利也。如今以势力相比,袁绍强而曹公弱,袁绍有你只如锦上添花,曹公得你却似雪中送炭,这是二利也。第三,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犹豫多疑,将军若去难得重用;而曹公则不同,曹公有王霸之志,容人之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前者仇敌后来归顺而受重用之人比比皆是。有此三利,将军还有何疑虑?”
刘墉这番话说得张绣心悦诚服。张绣叹道:“都怪张绣愚钝,听将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请崇如上书丞相,张绣愿降。”
曹操收到张绣请降的文书,欣喜若狂,亲率朝中文武官员到许都城外迎接,给足了张绣面子。曹操又奏请献帝加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为执金吾使,刘墉为益亭侯。曹操高兴的不仅是收降了张绣,更是得到了贾诩。曹操问道:“文和,如今张绣归来,天下震动,孤想趁机招降刘表、孙策,不知可行否?”
贾诩摇了摇头道:“明公,刘景升坐拥荆襄七郡,据地数千里,兵甲十余万,民殷国富,岂会轻易投降?孙策威震四方,手下文臣武将云集,势不可当,短短数年,尽拥江东之地,又有长江天堑为屏障,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点了点头,对刘墉道:“崇如以为如何?”
刘墉拱手道:“刘墉以为文和兄所言极是。如今天下各镇诸侯虽多,然袁术命若游丝,不值一提;江东孙策英武盖世,然则新得会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顾不睱;刘表、刘璋、张鲁之辈只知守土自保,碌碌无为,也不足多虑。在下以为,丞相所患者。惟有河北袁绍耳。”
曹操又问道:“孤若先派兵征讨刘表、孙策如何?”
“丞相,万不可!”刘墉躬身答道,“刘表虽不足惧,却非旦夕可下;我军不习水战,与孙策交战难有胜算。即便得胜。也必是军力疲惫,粮草无济,伤兵满营,若袁绍乘隙来攻,我等如何抵挡?”
荀攸也道:“崇如所言,荀攸也有同感。丞相必要先灭袁绍统一河北,方可征讨刘表、孙策,方为万全之策,切不可颠倒行之。”
曹操捋着胡须哈哈大笑道:“孤熟读兵书,岂有不知之理。孤只是想试试崇如而已。”刘墉闻之不由额头见汗。只听曹操又问道:“崇如,依你之见,孤当如何行策?”
“丞相。刘景升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安于守土,不思进取;其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坐谈客耳。丞相若主动与之结盟示好。刘表必欣然接受,自此西南无忧也。孙策神勇无敌,帐下文有张绍、顾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辈。兵精马壮,克刘勋,败王朗,一统江东,气势正盛。丞相不宜与之争锋,不如趁江东初定。民心未稳之际,丞相表奏其功,厚加赏赐,孙策必感激丞相恩德。如此,丞相再无后顾之忧,便可安心应对袁绍。”
“崇如之言甚合我意。”曹操深以为然,点了点头,对座中诸人道:“若交好刘表、孙策,便直面袁绍。前年,奉孝曾为孤献有‘十胜十负之论’……”
“十胜十负论”极其有名,是郭嘉通过对曹、袁两家各个方面的对比、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言道曹操有十胜,而袁绍则有十败。不过,刘墉对此却颇有些不以为然。历史上官渡之战虽以曹操的胜利告终,但客观来说,袁绍的兵力远甚于曹操,机会也远比曹操多得多。只是因为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得这些机会一个个地从袁绍的指缝间溜走,他一个也没把握住,这才造就了这场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刘墉的思索天马行空了一阵,只听曹操又说道:“……即便孤无后顾之忧,可袁本初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谋臣如云,武将似雨,兵精粮足,实力远甚于孤。诸公,孤将如何应对才是?”曹操一眼瞥见刘墉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便问道:“崇如,你有何良策?”
刘墉心中一怔,忙定定神,躬身答道:“丞相,依小将之见,丞相宜及早谋划,主动出击,方能未雨绸缪。”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说说,孤该如何出兵呢?”曹操现在对刘墉那是越来越赏,越来越喜欢,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人头脑里有着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意。
“刘墉以为,丞相与袁绍决战,除正面相恃外,外围也不可不防。并州、孟津、延津、白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把守,以策万全。”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各朝各代都对官渡之战做过缜密、细致的分析,因而刘墉的见识自是远远超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说起战略布局来那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很对。崇如再言。”曹操点点头,捻着几根胡须,一阵微笑。
“刘表、孙策即便与丞相结盟,也不可掉以轻心。此二人皆非守信君子,若只是隔岸观火倒也罢了,就怕其趁丞相与袁绍交兵胶着、难解难分之时趁火打劫,不可不防。”
曹操及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曹操笑道:“崇如这话好生诙谐。那依你之见,孤当如何分兵据守?与袁绍对决应选在何处?”
“丞相。请看……宛县,防荆州刘表;匡琦,以备孙策袭扰。另外,这儿……叶县,也得驻兵把守,以防黄巾余孽刘辟、龚都。”刘墉手指着地图,边指边道,最后,将手指牢牢地定在一处,斩钉截铁地说道,“丞相布局完成,便可放手一搏,决战地点便在这里——官渡。”
“哦,这是为何?”曹操有些吃惊。刘墉去招降张绣时,曹操便和其他谋士商议过,公认的决战地点便是在官渡,却不料刘墉竟也考虑在此。
刘墉从容答道:“从兵力、地形看,如今袁绍兵多将广,数倍于明公;千里黄河,袁军处处可渡,丞相若分兵把守,袁绍只须集中兵力攻任意一处便可一击而溃,如此防不胜防。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据有,再沿河设防,于势不利。
其次,我军兵马本就较少,又要分兵他处,因而只宜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防御策略。然而此防御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而是伺机与袁军决战。如沿河设防,则限制了各军的机动。不如后撤一步,选定于己有利,于敌不利的战场,集中兵力,待袁军兵疲马乏之后,与之决战。
第三,丞相请看,鸿沟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这官渡为汴水的起点,既是许都的门户,亦是保卫许都的屏障。
第四,从军需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我军的供应便利;反之,袁军的粮草则供给困难。
综上四点,决战非官渡不可。”
曹操仰天长笑,赞道:“崇如所言,正是孤等议定之计。前者文若先生曾言,扼官渡便是‘扼其喉而不得进’,也是此意。如此看来,你们是英雄所见。好,咱们就把决战定在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派兵进军黎阳,命河内太守魏种牵制袁绍从并州方面的进攻,保障左侧翼;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大部防守敖仓,派一部驻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命平虏将军于禁率领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绍军;留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兵。同时,按刘墉之策,其余各处也进行了相应的防御。
部署停当,曹操问道:“何人前去襄阳、江东,与刘表、孙策修好?”
“刘景升与扬武将军素来交好,由他前去,必可马到功成。”郭嘉禀道,“再派尚书令荀彧敕书孙策,封其为讨逆将军、吴侯,孙策必感激丞相,江东亦无忧也。”
“好,好。”曹操点点头,“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东,张绣、刘墉出使襄阳。”
刘墉没料到这么快又要出使,只得又向刘备辞行。刘备拉住刘墉,将此前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之事相告。曹操与刘备畅谈天下英雄,刘备以刘墉此前对答之辞应对,数遍天下豪杰,曹操均摇头,最后只说天下仅刘备与他可称为英雄。
刘备担忧道:“曹操只独青眼于我。刘备闻言,如坐针毡,只恐多留此处,早晚必生祸端,崇如可有良策,令我脱离险地,一展抱负。”
刘墉安慰道:“皇叔莫急。刘墉得到消息,如今袁术穷途末路,欲走河北投其兄长袁绍,数日内必行。刘墉在相府有一内应,若有消息便来告知皇叔。皇叔得到信息,便挺身而出,就说袁术北走,必过徐州,自荐领兵前去围剿。皇叔自此便可龙归大海,虎回深山。”
刘备忧心忡忡地道:“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几个谋臣又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及早杀之,又怎会同意派刘备带兵前往?”
刘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众将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谋士也已分派到各处公干,皆不在许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刘备见刘墉信心满满,只得将信将疑,寻机待发。(未完待续。)
“如今吕布身死,袁术败裂,张将军该何去何从?然天下之大,将军能投者惟有曹公。”刘墉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将军若投曹丞相,有三利而无一弊。曹公丞相之位乃当今天子亲封,以天子之名征伐四海,这是一利也。如今以势力相比,袁绍强而曹公弱,袁绍有你只如锦上添花,曹公得你却似雪中送炭,这是二利也。第三,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犹豫多疑,将军若去难得重用;而曹公则不同,曹公有王霸之志,容人之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前者仇敌后来归顺而受重用之人比比皆是。有此三利,将军还有何疑虑?”
刘墉这番话说得张绣心悦诚服。张绣叹道:“都怪张绣愚钝,听将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请崇如上书丞相,张绣愿降。”
曹操收到张绣请降的文书,欣喜若狂,亲率朝中文武官员到许都城外迎接,给足了张绣面子。曹操又奏请献帝加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为执金吾使,刘墉为益亭侯。曹操高兴的不仅是收降了张绣,更是得到了贾诩。曹操问道:“文和,如今张绣归来,天下震动,孤想趁机招降刘表、孙策,不知可行否?”
贾诩摇了摇头道:“明公,刘景升坐拥荆襄七郡,据地数千里,兵甲十余万,民殷国富,岂会轻易投降?孙策威震四方,手下文臣武将云集,势不可当,短短数年,尽拥江东之地,又有长江天堑为屏障,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点了点头,对刘墉道:“崇如以为如何?”
刘墉拱手道:“刘墉以为文和兄所言极是。如今天下各镇诸侯虽多,然袁术命若游丝,不值一提;江东孙策英武盖世,然则新得会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顾不睱;刘表、刘璋、张鲁之辈只知守土自保,碌碌无为,也不足多虑。在下以为,丞相所患者。惟有河北袁绍耳。”
曹操又问道:“孤若先派兵征讨刘表、孙策如何?”
“丞相,万不可!”刘墉躬身答道,“刘表虽不足惧,却非旦夕可下;我军不习水战,与孙策交战难有胜算。即便得胜。也必是军力疲惫,粮草无济,伤兵满营,若袁绍乘隙来攻,我等如何抵挡?”
荀攸也道:“崇如所言,荀攸也有同感。丞相必要先灭袁绍统一河北,方可征讨刘表、孙策,方为万全之策,切不可颠倒行之。”
曹操捋着胡须哈哈大笑道:“孤熟读兵书,岂有不知之理。孤只是想试试崇如而已。”刘墉闻之不由额头见汗。只听曹操又问道:“崇如,依你之见,孤当如何行策?”
“丞相。刘景升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安于守土,不思进取;其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坐谈客耳。丞相若主动与之结盟示好。刘表必欣然接受,自此西南无忧也。孙策神勇无敌,帐下文有张绍、顾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辈。兵精马壮,克刘勋,败王朗,一统江东,气势正盛。丞相不宜与之争锋,不如趁江东初定。民心未稳之际,丞相表奏其功,厚加赏赐,孙策必感激丞相恩德。如此,丞相再无后顾之忧,便可安心应对袁绍。”
“崇如之言甚合我意。”曹操深以为然,点了点头,对座中诸人道:“若交好刘表、孙策,便直面袁绍。前年,奉孝曾为孤献有‘十胜十负之论’……”
“十胜十负论”极其有名,是郭嘉通过对曹、袁两家各个方面的对比、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言道曹操有十胜,而袁绍则有十败。不过,刘墉对此却颇有些不以为然。历史上官渡之战虽以曹操的胜利告终,但客观来说,袁绍的兵力远甚于曹操,机会也远比曹操多得多。只是因为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得这些机会一个个地从袁绍的指缝间溜走,他一个也没把握住,这才造就了这场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刘墉的思索天马行空了一阵,只听曹操又说道:“……即便孤无后顾之忧,可袁本初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谋臣如云,武将似雨,兵精粮足,实力远甚于孤。诸公,孤将如何应对才是?”曹操一眼瞥见刘墉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便问道:“崇如,你有何良策?”
刘墉心中一怔,忙定定神,躬身答道:“丞相,依小将之见,丞相宜及早谋划,主动出击,方能未雨绸缪。”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说说,孤该如何出兵呢?”曹操现在对刘墉那是越来越赏,越来越喜欢,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人头脑里有着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意。
“刘墉以为,丞相与袁绍决战,除正面相恃外,外围也不可不防。并州、孟津、延津、白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把守,以策万全。”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各朝各代都对官渡之战做过缜密、细致的分析,因而刘墉的见识自是远远超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说起战略布局来那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很对。崇如再言。”曹操点点头,捻着几根胡须,一阵微笑。
“刘表、孙策即便与丞相结盟,也不可掉以轻心。此二人皆非守信君子,若只是隔岸观火倒也罢了,就怕其趁丞相与袁绍交兵胶着、难解难分之时趁火打劫,不可不防。”
曹操及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曹操笑道:“崇如这话好生诙谐。那依你之见,孤当如何分兵据守?与袁绍对决应选在何处?”
“丞相。请看……宛县,防荆州刘表;匡琦,以备孙策袭扰。另外,这儿……叶县,也得驻兵把守,以防黄巾余孽刘辟、龚都。”刘墉手指着地图,边指边道,最后,将手指牢牢地定在一处,斩钉截铁地说道,“丞相布局完成,便可放手一搏,决战地点便在这里——官渡。”
“哦,这是为何?”曹操有些吃惊。刘墉去招降张绣时,曹操便和其他谋士商议过,公认的决战地点便是在官渡,却不料刘墉竟也考虑在此。
刘墉从容答道:“从兵力、地形看,如今袁绍兵多将广,数倍于明公;千里黄河,袁军处处可渡,丞相若分兵把守,袁绍只须集中兵力攻任意一处便可一击而溃,如此防不胜防。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据有,再沿河设防,于势不利。
其次,我军兵马本就较少,又要分兵他处,因而只宜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防御策略。然而此防御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而是伺机与袁军决战。如沿河设防,则限制了各军的机动。不如后撤一步,选定于己有利,于敌不利的战场,集中兵力,待袁军兵疲马乏之后,与之决战。
第三,丞相请看,鸿沟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这官渡为汴水的起点,既是许都的门户,亦是保卫许都的屏障。
第四,从军需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我军的供应便利;反之,袁军的粮草则供给困难。
综上四点,决战非官渡不可。”
曹操仰天长笑,赞道:“崇如所言,正是孤等议定之计。前者文若先生曾言,扼官渡便是‘扼其喉而不得进’,也是此意。如此看来,你们是英雄所见。好,咱们就把决战定在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派兵进军黎阳,命河内太守魏种牵制袁绍从并州方面的进攻,保障左侧翼;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大部防守敖仓,派一部驻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命平虏将军于禁率领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绍军;留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兵。同时,按刘墉之策,其余各处也进行了相应的防御。
部署停当,曹操问道:“何人前去襄阳、江东,与刘表、孙策修好?”
“刘景升与扬武将军素来交好,由他前去,必可马到功成。”郭嘉禀道,“再派尚书令荀彧敕书孙策,封其为讨逆将军、吴侯,孙策必感激丞相,江东亦无忧也。”
“好,好。”曹操点点头,“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东,张绣、刘墉出使襄阳。”
刘墉没料到这么快又要出使,只得又向刘备辞行。刘备拉住刘墉,将此前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之事相告。曹操与刘备畅谈天下英雄,刘备以刘墉此前对答之辞应对,数遍天下豪杰,曹操均摇头,最后只说天下仅刘备与他可称为英雄。
刘备担忧道:“曹操只独青眼于我。刘备闻言,如坐针毡,只恐多留此处,早晚必生祸端,崇如可有良策,令我脱离险地,一展抱负。”
刘墉安慰道:“皇叔莫急。刘墉得到消息,如今袁术穷途末路,欲走河北投其兄长袁绍,数日内必行。刘墉在相府有一内应,若有消息便来告知皇叔。皇叔得到信息,便挺身而出,就说袁术北走,必过徐州,自荐领兵前去围剿。皇叔自此便可龙归大海,虎回深山。”
刘备忧心忡忡地道:“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几个谋臣又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及早杀之,又怎会同意派刘备带兵前往?”
刘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众将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谋士也已分派到各处公干,皆不在许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刘备见刘墉信心满满,只得将信将疑,寻机待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