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渐生嫌隙(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明望族最新章节!
从东城宅子出来,沈渊就陷入沉默。
沈瑞却是犹豫不已,有一件事无人好对何氏提及,可等学政大人过来,沈家三子的案子正式开审,却是避不开的。那就是沈玲身子有缺之事,这是赵显忠刑虐的证据,也是沈玲自尽的主因。可是因为实在不好开口,至今无人告知何氏。
沈玲遗骸那里,因为沈瑞之前提过等到开审,官府还要来人查看,不让何氏轻动,何氏只是给丈夫脸上擦拭,并未重新装裹。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断送了子孙根是无法忍受的耻辱;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也是难堪。
眼见沈瑞不过十几岁年纪,今日见后眉头却没有松开的时候,沈渊心中叹了一口气,主动问道:“瑞哥儿可是担心官司有不妥当?”
沈瑞迟疑了一下,低声说了沈玲遗骸不全之事。
沈渊今日才到松江,第一次听闻此事,直觉得头皮发麻,脸色铁青。
非法收押,刑讯致死并不算稀奇事;可是如此酷刑,却是闻所未闻。沈玲并不是庶民,还是南国子监的监生,竟被人这样刑法,实是骇人听闻。怪不得受命南下审案的钦差要等学政来了才审案,这审的已经不是“沈家三子通倭案”,而是“原松江知府赵显忠侮辱士子致死案”。
“赵显忠该死!”沈渊咬牙切齿道:“先不回五房,去松江知府衙门!”
尽管知晓京城来的钦差是王守仁,不会包庇赵显忠,可沈渊还是忍不住愤怒,想要去见赵显忠,问一问沈家如何得罪了他,竟然这般侮辱之刑?
况且赵显忠不是傻子,这样有辱士林的事情传出来,他也前途尽毁,作甚能这样丧心病狂?
沈瑞知晓关键不在赵显忠身上,说了闫举人为幕僚之事,就是宁王之事,沈瑞也没有隐瞒,小声说了,听得沈渊拧紧了眉毛。
等叔侄两个到了知府衙门,就见了钦差王守仁、钦差副使张永与代知府董齐河。虽说沈家官员当回避,可因为没有到正式审理的时候,沈渊这个假期回乡的官员来探问一二,也不算没有规矩。
沈渊出身翰林,早年在内书房教过书,与内臣张永也是打过照面。王守仁这里,自不用说,早是通家之好。就是董齐河这里,也有族叔是老翰林,能聊上几句的。这就是世宦之家、久居京城的好处。
因为涉及藩王,要是没有之前审理出来的“赵显忠诬陷”之事,沈氏一族可就要摊上大事了。要不是沈玲死的实在冤枉,又有闫举人与沈家四房的恩怨在前,沈家的通倭案明显有诬告嫌疑,那“通倭案”变成“从逆”案,就是九族问斩的大罪。即便查到最后证据不足又如何?自有沾上私通藩王的嫌疑,那沈家子孙的前程也就差不多了。
自大明朝开国以来,因为有“靖难之役”的先例在,暗搓搓图谋大宝的藩王不是一家两家,朝廷对藩王监管的也越发严密。即便是先帝所在的弘治一朝,弘治皇帝素以“仁爱宽和”为要,可还有内阁在,对藩王的监管也不曾松懈。只是朝廷将监控重点放在九边驻守的几个王爷身上,谁也没有想到被移藩内地百年的宁藩没有爪牙后还有这个心思。
沈渊虽在翰林院蹉跎十几年,可相貌气度在这里。加上这几年在南京国子监做主官,身上也不乏官威。董齐河与之是初见,心中也不由赞叹沈家人才济济。这位二房二老爷如今虽在南京任职,可毕竟是翰林出身,离致仕告老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谁晓得什么时候就回京。沈家子侄出息的多,姻亲也给力,说不得就翻身了。
心里这样想着,董齐河也就越发客气。
沈渊这里,也得了准确消息。经过这几日锦衣卫出动,闫举人暗中指使人诬陷沈家三子的证人证据也都得了,如今就等着学政过来,正式审理此案。
估算着日子,这没几日了。
沈渊心下稍定,迟疑了一下,起身告辞,带着沈瑞离开。
剩下的,沈家只有等待就行了。
闫举人不肯认罪,抓到的证人也只能证明贺家与闫举人有勾结,对沈家格外留意,沈家的嫌疑未清。沈渊想要见见沈理,再想办法找找证人证据。至于沈渊迟疑的,是沈玲尸首有残之事,是非需要隐瞒。
刚才风尘仆仆祭完沈玲直接过来,就是悲愤之下想着是否能隐下此事,可冷静下来沈渊知晓不妥。隐瞒下沈玲之事,前知府赵显忠的罪过就轻了,刑讯沈家三子的事情变淡,闫举人诬陷一事就成了两可。先下的钦差是王守仁,不会冤枉了沈家,会公正审理此案,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就算是审完案子,还有送到京城,如今新皇刚登记,几位阁老正博弈,要是有人借题发挥,说不得案子就要逆转。
不管是勾结倭寇,还是勾结藩王,沈家半点嫌疑都不能沾,否则沈家在官场的子弟前程就到头了。
沈瑞跟在沈渊身边,虽不知沈源这一番心思变化,可也察觉出沈渊的犹豫。只是两人名为叔侄,实际上相处的日子有限,并不怎么熟,他也就按捺了好奇心。
知府衙门门口,除了沈渊之前的马车,还停着两辆马车。
沈海与沈理来了,两人都是来接人。
沈家二房在松江并没有宅子,沈瑞名下的一处宅子还借给了何氏。沈瑞与五房上下亲近,又是小辈,可以借住五房。沈渊却是族小叔子,叔嫂有别,不好客居五房。
沈海是一族之长,在族人面前向来爱端着架子,眼下却是面带十分客气。经过这两个月的煎熬,他也接了地气,不敢再摆什么架子。他是看出来了,沈家以后如何,还要看沈理、沈瑾的。就是五房沈瑛有詹士府的履历,是新皇嫡系,以后的前程也错不了。自己长子才学中庸,如今初到知府任上,还要且熬。小一辈最出色的是长孙小栋哥儿,要是没有被掠走,长房就多了个少年秀才,才是真正的后继有人,如今什么也不用说了。
如今宗房势弱,与五房有了嫌隙,老妻还慢待了沈瑞,因此得罪了沈理,就是四房沈瑾那里也远了宗房的意思,眼见四下无靠,沈海亦是忧心忡忡。
知晓二房沈渊到松江,沈海便主动过来接了,心里想着事借此接回沈瑞,缓和与沈理的关系。
沈理虽对贺氏薄待沈瑞之事不满,可也没有与宗房争锋的意思。实在是早年刚到京城时,受二房照顾颇多,又知晓沈渊与其他族人不熟,这才得了消息就过来迎候。即便当初照顾沈理的多是沈沧夫妇,可沈渊这个族叔也春闱前也多有提点,这个情分沈理始终记着。
两人都是来接人,未免有些尴尬。沈海知晓沈理与二房关系亲近,要是沈理坚持,自己怕是接不到人,便拿六房宅子久不住人说话,邀请沈理重新回宗房。沈理则是提了下何氏的病与沈珺的伤,婉拒了沈海的好意。
沈海到底是长辈,即便心中知晓以后要靠沈理庇护沈氏一族,可依旧难免撂下了脸。
一直看到沈渊与沈瑞出来,沈海的脸色才好些,不等沈理说话,抢先寒暄起来,也邀请沈渊去宗房,要给沈渊接风。
虽说关系不亲近,可到底是族长与族兄弟,沈渊对沈海的主动相迎也颇领情。沈家一案关系沈氏一族,这个时候也是当齐心协力的时候。上次沈渊外放路过松江时,也是客居宗房,这次便顺势答应下来。即便对于沈瑞与小何氏的安置多有不满,沈渊也没有在这时候计较的意思。
不管沈家内部如何,对外都是一个沈氏,不好在知府衙门门口纠缠,以免被人看了笑话。
沈海闻言大喜,“爱屋及乌”对沈瑞也热络几分,招呼着几人前往宗房。沈理眼见沈渊神色淡淡,略一思索,知晓其用意,便也跟着前往宗房。
沈珺虽是伤的是腿,可知晓沈渊、沈理等人来了,也叫人扶了出来相见。沈渊回松江,见过这个族侄,知晓是个圆滑性子,略有些轻浮,眼下却是性子内敛,多了城府。不过到底剩下一条性命,与沈玲比起来已经是幸运。
贺氏病着,沈渊又没有带内眷,倒是无需拜见。只是前院待客,后厨少不得忙活起来,贺氏在内宅也得了消息。
听闻二房二老爷到了,沈理这个状元公也过来,贺氏端着汤药碗就喝不下去了:“都到了,这是案子要审了吗?”
贺氏喃喃自语,想起娘家那边,一时心乱如麻,挣扎着起身,招呼婢子更衣。
婢子以为她要去前面待客,还要相劝,就听贺氏低声吩咐道:“叫人悄悄备了马车,我要回贺家……”
这“通倭”的罪名,沈家背不得,贺家也背不得。要不然连累堂兄仕途前程,整个贺家怕是也保不住了。沈家没有了京堂,却有两个状元在,贺家要是倒了,那可真要就此败落了。
从东城宅子出来,沈渊就陷入沉默。
沈瑞却是犹豫不已,有一件事无人好对何氏提及,可等学政大人过来,沈家三子的案子正式开审,却是避不开的。那就是沈玲身子有缺之事,这是赵显忠刑虐的证据,也是沈玲自尽的主因。可是因为实在不好开口,至今无人告知何氏。
沈玲遗骸那里,因为沈瑞之前提过等到开审,官府还要来人查看,不让何氏轻动,何氏只是给丈夫脸上擦拭,并未重新装裹。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断送了子孙根是无法忍受的耻辱;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也是难堪。
眼见沈瑞不过十几岁年纪,今日见后眉头却没有松开的时候,沈渊心中叹了一口气,主动问道:“瑞哥儿可是担心官司有不妥当?”
沈瑞迟疑了一下,低声说了沈玲遗骸不全之事。
沈渊今日才到松江,第一次听闻此事,直觉得头皮发麻,脸色铁青。
非法收押,刑讯致死并不算稀奇事;可是如此酷刑,却是闻所未闻。沈玲并不是庶民,还是南国子监的监生,竟被人这样刑法,实是骇人听闻。怪不得受命南下审案的钦差要等学政来了才审案,这审的已经不是“沈家三子通倭案”,而是“原松江知府赵显忠侮辱士子致死案”。
“赵显忠该死!”沈渊咬牙切齿道:“先不回五房,去松江知府衙门!”
尽管知晓京城来的钦差是王守仁,不会包庇赵显忠,可沈渊还是忍不住愤怒,想要去见赵显忠,问一问沈家如何得罪了他,竟然这般侮辱之刑?
况且赵显忠不是傻子,这样有辱士林的事情传出来,他也前途尽毁,作甚能这样丧心病狂?
沈瑞知晓关键不在赵显忠身上,说了闫举人为幕僚之事,就是宁王之事,沈瑞也没有隐瞒,小声说了,听得沈渊拧紧了眉毛。
等叔侄两个到了知府衙门,就见了钦差王守仁、钦差副使张永与代知府董齐河。虽说沈家官员当回避,可因为没有到正式审理的时候,沈渊这个假期回乡的官员来探问一二,也不算没有规矩。
沈渊出身翰林,早年在内书房教过书,与内臣张永也是打过照面。王守仁这里,自不用说,早是通家之好。就是董齐河这里,也有族叔是老翰林,能聊上几句的。这就是世宦之家、久居京城的好处。
因为涉及藩王,要是没有之前审理出来的“赵显忠诬陷”之事,沈氏一族可就要摊上大事了。要不是沈玲死的实在冤枉,又有闫举人与沈家四房的恩怨在前,沈家的通倭案明显有诬告嫌疑,那“通倭案”变成“从逆”案,就是九族问斩的大罪。即便查到最后证据不足又如何?自有沾上私通藩王的嫌疑,那沈家子孙的前程也就差不多了。
自大明朝开国以来,因为有“靖难之役”的先例在,暗搓搓图谋大宝的藩王不是一家两家,朝廷对藩王监管的也越发严密。即便是先帝所在的弘治一朝,弘治皇帝素以“仁爱宽和”为要,可还有内阁在,对藩王的监管也不曾松懈。只是朝廷将监控重点放在九边驻守的几个王爷身上,谁也没有想到被移藩内地百年的宁藩没有爪牙后还有这个心思。
沈渊虽在翰林院蹉跎十几年,可相貌气度在这里。加上这几年在南京国子监做主官,身上也不乏官威。董齐河与之是初见,心中也不由赞叹沈家人才济济。这位二房二老爷如今虽在南京任职,可毕竟是翰林出身,离致仕告老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谁晓得什么时候就回京。沈家子侄出息的多,姻亲也给力,说不得就翻身了。
心里这样想着,董齐河也就越发客气。
沈渊这里,也得了准确消息。经过这几日锦衣卫出动,闫举人暗中指使人诬陷沈家三子的证人证据也都得了,如今就等着学政过来,正式审理此案。
估算着日子,这没几日了。
沈渊心下稍定,迟疑了一下,起身告辞,带着沈瑞离开。
剩下的,沈家只有等待就行了。
闫举人不肯认罪,抓到的证人也只能证明贺家与闫举人有勾结,对沈家格外留意,沈家的嫌疑未清。沈渊想要见见沈理,再想办法找找证人证据。至于沈渊迟疑的,是沈玲尸首有残之事,是非需要隐瞒。
刚才风尘仆仆祭完沈玲直接过来,就是悲愤之下想着是否能隐下此事,可冷静下来沈渊知晓不妥。隐瞒下沈玲之事,前知府赵显忠的罪过就轻了,刑讯沈家三子的事情变淡,闫举人诬陷一事就成了两可。先下的钦差是王守仁,不会冤枉了沈家,会公正审理此案,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就算是审完案子,还有送到京城,如今新皇刚登记,几位阁老正博弈,要是有人借题发挥,说不得案子就要逆转。
不管是勾结倭寇,还是勾结藩王,沈家半点嫌疑都不能沾,否则沈家在官场的子弟前程就到头了。
沈瑞跟在沈渊身边,虽不知沈源这一番心思变化,可也察觉出沈渊的犹豫。只是两人名为叔侄,实际上相处的日子有限,并不怎么熟,他也就按捺了好奇心。
知府衙门门口,除了沈渊之前的马车,还停着两辆马车。
沈海与沈理来了,两人都是来接人。
沈家二房在松江并没有宅子,沈瑞名下的一处宅子还借给了何氏。沈瑞与五房上下亲近,又是小辈,可以借住五房。沈渊却是族小叔子,叔嫂有别,不好客居五房。
沈海是一族之长,在族人面前向来爱端着架子,眼下却是面带十分客气。经过这两个月的煎熬,他也接了地气,不敢再摆什么架子。他是看出来了,沈家以后如何,还要看沈理、沈瑾的。就是五房沈瑛有詹士府的履历,是新皇嫡系,以后的前程也错不了。自己长子才学中庸,如今初到知府任上,还要且熬。小一辈最出色的是长孙小栋哥儿,要是没有被掠走,长房就多了个少年秀才,才是真正的后继有人,如今什么也不用说了。
如今宗房势弱,与五房有了嫌隙,老妻还慢待了沈瑞,因此得罪了沈理,就是四房沈瑾那里也远了宗房的意思,眼见四下无靠,沈海亦是忧心忡忡。
知晓二房沈渊到松江,沈海便主动过来接了,心里想着事借此接回沈瑞,缓和与沈理的关系。
沈理虽对贺氏薄待沈瑞之事不满,可也没有与宗房争锋的意思。实在是早年刚到京城时,受二房照顾颇多,又知晓沈渊与其他族人不熟,这才得了消息就过来迎候。即便当初照顾沈理的多是沈沧夫妇,可沈渊这个族叔也春闱前也多有提点,这个情分沈理始终记着。
两人都是来接人,未免有些尴尬。沈海知晓沈理与二房关系亲近,要是沈理坚持,自己怕是接不到人,便拿六房宅子久不住人说话,邀请沈理重新回宗房。沈理则是提了下何氏的病与沈珺的伤,婉拒了沈海的好意。
沈海到底是长辈,即便心中知晓以后要靠沈理庇护沈氏一族,可依旧难免撂下了脸。
一直看到沈渊与沈瑞出来,沈海的脸色才好些,不等沈理说话,抢先寒暄起来,也邀请沈渊去宗房,要给沈渊接风。
虽说关系不亲近,可到底是族长与族兄弟,沈渊对沈海的主动相迎也颇领情。沈家一案关系沈氏一族,这个时候也是当齐心协力的时候。上次沈渊外放路过松江时,也是客居宗房,这次便顺势答应下来。即便对于沈瑞与小何氏的安置多有不满,沈渊也没有在这时候计较的意思。
不管沈家内部如何,对外都是一个沈氏,不好在知府衙门门口纠缠,以免被人看了笑话。
沈海闻言大喜,“爱屋及乌”对沈瑞也热络几分,招呼着几人前往宗房。沈理眼见沈渊神色淡淡,略一思索,知晓其用意,便也跟着前往宗房。
沈珺虽是伤的是腿,可知晓沈渊、沈理等人来了,也叫人扶了出来相见。沈渊回松江,见过这个族侄,知晓是个圆滑性子,略有些轻浮,眼下却是性子内敛,多了城府。不过到底剩下一条性命,与沈玲比起来已经是幸运。
贺氏病着,沈渊又没有带内眷,倒是无需拜见。只是前院待客,后厨少不得忙活起来,贺氏在内宅也得了消息。
听闻二房二老爷到了,沈理这个状元公也过来,贺氏端着汤药碗就喝不下去了:“都到了,这是案子要审了吗?”
贺氏喃喃自语,想起娘家那边,一时心乱如麻,挣扎着起身,招呼婢子更衣。
婢子以为她要去前面待客,还要相劝,就听贺氏低声吩咐道:“叫人悄悄备了马车,我要回贺家……”
这“通倭”的罪名,沈家背不得,贺家也背不得。要不然连累堂兄仕途前程,整个贺家怕是也保不住了。沈家没有了京堂,却有两个状元在,贺家要是倒了,那可真要就此败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