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 暗藏机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这让朕都不好意思杀他们了!”赵昺听着王应麟‘指桑骂槐’之语,岂能不明白其话中的意思,心中暗笑着道。可赵昺也觉气闷,这么多年来说实话他还是不适应与那些儒臣、大家们打交道,倒不是讨厌他们,而是觉的心累。
这些人说话从来不会直说,而是转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他这个语文只是及格水平的理科男来说与攥着拳头让他猜无异。因此与他们说话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听,以琢磨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含义’,免得产生误读,从而造成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可转念想想,赵昺也理解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弄不好一句话惹恼了皇帝,轻者丢官罢爵打发回老家了,重者就是诛灭九族人头落地。所以这些臣僚们为了避祸,说话自然也要讲策略,给皇帝提意见更是要万分小心,指桑骂槐、以古喻今都是小儿科,打锣边敲边鼓都是高手。至于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像小学语文老师讲完一篇课文,让你自己去总结中心思想差不多。
“陛下圣明,此次北伐收复万里山河,收复旧京,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复兴我大宋,功可比太祖开国。”王应麟被皇帝说破心思,老脸不免一红,却也明白皇帝听明白了话中含义,心中暗喜施礼送上个赞。
“呵呵,朕哪里敢于太祖相比,只要不被人骂作始皇就好!”赵昺听了抬手让其免礼,干笑两声道。心中又骂一句,你称赞老子就好好说,还要拿小棍儿敲两下,将我比作太祖无非是提点自己不要忘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而已。
“陛下英明神武,必如唐太宗般名留青史!”王应麟听了一怔,但转而又施礼道。
“呵呵,朕同样担不起!”赵昺也是愣了下,他知道按照惯例称赞帝王英明,一般不是抬出尧舜禹三位上古大贤,就是搬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老几位大帝。可其把唐太宗单独提溜出来敲打自己,那就另有一番意味了,他略一沉吟笑着挡了回去。
刚刚自比秦始皇,赵昺同样是敲打王应麟不要太乐观,我是有秦始皇的魄力。而秦始皇干的一件大事便是‘焚书坑儒’,在此刻其肯定能想得到‘圣意’是何,那是警告他,也是儒士集团不要做得太过分,否则朕是不会废相,却可以换马的。另外朕不会在乎什么名留青史的虚名,不必用那些要挟我,朕不怕!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来年了,赵昺也先后受教于多为名士大儒,谈不上学贯古今,却也知道些皮毛的,明白儒学其实并非是唯一的治国方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已经取代了分封制,律法、度量、文字乃至车轨都被置于同一的标准之下。新的天命体现已经用帝号与五德建立起来,皇帝也履行了封禅的宗教责任。法家被作为帝国的正统思想加以确立,号召全国“以吏为师”,学习律法。兵器被收集熔化重铸成金人放置在帝国的心脏。皇帝四处出巡,考察帝国的疆域。重农力耕作为被证明有效的政策,被推广到整个帝国的领域。
帝国的制度似乎已经建立起来,“秦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下的帝国将跳出分封制下“战斗不休”的宿命轮回。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篡夺悲剧将不再上演。帝国将在新制度的维系下,获得内在的自信,并以强大统一的姿态对抗北胡南蛮,“传之无穷”。
心满意固的皇帝,借李斯的手笔在全国各地立下石碑,歌颂这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创举:“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但是儒生们却在唱反调,建国初,向皇帝建议,“分封同姓,加以镇之”。主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其实在这方面,赵昺认为儒生虽然保守,却不会有大错,因为比起追求虚幻的未来,他们的世界更加真实,因此也更加坚固。旧的形式产生旧的势力格局,旧的势力格局同样呼唤着旧的形式,它们相互增益,构成稳定的历史周期,这就叫轮回。
因此,对于秦帝国的大胆举动,儒生们必定会认为“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己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烈,为祸之深也”。但是他又以为历史自有其惯性。然惯性,并不代表大势,秦帝国若屈从惯性,未必不能如同三代,坐享数百年的国运,但也未必能够实现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而在他们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被打压的下场也就不可避免了。
汉在甩掉一切旧有的包袱之后,华夏土地以新建的汉帝国的形式轻装上阵,这个帝国真正深化了此后沿用两千多年的吏治国家制度,因此后世常用意义上的秦制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汉制。赵昺以为秦只是确定了各项制度设计的表层工作,汉则真正赋予了吏治制度以内里灵魂。
汉代的治法,无论是黄老或内儒外法又或者纯任儒学,这些情形都是当时人就能清楚看见的,作为后世的观测者,如果只知道当时人即能知道的事实,那么这种肤浅是缺乏对事实的敏感度的结果,它带来的困境就是对大变革时代的巨大隐线的视而不见,把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归因为少数统治者的偏好。形势殊异,重要的不是具体地措施,而是措施所勾勒出来的整体的脉络局势。
所以赵昺认为对汉家制度的真正最有价值的论述来自中兴明主的汉宣帝。宣帝的太子即汉元帝认为宣帝用刑过于严厉,建议他多任用儒生,汉宣帝勃然作色,汉家自有自己的法度,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为何要单独重视德行教化,仿效周朝的制度呢,况且普通的儒生不知道时事,喜欢以古非今,让人困惑形而上的名实,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哪里值得委以重任。汉宣帝甚至断言将来使汉家衰败的就是汉元帝。
汉宣帝的话有这样几层意思,汉家制度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这种制度是从始贯穿的,并不是汉宣帝自己创立的,道德教化不应该忽视但必须有限度,周朝的制度不合于现在的社会实际,汉家的治理注重实际而不是庙论,儒生缺少行政能力应当慎用。
总结可以看出,汉家走的是一条彻底地吏治国家的道路,这是秦制的延续,而非周制的复辟,表面上的黄老儒家法家都只是点缀和手段而已。开国时的分封用儒不过是策略上的以退为进,在这种稳健的政策下,吏治使国家真正稳固。
所以赵昺的理解是汉帝国虽然是以反对秦制而立家,因此即使行为上采取了比秦制更加严酷的手法,也能够至少在一段时期内避免道义的谴责。但是等这种谴责终于不可避免时,帝国已经掌握了控制与镇压的手段,这种隐蔽的政治套路发生的十分隐蔽,却为新帝国提供了生存之本。
不过儒生们此时也开了窍,在秦帝国时异常顽固、反对新制度的儒家知识分子在汉代成了新制度的狂热辩护者,他们提出的“大一统”“天人合一”等名词远远超出了秦帝国时正统法家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思想并不决定位置,而是位置决定思想。他们的参与弥补了赤裸裸的法家国家的道德困境,使得任何政治斗争的变迁都获得了合理化的解释,并以此对君主的权威进行限制,在这些情况下,儒家实际上异化成吏治国家的儒家。
入唐后,儒家开始得到了重视,但也是有历史的现实性。事实上三教在唐代都是获得极大发展,佛教重禅宗,道教重玄学,儒家重立经学以及心性学雏形,它们的发展其实依然是魏晋玄学讨论的延续。儒家主张礼乐文明并不违背人的自然天性,因此要文明。
道家主张与此相对;两派讨论至五胡乱华,两派都失去讨论的社会基础,此时佛教空论破有破无,两者皆空,趁势而入;破而不立是不可能持久的,道家重玄学便兴起,破有破无破空,重新回到社会现实里来。而随着大一统到来,人类还是需要文明,因此儒家代表礼乐文明的儒家在唐朝得以复兴,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所以两人对话看似只有几句,其实却暗藏机锋,内涵丰富,包含了千百年的治国思想。王应麟让自己学习唐太宗包含的另一个意思便是秦皇汉武不用儒士,结果一个两世而亡,一个晚年凄凉,但是唐太宗却开创了一个超越前人的盛世,陛下你想复兴大宋,却想抛弃我们,下场肯定很惨,你要好好考虑后果……
“这让朕都不好意思杀他们了!”赵昺听着王应麟‘指桑骂槐’之语,岂能不明白其话中的意思,心中暗笑着道。可赵昺也觉气闷,这么多年来说实话他还是不适应与那些儒臣、大家们打交道,倒不是讨厌他们,而是觉的心累。
这些人说话从来不会直说,而是转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他这个语文只是及格水平的理科男来说与攥着拳头让他猜无异。因此与他们说话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听,以琢磨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含义’,免得产生误读,从而造成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可转念想想,赵昺也理解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弄不好一句话惹恼了皇帝,轻者丢官罢爵打发回老家了,重者就是诛灭九族人头落地。所以这些臣僚们为了避祸,说话自然也要讲策略,给皇帝提意见更是要万分小心,指桑骂槐、以古喻今都是小儿科,打锣边敲边鼓都是高手。至于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像小学语文老师讲完一篇课文,让你自己去总结中心思想差不多。
“陛下圣明,此次北伐收复万里山河,收复旧京,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复兴我大宋,功可比太祖开国。”王应麟被皇帝说破心思,老脸不免一红,却也明白皇帝听明白了话中含义,心中暗喜施礼送上个赞。
“呵呵,朕哪里敢于太祖相比,只要不被人骂作始皇就好!”赵昺听了抬手让其免礼,干笑两声道。心中又骂一句,你称赞老子就好好说,还要拿小棍儿敲两下,将我比作太祖无非是提点自己不要忘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而已。
“陛下英明神武,必如唐太宗般名留青史!”王应麟听了一怔,但转而又施礼道。
“呵呵,朕同样担不起!”赵昺也是愣了下,他知道按照惯例称赞帝王英明,一般不是抬出尧舜禹三位上古大贤,就是搬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老几位大帝。可其把唐太宗单独提溜出来敲打自己,那就另有一番意味了,他略一沉吟笑着挡了回去。
刚刚自比秦始皇,赵昺同样是敲打王应麟不要太乐观,我是有秦始皇的魄力。而秦始皇干的一件大事便是‘焚书坑儒’,在此刻其肯定能想得到‘圣意’是何,那是警告他,也是儒士集团不要做得太过分,否则朕是不会废相,却可以换马的。另外朕不会在乎什么名留青史的虚名,不必用那些要挟我,朕不怕!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来年了,赵昺也先后受教于多为名士大儒,谈不上学贯古今,却也知道些皮毛的,明白儒学其实并非是唯一的治国方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已经取代了分封制,律法、度量、文字乃至车轨都被置于同一的标准之下。新的天命体现已经用帝号与五德建立起来,皇帝也履行了封禅的宗教责任。法家被作为帝国的正统思想加以确立,号召全国“以吏为师”,学习律法。兵器被收集熔化重铸成金人放置在帝国的心脏。皇帝四处出巡,考察帝国的疆域。重农力耕作为被证明有效的政策,被推广到整个帝国的领域。
帝国的制度似乎已经建立起来,“秦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下的帝国将跳出分封制下“战斗不休”的宿命轮回。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篡夺悲剧将不再上演。帝国将在新制度的维系下,获得内在的自信,并以强大统一的姿态对抗北胡南蛮,“传之无穷”。
心满意固的皇帝,借李斯的手笔在全国各地立下石碑,歌颂这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创举:“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但是儒生们却在唱反调,建国初,向皇帝建议,“分封同姓,加以镇之”。主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其实在这方面,赵昺认为儒生虽然保守,却不会有大错,因为比起追求虚幻的未来,他们的世界更加真实,因此也更加坚固。旧的形式产生旧的势力格局,旧的势力格局同样呼唤着旧的形式,它们相互增益,构成稳定的历史周期,这就叫轮回。
因此,对于秦帝国的大胆举动,儒生们必定会认为“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己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烈,为祸之深也”。但是他又以为历史自有其惯性。然惯性,并不代表大势,秦帝国若屈从惯性,未必不能如同三代,坐享数百年的国运,但也未必能够实现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而在他们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被打压的下场也就不可避免了。
汉在甩掉一切旧有的包袱之后,华夏土地以新建的汉帝国的形式轻装上阵,这个帝国真正深化了此后沿用两千多年的吏治国家制度,因此后世常用意义上的秦制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汉制。赵昺以为秦只是确定了各项制度设计的表层工作,汉则真正赋予了吏治制度以内里灵魂。
汉代的治法,无论是黄老或内儒外法又或者纯任儒学,这些情形都是当时人就能清楚看见的,作为后世的观测者,如果只知道当时人即能知道的事实,那么这种肤浅是缺乏对事实的敏感度的结果,它带来的困境就是对大变革时代的巨大隐线的视而不见,把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归因为少数统治者的偏好。形势殊异,重要的不是具体地措施,而是措施所勾勒出来的整体的脉络局势。
所以赵昺认为对汉家制度的真正最有价值的论述来自中兴明主的汉宣帝。宣帝的太子即汉元帝认为宣帝用刑过于严厉,建议他多任用儒生,汉宣帝勃然作色,汉家自有自己的法度,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为何要单独重视德行教化,仿效周朝的制度呢,况且普通的儒生不知道时事,喜欢以古非今,让人困惑形而上的名实,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哪里值得委以重任。汉宣帝甚至断言将来使汉家衰败的就是汉元帝。
汉宣帝的话有这样几层意思,汉家制度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这种制度是从始贯穿的,并不是汉宣帝自己创立的,道德教化不应该忽视但必须有限度,周朝的制度不合于现在的社会实际,汉家的治理注重实际而不是庙论,儒生缺少行政能力应当慎用。
总结可以看出,汉家走的是一条彻底地吏治国家的道路,这是秦制的延续,而非周制的复辟,表面上的黄老儒家法家都只是点缀和手段而已。开国时的分封用儒不过是策略上的以退为进,在这种稳健的政策下,吏治使国家真正稳固。
所以赵昺的理解是汉帝国虽然是以反对秦制而立家,因此即使行为上采取了比秦制更加严酷的手法,也能够至少在一段时期内避免道义的谴责。但是等这种谴责终于不可避免时,帝国已经掌握了控制与镇压的手段,这种隐蔽的政治套路发生的十分隐蔽,却为新帝国提供了生存之本。
不过儒生们此时也开了窍,在秦帝国时异常顽固、反对新制度的儒家知识分子在汉代成了新制度的狂热辩护者,他们提出的“大一统”“天人合一”等名词远远超出了秦帝国时正统法家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思想并不决定位置,而是位置决定思想。他们的参与弥补了赤裸裸的法家国家的道德困境,使得任何政治斗争的变迁都获得了合理化的解释,并以此对君主的权威进行限制,在这些情况下,儒家实际上异化成吏治国家的儒家。
入唐后,儒家开始得到了重视,但也是有历史的现实性。事实上三教在唐代都是获得极大发展,佛教重禅宗,道教重玄学,儒家重立经学以及心性学雏形,它们的发展其实依然是魏晋玄学讨论的延续。儒家主张礼乐文明并不违背人的自然天性,因此要文明。
道家主张与此相对;两派讨论至五胡乱华,两派都失去讨论的社会基础,此时佛教空论破有破无,两者皆空,趁势而入;破而不立是不可能持久的,道家重玄学便兴起,破有破无破空,重新回到社会现实里来。而随着大一统到来,人类还是需要文明,因此儒家代表礼乐文明的儒家在唐朝得以复兴,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所以两人对话看似只有几句,其实却暗藏机锋,内涵丰富,包含了千百年的治国思想。王应麟让自己学习唐太宗包含的另一个意思便是秦皇汉武不用儒士,结果一个两世而亡,一个晚年凄凉,但是唐太宗却开创了一个超越前人的盛世,陛下你想复兴大宋,却想抛弃我们,下场肯定很惨,你要好好考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