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 美国的死信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超级电信帝国最新章节!
虽然乡下的投递距离远、路难行,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投递件少,除了乡政府、村委会有不少报纸、杂志外,农户家里很少有挂号信、电报、汇款单等等这些必须交给本人签收的投递件。很多时候他只需将那些零散的信件、杂志交给村委会就行,根本不需要送到每一位接收者的手中。
当然,邮递员在邮政所分拣室出来前要仔细清理一下投递件的顺序,否则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错过了接收人的地头,等你调头回去,一大段路来回跑会耽误大量的时间。
姜新圩身体健壮,能长时间将自行车骑的飞快,看到邮袋里没有多少投递件了,他决定花一些时间处理一下手头的那封死信。
所谓死信,就是邮递员找不到信封上所写接收人的信件。
处理死信也是邮递员的一项基本工作,不会一退了之,只有在多次努力实在找不到收信人后,他才能将这封信退回分拣室,由分拣室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分拣室的人在询问了邮递员后,会在信封上贴一张标明“查无此人”的字条,再将这封信退回发信人。
但邮政部门对来自海外包括港澳台的死信还要重视得多,分拣室还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邮递员再次尝试寻找收信人,直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他们才不得不退回。
姜新圩手头的这封死信还是他的前任遗留下来的。他们前前后后加起来已经找了三个多月的收信人,结果毫无结果。发信人是一位美籍华人,而收信人一栏写的却是“玄空大师”,收信人地址是“伊阳市鳢夹县石桥镇皇黎塘庙”。
不说没有人知道玄空大师是谁,就是皇黎塘庙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甚至不知道这个皇黎塘是地名还是庙宇的名称。姜新圩和前任打听了不少老人,都说石桥镇周围没这个庙宇。
这么长的时间这封信都没有被退回去,是因为写信人在信封背后写了这么一段话:“鄙人在抗战时负伤,蒙玄空大师冒死相救得以活命。伤好后鄙人辗转到了米国,打拼多年略有资产。现天命将至,愿向玄空大师捐献部分资产以报其救命之恩。因年久人老,往事多有遗忘,恳请邮局各位贵人帮鄙人多多寻找,期盼能找到玄空大师或其后人,感激不尽。”
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为西方国家的禁运,社会各界都对海外关系非常重视,国家不但想方设法与海外华人攀附关系、维持关系,更希望他们来华投资。
信封背后短短几句话,不但说到了抗战,还说到了捐献,加上“略有资产”,自然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有官员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批示要求邮政部门全力寻找,以慰海外游子之心。
事实上,邮电系统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处理死信的意义,不但领导重视,就是在媒体上也常常看到赞扬邮递员成功处理死信的事迹,那些帮港澳台胞、侨胞找到亲人的邮递员一般都名利双收。
所长祝可棋就曾经告诉过他,只要救活这封信,他就有了转正的希望。
转正,就是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不仅意味着工资和福利几乎成倍增加,还意味着在单位的地位直线上升,不再是受歧视的人。
转正的好处多多,转正的难度也异常巨大,不是二十一世纪企业老板说转正就能转正的,还得有政府人事部门的正式工招工指标才行。
对于姜新圩这个穿越者而言,在乎的不是那些本就可怜的工资,他若想赚钱,将来的机会实在多得很,无论是炒股还是投资买房,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的他最在乎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要知道现在国家政策不容许成立员工超过七人的私营企业,他想做一番事业或者想为未来的事业打好基础,就必须在国营单位里发展,快速地积累人脉和增加各方势力,等待两年之后国家鼓励个人创立私营企业后就能第一时间创业腾飞,也可以在国营单位混得风生水起。
想提高地位就不能一直做临时工,只有正式工才能升职,才能在单位施展手脚。
因此姜新圩自昨晚穿越过来后,就思考如何早日在单位立足,思考如何争取早日转正的机会,思考如何从众多临时工中夺得宝贵的招工指标。
如果能救活这封死信,自己的转正无疑就比别人多了一个筹码。
看到前面几个老人正在逗两个幼儿玩,他骑车靠近后客气地问道:“各位爷爷、奶奶,我打听一件事,行不?”
一个老头很是精明地问道:“小伙子,你们邮递员是想问收信人的事吧?”
姜新圩下车后说道:“是啊。我这里有一封信是美国来的,找一个叫皇黎塘庙,你们听说过这个庙吗?解放前这里有没有这个庙?”
老头一边思考一边念叨着:“皇黎塘庙?没听说过。城隍庙、观音庙都有……”
一个老头耳朵有点背,大声问道:“你说什么庙?”等姜新圩重新大声说了一次后,对方又问道,“哪个皇,哪个黎……”
姜新圩干脆将自行车支好,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将四个字划在地面上。
一个老太太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口齿漏风地说道:“王……粒……趟……王……粒……趟……我没听说过,一座庙怎么会取这个怪名字?好难听。”
她说难听的时候,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念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这里的土话“黄”和“王”不分,就如“新”和“胸”不分一样,人们念他姜新圩的名字,很多时候听起来似乎是在念“姜胸围”,有的甚至念成姜凶于。
这时,一个老头听了这个漏风老太太的念叨,大声问道:“会不会是叫‘旺梨棠’?”
另一个老头却反对道:“旺梨棠?……,那不可能!那里没有什么庙,解放前只有一座道观,但快解放的时候被大炮轰掉了。”
姜新圩心里一动:会不会真的是发音偏差。他连忙问道:“旺梨棠在哪里?”
那个老头有点得意地说道:“如果你问旺梨棠,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早改成前进大队了,现在叫前进村,离这里十几里路呢,你走过了。那个道观好像叫……叫……,嗨,你看我这记性,都忘记了。小时候我跟表叔去过,深山老林里,只剩下一地的砖头瓦块。”
听说是前进村,姜新圩没有再问下去,道谢之后告别热情的老人继续前行。
回到邮政所,邮政所还不到下班时间。
姜新圩将一路收到的五封平信交到了营业室,然后到分拣室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汇款单、包裹单、电报等等都需要接收人在签收单上签字,而这些签收单必须交给专人验收并保存。
分拣室里分拣员还在工作,正认真地将下午从县邮电局运来的投递件按投递区域进行区分。姜新圩看到自己所用的工作台上已经摆了不少明天需要投递的信件、包裹单、政府部门非秘密级公文、普通电报……
虽然乡下的投递距离远、路难行,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投递件少,除了乡政府、村委会有不少报纸、杂志外,农户家里很少有挂号信、电报、汇款单等等这些必须交给本人签收的投递件。很多时候他只需将那些零散的信件、杂志交给村委会就行,根本不需要送到每一位接收者的手中。
当然,邮递员在邮政所分拣室出来前要仔细清理一下投递件的顺序,否则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错过了接收人的地头,等你调头回去,一大段路来回跑会耽误大量的时间。
姜新圩身体健壮,能长时间将自行车骑的飞快,看到邮袋里没有多少投递件了,他决定花一些时间处理一下手头的那封死信。
所谓死信,就是邮递员找不到信封上所写接收人的信件。
处理死信也是邮递员的一项基本工作,不会一退了之,只有在多次努力实在找不到收信人后,他才能将这封信退回分拣室,由分拣室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分拣室的人在询问了邮递员后,会在信封上贴一张标明“查无此人”的字条,再将这封信退回发信人。
但邮政部门对来自海外包括港澳台的死信还要重视得多,分拣室还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邮递员再次尝试寻找收信人,直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他们才不得不退回。
姜新圩手头的这封死信还是他的前任遗留下来的。他们前前后后加起来已经找了三个多月的收信人,结果毫无结果。发信人是一位美籍华人,而收信人一栏写的却是“玄空大师”,收信人地址是“伊阳市鳢夹县石桥镇皇黎塘庙”。
不说没有人知道玄空大师是谁,就是皇黎塘庙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甚至不知道这个皇黎塘是地名还是庙宇的名称。姜新圩和前任打听了不少老人,都说石桥镇周围没这个庙宇。
这么长的时间这封信都没有被退回去,是因为写信人在信封背后写了这么一段话:“鄙人在抗战时负伤,蒙玄空大师冒死相救得以活命。伤好后鄙人辗转到了米国,打拼多年略有资产。现天命将至,愿向玄空大师捐献部分资产以报其救命之恩。因年久人老,往事多有遗忘,恳请邮局各位贵人帮鄙人多多寻找,期盼能找到玄空大师或其后人,感激不尽。”
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为西方国家的禁运,社会各界都对海外关系非常重视,国家不但想方设法与海外华人攀附关系、维持关系,更希望他们来华投资。
信封背后短短几句话,不但说到了抗战,还说到了捐献,加上“略有资产”,自然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有官员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批示要求邮政部门全力寻找,以慰海外游子之心。
事实上,邮电系统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处理死信的意义,不但领导重视,就是在媒体上也常常看到赞扬邮递员成功处理死信的事迹,那些帮港澳台胞、侨胞找到亲人的邮递员一般都名利双收。
所长祝可棋就曾经告诉过他,只要救活这封信,他就有了转正的希望。
转正,就是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不仅意味着工资和福利几乎成倍增加,还意味着在单位的地位直线上升,不再是受歧视的人。
转正的好处多多,转正的难度也异常巨大,不是二十一世纪企业老板说转正就能转正的,还得有政府人事部门的正式工招工指标才行。
对于姜新圩这个穿越者而言,在乎的不是那些本就可怜的工资,他若想赚钱,将来的机会实在多得很,无论是炒股还是投资买房,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的他最在乎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要知道现在国家政策不容许成立员工超过七人的私营企业,他想做一番事业或者想为未来的事业打好基础,就必须在国营单位里发展,快速地积累人脉和增加各方势力,等待两年之后国家鼓励个人创立私营企业后就能第一时间创业腾飞,也可以在国营单位混得风生水起。
想提高地位就不能一直做临时工,只有正式工才能升职,才能在单位施展手脚。
因此姜新圩自昨晚穿越过来后,就思考如何早日在单位立足,思考如何争取早日转正的机会,思考如何从众多临时工中夺得宝贵的招工指标。
如果能救活这封死信,自己的转正无疑就比别人多了一个筹码。
看到前面几个老人正在逗两个幼儿玩,他骑车靠近后客气地问道:“各位爷爷、奶奶,我打听一件事,行不?”
一个老头很是精明地问道:“小伙子,你们邮递员是想问收信人的事吧?”
姜新圩下车后说道:“是啊。我这里有一封信是美国来的,找一个叫皇黎塘庙,你们听说过这个庙吗?解放前这里有没有这个庙?”
老头一边思考一边念叨着:“皇黎塘庙?没听说过。城隍庙、观音庙都有……”
一个老头耳朵有点背,大声问道:“你说什么庙?”等姜新圩重新大声说了一次后,对方又问道,“哪个皇,哪个黎……”
姜新圩干脆将自行车支好,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将四个字划在地面上。
一个老太太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口齿漏风地说道:“王……粒……趟……王……粒……趟……我没听说过,一座庙怎么会取这个怪名字?好难听。”
她说难听的时候,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念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这里的土话“黄”和“王”不分,就如“新”和“胸”不分一样,人们念他姜新圩的名字,很多时候听起来似乎是在念“姜胸围”,有的甚至念成姜凶于。
这时,一个老头听了这个漏风老太太的念叨,大声问道:“会不会是叫‘旺梨棠’?”
另一个老头却反对道:“旺梨棠?……,那不可能!那里没有什么庙,解放前只有一座道观,但快解放的时候被大炮轰掉了。”
姜新圩心里一动:会不会真的是发音偏差。他连忙问道:“旺梨棠在哪里?”
那个老头有点得意地说道:“如果你问旺梨棠,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早改成前进大队了,现在叫前进村,离这里十几里路呢,你走过了。那个道观好像叫……叫……,嗨,你看我这记性,都忘记了。小时候我跟表叔去过,深山老林里,只剩下一地的砖头瓦块。”
听说是前进村,姜新圩没有再问下去,道谢之后告别热情的老人继续前行。
回到邮政所,邮政所还不到下班时间。
姜新圩将一路收到的五封平信交到了营业室,然后到分拣室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汇款单、包裹单、电报等等都需要接收人在签收单上签字,而这些签收单必须交给专人验收并保存。
分拣室里分拣员还在工作,正认真地将下午从县邮电局运来的投递件按投递区域进行区分。姜新圩看到自己所用的工作台上已经摆了不少明天需要投递的信件、包裹单、政府部门非秘密级公文、普通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