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更新,持续更新中……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小红鞋走天下最新章节!
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最近五千年来,大小战争总共发生了14513次,没有战争的时间只有292年。不过,战争的次数虽然不少,能使人永志不忘的世界大战却只有两次。这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本世纪上半叶,在时间上仅仅相隔20来年。有意思的是,它们之间不仅在参战国家和战争结局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人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这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利洛·普林西波刺杀。消息传开,举世震惊。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早已怒目相向、剑拔弩张的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遂以此为口实而于当年8月开战。开始阶段,参战国都是欧洲国家,战场也仅限于欧洲地区。后来战火逐渐越出欧洲,席卷了亚非许多地区,参战国也扩大到约占世界1/4人口的五大洲的33个国家。在战争中,各交战国总共动员了7400万人走上前线,使用了各种最新型的杀人武器,结果导致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受伤,500万人失踪,无数城市和乡村被夷为平地。真是规模空前,惨烈空前,代价空前。
在头两年多的时间里,交战双方互有攻守,各有胜负,战局扑朔迷离,很难看出鹿死谁手。但是1917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对战局发生了决定性影响。
第一件大事是美国参战。美国是位于北美洲的新兴帝国主义强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对这场战争采取的是隔岸观火、坐收渔利政策。它以中立为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战争横财。后来美国看到,经过两年多的角逐,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参战时机已经到来,遂以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为借口,于1917年4月6日打着维护公海自由的幌子向德国宣战。美国的参战,不仅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在美国的带动下,古巴、巴拿马、希腊、巴西、利比里亚、泰国等相继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阵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协约国方面的优势。
第二件大事是俄国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本国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导致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相互残杀,也极大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志,从而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提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期。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德军士气涣散,逃兵数以万计。
为了挽回败局,德军统帅部于1918年3月决定,利用同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东线获得稳定的机会,集中187个师的兵力在西线发动强大攻势,以便在大批美军赶到之前击溃英、法军队。但结果四次攻势四次败北,不仅白白消耗了大批武器弹药,还付出了伤亡70余万人的昂贵代价。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在长达45公里长的战线同时发起强大反攻。8月8日,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军前沿阵地,毙伤和俘获了大批德军,其中包括许多前线司令部人员,于是德军全线动摇。德军总监鲁登道夫哀叹:“8月8日是德军在世界大战中最不幸的日子。”8月13日,德国军政首脑在最高统帅兴登堡的房间里召开会议研究形势。与会者一个个脸色阴沉,神情沮丧。军方代表鲁登道夫在会上强调,德军已肯定胜利无望,为了保住德国的军事骨干和生产潜力,应尽快通过外交途径结束这场战争。但政府方面因担心突然媾和会招致国内不满,甚至会引发革命,而迟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10月3日,德军总司令兴登堡向政府提出:“形势日益吃紧,有可能使最高统帅部做出沉痛决定。”在此情况下,新的德国政府首脑麦克斯才不得不于10月4日深
夜致电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愿意在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
就在德国酝酿媾和期间,德国的盟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相继于9月29日、10月30日和11月3日向协约国投降,从而使所谓的同盟国仅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德国。与此同时,德国内部的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起义士兵和工人先后占领基尔、卢卑克、汉堡、不莱梅等城市。11月6日,德国的战时内阁在极端不安的气氛中召开会议。会议期间,几乎每分钟都收到令人忧虑的电报。当天中午,会议决定组成由中央党领袖埃尔茨贝格尔为首的代表团,最迟于11月8日开始同协约国开始和谈。如果协约国不同意,德国代表团即使打出白旗,也要举行停战或投降谈判。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包括最高统帅部的代表,都同意这个决定。
11月7日晚,德国代表团的汽车插着白旗越过前沿阵地。埃尔茨贝格尔及其随行人员登上挂有窗帘的火车,第二天清晨开到位于巴黎东北50公里处的贡比涅森林。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费尔迪南·福煦是法国的军事统帅。他于1851年生于法国比利牛斯省塔布市。早年就学于综合技术学院,曾任炮兵中尉和上尉。1887年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到陆军参谋部工作。后又回高等军事学院任教,发表过一些有关现代战争的着作。1909年升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新建的法军第9军团长,并负责英、比、法联军在弗兰德的协调工作。因指挥出色,先后升任北方军团总司令、法军总参谋长等职。1918年又被推举为协约国联军总司令。8日上午,德国代表团被带到福煦的办公室。福煦掩饰住内心的激动,故意面带矜持地装作没有看见埃尔茨贝格尔伸过来的右手,劈头就问:“你们来干什么,先生们?”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2)
埃尔茨贝格尔尴尬地说:“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
福煦不无讥讽地回答:“噢,可是我们没有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
埃尔茨贝格尔顿时满脸通红,只得坦白地承认:“我们无法继续打下去了,需要您提出停战条件。”
“啊,这样说来,你们是来求和的了?如果这样,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福煦就这样迫使德国代表团屈辱求和,然后才让工作人员向他们宣读了下列停战条件:
(一)德国应保证在15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境内的占领区撤退,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和罗马尼亚,撤离奥匈帝国和土耳其;
(二)德国应向协约国交出5000门重炮和野战炮,3万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损的汽车;
(三)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军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四)德国放弃布列斯特条约和布加勒斯特条约;
(五)东非的德军应当立即投降;
(六)被德军俘获的人员应当遣返回国,但德军战俘要继续拘留;
(七)继续保持对德国的封锁。
这些停战条件实际上是限令德国投降。福煦最后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以内,即在11月11日上午11时之前做出答复。德国代表团一方面将这些条件报告柏林,一面同福煦讨价还价。埃尔茨贝格尔一再向福煦表示,如果不降低上述条件,有可能把德国推向布尔什维克的怀抱。就在双方讨价还价之时,德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因慑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被迫宣布退位,并逃往荷兰。同日,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新政府指示代表团对协约国的苛刻条件提出异议,但如异议遭到拒绝,就在条款上签字。在协约国方面做了微小让步之后,德国代表团终于在11月11日凌晨签署了停战协定。11时正,在贡比涅森林上空响起了101响礼炮声。这炮声标志着历时51个月零两个星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
贡比涅停战协定签字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们便积极磋商召开缔结对德和约会议问题。会议地点商定在法国首都巴黎。会议宗旨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战胜了的帝国主义们的一次分赃会议,是一场新的国际斗争。
1919年1月18日,会议在着名的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开幕。东道国所以把会址选在这里,是有双重目的的。第一,是想向各国炫耀法国文明。凡尔赛宫位于巴黎的西南郊。这里原来是个小村镇。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在此修建城堡作为皇家狩猎时的行辕。1661年,新国王路易十四又决定在此修建王宫和园林,历经28年的大规模营造,最后于1689年全部落成。整个凡尔赛宫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在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花坛、草坪和柱廊。花园都呈各种几何图形。宫殿主体长707米,中间是王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事处、剧院和教堂,外观雄伟壮丽。宫殿室内都用大理石镶砌,玉阶巨柱,装饰以雕刻、挂毯和巨幅油画。中部的镜厅更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就是在这里被抓往巴黎的。后来,凡尔赛宫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国际上普遍认为,凡尔赛宫代表着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高水平,法国人更是把它作为自己的骄傲。法国选择凡尔赛宫的镜厅作为和会开幕地点的另一用意,是发泄对德国的复仇情绪。1870年,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对内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对外战胜了强大的法国。次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就在这个镜厅举行加冕典礼,改称德意志皇帝。接着又于2月26日迫使法国在凡尔赛宫缔结德法条约,规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并向德国交纳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法国一直把此条约视为耻辱。现在德国战败了,并将被迫签订屈辱的投降条约。为了发泄郁积多年的对德国的愤懑,法国特意选择凡尔赛宫和1月18日作为和会的开幕地点和时间。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还有英国的自治领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巴黎和会没有邀请苏维埃俄国参加。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也不许与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虽然只有70人,但非正式代表、有关专家及各种工作人员却多达7000余人,其中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最多,共有1300余人。这在当时来说,堪称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
为了便于操纵会议,英、法、美、意、日等主要战胜国对会议的开法做了许多不平等的规定。首先,是把出席会议的国家分为几等。第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强国,它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如比利时、巴西、中国、希腊等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只能出席讨论与它们有关问题的会议。第三等是与德、奥集团继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等,它们只有在会议讨论的问题直接涉及这些国家时才能派代表团出席。第四等是中立国和即将独立的国家,它们只有在五强之一的邀请下才能出席有关会议。其次,各国代表的人数也是不平等的。会议规定,英、法、美、意、日五强各派5名代表;比利时、巴西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各派3名代表;中国、希腊、沙特、波兰、葡萄牙、泰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2名;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2名,新西兰派1名;其他国家各派1名。更主要的是,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强权政治行事。和会规定,整个会议分为最高会议、专门会议和全体会议三种形式。最高会议由美、法、英、意、日五强首脑和外长组成,也称十人会议,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后来十人会议又演变成美、英、法三国首脑组成的三人会议。专门会议由有关国家代表和专家组成,只审议最高会议指定的专门问题。全体大会由所有与会国代表组成。整个会议期间只举行了七次全体大会,而且都是只准举手通过决议,根本不想让其发挥作用。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3)
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大国的代表都是怀着各自的争霸野心和掠夺计划来参加巴黎和会的。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他们唇枪舌剑,争吵不休,台前幕后充满了激烈斗争。
和会的第一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利用致开幕辞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不仅以战胜者的口吻讥讽战败的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同时还提出了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的基本方案。但美国总统威尔逊却不理睬法国的建议,要求和会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于1856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斯汤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和历史,曾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相继担任过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和州长。1912年和1916年在民主党支持下,先后当选为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仪表堂堂,意志坚强,是个极端自信的理想主义者。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发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威尔逊认为,根据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应当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担当起领导世界的重任。为此,他在做出对德宣战的决定之后,又于1918年1月8日提出了以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为基础的“十四点”争霸世界纲领。
威尔逊对于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所以特别着迷,不仅因为这同他的政治声誉和历史地位息息相关,同时他还把此视为取代英法称霸世界的根本大计和必经之路。因此,他在巴黎和会首次发言时即提出要优先讨论国联盟约问题,强调国联盟约与对德和约应当成为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任何国家都有约束力。但英法两国对此不感兴趣。它们主张将二者分开,并优先讨论瓜分领土和战争赔款问题。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来十人委员会经过4天争论,决定将国联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由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联盟约草案。英法的阴谋是想借此把美国的计划从议事日程里抹掉。为此,它们建议让所有中小国家的代表也都参加该委员会,把委员会搞得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以拖延时间。
专门委员会还没有开始工作,英法便提议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问题。威尔逊如梦初醒,对英法的伎俩大为不满,遂再次提议十人委员会讨论国联问题。他说:“我们不能让世界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各大国首先瓜分了世界上无力自卫的地区,然后才建立国际联盟。”于是,十人委员会再次展开交锋。会议开得很紧张,威尔逊很凶,英国的劳合·乔治和法国的克里孟梭也很凶。在此情况下,威尔逊气愤地表示,如不先确定国联盟约,他将退出会议。老练油滑的劳合·乔治反驳说:“只有上帝知道,制定国联盟约这个复杂程序什么时候才会完成。”威尔逊回答说:“只要无人故意捣乱,委员会的工作10天就可结束。”美国的威胁起了作用,英法只好让步。事实果如威尔逊所言,专门委员会经过一系列紧张磋商,终于在2月13日按期制定出了国联盟约草案。2月14日,威尔逊在庄严的气氛中向全体大会报告了草案内容,并获得一致通过,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威尔逊勉强占了上风。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是巴黎和会的另一主角。克里孟梭于1841年生在法国南特省。他是学医出身,在30岁时便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06—1909年曾任政府总理。1917年再次受命组阁。在这次巴黎和会上,他以法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大会主席。克里孟梭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他出席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他在十人会议上提出,法国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并主张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各省合并成一个独立国家。但美英两国既想保持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又想利用德国对抗苏俄,因而都反对这种过分削弱德国的建议。它们提出,由美英两国来保障法国东部边界的安全,如果法国一旦遭到侵犯,美英将立即援助。克里孟梭虽然被迫放弃了建立莱茵国的要求,但作为交换条件,他又提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30年,并将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威尔逊对法国这项新的要求非常恼火。他不耐烦地说,他从来没有听到还有个什么萨尔问题。对此,克里孟梭气得暴跳如雷,攻击威尔逊是个亲德分子,并强硬地宣称:任何一个法国总理都不会签署一项不把萨尔并入法国的条约。但威尔逊也不示弱,他冷冰冰地讥讽克里孟梭说:“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法国得不到它想要的东西,就会拒绝同我们合作?这样看来,你是希望我回家了。”克里孟梭回答说:“我并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说着,便气冲冲地离开了办公室。因为美国的立场得到英国的支持,克里孟梭面对英美联合阵线,只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建议萨尔区先由法国委任统治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命运。同时扬言,这一要求如得不到满足,法国将退出会议。威尔逊最后也做出让步,派其代表豪斯上校通知克里孟梭,说美国准备重新考虑法国在萨尔和莱茵问题上的立场。克里孟梭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紧紧拥抱了豪斯上校。豪斯上校当即要求克里孟梭制止法国报刊对威尔逊的攻击。于是,第二天巴黎各报便登满了吹捧威尔逊的文章。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4)
为了彻底削弱德国,法国还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在德国东边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和但泽在内的强大波兰。其理由是对付来自俄国的红色威胁;二是尽力掏尽德国人的腰包,要求德国必须赔偿6000亿—8000亿金马克的战争损失;三是彻底摧毁德国的军事机器,特别是要限制德国的陆军数量和军火生产。法国的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两国的反对。英美认为,按照法国的蓝图建立新的波兰就意味着法国在欧洲地位的加强,因而都不赞成法国的主张。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不要建立一个新的阿尔萨斯—洛林了。”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赔款来加强法国的力量,特别是美国更担心法国的过分要求会打死德国这个下蛋的母鸡。劳合·乔治提出,赔偿不能过分,只能由参加战争的这一代人负担。威尔逊主张先不要确定赔款数额,可将这一问题交由一特别委员会研究解决。对于限制德国军备问题,英美同法国的意图也不相同。它们的主要兴趣是削弱德国的海军力量,而对陆军则主张宽大为怀,给德国保留一支为镇压布尔什维克所必须的力量。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也很活跃。劳合·乔治于186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早年获威尔士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从政后历任贸易、财政、军需、陆军等部大臣。1916年以自由党领袖身份出任内阁首相。他工于心计,城府深沉,为了维护英国开始动摇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会上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他时而同法国站在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当美法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常常以调解人的身份周旋于其间,从而为英国捞取了不少好处。
意大利的首席代表是总理奥兰多。他来巴黎时也怀揣着自己的争霸计划。奥兰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为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基地。因就实力来说,意大利同美英法相比只能算二流国家,加之它在战争初期脚踏两只船,参战后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而奥兰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绝。在4月23日的五强会议上,奥兰多以得不到阜姆无法回国交待,甚至国内会发生暴动相要挟,而美英法仍然反对他的要求。奥兰多一气之下愤然离开会场,而其他与会者根本不予理睬。奥兰多无奈,过了几天又悄悄回到会场,继续充当跑龙套的角色。
五强之一的日本代表团是由牧野男爵率领的。牧野当时虽然不是政府首脑,但老谋深算,善观风色。他出度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威尔逊为了限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势头,曾拒绝了牧野的要求。在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2天,牧野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会议上,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和顾维钧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但北洋政府外交次长曹汝霖在日本压力下却说此举纯属王、顾二人的“擅自行动”。威尔逊考虑到意大利已退出和会,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话,将使和会受到严重挫伤。英法因与日本曾有密约,也支持日本的要求。在4月22日、29日和30日的三次4国首脑会议上,美英法三强终于做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开,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反对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这就是着名的“五·四”运动。这一运动迫使中国政府的代表未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苏维埃俄国虽然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但苏俄的问题始终牵扯着巴黎和会。在反对社会主义俄国这一点上,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反对的方法上却存在不同意见。法国主张采取硬的一手,福煦元帅提出要组织200万远征军去公开镇压革命,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他说,美军参战较晚,士气极为旺盛。
但威尔逊不同意福煦的建议。他反驳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最好由法军承担这一任务。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支有经验的军队,而美国军队是没有经验的。争论的结果,最后采纳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意见,即用经济封锁、支持反对派和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组建“防疫地带”等方法,来抑制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
在巴黎和会上,尽管列强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各执己见,但是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吵,终于就对德和约草案达成了协议。接下来便是迫使德国签字问题。因为协约国方面知道,德国虽然战败了,但它并没有因此变成一只驯服的羔羊。它仍然是只受伤的猛虎,一面恶狠狠地舐着伤口,一面机警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4月30日,德国代表团被叫到巴黎。先“晾”了他们一个礼拜之后,才于5月7日把他们召到凡尔赛。克里孟梭在交付和约草案时先羞
辱了德国人一番,他说:“现在清算的时间终于到了。你们不是向我们请求和平吗?这就是我们同意给你们的和平。”然后,克里孟梭严肃提出,德国对该草案不许做任何口头上的争辩,只允许在15天内提出书面意见。德国代表团立即将和约草案转报柏林,随后接连发出照会请求延长答复时间。但前几次均遭到克里孟梭的断然拒绝。5月29日,德国代表团提出了长达400页的意见书,几乎把和约的主要条款都推翻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同协约国代表多方私下接触,以挑拨它们之间的矛盾。美英法意四强会议对此非常不满,警告德国如在6月23日之前仍不同意签署和约,战胜国将向德国重新开战。德国统治集团经过激烈斗争,最后于6月27日决定接受这个最后通牒。6月28日,德国外长米勒和司法部长贝尔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5)
凡尔赛对德和约总共15部分、440条。
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
其余部分为对德和约。
对德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剥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并重新划定德国的疆界,使其失去了最主要的重工业区,丧失了1/8的领土、1/10的人口、60%的铁矿和煤矿,以及大部分海外投资、商船和海军舰队;严格限制德国的军备,解散其参谋总部,废除其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许建立空军,禁止拥有飞机、坦克和重炮等武器;德国必须向战胜国交付巨额战争赔款,后来赔款专门委员会规定的具体数字为1320亿金马克。
在凡尔赛对德和约签字之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签订了《圣日尔曼和约》、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依和约》、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同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和约》。
这些和约统称为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矛盾,播下了新的战争种子。
首先,在德国问题上,凡尔赛和约一方面对德进行了骇人听闻的掠夺,规定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使之感到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受到了不应有的屈辱和惩罚,因而一心一意想翻案复仇。
另一方面又没有规定根除德国****的条款,为德国重整军备敞开了大门,提供了条件。
其次,巴黎和会使各战胜国之间的关系趋向复杂。
美、英、法通过巴黎和会捞到了较多好处,但意大利的掠夺欲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对其在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受到英法排挤极为不满,从而埋下了彼此仇恨的种子。
由于日本势力的扩张,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冲突也开始发展。
最后,巴黎和会不仅将苏维埃俄国排除在外,而且蓄意祸水东引,制造德俄矛盾。
这就为美、英、法尔后对德的绥靖政策打下了基础。
巴黎和会虽然播下了战争种子,但这个种子能否发芽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国际条件,而1929年爆发的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这次危机具有四个显着特点:第一是时间长。
危机是从1929年10月27日纽约股市价格狂跌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932年夏天才渡过最低点,时间长达4年之久。
而且1932年后也只是进入特种萧条阶段,迟迟没有出现复苏;第二是地域广。
这次危机从美国爆发之后,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诸国。
随后又波及到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一幸免;第三是多病并发。
这次危机是工业危机、农业危机、贸易危机和货币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使各国统治集团顾此失彼,一筹莫展;第四是破坏性大。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4%以上,失业人数达4000余万,各国失业率在30%—50%之间,国际贸易总额下降659%。
造成的物质损失达2500多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1700亿美元的损失还要多出800亿美元。
这样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
各国为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竞相争夺国外市场,展开了空前的倾销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国际气氛急剧恶化。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德、日两国或因国内市场狭小,或因国外市场受美、英、法控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它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竞相仿效意大利,在国内建立***专政,加紧扩军备战,决心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从而使国际关系日益紧张。
到30年代初期,随着德意日的***化,终于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首先拉开战争序幕,制造“九·一八事件”,发动侵华战争。
1935年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发动侵略战争。
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最近五千年来,大小战争总共发生了14513次,没有战争的时间只有292年。不过,战争的次数虽然不少,能使人永志不忘的世界大战却只有两次。这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本世纪上半叶,在时间上仅仅相隔20来年。有意思的是,它们之间不仅在参战国家和战争结局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人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这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利洛·普林西波刺杀。消息传开,举世震惊。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早已怒目相向、剑拔弩张的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遂以此为口实而于当年8月开战。开始阶段,参战国都是欧洲国家,战场也仅限于欧洲地区。后来战火逐渐越出欧洲,席卷了亚非许多地区,参战国也扩大到约占世界1/4人口的五大洲的33个国家。在战争中,各交战国总共动员了7400万人走上前线,使用了各种最新型的杀人武器,结果导致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受伤,500万人失踪,无数城市和乡村被夷为平地。真是规模空前,惨烈空前,代价空前。
在头两年多的时间里,交战双方互有攻守,各有胜负,战局扑朔迷离,很难看出鹿死谁手。但是1917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对战局发生了决定性影响。
第一件大事是美国参战。美国是位于北美洲的新兴帝国主义强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对这场战争采取的是隔岸观火、坐收渔利政策。它以中立为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战争横财。后来美国看到,经过两年多的角逐,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参战时机已经到来,遂以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为借口,于1917年4月6日打着维护公海自由的幌子向德国宣战。美国的参战,不仅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在美国的带动下,古巴、巴拿马、希腊、巴西、利比里亚、泰国等相继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阵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协约国方面的优势。
第二件大事是俄国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本国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导致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相互残杀,也极大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志,从而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提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期。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德军士气涣散,逃兵数以万计。
为了挽回败局,德军统帅部于1918年3月决定,利用同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东线获得稳定的机会,集中187个师的兵力在西线发动强大攻势,以便在大批美军赶到之前击溃英、法军队。但结果四次攻势四次败北,不仅白白消耗了大批武器弹药,还付出了伤亡70余万人的昂贵代价。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在长达45公里长的战线同时发起强大反攻。8月8日,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军前沿阵地,毙伤和俘获了大批德军,其中包括许多前线司令部人员,于是德军全线动摇。德军总监鲁登道夫哀叹:“8月8日是德军在世界大战中最不幸的日子。”8月13日,德国军政首脑在最高统帅兴登堡的房间里召开会议研究形势。与会者一个个脸色阴沉,神情沮丧。军方代表鲁登道夫在会上强调,德军已肯定胜利无望,为了保住德国的军事骨干和生产潜力,应尽快通过外交途径结束这场战争。但政府方面因担心突然媾和会招致国内不满,甚至会引发革命,而迟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10月3日,德军总司令兴登堡向政府提出:“形势日益吃紧,有可能使最高统帅部做出沉痛决定。”在此情况下,新的德国政府首脑麦克斯才不得不于10月4日深
夜致电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愿意在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
就在德国酝酿媾和期间,德国的盟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相继于9月29日、10月30日和11月3日向协约国投降,从而使所谓的同盟国仅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德国。与此同时,德国内部的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起义士兵和工人先后占领基尔、卢卑克、汉堡、不莱梅等城市。11月6日,德国的战时内阁在极端不安的气氛中召开会议。会议期间,几乎每分钟都收到令人忧虑的电报。当天中午,会议决定组成由中央党领袖埃尔茨贝格尔为首的代表团,最迟于11月8日开始同协约国开始和谈。如果协约国不同意,德国代表团即使打出白旗,也要举行停战或投降谈判。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包括最高统帅部的代表,都同意这个决定。
11月7日晚,德国代表团的汽车插着白旗越过前沿阵地。埃尔茨贝格尔及其随行人员登上挂有窗帘的火车,第二天清晨开到位于巴黎东北50公里处的贡比涅森林。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费尔迪南·福煦是法国的军事统帅。他于1851年生于法国比利牛斯省塔布市。早年就学于综合技术学院,曾任炮兵中尉和上尉。1887年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到陆军参谋部工作。后又回高等军事学院任教,发表过一些有关现代战争的着作。1909年升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新建的法军第9军团长,并负责英、比、法联军在弗兰德的协调工作。因指挥出色,先后升任北方军团总司令、法军总参谋长等职。1918年又被推举为协约国联军总司令。8日上午,德国代表团被带到福煦的办公室。福煦掩饰住内心的激动,故意面带矜持地装作没有看见埃尔茨贝格尔伸过来的右手,劈头就问:“你们来干什么,先生们?”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2)
埃尔茨贝格尔尴尬地说:“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
福煦不无讥讽地回答:“噢,可是我们没有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
埃尔茨贝格尔顿时满脸通红,只得坦白地承认:“我们无法继续打下去了,需要您提出停战条件。”
“啊,这样说来,你们是来求和的了?如果这样,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福煦就这样迫使德国代表团屈辱求和,然后才让工作人员向他们宣读了下列停战条件:
(一)德国应保证在15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境内的占领区撤退,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和罗马尼亚,撤离奥匈帝国和土耳其;
(二)德国应向协约国交出5000门重炮和野战炮,3万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损的汽车;
(三)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军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四)德国放弃布列斯特条约和布加勒斯特条约;
(五)东非的德军应当立即投降;
(六)被德军俘获的人员应当遣返回国,但德军战俘要继续拘留;
(七)继续保持对德国的封锁。
这些停战条件实际上是限令德国投降。福煦最后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以内,即在11月11日上午11时之前做出答复。德国代表团一方面将这些条件报告柏林,一面同福煦讨价还价。埃尔茨贝格尔一再向福煦表示,如果不降低上述条件,有可能把德国推向布尔什维克的怀抱。就在双方讨价还价之时,德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因慑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被迫宣布退位,并逃往荷兰。同日,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新政府指示代表团对协约国的苛刻条件提出异议,但如异议遭到拒绝,就在条款上签字。在协约国方面做了微小让步之后,德国代表团终于在11月11日凌晨签署了停战协定。11时正,在贡比涅森林上空响起了101响礼炮声。这炮声标志着历时51个月零两个星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
贡比涅停战协定签字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们便积极磋商召开缔结对德和约会议问题。会议地点商定在法国首都巴黎。会议宗旨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战胜了的帝国主义们的一次分赃会议,是一场新的国际斗争。
1919年1月18日,会议在着名的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开幕。东道国所以把会址选在这里,是有双重目的的。第一,是想向各国炫耀法国文明。凡尔赛宫位于巴黎的西南郊。这里原来是个小村镇。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在此修建城堡作为皇家狩猎时的行辕。1661年,新国王路易十四又决定在此修建王宫和园林,历经28年的大规模营造,最后于1689年全部落成。整个凡尔赛宫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在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花坛、草坪和柱廊。花园都呈各种几何图形。宫殿主体长707米,中间是王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事处、剧院和教堂,外观雄伟壮丽。宫殿室内都用大理石镶砌,玉阶巨柱,装饰以雕刻、挂毯和巨幅油画。中部的镜厅更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就是在这里被抓往巴黎的。后来,凡尔赛宫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国际上普遍认为,凡尔赛宫代表着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高水平,法国人更是把它作为自己的骄傲。法国选择凡尔赛宫的镜厅作为和会开幕地点的另一用意,是发泄对德国的复仇情绪。1870年,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对内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对外战胜了强大的法国。次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就在这个镜厅举行加冕典礼,改称德意志皇帝。接着又于2月26日迫使法国在凡尔赛宫缔结德法条约,规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并向德国交纳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法国一直把此条约视为耻辱。现在德国战败了,并将被迫签订屈辱的投降条约。为了发泄郁积多年的对德国的愤懑,法国特意选择凡尔赛宫和1月18日作为和会的开幕地点和时间。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还有英国的自治领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巴黎和会没有邀请苏维埃俄国参加。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也不许与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虽然只有70人,但非正式代表、有关专家及各种工作人员却多达7000余人,其中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最多,共有1300余人。这在当时来说,堪称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
为了便于操纵会议,英、法、美、意、日等主要战胜国对会议的开法做了许多不平等的规定。首先,是把出席会议的国家分为几等。第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强国,它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如比利时、巴西、中国、希腊等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只能出席讨论与它们有关问题的会议。第三等是与德、奥集团继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等,它们只有在会议讨论的问题直接涉及这些国家时才能派代表团出席。第四等是中立国和即将独立的国家,它们只有在五强之一的邀请下才能出席有关会议。其次,各国代表的人数也是不平等的。会议规定,英、法、美、意、日五强各派5名代表;比利时、巴西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各派3名代表;中国、希腊、沙特、波兰、葡萄牙、泰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2名;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2名,新西兰派1名;其他国家各派1名。更主要的是,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强权政治行事。和会规定,整个会议分为最高会议、专门会议和全体会议三种形式。最高会议由美、法、英、意、日五强首脑和外长组成,也称十人会议,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后来十人会议又演变成美、英、法三国首脑组成的三人会议。专门会议由有关国家代表和专家组成,只审议最高会议指定的专门问题。全体大会由所有与会国代表组成。整个会议期间只举行了七次全体大会,而且都是只准举手通过决议,根本不想让其发挥作用。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3)
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大国的代表都是怀着各自的争霸野心和掠夺计划来参加巴黎和会的。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他们唇枪舌剑,争吵不休,台前幕后充满了激烈斗争。
和会的第一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利用致开幕辞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不仅以战胜者的口吻讥讽战败的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同时还提出了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的基本方案。但美国总统威尔逊却不理睬法国的建议,要求和会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于1856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斯汤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和历史,曾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相继担任过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和州长。1912年和1916年在民主党支持下,先后当选为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仪表堂堂,意志坚强,是个极端自信的理想主义者。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发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威尔逊认为,根据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应当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担当起领导世界的重任。为此,他在做出对德宣战的决定之后,又于1918年1月8日提出了以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为基础的“十四点”争霸世界纲领。
威尔逊对于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所以特别着迷,不仅因为这同他的政治声誉和历史地位息息相关,同时他还把此视为取代英法称霸世界的根本大计和必经之路。因此,他在巴黎和会首次发言时即提出要优先讨论国联盟约问题,强调国联盟约与对德和约应当成为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任何国家都有约束力。但英法两国对此不感兴趣。它们主张将二者分开,并优先讨论瓜分领土和战争赔款问题。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来十人委员会经过4天争论,决定将国联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由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联盟约草案。英法的阴谋是想借此把美国的计划从议事日程里抹掉。为此,它们建议让所有中小国家的代表也都参加该委员会,把委员会搞得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以拖延时间。
专门委员会还没有开始工作,英法便提议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问题。威尔逊如梦初醒,对英法的伎俩大为不满,遂再次提议十人委员会讨论国联问题。他说:“我们不能让世界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各大国首先瓜分了世界上无力自卫的地区,然后才建立国际联盟。”于是,十人委员会再次展开交锋。会议开得很紧张,威尔逊很凶,英国的劳合·乔治和法国的克里孟梭也很凶。在此情况下,威尔逊气愤地表示,如不先确定国联盟约,他将退出会议。老练油滑的劳合·乔治反驳说:“只有上帝知道,制定国联盟约这个复杂程序什么时候才会完成。”威尔逊回答说:“只要无人故意捣乱,委员会的工作10天就可结束。”美国的威胁起了作用,英法只好让步。事实果如威尔逊所言,专门委员会经过一系列紧张磋商,终于在2月13日按期制定出了国联盟约草案。2月14日,威尔逊在庄严的气氛中向全体大会报告了草案内容,并获得一致通过,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威尔逊勉强占了上风。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是巴黎和会的另一主角。克里孟梭于1841年生在法国南特省。他是学医出身,在30岁时便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06—1909年曾任政府总理。1917年再次受命组阁。在这次巴黎和会上,他以法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大会主席。克里孟梭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他出席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他在十人会议上提出,法国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并主张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各省合并成一个独立国家。但美英两国既想保持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又想利用德国对抗苏俄,因而都反对这种过分削弱德国的建议。它们提出,由美英两国来保障法国东部边界的安全,如果法国一旦遭到侵犯,美英将立即援助。克里孟梭虽然被迫放弃了建立莱茵国的要求,但作为交换条件,他又提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30年,并将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威尔逊对法国这项新的要求非常恼火。他不耐烦地说,他从来没有听到还有个什么萨尔问题。对此,克里孟梭气得暴跳如雷,攻击威尔逊是个亲德分子,并强硬地宣称:任何一个法国总理都不会签署一项不把萨尔并入法国的条约。但威尔逊也不示弱,他冷冰冰地讥讽克里孟梭说:“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法国得不到它想要的东西,就会拒绝同我们合作?这样看来,你是希望我回家了。”克里孟梭回答说:“我并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说着,便气冲冲地离开了办公室。因为美国的立场得到英国的支持,克里孟梭面对英美联合阵线,只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建议萨尔区先由法国委任统治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命运。同时扬言,这一要求如得不到满足,法国将退出会议。威尔逊最后也做出让步,派其代表豪斯上校通知克里孟梭,说美国准备重新考虑法国在萨尔和莱茵问题上的立场。克里孟梭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紧紧拥抱了豪斯上校。豪斯上校当即要求克里孟梭制止法国报刊对威尔逊的攻击。于是,第二天巴黎各报便登满了吹捧威尔逊的文章。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4)
为了彻底削弱德国,法国还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在德国东边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和但泽在内的强大波兰。其理由是对付来自俄国的红色威胁;二是尽力掏尽德国人的腰包,要求德国必须赔偿6000亿—8000亿金马克的战争损失;三是彻底摧毁德国的军事机器,特别是要限制德国的陆军数量和军火生产。法国的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两国的反对。英美认为,按照法国的蓝图建立新的波兰就意味着法国在欧洲地位的加强,因而都不赞成法国的主张。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不要建立一个新的阿尔萨斯—洛林了。”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赔款来加强法国的力量,特别是美国更担心法国的过分要求会打死德国这个下蛋的母鸡。劳合·乔治提出,赔偿不能过分,只能由参加战争的这一代人负担。威尔逊主张先不要确定赔款数额,可将这一问题交由一特别委员会研究解决。对于限制德国军备问题,英美同法国的意图也不相同。它们的主要兴趣是削弱德国的海军力量,而对陆军则主张宽大为怀,给德国保留一支为镇压布尔什维克所必须的力量。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也很活跃。劳合·乔治于186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早年获威尔士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从政后历任贸易、财政、军需、陆军等部大臣。1916年以自由党领袖身份出任内阁首相。他工于心计,城府深沉,为了维护英国开始动摇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会上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他时而同法国站在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当美法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常常以调解人的身份周旋于其间,从而为英国捞取了不少好处。
意大利的首席代表是总理奥兰多。他来巴黎时也怀揣着自己的争霸计划。奥兰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为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基地。因就实力来说,意大利同美英法相比只能算二流国家,加之它在战争初期脚踏两只船,参战后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而奥兰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绝。在4月23日的五强会议上,奥兰多以得不到阜姆无法回国交待,甚至国内会发生暴动相要挟,而美英法仍然反对他的要求。奥兰多一气之下愤然离开会场,而其他与会者根本不予理睬。奥兰多无奈,过了几天又悄悄回到会场,继续充当跑龙套的角色。
五强之一的日本代表团是由牧野男爵率领的。牧野当时虽然不是政府首脑,但老谋深算,善观风色。他出度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威尔逊为了限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势头,曾拒绝了牧野的要求。在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2天,牧野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会议上,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和顾维钧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但北洋政府外交次长曹汝霖在日本压力下却说此举纯属王、顾二人的“擅自行动”。威尔逊考虑到意大利已退出和会,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话,将使和会受到严重挫伤。英法因与日本曾有密约,也支持日本的要求。在4月22日、29日和30日的三次4国首脑会议上,美英法三强终于做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开,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反对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这就是着名的“五·四”运动。这一运动迫使中国政府的代表未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苏维埃俄国虽然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但苏俄的问题始终牵扯着巴黎和会。在反对社会主义俄国这一点上,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反对的方法上却存在不同意见。法国主张采取硬的一手,福煦元帅提出要组织200万远征军去公开镇压革命,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他说,美军参战较晚,士气极为旺盛。
但威尔逊不同意福煦的建议。他反驳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最好由法军承担这一任务。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支有经验的军队,而美国军队是没有经验的。争论的结果,最后采纳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意见,即用经济封锁、支持反对派和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组建“防疫地带”等方法,来抑制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
在巴黎和会上,尽管列强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各执己见,但是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吵,终于就对德和约草案达成了协议。接下来便是迫使德国签字问题。因为协约国方面知道,德国虽然战败了,但它并没有因此变成一只驯服的羔羊。它仍然是只受伤的猛虎,一面恶狠狠地舐着伤口,一面机警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4月30日,德国代表团被叫到巴黎。先“晾”了他们一个礼拜之后,才于5月7日把他们召到凡尔赛。克里孟梭在交付和约草案时先羞
辱了德国人一番,他说:“现在清算的时间终于到了。你们不是向我们请求和平吗?这就是我们同意给你们的和平。”然后,克里孟梭严肃提出,德国对该草案不许做任何口头上的争辩,只允许在15天内提出书面意见。德国代表团立即将和约草案转报柏林,随后接连发出照会请求延长答复时间。但前几次均遭到克里孟梭的断然拒绝。5月29日,德国代表团提出了长达400页的意见书,几乎把和约的主要条款都推翻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同协约国代表多方私下接触,以挑拨它们之间的矛盾。美英法意四强会议对此非常不满,警告德国如在6月23日之前仍不同意签署和约,战胜国将向德国重新开战。德国统治集团经过激烈斗争,最后于6月27日决定接受这个最后通牒。6月28日,德国外长米勒和司法部长贝尔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5)
凡尔赛对德和约总共15部分、440条。
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
其余部分为对德和约。
对德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剥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并重新划定德国的疆界,使其失去了最主要的重工业区,丧失了1/8的领土、1/10的人口、60%的铁矿和煤矿,以及大部分海外投资、商船和海军舰队;严格限制德国的军备,解散其参谋总部,废除其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许建立空军,禁止拥有飞机、坦克和重炮等武器;德国必须向战胜国交付巨额战争赔款,后来赔款专门委员会规定的具体数字为1320亿金马克。
在凡尔赛对德和约签字之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签订了《圣日尔曼和约》、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依和约》、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同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和约》。
这些和约统称为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矛盾,播下了新的战争种子。
首先,在德国问题上,凡尔赛和约一方面对德进行了骇人听闻的掠夺,规定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使之感到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受到了不应有的屈辱和惩罚,因而一心一意想翻案复仇。
另一方面又没有规定根除德国****的条款,为德国重整军备敞开了大门,提供了条件。
其次,巴黎和会使各战胜国之间的关系趋向复杂。
美、英、法通过巴黎和会捞到了较多好处,但意大利的掠夺欲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对其在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受到英法排挤极为不满,从而埋下了彼此仇恨的种子。
由于日本势力的扩张,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冲突也开始发展。
最后,巴黎和会不仅将苏维埃俄国排除在外,而且蓄意祸水东引,制造德俄矛盾。
这就为美、英、法尔后对德的绥靖政策打下了基础。
巴黎和会虽然播下了战争种子,但这个种子能否发芽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国际条件,而1929年爆发的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这次危机具有四个显着特点:第一是时间长。
危机是从1929年10月27日纽约股市价格狂跌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932年夏天才渡过最低点,时间长达4年之久。
而且1932年后也只是进入特种萧条阶段,迟迟没有出现复苏;第二是地域广。
这次危机从美国爆发之后,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诸国。
随后又波及到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一幸免;第三是多病并发。
这次危机是工业危机、农业危机、贸易危机和货币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使各国统治集团顾此失彼,一筹莫展;第四是破坏性大。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4%以上,失业人数达4000余万,各国失业率在30%—50%之间,国际贸易总额下降659%。
造成的物质损失达2500多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1700亿美元的损失还要多出800亿美元。
这样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
各国为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竞相争夺国外市场,展开了空前的倾销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国际气氛急剧恶化。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德、日两国或因国内市场狭小,或因国外市场受美、英、法控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它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竞相仿效意大利,在国内建立***专政,加紧扩军备战,决心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从而使国际关系日益紧张。
到30年代初期,随着德意日的***化,终于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首先拉开战争序幕,制造“九·一八事件”,发动侵华战争。
1935年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发动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