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回心转意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重生之世子在上最新章节!
元子青之前的推断是正确的。
皇帝短时间内不会对福王府动手,之前敕封的旨意,也只不过是提前做个准备了。至于那个简直不像是计谋的离间,有用最好,若是没有用,想来也没什么大碍。
至少皇帝和元子青本人,都并没有认真将之放在眼里。就像眉畔说的,太低级了。至于皇帝真正的目的,元子青虽然猜到一二,反而不敢胡乱做定论。
但元子青也并没有清闲下来。之前被迫中断了很久的修书工作重新被提上日程,皇帝对他表示出了十二分的支持和信任,简直要什么就给什么,元子青趁机将许多老臣都请了过来。不过等到这边的工作一上了正轨,皇帝就要求他将这担子卸下来交给别人,然后给他委派了更多的工作。
按理说宗室是不能参与朝政的,但是皇帝却仿佛对元子青十分信任,虽然没有给他具体的职务,但是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召他一起去商议,让众多臣子侧目。
元子青也知道自己有点招眼,所以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奈何皇帝还专门点他的名,看似对他十分信赖。而元子青的骄傲,也不允许他随便说几句话去敷衍,于是每每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言论,让大臣们点头,也让皇帝眼中的阴霾更重。
一开始的时候,元子青还顾虑着皇帝的意思,后来烦不胜烦,索性有话直说。反正皇帝就算要动手,也得找个理由,既然他要做出宠信自己的样子,元子青自然也酒不客气了。
反正……他和眉畔之前跟元子舫周映月商量过的许多事情,正愁没有做的机会,如今皇帝把机会送上门来,他当然却之不恭。
经过几年的开海,国库虽然不至于十分充足,但还是丰盈了许多。因为西北的粮饷都是海商会负责的,大大缓解了国库的压力。所以元子青在皇帝故意营造出十分信任自己的场面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提出了一项提议:减低赋税。
大楚的税收虽然不重,但也是十税三这种周映月一开始根本无法理解的高比例。这个比例,也只是能让百姓们勉强自给自足罢了,如果是没有田地的佃户,还要交四五分给地主家,余下来的连吃饭都不够。遇到昏君,十税五,百姓的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或者有时候皇帝贤明,会降到十税二,那已经是难得的政治清明,天下天平。
然而元子青的提议却是:十税一。
这还不算,他还在此基础上做了五年规划,十年规划和二十年规划,打算在二十年内,将税收降到二十税一的比例。
这个提议才刚刚说出来,便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抨击和议论的奏折几乎每天都能堆满皇帝的御案。
农业为本的国家,农业税便几乎是一切税收的来源,减掉这份收入简单,百姓负担也少,但是朝廷怎么运转,需要银子的地方要拿什么来填补?保守固执的大臣们无法理解。
对于这件事,才刚刚登基的新皇元恪表示心情复杂。
他在海州待过一年,认识周映月,也知道海关一旦开始收税,会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政收入。在刚刚得知这一点的时候,他也想过要怎么去用这笔钱,做出过无数的规划。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当皇帝的。
然而没有一条是用这些钱填补原来的税收,从而减轻税收和徭役,让百姓们的日子过的更宽裕。
最让皇帝心情微妙的是,在自己还想着怎么把元子青给坑了的时候,他竟然突然开始做实事了。自己这个做皇帝的还没有任何动静,倒让他给抢了先。
元恪才刚刚登基,今年不过十几岁,正是满腹雄心抱负的年纪,不知道多么渴望登上帝位之后,干出一番大业,让世人敬仰,让后人追思,名传千古。那才是帝王霸业宏图。
然而此刻被元子青这么一弄,皇帝才发觉,自己刚刚登基,竟然就走入了岔道里。
非但没有将精力放在正事上,反而险些陷入了平衡朝堂,争权夺利之中,企图彻底的掌控住朝臣们,殊不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他是皇帝,天然就应该超脱于众人,只要大致方向上不错,便不必细细计较这许多。落得跟朝臣为一点小事争来夺去,反而是落了下乘,将自己陷入其中。
一旦心中出现了这种明悟,元恪很快就能想清楚许多事情了。
其实他本来是没有这种念头的,全是先皇临终前留下的那一番话,给他带来的影响太大。他本来心里对元子青的感觉就十分微妙,有了先帝的那番话,更是将元子青当成了大敌,心中戒备,行事上自然就带出来了,费尽心思,便是想着如何去算计他。
反倒把自己原本的打算全部给忘记了。若不是今日元子青出乎意料的行事,醍醐灌顶,他恐怕也会一生都陷在这种无谓的争斗之中。
——就像先帝。
元恪心情复杂的想着。先帝的一生,仔细琢磨,可能就是将绝大多数的精力用在了平衡朝堂上,饭而没有做出多少大事来。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别以为这只是皇帝昏庸时才有用!虽然嘴里说着不敢妄测圣意的话,但实际上,每个大臣恐怕都天天在心里琢磨皇帝的喜好呢!
皇帝也是凡人,并不是神仙,即便心思再深,多少也会露出一些来,让大臣们琢磨出来了,自然会投其所好。
譬如皇帝喜欢锦绣文章,那么选材时就会挑选那些文章做得好的。大臣们发现之后,作诗文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若是皇帝喜欢书法或是书画,大臣们闲来无事,自然也得练一练,免得皇帝哪日兴起,让他伴驾,却连皇帝的爱好都无法参与。
除了美色和奢侈的生活之外,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种喜好,看上去不起眼,但实际上真的被人琢磨透了,那这个皇帝跟那些喜好美人华服,或者阿谀奉承的帝王,也没什么区别,因为大臣们一样会投他所好,从而侧面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一个皇帝喜欢玩弄心思手段,大臣当然也必须陪着玩儿。甚至就算自己段数足够高,也要降下来跟皇帝达到一个水平,把人给哄高兴了,事情最后就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走。
所以,喜欢异论相搅玩弄权术就比爱好美色更高贵许多吗?也未见得。如果皇帝蠢一些,说不准更容易被大臣牵着鼻子走。
这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元恪即便比元子青稍差些,也是博闻强识,能力出色,否则不能被福王府看重。所以这些道理,他其实都懂,只不过从前从没有想得这样清楚过。
高处不甚寒,帝王是孤家寡人,本就该时时警醒。
唯一让元恪有些不高兴的是,这一次到底还是被元子青提醒,自己才能想到这一点。又输在了他后面,元恪心中十分不甘心。
这位堂兄从小就聪明,那时候元恪是很仰慕元子青的,觉得堂兄最厉害,什么都懂。只是再长大一点,心情就变得复杂了。一来他开始明白,元子青身体不好,再聪明也没有用,将来仍旧只是废人一个,不会有任何展露才华的机会。二来皇帝对元子青的偏爱,也是让他们这些做儿子的最为不爽的地方。
你元子青又不是没有自己的爹,为什么还要来抢他们的父皇?
时间长了,这些想法便会慢慢的化为执念,对元子青的佩服当然还是有的,但更多的却是不甘心,想要超过他。
一个皇帝玩弄权术赢了大臣,有什么可高兴的?那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
到底能在什么地方胜过元子青,元恪还没有理清楚。但是首先,至少自己的魄力,不能够比元子青还要小,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况且,让元恪说的话,王叔一家,显然比自家父皇心胸宽广多了。
自己一登基,福王就自动退位,并没有居功自傲,要压住他这位年轻皇帝的意思。而且隐约还想让元子青也跟着退下,只把元子舫推出来。要不是他当时不同意,就没有后面这些事了。
拿得起放得下,这份心胸,也让元恪不得不佩服。
而他身为君王,难道连这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吗?非要将福王府赶尽杀绝,像父皇那样?
元恪对于先帝的感情其实很淡漠。当初没有登基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王叔更加亲切,现在知道先皇临终的一番话,不过是为了坑自己一把,自然就更不会信了。
至于元子青,他有自己的办法来对付。
于是在税收改革这件事情上,元恪竟然破天荒的支持其元子青来。
而且改为支持元子青之后,看着其他大臣盯着元子青,一脸“你到底用什么办法蛊惑了皇帝”的表情,元恪忽然觉得心情畅快。
对的,光是坑元子青有什么好处?对自己来说,根本全是损失。就是要将他推出来做这些会惹来众多反对的事情,让他站在风口浪尖,跟所有人都站在对立面,这样政绩有了,还折腾了元子青,岂不是更妙?
发现这一点之后,元恪简直有些上瘾。
每每看到群臣质疑元子青,他开口驳斥对方,在朝堂上你来我往,而自己却可以端坐在御座上看戏时,元恪的心情都很好。
一开始元子青并没有发现这一点,还以为元恪只是不想让自己好过。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了,皇帝看似针对自己,其实却是在支持自己的主张,否则直接否决就可以了,何必要费这样的周折,让整个朝廷陪自己玩儿?
虽然不免有继续将他架在火上烤,推到风口浪尖的嫌疑,但毕竟,是想做实事了。
这种顺便坑他一把的做法,简直像是小孩儿一样,看不顺眼,就折腾一下,但是又不伤筋动骨。
元子青观察许久,肯定皇帝的心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后,才回家跟众人提起。一家人聚在一处商量了一番,福王十分欣慰的道,“我从前便是觉得这孩子虽然不爱说话,但心胸却宽厚,有忍有谋!”
身为天子,万乘之尊,天下共主,气量和格局都不能小了,否则不过是个笑话罢了。而只要眼光能够略略放长远一些,自然就能知道轻重,也就不会将朝堂上的那些烦心事略萦心上了。
当然,平衡朝堂还是有必要的,但不是用权术,而是将每个人放在他们合适的地方去,这样朝堂自然就平静了,并且人人都会对皇帝的安排满意,自然以他马首是瞻。人人都去做实事,自然没有人会卖弄权术,搅风搅雨了。
福王从前就看好三皇子,现在见他突然开了窍,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自然十分欣慰。
眉畔忍不住看了周映月两眼。她忽然想起来,在她生小九之前,周映月从海州回来,跟他谈起对三皇子的印象,曾说:三皇子有容人之量。之前因为接二连三的事,而且新帝的表现也实在是不像能容人的,她也就给忘了。这会儿忽然想起来,不由暗叹周映月眼光好。
一个人如果原本就有心胸,那么即便是一时走岔了,也能很快就自己给扭回来。
帝王是一国之尊,他不糊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事。
转头眉畔跟元子青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又古怪起来,半天才说,“弟妹果然锐眼。”
眉畔皱眉,“我怎么觉得,你这番话说得言不由衷?”
“不是。”元子青摸了摸鼻子,实在不知道这事应该怎么说,“只是觉得子舫福气好罢了。”转头看到眉畔,连忙补充,“当然,我的福气更好。”
眉畔“扑哧”一笑,“我没有那么小心眼。映月本来就十分出众,许多方面比我厉害得多,也没什么不承认的。”
“我娘子也不差。”元子青认真道,“你有的好处,她也没有。”
眉畔好奇追问,“我有什么好处?”
元子青却只摇头不语。
后来被眉畔缠得烦了,终于开了口,“你比弟妹好哄多了。”
这句话在眉畔耳中转了两三圈,她才渐渐明白过来,这是——说她蠢的意思吗?
眉畔不由大怒,柳眉倒竖瞪着元子青,“你再说一遍?”
“娘子饶命,为夫知错了。”元子青眉眼带笑的道,然而语气里的调侃,却是浓得傻子都能听得出来。
眉畔愤愤的追着他打了几下,被元子青捞进怀里抱着,这才消停下来。
然后她才意识到,元子青其实好久……都未曾这样轻松过了。似乎自从自己生小九出事了之后开始,他一直在盘算着那些事情,自然高兴不起来。
现在皇帝有了变化,恐怕他也能松一口气了吧?
眉畔心中忽然变得十分柔软。因为他知道,元子青是聪明,论起心机手段权谋来不会输给世上任何一个人,但是他自己却并不喜欢这些东西。若非无可推卸,他又怎么会承担起这种责任呢?
“辛苦你了,青郎。”眉畔忍不住低声道。
元子青捏着她的手,笑道,“其实倒也还好。”
眉畔只以为他这是在安慰自己,殊不知元子青当真觉得还好。他只不过是累,毕竟即便将所有人都玩弄在鼓掌之间,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反而会让人更容易疲倦。偏偏这种累,还丝毫不能表现出来。累积到现在,也实在是令他疲惫不堪。
元子青其实都已经准备好备用方案了,只等皇帝忍不下去了一动手,就立刻启动。在这之前,倒也不必过分紧张。所以他才会突发奇想,借助皇帝的故意重视参与朝事,却没想到,竟然会收到这样的奇效。
好在总算是过去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元子青这么敏锐,能察觉到皇帝心思的变化。朝中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皇帝对元子青这种毫无理由的偏颇,简直像是捧杀,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弹劾于他。
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发现帝王的心思已经转移到了实事上来。——这世上总是不缺少聪明人的。况且能够从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跻身朝堂者,皆不会是泛泛之辈。
于是税改的事情也开始慢慢推进,虽然朝堂上仍旧吵得不可开交,但明眼人都能发现,这些人根本不能影响什么,也就是叫嚣得厉害罢了。真正做事情的,不会去理会他们。
这件事情真正实行下去,元子青反而重新清闲下来了。
——不清闲也没办法,皇帝再怎么想折腾他,也得遵守祖宗成法。所以元子青身上仍旧是什么职位都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都不能负责,也就是出个点子,做个计划罢了。这并没有触犯到大臣们的心理底线,所以虽然略有些出格,但除了几个御史之外,没有任何人表示异议。
所以元子青琢磨着再找一点事情来做。皇帝隐隐有让他开路的意思,如此他便只能做个纯臣,将威胁降到了最小。元子青对此并不在意,反倒打算借机多做些事。
于是近来他跟眉畔去拜访周映月的次数,猛然增加了。
不管皇帝是不是半途改主意了,但封给元子舫的那个爵位不可能收回,小两口自然也就必须要搬出去,于是现在来往,不如之前方便了。
好在宗室都是聚居在城东这一片,皇帝赐下来的侯爵府,自然也在这里,来往所花费的时间依旧不多。
周映月脑子里存着的,能做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但是千头万绪,究竟要从什么地方抓起,却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毕竟不能完全不考虑现实,就拿出一个点子想变成现实。
在这一点上,其他三人可以提出意见,大家也算是互补。最后经过商量,结果是“以民为本”,事情还是要从这个根本上坐起来。
古人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只要让百姓们吃饱饭,没有生存的忧患,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开动脑筋,去发展其他精神上的东西,然后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自发性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别人做什么,他们会自己摸索出来。如果嫌时间太长,那么可以稍微引导一下这个过程。总之是很轻松的。
所以首先是让百姓吃饱饭,税改已经是一个方面了,除此之外,改良农具,兴修水利,这些也都是必要的。不过这些花费的钱也不会少,须得循序渐进。再有,周映月提出培育出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产出多了,吃不完自然就可以拿去卖,粮食多了自然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并且这会促进一部分不愿意重地的人,转向商业和工业。
于是整个社会便都被盘活了。
这些事情说来简单,不过真要做起来,恐怕十几年几十年都未必能够做成,任重道远。
所以虽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想法,但谁也没有继续去讨论。有生之年,能够做成这件事,已经很好了。
幸好,开了海,过两年朝廷收回拥有权之后,大笔的银子便会入账,跟海外的联系,会带来新的思潮和新的物品,极大的促进市场和社会繁荣,还能提高百姓们的见识等等。
有了这些基础在,自然就不必担心他们的这个计划无以为继了。因为海贸的利润,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元子青之前的推断是正确的。
皇帝短时间内不会对福王府动手,之前敕封的旨意,也只不过是提前做个准备了。至于那个简直不像是计谋的离间,有用最好,若是没有用,想来也没什么大碍。
至少皇帝和元子青本人,都并没有认真将之放在眼里。就像眉畔说的,太低级了。至于皇帝真正的目的,元子青虽然猜到一二,反而不敢胡乱做定论。
但元子青也并没有清闲下来。之前被迫中断了很久的修书工作重新被提上日程,皇帝对他表示出了十二分的支持和信任,简直要什么就给什么,元子青趁机将许多老臣都请了过来。不过等到这边的工作一上了正轨,皇帝就要求他将这担子卸下来交给别人,然后给他委派了更多的工作。
按理说宗室是不能参与朝政的,但是皇帝却仿佛对元子青十分信任,虽然没有给他具体的职务,但是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召他一起去商议,让众多臣子侧目。
元子青也知道自己有点招眼,所以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奈何皇帝还专门点他的名,看似对他十分信赖。而元子青的骄傲,也不允许他随便说几句话去敷衍,于是每每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言论,让大臣们点头,也让皇帝眼中的阴霾更重。
一开始的时候,元子青还顾虑着皇帝的意思,后来烦不胜烦,索性有话直说。反正皇帝就算要动手,也得找个理由,既然他要做出宠信自己的样子,元子青自然也酒不客气了。
反正……他和眉畔之前跟元子舫周映月商量过的许多事情,正愁没有做的机会,如今皇帝把机会送上门来,他当然却之不恭。
经过几年的开海,国库虽然不至于十分充足,但还是丰盈了许多。因为西北的粮饷都是海商会负责的,大大缓解了国库的压力。所以元子青在皇帝故意营造出十分信任自己的场面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提出了一项提议:减低赋税。
大楚的税收虽然不重,但也是十税三这种周映月一开始根本无法理解的高比例。这个比例,也只是能让百姓们勉强自给自足罢了,如果是没有田地的佃户,还要交四五分给地主家,余下来的连吃饭都不够。遇到昏君,十税五,百姓的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或者有时候皇帝贤明,会降到十税二,那已经是难得的政治清明,天下天平。
然而元子青的提议却是:十税一。
这还不算,他还在此基础上做了五年规划,十年规划和二十年规划,打算在二十年内,将税收降到二十税一的比例。
这个提议才刚刚说出来,便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抨击和议论的奏折几乎每天都能堆满皇帝的御案。
农业为本的国家,农业税便几乎是一切税收的来源,减掉这份收入简单,百姓负担也少,但是朝廷怎么运转,需要银子的地方要拿什么来填补?保守固执的大臣们无法理解。
对于这件事,才刚刚登基的新皇元恪表示心情复杂。
他在海州待过一年,认识周映月,也知道海关一旦开始收税,会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政收入。在刚刚得知这一点的时候,他也想过要怎么去用这笔钱,做出过无数的规划。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当皇帝的。
然而没有一条是用这些钱填补原来的税收,从而减轻税收和徭役,让百姓们的日子过的更宽裕。
最让皇帝心情微妙的是,在自己还想着怎么把元子青给坑了的时候,他竟然突然开始做实事了。自己这个做皇帝的还没有任何动静,倒让他给抢了先。
元恪才刚刚登基,今年不过十几岁,正是满腹雄心抱负的年纪,不知道多么渴望登上帝位之后,干出一番大业,让世人敬仰,让后人追思,名传千古。那才是帝王霸业宏图。
然而此刻被元子青这么一弄,皇帝才发觉,自己刚刚登基,竟然就走入了岔道里。
非但没有将精力放在正事上,反而险些陷入了平衡朝堂,争权夺利之中,企图彻底的掌控住朝臣们,殊不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他是皇帝,天然就应该超脱于众人,只要大致方向上不错,便不必细细计较这许多。落得跟朝臣为一点小事争来夺去,反而是落了下乘,将自己陷入其中。
一旦心中出现了这种明悟,元恪很快就能想清楚许多事情了。
其实他本来是没有这种念头的,全是先皇临终前留下的那一番话,给他带来的影响太大。他本来心里对元子青的感觉就十分微妙,有了先帝的那番话,更是将元子青当成了大敌,心中戒备,行事上自然就带出来了,费尽心思,便是想着如何去算计他。
反倒把自己原本的打算全部给忘记了。若不是今日元子青出乎意料的行事,醍醐灌顶,他恐怕也会一生都陷在这种无谓的争斗之中。
——就像先帝。
元恪心情复杂的想着。先帝的一生,仔细琢磨,可能就是将绝大多数的精力用在了平衡朝堂上,饭而没有做出多少大事来。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别以为这只是皇帝昏庸时才有用!虽然嘴里说着不敢妄测圣意的话,但实际上,每个大臣恐怕都天天在心里琢磨皇帝的喜好呢!
皇帝也是凡人,并不是神仙,即便心思再深,多少也会露出一些来,让大臣们琢磨出来了,自然会投其所好。
譬如皇帝喜欢锦绣文章,那么选材时就会挑选那些文章做得好的。大臣们发现之后,作诗文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若是皇帝喜欢书法或是书画,大臣们闲来无事,自然也得练一练,免得皇帝哪日兴起,让他伴驾,却连皇帝的爱好都无法参与。
除了美色和奢侈的生活之外,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种喜好,看上去不起眼,但实际上真的被人琢磨透了,那这个皇帝跟那些喜好美人华服,或者阿谀奉承的帝王,也没什么区别,因为大臣们一样会投他所好,从而侧面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一个皇帝喜欢玩弄心思手段,大臣当然也必须陪着玩儿。甚至就算自己段数足够高,也要降下来跟皇帝达到一个水平,把人给哄高兴了,事情最后就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走。
所以,喜欢异论相搅玩弄权术就比爱好美色更高贵许多吗?也未见得。如果皇帝蠢一些,说不准更容易被大臣牵着鼻子走。
这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元恪即便比元子青稍差些,也是博闻强识,能力出色,否则不能被福王府看重。所以这些道理,他其实都懂,只不过从前从没有想得这样清楚过。
高处不甚寒,帝王是孤家寡人,本就该时时警醒。
唯一让元恪有些不高兴的是,这一次到底还是被元子青提醒,自己才能想到这一点。又输在了他后面,元恪心中十分不甘心。
这位堂兄从小就聪明,那时候元恪是很仰慕元子青的,觉得堂兄最厉害,什么都懂。只是再长大一点,心情就变得复杂了。一来他开始明白,元子青身体不好,再聪明也没有用,将来仍旧只是废人一个,不会有任何展露才华的机会。二来皇帝对元子青的偏爱,也是让他们这些做儿子的最为不爽的地方。
你元子青又不是没有自己的爹,为什么还要来抢他们的父皇?
时间长了,这些想法便会慢慢的化为执念,对元子青的佩服当然还是有的,但更多的却是不甘心,想要超过他。
一个皇帝玩弄权术赢了大臣,有什么可高兴的?那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
到底能在什么地方胜过元子青,元恪还没有理清楚。但是首先,至少自己的魄力,不能够比元子青还要小,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况且,让元恪说的话,王叔一家,显然比自家父皇心胸宽广多了。
自己一登基,福王就自动退位,并没有居功自傲,要压住他这位年轻皇帝的意思。而且隐约还想让元子青也跟着退下,只把元子舫推出来。要不是他当时不同意,就没有后面这些事了。
拿得起放得下,这份心胸,也让元恪不得不佩服。
而他身为君王,难道连这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吗?非要将福王府赶尽杀绝,像父皇那样?
元恪对于先帝的感情其实很淡漠。当初没有登基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王叔更加亲切,现在知道先皇临终的一番话,不过是为了坑自己一把,自然就更不会信了。
至于元子青,他有自己的办法来对付。
于是在税收改革这件事情上,元恪竟然破天荒的支持其元子青来。
而且改为支持元子青之后,看着其他大臣盯着元子青,一脸“你到底用什么办法蛊惑了皇帝”的表情,元恪忽然觉得心情畅快。
对的,光是坑元子青有什么好处?对自己来说,根本全是损失。就是要将他推出来做这些会惹来众多反对的事情,让他站在风口浪尖,跟所有人都站在对立面,这样政绩有了,还折腾了元子青,岂不是更妙?
发现这一点之后,元恪简直有些上瘾。
每每看到群臣质疑元子青,他开口驳斥对方,在朝堂上你来我往,而自己却可以端坐在御座上看戏时,元恪的心情都很好。
一开始元子青并没有发现这一点,还以为元恪只是不想让自己好过。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了,皇帝看似针对自己,其实却是在支持自己的主张,否则直接否决就可以了,何必要费这样的周折,让整个朝廷陪自己玩儿?
虽然不免有继续将他架在火上烤,推到风口浪尖的嫌疑,但毕竟,是想做实事了。
这种顺便坑他一把的做法,简直像是小孩儿一样,看不顺眼,就折腾一下,但是又不伤筋动骨。
元子青观察许久,肯定皇帝的心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后,才回家跟众人提起。一家人聚在一处商量了一番,福王十分欣慰的道,“我从前便是觉得这孩子虽然不爱说话,但心胸却宽厚,有忍有谋!”
身为天子,万乘之尊,天下共主,气量和格局都不能小了,否则不过是个笑话罢了。而只要眼光能够略略放长远一些,自然就能知道轻重,也就不会将朝堂上的那些烦心事略萦心上了。
当然,平衡朝堂还是有必要的,但不是用权术,而是将每个人放在他们合适的地方去,这样朝堂自然就平静了,并且人人都会对皇帝的安排满意,自然以他马首是瞻。人人都去做实事,自然没有人会卖弄权术,搅风搅雨了。
福王从前就看好三皇子,现在见他突然开了窍,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自然十分欣慰。
眉畔忍不住看了周映月两眼。她忽然想起来,在她生小九之前,周映月从海州回来,跟他谈起对三皇子的印象,曾说:三皇子有容人之量。之前因为接二连三的事,而且新帝的表现也实在是不像能容人的,她也就给忘了。这会儿忽然想起来,不由暗叹周映月眼光好。
一个人如果原本就有心胸,那么即便是一时走岔了,也能很快就自己给扭回来。
帝王是一国之尊,他不糊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事。
转头眉畔跟元子青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又古怪起来,半天才说,“弟妹果然锐眼。”
眉畔皱眉,“我怎么觉得,你这番话说得言不由衷?”
“不是。”元子青摸了摸鼻子,实在不知道这事应该怎么说,“只是觉得子舫福气好罢了。”转头看到眉畔,连忙补充,“当然,我的福气更好。”
眉畔“扑哧”一笑,“我没有那么小心眼。映月本来就十分出众,许多方面比我厉害得多,也没什么不承认的。”
“我娘子也不差。”元子青认真道,“你有的好处,她也没有。”
眉畔好奇追问,“我有什么好处?”
元子青却只摇头不语。
后来被眉畔缠得烦了,终于开了口,“你比弟妹好哄多了。”
这句话在眉畔耳中转了两三圈,她才渐渐明白过来,这是——说她蠢的意思吗?
眉畔不由大怒,柳眉倒竖瞪着元子青,“你再说一遍?”
“娘子饶命,为夫知错了。”元子青眉眼带笑的道,然而语气里的调侃,却是浓得傻子都能听得出来。
眉畔愤愤的追着他打了几下,被元子青捞进怀里抱着,这才消停下来。
然后她才意识到,元子青其实好久……都未曾这样轻松过了。似乎自从自己生小九出事了之后开始,他一直在盘算着那些事情,自然高兴不起来。
现在皇帝有了变化,恐怕他也能松一口气了吧?
眉畔心中忽然变得十分柔软。因为他知道,元子青是聪明,论起心机手段权谋来不会输给世上任何一个人,但是他自己却并不喜欢这些东西。若非无可推卸,他又怎么会承担起这种责任呢?
“辛苦你了,青郎。”眉畔忍不住低声道。
元子青捏着她的手,笑道,“其实倒也还好。”
眉畔只以为他这是在安慰自己,殊不知元子青当真觉得还好。他只不过是累,毕竟即便将所有人都玩弄在鼓掌之间,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反而会让人更容易疲倦。偏偏这种累,还丝毫不能表现出来。累积到现在,也实在是令他疲惫不堪。
元子青其实都已经准备好备用方案了,只等皇帝忍不下去了一动手,就立刻启动。在这之前,倒也不必过分紧张。所以他才会突发奇想,借助皇帝的故意重视参与朝事,却没想到,竟然会收到这样的奇效。
好在总算是过去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元子青这么敏锐,能察觉到皇帝心思的变化。朝中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皇帝对元子青这种毫无理由的偏颇,简直像是捧杀,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弹劾于他。
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发现帝王的心思已经转移到了实事上来。——这世上总是不缺少聪明人的。况且能够从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跻身朝堂者,皆不会是泛泛之辈。
于是税改的事情也开始慢慢推进,虽然朝堂上仍旧吵得不可开交,但明眼人都能发现,这些人根本不能影响什么,也就是叫嚣得厉害罢了。真正做事情的,不会去理会他们。
这件事情真正实行下去,元子青反而重新清闲下来了。
——不清闲也没办法,皇帝再怎么想折腾他,也得遵守祖宗成法。所以元子青身上仍旧是什么职位都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都不能负责,也就是出个点子,做个计划罢了。这并没有触犯到大臣们的心理底线,所以虽然略有些出格,但除了几个御史之外,没有任何人表示异议。
所以元子青琢磨着再找一点事情来做。皇帝隐隐有让他开路的意思,如此他便只能做个纯臣,将威胁降到了最小。元子青对此并不在意,反倒打算借机多做些事。
于是近来他跟眉畔去拜访周映月的次数,猛然增加了。
不管皇帝是不是半途改主意了,但封给元子舫的那个爵位不可能收回,小两口自然也就必须要搬出去,于是现在来往,不如之前方便了。
好在宗室都是聚居在城东这一片,皇帝赐下来的侯爵府,自然也在这里,来往所花费的时间依旧不多。
周映月脑子里存着的,能做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但是千头万绪,究竟要从什么地方抓起,却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毕竟不能完全不考虑现实,就拿出一个点子想变成现实。
在这一点上,其他三人可以提出意见,大家也算是互补。最后经过商量,结果是“以民为本”,事情还是要从这个根本上坐起来。
古人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只要让百姓们吃饱饭,没有生存的忧患,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开动脑筋,去发展其他精神上的东西,然后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自发性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别人做什么,他们会自己摸索出来。如果嫌时间太长,那么可以稍微引导一下这个过程。总之是很轻松的。
所以首先是让百姓吃饱饭,税改已经是一个方面了,除此之外,改良农具,兴修水利,这些也都是必要的。不过这些花费的钱也不会少,须得循序渐进。再有,周映月提出培育出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产出多了,吃不完自然就可以拿去卖,粮食多了自然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并且这会促进一部分不愿意重地的人,转向商业和工业。
于是整个社会便都被盘活了。
这些事情说来简单,不过真要做起来,恐怕十几年几十年都未必能够做成,任重道远。
所以虽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想法,但谁也没有继续去讨论。有生之年,能够做成这件事,已经很好了。
幸好,开了海,过两年朝廷收回拥有权之后,大笔的银子便会入账,跟海外的联系,会带来新的思潮和新的物品,极大的促进市场和社会繁荣,还能提高百姓们的见识等等。
有了这些基础在,自然就不必担心他们的这个计划无以为继了。因为海贸的利润,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