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0章 深宅大院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寒门望族最新章节!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宅的大门为近年很流行的砖雕式门楼,不管是样式还是雕刻的纹饰都极为精巧细腻,却丝毫不张扬。
从上往下看,蝴蝶瓦及桁条下为六组二斗三升的砖雕牌科,每两组牌科间有五副各不相同的装饰造型以及五个字体各异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
不出意外,大少爷二少爷的叫声不绝于耳。很快,家人们兴冲冲的簇拥着沈仕沈化兄弟俩进了宅子,大门前瞬间空无一人。
沈侃无奈一笑,也不着急进去,而是背起手仰起头,再一次的仔细研究上方那些有趣的福字,发现从左至右分别用了书本砚台、仙鹤乌龟、云芝团寿、竹子寿桃、宝剑棋盘做背景。
好像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喜欢有铜钱银锭,而沈家则用仙鹤乌龟替代,如此更有大族书礼传家、福寿延绵的吉祥寓意。
门楼的上枋为扇子、笛子、鱼鼓、玉板,下枋是宝剑、花篮、荷花、葫芦,乃是暗八仙。
中间五个古朴大字:“梦溪吴兴”
门楼采用本地的花岗石做成门框,配上两扇非常厚实的黑漆大门,门上贴了清水细砖,铆上铁钉,能防贼又防火。
提起祖上姓沈的名人,自然要数著有“梦溪笔谈”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了,所以吴江沈氏以“梦溪”为郡望堂号。
为了区分老家宗族,老爷子又加了“吴兴”二字。
在苏州一带,但凡有些底蕴的大户人家,正门一般都修的非常不起眼,顶多纹饰比普通的民宅复杂一些,深宅大院隐匿在幽静的小街巷中。
沈家因为地处乡村,正门修的要比苏州城内高大许多,以前为的是防范盗匪,现今恐怕是为了未雨绸缪,防的是沿海猖狂倭寇。
建筑布局完全符合传统的儒家伦理,即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上房与下房,正路与偏路,前巷后河,共有七八进,可谓重门叠户。
四周围以高墙,辟有天井,完全是封闭式的深宅大院。
整个宅邸的中心位置是正厅,招待客人等一切礼仪的地方,位置最为突出,装潢也最为讲究,与紫禁城的风格一样,布局规整,对称,中轴线十分明确。
进了大门正对面是照壁,左右为门屋和茶房,供外来人休息喝茶的地方。走进去,头一座四合院左侧是茶厅,右侧是轿厅,供有身份的客人以及下人轿夫等休息的地方。
第二座建筑是宽敞明亮的正厅,占地面积颇大,两侧是书房、客斋、女厅以及耳房,再远些则是下人们居住的附房。
内宅被两道高墙阻隔,中间有深深的巷道,正中央为一家之主的正落,同样的四四方方,而左右的格局就有较大的差异了,并且没有直接出去的大门,总之要想进入或走出沈家大宅,必须通过家主起居的正落入口。
这样的布局无疑反应了苏州家主不愿后代子孙有分家另立的想法,事实上根本没用,即使在古时,一等父母先后亡故,除了长房外,稍有些成就之人大多会选择搬出去另立门户。
且父母死后,有些兄弟间为了争夺房产而闹得天翻地覆,结果打官司打的两败俱伤,最终便宜了外人。
沈家大宅的每一进,都有一组厅堂和一侧或两侧的厢房,一座造型各异的门楼,一个天井所组成。
十几年来不断修缮,地上都铺了花岗石板,到处移植了很多树木,水井多置有花岗石或青石凿成的阑圈。
苏州的深宅不可能没有园林,园林又最是巧夺天工,一般布置在内宅的后方。沈家的两侧也有小一些的花园。
江南的巷道称为备弄,建筑之间以备弄分隔,备弄既是整个宅子的通道,也是各房之间的联系纽带,又规整了主宅严谨的格局,强调了正落轴线的突出地位。
沈家的花园很费了老爷子的一番心血,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与宅子融为一体,浓缩了山川自然,即使不出门也能享受到居尘而出尘的儒家意境。
苏州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身处街陌恰似栖居田园,不出家门能尽享山林野趣。
总之沈侃住了这么久,越发体会到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滋味,时常自嘲的说自己是一名“宅男”。
慢悠悠的晃到主宅院门前,家里人端着东西进进出出,平日里敢于嬉闹的小孩子不跑了也不跳了,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兴奋的比着自己的新衣服。
沈侃轻轻叹了口气,难得自由的时间结束了。
这些日子躲在屋里‘读书’,长辈们乐见其成,可是到了节日,诸事一大堆,大伯亲自点了他的名字。
进了院子,站在廊下再次整理衣衫,比起在县学门前要认真了许多,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小丫鬟采冬穿了一条簇新的绿裙子,先得意的冲着他嘻嘻一笑,这才抬手打起了帘子。
沈家并非富豪,只能算村镇一级的士绅大地主,家里的下人并不多,每房多则七八口,少则三四口。
成年的男丁过了十三岁,就不许有丫鬟服侍了,沈侃是个例外,因为没有母亲照料。
采冬就是沈侃唯一的小丫鬟,今年一十二岁,一家四口当年受到沈嘉谋夫妇的嘱咐,负责照顾沈侃的日常起居。
小丫头瘦小枯干的还未张开,模样就是一黄毛丫头,她的父亲沈贵带着她的哥哥沈节去了京城。
沈家的各房太太身边也只有一个丫鬟,倒是老太太一共有四个丫鬟。今日冬至大家都忙着干活,所以采冬被临时叫了过来。
“谁给的?”沈侃问道。
“大姑奶奶呗。”采冬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跟着你,过节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哦。”沈侃摸了摸鼻子,大姑奶奶就是嫁到叶家的姑姑沈盼,叶可成、叶可与兄弟俩的亲娘。
之所以连采冬都赏了一套新衣裳,自然是姑姑看在他与叶可成交好的份上。
这时候姑姑应该已经回家了,沈侃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抬脚进了屋。
花厅里人满为患,老爷子沈汉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祖母坐在一侧的雕花大椅子上,大伯沈嘉猷陪坐在左首,大伯母周氏坐在右首,身边是四婶孙氏。
沈仕沈化打县里回来,惹得家中姐妹以及奶娘、贴身丫头无不扔下手上的活计,从侧厅里跑出来围观。
过节嘛,谁也不会生气,骂她们没有规矩。
沈侃习惯性的站在角落里,等着大伯注意到自己,行个礼出去料理祭祖的事儿。
话说穿越以来一直受到家族的无视,是个人都会感到压抑不服气,是以今日说的话也算是早有预谋,要借哥哥们的嘴,多少提升下自己那无足轻重的地位。
果然数双透着惊讶的目光望了过来,显然沈仕沈化已经说了,不成想老爷子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过了好一会儿,祖母顾氏说道:“好啦好啦,咱们过去吧。”
一声令下,周氏上前搀扶着老太太进了隔壁,然后一屋子的女人也跟着过去了。
沈侃有些纳闷,按理说自己也算给沈家涨了脸,起码老爷子得当众嘉奖几句吧?为何毫无动静?
看来说到底还是‘学问’太浅薄了,每天考查学问,几乎一问三不知,又不敢辩解,祖父太了解自己的底细。
要不然沈侃也不会‘曲线救国’,他不愿意成天像个管事一样的跑东跑西,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读书。
谁也没规定读书就得中举,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嘛!然后利用大把的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当沈侃暗暗纠结的时候,沈仕放下了心,原来五弟的学问还是老样子,能说会道有什么用?连个百家姓都背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沈汉询问完两个孙儿的学业,非常满意,说道:“回房换新衣吧,好生休息一下,午后还要祭祖。”
“是。”沈仕答应一声,与沈化后退几步,转身走了。
须发皆白的沈汉先闭目养了一下神,开口询问长子:“朝廷总算出了仁政,圣上仁慈,赋税减轻了,就是不知减了多少?”
“大概最少者为每亩二斗八升,最多者三斗七升六合。”沈嘉猷说道。
“好啊!减少了足足二斗有余。”沈汉非常高兴,忽然目光转向沈侃,“木哥儿,各县的征收役派定了多少?”
木哥儿是沈侃的乳名,沈仕的小名金哥,沈化银哥,沈位玉哥,沈倬柳哥,到了沈侃没啥取的了,老太太说干脆就叫木哥吧。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宅的大门为近年很流行的砖雕式门楼,不管是样式还是雕刻的纹饰都极为精巧细腻,却丝毫不张扬。
从上往下看,蝴蝶瓦及桁条下为六组二斗三升的砖雕牌科,每两组牌科间有五副各不相同的装饰造型以及五个字体各异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
不出意外,大少爷二少爷的叫声不绝于耳。很快,家人们兴冲冲的簇拥着沈仕沈化兄弟俩进了宅子,大门前瞬间空无一人。
沈侃无奈一笑,也不着急进去,而是背起手仰起头,再一次的仔细研究上方那些有趣的福字,发现从左至右分别用了书本砚台、仙鹤乌龟、云芝团寿、竹子寿桃、宝剑棋盘做背景。
好像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喜欢有铜钱银锭,而沈家则用仙鹤乌龟替代,如此更有大族书礼传家、福寿延绵的吉祥寓意。
门楼的上枋为扇子、笛子、鱼鼓、玉板,下枋是宝剑、花篮、荷花、葫芦,乃是暗八仙。
中间五个古朴大字:“梦溪吴兴”
门楼采用本地的花岗石做成门框,配上两扇非常厚实的黑漆大门,门上贴了清水细砖,铆上铁钉,能防贼又防火。
提起祖上姓沈的名人,自然要数著有“梦溪笔谈”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了,所以吴江沈氏以“梦溪”为郡望堂号。
为了区分老家宗族,老爷子又加了“吴兴”二字。
在苏州一带,但凡有些底蕴的大户人家,正门一般都修的非常不起眼,顶多纹饰比普通的民宅复杂一些,深宅大院隐匿在幽静的小街巷中。
沈家因为地处乡村,正门修的要比苏州城内高大许多,以前为的是防范盗匪,现今恐怕是为了未雨绸缪,防的是沿海猖狂倭寇。
建筑布局完全符合传统的儒家伦理,即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上房与下房,正路与偏路,前巷后河,共有七八进,可谓重门叠户。
四周围以高墙,辟有天井,完全是封闭式的深宅大院。
整个宅邸的中心位置是正厅,招待客人等一切礼仪的地方,位置最为突出,装潢也最为讲究,与紫禁城的风格一样,布局规整,对称,中轴线十分明确。
进了大门正对面是照壁,左右为门屋和茶房,供外来人休息喝茶的地方。走进去,头一座四合院左侧是茶厅,右侧是轿厅,供有身份的客人以及下人轿夫等休息的地方。
第二座建筑是宽敞明亮的正厅,占地面积颇大,两侧是书房、客斋、女厅以及耳房,再远些则是下人们居住的附房。
内宅被两道高墙阻隔,中间有深深的巷道,正中央为一家之主的正落,同样的四四方方,而左右的格局就有较大的差异了,并且没有直接出去的大门,总之要想进入或走出沈家大宅,必须通过家主起居的正落入口。
这样的布局无疑反应了苏州家主不愿后代子孙有分家另立的想法,事实上根本没用,即使在古时,一等父母先后亡故,除了长房外,稍有些成就之人大多会选择搬出去另立门户。
且父母死后,有些兄弟间为了争夺房产而闹得天翻地覆,结果打官司打的两败俱伤,最终便宜了外人。
沈家大宅的每一进,都有一组厅堂和一侧或两侧的厢房,一座造型各异的门楼,一个天井所组成。
十几年来不断修缮,地上都铺了花岗石板,到处移植了很多树木,水井多置有花岗石或青石凿成的阑圈。
苏州的深宅不可能没有园林,园林又最是巧夺天工,一般布置在内宅的后方。沈家的两侧也有小一些的花园。
江南的巷道称为备弄,建筑之间以备弄分隔,备弄既是整个宅子的通道,也是各房之间的联系纽带,又规整了主宅严谨的格局,强调了正落轴线的突出地位。
沈家的花园很费了老爷子的一番心血,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与宅子融为一体,浓缩了山川自然,即使不出门也能享受到居尘而出尘的儒家意境。
苏州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身处街陌恰似栖居田园,不出家门能尽享山林野趣。
总之沈侃住了这么久,越发体会到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滋味,时常自嘲的说自己是一名“宅男”。
慢悠悠的晃到主宅院门前,家里人端着东西进进出出,平日里敢于嬉闹的小孩子不跑了也不跳了,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兴奋的比着自己的新衣服。
沈侃轻轻叹了口气,难得自由的时间结束了。
这些日子躲在屋里‘读书’,长辈们乐见其成,可是到了节日,诸事一大堆,大伯亲自点了他的名字。
进了院子,站在廊下再次整理衣衫,比起在县学门前要认真了许多,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小丫鬟采冬穿了一条簇新的绿裙子,先得意的冲着他嘻嘻一笑,这才抬手打起了帘子。
沈家并非富豪,只能算村镇一级的士绅大地主,家里的下人并不多,每房多则七八口,少则三四口。
成年的男丁过了十三岁,就不许有丫鬟服侍了,沈侃是个例外,因为没有母亲照料。
采冬就是沈侃唯一的小丫鬟,今年一十二岁,一家四口当年受到沈嘉谋夫妇的嘱咐,负责照顾沈侃的日常起居。
小丫头瘦小枯干的还未张开,模样就是一黄毛丫头,她的父亲沈贵带着她的哥哥沈节去了京城。
沈家的各房太太身边也只有一个丫鬟,倒是老太太一共有四个丫鬟。今日冬至大家都忙着干活,所以采冬被临时叫了过来。
“谁给的?”沈侃问道。
“大姑奶奶呗。”采冬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跟着你,过节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哦。”沈侃摸了摸鼻子,大姑奶奶就是嫁到叶家的姑姑沈盼,叶可成、叶可与兄弟俩的亲娘。
之所以连采冬都赏了一套新衣裳,自然是姑姑看在他与叶可成交好的份上。
这时候姑姑应该已经回家了,沈侃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抬脚进了屋。
花厅里人满为患,老爷子沈汉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祖母坐在一侧的雕花大椅子上,大伯沈嘉猷陪坐在左首,大伯母周氏坐在右首,身边是四婶孙氏。
沈仕沈化打县里回来,惹得家中姐妹以及奶娘、贴身丫头无不扔下手上的活计,从侧厅里跑出来围观。
过节嘛,谁也不会生气,骂她们没有规矩。
沈侃习惯性的站在角落里,等着大伯注意到自己,行个礼出去料理祭祖的事儿。
话说穿越以来一直受到家族的无视,是个人都会感到压抑不服气,是以今日说的话也算是早有预谋,要借哥哥们的嘴,多少提升下自己那无足轻重的地位。
果然数双透着惊讶的目光望了过来,显然沈仕沈化已经说了,不成想老爷子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过了好一会儿,祖母顾氏说道:“好啦好啦,咱们过去吧。”
一声令下,周氏上前搀扶着老太太进了隔壁,然后一屋子的女人也跟着过去了。
沈侃有些纳闷,按理说自己也算给沈家涨了脸,起码老爷子得当众嘉奖几句吧?为何毫无动静?
看来说到底还是‘学问’太浅薄了,每天考查学问,几乎一问三不知,又不敢辩解,祖父太了解自己的底细。
要不然沈侃也不会‘曲线救国’,他不愿意成天像个管事一样的跑东跑西,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读书。
谁也没规定读书就得中举,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嘛!然后利用大把的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当沈侃暗暗纠结的时候,沈仕放下了心,原来五弟的学问还是老样子,能说会道有什么用?连个百家姓都背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沈汉询问完两个孙儿的学业,非常满意,说道:“回房换新衣吧,好生休息一下,午后还要祭祖。”
“是。”沈仕答应一声,与沈化后退几步,转身走了。
须发皆白的沈汉先闭目养了一下神,开口询问长子:“朝廷总算出了仁政,圣上仁慈,赋税减轻了,就是不知减了多少?”
“大概最少者为每亩二斗八升,最多者三斗七升六合。”沈嘉猷说道。
“好啊!减少了足足二斗有余。”沈汉非常高兴,忽然目光转向沈侃,“木哥儿,各县的征收役派定了多少?”
木哥儿是沈侃的乳名,沈仕的小名金哥,沈化银哥,沈位玉哥,沈倬柳哥,到了沈侃没啥取的了,老太太说干脆就叫木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