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八九章 针锋相对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大国重工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寒门状元最新章节!
谢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以前对刘大夏没多少成见,就算刘大夏上疏提议让沈溪往东南平匪,他也选择支持,在谢迁看来,沈溪从仕以来履历还不够丰富,到外面历练一下除了可以增添资历,还可以在地方培植势力。
但这次让沈溪去西北履职,谢迁却怎么都不可能同意,因为这跟推自己孙女婿去死差不多。
以前沈溪跟谢迁没什么关系,身为内阁大学士,他犯不着为沈溪跟刘大夏置气,但现在,他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宝贝孙女当寡妇。
明知道沈溪年轻没有威信,从统兵大将到普通士兵都不会听他的,鞑靼人听说他出征,肯定要倾巢而动,以沈溪所部为主要进攻目标。
沈溪少年得志,锋芒毕露,有一点小小的过错就会被人攻讦,就算战死沙场,别人也不会肯定他的功绩,而只会把他当做替罪羔羊。
就算沈溪最后侥幸得胜,功劳却会被边疆那些公侯伯爵在身的勋贵给窃夺走,沈溪九死一生冒险,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是谢迁无法接受的。
刘大夏道:“于乔,你以前可说过,沈溪需要磨去棱角,眼下派他跟随我往西北出任要职,不正是一次对他历练的机会?”
谢迁反诘:“若时雍你年少登朝堂,是愿意留在京城做清贵的翰林,还是出征东南,或者往西北,日夜担惊受怕?”
一句话,便让刘大夏无言以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初刘大夏中进士,所想自然是留在京城做翰林,将来可入阁位极人臣,就好似谢迁这般……谁愿意往东南或者西北风吹日晒,跟地头蛇勾心斗角?
东南倒也罢了,地方上的文官、武将不过尔尔,但西北是什么地方?人人都可说是豺狼虎豹,就连刘大夏以户部尚书身份领兵出征,三军陷于危难,以朱晖为首的一群勋贵都可见死不救。
却是沈溪主动请缨,才化解危难。但当时他前脚带兵出城,后脚城门即关闭,其冷酷无情可见一斑。
而在战后,刘大夏却不得不为了所谓的利益平衡,将主要功劳分给这些勋贵,转眼间朱晖等人就从误国的罪人,变成大明功臣,沈溪却只是被赏赐一所宅院了事。
谢迁跟刘大夏为沈溪去西北履职的问题闹得僵持不下,马文升皱了皱眉:“如此说来,还是请示陛下,由陛下来做决断吧!”
说到皇帝,谢迁越发生气,他上门质问刘大夏为什么让沈溪去西北,正是因刘大夏未提前跟他商议就跟皇帝提出建议,皇帝还答应了,他得悉情况是通过皇帝之口。君无戏言,既然弘治皇帝已决定让沈溪往西北,最后还主动向他下话,他不得不乖乖妥协,心里宛若刺入一根刺般难受。
刘大夏苦笑着摇头,他知道此事无转圜的余地,调沈溪回京的公文已往广东去了,谢迁发这些牢骚无太大作用。
但经此一事,刘大夏意识到一个问题,谢迁很可能会死保沈溪不往西北任职,就算沈溪抵京,谢迁同样有办法把沈溪留在京城,哪怕是回詹事府做东宫讲官。
眼下东宫讲官可是堪比六部侍郎的好差事!
弘治皇帝卧床不起,让朝臣意识到改朝换代就在眼前。如今太子年方十三,想想弘治帝对他那些先生的器重,一个个不是六部尚书,便是首辅、次辅,做了朱厚照的先生,便意味着将来有机会位极人臣。
但詹事府本就是非常难进的地方,一者是传奉官,由皇帝亲自委命,一者是翰林官,从翰林院中选拔,而翰林院本身就不好入,一届会试三百进士,最后能成为庶吉士的不过十余人。
至于东宫讲官,更是詹事府内才学卓著的佼佼者。
杨廷和、靳贵、梁储这些人,在朝廷中或许名不见经传,但在翰林院一脉,绝对是人人仰望的大儒,而像伦文叙这样曾经名动闽、粤的大儒,考中进士后也不过在翰林院**事,如今尚无机会入詹事府。
而沈溪,老早已是东宫讲官,而且内外兼修,入可以做东宫讲官为太子讲课,深得皇帝、皇后推崇,出则领兵与外夷交战,平匪安民。虽然沈溪年岁不大,声望不高,可就算是朱祐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良臣绝对是儿子未来的好帮手。
谢迁直接将话挑明:“就算陛下下旨让沈溪出征西北,老夫也绝对不会同意,他回到京城,仍旧为东宫讲班,侍讲东宫,若时雍你执迷不悟,休怪老夫翻脸无情!”
谢迁比之刘大夏年轻十三岁,跟七十多的马文升更是没法比,但他却拿出阁老的威仪,摆明态度。
平日里大家是朋友,可以不讲朝中地位,可我谢迁虽然年轻,但论地位,就算不在你们之上,也绝对不在你们之下。
我可是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子弥留之际,先召我到榻前叙话,并以我为顾命大臣,而你们两位可无一人有此殊荣。
刘大夏不由跟马文升对视一眼。
以前他们还没感受到谢迁如此帮亲不帮理,现在他们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谢迁为了力保他的孙女婿不出事,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如今更是拿官位来压人?
你压谁不好,压掌管官帽子和天下兵马的吏部尚书及兵部尚书?
就算你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可内阁大学士一向是虚职,识趣的称呼你一声阁老,不识相的称呼一声大学士或者谢大人,到底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手上并无多少实权,你是顾命大臣又如何?如今皇帝没驾崩,你始终不及我们这些堂官,手上有权有势,要人有人要财有财!
马文升摆了摆手:“于乔,你切勿着急,时雍不过是为国举贤。”
“举贤?沈溪小儿有才,孰人不知熟人不晓,还用得着他举荐?他这是怕自己在西北不能胜任领兵之事,便让沈溪小儿替他担责,你问问他,他就没有丝毫私心?”
谢迁很生气,你刘大夏自己没本事平鞑靼,就让我孙女婿去,你要么就别接这差事,接了就自己上,害别人算什么本事?
刘大夏道:“我承认,的确是有私心!”
马文升板着脸:“时雍,这就是你的不是,别跟于乔置气,他不过是一时气话。”
“于乔说的没错,的确是我向陛下举荐沈溪,并获得陛下的认可和赞同,但以沈溪小小年岁,出任延绥巡抚,总算未委屈他,于乔不否认吧?”刘大夏打量谢迁,问道。
这一点谢迁自然无法反驳。
沈溪如今不过十七岁,翰林一脉的官再清贵,手头没有实权,别人只是议论一下,不会有太大非议。
可放到整个大明官场体系就不同了。
沈溪小小年岁便成为三省督抚,就算挂的是正三品右副都御史而非右都御史官衔,别人也是议论不断!
这可是十七岁的封疆大吏,怎么都该找个有威望和资历的人去,如何轮也轮不到沈溪头上。
在举荐沈溪这件事上,刘大夏已算顶着巨大的压力,直到年前沈溪在东南平息匪寇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非议声才减弱。
现在让沈溪到西北担任延绥巡抚,等于是官位再升,基本要挂正二品的官衔,刘大夏如此举荐,又顶着满朝的压力,这其实是刘大夏对沈溪能力的肯定,谢迁不能说刘大夏有功不赏。
“未屈才,却是送他去死。”谢迁厉声道。
刘大夏道:“鞑靼内乱不止,如今正是出兵草原收复河套的绝佳机会,此战若得胜,便可令西北边患彻底根除,沈溪可名垂青史,这是于他有益还是有害?”
谢迁怒视刘大夏,喝道:“你……!”
显然,刘大夏并未将谢迁说服,谢迁不赞同他那套“一切是为了沈溪好”的理论。刘大夏问道:“于乔,我便问你,哪里不对?”
“命都没了,谈何建功立业?”
谢迁针锋相对,“西北用兵,功在社稷不假,若成或可名垂青史,但名留青史的人不是他沈溪,而是你刘某人,还有保国公之流。”
“若败的话,则沈溪小儿要受尽世人唾骂,白白令一名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少年英才因此而陨落,你刘某人就不觉得羞惭?自己没本事,却要让一个少年来替你担责,老夫都替你脸红!”
刘大夏再次感觉无言以对。
其实谢迁说的有一点非常正确,刘大夏正是因为对西北用兵没自信,所以才一定要把沈溪拉在身边,倒不是说有意要利用沈溪,但用沈溪这步棋,在他看来绝对是妙招。(未完待续。)
谢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以前对刘大夏没多少成见,就算刘大夏上疏提议让沈溪往东南平匪,他也选择支持,在谢迁看来,沈溪从仕以来履历还不够丰富,到外面历练一下除了可以增添资历,还可以在地方培植势力。
但这次让沈溪去西北履职,谢迁却怎么都不可能同意,因为这跟推自己孙女婿去死差不多。
以前沈溪跟谢迁没什么关系,身为内阁大学士,他犯不着为沈溪跟刘大夏置气,但现在,他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宝贝孙女当寡妇。
明知道沈溪年轻没有威信,从统兵大将到普通士兵都不会听他的,鞑靼人听说他出征,肯定要倾巢而动,以沈溪所部为主要进攻目标。
沈溪少年得志,锋芒毕露,有一点小小的过错就会被人攻讦,就算战死沙场,别人也不会肯定他的功绩,而只会把他当做替罪羔羊。
就算沈溪最后侥幸得胜,功劳却会被边疆那些公侯伯爵在身的勋贵给窃夺走,沈溪九死一生冒险,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是谢迁无法接受的。
刘大夏道:“于乔,你以前可说过,沈溪需要磨去棱角,眼下派他跟随我往西北出任要职,不正是一次对他历练的机会?”
谢迁反诘:“若时雍你年少登朝堂,是愿意留在京城做清贵的翰林,还是出征东南,或者往西北,日夜担惊受怕?”
一句话,便让刘大夏无言以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初刘大夏中进士,所想自然是留在京城做翰林,将来可入阁位极人臣,就好似谢迁这般……谁愿意往东南或者西北风吹日晒,跟地头蛇勾心斗角?
东南倒也罢了,地方上的文官、武将不过尔尔,但西北是什么地方?人人都可说是豺狼虎豹,就连刘大夏以户部尚书身份领兵出征,三军陷于危难,以朱晖为首的一群勋贵都可见死不救。
却是沈溪主动请缨,才化解危难。但当时他前脚带兵出城,后脚城门即关闭,其冷酷无情可见一斑。
而在战后,刘大夏却不得不为了所谓的利益平衡,将主要功劳分给这些勋贵,转眼间朱晖等人就从误国的罪人,变成大明功臣,沈溪却只是被赏赐一所宅院了事。
谢迁跟刘大夏为沈溪去西北履职的问题闹得僵持不下,马文升皱了皱眉:“如此说来,还是请示陛下,由陛下来做决断吧!”
说到皇帝,谢迁越发生气,他上门质问刘大夏为什么让沈溪去西北,正是因刘大夏未提前跟他商议就跟皇帝提出建议,皇帝还答应了,他得悉情况是通过皇帝之口。君无戏言,既然弘治皇帝已决定让沈溪往西北,最后还主动向他下话,他不得不乖乖妥协,心里宛若刺入一根刺般难受。
刘大夏苦笑着摇头,他知道此事无转圜的余地,调沈溪回京的公文已往广东去了,谢迁发这些牢骚无太大作用。
但经此一事,刘大夏意识到一个问题,谢迁很可能会死保沈溪不往西北任职,就算沈溪抵京,谢迁同样有办法把沈溪留在京城,哪怕是回詹事府做东宫讲官。
眼下东宫讲官可是堪比六部侍郎的好差事!
弘治皇帝卧床不起,让朝臣意识到改朝换代就在眼前。如今太子年方十三,想想弘治帝对他那些先生的器重,一个个不是六部尚书,便是首辅、次辅,做了朱厚照的先生,便意味着将来有机会位极人臣。
但詹事府本就是非常难进的地方,一者是传奉官,由皇帝亲自委命,一者是翰林官,从翰林院中选拔,而翰林院本身就不好入,一届会试三百进士,最后能成为庶吉士的不过十余人。
至于东宫讲官,更是詹事府内才学卓著的佼佼者。
杨廷和、靳贵、梁储这些人,在朝廷中或许名不见经传,但在翰林院一脉,绝对是人人仰望的大儒,而像伦文叙这样曾经名动闽、粤的大儒,考中进士后也不过在翰林院**事,如今尚无机会入詹事府。
而沈溪,老早已是东宫讲官,而且内外兼修,入可以做东宫讲官为太子讲课,深得皇帝、皇后推崇,出则领兵与外夷交战,平匪安民。虽然沈溪年岁不大,声望不高,可就算是朱祐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良臣绝对是儿子未来的好帮手。
谢迁直接将话挑明:“就算陛下下旨让沈溪出征西北,老夫也绝对不会同意,他回到京城,仍旧为东宫讲班,侍讲东宫,若时雍你执迷不悟,休怪老夫翻脸无情!”
谢迁比之刘大夏年轻十三岁,跟七十多的马文升更是没法比,但他却拿出阁老的威仪,摆明态度。
平日里大家是朋友,可以不讲朝中地位,可我谢迁虽然年轻,但论地位,就算不在你们之上,也绝对不在你们之下。
我可是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子弥留之际,先召我到榻前叙话,并以我为顾命大臣,而你们两位可无一人有此殊荣。
刘大夏不由跟马文升对视一眼。
以前他们还没感受到谢迁如此帮亲不帮理,现在他们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谢迁为了力保他的孙女婿不出事,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如今更是拿官位来压人?
你压谁不好,压掌管官帽子和天下兵马的吏部尚书及兵部尚书?
就算你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可内阁大学士一向是虚职,识趣的称呼你一声阁老,不识相的称呼一声大学士或者谢大人,到底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手上并无多少实权,你是顾命大臣又如何?如今皇帝没驾崩,你始终不及我们这些堂官,手上有权有势,要人有人要财有财!
马文升摆了摆手:“于乔,你切勿着急,时雍不过是为国举贤。”
“举贤?沈溪小儿有才,孰人不知熟人不晓,还用得着他举荐?他这是怕自己在西北不能胜任领兵之事,便让沈溪小儿替他担责,你问问他,他就没有丝毫私心?”
谢迁很生气,你刘大夏自己没本事平鞑靼,就让我孙女婿去,你要么就别接这差事,接了就自己上,害别人算什么本事?
刘大夏道:“我承认,的确是有私心!”
马文升板着脸:“时雍,这就是你的不是,别跟于乔置气,他不过是一时气话。”
“于乔说的没错,的确是我向陛下举荐沈溪,并获得陛下的认可和赞同,但以沈溪小小年岁,出任延绥巡抚,总算未委屈他,于乔不否认吧?”刘大夏打量谢迁,问道。
这一点谢迁自然无法反驳。
沈溪如今不过十七岁,翰林一脉的官再清贵,手头没有实权,别人只是议论一下,不会有太大非议。
可放到整个大明官场体系就不同了。
沈溪小小年岁便成为三省督抚,就算挂的是正三品右副都御史而非右都御史官衔,别人也是议论不断!
这可是十七岁的封疆大吏,怎么都该找个有威望和资历的人去,如何轮也轮不到沈溪头上。
在举荐沈溪这件事上,刘大夏已算顶着巨大的压力,直到年前沈溪在东南平息匪寇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非议声才减弱。
现在让沈溪到西北担任延绥巡抚,等于是官位再升,基本要挂正二品的官衔,刘大夏如此举荐,又顶着满朝的压力,这其实是刘大夏对沈溪能力的肯定,谢迁不能说刘大夏有功不赏。
“未屈才,却是送他去死。”谢迁厉声道。
刘大夏道:“鞑靼内乱不止,如今正是出兵草原收复河套的绝佳机会,此战若得胜,便可令西北边患彻底根除,沈溪可名垂青史,这是于他有益还是有害?”
谢迁怒视刘大夏,喝道:“你……!”
显然,刘大夏并未将谢迁说服,谢迁不赞同他那套“一切是为了沈溪好”的理论。刘大夏问道:“于乔,我便问你,哪里不对?”
“命都没了,谈何建功立业?”
谢迁针锋相对,“西北用兵,功在社稷不假,若成或可名垂青史,但名留青史的人不是他沈溪,而是你刘某人,还有保国公之流。”
“若败的话,则沈溪小儿要受尽世人唾骂,白白令一名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少年英才因此而陨落,你刘某人就不觉得羞惭?自己没本事,却要让一个少年来替你担责,老夫都替你脸红!”
刘大夏再次感觉无言以对。
其实谢迁说的有一点非常正确,刘大夏正是因为对西北用兵没自信,所以才一定要把沈溪拉在身边,倒不是说有意要利用沈溪,但用沈溪这步棋,在他看来绝对是妙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