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莫问前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国术大侠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循路“大週天”调气,以意领气为基本功夫。“意领”,古称“神转”,即“思而转之”的意思。
“思转”的能力须不断习练。以意领气要做到有意而无念,即不着于意也不着于领。意起气即动,意行气即随,意止气即止。有意无念的“有”与“无”,可用“有而不经心,无而有意现”去体悟其中之真妙。
朝元解:朝元是“气法”的归功之综。朝元,即三花、五气朝元。三花是指人的精、气、神三宝;五气即心、肝、脾、肺、肾五气。朝元的实质是将三花、五气皆聚顶于百会,在调气中相合为一。这是修练“气法”必须要达到的基本功夫。
三花、五气朝元是在“大週天”循气中修练的。循气时,丹气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并行无悖。身不动,则精固而肾水气朝元;心不妄,则气固而心火气朝元;真情寂,则魂藏而肝木气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肺金气朝元。
四大安,则意锁而脾土气朝元。三花、五气均聚于顶沉于田,週而复始,精养真元,气力合一。得此功夫的关键是,循气时精不可外驰,气不可外散,神不可外溢,此乃三宝合一。而身不动、心不妄、真情寂、妄情忘、四大安,则是五气相合。
所有这些,就是要做到循气时耳不外闻,目不外视,意不外思,达到一浑元整地自然状态。三花和五气在调气中相合,在相合中融为一体,即可筑成气蓄于内、护养元气、培基练己的大乘内功之基础。第二篇功法三体解。
三体式为站桩功法,也是学习形意拳的入道之门。形意先师李能然讲:“万发出于三体式,凡百运动基于此”,“欲进形意之妙用,必先至于三体式”。三体式站则为桩,行则为拳,是形意之母。三体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俱天、地、人三才之理。
合古人“天人合一”之道。习练三体式桩功,要明三体阴阳之理。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乃阴阳对立统一,互以为根,相互依存之道理。依此理,站桩时要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气。习练三体式桩功,要准三体规格之式。
宋氏形意拳首推中架,意取古人中庸的思想。中架为中正之势,两肋横开,沉肩坠肘,气贯上下,重心取中,抗压抗冲,不飘不钝。习练三体式桩功,要集三体桩法之功。三体式功法须天天练习,****不断,寒暑无阻,持之以恒。
“宁可三年不练拳,不可一日无桩功”。坚持练习才能积累桩法之功力。盘根解:盘根为行桩功法,由宋先生习练《内功四经》体悟其妙独创而得。盘根功法是宋氏形意拳的秘传功法。盘者,旋也;根者,基也。盘根即盘旋之功。
此功法无高难动作,且易学易练,是习练内功的归功之法,可使人气血畅通,下盘稳固,步步为桩,闪转腾挪,变化莫测。盘根行功的方法是,手成三体式,足以圆旋行。先左旋数圈后转身换掌右旋数圈,此为任脉左右式。
再转身换掌左旋数圈后转身换掌右旋,此为督脉左右式。旋任脉式时,下颚要向前微突。左旋时,左手屈肘前伸推劲,右手屈肘于左肘之下,手心向下。右旋时左右手互换;旋督脉时,下颚要向里微收,左旋时,左手屈肘,手向上直伸。
右手屈肘于左肘之下,手心向上,右旋时,左右手互换。行次功法,侧重点是增强人体下盘功力。下盘的主要部位是腰、胯、膝、腿、足。古人云:“上以下为基”。下盘稳固,站如落地生根,动则上体轻盈,这是交手决胜的重要因素。
在盘旋中增强下盘功力,关键是修炼下体各部位的合协。其要点是腰为胯主、跨为膝主、膝为腿主、腿为足主。练功时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携足。催、逼、促、携均为后者与前者协调和顺。在腰、胯、膝、腿、足中,腰为其中之首。
腰活是下盘功夫稳固之核心。纳卦解:纳卦是形体功法,是三体式站桩和盘根行桩功法的体态要诀。纳即吐纳,吐出浊气,纳入清气;卦为八卦的总称,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行功时纳卦的要领是,身体各个部位要合于卦象之意。
内气之运行要合于卦象之理。这是人与自然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习练桩功若不达卦象之形、之理,则人体气行状态难以畅通无滞,无法获得桩功调气合血、培植真气的功效。乾象为天,头纳乾卦。头正而竖,前额上提,项颈竖正,后夹下塌。
坤象为地,足纳坤卦。两足趾抓地,左足尖里扣,两腿形夹剪,膝外曲内直,涌泉尽上缩。巽象为风,肩纳巽卦。沉肩助坠肘,背平身而正,拔背活而顺,气息畅勿滞。兑象为泽,裆纳兑卦。裆宜圆紧,内外相挣,胯之上下,骨缝相催。
外柔内刚,不偏不倚。艮象为山,胸纳艮卦。含胸正提,出而不高,开而不束,提胸气不涨,塌腰气不滞。震象为雷,肋纳震卦。肋、手、身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为出入、为纵横,气随意而行而止。离象为火,心纳离卦。心火宜下,提胸肋翻龟尾。
下气聚劲练步,意领心气下肾。坎象为水,肾纳坎卦。肾水上交于心,心气下达于肾,上下依序循环。腾膜解:腾膜是内壮功法。宋氏形意拳功法以内功为主,内功以调气为重,调气以腾膜为助。腾者,起离也;膜者,骨膜也。
腾膜就是将内气引入骨与骨膜之间。练气不练膜,则膜泯不起,气血难以流串于经络,这是筋骨不能坚固之因也。腾膜之法有二。一为揉法,二为拍捣。揉法分坐揉与卧揉两式。坐揉为双盘而坐,左手掌心贴于心下脐上,右掌扶于左掌之上。
双手相贴,由右向左,横揉腹部,推气入血,时须半小时以上。卧揉为仰身平卧,两腿伸直,揉法与坐揉相同。揉腹时,鼻呼鼻吸,意守丹田,气血相合,一呼一吸与揉腹相应,不急不缓,尽呼尽吸。揉腹久持数月后,可感胃觉宽大。
气觉凝聚,腹旁两肋坚而有实,便可加用第二个方法,即拍捣。用小粒卵石装一小布袋,从心口到两肋梢密密拍捣,软凹之处,兼以揉法。坚持拍捣数月后,两肋气满筋坚。随后可自心口拍捣至前颈,自肋梢拍捣至肩,週而复始。
再后由肩拍捣至后颈,上循至玉枕,中行至夹脊,下直到尾闾,週而复始,不可倒行。通过揉拍二法,可助内气盈满,筋骨磨砺,骨膜腾醒,气循入膜,成就内壮。施行揉拍二法时,应意守丹田,专于积气,固守中道,一念冥心,所积之气。
充而自周,切不可将气导入四肢,以防外溢。第三篇劲法劲源解:解形意拳术之劲法,应首先知晓力由何来。形意拳的劲力并非来自努气憋力,其劲力源于内聚丹田之气。努气憋力,劲无源基,三五招式气即虚无,而丹田内气由气血相融而生。
意领随机而发,劲力源涌无断。宋氏形意拳培植劲源的主要方法为内外双修。外修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身呈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成就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居身而落的轻灵身法。内修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
调理气息,培植真气,气聚丹田,融合气血,气通八脉,形成一发动全身,一动无不动的上乘功夫。宋氏形意拳三体、盘根等各种功法,均以融气血聚丹心为基本目的。这是形意拳术培植劲源的要法之宗,此乃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劲起解:任何拳术的发劲,都有一个劲力初起的过程,劲力并非执意而起。宋氏形意拳术发劲的独特之处是,劲力在有意无念中生起,在随机顺势中而达。有意无念中生起,是指吸气时意领丹田内气聚力;随机顺势中而达。
是指呼气时劲力在拳式顺势中爆发。宋氏形意拳术的这种起劲之法,在实战中表现为上体轻灵,下体稳固,起劲发力不伤内气,周身上下无僵无滞。无念领气,气运通畅,无耗内精,这是形意高手久战不疲的关键所在,此乃劲起于无念领气之时。
拔力解:拳术的发劲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但均有拔力阶段。拔力,就是将气转化为力。宋氏形意拳发劲的上乘功夫为自然拔力,其要法是,拔力于曲往伸行之间。曲往者,迴缩也;伸行者,进式也。曲往为虚、为阴,伸行为实、为阳。
在实战之中,拳式由曲转伸换式、身法由闭转腾变身时,胛骨里裹,骤然伸筋,力随突发拔出。这是形意名家转气为力的拔法之要。此乃拔力于曲往伸行之间。起落解:拳术的劲力有柔有刚,柔与刚均在招式起落的阴阳之中。
起式时手动为阴柔,手在****出手时为阳刚;落式时含胸为阴柔,拳到落点时发劲为阳刚。拳式起落中阴阳的变化,也是劲力由柔变刚的转变。宋氏形意拳柔中出刚的劲法,是劲力在招式一起一落的阴柔中起拔,在转阳刚中爆发。
招式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这是形意大家柔中出刚的绝妙之法。此乃劲爆于一起一落之中。相合解:前述劲源、起劲、拔力、起落各解,属劲法的分段分述之说。形意拳的劲法之要,妙在形、意、气、力相合。合者,即整体为一。
劲力自丹气由生至起,由起至拔,由拔至爆,是一个相续的整体过程。其要义简概是:在吸气时收腹提气,两肋开张,曲往起式,出手拔力;在呼气中顺势沉气,收胸为合,伸行落式,爆力而达。整个过程是:意起气即动,气动力即生。
力生劲即起,劲起力即拔,力拔劲即爆。这个过程是在气之一吸一呼、式之一起一落的瞬间完成的。在起式中,要气通肩臂,低身矮架,肘向里裹;在落式时,要柔意筋长,周身放松,出手直前。若要达此功法相合之妙,应在实践中细心品悟。
不断提高。化虚解:化虚,即化虚之劲。形意拳的劲力分为明刚、暗柔和化虚三种形态。化虚之劲是劲力的最高境态。“化”为变化之意,即将明刚、暗柔之劲变化为“虚劲”。“虚”并非虚无,其意是指“精”与“灵”。通俗而言。
就是将明刚之劲升华为“精”,将暗柔之劲转化为“灵”。“精”与“灵”便是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相兼,变化无穷。化虚之劲与明刚、暗柔之劲在身形及手足动作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劲上的区别。明刚、暗柔带有“划”力之劲。
而“化虚”在用力上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周身内外,真意用力。“真意”用力的实质是:在发力时,有意无念不着意,神意内外皆贯通;在身形上,三回九转是一式,拳打三节不见形;在发劲中,起手落式皆为用,曲转伸进无空回。
化虚之劲即拳谱中讲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因此,“化虚”的关键是用意和用劲的转化,也是劲**夫的升华。后跋形意拳之“气法”、“功法”和“劲法”并非相互独立之法。“气法”通过“功法”来修练;“功法”通过“劲法”来展现。
“劲法”以“功法”为基础;“功法”以“气法”为根本,三者实为一体。宋氏形意拳术将三法之内在联系,应用在习练和实战之中,形成了融合、融通、融顺、自然、自如、自发的拳术特色。三法融一,不是单纯的技艺问题。
需要深刻领悟形意拳拳学理论的要义,正确认识形意拳文化思想的渊源,深入研究形意拳历史发展的过程。(未完待续。)
循路“大週天”调气,以意领气为基本功夫。“意领”,古称“神转”,即“思而转之”的意思。
“思转”的能力须不断习练。以意领气要做到有意而无念,即不着于意也不着于领。意起气即动,意行气即随,意止气即止。有意无念的“有”与“无”,可用“有而不经心,无而有意现”去体悟其中之真妙。
朝元解:朝元是“气法”的归功之综。朝元,即三花、五气朝元。三花是指人的精、气、神三宝;五气即心、肝、脾、肺、肾五气。朝元的实质是将三花、五气皆聚顶于百会,在调气中相合为一。这是修练“气法”必须要达到的基本功夫。
三花、五气朝元是在“大週天”循气中修练的。循气时,丹气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并行无悖。身不动,则精固而肾水气朝元;心不妄,则气固而心火气朝元;真情寂,则魂藏而肝木气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肺金气朝元。
四大安,则意锁而脾土气朝元。三花、五气均聚于顶沉于田,週而复始,精养真元,气力合一。得此功夫的关键是,循气时精不可外驰,气不可外散,神不可外溢,此乃三宝合一。而身不动、心不妄、真情寂、妄情忘、四大安,则是五气相合。
所有这些,就是要做到循气时耳不外闻,目不外视,意不外思,达到一浑元整地自然状态。三花和五气在调气中相合,在相合中融为一体,即可筑成气蓄于内、护养元气、培基练己的大乘内功之基础。第二篇功法三体解。
三体式为站桩功法,也是学习形意拳的入道之门。形意先师李能然讲:“万发出于三体式,凡百运动基于此”,“欲进形意之妙用,必先至于三体式”。三体式站则为桩,行则为拳,是形意之母。三体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俱天、地、人三才之理。
合古人“天人合一”之道。习练三体式桩功,要明三体阴阳之理。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乃阴阳对立统一,互以为根,相互依存之道理。依此理,站桩时要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气。习练三体式桩功,要准三体规格之式。
宋氏形意拳首推中架,意取古人中庸的思想。中架为中正之势,两肋横开,沉肩坠肘,气贯上下,重心取中,抗压抗冲,不飘不钝。习练三体式桩功,要集三体桩法之功。三体式功法须天天练习,****不断,寒暑无阻,持之以恒。
“宁可三年不练拳,不可一日无桩功”。坚持练习才能积累桩法之功力。盘根解:盘根为行桩功法,由宋先生习练《内功四经》体悟其妙独创而得。盘根功法是宋氏形意拳的秘传功法。盘者,旋也;根者,基也。盘根即盘旋之功。
此功法无高难动作,且易学易练,是习练内功的归功之法,可使人气血畅通,下盘稳固,步步为桩,闪转腾挪,变化莫测。盘根行功的方法是,手成三体式,足以圆旋行。先左旋数圈后转身换掌右旋数圈,此为任脉左右式。
再转身换掌左旋数圈后转身换掌右旋,此为督脉左右式。旋任脉式时,下颚要向前微突。左旋时,左手屈肘前伸推劲,右手屈肘于左肘之下,手心向下。右旋时左右手互换;旋督脉时,下颚要向里微收,左旋时,左手屈肘,手向上直伸。
右手屈肘于左肘之下,手心向上,右旋时,左右手互换。行次功法,侧重点是增强人体下盘功力。下盘的主要部位是腰、胯、膝、腿、足。古人云:“上以下为基”。下盘稳固,站如落地生根,动则上体轻盈,这是交手决胜的重要因素。
在盘旋中增强下盘功力,关键是修炼下体各部位的合协。其要点是腰为胯主、跨为膝主、膝为腿主、腿为足主。练功时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携足。催、逼、促、携均为后者与前者协调和顺。在腰、胯、膝、腿、足中,腰为其中之首。
腰活是下盘功夫稳固之核心。纳卦解:纳卦是形体功法,是三体式站桩和盘根行桩功法的体态要诀。纳即吐纳,吐出浊气,纳入清气;卦为八卦的总称,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行功时纳卦的要领是,身体各个部位要合于卦象之意。
内气之运行要合于卦象之理。这是人与自然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习练桩功若不达卦象之形、之理,则人体气行状态难以畅通无滞,无法获得桩功调气合血、培植真气的功效。乾象为天,头纳乾卦。头正而竖,前额上提,项颈竖正,后夹下塌。
坤象为地,足纳坤卦。两足趾抓地,左足尖里扣,两腿形夹剪,膝外曲内直,涌泉尽上缩。巽象为风,肩纳巽卦。沉肩助坠肘,背平身而正,拔背活而顺,气息畅勿滞。兑象为泽,裆纳兑卦。裆宜圆紧,内外相挣,胯之上下,骨缝相催。
外柔内刚,不偏不倚。艮象为山,胸纳艮卦。含胸正提,出而不高,开而不束,提胸气不涨,塌腰气不滞。震象为雷,肋纳震卦。肋、手、身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为出入、为纵横,气随意而行而止。离象为火,心纳离卦。心火宜下,提胸肋翻龟尾。
下气聚劲练步,意领心气下肾。坎象为水,肾纳坎卦。肾水上交于心,心气下达于肾,上下依序循环。腾膜解:腾膜是内壮功法。宋氏形意拳功法以内功为主,内功以调气为重,调气以腾膜为助。腾者,起离也;膜者,骨膜也。
腾膜就是将内气引入骨与骨膜之间。练气不练膜,则膜泯不起,气血难以流串于经络,这是筋骨不能坚固之因也。腾膜之法有二。一为揉法,二为拍捣。揉法分坐揉与卧揉两式。坐揉为双盘而坐,左手掌心贴于心下脐上,右掌扶于左掌之上。
双手相贴,由右向左,横揉腹部,推气入血,时须半小时以上。卧揉为仰身平卧,两腿伸直,揉法与坐揉相同。揉腹时,鼻呼鼻吸,意守丹田,气血相合,一呼一吸与揉腹相应,不急不缓,尽呼尽吸。揉腹久持数月后,可感胃觉宽大。
气觉凝聚,腹旁两肋坚而有实,便可加用第二个方法,即拍捣。用小粒卵石装一小布袋,从心口到两肋梢密密拍捣,软凹之处,兼以揉法。坚持拍捣数月后,两肋气满筋坚。随后可自心口拍捣至前颈,自肋梢拍捣至肩,週而复始。
再后由肩拍捣至后颈,上循至玉枕,中行至夹脊,下直到尾闾,週而复始,不可倒行。通过揉拍二法,可助内气盈满,筋骨磨砺,骨膜腾醒,气循入膜,成就内壮。施行揉拍二法时,应意守丹田,专于积气,固守中道,一念冥心,所积之气。
充而自周,切不可将气导入四肢,以防外溢。第三篇劲法劲源解:解形意拳术之劲法,应首先知晓力由何来。形意拳的劲力并非来自努气憋力,其劲力源于内聚丹田之气。努气憋力,劲无源基,三五招式气即虚无,而丹田内气由气血相融而生。
意领随机而发,劲力源涌无断。宋氏形意拳培植劲源的主要方法为内外双修。外修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身呈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成就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居身而落的轻灵身法。内修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
调理气息,培植真气,气聚丹田,融合气血,气通八脉,形成一发动全身,一动无不动的上乘功夫。宋氏形意拳三体、盘根等各种功法,均以融气血聚丹心为基本目的。这是形意拳术培植劲源的要法之宗,此乃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劲起解:任何拳术的发劲,都有一个劲力初起的过程,劲力并非执意而起。宋氏形意拳术发劲的独特之处是,劲力在有意无念中生起,在随机顺势中而达。有意无念中生起,是指吸气时意领丹田内气聚力;随机顺势中而达。
是指呼气时劲力在拳式顺势中爆发。宋氏形意拳术的这种起劲之法,在实战中表现为上体轻灵,下体稳固,起劲发力不伤内气,周身上下无僵无滞。无念领气,气运通畅,无耗内精,这是形意高手久战不疲的关键所在,此乃劲起于无念领气之时。
拔力解:拳术的发劲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但均有拔力阶段。拔力,就是将气转化为力。宋氏形意拳发劲的上乘功夫为自然拔力,其要法是,拔力于曲往伸行之间。曲往者,迴缩也;伸行者,进式也。曲往为虚、为阴,伸行为实、为阳。
在实战之中,拳式由曲转伸换式、身法由闭转腾变身时,胛骨里裹,骤然伸筋,力随突发拔出。这是形意名家转气为力的拔法之要。此乃拔力于曲往伸行之间。起落解:拳术的劲力有柔有刚,柔与刚均在招式起落的阴阳之中。
起式时手动为阴柔,手在****出手时为阳刚;落式时含胸为阴柔,拳到落点时发劲为阳刚。拳式起落中阴阳的变化,也是劲力由柔变刚的转变。宋氏形意拳柔中出刚的劲法,是劲力在招式一起一落的阴柔中起拔,在转阳刚中爆发。
招式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这是形意大家柔中出刚的绝妙之法。此乃劲爆于一起一落之中。相合解:前述劲源、起劲、拔力、起落各解,属劲法的分段分述之说。形意拳的劲法之要,妙在形、意、气、力相合。合者,即整体为一。
劲力自丹气由生至起,由起至拔,由拔至爆,是一个相续的整体过程。其要义简概是:在吸气时收腹提气,两肋开张,曲往起式,出手拔力;在呼气中顺势沉气,收胸为合,伸行落式,爆力而达。整个过程是:意起气即动,气动力即生。
力生劲即起,劲起力即拔,力拔劲即爆。这个过程是在气之一吸一呼、式之一起一落的瞬间完成的。在起式中,要气通肩臂,低身矮架,肘向里裹;在落式时,要柔意筋长,周身放松,出手直前。若要达此功法相合之妙,应在实践中细心品悟。
不断提高。化虚解:化虚,即化虚之劲。形意拳的劲力分为明刚、暗柔和化虚三种形态。化虚之劲是劲力的最高境态。“化”为变化之意,即将明刚、暗柔之劲变化为“虚劲”。“虚”并非虚无,其意是指“精”与“灵”。通俗而言。
就是将明刚之劲升华为“精”,将暗柔之劲转化为“灵”。“精”与“灵”便是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相兼,变化无穷。化虚之劲与明刚、暗柔之劲在身形及手足动作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劲上的区别。明刚、暗柔带有“划”力之劲。
而“化虚”在用力上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周身内外,真意用力。“真意”用力的实质是:在发力时,有意无念不着意,神意内外皆贯通;在身形上,三回九转是一式,拳打三节不见形;在发劲中,起手落式皆为用,曲转伸进无空回。
化虚之劲即拳谱中讲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因此,“化虚”的关键是用意和用劲的转化,也是劲**夫的升华。后跋形意拳之“气法”、“功法”和“劲法”并非相互独立之法。“气法”通过“功法”来修练;“功法”通过“劲法”来展现。
“劲法”以“功法”为基础;“功法”以“气法”为根本,三者实为一体。宋氏形意拳术将三法之内在联系,应用在习练和实战之中,形成了融合、融通、融顺、自然、自如、自发的拳术特色。三法融一,不是单纯的技艺问题。
需要深刻领悟形意拳拳学理论的要义,正确认识形意拳文化思想的渊源,深入研究形意拳历史发展的过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