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陶文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最牛古董商最新章节!
别说舜帝他们不相信,就算是唐豆自己,他又何曾相信会有这样离奇的事情。
未来战士?
那不是扯淡么。
可是事实是,这件事情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如果再算上自己的父母和杨灯,他们一家人都具备了穿越古代的能力。
唐豆之所以跟舜帝、鲧和大禹父子坦诚这件事情,是因为内心中的中华情结作祟,这件事情他可以欺瞒任何人,包括秦始皇在内,秦始皇跟他称呼师父或者上仙时,唐豆心中没有感到一丝愧疚,而且还非常享受那种被秦始皇崇拜的感觉,可是他在面对舜帝这位中华民族的先祖时,尤其是舜帝跟他称呼唐仙人,这令他感到惶惶不安。
至于大禹么,现在的大禹比他小了好几岁,就算大禹跟他称呼亚父,他也没感到有什么不自在,这应该跟年龄因素也有着一些关系,就跟秦始皇那小子追着他屁股跟他喊师父一样,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唐豆只是无法接受舜帝也用这种恭敬的态度跟他交流,所以他选择了坦白。
舜帝三人目瞪口呆的盯着唐豆,他们还无法消化唐豆所说出的话。
一个人是从来日来的,这怎么可能?
唐豆肯定的冲着他们点了点头:“圣王,我确实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
大禹艰难的咽了一口口水,望着唐豆问道:“亚父,你所说的未来,距离现在有多远?”
看来大禹已经首先相信了唐豆所说的话,不然的话也无法解释唐豆拿过来的那些神奇的物品。
唐豆冲着大禹笑了笑说道:“我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年这个概念,按照后世的纪元方式,日出一次算是一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算起来,我是从距离你们4300年以后的未来穿越来的。”
舜帝三人吸了一口冷气,从4300年以后的未来穿越来的?十几年就是一代人,那岂不是说面前坐着的唐豆是自己这些人二三百代以后的后人?
大禹眨着眼睛望着唐豆问道:“亚父,你所说的年是否跟传说中的年兽有关?”
不过唐豆现在再听着大禹跟自己称呼亚父,感觉上就有些刺耳了,他讪讪的冲着大禹说道:“那啥,禹,你也不要跟我叫什么亚父了,算起来,你应该是我的祖先才是,干脆你就直接叫我唐豆得了。”
大禹摇着头说道:“你的学识是我闻所未闻的,我心甘情愿拜你为亚父,与你所说的祖先后辈没有任何关系。”
唐豆一阵头疼,老爷子们要是知道自己给大禹当亚父,老爷子们会不会集体用拐棍抽他?
大禹望着唐豆问道:“亚父,你还没告诉我,年跟年兽有没有关系。”
这个传说唐豆倒是清楚,他只是不知道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有关年兽的传说,看来年的来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豆冲着大禹点了点头,说起了年兽与年之间的关系,倒是与在这个时期流传的年兽的传说颇为吻合。
四个人就这样坐在帐篷里,在一问一答之间,时间飞快的流逝着,四个人都感到从所未有的新奇,拼命地从对方的话中收获着自己需要的知识。
唐豆知道了,在这个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度量衡计量单位。
这个时期的长度计量单位是以指、掌、步为计量单位的,最大的长度单位则是以日为计量单位。
指掌步皆取自于人的身体,分别以手指、手掌和步子来计算,虽然计量起来误差很大,但是怎么说也是有了计数模式的雏形。
这时候的度量衡因人而异,对于度来说,一般还是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对于量来说差距更大,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相捧谓之掬,手有大小,怎么可能准确?
其实舜帝和大禹等人都知道度量衡不统一所带来的弊病,只是他们一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度量衡要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完成了最后的统一,距离尧舜禹汤这个年代来说还有两千年的漫长过程,对他们来说,想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度量衡,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五帝本纪》中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夏本纪》中记载:以禹帝身为度,称以出。这表明大禹的夏王朝以大禹的身体为标准,已经推行了最早的法定度量单位。
唐豆聊的兴起,瞬间穿越回空中别墅,拿回来一把尺子,向这三位老祖先讲解起了现代的度量衡。
有了这把尺子为样本,舜帝和大禹等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们知道,只要将这个标准推行下去,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天下九个封地的度量衡应该就会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大禹兴奋的从怀里摸出来一块树皮,用扁薄的石刀在树皮上刻画起来,看来唐豆刚才的话已经影响到了禹这位未来夏王朝的缔造者。
看到大禹在树皮上刻画,唐豆一阵惊喜,急忙凑过去看大禹在树皮上刻画那些看上去像是符号一般的文字,开口询问着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义。
大禹见唐豆对这些文字有兴趣,干脆用石刀在帐篷的地上将这些字一个个的书写出来,一字一字的解释给唐豆听。
反正这个时期的文字数量也不多,只有几百个字,刚刚能够满足日常记事所需,书写出来也费不了多长的时间。
看到那些符号文字,唐豆急忙掏出手机,挨个字的拍照,又掏出一个小本子,将这些字认真地记录下来,标注清楚这些看起来像是符号的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意义。
大禹看到唐豆感兴趣,他冒着大雨跑到外面,不一会儿的工夫捧回来一个用于装水的陶罐,双手把陶罐递给唐豆,用手指着陶罐上刻画的十几个文字,冲着唐豆解释道:“亚父,这个陶罐上刻下的文字是……”
唐豆急忙拦住大禹,先是用手机拍下那些文字,马上对比着刚刚记录下大禹传授的那些文字,一字一字的解读道:“这上面刻的字是:洪斐氏纳粟十七瓮,薯三仓。”
唐豆抬起头,望着大禹问道:“这个陶罐上的字是不是这个意思?”
大禹微笑着点了点头:“亚父真是了得,这些文字正是洪斐氏收割后缴纳地供后做作的记录。寻常的时候,我们都是把这些重要的东西记录在不易损坏的陶器上,一般的时候都是用木牌或者树叶、树皮来做记录。”
手捧着这个用于记事的陶罐,唐豆忍不住哈哈的笑了起来。
解读出来的公元前2300年的文字记录,已经足以证明在4300年前中华民族就已经有文明存在,而不是他们认为的3600年,足足向前提前了700年,看这一回那些外国史学家们还有何话可说。
这些文字比甲骨文更提前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按照大禹他们记录的方式,这些文字应该称之为‘陶文’吧?
唐豆敢肯定,三位老爷子如果见到这个陶罐和这些文字,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不过唐豆自然不会满足只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向前提前700年,上下五千年就是上下五千年,唐豆从舜帝等人口中已经得知这些文字也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在他们这一代又增补了几十个进去,至于从哪一代开始出现的文字记录,舜帝等人则无法给唐豆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只知道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文字的记录诞生了,舜帝自己就亲眼目睹过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可惜,那些记录在木牌上的文字却无法保存太长时间,至于记录在树叶和树皮上的那些文字,更是过不了几个月就随着树叶腐烂消失了。
不过,既然古人有把重要的事情记录在陶罐上的习惯,那么唐豆就有办法令这些记录着一段历史的文字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未完待续。)
别说舜帝他们不相信,就算是唐豆自己,他又何曾相信会有这样离奇的事情。
未来战士?
那不是扯淡么。
可是事实是,这件事情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如果再算上自己的父母和杨灯,他们一家人都具备了穿越古代的能力。
唐豆之所以跟舜帝、鲧和大禹父子坦诚这件事情,是因为内心中的中华情结作祟,这件事情他可以欺瞒任何人,包括秦始皇在内,秦始皇跟他称呼师父或者上仙时,唐豆心中没有感到一丝愧疚,而且还非常享受那种被秦始皇崇拜的感觉,可是他在面对舜帝这位中华民族的先祖时,尤其是舜帝跟他称呼唐仙人,这令他感到惶惶不安。
至于大禹么,现在的大禹比他小了好几岁,就算大禹跟他称呼亚父,他也没感到有什么不自在,这应该跟年龄因素也有着一些关系,就跟秦始皇那小子追着他屁股跟他喊师父一样,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唐豆只是无法接受舜帝也用这种恭敬的态度跟他交流,所以他选择了坦白。
舜帝三人目瞪口呆的盯着唐豆,他们还无法消化唐豆所说出的话。
一个人是从来日来的,这怎么可能?
唐豆肯定的冲着他们点了点头:“圣王,我确实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
大禹艰难的咽了一口口水,望着唐豆问道:“亚父,你所说的未来,距离现在有多远?”
看来大禹已经首先相信了唐豆所说的话,不然的话也无法解释唐豆拿过来的那些神奇的物品。
唐豆冲着大禹笑了笑说道:“我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年这个概念,按照后世的纪元方式,日出一次算是一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算起来,我是从距离你们4300年以后的未来穿越来的。”
舜帝三人吸了一口冷气,从4300年以后的未来穿越来的?十几年就是一代人,那岂不是说面前坐着的唐豆是自己这些人二三百代以后的后人?
大禹眨着眼睛望着唐豆问道:“亚父,你所说的年是否跟传说中的年兽有关?”
不过唐豆现在再听着大禹跟自己称呼亚父,感觉上就有些刺耳了,他讪讪的冲着大禹说道:“那啥,禹,你也不要跟我叫什么亚父了,算起来,你应该是我的祖先才是,干脆你就直接叫我唐豆得了。”
大禹摇着头说道:“你的学识是我闻所未闻的,我心甘情愿拜你为亚父,与你所说的祖先后辈没有任何关系。”
唐豆一阵头疼,老爷子们要是知道自己给大禹当亚父,老爷子们会不会集体用拐棍抽他?
大禹望着唐豆问道:“亚父,你还没告诉我,年跟年兽有没有关系。”
这个传说唐豆倒是清楚,他只是不知道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有关年兽的传说,看来年的来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豆冲着大禹点了点头,说起了年兽与年之间的关系,倒是与在这个时期流传的年兽的传说颇为吻合。
四个人就这样坐在帐篷里,在一问一答之间,时间飞快的流逝着,四个人都感到从所未有的新奇,拼命地从对方的话中收获着自己需要的知识。
唐豆知道了,在这个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度量衡计量单位。
这个时期的长度计量单位是以指、掌、步为计量单位的,最大的长度单位则是以日为计量单位。
指掌步皆取自于人的身体,分别以手指、手掌和步子来计算,虽然计量起来误差很大,但是怎么说也是有了计数模式的雏形。
这时候的度量衡因人而异,对于度来说,一般还是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对于量来说差距更大,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相捧谓之掬,手有大小,怎么可能准确?
其实舜帝和大禹等人都知道度量衡不统一所带来的弊病,只是他们一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度量衡要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完成了最后的统一,距离尧舜禹汤这个年代来说还有两千年的漫长过程,对他们来说,想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度量衡,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五帝本纪》中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夏本纪》中记载:以禹帝身为度,称以出。这表明大禹的夏王朝以大禹的身体为标准,已经推行了最早的法定度量单位。
唐豆聊的兴起,瞬间穿越回空中别墅,拿回来一把尺子,向这三位老祖先讲解起了现代的度量衡。
有了这把尺子为样本,舜帝和大禹等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们知道,只要将这个标准推行下去,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天下九个封地的度量衡应该就会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大禹兴奋的从怀里摸出来一块树皮,用扁薄的石刀在树皮上刻画起来,看来唐豆刚才的话已经影响到了禹这位未来夏王朝的缔造者。
看到大禹在树皮上刻画,唐豆一阵惊喜,急忙凑过去看大禹在树皮上刻画那些看上去像是符号一般的文字,开口询问着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义。
大禹见唐豆对这些文字有兴趣,干脆用石刀在帐篷的地上将这些字一个个的书写出来,一字一字的解释给唐豆听。
反正这个时期的文字数量也不多,只有几百个字,刚刚能够满足日常记事所需,书写出来也费不了多长的时间。
看到那些符号文字,唐豆急忙掏出手机,挨个字的拍照,又掏出一个小本子,将这些字认真地记录下来,标注清楚这些看起来像是符号的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意义。
大禹看到唐豆感兴趣,他冒着大雨跑到外面,不一会儿的工夫捧回来一个用于装水的陶罐,双手把陶罐递给唐豆,用手指着陶罐上刻画的十几个文字,冲着唐豆解释道:“亚父,这个陶罐上刻下的文字是……”
唐豆急忙拦住大禹,先是用手机拍下那些文字,马上对比着刚刚记录下大禹传授的那些文字,一字一字的解读道:“这上面刻的字是:洪斐氏纳粟十七瓮,薯三仓。”
唐豆抬起头,望着大禹问道:“这个陶罐上的字是不是这个意思?”
大禹微笑着点了点头:“亚父真是了得,这些文字正是洪斐氏收割后缴纳地供后做作的记录。寻常的时候,我们都是把这些重要的东西记录在不易损坏的陶器上,一般的时候都是用木牌或者树叶、树皮来做记录。”
手捧着这个用于记事的陶罐,唐豆忍不住哈哈的笑了起来。
解读出来的公元前2300年的文字记录,已经足以证明在4300年前中华民族就已经有文明存在,而不是他们认为的3600年,足足向前提前了700年,看这一回那些外国史学家们还有何话可说。
这些文字比甲骨文更提前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按照大禹他们记录的方式,这些文字应该称之为‘陶文’吧?
唐豆敢肯定,三位老爷子如果见到这个陶罐和这些文字,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不过唐豆自然不会满足只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向前提前700年,上下五千年就是上下五千年,唐豆从舜帝等人口中已经得知这些文字也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在他们这一代又增补了几十个进去,至于从哪一代开始出现的文字记录,舜帝等人则无法给唐豆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只知道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文字的记录诞生了,舜帝自己就亲眼目睹过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可惜,那些记录在木牌上的文字却无法保存太长时间,至于记录在树叶和树皮上的那些文字,更是过不了几个月就随着树叶腐烂消失了。
不过,既然古人有把重要的事情记录在陶罐上的习惯,那么唐豆就有办法令这些记录着一段历史的文字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