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史书里的真相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古时候那些爱情最新章节!
在《后汉书》的漫漫记叙里,看到邓绥的传记时,当真是眼前一亮的……鲜活生动,如此惊艳。
史册的记载,自邓绥五岁时的发生在家中的一件琐事开始的。这一年,她的祖母太傅夫人为五岁的邓绥剪头发,老人家年迈眼花,剪刀一不留神就伤了女童的后额。小小的五岁稚女却安安静静地任祖母剪完,忍痛而不言。身边侍奉的人万分诧异,问及缘由,女童回答说:“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若史书所载属实,那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基本性格——懂事,聪慧,隐忍。
而这三点,也在她之后的人生中一一得到了印证。
一、颖悟好学
童年时的邓绥,与其他稚龄的小女孩儿不大一样,她的嗜好是读书,且聪颖过人,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几位兄长都时常拿着课业上的难题向她请教。综上,就是在那个时代里难得一见的醉心经史、勤奋向学的女孩子……搁现在,妥妥儿的“别人家女儿”。
可惜,在东汉时代,世家大族虽然也会让女儿读书识字,但都只是锦上添花罢了。于女子而言,学好女红、烹饪这些手艺才是正经事,而邓绥则因为醉心于诗书,所以“不问居家”之事,于这些“妇工”一窍不通……在当时,这算是“不务正业”的。
因此,母亲阴氏非常担心,于是训诫于她——你不学女工以供衣服,却把心思都浪费在诗书上,将来难不成要做博士么?(女子不能出仕,这是反话)
邓绥实在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尽管并不喜欢针黹烹饪之类的东西,但仍是听取了母亲的教训。然而……她并没有像我原本预想的那样,从此抛却诗书,长向花荫课女红。
这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她拿出了不凡的毅力,日日白昼习女红,夜晚读经史。因此,家中众人都戏称她作“诸生”(当时对读书人的代称,类似后世所说的“书生”)。
不过,这个聪颖过人的孩子绝没有读成酸腐的书呆子,而是藉此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从而思想上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上许多。她的父亲邓训初时惊讶,后来便十分重视这个女儿,几乎当作智囊。(《后汉书》载: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二、斩衰三年
永元四年,刚刚平定了窦氏的少年天子刘肇初次选妃。而刚刚满了十三岁的邓绥恰在待选之列(东汉选妃,年龄要求是十三至二十岁)。
但,就在这一年大选之前,邓训病逝于陇西。
史书记载,邓绥为此“昼夜号泣”,悲痛欲绝,然后为父亲守丧三年。
斩衰三年虽然始于周朝,但到了汉初,汉文帝曾特制“短丧诏”,将为君父服丧的日期由三年缩减到三十六日,所以纵观东西两汉,服丧三年的十分少见,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士大夫,“服丧三年”之事基本都被作为至高的孝行而载入史册,可见是有多难得。
而服斩衰三年的人之所以少,除了社会风气外,应该也是因为当时对服丧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服丧三年而身体病损的例子史不绝书。比如《韦彪传》载,彪为父母丧“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又如《逸民传》载,明帝时,戴良与其兄为母服三年,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以至“毁容”。
而邓绥当年为父亲服丧三年后,出孝之时“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
可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决心,而坚持下来需要多大的毅力。我读这一段时,心里实在感慨不尽……这个少女,当时只有十三岁。
三、宫闱十载
三年之后,永元七年,服满出孝的邓绥,正是十六岁,选入掖庭,成了汉和帝刘肇的宫妃。
关于邓绥的容貌,这里必须提一下。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路读下来,作为正史,笔法端肃,其中写到的女子寥寥无几,而对于她们的容貌则尤吝笔墨(几乎没有!)
而一枝独秀地,《后汉书》中,对于邓绥的容貌,极尽溢美之词。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范晔的记叙:后(邓绥)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身段颀长,容貌绝丽,惊艳四座……当然,也惊艳了初见邓绥的汉和帝。
这是十六岁的邓绥一生宫闱生活的开端,而其后八年,从新进的宫妃到中宫皇后,她的经历几乎可以作为两汉宫斗的范本教材……真正大开眼界,令人咋舌。
策略一:卑事皇后
《后汉书》载,邓绥“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也就是说邓绥侍奉皇后,几乎小心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而从后面的其他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记叙一点儿也不夸张。
1、每次宫中宴会,一众妃嫔华妆盛饰,争奇斗艳,而邓绥总是素服,从不特意打扮,而一旦自己穿了与皇后同色的衣裳,即时就会换下。
2、进见皇后时,从不敢正坐直立,而是微微偻着身子,一方面以示卑微,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身段高挑,担心盖过了皇后阴氏。
3、每当天子刘肇和众人闲谈议论时,他一旦提了问题,邓绥都不敢先于阴后开口。
4、后来邓绥宠爱渐盛,因担心皇后猜忌,每每天子召见时都借病推辞。
这时候,邓绥也不过十六七岁……如此心计,如心手腕,如此隐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策略二、笼络人心
而在小心翼翼卑事皇后之外,而对于后宫的其他妃嫔,邓绥大度容让,为人谦敬。对宫婢寺人们,则是恩泽广布,和善宽仁。
所以,以此观之,当时邓绥在后宫应该是十分得人心的。
策略三:赢得圣眷
邓绥入宫之后,天子对她恩宠日盛,缘由大约以下几点:
1、品貌无双。邓绥姿容绝丽无需赘言,单就才学而言,自幼熟阅经史的她,在一众后宫女子里自然冠绝群伦。
而从史料记载来看,刘肇一惯是喜欢才女的,邓绥之前最得宠的阴皇后就以书法见长。所以,不难想见以邓绥的才学品貌有多容易让他动心。
2、进退得宜。卑事中宫皇后,容让其他妃嫔,善待宫婢寺人,这些已经让汉和帝“深嘉爱之”。而后面两件事则使得她更得圣眷。
一次邓绥生了病,刘肇特许她的亲人入宫陪伴,并不限时日,这是莫大的殊荣。而邓绥听后却是婉拒,对天子道:“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刘肇不禁感慨——这宫中女子都亲眷时常入宫为荣,独你反倒为此生忧,深明其中损益。这一点,谁人堪比?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桩,邓绥恩宠愈盛,是以汉和帝多次打算封赏邓氏族人,但每次都被邓绥辞让了过去。所以终和帝一朝,邓绥的长兄邓骘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虎贲中郎将。
如果说才貌只是让汉和帝喜欢上邓绥,那这样的睿智与剔透,就让天子对她刮目相看了。
3、善良贤淑。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邓绥的“善良”绝对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但是在当年的汉和帝的眼中,她却绝对是聪慧美丽,纯善无瑕的。
对待其他妃嫔和宫婢寺人的善意自不必说,即便是对待那位恨她恨得咬牙切齿,打算灭了邓氏满门的阴皇后,在皇帝打算废她后位之时,邓绥也是御前求情的,可惜并未奏效。
而此外,历史上的邓绥非常“贤淑大度”。
汉和帝刘肇一直子嗣艰难,前前后后倒有过不少宫妃有孕,但是统统夭亡。
邓绥为此忧心不已,几次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综上:邓绥品貌无双,进退得宜,善良贤淑(才貌绝伦,心机绝顶,演技绝好)……皇帝怎么可能不陷落,阴皇后又怎么可能匹敌?
所以,在邓绥入宫八年之后,也就是永元十四年,因为天子刘肇的一场重病,终于将后宫之中皇后和宠妃之间愈演愈烈的暗斗拉到了明处。
因为邓绥宠爱日盛,曾经圣眷殊深的阴皇后被完全冷落了,所以她病急乱投医,和外祖母邓朱合计之后,用了巫蛊之术(又见巫蛊!)诅咒邓绥,恰和帝病重,于是阴皇后私下对人说:“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
她得意?她一个失宠的皇后,当然只有在皇帝宴驾,成了太后才能得意。
所以刘肇听到之后深为愤怒,而邓绥则是自缢未遂,被宫人赵玉等救了下来。她哭得百般无奈千般委屈又万分深情:“我尽心竭力侍奉皇后却仍不见容,定是获罪于天。既如此,还不如随了陛下而去,既灭了灭族之祸,也报了天子恩遇。免得日后活在世上受‘人彘’之辱。”
而次日,原本病得命悬一线的刘肇,竟然渐好了起来——待他身体日益恢复,当然是时候报德报怨了。
于是,永元十四年夏,皇后阴氏因巫蛊之事被废,整个阴氏家族都受了牵连,且从此败落。‘
而邓绥却在不足百日之后,经过几番推辞,被刘肇封为皇后,住进了长秋宫。
这一场宫斗,她几乎不损分毫,大获全胜。
这一段在《后汉书》的记载中,邓绥完全是一个善良无辜,处处被迫的受害者形象。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是她手段高明,不损分毫,而在这一场宫斗中大获全胜。
至于“善良”什么的,单看一点就是破绽。
阴皇后招祸的那一句“密言”,既然是私下里说的,那又是如何散播出来的?会在她身边安插眼线,探听私密的,除了邓绥,几乎不做第二人想。
邓绥终于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但刘肇的生命却是真正走近了尽头。短短两年之后,汉和帝刘肇驾崩,享年二十七岁。
而刘肇逝后,从民间找回来了两个皇子,八岁的刘胜和不足百天的刘隆。
为什么皇子要从民间找回来?起因是汉和帝的子嗣接连夭没,所以就有传言说后宫之中阴气太重,不宜稚儿生活。因此,后来宫妃生了孩子就秘密地寄养在民间。
两个皇子谁当承位?依制,是应该立长。刘胜年纪大,自然是他合适些。
可这个时候,却是查出了刘胜“有疾”,所以邓绥迎立了出生不足百日的婴儿刘隆为帝,天子年稚,于是太后临朝,邓绥就此真正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
四、辅政太后
对于邓绥,写了前面宫闱夺位中的步步为营,百般算计,我却仍然对她没有多少恶感。一方面大约是因为处在那样的位置,任何人都无从选择。要么成为炮灰,要么踩着炮灰上位,若邓绥当真善良无瑕,那她肯定会是前者。
另一方面,以阴皇后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的智商,如果汉和帝死后,由她辅政,那于整个东汉王朝和天下的百姓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东汉外戚擅权本就是一大乱源)。
而邓绥,作为古代总揆社稷十多载的临朝太后,是极少见的名垂青史,而鲜有诟病的。
甚至,我在细阅了她后半生的政治作为之后,再回头看之前的宫闱十年,顿时竟然有一种明珠蒙尘的感觉——明明是经天纬地之才,却只能用来和一群深宫妇人玩宫斗,当真屈才得厉害。
而我喜欢邓绥,不止是因为她少女时代的“书呆气”,更因她是古代掌权太后中,少有的行事“大气”的一个。
我们一起来看看邓绥执政后都做了哪些事罢:
一、厚赐和帝的妃嫔周贵人、冯贵人车马、黄金、衣料、首饰,然后送她们去外园颐养天年——善待先帝留下的妃嫔。
二、赦免建武年间以来所有以“妖恶”获罪的犯人,还有马家、窦家的家属——宽赦轻罪和被株连的外戚家族。
三、大力缩减宫廷用度,以禁奢侈之风。自己的饮食从简,早晚一顿肉食;上林苑的珍禽异兽一律卖掉;郡国的进贡统一减半,蜀郡、广汉郡供进的金银缘器以及九带佩刀,一并不再上调;停止画工三十九种;又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鄃、金银、珠玉、犀象、王毒瑁、周彡镂玩弄之物,都别制造;离宫别馆所蓄积的米粮薪炭,一律省去;做闲差的年老宫人,园监核实之后可以任意去留,即日就遣离了五六百人……以身做则,节俭开支。
四、当时和帝新丧,宫中法禁不大严明,结果丢了一箧珍珠。事情严重,邓绥想要拷问,但又觉得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一个个阅看宫人,观察他们的神情,果然找出了窃贼……宽仁大度,处事睿智,既严明了法纪,又未累及无辜。
四、京师大旱,邓绥亲自去洛阳寺考察冤狱。有个无辜的囚犯因为之前的严刑拷打而自认了杀人之罪,看到太后,却仍畏缩狱吏而不敢开口。在太后临走之时,他抬头似是想要说话。太后察觉,于是唤来仔细问状,辨明了冤情还他清白,而后收押了洛阳令下狱抵罪。此行还未回宫,大雨自降。
…………
邓绥的后半生,基本就是这样度过的。她身为辅政太后,掌权多年却能青史留名而无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勤政几乎不输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圣主明君。
其在位十余年间,勤勉政事,刚明善辨,术谢前政之良,身阙明辟之义,永安汉室,绥静四海。
她名字里这一个“绥”字,可以算至恰至协。
在《后汉书》的漫漫记叙里,看到邓绥的传记时,当真是眼前一亮的……鲜活生动,如此惊艳。
史册的记载,自邓绥五岁时的发生在家中的一件琐事开始的。这一年,她的祖母太傅夫人为五岁的邓绥剪头发,老人家年迈眼花,剪刀一不留神就伤了女童的后额。小小的五岁稚女却安安静静地任祖母剪完,忍痛而不言。身边侍奉的人万分诧异,问及缘由,女童回答说:“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若史书所载属实,那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基本性格——懂事,聪慧,隐忍。
而这三点,也在她之后的人生中一一得到了印证。
一、颖悟好学
童年时的邓绥,与其他稚龄的小女孩儿不大一样,她的嗜好是读书,且聪颖过人,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几位兄长都时常拿着课业上的难题向她请教。综上,就是在那个时代里难得一见的醉心经史、勤奋向学的女孩子……搁现在,妥妥儿的“别人家女儿”。
可惜,在东汉时代,世家大族虽然也会让女儿读书识字,但都只是锦上添花罢了。于女子而言,学好女红、烹饪这些手艺才是正经事,而邓绥则因为醉心于诗书,所以“不问居家”之事,于这些“妇工”一窍不通……在当时,这算是“不务正业”的。
因此,母亲阴氏非常担心,于是训诫于她——你不学女工以供衣服,却把心思都浪费在诗书上,将来难不成要做博士么?(女子不能出仕,这是反话)
邓绥实在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尽管并不喜欢针黹烹饪之类的东西,但仍是听取了母亲的教训。然而……她并没有像我原本预想的那样,从此抛却诗书,长向花荫课女红。
这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她拿出了不凡的毅力,日日白昼习女红,夜晚读经史。因此,家中众人都戏称她作“诸生”(当时对读书人的代称,类似后世所说的“书生”)。
不过,这个聪颖过人的孩子绝没有读成酸腐的书呆子,而是藉此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从而思想上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上许多。她的父亲邓训初时惊讶,后来便十分重视这个女儿,几乎当作智囊。(《后汉书》载: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二、斩衰三年
永元四年,刚刚平定了窦氏的少年天子刘肇初次选妃。而刚刚满了十三岁的邓绥恰在待选之列(东汉选妃,年龄要求是十三至二十岁)。
但,就在这一年大选之前,邓训病逝于陇西。
史书记载,邓绥为此“昼夜号泣”,悲痛欲绝,然后为父亲守丧三年。
斩衰三年虽然始于周朝,但到了汉初,汉文帝曾特制“短丧诏”,将为君父服丧的日期由三年缩减到三十六日,所以纵观东西两汉,服丧三年的十分少见,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士大夫,“服丧三年”之事基本都被作为至高的孝行而载入史册,可见是有多难得。
而服斩衰三年的人之所以少,除了社会风气外,应该也是因为当时对服丧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服丧三年而身体病损的例子史不绝书。比如《韦彪传》载,彪为父母丧“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又如《逸民传》载,明帝时,戴良与其兄为母服三年,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以至“毁容”。
而邓绥当年为父亲服丧三年后,出孝之时“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
可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决心,而坚持下来需要多大的毅力。我读这一段时,心里实在感慨不尽……这个少女,当时只有十三岁。
三、宫闱十载
三年之后,永元七年,服满出孝的邓绥,正是十六岁,选入掖庭,成了汉和帝刘肇的宫妃。
关于邓绥的容貌,这里必须提一下。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路读下来,作为正史,笔法端肃,其中写到的女子寥寥无几,而对于她们的容貌则尤吝笔墨(几乎没有!)
而一枝独秀地,《后汉书》中,对于邓绥的容貌,极尽溢美之词。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范晔的记叙:后(邓绥)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身段颀长,容貌绝丽,惊艳四座……当然,也惊艳了初见邓绥的汉和帝。
这是十六岁的邓绥一生宫闱生活的开端,而其后八年,从新进的宫妃到中宫皇后,她的经历几乎可以作为两汉宫斗的范本教材……真正大开眼界,令人咋舌。
策略一:卑事皇后
《后汉书》载,邓绥“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也就是说邓绥侍奉皇后,几乎小心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而从后面的其他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记叙一点儿也不夸张。
1、每次宫中宴会,一众妃嫔华妆盛饰,争奇斗艳,而邓绥总是素服,从不特意打扮,而一旦自己穿了与皇后同色的衣裳,即时就会换下。
2、进见皇后时,从不敢正坐直立,而是微微偻着身子,一方面以示卑微,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身段高挑,担心盖过了皇后阴氏。
3、每当天子刘肇和众人闲谈议论时,他一旦提了问题,邓绥都不敢先于阴后开口。
4、后来邓绥宠爱渐盛,因担心皇后猜忌,每每天子召见时都借病推辞。
这时候,邓绥也不过十六七岁……如此心计,如心手腕,如此隐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策略二、笼络人心
而在小心翼翼卑事皇后之外,而对于后宫的其他妃嫔,邓绥大度容让,为人谦敬。对宫婢寺人们,则是恩泽广布,和善宽仁。
所以,以此观之,当时邓绥在后宫应该是十分得人心的。
策略三:赢得圣眷
邓绥入宫之后,天子对她恩宠日盛,缘由大约以下几点:
1、品貌无双。邓绥姿容绝丽无需赘言,单就才学而言,自幼熟阅经史的她,在一众后宫女子里自然冠绝群伦。
而从史料记载来看,刘肇一惯是喜欢才女的,邓绥之前最得宠的阴皇后就以书法见长。所以,不难想见以邓绥的才学品貌有多容易让他动心。
2、进退得宜。卑事中宫皇后,容让其他妃嫔,善待宫婢寺人,这些已经让汉和帝“深嘉爱之”。而后面两件事则使得她更得圣眷。
一次邓绥生了病,刘肇特许她的亲人入宫陪伴,并不限时日,这是莫大的殊荣。而邓绥听后却是婉拒,对天子道:“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刘肇不禁感慨——这宫中女子都亲眷时常入宫为荣,独你反倒为此生忧,深明其中损益。这一点,谁人堪比?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桩,邓绥恩宠愈盛,是以汉和帝多次打算封赏邓氏族人,但每次都被邓绥辞让了过去。所以终和帝一朝,邓绥的长兄邓骘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虎贲中郎将。
如果说才貌只是让汉和帝喜欢上邓绥,那这样的睿智与剔透,就让天子对她刮目相看了。
3、善良贤淑。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邓绥的“善良”绝对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但是在当年的汉和帝的眼中,她却绝对是聪慧美丽,纯善无瑕的。
对待其他妃嫔和宫婢寺人的善意自不必说,即便是对待那位恨她恨得咬牙切齿,打算灭了邓氏满门的阴皇后,在皇帝打算废她后位之时,邓绥也是御前求情的,可惜并未奏效。
而此外,历史上的邓绥非常“贤淑大度”。
汉和帝刘肇一直子嗣艰难,前前后后倒有过不少宫妃有孕,但是统统夭亡。
邓绥为此忧心不已,几次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综上:邓绥品貌无双,进退得宜,善良贤淑(才貌绝伦,心机绝顶,演技绝好)……皇帝怎么可能不陷落,阴皇后又怎么可能匹敌?
所以,在邓绥入宫八年之后,也就是永元十四年,因为天子刘肇的一场重病,终于将后宫之中皇后和宠妃之间愈演愈烈的暗斗拉到了明处。
因为邓绥宠爱日盛,曾经圣眷殊深的阴皇后被完全冷落了,所以她病急乱投医,和外祖母邓朱合计之后,用了巫蛊之术(又见巫蛊!)诅咒邓绥,恰和帝病重,于是阴皇后私下对人说:“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
她得意?她一个失宠的皇后,当然只有在皇帝宴驾,成了太后才能得意。
所以刘肇听到之后深为愤怒,而邓绥则是自缢未遂,被宫人赵玉等救了下来。她哭得百般无奈千般委屈又万分深情:“我尽心竭力侍奉皇后却仍不见容,定是获罪于天。既如此,还不如随了陛下而去,既灭了灭族之祸,也报了天子恩遇。免得日后活在世上受‘人彘’之辱。”
而次日,原本病得命悬一线的刘肇,竟然渐好了起来——待他身体日益恢复,当然是时候报德报怨了。
于是,永元十四年夏,皇后阴氏因巫蛊之事被废,整个阴氏家族都受了牵连,且从此败落。‘
而邓绥却在不足百日之后,经过几番推辞,被刘肇封为皇后,住进了长秋宫。
这一场宫斗,她几乎不损分毫,大获全胜。
这一段在《后汉书》的记载中,邓绥完全是一个善良无辜,处处被迫的受害者形象。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是她手段高明,不损分毫,而在这一场宫斗中大获全胜。
至于“善良”什么的,单看一点就是破绽。
阴皇后招祸的那一句“密言”,既然是私下里说的,那又是如何散播出来的?会在她身边安插眼线,探听私密的,除了邓绥,几乎不做第二人想。
邓绥终于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但刘肇的生命却是真正走近了尽头。短短两年之后,汉和帝刘肇驾崩,享年二十七岁。
而刘肇逝后,从民间找回来了两个皇子,八岁的刘胜和不足百天的刘隆。
为什么皇子要从民间找回来?起因是汉和帝的子嗣接连夭没,所以就有传言说后宫之中阴气太重,不宜稚儿生活。因此,后来宫妃生了孩子就秘密地寄养在民间。
两个皇子谁当承位?依制,是应该立长。刘胜年纪大,自然是他合适些。
可这个时候,却是查出了刘胜“有疾”,所以邓绥迎立了出生不足百日的婴儿刘隆为帝,天子年稚,于是太后临朝,邓绥就此真正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
四、辅政太后
对于邓绥,写了前面宫闱夺位中的步步为营,百般算计,我却仍然对她没有多少恶感。一方面大约是因为处在那样的位置,任何人都无从选择。要么成为炮灰,要么踩着炮灰上位,若邓绥当真善良无瑕,那她肯定会是前者。
另一方面,以阴皇后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的智商,如果汉和帝死后,由她辅政,那于整个东汉王朝和天下的百姓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东汉外戚擅权本就是一大乱源)。
而邓绥,作为古代总揆社稷十多载的临朝太后,是极少见的名垂青史,而鲜有诟病的。
甚至,我在细阅了她后半生的政治作为之后,再回头看之前的宫闱十年,顿时竟然有一种明珠蒙尘的感觉——明明是经天纬地之才,却只能用来和一群深宫妇人玩宫斗,当真屈才得厉害。
而我喜欢邓绥,不止是因为她少女时代的“书呆气”,更因她是古代掌权太后中,少有的行事“大气”的一个。
我们一起来看看邓绥执政后都做了哪些事罢:
一、厚赐和帝的妃嫔周贵人、冯贵人车马、黄金、衣料、首饰,然后送她们去外园颐养天年——善待先帝留下的妃嫔。
二、赦免建武年间以来所有以“妖恶”获罪的犯人,还有马家、窦家的家属——宽赦轻罪和被株连的外戚家族。
三、大力缩减宫廷用度,以禁奢侈之风。自己的饮食从简,早晚一顿肉食;上林苑的珍禽异兽一律卖掉;郡国的进贡统一减半,蜀郡、广汉郡供进的金银缘器以及九带佩刀,一并不再上调;停止画工三十九种;又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鄃、金银、珠玉、犀象、王毒瑁、周彡镂玩弄之物,都别制造;离宫别馆所蓄积的米粮薪炭,一律省去;做闲差的年老宫人,园监核实之后可以任意去留,即日就遣离了五六百人……以身做则,节俭开支。
四、当时和帝新丧,宫中法禁不大严明,结果丢了一箧珍珠。事情严重,邓绥想要拷问,但又觉得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一个个阅看宫人,观察他们的神情,果然找出了窃贼……宽仁大度,处事睿智,既严明了法纪,又未累及无辜。
四、京师大旱,邓绥亲自去洛阳寺考察冤狱。有个无辜的囚犯因为之前的严刑拷打而自认了杀人之罪,看到太后,却仍畏缩狱吏而不敢开口。在太后临走之时,他抬头似是想要说话。太后察觉,于是唤来仔细问状,辨明了冤情还他清白,而后收押了洛阳令下狱抵罪。此行还未回宫,大雨自降。
…………
邓绥的后半生,基本就是这样度过的。她身为辅政太后,掌权多年却能青史留名而无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勤政几乎不输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圣主明君。
其在位十余年间,勤勉政事,刚明善辨,术谢前政之良,身阙明辟之义,永安汉室,绥静四海。
她名字里这一个“绥”字,可以算至恰至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