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史书里的真相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古时候那些爱情最新章节!
这个故事,在落笔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是不是从刘病已或许平君的角度来写,会更正义一些?
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汉宣帝刘病已是一直以来就很喜欢的人物,许平君也是颇有好感,而霍成君——细阅《汉书》时,才发现,她其实同我原本以为的形象大相径庭。
最后,几经反复,仍是敲定了霍成角视角这个构思方向。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真实的西汉历史上,这三个人物的原本模样罢。
【汉宣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登基之前受过牢狱之灾的皇帝,也是整个西汉历史上我最为钦佩的皇帝,没有之一。
一、幼经牢狱,身世畸零
因为卫太子刘据的冤案,刘病已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投进了郡邸狱……按说,这样的孩子,理应是无声无息地夭折的,当时没有下杀手应该是因为这孩子理应也活不下来。
可托天之幸,这个小小的婴儿遇到了廷尉监丙吉。他心存怜悯,所以找了狱中两个有奶水的女囚——渭城胡组和淮阳郭徵卿来乳养他,又自己出钱补贴衣食,因此,几月大的婴孩得以在狱中平安活下来,并日渐长大——不得不说,在当时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四年之后,汉武帝病(应该病得不轻,次年就崩逝了)。而这个时候,有个望气的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
这里提一点。因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陈胜、项羽、刘邦三个反秦领袖都是楚人),他后宫妃嫔多为楚地女子,而朝中重臣也多为楚地人士,所以西汉在文化上很大程度上是承袭了战国时代的楚文化——图腾崇拜、神明崇拜、巫术崇拜(治病、诅咒、占卜、祈雨、祈福佑、禳灾、明禁忌等等)。
所以,有汉一代,在史书里就常见“望气”(根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的一种占卜法),还有史不绝书的各种“巫蛊祸事”——简直宫廷斗争的致胜法宝,只要皇帝有疑心,一害一个准,杀伤力堪称恐怖!
所以在汉武帝病重之际,有人占卜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当然引得武帝大惊,以为狱中将出夺取汉家江山的乱臣贼子,索性一首诏书,不论罪行轻重,杀尽长安所有狱囚。
而郡邸狱中,前来执行皇帝命令的内宦者令郭穰就这么被丙吉死死堵在了关押皇曾孙刘病已的狱室门口,硬生生抗住不让他进门。郭穰愤怒地憋了一肚子气回去向武帝复命(实际应当是狠告了丙吉一状)。
而刘彻恐怕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被自己冤杀的长子刘据,居然还有一个遗孤活在世上。
这一年,武帝已经六十九岁了,桑榆暮景,日薄西山。当然,人老心慈之类的不适用于这位,后面“立子杀母”就是铁证。但,因为年纪很老了,所以比较念旧却是事实。而且,他对长子的愧疚和思念也是真的。
在刘据死后,武帝先建思子宫,后起归来望思台来缅怀这个他爱重了二三十年的儿子。,而在卫太子之案两年之后,他诏告天下的《轮台诏》,第一件悔过的,便是听信宦官苏文等人,冤杀了长子。
因此,对这个意外活下来的曾孙,实在狠不下心了——这位的一惯作派,是杀伐狠厉。对于这个和他有着血海深仇的曾孙,就算他真的斩草除根也不稀奇。
而他让这个四岁的小孩儿上了刘氏宗谱,从此有了官府的供养(仅够温饱),总算是出狱,重见天日了。
刘病已先由邴吉送回了外祖母史良娣的母家抚养,而后不久被接到了掖庭。
自此之后,一个对刘病已一生有着重要意义的人出现在了他身边——掖庭令张贺。
这,大约是刘病已一生至为幸运的事情之一。
据《汉书》载:“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书。”
而宣帝即位之后,自己说:“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而后极尽封赏张贺的子孙亲族,可见对这位长辈感念有多深了。
被张贺养在身边之后,刘病已的童年时期,就是一边在张贺的教导下读书习字,并“高材好学”,一边游荡于长安市井“喜游侠,斗鸡走马”,活脱脱一个长安顽童。
但也因为长于市井,所以“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就这么一直长到了十多岁上,张贺眼见这孩子日渐一日地长大了,天资聪颖,好学明礼,但身为宗室血脉,却只是野草一般无人重视,庸碌度日,心里自然着急。所以,他便常常在弟弟张安世(时居右将军)面前夸赞刘病已,应该是说得次数多了,于是被弟弟阻止(带着警示意味)——现任天子当得好好的,你常提皇曾孙,难得不怕旁人生疑心?!
于是,张贺只好作罢。
到了十五六岁,少年郎也到了娶妻成亲的时候,但像他这样的情形,但凡知道根底的都不会愿意嫁女儿过来。所以,张贺就打算把自家孙女儿嫁给他(张贺自己儿子早逝,过继了弟弟张安世的儿子,孙女儿就是这个嗣子所出)。但是,又一次遭到了张安世的强烈反对。
安世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皇曾孙是卫太子的后人,能以庶人之身终老都该知足了,莫再提嫁女儿的事!)
于是,张贺只得无奈放弃。
想一想,张贺自巫蛊之祸,全赖这个身居高位的弟弟才保下了性命,后来被处以宫刑,地位卑微,身份尴尬,所以在弟弟面前,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兄长的地位和尊严了罢(读到这儿,莫名心酸)
所以,他只好为刘病已另娶了暴室啬夫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许广汉原本将女儿许平君许给了内者令欧侯氏作儿媳,可婚期将届,欧侯家的儿女突然去世了,这在当时,女方是有“克夫”嫌疑的,于是日后婚事会比较艰难(否则,恐怕刘病已怕也娶不到她)。
元凤元年,刘病已娶许平君为妻,次年,生长子刘奭。同年,汉昭帝刘弗陵崩,之后不久,时年十八岁的刘病已继刘贺之后被扶上帝位。
而张贺,却在一年前已然过世——就在他为刘病已张罗好了婚事,看着这个一手抚养长大的孩子娶妻成家后不久。
一声叹息,张贺最终没能看到那个他倾尽毕生心力,一天天抚养长大的孩子脱了幼年时坎坷开关,君临天下、公卿俯首,并最终中兴汉室,名著史册。
而在刘病已即位之后,就说:“《诗》不云乎?‘无德不报。’”,于是打算追封张贺为恩德侯,为其置园邑二百户来守陵(他的曾祖母卫子夫也就三百户),但被其弟张安世坚决辞谢。
宣帝于是减了规制,追封张贺为阳都哀侯,置园邑三十户,其子张彭祖为阳都侯,七岁的孙子张霸为关内侯,官封散骑中郎将,食三百户。
张安世还想辞谢,宣帝毫不留情地道:“我是为了掖庭令,并非为了将军你!”
张安世这才不敢再言。
二、厚遇恩人,为政宽简
即位之后,刘病已对昔年有恩于自己的人,皆封赏厚赐——照料过他的史家、许家,乳养过他的两位女囚,母亲王须翁的亲族。
这个孩子,自记事起便没有任何亲人,所以任何一丝恩情和亲情于他而言都弥足珍贵,所以这样的看重与珍视。
而作为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间,于政治上颇为作为,堪称中兴之君。
三、南园遗爱,故剑情深
刘病已娶许平君为妻时,他约是十六岁年纪,她也不过十四五岁,少年结发,伉俪情深。
次年,就涎下了一子,正是情笃的时侯,若没有后来种种,他们应当会在长安城尚冠里的小院中一家和乐,相偕与老,平平淡淡,安安宁宁地过完这一世罢。
但人生际遇,常常都是造化弄人。
当了十七八年野草,完全已经接受了这一切的刘病已,忽然间就时来运转,被大将军霍光等人相中,继为昭帝之嗣,短短几日间,自一介庶民践祚登基,成了位尊一国的大汉皇帝——当然,是受人摆布的傀儡皇帝。
但,地位上已然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而作为结发妻子的许平君,也住进了未央宫,封为婕妤——但,想要封后却困难重重。
掖庭暴室啬夫之女,这般卑微的出身,即便是皇帝的发妻,朝中那些公卿大夫们也不觉得她有入主中宫、母仪天下的资格。
而若论资格,舍大将军霍光的女儿其谁?(霍光自己应当也有这个意愿,否则这个提议就不会被当廷说出来)
刘病已明眼看着这一切,却没有当廷反对,而是发了一道圣旨,求微时故剑。
连昔年寒微时用过的旧剑都念念不忘,何况是朝夕相伴的妻子?
见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皇帝态度如此之坚定,霍光也就没有态度强硬地逼迫,他谨小慎微了一辈子,几乎从来都是求“稳”,自觉规避一切风险。
不久,许平君当真被策封为皇后,那个时候,她心底里应当是感动极了的罢——他的丈夫,肯在自己还空手无权的时候,为了她去开罪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终于在多年困顿之后,尊荣加深,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东西与身畔共历风雨的妻子共享,把所有自己能给的东西统统捧到她面前。
千载之后,叫做“故剑情深”的故事,读来仍旧令人动容。
三年之后,许平君刚刚涎下一个女儿,被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女医毒害。
许平君尸骨未寒,霍显便忙着帮女儿准备出嫁的妆奁,不到一年,霍成君入宫,先封婕妤(汉朝通常是由婕妤进封皇后),不久封后,专宠椒房。
两年多后,霍光薨。
刘病已着手清洗霍氏家族,又两年,逼反霍禹,诛灭霍氏满门,废霍成君。
先隐忍蓄势,步步为营,后期杀伐凌厉,果决利落,完全反转了局势。
如果没有许平君的血仇,汉宣帝还会对付霍氏么?——当然。但,应该没有这么狠绝血腥。
纵观宣帝一生,这其实是个比较仁厚宽容的人,诛灭霍氏是他在位二十多年间唯一一次大肆杀代,可见其恨意之重。
废了霍成君后,刘病已立婕妤王氏为皇后。
《汉书》明白如话地写了:“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自为后後,希见,无宠。”
汉宣帝在宫妃中挑了一个性子谨慎,没有孩子的王氏女子立为皇后,目的只在于让她照料好太子。所以“希(稀)见,无宠”,确切点儿说应该是独守空房。汉宣帝不会让她有孩子,唯有这样,太子刘奭是她唯一的依恃,她才会真正倾尽心力照料这个孩子,视如己出。
真正让人一声叹息呐。
而太子刘奭日渐长大,柔仁好儒,宣帝觉得他不堪继承大统,但“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因为多年间一直惦念着亡妻,所以即便明知他们的孩子不那么优秀,却也不忍废了他的储位,始终没有背弃他们当年的情份。
读史至此,最令我动容莫过于这一句“终不背焉”。
这时,距许平君过世,已有十多年。
【许平君】
《汉书》中,对于她的记载比较简单,总共只有两处:
一、《汉书·宣帝纪》“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二、《汉书·宣帝纪》“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
从这两段记述中,我们至少确定两个事实。
1、宣帝刘病已与妻子感情甚笃,所以才能在那样全无根基的情况下,冒险地为她博一个皇后名份。
2、许平君应当是一个柔和而聪慧的女子,几日之间鱼龙变化,得登后位,却不见半点骄气,作风朴素,行事谨慎,不得不说,她对得起刘病已的情意。
【霍成君】
关于她,史书所载的也只寥寥,从这只言片语中,我所看到的,就是一株标准的温室花朵,懵懂无知,娇气,没有主见,或许还有些软弱怯懦。
一、年纪很小
当时成亲一般女子是十三四岁,汉代律法曾明文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官府就强行配人。而公卿大夫家的女公子一般更是很早许嫁,许平君入宫时的年纪,应该也就十三岁左右(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她为何一直无子)
二、性格软弱没主见
有点出乎我意料的,实际上在《汉书》中,少见关于霍成君的劣迹,非说起来的话,就是两点。
1、车服盛大,用钱散漫,打赏宫人出手非常大方,和许平君相比,实在太过奢侈。
但关于这一点,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这个小姑娘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养大的,恐怕是真的对于金银钱财什么的没有多少概念(作为大将军霍光的幼女,不知柴米贵什么的真心不稀奇)
2、谋害太子
关于这一点,有明确记载的是汉宣帝废后的那一道诏书,其中给许平君定的罪名就是“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汉书》的记载里,她从来都不是主谋。
谋害太子这件事,是从宣帝立刘奭为储引发的,霍显为此怒恚不已,以至“不食,呕血”,曰:“此(刘奭)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霍成君)有子,反为王邪!”
所以她“复教皇后令毒太子。”,这里明白如话,是她教唆(甚至有可能是命令)霍成君毒害太子的。
所以,后来“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以刘病已的算无遗策,霍成君这点儿小手段,大概也就是小孩儿过家家的水准,怎么可能让她得手?
而在宣帝对霍氏论罪的诏书中,写“(霍)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许平君),谋毒太子”这里,关于谋害太子一事,完全没有提到霍成君。
而霍成君初入宫时,向许平君一样,每五日亲自去皇太后上官氏那儿侍奉饮食,应该也是出自家族的授意,她只是乖乖听话而已。
综上,这其实真的是一个自己没主意,从小依着父母娇惯,也听着父母主意、顺从家族利益的小女孩儿。
三、天真无知
前面说了,霍成君入宫的年纪很小,而且从小娇生惯养的日子也令她没有多少心机。
而汉宣帝,从史书记载来看,实在是一个情商智商双高的人物,所以,收服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女孩儿,简直不能更容易。
这儿,有两点可以看出来。
首先,在宣帝立刘奭为太子时,霍显为之大怒,以至于呕血,可身为皇后的霍成君,作为最直接的利益关系人,反而没有什么反应——这是真心迟钝无知啊。
其次,在后来宣帝封王皇后时,提到“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说明,当时宣帝的后宫是有其他妃嫔的,而且应该是有其他子嗣的。但霍成君身为皇后,有着大将军霍光这么强大的后台,却从没有她妒忌之类的事迹记载——这是真心天真懵懂啊。
仔细推敲下来,能作为解释的,无非两个缘由,一是她自小娇养,心无城府,二是宣帝对她表面上一直非常宠爱,所以她对他十分信任。
而最后听从母亲的教唆谋害太子,则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就没有主见,而且在那个时代,凡入宫的女子几乎没有人可以违抗家族的意志。
四、自尽原因
最终,宣帝五年隐忍,步步为营,清洗了整个霍氏家族,霍成君也被废黜,迁居昭台宫,并于十二年之后,因为宣帝一首让她再迁往云林馆(更加僻远的宫殿)的诏令而自尽。
其实,在这里我看到的倒并非是宣帝的绝情。从客观角度来看,对于这个朝夕相伴了五年的女子,虽是隔着血仇,但宣帝并非毫无感情的。
如果真的恨她,只怕迁到昭台宫不久,就无声无息地“病逝”了,不可能任她好好地活了十多年。
但十二年之后,汉宣帝四十多岁,身体应该已经不太好了(五年后因病去世),而太子刘奭此时已经弱冠之年——他和霍成君之年,可隔着杀母之仇。
刘奭这个时候,身为太子应该已经一步步开始掌权,宣帝对霍成君大概还念着几分情份,可以容她在冷宫里静静生活着,但刘奭一旦承位,霍成君必死无疑(甚至可能生不如死)
而宣帝此时这一纸诏令,就是给了她一个明确的讯息,然后,霍成君听旨之后,就决然自尽了。
回首前尘,这个女子生于极贵,自小娇宠,少年封后,母仪天下,而后一朝家门剧变,自云端跌落了涂泥。
是的,她的确算不上无辜——既然享了家族的荣耀,也就该与家族共担灾厄。
但,两千余年后的今天,重阅史册,总令人不免叹息。
这个故事,在落笔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是不是从刘病已或许平君的角度来写,会更正义一些?
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汉宣帝刘病已是一直以来就很喜欢的人物,许平君也是颇有好感,而霍成君——细阅《汉书》时,才发现,她其实同我原本以为的形象大相径庭。
最后,几经反复,仍是敲定了霍成角视角这个构思方向。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真实的西汉历史上,这三个人物的原本模样罢。
【汉宣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登基之前受过牢狱之灾的皇帝,也是整个西汉历史上我最为钦佩的皇帝,没有之一。
一、幼经牢狱,身世畸零
因为卫太子刘据的冤案,刘病已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投进了郡邸狱……按说,这样的孩子,理应是无声无息地夭折的,当时没有下杀手应该是因为这孩子理应也活不下来。
可托天之幸,这个小小的婴儿遇到了廷尉监丙吉。他心存怜悯,所以找了狱中两个有奶水的女囚——渭城胡组和淮阳郭徵卿来乳养他,又自己出钱补贴衣食,因此,几月大的婴孩得以在狱中平安活下来,并日渐长大——不得不说,在当时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四年之后,汉武帝病(应该病得不轻,次年就崩逝了)。而这个时候,有个望气的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
这里提一点。因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陈胜、项羽、刘邦三个反秦领袖都是楚人),他后宫妃嫔多为楚地女子,而朝中重臣也多为楚地人士,所以西汉在文化上很大程度上是承袭了战国时代的楚文化——图腾崇拜、神明崇拜、巫术崇拜(治病、诅咒、占卜、祈雨、祈福佑、禳灾、明禁忌等等)。
所以,有汉一代,在史书里就常见“望气”(根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的一种占卜法),还有史不绝书的各种“巫蛊祸事”——简直宫廷斗争的致胜法宝,只要皇帝有疑心,一害一个准,杀伤力堪称恐怖!
所以在汉武帝病重之际,有人占卜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当然引得武帝大惊,以为狱中将出夺取汉家江山的乱臣贼子,索性一首诏书,不论罪行轻重,杀尽长安所有狱囚。
而郡邸狱中,前来执行皇帝命令的内宦者令郭穰就这么被丙吉死死堵在了关押皇曾孙刘病已的狱室门口,硬生生抗住不让他进门。郭穰愤怒地憋了一肚子气回去向武帝复命(实际应当是狠告了丙吉一状)。
而刘彻恐怕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被自己冤杀的长子刘据,居然还有一个遗孤活在世上。
这一年,武帝已经六十九岁了,桑榆暮景,日薄西山。当然,人老心慈之类的不适用于这位,后面“立子杀母”就是铁证。但,因为年纪很老了,所以比较念旧却是事实。而且,他对长子的愧疚和思念也是真的。
在刘据死后,武帝先建思子宫,后起归来望思台来缅怀这个他爱重了二三十年的儿子。,而在卫太子之案两年之后,他诏告天下的《轮台诏》,第一件悔过的,便是听信宦官苏文等人,冤杀了长子。
因此,对这个意外活下来的曾孙,实在狠不下心了——这位的一惯作派,是杀伐狠厉。对于这个和他有着血海深仇的曾孙,就算他真的斩草除根也不稀奇。
而他让这个四岁的小孩儿上了刘氏宗谱,从此有了官府的供养(仅够温饱),总算是出狱,重见天日了。
刘病已先由邴吉送回了外祖母史良娣的母家抚养,而后不久被接到了掖庭。
自此之后,一个对刘病已一生有着重要意义的人出现在了他身边——掖庭令张贺。
这,大约是刘病已一生至为幸运的事情之一。
据《汉书》载:“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书。”
而宣帝即位之后,自己说:“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而后极尽封赏张贺的子孙亲族,可见对这位长辈感念有多深了。
被张贺养在身边之后,刘病已的童年时期,就是一边在张贺的教导下读书习字,并“高材好学”,一边游荡于长安市井“喜游侠,斗鸡走马”,活脱脱一个长安顽童。
但也因为长于市井,所以“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就这么一直长到了十多岁上,张贺眼见这孩子日渐一日地长大了,天资聪颖,好学明礼,但身为宗室血脉,却只是野草一般无人重视,庸碌度日,心里自然着急。所以,他便常常在弟弟张安世(时居右将军)面前夸赞刘病已,应该是说得次数多了,于是被弟弟阻止(带着警示意味)——现任天子当得好好的,你常提皇曾孙,难得不怕旁人生疑心?!
于是,张贺只好作罢。
到了十五六岁,少年郎也到了娶妻成亲的时候,但像他这样的情形,但凡知道根底的都不会愿意嫁女儿过来。所以,张贺就打算把自家孙女儿嫁给他(张贺自己儿子早逝,过继了弟弟张安世的儿子,孙女儿就是这个嗣子所出)。但是,又一次遭到了张安世的强烈反对。
安世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皇曾孙是卫太子的后人,能以庶人之身终老都该知足了,莫再提嫁女儿的事!)
于是,张贺只得无奈放弃。
想一想,张贺自巫蛊之祸,全赖这个身居高位的弟弟才保下了性命,后来被处以宫刑,地位卑微,身份尴尬,所以在弟弟面前,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兄长的地位和尊严了罢(读到这儿,莫名心酸)
所以,他只好为刘病已另娶了暴室啬夫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许广汉原本将女儿许平君许给了内者令欧侯氏作儿媳,可婚期将届,欧侯家的儿女突然去世了,这在当时,女方是有“克夫”嫌疑的,于是日后婚事会比较艰难(否则,恐怕刘病已怕也娶不到她)。
元凤元年,刘病已娶许平君为妻,次年,生长子刘奭。同年,汉昭帝刘弗陵崩,之后不久,时年十八岁的刘病已继刘贺之后被扶上帝位。
而张贺,却在一年前已然过世——就在他为刘病已张罗好了婚事,看着这个一手抚养长大的孩子娶妻成家后不久。
一声叹息,张贺最终没能看到那个他倾尽毕生心力,一天天抚养长大的孩子脱了幼年时坎坷开关,君临天下、公卿俯首,并最终中兴汉室,名著史册。
而在刘病已即位之后,就说:“《诗》不云乎?‘无德不报。’”,于是打算追封张贺为恩德侯,为其置园邑二百户来守陵(他的曾祖母卫子夫也就三百户),但被其弟张安世坚决辞谢。
宣帝于是减了规制,追封张贺为阳都哀侯,置园邑三十户,其子张彭祖为阳都侯,七岁的孙子张霸为关内侯,官封散骑中郎将,食三百户。
张安世还想辞谢,宣帝毫不留情地道:“我是为了掖庭令,并非为了将军你!”
张安世这才不敢再言。
二、厚遇恩人,为政宽简
即位之后,刘病已对昔年有恩于自己的人,皆封赏厚赐——照料过他的史家、许家,乳养过他的两位女囚,母亲王须翁的亲族。
这个孩子,自记事起便没有任何亲人,所以任何一丝恩情和亲情于他而言都弥足珍贵,所以这样的看重与珍视。
而作为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间,于政治上颇为作为,堪称中兴之君。
三、南园遗爱,故剑情深
刘病已娶许平君为妻时,他约是十六岁年纪,她也不过十四五岁,少年结发,伉俪情深。
次年,就涎下了一子,正是情笃的时侯,若没有后来种种,他们应当会在长安城尚冠里的小院中一家和乐,相偕与老,平平淡淡,安安宁宁地过完这一世罢。
但人生际遇,常常都是造化弄人。
当了十七八年野草,完全已经接受了这一切的刘病已,忽然间就时来运转,被大将军霍光等人相中,继为昭帝之嗣,短短几日间,自一介庶民践祚登基,成了位尊一国的大汉皇帝——当然,是受人摆布的傀儡皇帝。
但,地位上已然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而作为结发妻子的许平君,也住进了未央宫,封为婕妤——但,想要封后却困难重重。
掖庭暴室啬夫之女,这般卑微的出身,即便是皇帝的发妻,朝中那些公卿大夫们也不觉得她有入主中宫、母仪天下的资格。
而若论资格,舍大将军霍光的女儿其谁?(霍光自己应当也有这个意愿,否则这个提议就不会被当廷说出来)
刘病已明眼看着这一切,却没有当廷反对,而是发了一道圣旨,求微时故剑。
连昔年寒微时用过的旧剑都念念不忘,何况是朝夕相伴的妻子?
见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皇帝态度如此之坚定,霍光也就没有态度强硬地逼迫,他谨小慎微了一辈子,几乎从来都是求“稳”,自觉规避一切风险。
不久,许平君当真被策封为皇后,那个时候,她心底里应当是感动极了的罢——他的丈夫,肯在自己还空手无权的时候,为了她去开罪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终于在多年困顿之后,尊荣加深,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东西与身畔共历风雨的妻子共享,把所有自己能给的东西统统捧到她面前。
千载之后,叫做“故剑情深”的故事,读来仍旧令人动容。
三年之后,许平君刚刚涎下一个女儿,被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女医毒害。
许平君尸骨未寒,霍显便忙着帮女儿准备出嫁的妆奁,不到一年,霍成君入宫,先封婕妤(汉朝通常是由婕妤进封皇后),不久封后,专宠椒房。
两年多后,霍光薨。
刘病已着手清洗霍氏家族,又两年,逼反霍禹,诛灭霍氏满门,废霍成君。
先隐忍蓄势,步步为营,后期杀伐凌厉,果决利落,完全反转了局势。
如果没有许平君的血仇,汉宣帝还会对付霍氏么?——当然。但,应该没有这么狠绝血腥。
纵观宣帝一生,这其实是个比较仁厚宽容的人,诛灭霍氏是他在位二十多年间唯一一次大肆杀代,可见其恨意之重。
废了霍成君后,刘病已立婕妤王氏为皇后。
《汉书》明白如话地写了:“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自为后後,希见,无宠。”
汉宣帝在宫妃中挑了一个性子谨慎,没有孩子的王氏女子立为皇后,目的只在于让她照料好太子。所以“希(稀)见,无宠”,确切点儿说应该是独守空房。汉宣帝不会让她有孩子,唯有这样,太子刘奭是她唯一的依恃,她才会真正倾尽心力照料这个孩子,视如己出。
真正让人一声叹息呐。
而太子刘奭日渐长大,柔仁好儒,宣帝觉得他不堪继承大统,但“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因为多年间一直惦念着亡妻,所以即便明知他们的孩子不那么优秀,却也不忍废了他的储位,始终没有背弃他们当年的情份。
读史至此,最令我动容莫过于这一句“终不背焉”。
这时,距许平君过世,已有十多年。
【许平君】
《汉书》中,对于她的记载比较简单,总共只有两处:
一、《汉书·宣帝纪》“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二、《汉书·宣帝纪》“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
从这两段记述中,我们至少确定两个事实。
1、宣帝刘病已与妻子感情甚笃,所以才能在那样全无根基的情况下,冒险地为她博一个皇后名份。
2、许平君应当是一个柔和而聪慧的女子,几日之间鱼龙变化,得登后位,却不见半点骄气,作风朴素,行事谨慎,不得不说,她对得起刘病已的情意。
【霍成君】
关于她,史书所载的也只寥寥,从这只言片语中,我所看到的,就是一株标准的温室花朵,懵懂无知,娇气,没有主见,或许还有些软弱怯懦。
一、年纪很小
当时成亲一般女子是十三四岁,汉代律法曾明文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官府就强行配人。而公卿大夫家的女公子一般更是很早许嫁,许平君入宫时的年纪,应该也就十三岁左右(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她为何一直无子)
二、性格软弱没主见
有点出乎我意料的,实际上在《汉书》中,少见关于霍成君的劣迹,非说起来的话,就是两点。
1、车服盛大,用钱散漫,打赏宫人出手非常大方,和许平君相比,实在太过奢侈。
但关于这一点,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这个小姑娘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养大的,恐怕是真的对于金银钱财什么的没有多少概念(作为大将军霍光的幼女,不知柴米贵什么的真心不稀奇)
2、谋害太子
关于这一点,有明确记载的是汉宣帝废后的那一道诏书,其中给许平君定的罪名就是“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汉书》的记载里,她从来都不是主谋。
谋害太子这件事,是从宣帝立刘奭为储引发的,霍显为此怒恚不已,以至“不食,呕血”,曰:“此(刘奭)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霍成君)有子,反为王邪!”
所以她“复教皇后令毒太子。”,这里明白如话,是她教唆(甚至有可能是命令)霍成君毒害太子的。
所以,后来“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以刘病已的算无遗策,霍成君这点儿小手段,大概也就是小孩儿过家家的水准,怎么可能让她得手?
而在宣帝对霍氏论罪的诏书中,写“(霍)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许平君),谋毒太子”这里,关于谋害太子一事,完全没有提到霍成君。
而霍成君初入宫时,向许平君一样,每五日亲自去皇太后上官氏那儿侍奉饮食,应该也是出自家族的授意,她只是乖乖听话而已。
综上,这其实真的是一个自己没主意,从小依着父母娇惯,也听着父母主意、顺从家族利益的小女孩儿。
三、天真无知
前面说了,霍成君入宫的年纪很小,而且从小娇生惯养的日子也令她没有多少心机。
而汉宣帝,从史书记载来看,实在是一个情商智商双高的人物,所以,收服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女孩儿,简直不能更容易。
这儿,有两点可以看出来。
首先,在宣帝立刘奭为太子时,霍显为之大怒,以至于呕血,可身为皇后的霍成君,作为最直接的利益关系人,反而没有什么反应——这是真心迟钝无知啊。
其次,在后来宣帝封王皇后时,提到“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说明,当时宣帝的后宫是有其他妃嫔的,而且应该是有其他子嗣的。但霍成君身为皇后,有着大将军霍光这么强大的后台,却从没有她妒忌之类的事迹记载——这是真心天真懵懂啊。
仔细推敲下来,能作为解释的,无非两个缘由,一是她自小娇养,心无城府,二是宣帝对她表面上一直非常宠爱,所以她对他十分信任。
而最后听从母亲的教唆谋害太子,则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就没有主见,而且在那个时代,凡入宫的女子几乎没有人可以违抗家族的意志。
四、自尽原因
最终,宣帝五年隐忍,步步为营,清洗了整个霍氏家族,霍成君也被废黜,迁居昭台宫,并于十二年之后,因为宣帝一首让她再迁往云林馆(更加僻远的宫殿)的诏令而自尽。
其实,在这里我看到的倒并非是宣帝的绝情。从客观角度来看,对于这个朝夕相伴了五年的女子,虽是隔着血仇,但宣帝并非毫无感情的。
如果真的恨她,只怕迁到昭台宫不久,就无声无息地“病逝”了,不可能任她好好地活了十多年。
但十二年之后,汉宣帝四十多岁,身体应该已经不太好了(五年后因病去世),而太子刘奭此时已经弱冠之年——他和霍成君之年,可隔着杀母之仇。
刘奭这个时候,身为太子应该已经一步步开始掌权,宣帝对霍成君大概还念着几分情份,可以容她在冷宫里静静生活着,但刘奭一旦承位,霍成君必死无疑(甚至可能生不如死)
而宣帝此时这一纸诏令,就是给了她一个明确的讯息,然后,霍成君听旨之后,就决然自尽了。
回首前尘,这个女子生于极贵,自小娇宠,少年封后,母仪天下,而后一朝家门剧变,自云端跌落了涂泥。
是的,她的确算不上无辜——既然享了家族的荣耀,也就该与家族共担灾厄。
但,两千余年后的今天,重阅史册,总令人不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