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八章 《告郑经书》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大国重工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汉儿不为奴最新章节!
二十多天就能到达马尼拉?
周士相甚感意外,因为他事先估计单靠风帆驱动的海船不可能这么快就从福建沿海到达菲律宾。他认为的时间至少是三个月。
刘国轩随后解释,平时海船也不可能这么快到达吕宋,而在每年春季的三月,会有信风,所以船速很快,这才能20多天就能到达吕宋。平常的话,也确是要两三月之久。
甘辉见周士相如此关心吕宋,不由问道:“殿下莫非要讨伐吕宋西班牙人?”
郑袭一惊,摇头道:“齐王,当年大兄也想讨伐吕宋,未能成事的原因固然是大兄当时要准备北伐南都之事,另一个原因却是远征吕宋,消耗甚大,若不能在当地立足,则徒费钱粮,无功而返。”
郑袭言外之意自然是不看好远征吕宋之事,并且他下意识的认为,周士相真要远征吕宋的话,他的部下很有可能会被征召,那样无疑是削弱了他这个闽亲王的力量。虽说已经向周士相表示臣服,可郑袭却从没想过到南都去做个安乐亲王,他只想和大兄一样继续留在金厦。
黄昭皱眉道:“眼下北方尚在鞑虏之手,齐王不欲北伐,反欲远征海外,是否有些轻重不分了?”
如当年那些官员一般,在黄昭眼里,海外华人只是贱民,不值得兴师动众。若周士相不顾北方未定,弑君的吴三桂未平,以举国之力征讨吕宋,那对于复明大计可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之根本,在于两京十八省,海外再多利,也非根本之地。弃根本不顾,这是要动摇眼下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大好形势的。要是因为远征吕宋之事消耗了明军力量,导致满清获得喘息,重新席卷南方,那周士相可是千古罪人。
刘国轩等人也有这方面的疑惑,一个个紧张的看着周士相。
周士相心中暗叹一声,西班牙人对华人的大屠杀的确令他愤慨,但是郑袭和黄昭说的却也是现实。浙闽刚刚光复,浙江倒还罢了,破坏并不算严重。福建却是一烂滩子,尤其是人口的损失不比两广少,这一点从他南下这一路所见所闻便能知道。
人口的急剧减少破坏的不仅仅是当地的人文居住、生产环境,更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太平军的发展,也限制了周士相的一些部署。
有人才有一切。有人就有生产,有了生产才有钱粮收获,有了钱粮才能打造军队,发展国力。无论周士相对大明朝未来的设计多么领先,多么令人向往,缺少了最基本的人这一环,那他所有的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不切现实。
在闽地,为了体现“光复”二字,让福建留了辫子十多年的百姓们能够再次感知大明的好,感知齐王殿下和太平军将士的好,周士相需要做的可不仅仅是要百姓去辫蓄发,而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恢复生产,增加人口,为此他需要提供很多东西给劫后余生的福建百姓。分田分地分房子,给种子粮食、提供耕牛、最基本的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的组建等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无一处不要钱,不要投入。从江南士绅及前明降清勋贵、满城得来的大量财富就如流水般从周士相手中流走,他却不能将手指合拢,反而要将手指张得更大,让“钱水”流得更快。
现在的大明,就如一个失血过多的巨人,急需补血。而人口,显然就是血液,粮食则是产生血液的主体。恢复人口和增加粮食,在当下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周士相为主导的定武朝廷必须解决和重视的国策。如此一来,在北方满清和吴三桂尚在的情形下,在各省残破不堪的前提下,不想着北伐恢复故都,平定战乱,却想着远征海外,这确实如黄昭所言,乃本末倒置,轻重缓急不分。
当初周士相决意远征安南,是因为安南就在大明边上,其国有大量的稻米可以掠夺,这些稻米能够缓解两广的粮荒。并且太平军的广东水师可以压制消灭安南人不多的水师力量,在其国驻扎的兵力也不需要太多,更重要的是,安南国内有大量汉人,这些汉人可以为太平军的远征军提供人力物力,使得远征军能在安南扎住。另外,安南国内有几方相互敌对的力量,这能让太平军通过纵横手段,可以拉拢一方对付另一方,淡化安南对于“吴人”入侵的仇视。
种种手段之下,远征军的都督赵自强才能在安南做起太上皇。如果没有这些有利于远征军的条件,或许现在的赵自强就不得不面临当年永乐朝时明军遇到的那幕——全民皆兵,全民反抗,从而陷入安南人民的战争汪洋之中,最后不得不从安南的泥潭中撤走。
远征吕宋,显然没有这些条件。吕宋等地的华人数量稀少,不足以让远征军在那里立足。并且西班牙人不是安南人,他没有几个总督相互攻伐,无法让太平军从中收取渔翁之利。同时,西班牙人的海军力量也不容小窥,他们在吕宋等地殖民经营近百年,冒然远征的结果很可能会耗时日久,甚至是有去无回的战争。
占领吕宋,控制东南亚的经济利益确是很大,但是得周士相能够承受大量人力物力、钱粮的消耗,更得从国内大量移民,使一些关键地方的汉人数量足以压制当地土人。但无论怎么办,远征吕宋在眼下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打赢这场战争,赶走西方人,控制东南亚海道,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赢取先机固然是好事,可这却非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至少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四十年才可以办到。
太平军在东南亚占领的地方越多,需要的驻防兵力就越多。战果越大,战线也就越长,到时处处都要设堡派兵,处处都要防范经营,结局必然像一座突然拔地而起的高楼,却根基不稳,楼上也是到处开缝,四处漏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解决国内——恢复增加人口,从而可以在未来源源不断的向海外迁去新移民,用时间让海外真正成为中国之国土。
种种考虑之下,周士相打消了远征吕宋的念头,这个念头听起来是不错,咬牙以自己的个人威望强行推行倒也可以一搏,但风险和代价太大。真要想做成这件事,至少也得解决了满清和吴三桂才能着手。
周士相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活多久,他今年已经32岁,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却不到30岁。
也许他可能几年之后和郑森一样年轻早逝,也许他会活到50岁,60岁,甚至80岁。但究竟能活多久,谁知道呢。就如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他又何曾想过自己的将来会有这般时空奇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他去呢。
人不能好高骛远,得脚踏实地。走一步看一步,踏踏实实的先将眼前这一步走好,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周士相选择先解决国内,再图谋海外,为此,他必须按住自己心头的怒火和冲动,可西班牙人对汉人的大屠杀却让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不做点什么,他这心就好像空荡荡的,难受。
但做点什么呢?
周士相陷入沉思,郑袭和黄昭他们发现齐王突然不吭声,都有些困惑,不明白这位年轻的王爷在想什么。
甘辉也无从猜测,郑军的一些文武甚至在想是不是藩主和黄昭的话让齐王不高兴了。
“齐王,思明有个教士名叫李科罗,此人和吕宋的西班牙人总督有联系,若齐王欲为吕宋我国之人伸讨,可使此教士向西班牙人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我国之人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
说话的是刘国轩。闻言,周士相心中一动,既然无法在军事层面上着手解决这件事,那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外交层面上对西班牙人施压了。但是真这样做了,事情会不会如万历年间那次一样,西班牙人再次将怒火撒在华人身上,进行第四次大屠杀?
外交是姿态,是向对方表明态度的一种宣示手段,可这手段却无法决定对方是否愿意听从。想让对方知道后果,感受到确实危胁,从而妥协,还在于军事力量的展示。展示出可以渡海而来,为死难华人伸讨的实力。
远征吕宋不能,杀鸡儆猴却能。
猴自然是西班牙人,鸡,当然是海峡对岸的荷兰人。
前世的郑森在大败于南都之后都能攻下台湾,赶走荷兰人,我为何不能做到?
就算没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周士相也决心收复台湾,因为荷兰人实在是没能摸清楚中国内陆的实情,他们竟然愚蠢的和要快完蛋的满清签约订款。
周士相不明白满清是怎么和荷兰人搭上线的,印象中的满清可不是这么擅于和“世界”打交道的对手。不过这样也好,满清也好,荷兰人也好,本就是他要解决的敌人。现在两个敌人勾搭在了一起,那正好收拾掉。
周士相没有将出兵收复台湾的念头告诉郑袭等人,因为郑经还没有解决。他采纳了刘国轩的建议,派人去找那位叫李科罗的西方教士,通过他向西班牙人递交国书。同时,他命令军情司派人到吕宋去和当地的华人取得联络,侦察西班牙人的军事力量和驻地港口情况。必要时可以给吕宋等地的华人宗族首领以大明官职,并秘密输送火器给他们,以帮助东南亚各地的华人组建军事力量,使得他们在再次面临白人欺压屠杀时能有自保之力。
除此之外,周士相则以定武帝的名义通告东南亚的华人,大明朝廷从未将他们视为贱民,海外华人皆是大明子民,受大明朝廷保护,大明的科举同样对他们开放。这意味着,自即日起,凡海外华人都可以归国参加大明的科举,中举之后可以做大明的官。这个措施比任何一个手段都更有效,更加能让海外华人对大明生出赤子之心,也更能让他们在心中生出自己乃是大明子民,而不是海外贱民的心理。
解决郑经,收复台湾之后,周士相虽不可能组成远征军讨伐吕宋,但却示意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方面,可以为海商提供军事护卫和武装力量。换言之,在朝廷无法向东南亚伸出手之前,大明的商人们却可以扮演先驱者的角色。
《告郑经书》是由甘辉亲自渡海送到思明郑经手中的。
二十多天就能到达马尼拉?
周士相甚感意外,因为他事先估计单靠风帆驱动的海船不可能这么快就从福建沿海到达菲律宾。他认为的时间至少是三个月。
刘国轩随后解释,平时海船也不可能这么快到达吕宋,而在每年春季的三月,会有信风,所以船速很快,这才能20多天就能到达吕宋。平常的话,也确是要两三月之久。
甘辉见周士相如此关心吕宋,不由问道:“殿下莫非要讨伐吕宋西班牙人?”
郑袭一惊,摇头道:“齐王,当年大兄也想讨伐吕宋,未能成事的原因固然是大兄当时要准备北伐南都之事,另一个原因却是远征吕宋,消耗甚大,若不能在当地立足,则徒费钱粮,无功而返。”
郑袭言外之意自然是不看好远征吕宋之事,并且他下意识的认为,周士相真要远征吕宋的话,他的部下很有可能会被征召,那样无疑是削弱了他这个闽亲王的力量。虽说已经向周士相表示臣服,可郑袭却从没想过到南都去做个安乐亲王,他只想和大兄一样继续留在金厦。
黄昭皱眉道:“眼下北方尚在鞑虏之手,齐王不欲北伐,反欲远征海外,是否有些轻重不分了?”
如当年那些官员一般,在黄昭眼里,海外华人只是贱民,不值得兴师动众。若周士相不顾北方未定,弑君的吴三桂未平,以举国之力征讨吕宋,那对于复明大计可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之根本,在于两京十八省,海外再多利,也非根本之地。弃根本不顾,这是要动摇眼下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大好形势的。要是因为远征吕宋之事消耗了明军力量,导致满清获得喘息,重新席卷南方,那周士相可是千古罪人。
刘国轩等人也有这方面的疑惑,一个个紧张的看着周士相。
周士相心中暗叹一声,西班牙人对华人的大屠杀的确令他愤慨,但是郑袭和黄昭说的却也是现实。浙闽刚刚光复,浙江倒还罢了,破坏并不算严重。福建却是一烂滩子,尤其是人口的损失不比两广少,这一点从他南下这一路所见所闻便能知道。
人口的急剧减少破坏的不仅仅是当地的人文居住、生产环境,更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太平军的发展,也限制了周士相的一些部署。
有人才有一切。有人就有生产,有了生产才有钱粮收获,有了钱粮才能打造军队,发展国力。无论周士相对大明朝未来的设计多么领先,多么令人向往,缺少了最基本的人这一环,那他所有的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不切现实。
在闽地,为了体现“光复”二字,让福建留了辫子十多年的百姓们能够再次感知大明的好,感知齐王殿下和太平军将士的好,周士相需要做的可不仅仅是要百姓去辫蓄发,而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恢复生产,增加人口,为此他需要提供很多东西给劫后余生的福建百姓。分田分地分房子,给种子粮食、提供耕牛、最基本的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的组建等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无一处不要钱,不要投入。从江南士绅及前明降清勋贵、满城得来的大量财富就如流水般从周士相手中流走,他却不能将手指合拢,反而要将手指张得更大,让“钱水”流得更快。
现在的大明,就如一个失血过多的巨人,急需补血。而人口,显然就是血液,粮食则是产生血液的主体。恢复人口和增加粮食,在当下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周士相为主导的定武朝廷必须解决和重视的国策。如此一来,在北方满清和吴三桂尚在的情形下,在各省残破不堪的前提下,不想着北伐恢复故都,平定战乱,却想着远征海外,这确实如黄昭所言,乃本末倒置,轻重缓急不分。
当初周士相决意远征安南,是因为安南就在大明边上,其国有大量的稻米可以掠夺,这些稻米能够缓解两广的粮荒。并且太平军的广东水师可以压制消灭安南人不多的水师力量,在其国驻扎的兵力也不需要太多,更重要的是,安南国内有大量汉人,这些汉人可以为太平军的远征军提供人力物力,使得远征军能在安南扎住。另外,安南国内有几方相互敌对的力量,这能让太平军通过纵横手段,可以拉拢一方对付另一方,淡化安南对于“吴人”入侵的仇视。
种种手段之下,远征军的都督赵自强才能在安南做起太上皇。如果没有这些有利于远征军的条件,或许现在的赵自强就不得不面临当年永乐朝时明军遇到的那幕——全民皆兵,全民反抗,从而陷入安南人民的战争汪洋之中,最后不得不从安南的泥潭中撤走。
远征吕宋,显然没有这些条件。吕宋等地的华人数量稀少,不足以让远征军在那里立足。并且西班牙人不是安南人,他没有几个总督相互攻伐,无法让太平军从中收取渔翁之利。同时,西班牙人的海军力量也不容小窥,他们在吕宋等地殖民经营近百年,冒然远征的结果很可能会耗时日久,甚至是有去无回的战争。
占领吕宋,控制东南亚的经济利益确是很大,但是得周士相能够承受大量人力物力、钱粮的消耗,更得从国内大量移民,使一些关键地方的汉人数量足以压制当地土人。但无论怎么办,远征吕宋在眼下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打赢这场战争,赶走西方人,控制东南亚海道,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赢取先机固然是好事,可这却非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至少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四十年才可以办到。
太平军在东南亚占领的地方越多,需要的驻防兵力就越多。战果越大,战线也就越长,到时处处都要设堡派兵,处处都要防范经营,结局必然像一座突然拔地而起的高楼,却根基不稳,楼上也是到处开缝,四处漏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解决国内——恢复增加人口,从而可以在未来源源不断的向海外迁去新移民,用时间让海外真正成为中国之国土。
种种考虑之下,周士相打消了远征吕宋的念头,这个念头听起来是不错,咬牙以自己的个人威望强行推行倒也可以一搏,但风险和代价太大。真要想做成这件事,至少也得解决了满清和吴三桂才能着手。
周士相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活多久,他今年已经32岁,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却不到30岁。
也许他可能几年之后和郑森一样年轻早逝,也许他会活到50岁,60岁,甚至80岁。但究竟能活多久,谁知道呢。就如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他又何曾想过自己的将来会有这般时空奇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他去呢。
人不能好高骛远,得脚踏实地。走一步看一步,踏踏实实的先将眼前这一步走好,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周士相选择先解决国内,再图谋海外,为此,他必须按住自己心头的怒火和冲动,可西班牙人对汉人的大屠杀却让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不做点什么,他这心就好像空荡荡的,难受。
但做点什么呢?
周士相陷入沉思,郑袭和黄昭他们发现齐王突然不吭声,都有些困惑,不明白这位年轻的王爷在想什么。
甘辉也无从猜测,郑军的一些文武甚至在想是不是藩主和黄昭的话让齐王不高兴了。
“齐王,思明有个教士名叫李科罗,此人和吕宋的西班牙人总督有联系,若齐王欲为吕宋我国之人伸讨,可使此教士向西班牙人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我国之人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
说话的是刘国轩。闻言,周士相心中一动,既然无法在军事层面上着手解决这件事,那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外交层面上对西班牙人施压了。但是真这样做了,事情会不会如万历年间那次一样,西班牙人再次将怒火撒在华人身上,进行第四次大屠杀?
外交是姿态,是向对方表明态度的一种宣示手段,可这手段却无法决定对方是否愿意听从。想让对方知道后果,感受到确实危胁,从而妥协,还在于军事力量的展示。展示出可以渡海而来,为死难华人伸讨的实力。
远征吕宋不能,杀鸡儆猴却能。
猴自然是西班牙人,鸡,当然是海峡对岸的荷兰人。
前世的郑森在大败于南都之后都能攻下台湾,赶走荷兰人,我为何不能做到?
就算没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周士相也决心收复台湾,因为荷兰人实在是没能摸清楚中国内陆的实情,他们竟然愚蠢的和要快完蛋的满清签约订款。
周士相不明白满清是怎么和荷兰人搭上线的,印象中的满清可不是这么擅于和“世界”打交道的对手。不过这样也好,满清也好,荷兰人也好,本就是他要解决的敌人。现在两个敌人勾搭在了一起,那正好收拾掉。
周士相没有将出兵收复台湾的念头告诉郑袭等人,因为郑经还没有解决。他采纳了刘国轩的建议,派人去找那位叫李科罗的西方教士,通过他向西班牙人递交国书。同时,他命令军情司派人到吕宋去和当地的华人取得联络,侦察西班牙人的军事力量和驻地港口情况。必要时可以给吕宋等地的华人宗族首领以大明官职,并秘密输送火器给他们,以帮助东南亚各地的华人组建军事力量,使得他们在再次面临白人欺压屠杀时能有自保之力。
除此之外,周士相则以定武帝的名义通告东南亚的华人,大明朝廷从未将他们视为贱民,海外华人皆是大明子民,受大明朝廷保护,大明的科举同样对他们开放。这意味着,自即日起,凡海外华人都可以归国参加大明的科举,中举之后可以做大明的官。这个措施比任何一个手段都更有效,更加能让海外华人对大明生出赤子之心,也更能让他们在心中生出自己乃是大明子民,而不是海外贱民的心理。
解决郑经,收复台湾之后,周士相虽不可能组成远征军讨伐吕宋,但却示意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方面,可以为海商提供军事护卫和武装力量。换言之,在朝廷无法向东南亚伸出手之前,大明的商人们却可以扮演先驱者的角色。
《告郑经书》是由甘辉亲自渡海送到思明郑经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