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冬节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新世界1620最新章节!
1622年12月22日,周四,农历冬至。
在东方华夏文明的历法发展史中,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利用古老的方法测定出了这个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测定出的一个。
周秦之时,农历冬月(十一月)被作为了一年的最后月份,所以冬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新年的开始。即便汉代之后农历正月成为了新年的标志,但冬至依然是华夏民俗之中的一个传统节日,名为“冬节”或“亚岁”,象征一年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重要节点。
这个农历节日自唐宋盛行之后,渐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远去,等到了明代,对底层民众来说最多吃上一顿好吃的就是这个日子里稍微有意义的事。也只有士大夫读书人,才会在皇帝“冬至郊天”礼法的影响下,延续这个已经严重精英化、官僚化的节日。
在这一天,达官贵人们会彼此“投刺”(递送名帖),写上几段风雅诗文,以示交际友好。也有一堆文人才子,玩起“九九消寒图”,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繁体,一天一笔,九九八十一天大功告成,春绿归来。再或者白梅九枝,每枝九朵,一天画一朵,也画上个九九八十一天。
不过这些仅仅属于华夏文化上流社会的习惯,以现代人看来,都真真是风雅得无比蛋疼,但华夏文化的精英意识就是如此。
.
政府办公区。紧邻着移民部,一间新的办公室被装修得倒中不洋的。西式油灯、西式门窗,中式书桌,中式书架。这是内阁新成立的、隶属于移民部的临时工作单位:华族移民事务管理司。
司长常昆此时一身端庄的华美汉式官袍坐在办公桌后面,面前摊着宣纸,笔墨纸砚,一脸洋洋自得的微笑。
据说这是杨雯雯参考好几个朝代的风格设计出的现代版官制汉服。如今穿在常昆身上,居然还真有点派头。不过好玩的是,常昆并没有戴上那遮掩一头短发的网巾布冠。让最初设计者的人性化好心肠落了空。
常昆已经敏锐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紧跟形势”、“先人一步”的诀窍,当初第一次见到严晓松的时候就起了好效果。这些个华美国的内阁部堂高官可不是人人都短发吗?即便为了照顾大明移民有这一身汉家衣冠,但自己若要往上爬。自然需要勇敢地“入乡随俗”。
面前的办公室里,还站着四个面带献媚笑容的男子,有老有少,都是中土移民中读过蒙学能勉强识字的人。他们被常昆选出来担当了华族移民事务管理司的司员,级别都是最低的五级助理,按大明的老话来说,就是刀笔小吏。
可怜这四千来号移民,所有能识字断文的人加起来还不到二十个!常昆这个老童生,目前已经是最高文凭的存在了。
觉得自己的感觉已经酝酿地差不多了,常昆轻轻咳嗽了两声。房间里的四个下属赶紧人人屏住呼吸,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
“各位同僚,日前国朝总统陈老特定召见本官,对华族中土移民的安居置业颇为关心,殷切之情可绕梁三日不散。如此大恩厚德,实在是我等西渡之人一生之大幸!”常昆东施效颦般双手抱拳朝北一恭,面带郑重,官威做了个十足,“内阁首辅总理齐阁老、最高法官钟阁老,各部堂官长。也多次亲询,大家应该知道我华美国朝对西渡同胞的重视!”
“司台大人国眷正隆,可喜可贺啊!国朝政法如何,我等自然一字不落教之于民,绝不懈怠!”四个半文盲赶紧齐齐拍马屁,听得常昆摇头晃脑。
“我国朝源自大宋之后华夏正朔,既效仿周之共和,自然是以民为本,非贤良者不可上位。上古圣君轩辕方可为万世至尊,此外人间种种虚君伪帝,在我华美国朝皆有违圣道,各位切记!”
常昆琢磨着自己这些天来受到的各种教育,利用自己有限的书文典故见识,算是勉强画了个圆。即便自己都是一脑子还没有清澈的浆糊,但至少表面上,自己必须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贤才智臣风范。
“司台大人,下官所见,我国朝土番西夷甚多,若与西渡之民有所冲突,下官应该如何处置?”一个年轻的文员低着头说着。
“入中国则中国之,入狄夷则狄夷之!国朝恩威四海西洋,土番西夷皆归化为民,若有事端,朝廷有司自有法治度量,你我只管份内之事,休得搬弄是非!”常昆脸色一沉,语气有点冷,但其实直接打了个太极拳。
“司台大人所言甚是,下官谨记!”听训的四人赶紧撩起衣摆,膝盖一弯,居然齐齐跪在了地上行礼。
“哎,国朝官法亲民,那东明陋习不可沿用啊!外交部长苏大人有句话说得好,我国朝之人皆华夏炎黄贵胄之后,身子骨金贵,跪天跪地跪父母,唯独不跪上不跪官!别乱了国朝礼法让人耻笑!”常昆赶紧站起来,一脸的恨铁不成钢。
“是是是,下官失礼了!”四个半文盲吓得赶紧又直起身子作揖。
“嗯,今日冬节,移民部有定法,诸位须多多走动街坊,倾听民意,民有所求必记于心,此乃大事。”说着,常昆端起了茶杯,用茶盖轻轻拨拉着茶水表面。
“下官这就去办!”看来要赶人出门了,彼此看看,四个人满脸堆笑退出了办公室。
哎,这当华美国的官也不容易啊,看看,每天都要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操心!常昆喝下一口茶,舒坦地靠在椅子上。脑子想着自己是否还遗漏了什么。
“常司长,请签收一下!”
突然门又开了,一位身穿维多利亚风格礼裙的欧裔女文员,带着不标准的汉语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大册子。后面还跟了位身穿宫裙汉服的欧裔少女,正推着一个小车,车里放着许多布袋子。
“这是冬季政府公务员行政补贴。还有您两个月欠发的工资,您签收一下。”当头的欧裔女文员笑嘻嘻地把大册子放在了常昆的书桌上。
“十一月工资、十二月工资、年终双薪、冬季保暖费、元旦过节费、子女补贴……”常昆看过那一行行半熟悉半陌生,又并非草书的端正简形字。到了统计栏里,一串奇怪的符号没看懂。
“呵呵,一共是265美元。您清点一下。”正在常昆带着疑惑用毛笔蝇头小楷,在最后的空白栏里签下自己姓名的时候,另一个女文员也从车里挑出了贴着常昆名字的布袋放到了桌上。
啊!二百六十五美元?!如此算来,岂不是近一百八十两银子了!常昆毛笔一抖,差点把墨汁滴在文册上。
觉得自己似乎失态了,常昆赶紧推过文册,站起来笑嘻嘻地双手做礼:“有劳二位小娘子。”
两位欧裔文员各自掩着笑出了门,常昆赶紧打开布袋,一枚一枚数着。摸过那精致细腻的银币,常昆心尖都在发颤。
这到华美才不到两个月啊。薪俸就如此之高!想那大明一个七品知县,每月俸禄也不过区区七两,即便吃拿卡要也未必能一年能捞上这么多。
如此殷实的收入,让常昆兴奋地坐立不安,脑子开始想是否再让妻妾给自己生几个儿子出来。
.
傍晚了。曼城市长岛新区的南商业街上,今天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不光是移民人口激增带来的效应,因为今天是东方冬节,初步安定开始生活工作的华族移民开始考虑在今天下班后购买上一批食材回家。
临近南商业街西侧,是今年下半年才开发出来一片新社区,所有的房屋都是中西合璧的统一简练风格。水泥预制板与石砖为主的、混木结构独栋单层多室户公寓。外带草坪绿化围栏区和一个小后院杂物仓储区,放在后世,也是占地面积近300平的小别墅级住宅了。
壁炉里烧着木炭柴火,客厅里暖融融的,地面上铺着一层廉价的灰色地毯。四周墙壁仅仅用白灰抹平,并不带其他装饰,简单的客厅家具也就那么几套。
房间里温度不低,汤恩已经换掉了棉袍,如今正静静地坐在客厅长椅的棉垫上,抽着旱烟,笑呵呵地看着在地毯玩耍的两个孙子孙女。
汤恩,字尚伯,今年四十五岁,早年丧妻。瘦瘦的山羊胡和皱巴巴的面部皮肤,看起来却如五六十岁的老人一般。
汤恩是河南开封人,因为饥荒和儿子家人一路逃难到了山东,又被山东本地的难民裹挟南下,一直到海州才被一伙海商给弄到了这里。
汤恩是个老实巴交的匠户,说起来,他还曾参与过开封府周王宫室的修缮,能识文辨字,通读历代营造技法。甚至家里传下的说法,其祖上还是京师紫禁城营造匠头蔡信的徒弟!
所以汤恩在移民安置那天,应选了东方建设公司的建筑工岗位。他的资历让东方建设公司的管理层很是惊讶,于是将其定为了中级技工的级别,一个月的薪水也比其他匠户高了不少,达到了30美元。
自己的儿子手艺也不错,因为年轻能长期在外,被国营建筑工程集团给选中,如今正远在北方的西点镇工地。
虽然自认为精通营造,但第一次进入工地的时候,汤恩还是被吓坏了。他眼睁睁地看着一台硕大的高架20马力蒸汽动力打桩机发出震人心魄的轰击声,连半柱香的时间都不到,就把一根处理后的原木桩打进了地里!
然后各种形状的水泥预制件和水泥、砖石、铁筋、木板,迅速被其他建筑工人分门别类用水泥、大钉组合起来,几乎一天时间,一座和自家差不多的房屋就有了几成轮廓。
此外,光是那种画在图纸上的建筑平面图和工程透视图。就让汤恩沉思揣摩了很久,再看到码头上那种不需要风帆就能自行航行的内河蒸汽船,汤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于这个传闻是大宋遗民所建的华美国所具有的高超格物技学,汤恩是暗暗惊叹。
已经来到这里快两个月了,当初抽签的结果,自己一家子被安排到了附近一片社区。社区里过半都是番夷,而那些同样抽签安排过来的同胞移民。也全是大明各地的散户,人生地不熟的汤恩一家除了平时去商业街买菜,基本不外出。即便必须出门采买家用,也是勉强和四周的华族邻居打着干涩的招呼。
“爷爷!要糖!”小孙子和小孙女打断了汤恩的思索,纷纷腻在了他的膝盖上。
“好。好!给小宝和二妞吃糖!”汤恩乐呵呵地从一边的桌上取来一个木盒,掏出小块冰糖塞进了两个孙辈的嘴里。
桌上放着他下班后从商业街买来的大堆东西,与其说是自己这辈子想通了开始大手笔消费,不如说是今天不得不如此。
今天是冬至,东家说是发5美元赏钱,结果喜滋滋地排队下来,手里多了一沓的纸票,上面印着“代金券”,票面值从1美分到10美分不等。说是冬至过节赏钱,汤恩就琢磨着这不是从前的大明宝钞吗?
但随后汤恩被告知。这种节日代金券不能换钱,可以在商业街各个商铺里买东西,和银钱价值一模一样,但有时间限制,到了腊月初一就过期作废!
好家伙。这不是逼着大家伙赶紧花出去吗?算起来,在大明这可是三两多银子啊!
没办法,又不能作废,汤恩这才急匆匆地直奔商业街,盯着些着合适的店铺就钻进去。还真别说,那些个番夷店家见了这种纸票还真认!
根据中华美利坚共和国《国民法》与《企业法》规定。只有拥有正式定居权的国民才有资格申请开办私营个体商铺,所以整个商业街目前能够看到的私营商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属于国营进出口集团下属的商店。
以前也没真正过过啥冬至节,顶多吃顿好的应应景,如今一大笔过期作废的“赏钱”发下来,不花掉就太可惜了。嗯,今天就换换口味,吃顿鲜肉饺子吧,再买上些布料,好让儿媳给孙子孙女都做上一套过冬新衣。
说起衣服,这里的商店里卖得可不便宜,一件最便宜的成人棉袍都要至少2美元!还不如买上布料让自家儿媳去做。可是一进商店,布料也不便宜,几乎比大明贵了三倍,半匹棉布也要2美元!
一家老小五个人,儿媳也在杨雯雯生活艺术公司里做制衣女工,一对孙子孙女也才几岁,一家的月收入加起来接近60美元,相当于以前在大明的40两银子!应该来说生活可以过得非常滋润,但勤俭惯了的汤恩依然希望能买到便宜的食材。
肉铺里,那个番商卖的肉很新鲜,看起来跟牛肉一样,据说是海里的大鲸。价钱便宜得紧,一公斤下去也不过6美分。猪肉和牛肉就贵了点,但也不会超过10美分一公斤。
倒是粮店里的谷物米面就贵得让人受不了,一公斤白面居然要45美分,大米就更贵了,一公斤居然60美分!想便宜也行,可以选那种土豆或玉米,10美分能买上好几公斤。
之前近两个月,鱼和肉倒是顿顿都有,除了换胃口吃了几次大米和白面,基本上汤恩一家平时都买玉米或土豆,就连新鲜蔬菜瓜果都不敢多买,据说冬季里的蔬果要么是暖棚里种的,要么就从外洋运来,价格比肉贵多了。
都这么贵,也没办法,只能放下心思继续采购,给孙子孙女买了些蜂蜜冰糖和小糕点,花了10美分;土豆加玉米买了十几公斤,用掉40美分;看看那种雪白的蜡烛个挺大的,一根至少要用两天,才卖1美分一根;一种香肠看起来挺有味道的,3美分一根;火柴是个好东西啊,省着点用,一盒能顶上大半个月,3美分看起来还行;这儿精盐是不是算错了,怎么一公斤才5美分……
最后,5美元的冬至赏钱终于全花出去了。买到了一大堆的东西,光食材就有全家七八天敞开吃的量。如此多的东西让汤恩差点没半道上闪了腰。
“哎,这华美国看似世外桃源,可什么都贵,也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啊……”
坐在客厅里,回想着当时讨价还价时的艰难,汤恩无可奈何地说着习惯的口头禅。
再回头看看身边桌上一大堆各种商品。只是一瞬间,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搞错了。这么个物价吓人的地方,怎么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没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呢?
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子以来,自己家吃的也不差啊,而且这些东西里许多都可以用上很久了。之前家里每人一份的20美元安家费到现在还没怎么用呢!
“公公,我回来了。”
“娘!娘!”
房门开了,下班归来的儿媳带着一脸欣喜,手里拎着鸡、鱼还有好多其他东西,从分量来看,不会比汤恩自己带回来的少多少。
“小凤,你这是……”
傻傻地看着儿媳带回来的大堆食材和家用品,甚至中间还有他都没舍得买的一些昂贵的蔬果和白面,汤恩已经放到嘴边的旱烟嘴半天没抽上。
“啊!公公你也……今天东家发了5美元代金券,过几天不花掉就作废了。所以我就……”
以为自己做错事的儿媳低下了头,紧张地搂着一对儿女。
“没,没!这儿天寒地冻的,肉什么的不怕坏,回头用盐抹上!”
汤恩赶紧在一边的烟缸里敲掉烟头。走上去帮着收拾这一大堆东西。
正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合上的房门外,突然出现了一位身穿官制汉装的中年男子,这不是一路上那位不断鼓励大家的迁民安抚使常大人吗?
“老伯可好啊?本官现在已任华族移民事务管理司之职,今天体察民情,不必害怕。这冬节可给家里采买了好东西?”
常昆闲着没事也在附近溜达。一路亲民问候,结果一路遇见的华裔移民都唯唯诺诺躲之不及。想想那些什么警察可都是临门办差的,自己何不也临门亲民一把?
“啊哟!草民参见大人!”汤恩一愣,赶紧打算下跪,可是左手提着面粉袋,右手抓着一串肉,腰间一捆蔬菜,肩上还挂着布匹,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边的儿媳速度就快了,直接丢开了手里的鸡,搂着两个孩子就跪在了地上。
“哎呀,不跪不跪!国朝法度,只跪天地父母,你这样可要害了本官啊!当初告示上可是千叮呤万嘱咐的,老伯要记住啦!”
常昆也赶紧扶住了汤恩一家,一边回头朝街道上看看,正好看到两个警察从街对面走过,于是赶紧提高了音量,“百姓的冬节要过好,朝廷才安心,老伯,可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
“没没!啥都好,啥都好!”汤恩紧张地低着头,感觉全身都不自在。
“嗯,那就放心了。看到那街口的信箱了吗?有啥不如意的想法,大可书信与我,朝廷的心可向着大家呢!”
常昆哈哈大笑一声,迈着方步走远了。
“好险啊……”汤恩用胳膊抹了下额头,才发觉自己在这个大冷天都吓了出汗。
似乎常昆这个显眼的官员来到社区惊动了不少下班归家的华裔移民,居然远远地站了不少人在观望,也投过来紧张的目光,让汤恩更觉得自己今天运气不太好。
这大宋遗民的海外之国到底和大明不一样啊,看来以后要多多小心留意。汤恩不断提醒自己。
收拾了一刻钟,好歹大部分东西才归了位,瞧瞧还有不少东西实在多了点。看这次弄的,几乎一个月都不用上街买东西了!
“小凤,大强还在外做工,家里人少,你去隔壁街口那家,把蔡三娘叫来,孤儿寡母的怪可怜,平时还帮着街坊带孩子,大家伙能外出做工,可不全靠人家了?今天就在家一起过个冬节,回头再捡些多余的食材和用物给送过去!”
想到不远也住着一家搬来不过月余的大明河南同乡,而且还是孤身一人带着两个小孩子的年轻寡妇,汤恩就想到了既能增进乡邻感情,又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好的,公公,我这就去请蔡嫂!”
想到自己每天在上班时,只需要把孩子送到街区幼儿园,就能照顾一整天,汤家儿媳就万般放心,而那个蔡三娘,就在街区幼儿园做工。
.
华灯初上,一天辛劳后归家的人们终于在自己家里又迎来了一个温馨的夜晚。
近两个月来,妻妾们把家里布置得越来越顺眼,虽然没了瓷器字画书稿,但常昆依然感觉很满足。
琉璃窗上挂着精美的窗帘,地面是深色的地毯,墙上镶着琉璃烛台,还有一幅自己亲自画的《冬梅迎春图》,壁炉里烧着炭火,购自华美木业的家具中西合璧,颇有一番情调,窗外的街口居然还能听到几声爆竹声。捧着茶水常昆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老爷爷那一代的无忧生活。
“老爷啊,今天妹妹们在家门口收到那个什么移民部的书信,您看看……”家庭经济大为改观后,正妻如今也是一身漂亮的贵妇装,手里正捏着一封信。
拆开一看,信纸下方果然盖着中华美利坚共和国移民部的红章。正文内容其实已经早就知道了,凡居住满两个月的大明西渡移民,都从临时居住权调升为正式居住权。如今常昆一家已经成为了正式居住权国民,类似某些社会福利可以享受到。
比如临时居住权,各地做工都是“做六休一”,而一旦成为正式居住权国民,就是“做五休二”的双休待遇,还有资格享受工伤保险。
再比如,正式居住权的在家年幼子女,平日里可以送入官办幼儿园,享受免费照顾。
又比如,正式居住权国民,在国立医院看病吃药,可减免部分诊疗费……
继续翻开信的第二页,要求所有有子女的家庭,必须按规定让6岁以上、16岁以下的子女进入国家指定学校就学,学制年数不等,否则就是触犯法律!
第一页纯粹就是好处一大堆,这第二页就让人有点困惑。虽说大明官宦家女子也多善琴棋书画,但也是家学私授。怎么能让几个女儿不受家教,反而抛头露面入公学?!
想到自己七个女儿里,最大的女儿还要再过一年才满十六,严格来说,现在都属于可以找个婆家的年纪,但从今年开始,她们中间的五个却全要进朝廷公学。
仔细想了下,常昆微微点头:“也好,朝廷大兴公学,开民智,授才技,国之兴旺无外乎如此,身为朝廷命官,常昆自然要以身作则!”
今后可要多多注意,据说国会和内阁之中,多有青年才俊在公学兼职任教,几个女儿在公学读书,正好加深来往啊!常家女子家教也马马虎虎吧,也称得上温婉淑德,若是将来能嫁入那些门第,以为奥援,常家何愁不兴旺?
已经初步锁定了几个未来女婿人选的常昆,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1622年12月22日,周四,农历冬至。
在东方华夏文明的历法发展史中,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利用古老的方法测定出了这个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测定出的一个。
周秦之时,农历冬月(十一月)被作为了一年的最后月份,所以冬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新年的开始。即便汉代之后农历正月成为了新年的标志,但冬至依然是华夏民俗之中的一个传统节日,名为“冬节”或“亚岁”,象征一年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重要节点。
这个农历节日自唐宋盛行之后,渐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远去,等到了明代,对底层民众来说最多吃上一顿好吃的就是这个日子里稍微有意义的事。也只有士大夫读书人,才会在皇帝“冬至郊天”礼法的影响下,延续这个已经严重精英化、官僚化的节日。
在这一天,达官贵人们会彼此“投刺”(递送名帖),写上几段风雅诗文,以示交际友好。也有一堆文人才子,玩起“九九消寒图”,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繁体,一天一笔,九九八十一天大功告成,春绿归来。再或者白梅九枝,每枝九朵,一天画一朵,也画上个九九八十一天。
不过这些仅仅属于华夏文化上流社会的习惯,以现代人看来,都真真是风雅得无比蛋疼,但华夏文化的精英意识就是如此。
.
政府办公区。紧邻着移民部,一间新的办公室被装修得倒中不洋的。西式油灯、西式门窗,中式书桌,中式书架。这是内阁新成立的、隶属于移民部的临时工作单位:华族移民事务管理司。
司长常昆此时一身端庄的华美汉式官袍坐在办公桌后面,面前摊着宣纸,笔墨纸砚,一脸洋洋自得的微笑。
据说这是杨雯雯参考好几个朝代的风格设计出的现代版官制汉服。如今穿在常昆身上,居然还真有点派头。不过好玩的是,常昆并没有戴上那遮掩一头短发的网巾布冠。让最初设计者的人性化好心肠落了空。
常昆已经敏锐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紧跟形势”、“先人一步”的诀窍,当初第一次见到严晓松的时候就起了好效果。这些个华美国的内阁部堂高官可不是人人都短发吗?即便为了照顾大明移民有这一身汉家衣冠,但自己若要往上爬。自然需要勇敢地“入乡随俗”。
面前的办公室里,还站着四个面带献媚笑容的男子,有老有少,都是中土移民中读过蒙学能勉强识字的人。他们被常昆选出来担当了华族移民事务管理司的司员,级别都是最低的五级助理,按大明的老话来说,就是刀笔小吏。
可怜这四千来号移民,所有能识字断文的人加起来还不到二十个!常昆这个老童生,目前已经是最高文凭的存在了。
觉得自己的感觉已经酝酿地差不多了,常昆轻轻咳嗽了两声。房间里的四个下属赶紧人人屏住呼吸,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
“各位同僚,日前国朝总统陈老特定召见本官,对华族中土移民的安居置业颇为关心,殷切之情可绕梁三日不散。如此大恩厚德,实在是我等西渡之人一生之大幸!”常昆东施效颦般双手抱拳朝北一恭,面带郑重,官威做了个十足,“内阁首辅总理齐阁老、最高法官钟阁老,各部堂官长。也多次亲询,大家应该知道我华美国朝对西渡同胞的重视!”
“司台大人国眷正隆,可喜可贺啊!国朝政法如何,我等自然一字不落教之于民,绝不懈怠!”四个半文盲赶紧齐齐拍马屁,听得常昆摇头晃脑。
“我国朝源自大宋之后华夏正朔,既效仿周之共和,自然是以民为本,非贤良者不可上位。上古圣君轩辕方可为万世至尊,此外人间种种虚君伪帝,在我华美国朝皆有违圣道,各位切记!”
常昆琢磨着自己这些天来受到的各种教育,利用自己有限的书文典故见识,算是勉强画了个圆。即便自己都是一脑子还没有清澈的浆糊,但至少表面上,自己必须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贤才智臣风范。
“司台大人,下官所见,我国朝土番西夷甚多,若与西渡之民有所冲突,下官应该如何处置?”一个年轻的文员低着头说着。
“入中国则中国之,入狄夷则狄夷之!国朝恩威四海西洋,土番西夷皆归化为民,若有事端,朝廷有司自有法治度量,你我只管份内之事,休得搬弄是非!”常昆脸色一沉,语气有点冷,但其实直接打了个太极拳。
“司台大人所言甚是,下官谨记!”听训的四人赶紧撩起衣摆,膝盖一弯,居然齐齐跪在了地上行礼。
“哎,国朝官法亲民,那东明陋习不可沿用啊!外交部长苏大人有句话说得好,我国朝之人皆华夏炎黄贵胄之后,身子骨金贵,跪天跪地跪父母,唯独不跪上不跪官!别乱了国朝礼法让人耻笑!”常昆赶紧站起来,一脸的恨铁不成钢。
“是是是,下官失礼了!”四个半文盲吓得赶紧又直起身子作揖。
“嗯,今日冬节,移民部有定法,诸位须多多走动街坊,倾听民意,民有所求必记于心,此乃大事。”说着,常昆端起了茶杯,用茶盖轻轻拨拉着茶水表面。
“下官这就去办!”看来要赶人出门了,彼此看看,四个人满脸堆笑退出了办公室。
哎,这当华美国的官也不容易啊,看看,每天都要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操心!常昆喝下一口茶,舒坦地靠在椅子上。脑子想着自己是否还遗漏了什么。
“常司长,请签收一下!”
突然门又开了,一位身穿维多利亚风格礼裙的欧裔女文员,带着不标准的汉语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大册子。后面还跟了位身穿宫裙汉服的欧裔少女,正推着一个小车,车里放着许多布袋子。
“这是冬季政府公务员行政补贴。还有您两个月欠发的工资,您签收一下。”当头的欧裔女文员笑嘻嘻地把大册子放在了常昆的书桌上。
“十一月工资、十二月工资、年终双薪、冬季保暖费、元旦过节费、子女补贴……”常昆看过那一行行半熟悉半陌生,又并非草书的端正简形字。到了统计栏里,一串奇怪的符号没看懂。
“呵呵,一共是265美元。您清点一下。”正在常昆带着疑惑用毛笔蝇头小楷,在最后的空白栏里签下自己姓名的时候,另一个女文员也从车里挑出了贴着常昆名字的布袋放到了桌上。
啊!二百六十五美元?!如此算来,岂不是近一百八十两银子了!常昆毛笔一抖,差点把墨汁滴在文册上。
觉得自己似乎失态了,常昆赶紧推过文册,站起来笑嘻嘻地双手做礼:“有劳二位小娘子。”
两位欧裔文员各自掩着笑出了门,常昆赶紧打开布袋,一枚一枚数着。摸过那精致细腻的银币,常昆心尖都在发颤。
这到华美才不到两个月啊。薪俸就如此之高!想那大明一个七品知县,每月俸禄也不过区区七两,即便吃拿卡要也未必能一年能捞上这么多。
如此殷实的收入,让常昆兴奋地坐立不安,脑子开始想是否再让妻妾给自己生几个儿子出来。
.
傍晚了。曼城市长岛新区的南商业街上,今天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不光是移民人口激增带来的效应,因为今天是东方冬节,初步安定开始生活工作的华族移民开始考虑在今天下班后购买上一批食材回家。
临近南商业街西侧,是今年下半年才开发出来一片新社区,所有的房屋都是中西合璧的统一简练风格。水泥预制板与石砖为主的、混木结构独栋单层多室户公寓。外带草坪绿化围栏区和一个小后院杂物仓储区,放在后世,也是占地面积近300平的小别墅级住宅了。
壁炉里烧着木炭柴火,客厅里暖融融的,地面上铺着一层廉价的灰色地毯。四周墙壁仅仅用白灰抹平,并不带其他装饰,简单的客厅家具也就那么几套。
房间里温度不低,汤恩已经换掉了棉袍,如今正静静地坐在客厅长椅的棉垫上,抽着旱烟,笑呵呵地看着在地毯玩耍的两个孙子孙女。
汤恩,字尚伯,今年四十五岁,早年丧妻。瘦瘦的山羊胡和皱巴巴的面部皮肤,看起来却如五六十岁的老人一般。
汤恩是河南开封人,因为饥荒和儿子家人一路逃难到了山东,又被山东本地的难民裹挟南下,一直到海州才被一伙海商给弄到了这里。
汤恩是个老实巴交的匠户,说起来,他还曾参与过开封府周王宫室的修缮,能识文辨字,通读历代营造技法。甚至家里传下的说法,其祖上还是京师紫禁城营造匠头蔡信的徒弟!
所以汤恩在移民安置那天,应选了东方建设公司的建筑工岗位。他的资历让东方建设公司的管理层很是惊讶,于是将其定为了中级技工的级别,一个月的薪水也比其他匠户高了不少,达到了30美元。
自己的儿子手艺也不错,因为年轻能长期在外,被国营建筑工程集团给选中,如今正远在北方的西点镇工地。
虽然自认为精通营造,但第一次进入工地的时候,汤恩还是被吓坏了。他眼睁睁地看着一台硕大的高架20马力蒸汽动力打桩机发出震人心魄的轰击声,连半柱香的时间都不到,就把一根处理后的原木桩打进了地里!
然后各种形状的水泥预制件和水泥、砖石、铁筋、木板,迅速被其他建筑工人分门别类用水泥、大钉组合起来,几乎一天时间,一座和自家差不多的房屋就有了几成轮廓。
此外,光是那种画在图纸上的建筑平面图和工程透视图。就让汤恩沉思揣摩了很久,再看到码头上那种不需要风帆就能自行航行的内河蒸汽船,汤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于这个传闻是大宋遗民所建的华美国所具有的高超格物技学,汤恩是暗暗惊叹。
已经来到这里快两个月了,当初抽签的结果,自己一家子被安排到了附近一片社区。社区里过半都是番夷,而那些同样抽签安排过来的同胞移民。也全是大明各地的散户,人生地不熟的汤恩一家除了平时去商业街买菜,基本不外出。即便必须出门采买家用,也是勉强和四周的华族邻居打着干涩的招呼。
“爷爷!要糖!”小孙子和小孙女打断了汤恩的思索,纷纷腻在了他的膝盖上。
“好。好!给小宝和二妞吃糖!”汤恩乐呵呵地从一边的桌上取来一个木盒,掏出小块冰糖塞进了两个孙辈的嘴里。
桌上放着他下班后从商业街买来的大堆东西,与其说是自己这辈子想通了开始大手笔消费,不如说是今天不得不如此。
今天是冬至,东家说是发5美元赏钱,结果喜滋滋地排队下来,手里多了一沓的纸票,上面印着“代金券”,票面值从1美分到10美分不等。说是冬至过节赏钱,汤恩就琢磨着这不是从前的大明宝钞吗?
但随后汤恩被告知。这种节日代金券不能换钱,可以在商业街各个商铺里买东西,和银钱价值一模一样,但有时间限制,到了腊月初一就过期作废!
好家伙。这不是逼着大家伙赶紧花出去吗?算起来,在大明这可是三两多银子啊!
没办法,又不能作废,汤恩这才急匆匆地直奔商业街,盯着些着合适的店铺就钻进去。还真别说,那些个番夷店家见了这种纸票还真认!
根据中华美利坚共和国《国民法》与《企业法》规定。只有拥有正式定居权的国民才有资格申请开办私营个体商铺,所以整个商业街目前能够看到的私营商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属于国营进出口集团下属的商店。
以前也没真正过过啥冬至节,顶多吃顿好的应应景,如今一大笔过期作废的“赏钱”发下来,不花掉就太可惜了。嗯,今天就换换口味,吃顿鲜肉饺子吧,再买上些布料,好让儿媳给孙子孙女都做上一套过冬新衣。
说起衣服,这里的商店里卖得可不便宜,一件最便宜的成人棉袍都要至少2美元!还不如买上布料让自家儿媳去做。可是一进商店,布料也不便宜,几乎比大明贵了三倍,半匹棉布也要2美元!
一家老小五个人,儿媳也在杨雯雯生活艺术公司里做制衣女工,一对孙子孙女也才几岁,一家的月收入加起来接近60美元,相当于以前在大明的40两银子!应该来说生活可以过得非常滋润,但勤俭惯了的汤恩依然希望能买到便宜的食材。
肉铺里,那个番商卖的肉很新鲜,看起来跟牛肉一样,据说是海里的大鲸。价钱便宜得紧,一公斤下去也不过6美分。猪肉和牛肉就贵了点,但也不会超过10美分一公斤。
倒是粮店里的谷物米面就贵得让人受不了,一公斤白面居然要45美分,大米就更贵了,一公斤居然60美分!想便宜也行,可以选那种土豆或玉米,10美分能买上好几公斤。
之前近两个月,鱼和肉倒是顿顿都有,除了换胃口吃了几次大米和白面,基本上汤恩一家平时都买玉米或土豆,就连新鲜蔬菜瓜果都不敢多买,据说冬季里的蔬果要么是暖棚里种的,要么就从外洋运来,价格比肉贵多了。
都这么贵,也没办法,只能放下心思继续采购,给孙子孙女买了些蜂蜜冰糖和小糕点,花了10美分;土豆加玉米买了十几公斤,用掉40美分;看看那种雪白的蜡烛个挺大的,一根至少要用两天,才卖1美分一根;一种香肠看起来挺有味道的,3美分一根;火柴是个好东西啊,省着点用,一盒能顶上大半个月,3美分看起来还行;这儿精盐是不是算错了,怎么一公斤才5美分……
最后,5美元的冬至赏钱终于全花出去了。买到了一大堆的东西,光食材就有全家七八天敞开吃的量。如此多的东西让汤恩差点没半道上闪了腰。
“哎,这华美国看似世外桃源,可什么都贵,也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啊……”
坐在客厅里,回想着当时讨价还价时的艰难,汤恩无可奈何地说着习惯的口头禅。
再回头看看身边桌上一大堆各种商品。只是一瞬间,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搞错了。这么个物价吓人的地方,怎么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没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呢?
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子以来,自己家吃的也不差啊,而且这些东西里许多都可以用上很久了。之前家里每人一份的20美元安家费到现在还没怎么用呢!
“公公,我回来了。”
“娘!娘!”
房门开了,下班归来的儿媳带着一脸欣喜,手里拎着鸡、鱼还有好多其他东西,从分量来看,不会比汤恩自己带回来的少多少。
“小凤,你这是……”
傻傻地看着儿媳带回来的大堆食材和家用品,甚至中间还有他都没舍得买的一些昂贵的蔬果和白面,汤恩已经放到嘴边的旱烟嘴半天没抽上。
“啊!公公你也……今天东家发了5美元代金券,过几天不花掉就作废了。所以我就……”
以为自己做错事的儿媳低下了头,紧张地搂着一对儿女。
“没,没!这儿天寒地冻的,肉什么的不怕坏,回头用盐抹上!”
汤恩赶紧在一边的烟缸里敲掉烟头。走上去帮着收拾这一大堆东西。
正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合上的房门外,突然出现了一位身穿官制汉装的中年男子,这不是一路上那位不断鼓励大家的迁民安抚使常大人吗?
“老伯可好啊?本官现在已任华族移民事务管理司之职,今天体察民情,不必害怕。这冬节可给家里采买了好东西?”
常昆闲着没事也在附近溜达。一路亲民问候,结果一路遇见的华裔移民都唯唯诺诺躲之不及。想想那些什么警察可都是临门办差的,自己何不也临门亲民一把?
“啊哟!草民参见大人!”汤恩一愣,赶紧打算下跪,可是左手提着面粉袋,右手抓着一串肉,腰间一捆蔬菜,肩上还挂着布匹,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边的儿媳速度就快了,直接丢开了手里的鸡,搂着两个孩子就跪在了地上。
“哎呀,不跪不跪!国朝法度,只跪天地父母,你这样可要害了本官啊!当初告示上可是千叮呤万嘱咐的,老伯要记住啦!”
常昆也赶紧扶住了汤恩一家,一边回头朝街道上看看,正好看到两个警察从街对面走过,于是赶紧提高了音量,“百姓的冬节要过好,朝廷才安心,老伯,可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
“没没!啥都好,啥都好!”汤恩紧张地低着头,感觉全身都不自在。
“嗯,那就放心了。看到那街口的信箱了吗?有啥不如意的想法,大可书信与我,朝廷的心可向着大家呢!”
常昆哈哈大笑一声,迈着方步走远了。
“好险啊……”汤恩用胳膊抹了下额头,才发觉自己在这个大冷天都吓了出汗。
似乎常昆这个显眼的官员来到社区惊动了不少下班归家的华裔移民,居然远远地站了不少人在观望,也投过来紧张的目光,让汤恩更觉得自己今天运气不太好。
这大宋遗民的海外之国到底和大明不一样啊,看来以后要多多小心留意。汤恩不断提醒自己。
收拾了一刻钟,好歹大部分东西才归了位,瞧瞧还有不少东西实在多了点。看这次弄的,几乎一个月都不用上街买东西了!
“小凤,大强还在外做工,家里人少,你去隔壁街口那家,把蔡三娘叫来,孤儿寡母的怪可怜,平时还帮着街坊带孩子,大家伙能外出做工,可不全靠人家了?今天就在家一起过个冬节,回头再捡些多余的食材和用物给送过去!”
想到不远也住着一家搬来不过月余的大明河南同乡,而且还是孤身一人带着两个小孩子的年轻寡妇,汤恩就想到了既能增进乡邻感情,又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好的,公公,我这就去请蔡嫂!”
想到自己每天在上班时,只需要把孩子送到街区幼儿园,就能照顾一整天,汤家儿媳就万般放心,而那个蔡三娘,就在街区幼儿园做工。
.
华灯初上,一天辛劳后归家的人们终于在自己家里又迎来了一个温馨的夜晚。
近两个月来,妻妾们把家里布置得越来越顺眼,虽然没了瓷器字画书稿,但常昆依然感觉很满足。
琉璃窗上挂着精美的窗帘,地面是深色的地毯,墙上镶着琉璃烛台,还有一幅自己亲自画的《冬梅迎春图》,壁炉里烧着炭火,购自华美木业的家具中西合璧,颇有一番情调,窗外的街口居然还能听到几声爆竹声。捧着茶水常昆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老爷爷那一代的无忧生活。
“老爷啊,今天妹妹们在家门口收到那个什么移民部的书信,您看看……”家庭经济大为改观后,正妻如今也是一身漂亮的贵妇装,手里正捏着一封信。
拆开一看,信纸下方果然盖着中华美利坚共和国移民部的红章。正文内容其实已经早就知道了,凡居住满两个月的大明西渡移民,都从临时居住权调升为正式居住权。如今常昆一家已经成为了正式居住权国民,类似某些社会福利可以享受到。
比如临时居住权,各地做工都是“做六休一”,而一旦成为正式居住权国民,就是“做五休二”的双休待遇,还有资格享受工伤保险。
再比如,正式居住权的在家年幼子女,平日里可以送入官办幼儿园,享受免费照顾。
又比如,正式居住权国民,在国立医院看病吃药,可减免部分诊疗费……
继续翻开信的第二页,要求所有有子女的家庭,必须按规定让6岁以上、16岁以下的子女进入国家指定学校就学,学制年数不等,否则就是触犯法律!
第一页纯粹就是好处一大堆,这第二页就让人有点困惑。虽说大明官宦家女子也多善琴棋书画,但也是家学私授。怎么能让几个女儿不受家教,反而抛头露面入公学?!
想到自己七个女儿里,最大的女儿还要再过一年才满十六,严格来说,现在都属于可以找个婆家的年纪,但从今年开始,她们中间的五个却全要进朝廷公学。
仔细想了下,常昆微微点头:“也好,朝廷大兴公学,开民智,授才技,国之兴旺无外乎如此,身为朝廷命官,常昆自然要以身作则!”
今后可要多多注意,据说国会和内阁之中,多有青年才俊在公学兼职任教,几个女儿在公学读书,正好加深来往啊!常家女子家教也马马虎虎吧,也称得上温婉淑德,若是将来能嫁入那些门第,以为奥援,常家何愁不兴旺?
已经初步锁定了几个未来女婿人选的常昆,露出了得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