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任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从明末开始生存最新章节!
崇祯三年的九月中旬,在一千多团丁的押送下,近十万流民大迁徙开始了。
流民从黄河岸边的营地出发,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向东,要靠着自己的一双腿,走到海州的连云镇。
一千多兵丁的主要任务,不是护卫流民的安全,而是看护几百辆粮车的周全。
这几百辆粮车上的几万石粮食,是八万流民东行迁移的保障,要是没有了这些粮食,几万流民就会变成饥饿的暴民。
赶车的车把式都已换了人,原先的那帮张家口伙计,领取了自己工钱和赏钱后,空手回去了,至于马匹和马车,都被文启东留了下来。
这一次近十万流民的迁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结果,是一次被迫的移民行动。
而且对流民迁移的运输问题,因为流民增加的太快,以前小批量走运河的船运移民计划,已经行不通了。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文启东只好搞一次全员流民徒步大行军,一次性的把流民都带走。
不把这些流民带走,依靠山阳镇和周边地区的粮食,已经填不饱这么多流民的肚子了,只有到了连云镇,依靠海船运粮,才能让这些流民活下去。
文启东一次性把黄河岸边的流民,全部带走后,黄河岸边的临时流民营地也被拆除,以后不再收治流民了。
没办法,以怀庆府以及周围地区的粮食收成,养活不起这样大规模的流民营地。
以后的流民,都让其自行到连云镇去,文启东最多在沿途设几处施粥点,不会像以前那样收治流民了。
不过,几年来,山阳镇崛起消化的流民,和这次带走近十万的流民,已经把附近几个府的失地农民,收集的差不多了。
特别是怀庆府的几个县,一些压榨佃户太狠的地主,他们田地里的佃户都跑光了,如今已经缺租他们田地的人了。
对此,有些乡绅地主跑到县衙府衙去说事,但怀庆府的各级官员,却都不予理会,让其自行解决。
但他们这些小乡绅地主,面对朝廷都招惹不起的凤山观,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只好想法到外地招佃户。
对自己带走了部分乡绅地主的佃户,文启东毫不在意,你这些人自己把佃户逼走,如今找不到佃户租种田地怨谁。
这次押运流民迁移,除了一千多团丁,还有道医学堂的五十多名学生。
这几十名学生,小的十四岁,大的十七岁,都是在道医学堂,学习了二年以上的学生。
之所以把学堂中年龄大的学生拉出来,就是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他们的实务能力,在这乱世,光死读书是不行的。
在这几十名学生中,刘东强和马化云这两名优等生,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由于天赋好,两人经过两年多学习,文启东编写的几门课程,两人已经学完,知识水平已相当于小学毕业了。
就连四书五经,两人也通读了一遍,虽作不了八股文,可日常书写是没问题的。
这样的知识水平,对文启东的前期计划实施来说,已经够用了,再结合实务锻炼培养一下,基本就可以替文启东独当一面了。
但想让俩人独当一面,包括这次带出来几十名学生,也能在以后扛起捍卫汉文明的大梁,就要对他们进行磨砺和成长的土壤。
两人骑着马,各自带着二十多人,全副武装的随着流民大队前行,身份是流民迁移事务督查。
他们的任务,是监督和指导流民中的各级队长做事,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随着流民东行的日子是忙碌而枯燥的,又一天的行程结束了,安排好了流民宿营,刘东强带着自己的一帮人,拖着疲惫的身子,骑马回到粮车旁的宿营地。
营地里,马化云早就回来了,正让自己的手下给他烧水泡脚。
对马化云的少爷毛病,刘东强一直看不惯,都是流浪儿出身,安稳生活了二三年,就养成少爷了!。
下马走过马化云的身边时,刘东强打招呼道:“呦,马少爷,回来的早啊,又让同学给你烧水泡脚啊!”
马化云瞥了刘东强一眼,坐在凳子上,一边清理着脚上的水泡,一边漫不经心的回应道:“刘班长回来啦,一直羡慕班长有一副好身体,每天来回跑上百里也不见累。”
两人一个班长,一个是副班长,几年相处下来,并没有相处成为兄弟,反而成了相互的竞争对象。
这和俩人的出身有关,刘东强是贫家子弟,是从小吃苦长大的,而马化云是城里的吏员家庭出身,从小没受过什么苦,不同的家庭出身,做事方式和性格当然不同,俩人搞不到一块去很正常。
文启东挑出的最有天赋三人组,不但刘东强和马化云搞不到一起,另一个韦西来也是很有个性,韦西来日常是啥事不管,只专心学习,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文启东安排的全部课程学完了,现在已经在学习文启东给他单独提供的专业书籍。
这次锻炼,文启东没让他出来,让他在学堂继续读书学习。
因为文启东知道,像韦西来那样只知道学习的呆子,你让他出来锻炼搞事务管理,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他也搞不好这些庶务,还是让他做一名单纯的学问人好了。
目前来看,以后行政上的人才,就是以刘东强和马化云为首的,文启东挑出来的这几十人为主了。
刘东强看不惯马化云,不但是马化云的少爷做派,还因为马化云善于拉帮结派,搞以他为首的小山头。
这次他们被派出来做事,马少爷的表现更是令刘东强看不顺眼,巡视流民队伍不尽心不说,还每天都早早回营地,让手下的同学侍候他。
看马化云对自己的讽刺无动于衷,刘东强又说道:“今天你看到有流民脱离大队,你为什么不劝说一下,任其离去?。”
面对刘东强的责问,马化云本不想回答,但想到对方那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不罢休的牛脾气,笑了笑说道:“为什么要管他们,他们不愿再走了,自愿去做流民,我怎么劝。再说了,就是强行留下他们,到了海边,他们会愿意上船吗?。对老师的指示,你是有意见吗?”
刘东强一听马化云拿老师压他,立即辩解道:“谁说我不遵守老师的规定了,我只是看那些流民可怜,他们离开了大队,很快就会饿死。”
马化云嗤笑一声道:“你怎么知道那些离开的流民会饿死,没见那些离开的流民都是本地人吗。人家那是回家。
倒是你,啥事都要管一管,搞的你好像是大善人似的。
记住了,我们吃的是老师的饭,做事时,要以老师安排为准。”
刘东强沉默了,对马化云这个马屁精,借着老师的势来压人,天赋不低于对方的他,当然明白对方是在给自己挖坑,对方希望自己一冲动,说出反对老师的话。
他不会上对方的当,他不可能为了驳斥对方,去说老师的不对,在道医学堂的学生们心中,观主老师不单单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还是他们信仰的神灵。
作为心存良善的少年,刘东强希望所有的流民都能得到安置,不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成为倒毙路边的饿殍。
可自家的观主老师,对待流民的态度,是任其来去自由。
刘东强对自家老师的规定很不解,他想的是,“既然救助这些流民了,为何不对流民进行管束,那些离开的流民,在这样的荒年里,真的能活下去吗?。”
对流民进行迁移时,文启东命令手下的人,对所有的流民进行宣传说明,让流民们知道,他们将要被移民海外。
之所以要向流民说明对他们的安排,是因为,想把人移民海外,在目前的条件下,真的风险很大,死亡率很高。
要是移民们不愿意移民,不自愿配合前往海外,从海州到大员,漫长的海途,就会成为一条死亡之途。
古代人都有故土难离的情节,有些极端的人,哪怕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祖坟地里。
这就造成了,流民队伍中,每天都会有一部分流民离开,不愿意移民海外。
对这些不愿走的人,文启东的态度就是自愿,不去干涉流民的行为。
在遵守文启东的命令上,刘东强和马化云是有差别。
马化云是完全遵从文启东的指令,不会把自己的意愿,掺杂到自家老师的命令中。
而刘东强对自家老师的命令,在施行中,却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主观臆断。
对两人的做事方法,文启东都看在眼里,但也只是看着,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
说实话,不论是对道医学堂的学生培养,还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救治这些流民,包括想改变这个异时空明亡后的结局,都是文启东在长生路上的顺手为之,不是他主要的追求。
所以,在培养这些学生上,文启东不想给他们固定上‘模板’,让这些学生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应声虫。
至于放开这些学生的思想后,会不会出现朱元璋似的人物。
对此,文启东一点也不在乎,反而正好符合他的心愿,这汉人的江山,也不用他再费心费力的去挽救了。
崇祯三年的九月中旬,在一千多团丁的押送下,近十万流民大迁徙开始了。
流民从黄河岸边的营地出发,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向东,要靠着自己的一双腿,走到海州的连云镇。
一千多兵丁的主要任务,不是护卫流民的安全,而是看护几百辆粮车的周全。
这几百辆粮车上的几万石粮食,是八万流民东行迁移的保障,要是没有了这些粮食,几万流民就会变成饥饿的暴民。
赶车的车把式都已换了人,原先的那帮张家口伙计,领取了自己工钱和赏钱后,空手回去了,至于马匹和马车,都被文启东留了下来。
这一次近十万流民的迁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结果,是一次被迫的移民行动。
而且对流民迁移的运输问题,因为流民增加的太快,以前小批量走运河的船运移民计划,已经行不通了。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文启东只好搞一次全员流民徒步大行军,一次性的把流民都带走。
不把这些流民带走,依靠山阳镇和周边地区的粮食,已经填不饱这么多流民的肚子了,只有到了连云镇,依靠海船运粮,才能让这些流民活下去。
文启东一次性把黄河岸边的流民,全部带走后,黄河岸边的临时流民营地也被拆除,以后不再收治流民了。
没办法,以怀庆府以及周围地区的粮食收成,养活不起这样大规模的流民营地。
以后的流民,都让其自行到连云镇去,文启东最多在沿途设几处施粥点,不会像以前那样收治流民了。
不过,几年来,山阳镇崛起消化的流民,和这次带走近十万的流民,已经把附近几个府的失地农民,收集的差不多了。
特别是怀庆府的几个县,一些压榨佃户太狠的地主,他们田地里的佃户都跑光了,如今已经缺租他们田地的人了。
对此,有些乡绅地主跑到县衙府衙去说事,但怀庆府的各级官员,却都不予理会,让其自行解决。
但他们这些小乡绅地主,面对朝廷都招惹不起的凤山观,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只好想法到外地招佃户。
对自己带走了部分乡绅地主的佃户,文启东毫不在意,你这些人自己把佃户逼走,如今找不到佃户租种田地怨谁。
这次押运流民迁移,除了一千多团丁,还有道医学堂的五十多名学生。
这几十名学生,小的十四岁,大的十七岁,都是在道医学堂,学习了二年以上的学生。
之所以把学堂中年龄大的学生拉出来,就是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他们的实务能力,在这乱世,光死读书是不行的。
在这几十名学生中,刘东强和马化云这两名优等生,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由于天赋好,两人经过两年多学习,文启东编写的几门课程,两人已经学完,知识水平已相当于小学毕业了。
就连四书五经,两人也通读了一遍,虽作不了八股文,可日常书写是没问题的。
这样的知识水平,对文启东的前期计划实施来说,已经够用了,再结合实务锻炼培养一下,基本就可以替文启东独当一面了。
但想让俩人独当一面,包括这次带出来几十名学生,也能在以后扛起捍卫汉文明的大梁,就要对他们进行磨砺和成长的土壤。
两人骑着马,各自带着二十多人,全副武装的随着流民大队前行,身份是流民迁移事务督查。
他们的任务,是监督和指导流民中的各级队长做事,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随着流民东行的日子是忙碌而枯燥的,又一天的行程结束了,安排好了流民宿营,刘东强带着自己的一帮人,拖着疲惫的身子,骑马回到粮车旁的宿营地。
营地里,马化云早就回来了,正让自己的手下给他烧水泡脚。
对马化云的少爷毛病,刘东强一直看不惯,都是流浪儿出身,安稳生活了二三年,就养成少爷了!。
下马走过马化云的身边时,刘东强打招呼道:“呦,马少爷,回来的早啊,又让同学给你烧水泡脚啊!”
马化云瞥了刘东强一眼,坐在凳子上,一边清理着脚上的水泡,一边漫不经心的回应道:“刘班长回来啦,一直羡慕班长有一副好身体,每天来回跑上百里也不见累。”
两人一个班长,一个是副班长,几年相处下来,并没有相处成为兄弟,反而成了相互的竞争对象。
这和俩人的出身有关,刘东强是贫家子弟,是从小吃苦长大的,而马化云是城里的吏员家庭出身,从小没受过什么苦,不同的家庭出身,做事方式和性格当然不同,俩人搞不到一块去很正常。
文启东挑出的最有天赋三人组,不但刘东强和马化云搞不到一起,另一个韦西来也是很有个性,韦西来日常是啥事不管,只专心学习,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文启东安排的全部课程学完了,现在已经在学习文启东给他单独提供的专业书籍。
这次锻炼,文启东没让他出来,让他在学堂继续读书学习。
因为文启东知道,像韦西来那样只知道学习的呆子,你让他出来锻炼搞事务管理,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他也搞不好这些庶务,还是让他做一名单纯的学问人好了。
目前来看,以后行政上的人才,就是以刘东强和马化云为首的,文启东挑出来的这几十人为主了。
刘东强看不惯马化云,不但是马化云的少爷做派,还因为马化云善于拉帮结派,搞以他为首的小山头。
这次他们被派出来做事,马少爷的表现更是令刘东强看不顺眼,巡视流民队伍不尽心不说,还每天都早早回营地,让手下的同学侍候他。
看马化云对自己的讽刺无动于衷,刘东强又说道:“今天你看到有流民脱离大队,你为什么不劝说一下,任其离去?。”
面对刘东强的责问,马化云本不想回答,但想到对方那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不罢休的牛脾气,笑了笑说道:“为什么要管他们,他们不愿再走了,自愿去做流民,我怎么劝。再说了,就是强行留下他们,到了海边,他们会愿意上船吗?。对老师的指示,你是有意见吗?”
刘东强一听马化云拿老师压他,立即辩解道:“谁说我不遵守老师的规定了,我只是看那些流民可怜,他们离开了大队,很快就会饿死。”
马化云嗤笑一声道:“你怎么知道那些离开的流民会饿死,没见那些离开的流民都是本地人吗。人家那是回家。
倒是你,啥事都要管一管,搞的你好像是大善人似的。
记住了,我们吃的是老师的饭,做事时,要以老师安排为准。”
刘东强沉默了,对马化云这个马屁精,借着老师的势来压人,天赋不低于对方的他,当然明白对方是在给自己挖坑,对方希望自己一冲动,说出反对老师的话。
他不会上对方的当,他不可能为了驳斥对方,去说老师的不对,在道医学堂的学生们心中,观主老师不单单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还是他们信仰的神灵。
作为心存良善的少年,刘东强希望所有的流民都能得到安置,不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成为倒毙路边的饿殍。
可自家的观主老师,对待流民的态度,是任其来去自由。
刘东强对自家老师的规定很不解,他想的是,“既然救助这些流民了,为何不对流民进行管束,那些离开的流民,在这样的荒年里,真的能活下去吗?。”
对流民进行迁移时,文启东命令手下的人,对所有的流民进行宣传说明,让流民们知道,他们将要被移民海外。
之所以要向流民说明对他们的安排,是因为,想把人移民海外,在目前的条件下,真的风险很大,死亡率很高。
要是移民们不愿意移民,不自愿配合前往海外,从海州到大员,漫长的海途,就会成为一条死亡之途。
古代人都有故土难离的情节,有些极端的人,哪怕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祖坟地里。
这就造成了,流民队伍中,每天都会有一部分流民离开,不愿意移民海外。
对这些不愿走的人,文启东的态度就是自愿,不去干涉流民的行为。
在遵守文启东的命令上,刘东强和马化云是有差别。
马化云是完全遵从文启东的指令,不会把自己的意愿,掺杂到自家老师的命令中。
而刘东强对自家老师的命令,在施行中,却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主观臆断。
对两人的做事方法,文启东都看在眼里,但也只是看着,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
说实话,不论是对道医学堂的学生培养,还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救治这些流民,包括想改变这个异时空明亡后的结局,都是文启东在长生路上的顺手为之,不是他主要的追求。
所以,在培养这些学生上,文启东不想给他们固定上‘模板’,让这些学生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应声虫。
至于放开这些学生的思想后,会不会出现朱元璋似的人物。
对此,文启东一点也不在乎,反而正好符合他的心愿,这汉人的江山,也不用他再费心费力的去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