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我们凭什么救他们?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重生大明当昏君最新章节!
而辽东的明军也没能从这场战争得到任何的好处。
所以这场战争注定就是一场双输的局面。
可能唯一的得益者就只有林丹汗,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可是林丹汗活下来,并没有对大明有任何的益处。
因为在皇太极选择撤兵之后,林丹汗直接选择远遁千里,一直逃到了如今的青海。
这样的话,林丹汗就基本失去了对后金的威慑作用。
活着和死了的区别其实不大。
如果局面如此僵持下去。
到时候宁远城肯定会被攻破,宁远的明军不想饿死,就只能选择投降。
而皇太极到时候无利可图,也会选择退兵。
可是谁也没想到,王之臣和刘应坤这时候会昏招频出。
两人竟然带着山海关的明军主力赶往了锦州。
在朱辰看到奏章的同时,皇太极也得到了消息。
皇太极顿时大喜过望。
这对皇太极来说,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单纯攻打锦州,费时费力不说,打下了意义也不大,因为守不住。
而且就算守住了,也没办法去攻打山海关。
锦州和山海关之间那绵延数百里的狭长山路,绝对能将后金大军给坑死。
就算没有宁远和锦州,关内的明军随时都可以从海路绕道截断后金大军的退路。
到时候后金大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除过等死,别无其他的选择。
山海关,那绝对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天堑。
可是就算是再强大的堡垒,那也是要人来收的。
现在王之臣和刘应坤将山海关的守军主力全部带到了锦州。
也就是说,皇太极只要能攻破锦州。
那整个辽东到山海关,将是一片坦途。
就算大明朝廷能及时反应过来,从其他地方紧急调兵。
可是这一来一去所耗费的时间,再加上所调军队之间的配合问题。
到时候的山海关绝对会乱成一锅粥。
对皇太极来说,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甚至比后金大军绕道蒙古还要安全方便的多。
虽然现在蒙古各部基本已经投靠了皇太极,但是还有林丹汗这个隐患在,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到时候反水。
如果皇太极跨国长城,结果后路被人截断。
那时候乐子可就大了。
虽然有时候冒险会出现奇迹,但是有更稳妥的办法,傻子才会去冒险。
王之臣和刘应坤调集大军前往锦州的时候耍了个小聪明。直接调集水军船只运送,走海路。
理由很简单,因为后金没有水军。
走海路,那绝对是最安全的选择。
可是这也让朱辰根本没办法中途阻拦。
而且大船都被王之臣征用,剩下的小船也根本没办法出海。
这让朱辰想要将王之臣弄死的心都有了。
面对朱辰的怒火,朝中所有官员都是犹如泥胎木雕一般,一言不发。
这些人非常懂得自保。如果王之臣惨败,那这时候为王之臣说话,肯定会被秋后算账。
在背后捅王之臣一刀,那就更不可能了。
王之臣为何如此行险,朝中上下无不心知肚明。
只要宁远城陷落,肯定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王之臣这个辽东督师怎么也跑不了。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是因为朝中官员连同辽东将门抵制军票引发的。
王之臣如此疯狂,就是想赌一把。
赌赢了,王之臣安全上岸。
赌输了,王之臣的结果不会更差。
唯一苦的就是辽东底层的兵将。
朝中的这些官员虽然没去捅王之臣刀子。
但是也没人愿意替王之臣背锅。
面对可能出现的危局,所有人全都选择了沉默。
这让朱辰差点气炸了肺。
有那么一刻,朱辰甚至都想到了要启用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确实有些肆意妄为,但是却是敢于任事,而不是像现在王之臣这样瞎搞。
不过最终朱辰还是压下了自己心底的狂躁。
“既然如此,着令孙承宗带蓟镇督师孙承宗移师山海关。”
孙承宗在天启初年担任过几年的辽东督师,对辽东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孙承宗的能力也是有的,让孙承宗去守山海关,应该问题不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孙承宗年纪有些大了,很多事情可能会力不从心。
但是目前朱辰也没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皇上,那蓟镇怎么办?”
崔呈秀此时实在不想开口,可是他是现任兵部尚书。这种军队调动本来就是兵部的责任。崔呈秀躲是躲不过的。
朱辰一阵烦躁。
山海关现在确实是重中之重。但是蓟镇也不容有失。
毕竟蓟镇的外面,就是蒙古诸部。
原本的历史中,此时袁崇焕已经接替王之臣出任辽东督师。
更不会有朱辰强推军票这一幕。
自然也就没有了王之臣这一出瞎搞。
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让卢象升带着大同镇的军队移师蓟镇。”
朱辰一锤定音。
现在朱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崔呈秀一时间也不敢说话了。
原本的大同镇地位和蓟镇一样重要,不过随着这些年蒙古诸部的没落,大同的地位是直线下降。
蓟镇因为靠近辽东,还比较受重视,大同的军备几乎等于废除。
崔呈秀当了几年兵部尚书,好歹还知道点兵事。剩下的几位内阁大学士都是清流出身,对兵事完全就是一窍不通。
面对朱辰的部署,所有人也只能尊令行事。
大同那边,刚好夹在三边和蓟镇的中间。只要蒙古诸部不大举入侵,应该问题不大。
等到崔呈秀和内阁几位大佬离开。朱辰忽然开口吩咐道:“承恩,让高起潜来见我。”
高起潜也是以前信王府的老人,要不然朱辰也不会将尚膳监交给高起潜。
“高起潜,你帮朕做件事,去趟东江,帮朕给毛文龙带句话。”
朱辰明白,只要王之臣惨败,那辽东的局面就会乱成一锅粥。
现在是该毛文龙出手的时候了。不过朱辰也不希望毛文龙选择硬碰硬,自取灭亡。
那样的话,朱辰只能调集重兵来和皇太极决战了。
不然就只能像历史上那样,让皇太极将河北,山东当成自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随意抢掠,那朱辰就要哭了。
此时去给毛文龙传话,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卢九德。不过卢九德现在在浙江修路。只能让高起潜代劳了。
高起潜心中一跳。卢九德两次去辽东,可以说都是九死一生,全都遭遇了危险。
而且卢九德那时候去,辽东还是风平浪静。可是现在辽东已经掀起了大战。
自己这次去辽东,不会有生命危险吧
可是高起潜知道,他去只是会遭遇危险。不去现在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高起潜,你找一艘海船,从水路走,会安全一些。”
高起潜也没想到朱辰早已为他规划好了路线。一般上位者尤其是帝王,说是冷酷无情也不为过。吩咐手下去做事,从来只看结果,不计伤亡。
高起潜顿时满心羞愧,噗通一声跪在了朱辰面前。
“皇上方向,奴才一定将消息带给毛老将军。”
“注意安全,别逞强。”
朱辰再次叮嘱了一句。
朱辰可没那些上位者的臭毛病,拿人命当草芥。
朱辰的顾虑确实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高起潜从京城出发的时候。毛文龙也召集了手下的主要将领张继善,陈继盛,毛承祚,毛永诗,刘兴祚等人正在商议。
“毛帅,我们不用去管辽东那些将门的死活。祖大寿那纯粹就是自己作死。”
率先说话的是刘兴祚。刘兴祚和祖大寿算得上是老熟人,不过关系却不怎么好。
祖大寿是将门出身,刘兴祚却是什么背景都没有。
要不是因为刘兴祚先投靠了后金,接着又叛逃投奔了毛文龙。刘兴祚根本没资格坐在这里。
“我也赞成刘将军的意见。”
说话的是毛永诗。说起来上次去宁远,毛永诗还见过祖大寿。而且当时祖大寿的态度还算不错。
不过毛永诗不傻,毛永诗知道,要不是有卢九德这位皇帝身边的人跟着,祖大寿根本就不会看他们一眼。
此时的毛永诗越发可惜自己上次带的人少了。这下可好,不是被烧,就是便宜了后金鞑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毛帅,我们去了,也只是自投罗网而已。”
刘兴祚和毛永诗说话是带着情绪,张继善说话就稍微中肯了些。
得益于卢九德送来的几船粮食和棉衣,东江好歹今年没冻死饿死人。
但是就这点粮食,下一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所以只能省着吃。
再加上武器极度匮乏。毛永诗上次带回来的那点武器,可以说就是杯水车薪。
“这帮败家子,好好的粮食说烧就烧了。平时也不想着给咋们点。现在咱们凭什么去救他们”
陈继盛拍了拍桌子,出声抱怨。
这里面陈继盛的年纪最大,还是毛文龙的岳父。所以陈继盛的话权威性很大。
毛文龙也是发愁的捻了捻自己的胡须。毛文龙知道,这些人说的都没错。
东江虽然隶属辽东,但是东江和辽东的关系一向不好。辽东将门更是变着法子来折腾东江。
再加上这次皇太极来势汹汹,而且围住宁远,就是有围点打援的意图。如果东江前去救援,一个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东江军民缺衣少粮,没有武器,缺乏训练。这仗实在没办法打啊。
而辽东的明军也没能从这场战争得到任何的好处。
所以这场战争注定就是一场双输的局面。
可能唯一的得益者就只有林丹汗,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可是林丹汗活下来,并没有对大明有任何的益处。
因为在皇太极选择撤兵之后,林丹汗直接选择远遁千里,一直逃到了如今的青海。
这样的话,林丹汗就基本失去了对后金的威慑作用。
活着和死了的区别其实不大。
如果局面如此僵持下去。
到时候宁远城肯定会被攻破,宁远的明军不想饿死,就只能选择投降。
而皇太极到时候无利可图,也会选择退兵。
可是谁也没想到,王之臣和刘应坤这时候会昏招频出。
两人竟然带着山海关的明军主力赶往了锦州。
在朱辰看到奏章的同时,皇太极也得到了消息。
皇太极顿时大喜过望。
这对皇太极来说,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单纯攻打锦州,费时费力不说,打下了意义也不大,因为守不住。
而且就算守住了,也没办法去攻打山海关。
锦州和山海关之间那绵延数百里的狭长山路,绝对能将后金大军给坑死。
就算没有宁远和锦州,关内的明军随时都可以从海路绕道截断后金大军的退路。
到时候后金大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除过等死,别无其他的选择。
山海关,那绝对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天堑。
可是就算是再强大的堡垒,那也是要人来收的。
现在王之臣和刘应坤将山海关的守军主力全部带到了锦州。
也就是说,皇太极只要能攻破锦州。
那整个辽东到山海关,将是一片坦途。
就算大明朝廷能及时反应过来,从其他地方紧急调兵。
可是这一来一去所耗费的时间,再加上所调军队之间的配合问题。
到时候的山海关绝对会乱成一锅粥。
对皇太极来说,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甚至比后金大军绕道蒙古还要安全方便的多。
虽然现在蒙古各部基本已经投靠了皇太极,但是还有林丹汗这个隐患在,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到时候反水。
如果皇太极跨国长城,结果后路被人截断。
那时候乐子可就大了。
虽然有时候冒险会出现奇迹,但是有更稳妥的办法,傻子才会去冒险。
王之臣和刘应坤调集大军前往锦州的时候耍了个小聪明。直接调集水军船只运送,走海路。
理由很简单,因为后金没有水军。
走海路,那绝对是最安全的选择。
可是这也让朱辰根本没办法中途阻拦。
而且大船都被王之臣征用,剩下的小船也根本没办法出海。
这让朱辰想要将王之臣弄死的心都有了。
面对朱辰的怒火,朝中所有官员都是犹如泥胎木雕一般,一言不发。
这些人非常懂得自保。如果王之臣惨败,那这时候为王之臣说话,肯定会被秋后算账。
在背后捅王之臣一刀,那就更不可能了。
王之臣为何如此行险,朝中上下无不心知肚明。
只要宁远城陷落,肯定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王之臣这个辽东督师怎么也跑不了。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是因为朝中官员连同辽东将门抵制军票引发的。
王之臣如此疯狂,就是想赌一把。
赌赢了,王之臣安全上岸。
赌输了,王之臣的结果不会更差。
唯一苦的就是辽东底层的兵将。
朝中的这些官员虽然没去捅王之臣刀子。
但是也没人愿意替王之臣背锅。
面对可能出现的危局,所有人全都选择了沉默。
这让朱辰差点气炸了肺。
有那么一刻,朱辰甚至都想到了要启用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确实有些肆意妄为,但是却是敢于任事,而不是像现在王之臣这样瞎搞。
不过最终朱辰还是压下了自己心底的狂躁。
“既然如此,着令孙承宗带蓟镇督师孙承宗移师山海关。”
孙承宗在天启初年担任过几年的辽东督师,对辽东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孙承宗的能力也是有的,让孙承宗去守山海关,应该问题不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孙承宗年纪有些大了,很多事情可能会力不从心。
但是目前朱辰也没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皇上,那蓟镇怎么办?”
崔呈秀此时实在不想开口,可是他是现任兵部尚书。这种军队调动本来就是兵部的责任。崔呈秀躲是躲不过的。
朱辰一阵烦躁。
山海关现在确实是重中之重。但是蓟镇也不容有失。
毕竟蓟镇的外面,就是蒙古诸部。
原本的历史中,此时袁崇焕已经接替王之臣出任辽东督师。
更不会有朱辰强推军票这一幕。
自然也就没有了王之臣这一出瞎搞。
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让卢象升带着大同镇的军队移师蓟镇。”
朱辰一锤定音。
现在朱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崔呈秀一时间也不敢说话了。
原本的大同镇地位和蓟镇一样重要,不过随着这些年蒙古诸部的没落,大同的地位是直线下降。
蓟镇因为靠近辽东,还比较受重视,大同的军备几乎等于废除。
崔呈秀当了几年兵部尚书,好歹还知道点兵事。剩下的几位内阁大学士都是清流出身,对兵事完全就是一窍不通。
面对朱辰的部署,所有人也只能尊令行事。
大同那边,刚好夹在三边和蓟镇的中间。只要蒙古诸部不大举入侵,应该问题不大。
等到崔呈秀和内阁几位大佬离开。朱辰忽然开口吩咐道:“承恩,让高起潜来见我。”
高起潜也是以前信王府的老人,要不然朱辰也不会将尚膳监交给高起潜。
“高起潜,你帮朕做件事,去趟东江,帮朕给毛文龙带句话。”
朱辰明白,只要王之臣惨败,那辽东的局面就会乱成一锅粥。
现在是该毛文龙出手的时候了。不过朱辰也不希望毛文龙选择硬碰硬,自取灭亡。
那样的话,朱辰只能调集重兵来和皇太极决战了。
不然就只能像历史上那样,让皇太极将河北,山东当成自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随意抢掠,那朱辰就要哭了。
此时去给毛文龙传话,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卢九德。不过卢九德现在在浙江修路。只能让高起潜代劳了。
高起潜心中一跳。卢九德两次去辽东,可以说都是九死一生,全都遭遇了危险。
而且卢九德那时候去,辽东还是风平浪静。可是现在辽东已经掀起了大战。
自己这次去辽东,不会有生命危险吧
可是高起潜知道,他去只是会遭遇危险。不去现在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高起潜,你找一艘海船,从水路走,会安全一些。”
高起潜也没想到朱辰早已为他规划好了路线。一般上位者尤其是帝王,说是冷酷无情也不为过。吩咐手下去做事,从来只看结果,不计伤亡。
高起潜顿时满心羞愧,噗通一声跪在了朱辰面前。
“皇上方向,奴才一定将消息带给毛老将军。”
“注意安全,别逞强。”
朱辰再次叮嘱了一句。
朱辰可没那些上位者的臭毛病,拿人命当草芥。
朱辰的顾虑确实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高起潜从京城出发的时候。毛文龙也召集了手下的主要将领张继善,陈继盛,毛承祚,毛永诗,刘兴祚等人正在商议。
“毛帅,我们不用去管辽东那些将门的死活。祖大寿那纯粹就是自己作死。”
率先说话的是刘兴祚。刘兴祚和祖大寿算得上是老熟人,不过关系却不怎么好。
祖大寿是将门出身,刘兴祚却是什么背景都没有。
要不是因为刘兴祚先投靠了后金,接着又叛逃投奔了毛文龙。刘兴祚根本没资格坐在这里。
“我也赞成刘将军的意见。”
说话的是毛永诗。说起来上次去宁远,毛永诗还见过祖大寿。而且当时祖大寿的态度还算不错。
不过毛永诗不傻,毛永诗知道,要不是有卢九德这位皇帝身边的人跟着,祖大寿根本就不会看他们一眼。
此时的毛永诗越发可惜自己上次带的人少了。这下可好,不是被烧,就是便宜了后金鞑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毛帅,我们去了,也只是自投罗网而已。”
刘兴祚和毛永诗说话是带着情绪,张继善说话就稍微中肯了些。
得益于卢九德送来的几船粮食和棉衣,东江好歹今年没冻死饿死人。
但是就这点粮食,下一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所以只能省着吃。
再加上武器极度匮乏。毛永诗上次带回来的那点武器,可以说就是杯水车薪。
“这帮败家子,好好的粮食说烧就烧了。平时也不想着给咋们点。现在咱们凭什么去救他们”
陈继盛拍了拍桌子,出声抱怨。
这里面陈继盛的年纪最大,还是毛文龙的岳父。所以陈继盛的话权威性很大。
毛文龙也是发愁的捻了捻自己的胡须。毛文龙知道,这些人说的都没错。
东江虽然隶属辽东,但是东江和辽东的关系一向不好。辽东将门更是变着法子来折腾东江。
再加上这次皇太极来势汹汹,而且围住宁远,就是有围点打援的意图。如果东江前去救援,一个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东江军民缺衣少粮,没有武器,缺乏训练。这仗实在没办法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