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遍观诸郡(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
<!--~~~~~~~内容~~~~~~-->补上五月二十三号的。
这一更想定时到十点自动更新,没想到一直写到现在,就不定时了,直接更了。虽然底气还是不足,但,……是不是也可以求一下了红票?
——
荀贞沿途指点谈。
过了郑人夜渡颍水与楚师盟之地,前行十来里,乃是阳关聚。
聚者,村也。“聚”和“里”差不多,又有不同,“邑落为聚”,是自发形成的自然村。
此地又是一个古战场。王莽末年,光武帝曾应战莽军於此处。
荀贞策马行上高处,眺望远近,见远近原野开阔,颍水从聚北流过。顺颍水向上,西北百余里外是洛阳;向后顾望东南,五六十里外是昆阳。
他把宣康、任召至身边,问道:“叔业,任,你们可知昆阳之战么?”
宣康知道:“当然知道了。昆阳一战,世祖光武皇帝以弱击强,大败莽军百万。”
“那你又知不知道在昆阳之战前,世祖皇帝曾在此聚迎击莽军?”
“……,不知。”
“当时,王莽遣王寻、王邑带甲士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出洛阳,至颍川,欲南下与汉军决战。时,汉军主力在南阳郡围攻宛城,光武皇帝在昆阳,遂率甲士数千迎敌至此聚,欲逆击之,却因诸将惧莽军兵盛,惶怖不敢战,不得不再又返回昆阳。因方有后来的昆阳之战。”
荀贞一边回忆史书的载,一边观阳关聚周边的地势形貌,叹道:“吴起:当敌人势众的时候,应该‘避之於易,邀之於厄’。这阳关聚无险可守,唯有一河,也难怪当时诸将在见到莽兵盛后,会恐惧后撤。”
“荀君的意思是:世祖皇帝错了?不该选在此处迎敌?”
“不是。世祖皇帝没有错。”荀贞俯察地貌,假设自己是光武,又假设莽军从河对面来,用兵法来验证当时光武帝的迎敌行为,道,“凡战,攻守一也。攻击敌人,正是为了防守。此地离昆阳只有数十里,若不在此处迎敌,则昆阳必陷重围。世祖皇帝迎敌於此,正是为了能更地守昆阳。”
“那既然世祖皇帝没有错,又为何出现诸将惶怖不敢战、退回昆阳的情况呢?”
“世祖皇帝虽没有错,奈何莽军太盛,诸将无勇。将乃一军之胆,将已无胆,如何能战?”
宣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荀贞遥想当年王莽军众百万,甲士四十二万顺河而下的盛大壮观,又遥想当年昆阳守军只有万人的危险处境,再又遥想世祖光武皇帝以偏将军的身份力主守昆阳,并带十三骑突围而出,去定陵、郾县搬来救兵,最终大破莽军的过程,不觉手击马鞍,感触万千地道:“世祖皇帝初起兵时,无马,骑牛战,临敌谨慎,诸将以为怯弱。昆阳一战天下惊,诸将乃诧其勇敢,:‘刘将军平见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
“嗟乎!当其时也,汉之主力正围攻宛城。昆阳若失,则莽军南下再无阻碍,以数十万众挟拔昆阳之威,进击宛城,汉军主力内有宛城未克,外又有强敌来袭,内外受困,如何抵挡?汉必亡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怎能不‘勇’?司马法云:‘凡战,智也。斗,勇也。阵,巧也’。因有智,故有勇。知道了不战则死,才会奋不顾死。诸将无智,不出此战关系存亡,所以不知世祖皇帝为何临敌怯,又为何临大敌勇!”
他吩咐宣康:“把笔墨拿出,将此聚周遭的地势形貌都画下来。”
宣康应诺,取出纸笔,把远近形势绘於纸上。画完了,书字於旁:世祖光武皇帝逆击莽军处。
……
荀贞在高地上停驻了良,将周围的地貌都在了心里,这才带着他们两人回入官道,继续前行。
一路缘河向西北,他远观乡邑,近山川,若遇丘陵、密林之处,便停下来察一番;如再有古战场之地,也会驻马细观。如此这般,行速甚缓,一天下来才走了二三十里地。
因为入夜宵禁,不能再走了,遂投宿入乡中亭舍,把昨晚在郡府里开的“传”拿给亭长了,只是去洛阳游学的。颍川衣冠极盛,游学风浓,经常有郡子弟去外郡、或外郡子弟来郡游学的,那亭长见荀贞、宣康俱皆文质彬彬的,倒也不疑。
当晚,在亭舍了一夜。第二天,早早起来,付过饭钱,复又赶路前行。
又行十余里,入了阳城县界,遥见极远的天地交接处有一抹青黛。荀贞乘坐马上,手搭凉棚,极目眺望,道:“前边那抹绿处应就是嵩山了吧?”
“嵩山?”
“噢!就是嵩高山。”
宣康和任都直起身子,遥观远望。宣康道:“‘嵩高惟岳,峻极於天’。早就听嵩高山是咱们豫州最高的一座山了,今天总算能亲眼它有多高了。”
荀贞笑道:“‘望山跑死马’。嵩山虽已入目,但离咱们还有几十里地。以咱们现在的行速,要想亲眼它有多高,估计最早也要明天喽。”
“那咱们就走快点!反正这路两边都是田野、乡亭,也没什么可的。”
“咱们这次出来可不是为了嵩高山,而是为了采风问谣,岂有过乡不入的道理?”
荀贞也很想早点到嵩山,这个时代的嵩山是个什么样子。他前世时去过嵩山,可前世的嵩山和现在的嵩山肯定不同。时隔一两千年,整个的山势固然不会有什么变化,然而山中的道路、山里的林木、水流却必有差异。只是话回来,查地貌归查地貌,他此次行县的另一个目的:“观采风谣”却也不能忽视。
他向官道的两侧望了望,指向前面,道:“现已入了阳城县境,咱们也该去乡里走走、。前头有个里落。走,咱们装作讨水喝,去地百姓的民坏。”他一骑当先,任紧随其后,宣康忙也驾车跟进。走不多远,从官道下来,转行乡间路,行至里外。
和西乡的诸多里落一样,这个里落也是外有墙垣,墙外植桑。里监门从门边的塾中出来,警惕地打量他们,问道:“诸位有何事?”
荀贞翻身下马,和气笑道:“我们从阳翟来的,要往洛阳去。路上走得渴了,想来讨碗水喝。”
“那颍水里不都是水么?不能喝?”
“远行在外,不敢饮水,若是因此染病,那可就糟糕了。”
里监门犹豫片刻,道:“你们在这儿别动,我给你们取些水来。”
“,。劳驾、劳驾。多谢了。”
任、宣康随着荀贞从车、骑上下来。任瞧着那里监门回去塾中,道:“这个里监门也太胆了吧?咱们只三个人,还能闯入里中杀人放火不成?”
荀贞道:“此时正农人下田劳作之时,里中应没什么人。咱们又骑马带刀的,是面孔,里监门谨慎点也是应该。”近年来两次大疫,地方上横征暴敛,天灾**,因为活不下去而铤而走险、聚集山泽为寇的百姓不在少数。前年,西乡不就遭了流寇么?里监门谨慎心没有过错。
三人等在里外,一群破衣露腚的孩子玩闹着从里中跑出。一面跑,一面唱童谣。
荀贞倾耳,听他们唱的是:“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任笑道:“没想到在这儿也能听到此谣,我还以为只有咱们西乡唱呢。”
“此谣早就唱遍了天下。”
——这首童谣唱的是当今天子之母乐太后。今天子为侯家子,河间王刘开之后,是先帝桓帝的堂侄。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窦武乃遣人至河间迎今天子登基。“河间姹”的就是他母亲。“河间姹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意为其母贪财,聚敛,都聚钱为室了,还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讲的则又是她教天子卖官受钱,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鼓悬鼓求见,主鼓的丞卿却谄顺天子,怒而止之。
这首歌谣也不知是起自何时、源自何地,却只便在这一两年中就唱遍了各地。荀贞拉开坐骑,给跑过来的孩子们让开路,道:“童谣是传播最快的,凡有孩童处,必有童谣在。童子年幼,或许不知歌词之意,但大人岂会不知?贾长沙所谓之‘百姓怨望’,就是这个意思啊。”
他没有想到这次来郡北采风问谣,没有听到有关县长吏、县中豪强的歌谣,却反而先听到了对朝廷不满的童谣,叹息连连。
宣康被他的话吓了一跳,道:“贾长沙所谓之‘百姓怨望’?荀君,这话不敢乱!”贾长沙就是贾谊,他当过长沙王太傅。“百姓怨望”出自他的《过秦论》,下一句是“而海内叛矣”。宣康读过《过秦论》,着实被荀贞吓得不轻。
任不知道他们在什么,但对“怨望”二字还是懂的,道:“老百姓要不埋怨才奇怪呢!荀君,就拿我来。我家也是有些地产的。十年前,咱们西乡起了疫,我阿翁不幸也染上了。为给我阿翁治病,家中想尽了百法。请太平道的上师,不管用;药汤,不管用。阿翁最终还是没能起来,撒手人间。为给阿翁治病,已用了大半家财,再又把阿翁安葬后,家里已无半斗余粮,没有一文余钱。
“这个时候,县廷又下来征收赋税。交不起,就要入狱。里中俗语:‘县官漫漫,冤死者半’,进了狱九死一。没办法,只向乡里的子钱家以地为质,贷钱救济。钱是贷来了,结果还不上。一来二去,地就没了。……,荀君,我都二十多岁了,至今未娶,为何?拿不出聘财啊!要非因得了荀君收留,只怕我早晚要出作赘婿。待到那时,才真是丢尽了我任家的脸面!”
任一脸的“往事不堪回首”,又一脸的对荀贞感激涕零。
他在就食荀贞门下前,连饭都吃不饱,如今跟了荀贞,不但衣食无忧,且因办事得力、忠心耿耿,得了荀贞的信任,被委以“掌管外库”的重任。——荀贞把自己的钱分成了两份,一份是内库,由唐儿掌管;一份是外库,由他管理。虽这钱不是他的,但只要自家忠心,以荀贞的宽厚慷慨,还会少得了他?干上几年,别娶亲,做个富家翁也不难。
孩子们嬉笑着从他们身边跑过,几个胆大的歪头瞅了他们两眼,荀贞回以和善的笑容。
里监门取水出来,用木椀盛着,依然充满警惕,递给荀贞,道:“没有温汤了,只有这些放凉的。喝完了赶紧走罢,——洛阳挺远的。”
荀贞道谢,接过来喝了口,让给宣康、任。
他装着热,抹了一下额头,抬眼瞧天空,笑道:“才三月底,天就这么热了。……,敢问足下,尊姓可是‘解’么?”
“咦?你怎么知道?”
荀贞点了点里门,笑道:“你们这里门上不是写着‘解里’么?足下既为监门,料来也应是里人,必是姓解了。”
“你这行客,眼尖聪慧。”
荀贞顾望里外的田野,装作不经意,道:“你们这地方啊。”
谁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乡里。这个里监门的脸上露出笑容,问道:“怎么了?”
“你瞧,北边就是颍水。凡临水处,必有灵秀汇聚。我猜,你们这个里肯定出过贵人。”
里监门哈哈大笑:“哎哟,没想到你这行客不但眼尖聪慧,还颇有几分眼光。俺们这里中的确出过贵人。”
“噢?我还真猜对了?不知是哪位贵人?”
“俺们阳城有一个大名士,你知是谁么?”
“足下的可是‘天下良辅’?”天下良辅杜周甫,与李膺并称李杜的杜密是阳城人。
“正是。”
荀贞故作惊诧:“杜公莫非是此处人?”
“你这行客,刚夸了你聪慧,怎又糊涂了?俺们里既名为解里,里中自然都是姓解,杜公又怎么可能是俺们这儿的人?……,不过俺的这个里贵人,倒是确与杜公有关。”
“此话怎讲?”
“俺们里中这人给他驾过车。”里监门得意洋洋,炫耀似的道。任、宣康忍不笑了起来。里监门翻脸气,怒道:“有什么可笑的!你们给杜公赶过车么?杜公活着时,天下有多少人想给他驾车却求之不得!瞧你们几个这副尊荣,便是给俺驾车俺都嫌!莫杜公。还笑?”
任怒道:“大胆!”宣康亦是变色,差点就脱口而出:“岂敢在督邮面前放肆无礼?”
荀贞急将他俩制止,深有同感地对那里监门道:“足下所言甚是!我曾听人,颍阴高阳里荀家的六龙先曾给有‘天下楷模’之称的李元礼驾过车,回家后,高兴地对家人:‘今天我终於给李君驾车了’。李公、杜公齐名海内,能给杜公驾车的确是无上的骄傲和荣誉啊。”
里监门回嗔作喜,喜道:“还是你这位行客晓事!”
任、宣康喝完了水,把木椀拿在手中,也不递还过去。荀贞将在西乡与乡民们於田间地垄中交流时练就的闲扯事拿出,东拉西扯与这里监门话,不动声色地转开话题,道:“我这一路走来,虽刚出了阳翟界、进了你们阳城县,可却也见了不少里聚、农田了。实话,还是你们这里的麦苗长势最。我见离河不远的地方种的还有稻子。这两年年景不错,风调雨顺的。你们里中的收成应该都挺吧?”
里监门沉下了脸,道:“,的很!”
荀贞只当没见他变了脸色,依旧满面笑容地道:“早几年接连大疫,总算老天爷开眼,这两年能有个收成。不易,实在不易啊。……,既然收成挺,你们里中的日子应该过得也很是和美。”他向洛阳方向拱了拱手,“全都是因为圣天子在朝,主明臣贤,地方上州郡的牧守、诸县的长吏也都体贴圣情,体恤下民,这才有了百姓安康,海内清晏!”
里监门按捺不,打断了他,冷笑道:“你这行客,知道你是个文儒,不必文绉绉的,什么安康、什么清晏,这些俺都听不懂。”
“足下似对我的话有些不以为然?”
“那孩童们唱的童谣你也听到了。天子圣明不圣明,俺一个鄙人,不知道,但郡里的牧守、县里的长吏们体恤不体恤民,俺却是知道。”
“此话怎讲?郡里新来的太守甚有贤名,……。”
“郡守也许是有贤名,县里的长吏们?嘿嘿,嘿嘿。”
“县里的长吏们怎么了?”
“,的很!”
“难道有残民之事?”
“何止残民!”
“愿闻其详。”
里监门先是被荀贞东拉西扯的消去了警惕,这会儿又被他勾起了怒火,也没多想,愤怒地道:“年年多收口算,年年多征徭役,年年多取訾算!年景、收成又有何用?多打来的粮食全被县廷抢走了!也亏得这两年年景,才没饿死多少人!”
荀贞费了半天劲,等的就是他这番话,瞥了宣康一眼。宣康会意,微微颔首,打起精神开始聆听铭。荀贞问道:“多收口算?”宣康挺配合,立即插口道:“汉家制度,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每人每年百二十钱。就算多收,又能多收到哪里去?”
“多收到哪里去?”
里监门冷笑连连,掐着指头给他们算:“只从今年正旦至今,不足三个月已收了十次算钱。去年一年,总共收了三十六次算钱,平均一个月三次,每人总计缴了六百余钱!……,每个月总有那么几次,乡吏下来收口算,从早到晚不停歇,狗能叫唤上一夜!十来岁的童子,不满十五岁,原只该交口钱二十三,却也要按十五以上来交!一样是每人每年六百余钱。”
——依照朝廷规定,人头税每年只应该在八月时征收一次,但天下诸郡各县基上没有按此行事的。一点的一年收个十几次,坏一点的一年能收上上百次。荀贞在西乡任有秩蔷夫时,倒是有意严格按照朝廷规定办事,减轻百姓负担,奈何上有县廷。县令朱敞虽然清廉,一年里也少不了要收个十来次口算钱,每次或多或少,但加在一块儿也肯定是要超过百二十钱的。
里监门言至此处,怒火中发,愤然道:“一亩地才收几石粮?肥田地也不过三石。一石粮,官价卖百文钱。一个人算赋六百余,要想交够,就需要两亩田。这还没算上田租,三十税一;又有刍稿钱。俺且来问你们,照此计算,一家五口人,得种多少亩地才够交赋税?”
宣康道:“十四五亩。”
“交完赋税,人总得吃饭,又得多少亩地才够一家五口吃饭?”
一家五口人,一年得吃粮八十石,一亩地产三石粮。宣康学过算术,很快算出了得数:“二三十亩。若再加上盐、菜、衣等诸项费用,大约需要五十亩上下”。
“如此,一家五口人要想在纳完赋税后还能吃个饱饭,就非得有六十多亩地不可。诸位,你们去俺们里中,有几户人家能有六十多亩地的?莫六十多亩,便是有二十亩地的都不多!里中大半的民户要么投到大家门下做徒附、宾客,要么辛辛苦苦去给富人帮佣。”
荀贞默然。
他知道百姓活不易,西乡的乡民大部分就很贫苦,如繁阳亭敬老里,满里都是贫户,想买些桑苗,还得他解囊相助。如今听这里监门了地百姓的活,却竟是比西乡还远有不如。至少,在朱敞的治下,西乡的百姓不必缴这么多的算赋口钱,活尽管贫苦,勉强总能度日。
任刚给荀贞过自己家里过过的那些苦日子,此时又听到这个里监门的愤怒倾诉,对他们这里的百姓非常同情,道:“你们每年都要缴这么多的口算钱么?”
“早四五年前,还没缴这么多。那时虽也多缴,可多也不过二三百钱。自从上任县君始,口算钱就多了起来。到了这一任县君,越发多了。”
“唉,这、这,这也缴得也太多了。”
里监门“哼”了两声,冷笑道:“能不多交么?每人应只交百二十钱,如今俺们每人要缴六百余钱。一个人就多交五百钱。俺们里不大,一百多口人,一年就多交五万钱。俺们乡也不大,三十多个里,一个乡每年就多交一二十万钱。俺们阳城也不大,三个乡,一年就多交六十万钱。县君长吏张张嘴,下边的吏员跑跑腿,一年就能多捞六十万钱,……,嘿嘿,能不多交么?”
到这儿,他扭过脸,朝远处田中瞧了眼,那儿有一座高大宽敞的庄园,转回头,又道:“贫户民被口算钱压得直不起腰,那些豪强大户们却因为走通了上边的关系,或者一钱都不交,或者隐瞒户口,少交,又或者干脆直接请托乡吏,把他们该交的转到俺们头上!”
豪强大户和官吏勾结欺压百姓,天下各地皆有。西乡也有,如第三氏,又如高家。高素连时尚的前任、前乡佐黄香都敢打,相中了程偃的妻子就准备强取豪夺,跋扈到何种程度?况且只是少缴、不缴口算钱?也就是荀贞,有荀氏的背景,又得到县令、太守的重,自家也有狠辣的手腕,这才能诛灭第三氏,折服高家,压制其它的乡中大姓不敢乱来。
——当荀贞在西乡时,他的所作所为或许不起眼,然而放之全国,与各地比较,却就很出类拔萃了,也难怪太守、县令都重他,奇其所为。
提起豪强、大姓,这个里监门也是一肚子的气,他愤愤不平地道:“口钱算赋转算到俺们贫户头上倒也罢了,更让人气恼的是訾算!”
“訾算?訾算怎么了?”
“每年訾算之时,豪强、大族家里‘自占’多少就是多少,穷人家里却连多双‘不借’都要加算。搞得整乡的百姓连树都不敢种一株;屋顶漏雨,也不敢多加一块泥!”
——訾算,即财产税。家訾一万,交一百二十钱的税。“自占”就是自己向衙门申报、注册、登家訾。依法,“自占”若有隐瞒、不实等情况,是要受到重罚的。
宣康是西乡父老宣博的族侄。乡里在宣博的面子上,从来没有为难过他家。他又是只管读书,不理外事的。对这个里监门所的种种情形,他只觉得闻所未闻,不敢置信,义愤填膺,大声地质问道:“你们为何不去上告?”
里监门对他此问嗤之以鼻:“上告?往哪儿告去?百姓们因为交不起口算,连孩子都不……。”这个里监门到此处,似是忽然醒悟失言,忙收声闭嘴。
“都不怎样了?”
里监门不肯了,从任手上拿过木椀,转身就走。任叫了他几声,他置若罔闻,快步走回塾中,掩上了门。宣康莫名其妙,对荀贞道:“怎么到半截不了?怎么跑去塾里了?”
荀贞喃喃道:“‘连孩子都不……’,‘连孩子都不……’。”想起了一件曾经听荀衢过的事,熙暖的春阳之下,他却毛骨悚然,只觉如坠冰窟,“难道当年在汝南郡发过的惨事,竟也出现在我颍川了么?”
——
1,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这首歌谣肯定是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润色,只是不知在加工前原文是什么。
2,“自占”就是自己向官寺申报、注册、登家訾。按例,自占后,地方官吏还应该再核实一遍的。
《魏书?曹洪传》:“初,太祖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县平赀。於时谯令平(曹)洪赀财与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赀那得如子廉(洪字)耶’。”
“平赀”即按照家訾的多少,予以平定“户等”。如“大家”、“中家”、“家”或“上家”、“下户”之类。曹洪家很有钱,谯县的县令把他家和曹操家评定为一样的户等。曹操因此很不乐意:“我家哪儿有曹洪家有钱!”曹洪“家富而性吝啬”,他可能是为了躲税而在“自占”的时候隐匿了部分财富,当然,也有可能是谯县的县令不敢把曹操家的户等定在曹洪之下。
3,只从正旦至今,不足三个月,已收了十次算钱。去年一年所收之算钱,一人合近五百钱!每当收算钱之时,从早上到晚上不停歇,狗能叫唤上一夜!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里出土的简牍资料中有有关汉代算赋征收情况的载,按照上边的载,“市阳里”一个里的算赋,五个月内共征了十四次,每“算”合计二百二十七钱,以此推算,全年的算赋每人当在五百钱上下。——凤凰山汉简反应的且是文、景时期的情况。“文景之时,尚且如此,至於其它时期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后汉书?刘宠传》:“他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内容结束-->小说网www.T
<!--~~~~~~~内容~~~~~~-->补上五月二十三号的。
这一更想定时到十点自动更新,没想到一直写到现在,就不定时了,直接更了。虽然底气还是不足,但,……是不是也可以求一下了红票?
——
荀贞沿途指点谈。
过了郑人夜渡颍水与楚师盟之地,前行十来里,乃是阳关聚。
聚者,村也。“聚”和“里”差不多,又有不同,“邑落为聚”,是自发形成的自然村。
此地又是一个古战场。王莽末年,光武帝曾应战莽军於此处。
荀贞策马行上高处,眺望远近,见远近原野开阔,颍水从聚北流过。顺颍水向上,西北百余里外是洛阳;向后顾望东南,五六十里外是昆阳。
他把宣康、任召至身边,问道:“叔业,任,你们可知昆阳之战么?”
宣康知道:“当然知道了。昆阳一战,世祖光武皇帝以弱击强,大败莽军百万。”
“那你又知不知道在昆阳之战前,世祖皇帝曾在此聚迎击莽军?”
“……,不知。”
“当时,王莽遣王寻、王邑带甲士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出洛阳,至颍川,欲南下与汉军决战。时,汉军主力在南阳郡围攻宛城,光武皇帝在昆阳,遂率甲士数千迎敌至此聚,欲逆击之,却因诸将惧莽军兵盛,惶怖不敢战,不得不再又返回昆阳。因方有后来的昆阳之战。”
荀贞一边回忆史书的载,一边观阳关聚周边的地势形貌,叹道:“吴起:当敌人势众的时候,应该‘避之於易,邀之於厄’。这阳关聚无险可守,唯有一河,也难怪当时诸将在见到莽兵盛后,会恐惧后撤。”
“荀君的意思是:世祖皇帝错了?不该选在此处迎敌?”
“不是。世祖皇帝没有错。”荀贞俯察地貌,假设自己是光武,又假设莽军从河对面来,用兵法来验证当时光武帝的迎敌行为,道,“凡战,攻守一也。攻击敌人,正是为了防守。此地离昆阳只有数十里,若不在此处迎敌,则昆阳必陷重围。世祖皇帝迎敌於此,正是为了能更地守昆阳。”
“那既然世祖皇帝没有错,又为何出现诸将惶怖不敢战、退回昆阳的情况呢?”
“世祖皇帝虽没有错,奈何莽军太盛,诸将无勇。将乃一军之胆,将已无胆,如何能战?”
宣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荀贞遥想当年王莽军众百万,甲士四十二万顺河而下的盛大壮观,又遥想当年昆阳守军只有万人的危险处境,再又遥想世祖光武皇帝以偏将军的身份力主守昆阳,并带十三骑突围而出,去定陵、郾县搬来救兵,最终大破莽军的过程,不觉手击马鞍,感触万千地道:“世祖皇帝初起兵时,无马,骑牛战,临敌谨慎,诸将以为怯弱。昆阳一战天下惊,诸将乃诧其勇敢,:‘刘将军平见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
“嗟乎!当其时也,汉之主力正围攻宛城。昆阳若失,则莽军南下再无阻碍,以数十万众挟拔昆阳之威,进击宛城,汉军主力内有宛城未克,外又有强敌来袭,内外受困,如何抵挡?汉必亡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怎能不‘勇’?司马法云:‘凡战,智也。斗,勇也。阵,巧也’。因有智,故有勇。知道了不战则死,才会奋不顾死。诸将无智,不出此战关系存亡,所以不知世祖皇帝为何临敌怯,又为何临大敌勇!”
他吩咐宣康:“把笔墨拿出,将此聚周遭的地势形貌都画下来。”
宣康应诺,取出纸笔,把远近形势绘於纸上。画完了,书字於旁:世祖光武皇帝逆击莽军处。
……
荀贞在高地上停驻了良,将周围的地貌都在了心里,这才带着他们两人回入官道,继续前行。
一路缘河向西北,他远观乡邑,近山川,若遇丘陵、密林之处,便停下来察一番;如再有古战场之地,也会驻马细观。如此这般,行速甚缓,一天下来才走了二三十里地。
因为入夜宵禁,不能再走了,遂投宿入乡中亭舍,把昨晚在郡府里开的“传”拿给亭长了,只是去洛阳游学的。颍川衣冠极盛,游学风浓,经常有郡子弟去外郡、或外郡子弟来郡游学的,那亭长见荀贞、宣康俱皆文质彬彬的,倒也不疑。
当晚,在亭舍了一夜。第二天,早早起来,付过饭钱,复又赶路前行。
又行十余里,入了阳城县界,遥见极远的天地交接处有一抹青黛。荀贞乘坐马上,手搭凉棚,极目眺望,道:“前边那抹绿处应就是嵩山了吧?”
“嵩山?”
“噢!就是嵩高山。”
宣康和任都直起身子,遥观远望。宣康道:“‘嵩高惟岳,峻极於天’。早就听嵩高山是咱们豫州最高的一座山了,今天总算能亲眼它有多高了。”
荀贞笑道:“‘望山跑死马’。嵩山虽已入目,但离咱们还有几十里地。以咱们现在的行速,要想亲眼它有多高,估计最早也要明天喽。”
“那咱们就走快点!反正这路两边都是田野、乡亭,也没什么可的。”
“咱们这次出来可不是为了嵩高山,而是为了采风问谣,岂有过乡不入的道理?”
荀贞也很想早点到嵩山,这个时代的嵩山是个什么样子。他前世时去过嵩山,可前世的嵩山和现在的嵩山肯定不同。时隔一两千年,整个的山势固然不会有什么变化,然而山中的道路、山里的林木、水流却必有差异。只是话回来,查地貌归查地貌,他此次行县的另一个目的:“观采风谣”却也不能忽视。
他向官道的两侧望了望,指向前面,道:“现已入了阳城县境,咱们也该去乡里走走、。前头有个里落。走,咱们装作讨水喝,去地百姓的民坏。”他一骑当先,任紧随其后,宣康忙也驾车跟进。走不多远,从官道下来,转行乡间路,行至里外。
和西乡的诸多里落一样,这个里落也是外有墙垣,墙外植桑。里监门从门边的塾中出来,警惕地打量他们,问道:“诸位有何事?”
荀贞翻身下马,和气笑道:“我们从阳翟来的,要往洛阳去。路上走得渴了,想来讨碗水喝。”
“那颍水里不都是水么?不能喝?”
“远行在外,不敢饮水,若是因此染病,那可就糟糕了。”
里监门犹豫片刻,道:“你们在这儿别动,我给你们取些水来。”
“,。劳驾、劳驾。多谢了。”
任、宣康随着荀贞从车、骑上下来。任瞧着那里监门回去塾中,道:“这个里监门也太胆了吧?咱们只三个人,还能闯入里中杀人放火不成?”
荀贞道:“此时正农人下田劳作之时,里中应没什么人。咱们又骑马带刀的,是面孔,里监门谨慎点也是应该。”近年来两次大疫,地方上横征暴敛,天灾**,因为活不下去而铤而走险、聚集山泽为寇的百姓不在少数。前年,西乡不就遭了流寇么?里监门谨慎心没有过错。
三人等在里外,一群破衣露腚的孩子玩闹着从里中跑出。一面跑,一面唱童谣。
荀贞倾耳,听他们唱的是:“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任笑道:“没想到在这儿也能听到此谣,我还以为只有咱们西乡唱呢。”
“此谣早就唱遍了天下。”
——这首童谣唱的是当今天子之母乐太后。今天子为侯家子,河间王刘开之后,是先帝桓帝的堂侄。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窦武乃遣人至河间迎今天子登基。“河间姹”的就是他母亲。“河间姹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意为其母贪财,聚敛,都聚钱为室了,还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讲的则又是她教天子卖官受钱,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鼓悬鼓求见,主鼓的丞卿却谄顺天子,怒而止之。
这首歌谣也不知是起自何时、源自何地,却只便在这一两年中就唱遍了各地。荀贞拉开坐骑,给跑过来的孩子们让开路,道:“童谣是传播最快的,凡有孩童处,必有童谣在。童子年幼,或许不知歌词之意,但大人岂会不知?贾长沙所谓之‘百姓怨望’,就是这个意思啊。”
他没有想到这次来郡北采风问谣,没有听到有关县长吏、县中豪强的歌谣,却反而先听到了对朝廷不满的童谣,叹息连连。
宣康被他的话吓了一跳,道:“贾长沙所谓之‘百姓怨望’?荀君,这话不敢乱!”贾长沙就是贾谊,他当过长沙王太傅。“百姓怨望”出自他的《过秦论》,下一句是“而海内叛矣”。宣康读过《过秦论》,着实被荀贞吓得不轻。
任不知道他们在什么,但对“怨望”二字还是懂的,道:“老百姓要不埋怨才奇怪呢!荀君,就拿我来。我家也是有些地产的。十年前,咱们西乡起了疫,我阿翁不幸也染上了。为给我阿翁治病,家中想尽了百法。请太平道的上师,不管用;药汤,不管用。阿翁最终还是没能起来,撒手人间。为给阿翁治病,已用了大半家财,再又把阿翁安葬后,家里已无半斗余粮,没有一文余钱。
“这个时候,县廷又下来征收赋税。交不起,就要入狱。里中俗语:‘县官漫漫,冤死者半’,进了狱九死一。没办法,只向乡里的子钱家以地为质,贷钱救济。钱是贷来了,结果还不上。一来二去,地就没了。……,荀君,我都二十多岁了,至今未娶,为何?拿不出聘财啊!要非因得了荀君收留,只怕我早晚要出作赘婿。待到那时,才真是丢尽了我任家的脸面!”
任一脸的“往事不堪回首”,又一脸的对荀贞感激涕零。
他在就食荀贞门下前,连饭都吃不饱,如今跟了荀贞,不但衣食无忧,且因办事得力、忠心耿耿,得了荀贞的信任,被委以“掌管外库”的重任。——荀贞把自己的钱分成了两份,一份是内库,由唐儿掌管;一份是外库,由他管理。虽这钱不是他的,但只要自家忠心,以荀贞的宽厚慷慨,还会少得了他?干上几年,别娶亲,做个富家翁也不难。
孩子们嬉笑着从他们身边跑过,几个胆大的歪头瞅了他们两眼,荀贞回以和善的笑容。
里监门取水出来,用木椀盛着,依然充满警惕,递给荀贞,道:“没有温汤了,只有这些放凉的。喝完了赶紧走罢,——洛阳挺远的。”
荀贞道谢,接过来喝了口,让给宣康、任。
他装着热,抹了一下额头,抬眼瞧天空,笑道:“才三月底,天就这么热了。……,敢问足下,尊姓可是‘解’么?”
“咦?你怎么知道?”
荀贞点了点里门,笑道:“你们这里门上不是写着‘解里’么?足下既为监门,料来也应是里人,必是姓解了。”
“你这行客,眼尖聪慧。”
荀贞顾望里外的田野,装作不经意,道:“你们这地方啊。”
谁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乡里。这个里监门的脸上露出笑容,问道:“怎么了?”
“你瞧,北边就是颍水。凡临水处,必有灵秀汇聚。我猜,你们这个里肯定出过贵人。”
里监门哈哈大笑:“哎哟,没想到你这行客不但眼尖聪慧,还颇有几分眼光。俺们这里中的确出过贵人。”
“噢?我还真猜对了?不知是哪位贵人?”
“俺们阳城有一个大名士,你知是谁么?”
“足下的可是‘天下良辅’?”天下良辅杜周甫,与李膺并称李杜的杜密是阳城人。
“正是。”
荀贞故作惊诧:“杜公莫非是此处人?”
“你这行客,刚夸了你聪慧,怎又糊涂了?俺们里既名为解里,里中自然都是姓解,杜公又怎么可能是俺们这儿的人?……,不过俺的这个里贵人,倒是确与杜公有关。”
“此话怎讲?”
“俺们里中这人给他驾过车。”里监门得意洋洋,炫耀似的道。任、宣康忍不笑了起来。里监门翻脸气,怒道:“有什么可笑的!你们给杜公赶过车么?杜公活着时,天下有多少人想给他驾车却求之不得!瞧你们几个这副尊荣,便是给俺驾车俺都嫌!莫杜公。还笑?”
任怒道:“大胆!”宣康亦是变色,差点就脱口而出:“岂敢在督邮面前放肆无礼?”
荀贞急将他俩制止,深有同感地对那里监门道:“足下所言甚是!我曾听人,颍阴高阳里荀家的六龙先曾给有‘天下楷模’之称的李元礼驾过车,回家后,高兴地对家人:‘今天我终於给李君驾车了’。李公、杜公齐名海内,能给杜公驾车的确是无上的骄傲和荣誉啊。”
里监门回嗔作喜,喜道:“还是你这位行客晓事!”
任、宣康喝完了水,把木椀拿在手中,也不递还过去。荀贞将在西乡与乡民们於田间地垄中交流时练就的闲扯事拿出,东拉西扯与这里监门话,不动声色地转开话题,道:“我这一路走来,虽刚出了阳翟界、进了你们阳城县,可却也见了不少里聚、农田了。实话,还是你们这里的麦苗长势最。我见离河不远的地方种的还有稻子。这两年年景不错,风调雨顺的。你们里中的收成应该都挺吧?”
里监门沉下了脸,道:“,的很!”
荀贞只当没见他变了脸色,依旧满面笑容地道:“早几年接连大疫,总算老天爷开眼,这两年能有个收成。不易,实在不易啊。……,既然收成挺,你们里中的日子应该过得也很是和美。”他向洛阳方向拱了拱手,“全都是因为圣天子在朝,主明臣贤,地方上州郡的牧守、诸县的长吏也都体贴圣情,体恤下民,这才有了百姓安康,海内清晏!”
里监门按捺不,打断了他,冷笑道:“你这行客,知道你是个文儒,不必文绉绉的,什么安康、什么清晏,这些俺都听不懂。”
“足下似对我的话有些不以为然?”
“那孩童们唱的童谣你也听到了。天子圣明不圣明,俺一个鄙人,不知道,但郡里的牧守、县里的长吏们体恤不体恤民,俺却是知道。”
“此话怎讲?郡里新来的太守甚有贤名,……。”
“郡守也许是有贤名,县里的长吏们?嘿嘿,嘿嘿。”
“县里的长吏们怎么了?”
“,的很!”
“难道有残民之事?”
“何止残民!”
“愿闻其详。”
里监门先是被荀贞东拉西扯的消去了警惕,这会儿又被他勾起了怒火,也没多想,愤怒地道:“年年多收口算,年年多征徭役,年年多取訾算!年景、收成又有何用?多打来的粮食全被县廷抢走了!也亏得这两年年景,才没饿死多少人!”
荀贞费了半天劲,等的就是他这番话,瞥了宣康一眼。宣康会意,微微颔首,打起精神开始聆听铭。荀贞问道:“多收口算?”宣康挺配合,立即插口道:“汉家制度,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每人每年百二十钱。就算多收,又能多收到哪里去?”
“多收到哪里去?”
里监门冷笑连连,掐着指头给他们算:“只从今年正旦至今,不足三个月已收了十次算钱。去年一年,总共收了三十六次算钱,平均一个月三次,每人总计缴了六百余钱!……,每个月总有那么几次,乡吏下来收口算,从早到晚不停歇,狗能叫唤上一夜!十来岁的童子,不满十五岁,原只该交口钱二十三,却也要按十五以上来交!一样是每人每年六百余钱。”
——依照朝廷规定,人头税每年只应该在八月时征收一次,但天下诸郡各县基上没有按此行事的。一点的一年收个十几次,坏一点的一年能收上上百次。荀贞在西乡任有秩蔷夫时,倒是有意严格按照朝廷规定办事,减轻百姓负担,奈何上有县廷。县令朱敞虽然清廉,一年里也少不了要收个十来次口算钱,每次或多或少,但加在一块儿也肯定是要超过百二十钱的。
里监门言至此处,怒火中发,愤然道:“一亩地才收几石粮?肥田地也不过三石。一石粮,官价卖百文钱。一个人算赋六百余,要想交够,就需要两亩田。这还没算上田租,三十税一;又有刍稿钱。俺且来问你们,照此计算,一家五口人,得种多少亩地才够交赋税?”
宣康道:“十四五亩。”
“交完赋税,人总得吃饭,又得多少亩地才够一家五口吃饭?”
一家五口人,一年得吃粮八十石,一亩地产三石粮。宣康学过算术,很快算出了得数:“二三十亩。若再加上盐、菜、衣等诸项费用,大约需要五十亩上下”。
“如此,一家五口人要想在纳完赋税后还能吃个饱饭,就非得有六十多亩地不可。诸位,你们去俺们里中,有几户人家能有六十多亩地的?莫六十多亩,便是有二十亩地的都不多!里中大半的民户要么投到大家门下做徒附、宾客,要么辛辛苦苦去给富人帮佣。”
荀贞默然。
他知道百姓活不易,西乡的乡民大部分就很贫苦,如繁阳亭敬老里,满里都是贫户,想买些桑苗,还得他解囊相助。如今听这里监门了地百姓的活,却竟是比西乡还远有不如。至少,在朱敞的治下,西乡的百姓不必缴这么多的算赋口钱,活尽管贫苦,勉强总能度日。
任刚给荀贞过自己家里过过的那些苦日子,此时又听到这个里监门的愤怒倾诉,对他们这里的百姓非常同情,道:“你们每年都要缴这么多的口算钱么?”
“早四五年前,还没缴这么多。那时虽也多缴,可多也不过二三百钱。自从上任县君始,口算钱就多了起来。到了这一任县君,越发多了。”
“唉,这、这,这也缴得也太多了。”
里监门“哼”了两声,冷笑道:“能不多交么?每人应只交百二十钱,如今俺们每人要缴六百余钱。一个人就多交五百钱。俺们里不大,一百多口人,一年就多交五万钱。俺们乡也不大,三十多个里,一个乡每年就多交一二十万钱。俺们阳城也不大,三个乡,一年就多交六十万钱。县君长吏张张嘴,下边的吏员跑跑腿,一年就能多捞六十万钱,……,嘿嘿,能不多交么?”
到这儿,他扭过脸,朝远处田中瞧了眼,那儿有一座高大宽敞的庄园,转回头,又道:“贫户民被口算钱压得直不起腰,那些豪强大户们却因为走通了上边的关系,或者一钱都不交,或者隐瞒户口,少交,又或者干脆直接请托乡吏,把他们该交的转到俺们头上!”
豪强大户和官吏勾结欺压百姓,天下各地皆有。西乡也有,如第三氏,又如高家。高素连时尚的前任、前乡佐黄香都敢打,相中了程偃的妻子就准备强取豪夺,跋扈到何种程度?况且只是少缴、不缴口算钱?也就是荀贞,有荀氏的背景,又得到县令、太守的重,自家也有狠辣的手腕,这才能诛灭第三氏,折服高家,压制其它的乡中大姓不敢乱来。
——当荀贞在西乡时,他的所作所为或许不起眼,然而放之全国,与各地比较,却就很出类拔萃了,也难怪太守、县令都重他,奇其所为。
提起豪强、大姓,这个里监门也是一肚子的气,他愤愤不平地道:“口钱算赋转算到俺们贫户头上倒也罢了,更让人气恼的是訾算!”
“訾算?訾算怎么了?”
“每年訾算之时,豪强、大族家里‘自占’多少就是多少,穷人家里却连多双‘不借’都要加算。搞得整乡的百姓连树都不敢种一株;屋顶漏雨,也不敢多加一块泥!”
——訾算,即财产税。家訾一万,交一百二十钱的税。“自占”就是自己向衙门申报、注册、登家訾。依法,“自占”若有隐瞒、不实等情况,是要受到重罚的。
宣康是西乡父老宣博的族侄。乡里在宣博的面子上,从来没有为难过他家。他又是只管读书,不理外事的。对这个里监门所的种种情形,他只觉得闻所未闻,不敢置信,义愤填膺,大声地质问道:“你们为何不去上告?”
里监门对他此问嗤之以鼻:“上告?往哪儿告去?百姓们因为交不起口算,连孩子都不……。”这个里监门到此处,似是忽然醒悟失言,忙收声闭嘴。
“都不怎样了?”
里监门不肯了,从任手上拿过木椀,转身就走。任叫了他几声,他置若罔闻,快步走回塾中,掩上了门。宣康莫名其妙,对荀贞道:“怎么到半截不了?怎么跑去塾里了?”
荀贞喃喃道:“‘连孩子都不……’,‘连孩子都不……’。”想起了一件曾经听荀衢过的事,熙暖的春阳之下,他却毛骨悚然,只觉如坠冰窟,“难道当年在汝南郡发过的惨事,竟也出现在我颍川了么?”
——
1,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这首歌谣肯定是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润色,只是不知在加工前原文是什么。
2,“自占”就是自己向官寺申报、注册、登家訾。按例,自占后,地方官吏还应该再核实一遍的。
《魏书?曹洪传》:“初,太祖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县平赀。於时谯令平(曹)洪赀财与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赀那得如子廉(洪字)耶’。”
“平赀”即按照家訾的多少,予以平定“户等”。如“大家”、“中家”、“家”或“上家”、“下户”之类。曹洪家很有钱,谯县的县令把他家和曹操家评定为一样的户等。曹操因此很不乐意:“我家哪儿有曹洪家有钱!”曹洪“家富而性吝啬”,他可能是为了躲税而在“自占”的时候隐匿了部分财富,当然,也有可能是谯县的县令不敢把曹操家的户等定在曹洪之下。
3,只从正旦至今,不足三个月,已收了十次算钱。去年一年所收之算钱,一人合近五百钱!每当收算钱之时,从早上到晚上不停歇,狗能叫唤上一夜!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里出土的简牍资料中有有关汉代算赋征收情况的载,按照上边的载,“市阳里”一个里的算赋,五个月内共征了十四次,每“算”合计二百二十七钱,以此推算,全年的算赋每人当在五百钱上下。——凤凰山汉简反应的且是文、景时期的情况。“文景之时,尚且如此,至於其它时期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后汉书?刘宠传》:“他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内容结束-->小说网ww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