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兵营与火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我的妖娆大明最新章节!
留守大营的六位千户官得到消息之后,都以最高规格,带着大量中下级军官,在大营门口迎上了两位指挥佥事大人。
毕竟赵佥事暂且不论,徐大少可是掌握着大家生死的真正大佬,这一点锦衣卫的任何一个百户及以上军官都心知肚明。只要能搏他一个舒坦,甚至如果能得到他的赞许和保证,相信当中大多数人都愿意做他的狗。即使性子孤傲倔强一些的,也绝不可能主动找死,尽可能会拿出谦卑的下级对待上级的态度来。
平日里,本就缺额严重的锦衣卫堂官们一般不会常驻大营,而这座大营的日常管理便由驻营的六位千户官共同负责,其中又有一位较为特殊。
这六位千户官中的五位,是普通的千户官,采用轮值的方式主持大营日常工作。大致以对应的千户所人员的轮值为标准,到大营轮值,并且中途也有可能因为具体事务被临时抽调。
只有一位姓徐的千户,情况较为特殊。其执掌一个千户所的锦衣卫火器部队,同时兼任工部军器局辖下工坊生产的火器核查验收之职,因此不再参与锦衣卫的其他任务,基本上一直驻留大营。
而在这个锦衣卫大营的隔壁,就是工部军器局的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工坊。其中驻扎了集中在应天的超过半数的正式编制匠户,尤其是专职于火器制造的匠户,几乎全部集中在此。
从这个安排上来看,朱元璋确实很充分地认识到了火器在军事领域应用的重要作用,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制定的匠户制度最终因为管理不善,扼制了明军火器制造产业,但这也是其细节制定上的不周全,而非是有意为之。
此处顺便简单一说,中国在明朝时期,火器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极为多样。除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建设落后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也可以与之并列为三大最重要的因素。一点是投入产出需求:欧洲火器大发展,是伴随着掠夺战争而展开的,而且内部竞争激烈,其动力远比不依靠火器也能直接碾压周边的明帝国要强得多。
其二是点错了科技树。点错科技树这一点,其实是世界领先势力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明朝的火器发展,主要的问题其实就是过分追求片面性能,而忽视了平衡性,或者说没有找到火器的几项核心性能的平衡点。比如弗朗机,射速爆炸,但威力精度略显不足;红夷大炮威力爆炸,可射速和机动性令人绝望;另外还有三眼铳、火龙出水、一窝蜂之类典型的邪教产物。
当然,在诸多脑洞之中,也不乏虎蹲炮这种真正的神器,可惜其威力有限,又受制于后期的形势,地位逐渐尴尬,最终因生不逢时而退出舞台。然而徐大少的到来,注定了会使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少这科技树的弯路,是不可能的了,毕竟他作为一个半吊子近代战争史爱好者,对世界热武器发展概况,也算是一清二楚。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就算是他知道原理,也不可能直接弄出导弹航母来。
首先简单检阅了一番大营的日常训练。
即使徐钦并不太懂这个年代的军事理论知识,也猜测这些可能有故意作秀的成分,但数千威武高大的军士,齐齐身着寒光甲,舞动亮银枪,也确实足够震撼人心。数千人操练动作整齐划一,战吼声铿锵有力且融为一体,就算是作秀,那也无疑需要极高的水平才能做得出来。
而令徐钦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座大营之中,甚至还有数千匹战马,更有不少军士正在训练骑术。虽说大明并不像前宋一般稀缺战马,混编部队也见怪不怪。可徐钦从未听说过,这锦衣卫居然还编制有数量不小的骑兵。
“小公爷,这些是我们锦衣卫和旗手卫训练骑术之所在,平日里若有骑行护驾或出外公干的任务,通常也都是在此提取马匹。”这赵佥事也是个老油子,从徐钦一闪而逝的惊讶表情中,马上就看明白了他大致想法。
经他这么一解释,徐钦也很快反应过来,这并非是专业骑兵部队,而是普遍性的骑术训练。
身为天子亲军,锦衣卫和普通卫所,甚至其他上十二卫都完全不同。即使是普通的军士,也会有很多骑行公干的机会,比如皇帝或亲王骑行外出,锦衣卫人员作为最核心的护卫团队,自然也是要骑行跟随的,又比如说缇骑外出查案、抓捕,肯定也免不了要采取这个年代最快的交通方式:骑马。如此一来,锦衣卫上下自然就都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骑术,至少也要能装样子和赶路得没问题才行。
大致巡视了一遍这座锦衣卫大营,对这个时代的军事训练,徐钦其实并没有什么太高的造诣,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来这里,其实也不过就是个领导视察,顺带混个熟练的意思。而在完成了这些基本操作之后,徐钦这才扭头扎入了火器部队的营区。
由于深知未来的时代必然是火器的时代,因此徐钦较此时的任何人都更重视火器。既然有机会能够得到一支火器试验部队的指挥权,那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自然就是将开发新火器进行到底,甚至由此吹响帝国军事改革的号角。
不过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徐钦满怀期待地去亲眼见到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的时候,心情只能用大失所望来形容。如果用精美这个词来形容,想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徐钦可以想象,这些东西如果完好无损地拿到六百年或者更往后,绝对可以在古董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由于是皇家卫队特供装备,哪怕是最基础的单兵小型火铳,铳身等处皆有精美的花纹装饰,但这对实际战斗力而言并没有什么卵用。
典型的明初火门枪造型,主体部分外壁直径大约有两寸八分,内径则约为八分,受限于工艺水平和威力考量,设有肥大的发射药室,并且将枪托也直接一体铸造而成,总重超过二十斤。发射二钱铅子,最大射程一百二十步,五十步之内可透重甲。
好吧,如果不考虑其令人无力吐槽的重量,以及差不多一分钟一发的射速,名为单兵火器,实际上其实需要一个主射手控制瞄准,或者说大致的射击方向,还要一个辅助射手从旁点火,等等一系列缺点,唯一能让徐钦认可的,也就只能威力还算过得去。毕竟其相比于弩箭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较低、制造相对简单、对使用者要求较低,最重要的是,破甲能力却明显超出,更附带超强声光效果。
但这仅有的两个优点绝不可能使其成为未来战争的顶梁柱,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实际上,从大规模成熟应用的火门枪到火绳枪,再到燧发枪,长达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出现绝对的科技壁垒,最关键的其实就只是创意,其次一点就是制造工艺进步。而这两点其实并不难,甚至也正是徐钦的最大优势。
创意自不必说,随便来个稍微有点儿历史常识的人都能做得八九不离十。他的目标是直接跳过火绳枪,采取燧发的方式,直接就可以节约差不多两百年的胡乱摸索时间。虽说这种跨代的领先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特别是目前生产力还算比较高的中亚地区势力,最多二十年时间就能跟上。可先发优势毕竟是存在的,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做很多事了。再说,以明帝国的体量优势,即使是保持科技水平的对等,那也绝对足够吊打这个星球上的任何其他势力。
同时在工艺方面,由于对欧洲近代史略有涉猎,尤其是对部分军事战史的了解,让他具备了极为适合这个年代的“高科技”知识储备。
单兵火器的核心部件:枪管,可采用交叠锻造的方式生产,而大中型火炮则在铸造工艺上想想办法,做好科学规划的框架,也能产生巨大的飞跃式进步。最后再在火药上面动一动脑筋,比如提高粉末混合度,颗粒化制作,甚至加入新成分等方式,也能极大提高其威力。如果再加上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加持,这个优势还能进一步扩大。
如此一来,至少在燧发时代继续保持领跑优势就没问题了。至于再往后,那就是制度和体量优势的延续,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估计以徐钦的寿命,最多也就是留下一些准备和提示了。
一边想着未来的规划,一边继续查验帝国现有的最先进的装备。
除了小型单兵火铳,明军还大量装备了大中型铁炮。由于相对比较缺乏铜矿资源,因此明代的火器主要也是以铁质为主,尤其是铁炮的大规模应用,和欧洲及中亚此时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以铜炮为主的流派区别较大。
这除了资源的开发和分配问题之外,可能比较重要的还是中国的冶铁业目前是明显领先于世界的缘故。每年超过一千万斤的铁产量,虽然和后世相比也就是一个杂牌四五线作坊式小铁厂的水准,但放在这个时代,几乎已经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产量之和,甚至更多!
而就冶炼技术而言,灌钢法已经在中国传承改进了近千年,已极为成熟的技术,甚至在十九世纪近代炒钢法出现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技术,此后不久出现的苏钢更是鼎鼎有名的高级特种钢。
大致衡量了一下当前的实际情况,只能说是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钢制火枪枪管及相应零部件的生产完全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而且大中型火炮直接进入钢制时代也有一定优势。但不利的地方在于,恐怕短期内火炮的制造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不过不要紧,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再加上自己的辅助,搞这种程度的技术攻关其实也算不上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留守大营的六位千户官得到消息之后,都以最高规格,带着大量中下级军官,在大营门口迎上了两位指挥佥事大人。
毕竟赵佥事暂且不论,徐大少可是掌握着大家生死的真正大佬,这一点锦衣卫的任何一个百户及以上军官都心知肚明。只要能搏他一个舒坦,甚至如果能得到他的赞许和保证,相信当中大多数人都愿意做他的狗。即使性子孤傲倔强一些的,也绝不可能主动找死,尽可能会拿出谦卑的下级对待上级的态度来。
平日里,本就缺额严重的锦衣卫堂官们一般不会常驻大营,而这座大营的日常管理便由驻营的六位千户官共同负责,其中又有一位较为特殊。
这六位千户官中的五位,是普通的千户官,采用轮值的方式主持大营日常工作。大致以对应的千户所人员的轮值为标准,到大营轮值,并且中途也有可能因为具体事务被临时抽调。
只有一位姓徐的千户,情况较为特殊。其执掌一个千户所的锦衣卫火器部队,同时兼任工部军器局辖下工坊生产的火器核查验收之职,因此不再参与锦衣卫的其他任务,基本上一直驻留大营。
而在这个锦衣卫大营的隔壁,就是工部军器局的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工坊。其中驻扎了集中在应天的超过半数的正式编制匠户,尤其是专职于火器制造的匠户,几乎全部集中在此。
从这个安排上来看,朱元璋确实很充分地认识到了火器在军事领域应用的重要作用,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制定的匠户制度最终因为管理不善,扼制了明军火器制造产业,但这也是其细节制定上的不周全,而非是有意为之。
此处顺便简单一说,中国在明朝时期,火器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极为多样。除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建设落后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也可以与之并列为三大最重要的因素。一点是投入产出需求:欧洲火器大发展,是伴随着掠夺战争而展开的,而且内部竞争激烈,其动力远比不依靠火器也能直接碾压周边的明帝国要强得多。
其二是点错了科技树。点错科技树这一点,其实是世界领先势力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明朝的火器发展,主要的问题其实就是过分追求片面性能,而忽视了平衡性,或者说没有找到火器的几项核心性能的平衡点。比如弗朗机,射速爆炸,但威力精度略显不足;红夷大炮威力爆炸,可射速和机动性令人绝望;另外还有三眼铳、火龙出水、一窝蜂之类典型的邪教产物。
当然,在诸多脑洞之中,也不乏虎蹲炮这种真正的神器,可惜其威力有限,又受制于后期的形势,地位逐渐尴尬,最终因生不逢时而退出舞台。然而徐大少的到来,注定了会使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少这科技树的弯路,是不可能的了,毕竟他作为一个半吊子近代战争史爱好者,对世界热武器发展概况,也算是一清二楚。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就算是他知道原理,也不可能直接弄出导弹航母来。
首先简单检阅了一番大营的日常训练。
即使徐钦并不太懂这个年代的军事理论知识,也猜测这些可能有故意作秀的成分,但数千威武高大的军士,齐齐身着寒光甲,舞动亮银枪,也确实足够震撼人心。数千人操练动作整齐划一,战吼声铿锵有力且融为一体,就算是作秀,那也无疑需要极高的水平才能做得出来。
而令徐钦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座大营之中,甚至还有数千匹战马,更有不少军士正在训练骑术。虽说大明并不像前宋一般稀缺战马,混编部队也见怪不怪。可徐钦从未听说过,这锦衣卫居然还编制有数量不小的骑兵。
“小公爷,这些是我们锦衣卫和旗手卫训练骑术之所在,平日里若有骑行护驾或出外公干的任务,通常也都是在此提取马匹。”这赵佥事也是个老油子,从徐钦一闪而逝的惊讶表情中,马上就看明白了他大致想法。
经他这么一解释,徐钦也很快反应过来,这并非是专业骑兵部队,而是普遍性的骑术训练。
身为天子亲军,锦衣卫和普通卫所,甚至其他上十二卫都完全不同。即使是普通的军士,也会有很多骑行公干的机会,比如皇帝或亲王骑行外出,锦衣卫人员作为最核心的护卫团队,自然也是要骑行跟随的,又比如说缇骑外出查案、抓捕,肯定也免不了要采取这个年代最快的交通方式:骑马。如此一来,锦衣卫上下自然就都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骑术,至少也要能装样子和赶路得没问题才行。
大致巡视了一遍这座锦衣卫大营,对这个时代的军事训练,徐钦其实并没有什么太高的造诣,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来这里,其实也不过就是个领导视察,顺带混个熟练的意思。而在完成了这些基本操作之后,徐钦这才扭头扎入了火器部队的营区。
由于深知未来的时代必然是火器的时代,因此徐钦较此时的任何人都更重视火器。既然有机会能够得到一支火器试验部队的指挥权,那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自然就是将开发新火器进行到底,甚至由此吹响帝国军事改革的号角。
不过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徐钦满怀期待地去亲眼见到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的时候,心情只能用大失所望来形容。如果用精美这个词来形容,想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徐钦可以想象,这些东西如果完好无损地拿到六百年或者更往后,绝对可以在古董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由于是皇家卫队特供装备,哪怕是最基础的单兵小型火铳,铳身等处皆有精美的花纹装饰,但这对实际战斗力而言并没有什么卵用。
典型的明初火门枪造型,主体部分外壁直径大约有两寸八分,内径则约为八分,受限于工艺水平和威力考量,设有肥大的发射药室,并且将枪托也直接一体铸造而成,总重超过二十斤。发射二钱铅子,最大射程一百二十步,五十步之内可透重甲。
好吧,如果不考虑其令人无力吐槽的重量,以及差不多一分钟一发的射速,名为单兵火器,实际上其实需要一个主射手控制瞄准,或者说大致的射击方向,还要一个辅助射手从旁点火,等等一系列缺点,唯一能让徐钦认可的,也就只能威力还算过得去。毕竟其相比于弩箭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较低、制造相对简单、对使用者要求较低,最重要的是,破甲能力却明显超出,更附带超强声光效果。
但这仅有的两个优点绝不可能使其成为未来战争的顶梁柱,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实际上,从大规模成熟应用的火门枪到火绳枪,再到燧发枪,长达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出现绝对的科技壁垒,最关键的其实就只是创意,其次一点就是制造工艺进步。而这两点其实并不难,甚至也正是徐钦的最大优势。
创意自不必说,随便来个稍微有点儿历史常识的人都能做得八九不离十。他的目标是直接跳过火绳枪,采取燧发的方式,直接就可以节约差不多两百年的胡乱摸索时间。虽说这种跨代的领先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特别是目前生产力还算比较高的中亚地区势力,最多二十年时间就能跟上。可先发优势毕竟是存在的,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做很多事了。再说,以明帝国的体量优势,即使是保持科技水平的对等,那也绝对足够吊打这个星球上的任何其他势力。
同时在工艺方面,由于对欧洲近代史略有涉猎,尤其是对部分军事战史的了解,让他具备了极为适合这个年代的“高科技”知识储备。
单兵火器的核心部件:枪管,可采用交叠锻造的方式生产,而大中型火炮则在铸造工艺上想想办法,做好科学规划的框架,也能产生巨大的飞跃式进步。最后再在火药上面动一动脑筋,比如提高粉末混合度,颗粒化制作,甚至加入新成分等方式,也能极大提高其威力。如果再加上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加持,这个优势还能进一步扩大。
如此一来,至少在燧发时代继续保持领跑优势就没问题了。至于再往后,那就是制度和体量优势的延续,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估计以徐钦的寿命,最多也就是留下一些准备和提示了。
一边想着未来的规划,一边继续查验帝国现有的最先进的装备。
除了小型单兵火铳,明军还大量装备了大中型铁炮。由于相对比较缺乏铜矿资源,因此明代的火器主要也是以铁质为主,尤其是铁炮的大规模应用,和欧洲及中亚此时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以铜炮为主的流派区别较大。
这除了资源的开发和分配问题之外,可能比较重要的还是中国的冶铁业目前是明显领先于世界的缘故。每年超过一千万斤的铁产量,虽然和后世相比也就是一个杂牌四五线作坊式小铁厂的水准,但放在这个时代,几乎已经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产量之和,甚至更多!
而就冶炼技术而言,灌钢法已经在中国传承改进了近千年,已极为成熟的技术,甚至在十九世纪近代炒钢法出现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技术,此后不久出现的苏钢更是鼎鼎有名的高级特种钢。
大致衡量了一下当前的实际情况,只能说是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钢制火枪枪管及相应零部件的生产完全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而且大中型火炮直接进入钢制时代也有一定优势。但不利的地方在于,恐怕短期内火炮的制造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不过不要紧,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再加上自己的辅助,搞这种程度的技术攻关其实也算不上是不可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