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世间安得两全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我的妖娆大明最新章节!
“徐小子,你说这世事为何总是不得两全?”
在朱元璋的特意吩咐之下,其余的护卫侍从都落后了二人一大截,唯有徐钦紧跟在他近旁。
“陛下,臣以为,世事并非是不得两全,只是凡是都有因果,有因才有果,而有得却也必定有失,此乃自然之理。只是人往往只想得果却不想种因,又或是什么都想要,故而徒增烦恼罢了。”面对朱元璋的突然有感而问,徐钦依然保持着极度的冷静。
“呵呵,莫非你还信佛不成?”
朱元璋闻言,扭头带着戏谑的眼神瞄了他一眼。
“回陛下,臣不怎么信佛,臣只信陛下的英明神武!这天下能得太平美满,臣能有荣华富贵,全赖陛下之神武英名,若是满天神佛真有莫大的庇佑之能,那昔日庙里的和尚岂能饿死?臣只是觉得,他们说的有些话还是有点儿道理的,所以就随便说说,也不知是不是佛家箴言。”
“哈哈哈!你真是个小滑头!相信就算是真有佛,怕是贡品也要被你给骗了去。”朱元璋听他两句正经没有,便又开始插科打诨,不由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他很喜欢徐钦这种风格,乍一听诙谐幽默,仔细一品却又貌似还靠谱。
“臣不敢,不过若是真有佛,他们又真是法力无边,那自然也用不着贡品,有没有也就无所谓了。”
“是啊,若是佛也需要人间献上香火供奉,自然也就无甚稀奇的了。因果得失,那你说说,朕有何得失?”
“臣不敢妄议朝政。”
“有什么不敢的?你不就是有话想说么?朕恕你无罪,你想说什么就说来看看吧!”朱元璋的心情好转,不过其思维可一直不曾有半点真的放松,故而很容易便听出了徐钦的话外之音。
“那臣就斗胆妄议了!还望陛下莫要怪罪。就拿卫所和海禁两策来说吧!创建卫所,确实可以起到寓兵于农的效果,陛下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粮秣,自然是大大的善政。可相应的,士卒屯田自养,则必然将大量精力用于耕种,时日一长,必然疏于战阵。其实陛下也明白,像重要的京卫、边兵,还是得朝廷拨付粮草军饷才可保证较高的战力。此乃其一,在军队士卒上的花费和他们的战力,就是鱼和熊掌,不可面面兼得。再说海禁,海禁一策确实可安靖海疆,但资货往来本是常情,况沿海多山、少良田,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之民也早已习惯出海打渔或海运货物补充家资,如今陛下禁片板不得下海,虽可让百姓不枉受刀兵,可也断了他们半条持家之路,故而臣时有听闻,海边百姓生活不免有些困苦。此乃其二,平安和富足,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听他这话,朱元璋暗暗有些诧异,照理来说徐钦不会看不出来他想暗示的是什么,可偏偏费了好大的劲,却扯的是一通卫所和海禁的事情。这和他原本估计的完全不同,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啊!
实际上,徐钦也心里也明白,这应该是朱棣临走之前的那一套组合拳引起的效果。这个老四几乎完美的表现,说没有给朱元璋造成任何触动,那肯定是扯淡,要打仗能打仗,要安民也能安民,要决断有决断。而且最重要的做事沉稳,不像老二老三之流,三天两头惹点事出来,几乎从小到大从来都没出过什么纰漏,也能礼贤下士,除了长幼排序几乎就是个完美的继承人。
但这长幼却是最大的问题,涉及到日后江山传承的传统问题。传统这个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也无法准确的言述,却是实打实存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未来的关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前唐自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弑兄囚父上位,树立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反面例子之后,几乎每一次传承都是鲜血淋漓,宫廷政变此起彼伏,近三百年的国祚中,仅是规模较大、历史有名的政变就有:神龙、唐隆、景龙、马嵬、甘露等一大串,如果在算上名气比较小的、没成功的,更是有二三十起,整个大明宫的朱红色几乎全是由李唐皇室的鲜血浇染成的。朱元璋本就是个重亲情的人,当然不愿意见到日后出现此等可怕的景象,因此长幼有序就成了他最大的坚持。
徐钦很清楚这一点,而且现在名分既定,在朱允炆没有犯下大错的情况下,哪怕是朱元璋再感动于朱棣的好,也不可能突然就改变主意。所以多说无益,反而有可能暴露自己的倾向,倒不如东拉西扯一通,顺便强调自己站在绝对中立的位置上,以图后面的关键机会。
当然了,他说得这些其实也不是完全的胡扯,相信以朱元璋的聪明,并不难看出这些政策的危险和弊端。如果机会合适,他不介意在这些遗毒上面打开一个口子,只要有了一个口子,后面要进一步改革,阻力也就自然会小很多。
“那你倒是说说,该怎么个取舍法?”
“以小子浅见,凡事过犹不及。其实在卫所上面,陛下应该早已想到了,咱们还是得要一些专事征战的卫所。实际上就是把卫所分为两部,一部就是专职战兵,可谓之为主兵;一部半农半兵,寓兵于农,却也不彻底废了操练,还可以承担内地安靖地方之任,可谓之预备兵或辅兵。有征战,自然是主兵先上,万一规模较大,需进一步增加兵力,再由辅兵经过整训之后加以补充,此等进退有序,自然不虞兵无战力。而海禁方面,禁自然是要禁的,可也不妨开几个口岸,允服从王化的海外藩属持令交易,以为榜样和赏赐,同时也能适当学习前宋以海贸获利,充实国库之益,岂不一举多得?”
“嗯,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大体其实都是堵不如疏的路子。朕会考虑考虑,另外你也再先想想详细的陈条,待此间事了,再合计合计这些事。”
“臣遵旨。”徐钦当然明白他所说的“此间事”是什么事了。
“对了,说起此间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回陛下,臣这边已经准备妥当,而且锦衣卫众人大多也对陛下忠心耿耿,想必一两个人的去留,只要师出有名,完全不会引起什么麻烦。”
“哦?师出有名?你还想说什么?”朱元璋瞬间就听出来猫腻了。
“陛下明察秋毫,臣五体投地!”
“废话,说!”
“臣以为,这蒋瓛的事情,陛下不当下重刑、行雷霆。”
“此话何解?”
“陛下您想,蒋瓛纵有千般不对,那也是陛下最信赖的近臣之一。现在虽有咎由自取之嫌,可毕竟从大局上还是忠于陛下的,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陛下碍于朝臣的群情激奋,便处之以雷霆重刑,怕是有损陛下威严,更会助长小人之志,还有可能给别有用心之人平添口实。”
“那你说该当如何?朕总不能置国法于不顾吧?”
“当然不能枉顾法纪!陛下正是要严明法纪,让天下知道,您是碍于法纪才处置的他,而并不是…且臣也仔细想过了,蒋瓛一定不能死,否则难免有流言蜚语,有损陛下威名。”而不是后面的内容,大家心知肚明,朱元璋其实也明白,但这话是绝对不能真说出口的。
“可…”说到这里,朱元璋明显有些迷茫了犹豫,但也绝对他说的好像也对,并未直接反对。
“陛下,您觉得,以蒋瓛的聪明,您饶他不死,还优待其家人,他敢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么?”
“这倒也是。”
朱元璋倒也是极聪明之人,有徐钦这样在一旁疯狂地暗示,他马上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如果是要除掉胡蓝这种心腹大患,他担一点儿恶名也没什么,可是现在这种小事上面,他自然也是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的。既然能有妥善处理的办法,他又不是神经病,自然能不动刀、不沾血是最好的了。
被这几件事吸引了注意力,朱元璋倒是不再纠结于自己那可爱的老四的遗憾问题,而是专心思考起了这方面。尤其是蒋瓛的事情,要让徐钦进一步加强对锦衣卫的控制,保证稳住局面,同时他也需要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
徐钦终于被放出了皇宫,不由得轻轻地吐了一口浊气。这一番对答,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则步步惊险,应对上只要稍微有点儿差池,就足以产生巨大的麻烦。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现场发挥,应该没有半点纰漏,这才慢悠悠地走出了这座威严沉寂的皇宫。
仔细算起来,其实他今天提的这三个点,虽然在朱元璋面前说的也就是几句话,可实际上都是他精心策划了好久的方案。
蒋瓛的事情自不用说,一方面是确实由于自己大意中计,如果真的撕破脸,那面子上是真不好看,他徐钦出师未捷就先成笑柄了。而且据他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个蒋瓛也不算什么大奸大恶、穷凶恶极之辈,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再说,这种白捡一个漂亮老婆的事情,他也明显不亏。
而最根本的是,他下来也仔细衡量过这当中的利弊得失了。其实这样做对他本身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至少可以向朝野释放出一种和善的信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蒋瓛的事情必然是要交给自己来办的,如果只是听朱元璋的命令手起刀落,那自然最简单不过。然而若能保蒋瓛一条命,那即使是眼前有可能得罪一些特别憎恨蒋瓛的朝臣,但却能释放出一种与人为善、有礼有节的信号,实际上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自己在朱元璋和绝大部分朝臣心中的评价的。
而另外两件政令,也是他思考良久的重要计划。明朝作为推翻异族统治后重建的最后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其缺陷确实也极多,其中最为后世诟病的三个政策失误就是海禁、卫所和分藩。尤其是海禁和卫所制度,其缺陷很快就会体现出来,又是属于基本国策性质,改革的必要性强、需求迫切,而且越往后推难度越大。所以自然是早做早好。
他现在的出发点到一方面是要尽量争取为将来的全面改革和开放打好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则是在给朱允炆挖坑!因为朱允炆身边都是些脸上写字,做表面文章的高手,更是张口闭口圣贤曰的学究,改革和开放本就是和他们天然对立的,不管是在政策取向上出现冲突,还是在勉强同意之后给他们机会暗中使坏,都是妥妥的减分项。这无关能力高低或者聪明程度的问题,而是关于屁股和信仰的问题。可以说是最诛心的阳谋,当然了,如果算上徐钦现在还把自己沉在水下,那也算是阴谋中的阳谋。
至于他们有没有机会的问题,这个倒是好办,徐钦会把机会送给他们的。
“徐小子,你说这世事为何总是不得两全?”
在朱元璋的特意吩咐之下,其余的护卫侍从都落后了二人一大截,唯有徐钦紧跟在他近旁。
“陛下,臣以为,世事并非是不得两全,只是凡是都有因果,有因才有果,而有得却也必定有失,此乃自然之理。只是人往往只想得果却不想种因,又或是什么都想要,故而徒增烦恼罢了。”面对朱元璋的突然有感而问,徐钦依然保持着极度的冷静。
“呵呵,莫非你还信佛不成?”
朱元璋闻言,扭头带着戏谑的眼神瞄了他一眼。
“回陛下,臣不怎么信佛,臣只信陛下的英明神武!这天下能得太平美满,臣能有荣华富贵,全赖陛下之神武英名,若是满天神佛真有莫大的庇佑之能,那昔日庙里的和尚岂能饿死?臣只是觉得,他们说的有些话还是有点儿道理的,所以就随便说说,也不知是不是佛家箴言。”
“哈哈哈!你真是个小滑头!相信就算是真有佛,怕是贡品也要被你给骗了去。”朱元璋听他两句正经没有,便又开始插科打诨,不由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他很喜欢徐钦这种风格,乍一听诙谐幽默,仔细一品却又貌似还靠谱。
“臣不敢,不过若是真有佛,他们又真是法力无边,那自然也用不着贡品,有没有也就无所谓了。”
“是啊,若是佛也需要人间献上香火供奉,自然也就无甚稀奇的了。因果得失,那你说说,朕有何得失?”
“臣不敢妄议朝政。”
“有什么不敢的?你不就是有话想说么?朕恕你无罪,你想说什么就说来看看吧!”朱元璋的心情好转,不过其思维可一直不曾有半点真的放松,故而很容易便听出了徐钦的话外之音。
“那臣就斗胆妄议了!还望陛下莫要怪罪。就拿卫所和海禁两策来说吧!创建卫所,确实可以起到寓兵于农的效果,陛下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粮秣,自然是大大的善政。可相应的,士卒屯田自养,则必然将大量精力用于耕种,时日一长,必然疏于战阵。其实陛下也明白,像重要的京卫、边兵,还是得朝廷拨付粮草军饷才可保证较高的战力。此乃其一,在军队士卒上的花费和他们的战力,就是鱼和熊掌,不可面面兼得。再说海禁,海禁一策确实可安靖海疆,但资货往来本是常情,况沿海多山、少良田,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之民也早已习惯出海打渔或海运货物补充家资,如今陛下禁片板不得下海,虽可让百姓不枉受刀兵,可也断了他们半条持家之路,故而臣时有听闻,海边百姓生活不免有些困苦。此乃其二,平安和富足,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听他这话,朱元璋暗暗有些诧异,照理来说徐钦不会看不出来他想暗示的是什么,可偏偏费了好大的劲,却扯的是一通卫所和海禁的事情。这和他原本估计的完全不同,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啊!
实际上,徐钦也心里也明白,这应该是朱棣临走之前的那一套组合拳引起的效果。这个老四几乎完美的表现,说没有给朱元璋造成任何触动,那肯定是扯淡,要打仗能打仗,要安民也能安民,要决断有决断。而且最重要的做事沉稳,不像老二老三之流,三天两头惹点事出来,几乎从小到大从来都没出过什么纰漏,也能礼贤下士,除了长幼排序几乎就是个完美的继承人。
但这长幼却是最大的问题,涉及到日后江山传承的传统问题。传统这个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也无法准确的言述,却是实打实存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未来的关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前唐自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弑兄囚父上位,树立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反面例子之后,几乎每一次传承都是鲜血淋漓,宫廷政变此起彼伏,近三百年的国祚中,仅是规模较大、历史有名的政变就有:神龙、唐隆、景龙、马嵬、甘露等一大串,如果在算上名气比较小的、没成功的,更是有二三十起,整个大明宫的朱红色几乎全是由李唐皇室的鲜血浇染成的。朱元璋本就是个重亲情的人,当然不愿意见到日后出现此等可怕的景象,因此长幼有序就成了他最大的坚持。
徐钦很清楚这一点,而且现在名分既定,在朱允炆没有犯下大错的情况下,哪怕是朱元璋再感动于朱棣的好,也不可能突然就改变主意。所以多说无益,反而有可能暴露自己的倾向,倒不如东拉西扯一通,顺便强调自己站在绝对中立的位置上,以图后面的关键机会。
当然了,他说得这些其实也不是完全的胡扯,相信以朱元璋的聪明,并不难看出这些政策的危险和弊端。如果机会合适,他不介意在这些遗毒上面打开一个口子,只要有了一个口子,后面要进一步改革,阻力也就自然会小很多。
“那你倒是说说,该怎么个取舍法?”
“以小子浅见,凡事过犹不及。其实在卫所上面,陛下应该早已想到了,咱们还是得要一些专事征战的卫所。实际上就是把卫所分为两部,一部就是专职战兵,可谓之为主兵;一部半农半兵,寓兵于农,却也不彻底废了操练,还可以承担内地安靖地方之任,可谓之预备兵或辅兵。有征战,自然是主兵先上,万一规模较大,需进一步增加兵力,再由辅兵经过整训之后加以补充,此等进退有序,自然不虞兵无战力。而海禁方面,禁自然是要禁的,可也不妨开几个口岸,允服从王化的海外藩属持令交易,以为榜样和赏赐,同时也能适当学习前宋以海贸获利,充实国库之益,岂不一举多得?”
“嗯,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大体其实都是堵不如疏的路子。朕会考虑考虑,另外你也再先想想详细的陈条,待此间事了,再合计合计这些事。”
“臣遵旨。”徐钦当然明白他所说的“此间事”是什么事了。
“对了,说起此间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回陛下,臣这边已经准备妥当,而且锦衣卫众人大多也对陛下忠心耿耿,想必一两个人的去留,只要师出有名,完全不会引起什么麻烦。”
“哦?师出有名?你还想说什么?”朱元璋瞬间就听出来猫腻了。
“陛下明察秋毫,臣五体投地!”
“废话,说!”
“臣以为,这蒋瓛的事情,陛下不当下重刑、行雷霆。”
“此话何解?”
“陛下您想,蒋瓛纵有千般不对,那也是陛下最信赖的近臣之一。现在虽有咎由自取之嫌,可毕竟从大局上还是忠于陛下的,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陛下碍于朝臣的群情激奋,便处之以雷霆重刑,怕是有损陛下威严,更会助长小人之志,还有可能给别有用心之人平添口实。”
“那你说该当如何?朕总不能置国法于不顾吧?”
“当然不能枉顾法纪!陛下正是要严明法纪,让天下知道,您是碍于法纪才处置的他,而并不是…且臣也仔细想过了,蒋瓛一定不能死,否则难免有流言蜚语,有损陛下威名。”而不是后面的内容,大家心知肚明,朱元璋其实也明白,但这话是绝对不能真说出口的。
“可…”说到这里,朱元璋明显有些迷茫了犹豫,但也绝对他说的好像也对,并未直接反对。
“陛下,您觉得,以蒋瓛的聪明,您饶他不死,还优待其家人,他敢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么?”
“这倒也是。”
朱元璋倒也是极聪明之人,有徐钦这样在一旁疯狂地暗示,他马上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如果是要除掉胡蓝这种心腹大患,他担一点儿恶名也没什么,可是现在这种小事上面,他自然也是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的。既然能有妥善处理的办法,他又不是神经病,自然能不动刀、不沾血是最好的了。
被这几件事吸引了注意力,朱元璋倒是不再纠结于自己那可爱的老四的遗憾问题,而是专心思考起了这方面。尤其是蒋瓛的事情,要让徐钦进一步加强对锦衣卫的控制,保证稳住局面,同时他也需要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
徐钦终于被放出了皇宫,不由得轻轻地吐了一口浊气。这一番对答,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则步步惊险,应对上只要稍微有点儿差池,就足以产生巨大的麻烦。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现场发挥,应该没有半点纰漏,这才慢悠悠地走出了这座威严沉寂的皇宫。
仔细算起来,其实他今天提的这三个点,虽然在朱元璋面前说的也就是几句话,可实际上都是他精心策划了好久的方案。
蒋瓛的事情自不用说,一方面是确实由于自己大意中计,如果真的撕破脸,那面子上是真不好看,他徐钦出师未捷就先成笑柄了。而且据他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个蒋瓛也不算什么大奸大恶、穷凶恶极之辈,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再说,这种白捡一个漂亮老婆的事情,他也明显不亏。
而最根本的是,他下来也仔细衡量过这当中的利弊得失了。其实这样做对他本身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至少可以向朝野释放出一种和善的信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蒋瓛的事情必然是要交给自己来办的,如果只是听朱元璋的命令手起刀落,那自然最简单不过。然而若能保蒋瓛一条命,那即使是眼前有可能得罪一些特别憎恨蒋瓛的朝臣,但却能释放出一种与人为善、有礼有节的信号,实际上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自己在朱元璋和绝大部分朝臣心中的评价的。
而另外两件政令,也是他思考良久的重要计划。明朝作为推翻异族统治后重建的最后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其缺陷确实也极多,其中最为后世诟病的三个政策失误就是海禁、卫所和分藩。尤其是海禁和卫所制度,其缺陷很快就会体现出来,又是属于基本国策性质,改革的必要性强、需求迫切,而且越往后推难度越大。所以自然是早做早好。
他现在的出发点到一方面是要尽量争取为将来的全面改革和开放打好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则是在给朱允炆挖坑!因为朱允炆身边都是些脸上写字,做表面文章的高手,更是张口闭口圣贤曰的学究,改革和开放本就是和他们天然对立的,不管是在政策取向上出现冲突,还是在勉强同意之后给他们机会暗中使坏,都是妥妥的减分项。这无关能力高低或者聪明程度的问题,而是关于屁股和信仰的问题。可以说是最诛心的阳谋,当然了,如果算上徐钦现在还把自己沉在水下,那也算是阴谋中的阳谋。
至于他们有没有机会的问题,这个倒是好办,徐钦会把机会送给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