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世纪海军和海军学术的发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水煮清王朝最新章节!
17世纪,特别足英荷战争期间,是海军和海军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出表现在舰船、火炮的进一步发展,巨型风帆战列船的出现和海军线式战术的形成。在这两个方面英国都走在了前面,代表着当时的水平。
1588年海战之后,英国酌君主和统治者一直关心建造各种军舰,特别是大型军舰,斯图亚特王朝(1603一l714年)的詹姆斯一世时期(1603一1625年)设计和建造了巨型号舰“太子”号。“太子”号于1607年开始设计,
l610年下水。这艘新型巨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最新成就——低舷、四桅、横帆,装备自船舷两侧炮孔发射的长列火炮。但它又比伊丽莎白时代的战舰前进了一步,其设计吨位达1,200吨,比当时任何大型战舰的吨位均超过一半。它装备三列火炮,(是英国第一艘备有3层长列火炮的战舰)而旧舰只有两列火炮。“太子’号最初安装了*门重炮,后来又增加到90门,比旧舰火炮数量增加了50%至70%,船员也增至500名。“太子”号代表了快速船更进一步的改进,不仅设计的全面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具有更为巨大的威力,在整个17世纪30年代,“太子”号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生战争,“太子”号只用作展品和为王室运输。詹姆斯一世进行最高国事活动时,把它作为王室的游艇,用此庞然大物象征尊严。后来,它参加了英荷战争,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的英吉利海峡的四天之战中被荷兰人焚毁。
英王查理一世时期(1625一1649年)又造出了更大的一艘战舰,“海上主权”号。“海上主权”号于1637年建成下水,在各个方面又比“太子”号前进了一步。建造“海上主权”号耗资4万英镑,两倍于“太子”号所用的费用,吨位达1,500吨,4层甲板上安装了104门铜制火炮,其中20门可发射60磅重的炮弹,仅从一边船舷就能发射1吨重的炮弹,这艘巨舰战时需要800个船员。船上装饰豪华威严,俨然以真正的海上主权自居。“海上主权”号建成后长期没有参加战斗,直到1692年才第一次参加对法国的作战,但1696年毁于自身的火灾事故。查理一世时期至少建造厂50艘军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奥利弗·克伦威尔进一步发展了英国海军,建造了新型的战舰。克伦威尔每年给海军拨出专款用于庞大的造船计划。仅在克伦威尔实行统治的10年中舰队的新舰即达到207艘。其代表舰是“纳斯比”号。“纳斯比”号吨位达1665吨,安装有80门重型火炮,而且在船体和帆缆设计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船身低呈尖形,船体131英尺长,长宽比例大于3比1,从而可以在恶劣气候中较好地逆风而行,获得稳定炮位,不但可以近战,而且长于远程炮战。它航速达12节,不仪坚实而且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能。在蒸汽机船出现之前,它一直是一切战船的原型。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时,英国把军舰按携载火炮数量分为6个等级:第一级:90门炮以上;第二级:80——90门火炮;第三级:50一一80门炮;第四级:38——50门炮;第五级:18—38门炮;第六级:18门炮以下。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效法英国的做法。
第一、二、三级的军舰被称为战列舰。线式战术形成后,舰队在战斗中采用单线纵列,战舰都要排成连贯的纵列,中间不应有薄弱环节,因而那些载有重型火炮的大型战舰才能进入“战斗战列”.小型军舰则不能“入列”,被派去执行巡航和巡逻任务。配有80门以上火炮的战舰(一、二级)有三层甲板,三层甲板均装火炮,舰首和舰尾甲板上还有较轻的附加炮,所有火炮都是前装滑膛炮,发射实心球形弹丸。
除一、二、三级的战列舰外,其余划为巡洋舰一类。有些著作中把第四级称为快速帆船或护航舰,还有些更小的军舰的名称如双桅方帆战舰.双桅纵帆战舰,海岸炮舰等。不过,在许多地方,我们发现很难统一其名称.每个国家的标难不尽相同,名称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来看战舰分为列舰和巡洋舰两大类,从各条舰上所载火炮的数量上,也可看出其级别和用途。
随着舰船、火炮的改进和海战的发展,海军战术也从古代中世纪时期的单横队或新月队形作战发展成单纵队战斗队形的线式战术。
早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已经不自觉地开始抛弃过去那种单横队作战的战术。在这场海战中,他们已开始远距离作战,避免接触,而且在1588年8月4日霍华德第一次把整个舰队分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分别由4个人指挥。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支队的战船都应跟随支队指挥人员的行动而行动.实际是开始向纵队战术方向发展。
海军线式是在英荷海战期间形成的。第一次英荷海战一开始,英国便将自己的舰队分为红、白、蓝三个支队。特别是于1653年4月8日颁布了海军发展史上的两个历史性文件。一个是“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简称“航行教范”)。“航行教范”责令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枪zhan有利的顺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一名舰长决不能抢风到中队长官的前面。“航行规范”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联络讯号,多种火炮信号、旗号,各种不同航行位置和夜航灯光,以便通知航向的变化,决定顶风停船下铺,召集会议等等。第二个文件是“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战斗教范 ”共14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一旦已进入全面进攻时,各中队应该立即尽可能地运用最有利的优势与邻近的敌人作战。各中队所有的舰只都应尽力和中队长官保持一线队列……。“战斗教范”还说明了保持一线队列的各种战斗行动。“战斗教范”第一次作出了线式战术的正式规定:各舰按准确位置随前舰之后,完成了从横列混战向线式战术的过渡。
陈英国外,当时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先后采用线式战术,有材料证明,首先提出这一战术思想的可能是荷兰的海军统帅马顿·***。在后来的第二、三次英荷海战中,双方都力图根据线式战术作战。到战争末期已广泛使用一路纵队,舰只成一路纵队进行炮战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方法。最早从理论上阐述海军线式战术基本原理的是法国土伦海军学校教授保罗·斯特(1652—1700年)。他在1697年出版的《海军学术或海上舰队机动论文集》一书中分析了海上战斗冲突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线式战术为基础的海上作战原则。
向线式战术过渡的原因是帆船上绝大部分火炮设置于侧舷位置,而在此以前火炮位于船首。现在只有采用单纵队的队形才符合火炮新的配置位置及在战斗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采用这一队形易于避开敌人纵火船的冲击,能更有效地集中指挥舰队作战。运用这一战术进行海上战斗的方法是:战舰对敌人占据上风位置,利用有利时机向敌人接近到炮击距离,然后在平行航向上进行机动,每艘军舰均按事先严格规定各自敌对阵中指定的舰只进行射击。如果敌人抛锚应战、攻击一方便接近其队形至射击距离。也抛锚停泊,一舰对一舰。这样一来,战斗就带有火炮决斗性质。
海军线式战术是风帆战列舰时代最初的典型战术,在其刚刚产生时实际上就存在应该逐一克服的缺点,如怎样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战斗.如何发挥各支队指挥官和舰长的积极主动精神等。随着海战的日益复杂,帆船及其武器装备的变化,海军线式战术的固有缺点就显得更加突出和严重。因此,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各国的优秀海军统帅和将领已渐弃线式战术的原则,至19世纪初终于奠定了机动战术的基础。
17世纪,特别足英荷战争期间,是海军和海军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出表现在舰船、火炮的进一步发展,巨型风帆战列船的出现和海军线式战术的形成。在这两个方面英国都走在了前面,代表着当时的水平。
1588年海战之后,英国酌君主和统治者一直关心建造各种军舰,特别是大型军舰,斯图亚特王朝(1603一l714年)的詹姆斯一世时期(1603一1625年)设计和建造了巨型号舰“太子”号。“太子”号于1607年开始设计,
l610年下水。这艘新型巨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最新成就——低舷、四桅、横帆,装备自船舷两侧炮孔发射的长列火炮。但它又比伊丽莎白时代的战舰前进了一步,其设计吨位达1,200吨,比当时任何大型战舰的吨位均超过一半。它装备三列火炮,(是英国第一艘备有3层长列火炮的战舰)而旧舰只有两列火炮。“太子’号最初安装了*门重炮,后来又增加到90门,比旧舰火炮数量增加了50%至70%,船员也增至500名。“太子”号代表了快速船更进一步的改进,不仅设计的全面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具有更为巨大的威力,在整个17世纪30年代,“太子”号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生战争,“太子”号只用作展品和为王室运输。詹姆斯一世进行最高国事活动时,把它作为王室的游艇,用此庞然大物象征尊严。后来,它参加了英荷战争,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的英吉利海峡的四天之战中被荷兰人焚毁。
英王查理一世时期(1625一1649年)又造出了更大的一艘战舰,“海上主权”号。“海上主权”号于1637年建成下水,在各个方面又比“太子”号前进了一步。建造“海上主权”号耗资4万英镑,两倍于“太子”号所用的费用,吨位达1,500吨,4层甲板上安装了104门铜制火炮,其中20门可发射60磅重的炮弹,仅从一边船舷就能发射1吨重的炮弹,这艘巨舰战时需要800个船员。船上装饰豪华威严,俨然以真正的海上主权自居。“海上主权”号建成后长期没有参加战斗,直到1692年才第一次参加对法国的作战,但1696年毁于自身的火灾事故。查理一世时期至少建造厂50艘军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奥利弗·克伦威尔进一步发展了英国海军,建造了新型的战舰。克伦威尔每年给海军拨出专款用于庞大的造船计划。仅在克伦威尔实行统治的10年中舰队的新舰即达到207艘。其代表舰是“纳斯比”号。“纳斯比”号吨位达1665吨,安装有80门重型火炮,而且在船体和帆缆设计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船身低呈尖形,船体131英尺长,长宽比例大于3比1,从而可以在恶劣气候中较好地逆风而行,获得稳定炮位,不但可以近战,而且长于远程炮战。它航速达12节,不仪坚实而且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能。在蒸汽机船出现之前,它一直是一切战船的原型。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时,英国把军舰按携载火炮数量分为6个等级:第一级:90门炮以上;第二级:80——90门火炮;第三级:50一一80门炮;第四级:38——50门炮;第五级:18—38门炮;第六级:18门炮以下。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效法英国的做法。
第一、二、三级的军舰被称为战列舰。线式战术形成后,舰队在战斗中采用单线纵列,战舰都要排成连贯的纵列,中间不应有薄弱环节,因而那些载有重型火炮的大型战舰才能进入“战斗战列”.小型军舰则不能“入列”,被派去执行巡航和巡逻任务。配有80门以上火炮的战舰(一、二级)有三层甲板,三层甲板均装火炮,舰首和舰尾甲板上还有较轻的附加炮,所有火炮都是前装滑膛炮,发射实心球形弹丸。
除一、二、三级的战列舰外,其余划为巡洋舰一类。有些著作中把第四级称为快速帆船或护航舰,还有些更小的军舰的名称如双桅方帆战舰.双桅纵帆战舰,海岸炮舰等。不过,在许多地方,我们发现很难统一其名称.每个国家的标难不尽相同,名称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来看战舰分为列舰和巡洋舰两大类,从各条舰上所载火炮的数量上,也可看出其级别和用途。
随着舰船、火炮的改进和海战的发展,海军战术也从古代中世纪时期的单横队或新月队形作战发展成单纵队战斗队形的线式战术。
早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已经不自觉地开始抛弃过去那种单横队作战的战术。在这场海战中,他们已开始远距离作战,避免接触,而且在1588年8月4日霍华德第一次把整个舰队分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分别由4个人指挥。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支队的战船都应跟随支队指挥人员的行动而行动.实际是开始向纵队战术方向发展。
海军线式是在英荷海战期间形成的。第一次英荷海战一开始,英国便将自己的舰队分为红、白、蓝三个支队。特别是于1653年4月8日颁布了海军发展史上的两个历史性文件。一个是“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简称“航行教范”)。“航行教范”责令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枪zhan有利的顺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一名舰长决不能抢风到中队长官的前面。“航行规范”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联络讯号,多种火炮信号、旗号,各种不同航行位置和夜航灯光,以便通知航向的变化,决定顶风停船下铺,召集会议等等。第二个文件是“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战斗教范 ”共14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一旦已进入全面进攻时,各中队应该立即尽可能地运用最有利的优势与邻近的敌人作战。各中队所有的舰只都应尽力和中队长官保持一线队列……。“战斗教范”还说明了保持一线队列的各种战斗行动。“战斗教范”第一次作出了线式战术的正式规定:各舰按准确位置随前舰之后,完成了从横列混战向线式战术的过渡。
陈英国外,当时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先后采用线式战术,有材料证明,首先提出这一战术思想的可能是荷兰的海军统帅马顿·***。在后来的第二、三次英荷海战中,双方都力图根据线式战术作战。到战争末期已广泛使用一路纵队,舰只成一路纵队进行炮战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方法。最早从理论上阐述海军线式战术基本原理的是法国土伦海军学校教授保罗·斯特(1652—1700年)。他在1697年出版的《海军学术或海上舰队机动论文集》一书中分析了海上战斗冲突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线式战术为基础的海上作战原则。
向线式战术过渡的原因是帆船上绝大部分火炮设置于侧舷位置,而在此以前火炮位于船首。现在只有采用单纵队的队形才符合火炮新的配置位置及在战斗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采用这一队形易于避开敌人纵火船的冲击,能更有效地集中指挥舰队作战。运用这一战术进行海上战斗的方法是:战舰对敌人占据上风位置,利用有利时机向敌人接近到炮击距离,然后在平行航向上进行机动,每艘军舰均按事先严格规定各自敌对阵中指定的舰只进行射击。如果敌人抛锚应战、攻击一方便接近其队形至射击距离。也抛锚停泊,一舰对一舰。这样一来,战斗就带有火炮决斗性质。
海军线式战术是风帆战列舰时代最初的典型战术,在其刚刚产生时实际上就存在应该逐一克服的缺点,如怎样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战斗.如何发挥各支队指挥官和舰长的积极主动精神等。随着海战的日益复杂,帆船及其武器装备的变化,海军线式战术的固有缺点就显得更加突出和严重。因此,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各国的优秀海军统帅和将领已渐弃线式战术的原则,至19世纪初终于奠定了机动战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