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舞台绝唱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海魂最新章节!
常荐新在收到了朱荣哲来的电报后,他立即意识到战斗即将开始了。而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是战列舰在海战战场上的最后一次表演,也将是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后一次用4oo毫米的巨炮去打击别的战舰。也正因为如此,这次被命名为百慕大海战的战斗将被永远的载入海上战争的史册。
自从在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军鏖战之后,常荐新就一直在搜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信息,他甚至通过雷少卿向情报部门施加压力,要求情报部门尽快弄到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数据,甚至是设计图纸。随后6战队占领了圣地亚哥,常荐新还专门赶了过去,向韩绍锋要了一个工程营,负责打捞沉没在港口外的那几艘战舰。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要想立即打捞起沉没的美军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6战队的工程兵只能设法从俄亥俄号上搞了一些零部件下来,算是向常荐新交差吧。
在十一月份,也就是在常荐新最没有事可做的那个月里,他组织起了几十名第三特混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全面分析圣地亚哥海战,并且利用打捞起来的那些零部件来大概判断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为此,还有几名江南造船厂的工程专程赶过来参加第三特混舰队的研究工作呢。当时,帝国的舰船工程师也很想弄清楚这种排水量过了7万吨的级战列舰到底有多厉害,这样才能够建造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帝国海军后来就再也没有建造过战列舰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情报部门6续提供的一些线索,常荐新也逐渐了解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性能,而当他最终意识到这是一种战斗力比新省会级强悍得多的战舰时,他就不敢再有半点轻敌的想法了。可以说圣地亚哥海战完全是因为第三特混舰队占了先机,利用美舰队没有展开的机会对其进行了毁灭性地打击的话,恐怕第三特混舰队在炮战中占不到任何便宜。
后来。常荐新还专门组织参谋军官进行了一次兵棋推演,在假定双方官兵素质相当,都能够将战舰的战斗力挥到极限的情况下,如果美军舰队顺利的冲出了圣地亚哥港,在外围展开队形,与第三特混舰队打一场对等的炮战的话,第三特混舰队取胜的希望只有一半,而且就算是获得了胜利。也至少有三艘战列舰会被击沉,另外地战列舰会被严重毁伤,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将彻底失去战斗力。
同样的兵棋推演进行了好几次,每次得出的结论都相差不大,就算第三特混舰队能打赢,那也是损失相当惨重的惨胜而已。而且,还有不小的可能是美军获胜,第三特混舰队惨败,最后靠航空兵来收拾掉美舰队。
在进行兵棋推演的时候。常荐新也没有忘记寻找蒙大拿级的缺陷。然后总结对付这种巨无霸的战术。而当时从俄亥俄号上捞起来的几样设备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其中,就有俄亥俄号地雷达。虽然已经严重损坏,但是电子技术工程师很快就借此推断出了美军雷达地大概性能。
依靠雷达的外形,比如天线的形状,还有所使用地辐射单元的基本结构,完全可以判断出雷达的基本性能。当时唐帝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电子人才,在电磁学方面的研究也最为深入,当常荐新派人把打捞起来的雷达送回帝国后,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制,这可是在战场上获得的美军最先进的雷达实体。在得出了研究结果之后,南京电子研究所没有忘记把相关的结果送还给常荐新。
从根本上讲。第一批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备地雷达比唐帝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足足落后了两代,不管是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还是适应天气,可靠性等方面都要落后许多。比如,当时为了提高精度,帝国海军战舰上都采用了两部雷达,一部用来探测远处目标,一部用来引导火炮。而美军则仍然采用一部雷达来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而在相控阵技术出现之前,还没有任何一部雷达能够同时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呢。
通过这一点,常荐新就先确定,击败蒙大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远距离交战,利用新省会在远距离交战中的精度优势来抵消掉蒙大拿的火力优势。后来,潜水员又在俄亥俄号的残骸上现了大量未爆炸的穿甲弹,而且这些穿甲弹都是在小角度命中后因为引信没有正常工作而成为哑弹的,而在之前地远距离交战中,很少出现这一情况。这就更加坚定了常荐新的想法,绝不与蒙大拿近距离格斗。
实际上,从两种战列舰火力与防护能力的对比上也能看出远战对新省会更为有利。当时,两种战列舰上的主炮的最大射都是一分钟两,而蒙大拿有12门主炮,新省会只有9门,也就是说,比蒙大拿少了四分之一。而在1oooo码的距离内,蒙大拿打出的轻型高穿甲弹几乎能百分之百的洞穿新省会的主装甲,而且哑弹率不会高于两成。同样的情况下,新省会所使用的26式穿甲弹对蒙大拿主装甲的洞穿率不到五成,而且哑弹率竟然过了五成。也就是说,就算常荐新有三倍于对手的战舰数量优势,也不一定能够在近战中占到便宜。
相反,远战中,拼的就不再是主炮的射度,以及直射时对对手垂直主装甲带的洞穿率了。只要交战距离在2oooo码,也就是大概1o海里以上,拼的就是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对水平装甲的洞穿率了。
准确率自然不用多说,新省会已经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其雷达炮瞄系统的高效率,而且采用5o倍径身管的4oo毫米主炮的射程甚至比蒙大拿级所使用的45倍径16英寸主炮还要远一点。最重要的是,26式穿甲弹本来就是重型穿甲弹,其主要地使用场合就是远距离交战。
在战列舰的炮战中,关于轻弹与重弹到底谁更好一点。这被争论了好几十年,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展流派。大战爆前,欧洲各国海军主要使用的就是轻弹,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欧洲海域的天气比较恶劣,而且以往的远距离探测与瞄准方式相当有限,远距离交战时的精度问题无法解决,炮战多半在1oooo码以内展开。轻弹因为质量小,在使用同样的射药地情况下。炮口初就要高得多,而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度直接决定了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因此,在近距离的炮战中,轻弹的穿透能力明显要比更重,但度慢得多的重弹强得多。
先展重弹的就是美国海军,而且主要就是针对太平洋舰队而设计的,主要是太平洋的天气要好得多,在理想环境下,战舰的炮战将从1o海里之外开始。而随着大量高战列舰服役。美国海军先就考虑到了在远距离作战中摧毁敌人,不给敌人近身的机会。随即,美国海军就现。轻弹在远距离作战中存在着严重地缺陷,即其存能力很差,炮弹在飞行时的度衰减得相当快。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地办法就是将炮弹做得更重一点,让炮弹在飞行使受到的空气阻力更弱一点,从而使炮弹的存能力更好一点。因此,在远距离交战中,初更慢的重弹在射程过了1oooo之后,其飞行度反而比轻弹快。
唐帝国海军最初并不重视展重弹,战争爆时。唐帝国海军使用的几乎都是轻弹,而且还是装药量上百公斤的高爆穿甲弹。在海战中吃了苦头之后,唐帝国海军开始重视穿甲弹的穿透能力。随即雷达被安装到了战列舰上,而且很快就有人提出由雷达引导炮击的想法,可以使海战摆脱天气的影响,并且在远距离上收拾敌人,不给敌人近身的机会。从此开始,唐帝国海军就加强了对重弹地研制投入,而且很快就为战列舰全部换装了重弹。
第三种穿甲弹。其重量达到了142o公斤,装药量仅仅只有15公斤。当时26式穿甲弹上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与新的设计。比如其弹体出了披帽之外,都是由高密度,高强度的合金钢制造的,增加了钨的比重,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穿甲弹的硬度,增强了穿甲能力。另外,弹体的设计也全面针对远距离作战,在优化弹道方面,更重视远射时地弹道稳定性,而不是近距离直射时的弹道稳定性。这些,都赋予了26式穿甲弹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远距离穿甲能力。在帝国海军的测试中,26式穿甲弹曾经在25ooo码的距离上击穿过18o毫米的装甲钢板,而这大概等同于24o毫米的美军装甲钢板。当然,这只是偶然的,而在实战中,能够达到这个穿透率的比例不会太高。可是同期其他各国海军所装备的15英寸与16英寸穿甲弹在25ooo码的距离上,能够打穿12o毫米的装甲钢板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蒙大拿级有两层水平装甲,而且其总厚度过了24o毫米。这一点常荐新是很清楚的。可同样的,水平装甲只能保护舰体,而不可能保护其他的关键部位。比如炮塔顶部,以及舰桥的顶部装甲就只有一层,而不是两层。另外,副炮群,烟囱,水上飞机机库等暴露在外的部分也没有得到保护。更重要的,两层水平装甲到底有多好的防御效果,这个没有任何人可以证实,特别是在上面一层被打穿,穿甲弹在两层甲板之间爆炸之后,舰体能否承受住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其实,当时很多第三特混舰队的参谋军官也认为,蒙大拿级的两层水平装甲甲板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因为这会导致任何一层装甲甲板都无法承受住穿甲弹的打击,还不如采用一层更厚的装甲甲板可靠呢。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大家都知道,在近战中要击败蒙大拿是很费力的,而且当时第三特混舰队还没有办法改进26式穿甲弹在近战中的高哑弹率问题,海军也没有办法为舰队提供专门用于近战的轻弹,因为帝国海军库存的轻弹都卖给了波斯帝国海军。因此,通过远战来击败敌人是唯一的选择。
在离开金斯敦,杀向百慕大群岛的时候,常荐新就明确了这个战术要点,那就是千万别让敌人靠近,更不能与敌人近距离格斗。他还专门召集几艘战列舰的舰长,把这个交战方针明确的下达给了这些年轻人。而在炮击百慕大群岛的时候,为了确保战列舰的主炮炮管处于最佳状态,常荐新甚至严格的控制了战列舰的炮击行动,而是让巡洋舰担当了炮击的主角。
可以说,当时常荐新早就意识到会与美军打一场炮战,所以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可是,当他收到消息,知道第21特混舰队已经杀来的时候,他却有点犹豫了,要不要把时间拖到天亮,让轰炸机来解决掉第21特混舰队呢
如果要让常荐新选择的话,他肯定不想与美军打一场血淋淋的炮战,可是当他现舰队里的所有官兵都在盼望着这场战斗的时候,常荐新就不再犹豫了。毫无疑问,战争结束后,战列舰就将退出海战这个大舞台,至少不会再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而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将各奔东西。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所有人都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也许舰队官兵现在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值得他们骄傲一生的美好与辉煌的回忆吧
常荐新在收到了朱荣哲来的电报后,他立即意识到战斗即将开始了。而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是战列舰在海战战场上的最后一次表演,也将是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后一次用4oo毫米的巨炮去打击别的战舰。也正因为如此,这次被命名为百慕大海战的战斗将被永远的载入海上战争的史册。
自从在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军鏖战之后,常荐新就一直在搜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信息,他甚至通过雷少卿向情报部门施加压力,要求情报部门尽快弄到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数据,甚至是设计图纸。随后6战队占领了圣地亚哥,常荐新还专门赶了过去,向韩绍锋要了一个工程营,负责打捞沉没在港口外的那几艘战舰。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要想立即打捞起沉没的美军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6战队的工程兵只能设法从俄亥俄号上搞了一些零部件下来,算是向常荐新交差吧。
在十一月份,也就是在常荐新最没有事可做的那个月里,他组织起了几十名第三特混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全面分析圣地亚哥海战,并且利用打捞起来的那些零部件来大概判断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为此,还有几名江南造船厂的工程专程赶过来参加第三特混舰队的研究工作呢。当时,帝国的舰船工程师也很想弄清楚这种排水量过了7万吨的级战列舰到底有多厉害,这样才能够建造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帝国海军后来就再也没有建造过战列舰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情报部门6续提供的一些线索,常荐新也逐渐了解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性能,而当他最终意识到这是一种战斗力比新省会级强悍得多的战舰时,他就不敢再有半点轻敌的想法了。可以说圣地亚哥海战完全是因为第三特混舰队占了先机,利用美舰队没有展开的机会对其进行了毁灭性地打击的话,恐怕第三特混舰队在炮战中占不到任何便宜。
后来。常荐新还专门组织参谋军官进行了一次兵棋推演,在假定双方官兵素质相当,都能够将战舰的战斗力挥到极限的情况下,如果美军舰队顺利的冲出了圣地亚哥港,在外围展开队形,与第三特混舰队打一场对等的炮战的话,第三特混舰队取胜的希望只有一半,而且就算是获得了胜利。也至少有三艘战列舰会被击沉,另外地战列舰会被严重毁伤,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将彻底失去战斗力。
同样的兵棋推演进行了好几次,每次得出的结论都相差不大,就算第三特混舰队能打赢,那也是损失相当惨重的惨胜而已。而且,还有不小的可能是美军获胜,第三特混舰队惨败,最后靠航空兵来收拾掉美舰队。
在进行兵棋推演的时候。常荐新也没有忘记寻找蒙大拿级的缺陷。然后总结对付这种巨无霸的战术。而当时从俄亥俄号上捞起来的几样设备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其中,就有俄亥俄号地雷达。虽然已经严重损坏,但是电子技术工程师很快就借此推断出了美军雷达地大概性能。
依靠雷达的外形,比如天线的形状,还有所使用地辐射单元的基本结构,完全可以判断出雷达的基本性能。当时唐帝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电子人才,在电磁学方面的研究也最为深入,当常荐新派人把打捞起来的雷达送回帝国后,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制,这可是在战场上获得的美军最先进的雷达实体。在得出了研究结果之后,南京电子研究所没有忘记把相关的结果送还给常荐新。
从根本上讲。第一批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备地雷达比唐帝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足足落后了两代,不管是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还是适应天气,可靠性等方面都要落后许多。比如,当时为了提高精度,帝国海军战舰上都采用了两部雷达,一部用来探测远处目标,一部用来引导火炮。而美军则仍然采用一部雷达来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而在相控阵技术出现之前,还没有任何一部雷达能够同时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呢。
通过这一点,常荐新就先确定,击败蒙大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远距离交战,利用新省会在远距离交战中的精度优势来抵消掉蒙大拿的火力优势。后来,潜水员又在俄亥俄号的残骸上现了大量未爆炸的穿甲弹,而且这些穿甲弹都是在小角度命中后因为引信没有正常工作而成为哑弹的,而在之前地远距离交战中,很少出现这一情况。这就更加坚定了常荐新的想法,绝不与蒙大拿近距离格斗。
实际上,从两种战列舰火力与防护能力的对比上也能看出远战对新省会更为有利。当时,两种战列舰上的主炮的最大射都是一分钟两,而蒙大拿有12门主炮,新省会只有9门,也就是说,比蒙大拿少了四分之一。而在1oooo码的距离内,蒙大拿打出的轻型高穿甲弹几乎能百分之百的洞穿新省会的主装甲,而且哑弹率不会高于两成。同样的情况下,新省会所使用的26式穿甲弹对蒙大拿主装甲的洞穿率不到五成,而且哑弹率竟然过了五成。也就是说,就算常荐新有三倍于对手的战舰数量优势,也不一定能够在近战中占到便宜。
相反,远战中,拼的就不再是主炮的射度,以及直射时对对手垂直主装甲带的洞穿率了。只要交战距离在2oooo码,也就是大概1o海里以上,拼的就是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对水平装甲的洞穿率了。
准确率自然不用多说,新省会已经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其雷达炮瞄系统的高效率,而且采用5o倍径身管的4oo毫米主炮的射程甚至比蒙大拿级所使用的45倍径16英寸主炮还要远一点。最重要的是,26式穿甲弹本来就是重型穿甲弹,其主要地使用场合就是远距离交战。
在战列舰的炮战中,关于轻弹与重弹到底谁更好一点。这被争论了好几十年,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展流派。大战爆前,欧洲各国海军主要使用的就是轻弹,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欧洲海域的天气比较恶劣,而且以往的远距离探测与瞄准方式相当有限,远距离交战时的精度问题无法解决,炮战多半在1oooo码以内展开。轻弹因为质量小,在使用同样的射药地情况下。炮口初就要高得多,而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度直接决定了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因此,在近距离的炮战中,轻弹的穿透能力明显要比更重,但度慢得多的重弹强得多。
先展重弹的就是美国海军,而且主要就是针对太平洋舰队而设计的,主要是太平洋的天气要好得多,在理想环境下,战舰的炮战将从1o海里之外开始。而随着大量高战列舰服役。美国海军先就考虑到了在远距离作战中摧毁敌人,不给敌人近身的机会。随即,美国海军就现。轻弹在远距离作战中存在着严重地缺陷,即其存能力很差,炮弹在飞行时的度衰减得相当快。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地办法就是将炮弹做得更重一点,让炮弹在飞行使受到的空气阻力更弱一点,从而使炮弹的存能力更好一点。因此,在远距离交战中,初更慢的重弹在射程过了1oooo之后,其飞行度反而比轻弹快。
唐帝国海军最初并不重视展重弹,战争爆时。唐帝国海军使用的几乎都是轻弹,而且还是装药量上百公斤的高爆穿甲弹。在海战中吃了苦头之后,唐帝国海军开始重视穿甲弹的穿透能力。随即雷达被安装到了战列舰上,而且很快就有人提出由雷达引导炮击的想法,可以使海战摆脱天气的影响,并且在远距离上收拾敌人,不给敌人近身的机会。从此开始,唐帝国海军就加强了对重弹地研制投入,而且很快就为战列舰全部换装了重弹。
第三种穿甲弹。其重量达到了142o公斤,装药量仅仅只有15公斤。当时26式穿甲弹上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与新的设计。比如其弹体出了披帽之外,都是由高密度,高强度的合金钢制造的,增加了钨的比重,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穿甲弹的硬度,增强了穿甲能力。另外,弹体的设计也全面针对远距离作战,在优化弹道方面,更重视远射时地弹道稳定性,而不是近距离直射时的弹道稳定性。这些,都赋予了26式穿甲弹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远距离穿甲能力。在帝国海军的测试中,26式穿甲弹曾经在25ooo码的距离上击穿过18o毫米的装甲钢板,而这大概等同于24o毫米的美军装甲钢板。当然,这只是偶然的,而在实战中,能够达到这个穿透率的比例不会太高。可是同期其他各国海军所装备的15英寸与16英寸穿甲弹在25ooo码的距离上,能够打穿12o毫米的装甲钢板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蒙大拿级有两层水平装甲,而且其总厚度过了24o毫米。这一点常荐新是很清楚的。可同样的,水平装甲只能保护舰体,而不可能保护其他的关键部位。比如炮塔顶部,以及舰桥的顶部装甲就只有一层,而不是两层。另外,副炮群,烟囱,水上飞机机库等暴露在外的部分也没有得到保护。更重要的,两层水平装甲到底有多好的防御效果,这个没有任何人可以证实,特别是在上面一层被打穿,穿甲弹在两层甲板之间爆炸之后,舰体能否承受住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其实,当时很多第三特混舰队的参谋军官也认为,蒙大拿级的两层水平装甲甲板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因为这会导致任何一层装甲甲板都无法承受住穿甲弹的打击,还不如采用一层更厚的装甲甲板可靠呢。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大家都知道,在近战中要击败蒙大拿是很费力的,而且当时第三特混舰队还没有办法改进26式穿甲弹在近战中的高哑弹率问题,海军也没有办法为舰队提供专门用于近战的轻弹,因为帝国海军库存的轻弹都卖给了波斯帝国海军。因此,通过远战来击败敌人是唯一的选择。
在离开金斯敦,杀向百慕大群岛的时候,常荐新就明确了这个战术要点,那就是千万别让敌人靠近,更不能与敌人近距离格斗。他还专门召集几艘战列舰的舰长,把这个交战方针明确的下达给了这些年轻人。而在炮击百慕大群岛的时候,为了确保战列舰的主炮炮管处于最佳状态,常荐新甚至严格的控制了战列舰的炮击行动,而是让巡洋舰担当了炮击的主角。
可以说,当时常荐新早就意识到会与美军打一场炮战,所以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可是,当他收到消息,知道第21特混舰队已经杀来的时候,他却有点犹豫了,要不要把时间拖到天亮,让轰炸机来解决掉第21特混舰队呢
如果要让常荐新选择的话,他肯定不想与美军打一场血淋淋的炮战,可是当他现舰队里的所有官兵都在盼望着这场战斗的时候,常荐新就不再犹豫了。毫无疑问,战争结束后,战列舰就将退出海战这个大舞台,至少不会再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而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将各奔东西。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所有人都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也许舰队官兵现在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值得他们骄傲一生的美好与辉煌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