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李杜二人谁为第一 探讨问题杨涛解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爱在桃花灿烂时最新章节!
今天下午的采访终于结束了,海珍与牛涛一同离开了那间宽敞明亮的联合办公室。高峰慢慢地站起身来,然后转身朝着来时的方向走去。
当走到一个岔路口时,牛涛忍不住开口问道:“咱们这个采访真的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吗?上头只给我们安排了一天的时间,这点时间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
“你刚刚接手这项工作,还不太了解实际情况。所以连领导都特意嘱咐过我,要多多照顾你一下。而且,你也不需要负责撰写通讯报道。我对高峰的事情知道得比较多,实际上,只需花半天时间进行采访就足够了。我之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其他事情,完全是为了能够顺利出版他的小说。”海珍耐心地解释道。
接着,她又看了一眼日历,笑着说:“明天就是清明节啦,大家都不用上班。等过完清明假期,紧接着就是周六和周日,我们可以好好休息两天呢!”
牛涛好奇地问道:“我可以换个话题聊聊吗?高峰这个人似乎很不一般啊,他身上好像有不少故事呢?”
“没错,他确实隐藏着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慢慢揭开谜底。实际上,之所以推迟半天出发,也是想多点时间去了解他。”海珍回答道。
接着,牛涛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唐诗怎么样?它为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呢?”
海珍思索片刻后说:“嗯,这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像李白和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吧。”
牛涛点点头,表示赞同,继续说道:“书上将李白归类为浪漫主义大诗人,而把杜甫定义为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们俩被并称为诗坛的双子星。不过,事实上,现实中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有些低估了。我的老师就觉得杜甫的诗作并不出色,大多都是些悲悲惨惨、哭哭啼啼的作品。”
听到这里,海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准,真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到底谁更好一些。说起来,杨涛年纪轻轻却特别钟爱杜甫的诗,我也挺纳闷儿的。要不是今天你提起,我都快忘记这事了。要不我现在给他打个电话问问看?”
海真拿起手机,拨通了杨涛的号码,然后等待着对方接听。终于,电话那头传来了杨涛的声音。
两人寒暄几句后,杨涛突然问道:“你认识董宇辉吗?”
海珍回答道:“怎么会不认识呢?他可是东方甄选的知名带货主播啊!”
杨涛接着说:“其实,你对他的了解只是一部分而已。他还是杜甫诗歌的崇拜者之一呢!”
听到这里,海珍有些惊讶地问道:“哦?真的吗?那你觉得李白的诗好还是杜甫的诗好呢?”
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杨涛对于两位唐代大诗人的评价,因为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而且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不尽相同。或许通过这次对话,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你是知道的,我对谁的诗更感兴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这些年轻人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老师们也难免会受到教材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他们难以畅所欲言、讲出真实的想法。进一步说,我们的教材编写又受到政治家们的左右,于是乎,政治家们对于某些诗人的喜好或者偏见,就会直接反映在教材对于不同诗歌的评价和选择上。如此一来,哪些诗被视为具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也就不言自明了。
比如说,杜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直受到压制,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要为李白的诗歌让出一条路来。杜甫的诗素有‘千家注杜’之称,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反观李白的诗,则只有‘一家注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上头才搞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
而郭沫若为了迎合这次运动,便发表《李白与杜甫》。批林,我是双首赞成的。批孔完全没必要,难道只是为了批判杜甫,将他拉下马,好给李白让路吗?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儒家思想,于是就给他贴上富农的标签。那我不禁要反问一句,如李白去嫖娼,又该算是哪一类人呢?很显然我们政治家多双标。
实际上,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的诗歌都不能算作政治诗,但政治家们喜欢谁的诗,谁的地位就能得到提升。那么,你们说说哪位诗人的作品更受我们的政治家青睐呢?显然不言而喻,杜甫的诗恐怕难以受到当代政治家的欢迎吧。
其实,在唐代,杜甫、李白、王维和李商隐四人的天赋不相上下。如果将杜甫四十岁时的作品与李白的诗作进行对比,便能发现这一点。此外,如果抹去杜甫的诗作,单就李白、李商隐和王维三人的诗歌来比较优劣,他们三个人各自有着独特的长处,其他人根本无法替代啊!很难说谁是第一位,都不能服众。但杜甫不一样,他的存在就他的诗为尊。”杨涛说道。
海珍气愤地喊道:“你简直要把我气炸了!你说了这么一大堆,我还没有听明白。”
杨涛语气缓和下来一声,回应道:“只能说明你的脑筋太过愚钝,非得让我解释得如此透彻吗?其实道理很简单,像董余辉这样的人就能很好地阐述问题。我们这些人都是有思想、有头脑的,那些政治家休想欺骗我们。他们应该把话说清楚些才对,毕竟我们读过不少书,也善于思考,常常能够超越课本的范畴去思考问题。那些声称喜欢杜甫诗歌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杜甫的粉丝。他们之所以认为杜甫的诗好,无非是因为自己读的书比较多,心中装满了宏伟的篇章罢了。”
这时,牛涛插嘴说:“杨涛这是在给你留点情面呢。实际上,如果想要真正喜爱杜甫的诗作,就必须对更多的诗词有所了解。到那时,究竟谁的诗歌优秀,谁的作品拙劣,便会一清二楚。现在很多人喜欢李白的诗,大多是受到老师、教材以及现代政治家们的影响。他们只是略知一二,就妄加评论,实在是太过幼稚可笑。”
杨涛连忙摆手否认:“幼稚这个词,可不是我说的啊。”
“我明白了,是我太过天真了。实际上,你说得很有道理,对于杜甫的诗和李白的诗,我仅仅只是读过《唐诗三百首》而已,就去评判诗歌的优劣,这样的方式实在是过于浅薄幼稚了。”海珍感慨地说道。
“那场运动,对孔子的批判根本毫无意义。早在五四时期,那些先驱者就已经指出:李白的诗立意高远,与我们相距甚远;而杜甫的诗则贴近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这意味着什么呢?杜甫的诗更像是现代诗人,他所描绘的亲情、友情等主题,每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更多地属于过去,属于那个辉煌的盛唐时代。那么,究竟谁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呢?”杨涛若有所思地说道。
“王维的诗同样属于盛唐时期啊,而且他还通晓音律,可以说是真正的盛唐大才子!”海珍插嘴道。
“的确如此,王维一直以来都被人们低估了。在盛唐时期,王维的诗才最为出众,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朝堂之上,他的诗句恰到好处,非常得体。只可惜后来他因为曾为安禄山叛军效力,担任过伪职,导致自己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杨涛惋惜地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这首诗说得真是太恰当了!在朝堂上当官,王维确实要比李杜更加得体啊。”牛涛感慨地说道。
海珍顺极便挂断了杨涛的电话,并在三岔口与牛涛道别。
随后,海珍来到了大办公室。然而,她惊讶地发现里面的人早已离开,只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那里。空旷的房间让海珍感到有些寂寞,但她并没有过多停留,而是立刻决定给高峰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对于李杜的评价。
令海珍感到十分诧异的是,杨涛和高峰竟然都非常喜欢杜甫的诗作,甚至认为杜甫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人。他们的这种观点与众不同,完全违背了网络上普遍流行的看法。海珍对此充满了好奇,她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何他们会有如此独特的见解。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杨涛和高峰对杜甫的评价如此之高呢?海珍决心一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许久之后,电话那头终于传来声音,原来是海珍正在与高峰通话。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当你读完所有李杜(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并尝试去写作七言律诗时,你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难处。实际上,七言律诗的难度在于它的自由度相对较低,也就是说,留给作者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要想在这种体裁中有所建树,不仅需要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还对个人的才华有着严苛的要求。杜甫和李商隐之所以能够在七言律诗方面挥洒自如,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更多的还是得益于他们平日里的勤学苦练。事实上,在诗歌领域,杜甫的影响力从唐代中期延续至今不衰。而李商隐则主要体现在词作方面,尽管他本人并未填过词,但他的诗作却具有词的韵味,只是略带婉约之风罢了。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杜甫诗歌中的排律部分,截至目前,尚未有人能够超越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所以,如果要说谁是诗坛第一人,非杜甫莫属。”高峰言简意赅地回答道,随后便挂断了电话。
虽然他们所谈论的并不是同一件事情,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杜甫的诗才堪称中国顶尖的诗人。这与网络上的观点相差甚远吗?海珍一路上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不久便来到了杨涛的出租屋。
海珍这时并不下厨做饭,此刻她仍沉浸在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中。
“你在想些什么呢?”杨涛见状好奇地问道。
海珍如实回答道:“你们所讨论的问题,和网上的说法截然不同,我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边才好?”
杨涛笑了笑,解释道:“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你应该知道苏轼吧,他可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于李白可谓是极力推崇。然而,他却评价说‘杜诗最佳’。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距离李杜二人生活的时代较近,自然对他们的诗作了解得更为透彻。再说说元稹和白居易,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呢?而当谈及李商隐的七言律诗究竟师从何人时,他并未提及哪位诗人的作品更好,可仅从李商隐七言律诗的完美程度来看,不也恰好证明了杜甫诗歌之妙吗?”杨涛一番话,似乎让海珍恍然大悟。
“你竟然能从苏轼的论述中看出端倪,高峰还能从众多创作中瞧出端倪来,你们俩可真是殊途同归啊!实在是不简单呐!”海珍感慨地说道。
“那些说年轻人喜欢李白的诗、中年人则偏爱杜甫诗作的言论,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海珍愤愤不平地继续说道。
“要知道,如果他们不是愚人政策,又怎么可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呢?实际上,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的唐朝时期,整日里只是饮酒作乐,纵情声色,哪里会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可言?而当他遭遇困境之后,又能够留存下多少作品呢?后来的人们也真是莫名其妙,居然还要替他整理诗集,但说到底,究竟哪一首才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呢?恐怕连我们都无法搞清楚吧。依我看,李白真实的存稿数量应该不会比王维多,可如今他的诗作却远多于王维,其中大部分是否可靠,确实值得怀疑。”杨涛一脸严肃地回应道。
看来杨涛对李白的诗作可谓是了然于胸啊!他必定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研读这些作品,而且还看得非常细致入微,以至于连海珍都不禁为之惊叹、佩服不已。
这时,杨涛突然转头问海珍:“你怎么还不去厨房做饭呢?”
海珍微微皱起眉头,语气坚定地回答道:“我今天实在不想去下厨。难道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蒙蔽吗?无论是教材、教师还是政治家,似乎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
杨涛听后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时先不做深入探讨吧。不过话说回来,那位名叫‘六经之首’的网友,已经 82 岁高龄了,据说他是个山东人。他认为杜甫的诗属于政治诗,那我该如何回应他呢?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普遍更偏爱李白的诗,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政治象征。相比之下,杜甫的诗又怎能有如此幸运得到这样的认可呢?”
杨涛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困惑,仿佛对于这种观点之间的差异感到十分棘手。而海珍则静静地站在一旁,思考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今天下午的采访终于结束了,海珍与牛涛一同离开了那间宽敞明亮的联合办公室。高峰慢慢地站起身来,然后转身朝着来时的方向走去。
当走到一个岔路口时,牛涛忍不住开口问道:“咱们这个采访真的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吗?上头只给我们安排了一天的时间,这点时间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
“你刚刚接手这项工作,还不太了解实际情况。所以连领导都特意嘱咐过我,要多多照顾你一下。而且,你也不需要负责撰写通讯报道。我对高峰的事情知道得比较多,实际上,只需花半天时间进行采访就足够了。我之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其他事情,完全是为了能够顺利出版他的小说。”海珍耐心地解释道。
接着,她又看了一眼日历,笑着说:“明天就是清明节啦,大家都不用上班。等过完清明假期,紧接着就是周六和周日,我们可以好好休息两天呢!”
牛涛好奇地问道:“我可以换个话题聊聊吗?高峰这个人似乎很不一般啊,他身上好像有不少故事呢?”
“没错,他确实隐藏着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慢慢揭开谜底。实际上,之所以推迟半天出发,也是想多点时间去了解他。”海珍回答道。
接着,牛涛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唐诗怎么样?它为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呢?”
海珍思索片刻后说:“嗯,这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像李白和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吧。”
牛涛点点头,表示赞同,继续说道:“书上将李白归类为浪漫主义大诗人,而把杜甫定义为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们俩被并称为诗坛的双子星。不过,事实上,现实中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有些低估了。我的老师就觉得杜甫的诗作并不出色,大多都是些悲悲惨惨、哭哭啼啼的作品。”
听到这里,海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准,真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到底谁更好一些。说起来,杨涛年纪轻轻却特别钟爱杜甫的诗,我也挺纳闷儿的。要不是今天你提起,我都快忘记这事了。要不我现在给他打个电话问问看?”
海真拿起手机,拨通了杨涛的号码,然后等待着对方接听。终于,电话那头传来了杨涛的声音。
两人寒暄几句后,杨涛突然问道:“你认识董宇辉吗?”
海珍回答道:“怎么会不认识呢?他可是东方甄选的知名带货主播啊!”
杨涛接着说:“其实,你对他的了解只是一部分而已。他还是杜甫诗歌的崇拜者之一呢!”
听到这里,海珍有些惊讶地问道:“哦?真的吗?那你觉得李白的诗好还是杜甫的诗好呢?”
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杨涛对于两位唐代大诗人的评价,因为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而且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不尽相同。或许通过这次对话,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你是知道的,我对谁的诗更感兴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这些年轻人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老师们也难免会受到教材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他们难以畅所欲言、讲出真实的想法。进一步说,我们的教材编写又受到政治家们的左右,于是乎,政治家们对于某些诗人的喜好或者偏见,就会直接反映在教材对于不同诗歌的评价和选择上。如此一来,哪些诗被视为具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也就不言自明了。
比如说,杜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直受到压制,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要为李白的诗歌让出一条路来。杜甫的诗素有‘千家注杜’之称,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反观李白的诗,则只有‘一家注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上头才搞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
而郭沫若为了迎合这次运动,便发表《李白与杜甫》。批林,我是双首赞成的。批孔完全没必要,难道只是为了批判杜甫,将他拉下马,好给李白让路吗?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儒家思想,于是就给他贴上富农的标签。那我不禁要反问一句,如李白去嫖娼,又该算是哪一类人呢?很显然我们政治家多双标。
实际上,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的诗歌都不能算作政治诗,但政治家们喜欢谁的诗,谁的地位就能得到提升。那么,你们说说哪位诗人的作品更受我们的政治家青睐呢?显然不言而喻,杜甫的诗恐怕难以受到当代政治家的欢迎吧。
其实,在唐代,杜甫、李白、王维和李商隐四人的天赋不相上下。如果将杜甫四十岁时的作品与李白的诗作进行对比,便能发现这一点。此外,如果抹去杜甫的诗作,单就李白、李商隐和王维三人的诗歌来比较优劣,他们三个人各自有着独特的长处,其他人根本无法替代啊!很难说谁是第一位,都不能服众。但杜甫不一样,他的存在就他的诗为尊。”杨涛说道。
海珍气愤地喊道:“你简直要把我气炸了!你说了这么一大堆,我还没有听明白。”
杨涛语气缓和下来一声,回应道:“只能说明你的脑筋太过愚钝,非得让我解释得如此透彻吗?其实道理很简单,像董余辉这样的人就能很好地阐述问题。我们这些人都是有思想、有头脑的,那些政治家休想欺骗我们。他们应该把话说清楚些才对,毕竟我们读过不少书,也善于思考,常常能够超越课本的范畴去思考问题。那些声称喜欢杜甫诗歌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杜甫的粉丝。他们之所以认为杜甫的诗好,无非是因为自己读的书比较多,心中装满了宏伟的篇章罢了。”
这时,牛涛插嘴说:“杨涛这是在给你留点情面呢。实际上,如果想要真正喜爱杜甫的诗作,就必须对更多的诗词有所了解。到那时,究竟谁的诗歌优秀,谁的作品拙劣,便会一清二楚。现在很多人喜欢李白的诗,大多是受到老师、教材以及现代政治家们的影响。他们只是略知一二,就妄加评论,实在是太过幼稚可笑。”
杨涛连忙摆手否认:“幼稚这个词,可不是我说的啊。”
“我明白了,是我太过天真了。实际上,你说得很有道理,对于杜甫的诗和李白的诗,我仅仅只是读过《唐诗三百首》而已,就去评判诗歌的优劣,这样的方式实在是过于浅薄幼稚了。”海珍感慨地说道。
“那场运动,对孔子的批判根本毫无意义。早在五四时期,那些先驱者就已经指出:李白的诗立意高远,与我们相距甚远;而杜甫的诗则贴近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这意味着什么呢?杜甫的诗更像是现代诗人,他所描绘的亲情、友情等主题,每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更多地属于过去,属于那个辉煌的盛唐时代。那么,究竟谁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呢?”杨涛若有所思地说道。
“王维的诗同样属于盛唐时期啊,而且他还通晓音律,可以说是真正的盛唐大才子!”海珍插嘴道。
“的确如此,王维一直以来都被人们低估了。在盛唐时期,王维的诗才最为出众,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朝堂之上,他的诗句恰到好处,非常得体。只可惜后来他因为曾为安禄山叛军效力,担任过伪职,导致自己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杨涛惋惜地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这首诗说得真是太恰当了!在朝堂上当官,王维确实要比李杜更加得体啊。”牛涛感慨地说道。
海珍顺极便挂断了杨涛的电话,并在三岔口与牛涛道别。
随后,海珍来到了大办公室。然而,她惊讶地发现里面的人早已离开,只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那里。空旷的房间让海珍感到有些寂寞,但她并没有过多停留,而是立刻决定给高峰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对于李杜的评价。
令海珍感到十分诧异的是,杨涛和高峰竟然都非常喜欢杜甫的诗作,甚至认为杜甫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人。他们的这种观点与众不同,完全违背了网络上普遍流行的看法。海珍对此充满了好奇,她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何他们会有如此独特的见解。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杨涛和高峰对杜甫的评价如此之高呢?海珍决心一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许久之后,电话那头终于传来声音,原来是海珍正在与高峰通话。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当你读完所有李杜(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并尝试去写作七言律诗时,你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难处。实际上,七言律诗的难度在于它的自由度相对较低,也就是说,留给作者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要想在这种体裁中有所建树,不仅需要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还对个人的才华有着严苛的要求。杜甫和李商隐之所以能够在七言律诗方面挥洒自如,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更多的还是得益于他们平日里的勤学苦练。事实上,在诗歌领域,杜甫的影响力从唐代中期延续至今不衰。而李商隐则主要体现在词作方面,尽管他本人并未填过词,但他的诗作却具有词的韵味,只是略带婉约之风罢了。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杜甫诗歌中的排律部分,截至目前,尚未有人能够超越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所以,如果要说谁是诗坛第一人,非杜甫莫属。”高峰言简意赅地回答道,随后便挂断了电话。
虽然他们所谈论的并不是同一件事情,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杜甫的诗才堪称中国顶尖的诗人。这与网络上的观点相差甚远吗?海珍一路上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不久便来到了杨涛的出租屋。
海珍这时并不下厨做饭,此刻她仍沉浸在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中。
“你在想些什么呢?”杨涛见状好奇地问道。
海珍如实回答道:“你们所讨论的问题,和网上的说法截然不同,我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边才好?”
杨涛笑了笑,解释道:“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你应该知道苏轼吧,他可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于李白可谓是极力推崇。然而,他却评价说‘杜诗最佳’。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距离李杜二人生活的时代较近,自然对他们的诗作了解得更为透彻。再说说元稹和白居易,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呢?而当谈及李商隐的七言律诗究竟师从何人时,他并未提及哪位诗人的作品更好,可仅从李商隐七言律诗的完美程度来看,不也恰好证明了杜甫诗歌之妙吗?”杨涛一番话,似乎让海珍恍然大悟。
“你竟然能从苏轼的论述中看出端倪,高峰还能从众多创作中瞧出端倪来,你们俩可真是殊途同归啊!实在是不简单呐!”海珍感慨地说道。
“那些说年轻人喜欢李白的诗、中年人则偏爱杜甫诗作的言论,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海珍愤愤不平地继续说道。
“要知道,如果他们不是愚人政策,又怎么可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呢?实际上,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的唐朝时期,整日里只是饮酒作乐,纵情声色,哪里会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可言?而当他遭遇困境之后,又能够留存下多少作品呢?后来的人们也真是莫名其妙,居然还要替他整理诗集,但说到底,究竟哪一首才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呢?恐怕连我们都无法搞清楚吧。依我看,李白真实的存稿数量应该不会比王维多,可如今他的诗作却远多于王维,其中大部分是否可靠,确实值得怀疑。”杨涛一脸严肃地回应道。
看来杨涛对李白的诗作可谓是了然于胸啊!他必定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研读这些作品,而且还看得非常细致入微,以至于连海珍都不禁为之惊叹、佩服不已。
这时,杨涛突然转头问海珍:“你怎么还不去厨房做饭呢?”
海珍微微皱起眉头,语气坚定地回答道:“我今天实在不想去下厨。难道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蒙蔽吗?无论是教材、教师还是政治家,似乎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
杨涛听后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时先不做深入探讨吧。不过话说回来,那位名叫‘六经之首’的网友,已经 82 岁高龄了,据说他是个山东人。他认为杜甫的诗属于政治诗,那我该如何回应他呢?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普遍更偏爱李白的诗,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政治象征。相比之下,杜甫的诗又怎能有如此幸运得到这样的认可呢?”
杨涛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困惑,仿佛对于这种观点之间的差异感到十分棘手。而海珍则静静地站在一旁,思考着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