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七)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末达人秀最新章节!
收复失地,赶走鞑子,迁移灾民,缓解关内赈灾压力,不管是哪一个理由,都能说得过去,都是光明正大,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这是一个阳谋,一个赤裸裸的阳谋,莫说那些辽东势族还未发现,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算是他们察觉到了什么,又能如何?又敢如何?
这是崇祯的自信所在,也是冷晓磊深深地为之折服之处。
随着近百万灾民涌入辽东,辽东人所占比例将会大幅度下降,那些世族大家的影响力自然会被稀释掉了,尤其是随着民兵的组建,更加制衡了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由家丁组成的军队。
最为关键的是,有着朝廷的支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除了实战经验不行,那些民兵的战力并不比辽东势族的私人武装差,隐隐还强那么一丢丢。
毕竟,民兵侧重于防守,保护自己的利益,又有着朝廷装备的火器加持,自然无惧于辽东势族的私人武装,只听命于朝廷的政令。
最为关键的,有着朝廷从其他地方抽调的军队,居中镇守,那些辽东势族更加不敢像以前那般,明面上去吞并土地,几乎于强抢。
当然,崇祯一点也不担心两者会同流合污,一致对抗朝廷。
毕竟,豪绅与普通百姓本就处于对立面,两者本就有着矛盾,根本就无法融合,前者之所以势大,源于后者的过于分散,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与之对抗。
不难想象,只要刻意引导,再辅以一定的兵器支持,不是不敢与当地豪绅一较长短。
毕竟,如今大明的疆域之内,其中的十之七八,关于土地的问题,说白一点,那就是一场零和游戏,非此即彼,只能是一输一赢,不可能共赢,百姓所分到的土地,必然是朝廷从那些豪绅权贵那里剥夺而来。
如此一来,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用于过活的土地,那些分得土地的百姓,自然不可能站在豪绅的那一边。否则的话,和与虎谋皮何异?谁又能保护他们的利益?
当然,这种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也不是完全对立,问题的根源所在,百姓要得是活下去,能够吃饱穿暖;而那些豪绅权贵想要的,无非是财富,只要满足了这两点,自然矛盾就得到了缓解,甚至于是化解。
此时,崇祯明眸闪动,暗暗思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怎样化解势族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却又深知一点,还不能立即付诸于行动,现在还不是化解两者之间矛盾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他崇祯还要借助于民意,以土地为诱饵,让豪绅处于百姓的对立面,从而制衡辽东大姓和世家大族,直至消除了后者的实力,在朝廷的可控范围之内,才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时机。
这个时候,崇祯的目光缓缓转移,最终落在了冷晓磊的身上,朗声说道:“告诉孙督师,朕答应了他的请求,可以将那些学员留在辽东。不过,那些人依旧是学员的身份,还未毕业,每年依旧要考试,只是他们可以自学,学院将会将相应的书籍发给他们。”
“是,皇上,末将明白,这就派人回复孙督师......”
两人对话之时,一旁的孙元化深深地明白,崇祯提出这个看似要求的条件,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换而言之,那些学员只要没有毕业,没有结业证书,那就是还未获得皇家军事学院的完全认可,也就无法获得皇上的完全认同。
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便他们在辽东军功赫赫,得到上司的提拔,一旦到了游击将军这样的军衔,就只能是暂代二字,若不能顺利毕业,那他们就不能得到相应军阶的荣耀与待遇。
仅此一点,足以说明,皇上有多么的重视军队,变着法的增强对军队的控制。
自古以来,不管是对外的战争,还是对内的诸多政策,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也就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一刻,随着想得越多,随着思维的打开,孙元化越发的明白,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灌输忠君的思想,皇上想要从观念上控制武将,更是为了掌握一种话语权。
而且,随着皇家军事学院地成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兵部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削弱,被分权了。
毕竟,尽管兵部虽然是各地大军的直辖衙门,有着调动的职能,更是可以调动一些将领,予以任免,但随着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就等于给兵部带了一个紧箍咒,在将领的升迁方面。
作为朝廷的重臣,身处前线的主将,孙元化更是明白一点,一直以来,各地的军队虽然不乏骁勇善战的大将,却是极为缺乏文武双全的主将。
原因无他,虽然历朝都有武举科考,但却非常的不固定,往往是根据朝廷的需要是否紧急,是否有战事发生,才会临时开设武举科考。
如此一来,就使得武进士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得到系统性的培养,自然而然地,出现良将的可能性并不高,非常之少,并不能缓解朝廷对主将的需求。日积月累之下,这种问题愈发地严重。
而且,军中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承袭父辈的将领很多,有一些是直接在父辈的帐下效命,占据了相当多重要的位置,因此,明军里面存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家族很容易控制一个军队。
而这样的军队,在如此氛围之下,升迁之路,多是靠裙带关系,战斗力自然不强。
因此,不管是他孙元化,还是像孙承宗、袁可立这样的朝中重臣,有识之人,对于文武双全的将领,格外的渴望,尤其是皇家军事学院里面的学员,更是寻求的重点。
刹那间,孙元化为之明白,豁然开朗,反应了过来,这又是皇上的一个阳谋,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是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相比于他人,对皇上更加的忠心,其他人很难控制,但也不得不用。
当然,相对于祖大寿这样的大将,自然会相当排斥和抵触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到他的帐下任职,但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傅宗龙、朱燮元等人,他们就不一样了。
毕竟,他们所统领的军队,家族性质微乎其微,并不在乎是谁充当偏将,只要能征善战、精于谋略就行,用起来顺手。
正如流传千古的一句话,主将无能,累死千军。
收复失地,赶走鞑子,迁移灾民,缓解关内赈灾压力,不管是哪一个理由,都能说得过去,都是光明正大,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这是一个阳谋,一个赤裸裸的阳谋,莫说那些辽东势族还未发现,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算是他们察觉到了什么,又能如何?又敢如何?
这是崇祯的自信所在,也是冷晓磊深深地为之折服之处。
随着近百万灾民涌入辽东,辽东人所占比例将会大幅度下降,那些世族大家的影响力自然会被稀释掉了,尤其是随着民兵的组建,更加制衡了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由家丁组成的军队。
最为关键的是,有着朝廷的支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除了实战经验不行,那些民兵的战力并不比辽东势族的私人武装差,隐隐还强那么一丢丢。
毕竟,民兵侧重于防守,保护自己的利益,又有着朝廷装备的火器加持,自然无惧于辽东势族的私人武装,只听命于朝廷的政令。
最为关键的,有着朝廷从其他地方抽调的军队,居中镇守,那些辽东势族更加不敢像以前那般,明面上去吞并土地,几乎于强抢。
当然,崇祯一点也不担心两者会同流合污,一致对抗朝廷。
毕竟,豪绅与普通百姓本就处于对立面,两者本就有着矛盾,根本就无法融合,前者之所以势大,源于后者的过于分散,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与之对抗。
不难想象,只要刻意引导,再辅以一定的兵器支持,不是不敢与当地豪绅一较长短。
毕竟,如今大明的疆域之内,其中的十之七八,关于土地的问题,说白一点,那就是一场零和游戏,非此即彼,只能是一输一赢,不可能共赢,百姓所分到的土地,必然是朝廷从那些豪绅权贵那里剥夺而来。
如此一来,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用于过活的土地,那些分得土地的百姓,自然不可能站在豪绅的那一边。否则的话,和与虎谋皮何异?谁又能保护他们的利益?
当然,这种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也不是完全对立,问题的根源所在,百姓要得是活下去,能够吃饱穿暖;而那些豪绅权贵想要的,无非是财富,只要满足了这两点,自然矛盾就得到了缓解,甚至于是化解。
此时,崇祯明眸闪动,暗暗思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怎样化解势族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却又深知一点,还不能立即付诸于行动,现在还不是化解两者之间矛盾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他崇祯还要借助于民意,以土地为诱饵,让豪绅处于百姓的对立面,从而制衡辽东大姓和世家大族,直至消除了后者的实力,在朝廷的可控范围之内,才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时机。
这个时候,崇祯的目光缓缓转移,最终落在了冷晓磊的身上,朗声说道:“告诉孙督师,朕答应了他的请求,可以将那些学员留在辽东。不过,那些人依旧是学员的身份,还未毕业,每年依旧要考试,只是他们可以自学,学院将会将相应的书籍发给他们。”
“是,皇上,末将明白,这就派人回复孙督师......”
两人对话之时,一旁的孙元化深深地明白,崇祯提出这个看似要求的条件,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换而言之,那些学员只要没有毕业,没有结业证书,那就是还未获得皇家军事学院的完全认可,也就无法获得皇上的完全认同。
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便他们在辽东军功赫赫,得到上司的提拔,一旦到了游击将军这样的军衔,就只能是暂代二字,若不能顺利毕业,那他们就不能得到相应军阶的荣耀与待遇。
仅此一点,足以说明,皇上有多么的重视军队,变着法的增强对军队的控制。
自古以来,不管是对外的战争,还是对内的诸多政策,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也就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一刻,随着想得越多,随着思维的打开,孙元化越发的明白,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灌输忠君的思想,皇上想要从观念上控制武将,更是为了掌握一种话语权。
而且,随着皇家军事学院地成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兵部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削弱,被分权了。
毕竟,尽管兵部虽然是各地大军的直辖衙门,有着调动的职能,更是可以调动一些将领,予以任免,但随着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就等于给兵部带了一个紧箍咒,在将领的升迁方面。
作为朝廷的重臣,身处前线的主将,孙元化更是明白一点,一直以来,各地的军队虽然不乏骁勇善战的大将,却是极为缺乏文武双全的主将。
原因无他,虽然历朝都有武举科考,但却非常的不固定,往往是根据朝廷的需要是否紧急,是否有战事发生,才会临时开设武举科考。
如此一来,就使得武进士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得到系统性的培养,自然而然地,出现良将的可能性并不高,非常之少,并不能缓解朝廷对主将的需求。日积月累之下,这种问题愈发地严重。
而且,军中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承袭父辈的将领很多,有一些是直接在父辈的帐下效命,占据了相当多重要的位置,因此,明军里面存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家族很容易控制一个军队。
而这样的军队,在如此氛围之下,升迁之路,多是靠裙带关系,战斗力自然不强。
因此,不管是他孙元化,还是像孙承宗、袁可立这样的朝中重臣,有识之人,对于文武双全的将领,格外的渴望,尤其是皇家军事学院里面的学员,更是寻求的重点。
刹那间,孙元化为之明白,豁然开朗,反应了过来,这又是皇上的一个阳谋,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是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相比于他人,对皇上更加的忠心,其他人很难控制,但也不得不用。
当然,相对于祖大寿这样的大将,自然会相当排斥和抵触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到他的帐下任职,但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傅宗龙、朱燮元等人,他们就不一样了。
毕竟,他们所统领的军队,家族性质微乎其微,并不在乎是谁充当偏将,只要能征善战、精于谋略就行,用起来顺手。
正如流传千古的一句话,主将无能,累死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