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明朝的机械水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长河复生记最新章节!
重工钢铁业孙一帮不了忙,轻工机械业孙一更插不上手。
明代的机械水平其实已经积累到了一个相当先进的高度,以棉纺织为例,明代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
棉纺的第一步是掉棉籽,明朝人有轧车。
轧车,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皮棉被带动前方。轧车完全改变了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
棉纺的第二步,弹棉花。
1米多长的大弓粗绳弦,檀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bang——bang——”。
第三步,纺纱。
明代的纺车有手摇的、脚踏的,畜力驱动或水力驱动的,纺锭的数目从一锭、三锭、五锭直到三十二锭,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代的欧洲几十条街的差距。
第四步,织布。
明代的织机多种多样,除了普通的腰织机、平织机,还有斜织机、立织机、罗织机、提花机。
花本式提花机,又称花楼,是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
花楼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有诗赞曰:“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花楼要织不同的花样,只需更换不同花本。
花本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编织而成。在程序员孙一看来,这就是把图案信息转化成了用二维的机器语言,和后世的数控机床的原理没什么差别。
文献记载,清代在南京就有专供皇室的云锦花楼三万台!
——有这样的轻工业机械基础,试问一个外行的穿越客能做什么?
孙一和闷蛋不知不觉走到了营外的庄稼地。
爷在琢磨事,闷蛋便走到了一处水洼边,压动一只长木杆,给玉米地浇水。
这长木杆中间架在一根立木上,一端系着提水桶,另一端系着大石块。闷蛋用手操纵提水桶一端降下来取水,再利用石块的重量把装满水的桶提起,摇动木杆把桶送到远处的水渠里倒掉,看上去一点也不费力。——完美的杠杆原理。
孙一借着水,洗了把脸。
孙一评价:“这东西挺巧妙!”。
闷蛋介绍:“这叫桔槔。”
桔槔取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提水器具。
另一种古老的取水装置辘轳,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到春秋时期,辘轳已经流行,1970年代中国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工业方面,还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桔槔和辘轳在工程学上堪称完美典范,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维护。
中国古代水利机械代表还有翻车、筒车。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翻车可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高,搬运方便,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其链传动原理和自行车、坦克履带是一样一样的。
筒车是由竹或木制成的轮形提水机械。竹筒或木筒在水中注满水,随轮转到上部时,水自动泻入盛水槽,输入田里。水转筒车的水筒与水轮联成一体,既是接受水力的驱动构件,又是提水倒水的工作构件,机构简明紧凑,设计构思巧妙。
穿越小说里吹嘘得让古代人惊掉下巴的水磨坊,风磨坊,孙一要是当宝贝拿出来,估计明朝人的下巴不是惊掉的,而是笑掉的。
文献记录,明代在长江出现了一种八帆车船,由八面竖帆固定在八角形的立柱上,可以自动调整风帆迎风角度,任何方向的来风都可驱动立柱,然后传动到浆轮,推动船只前进。
——风力轮船!
——这才是在明朝拿得出手的机械水平!
机械技术方面,孙一真心插不上手。
他只要能够简简单单提供一个让这些现有技术发扬的环境,明朝人自己就能复兴!!!
重工钢铁业孙一帮不了忙,轻工机械业孙一更插不上手。
明代的机械水平其实已经积累到了一个相当先进的高度,以棉纺织为例,明代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
棉纺的第一步是掉棉籽,明朝人有轧车。
轧车,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皮棉被带动前方。轧车完全改变了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
棉纺的第二步,弹棉花。
1米多长的大弓粗绳弦,檀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bang——bang——”。
第三步,纺纱。
明代的纺车有手摇的、脚踏的,畜力驱动或水力驱动的,纺锭的数目从一锭、三锭、五锭直到三十二锭,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代的欧洲几十条街的差距。
第四步,织布。
明代的织机多种多样,除了普通的腰织机、平织机,还有斜织机、立织机、罗织机、提花机。
花本式提花机,又称花楼,是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
花楼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有诗赞曰:“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花楼要织不同的花样,只需更换不同花本。
花本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编织而成。在程序员孙一看来,这就是把图案信息转化成了用二维的机器语言,和后世的数控机床的原理没什么差别。
文献记载,清代在南京就有专供皇室的云锦花楼三万台!
——有这样的轻工业机械基础,试问一个外行的穿越客能做什么?
孙一和闷蛋不知不觉走到了营外的庄稼地。
爷在琢磨事,闷蛋便走到了一处水洼边,压动一只长木杆,给玉米地浇水。
这长木杆中间架在一根立木上,一端系着提水桶,另一端系着大石块。闷蛋用手操纵提水桶一端降下来取水,再利用石块的重量把装满水的桶提起,摇动木杆把桶送到远处的水渠里倒掉,看上去一点也不费力。——完美的杠杆原理。
孙一借着水,洗了把脸。
孙一评价:“这东西挺巧妙!”。
闷蛋介绍:“这叫桔槔。”
桔槔取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提水器具。
另一种古老的取水装置辘轳,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到春秋时期,辘轳已经流行,1970年代中国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工业方面,还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桔槔和辘轳在工程学上堪称完美典范,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维护。
中国古代水利机械代表还有翻车、筒车。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翻车可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高,搬运方便,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其链传动原理和自行车、坦克履带是一样一样的。
筒车是由竹或木制成的轮形提水机械。竹筒或木筒在水中注满水,随轮转到上部时,水自动泻入盛水槽,输入田里。水转筒车的水筒与水轮联成一体,既是接受水力的驱动构件,又是提水倒水的工作构件,机构简明紧凑,设计构思巧妙。
穿越小说里吹嘘得让古代人惊掉下巴的水磨坊,风磨坊,孙一要是当宝贝拿出来,估计明朝人的下巴不是惊掉的,而是笑掉的。
文献记录,明代在长江出现了一种八帆车船,由八面竖帆固定在八角形的立柱上,可以自动调整风帆迎风角度,任何方向的来风都可驱动立柱,然后传动到浆轮,推动船只前进。
——风力轮船!
——这才是在明朝拿得出手的机械水平!
机械技术方面,孙一真心插不上手。
他只要能够简简单单提供一个让这些现有技术发扬的环境,明朝人自己就能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