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先生带剑入扶桑(二)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魏野仙踪最新章节!
在德川幕府布锁国令的江户时代,长崎是这个岛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都。
虽然说是对外开放,但也只有华商与荷兰商会才有资格在此登6。而在这之前,从唐宋到元明,华商们也往往选择此地作为登6点。
所以在长崎,还保留了些许大6来的风物,比如裹着炒米的麦芽糖,被称作唐人饴,而酥脆的炸麻花,则被称作唐人卷。
而长崎名胜之一的中岛川古桥群,也是华商们修筑而成。
在中岛川古桥中最有名的眼镜石桥,甚至与江户的日本桥、岩国的锦带桥一起,被江户文人赞誉为“天下三桥”。在日本桥已经变成了明治时代的钢筋水泥桥,岩国的锦带桥又屡屡被洪水冲垮的当下,只有这座明末禅僧如定和尚主持修造的石拱桥,还默默地横跨在中岛川上。
眼镜桥那形如半月的桥洞,与映在水面的倒影,化作了一对大圆眼镜,又像是一双空洞的眼,默默打量着这个渐渐没有了华人的城市。
但就算经济萧条,长崎也还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城市,这里自古就是金钱与异国货物的吞吐口。荷兰人带着东南亚土人奴隶,在商馆里过着欧洲式的殖民地上流生活,华商则在幕府划定的唐馆里渐渐地修出了那条有名的长崎华街。
于是欧亚大6文明与岛国的邂逅,催生出了长崎不同于江户的广厦华屋、醇酒甘旨,也因此有了与江户吉原、京都岛原并称的长崎丸山花街。
此等风流销骨之地,不知曾有多少远洋万里的异邦商人、去国怀乡的前明遗老,在此邂逅出一幕幕悲喜交加的人间戏剧。所谓“长崎之恋,一万三千里”,实在不是夸大之言。
但丸山花街又像是明末的秦淮,在艺伎们心慕的眼神中,幕末的那位天才狂士坂本龙马,便在丸山的花月庭园间,定下了“大政奉还”的倒幕策略,又在这里,制定了那曾经是践行他个人理想的“世界的海援队”计划。
尽管曾经属于坂本龙马的“世界的海援队”,已经变成了帝国海军的血肉的一部分,也不想承担什么世界一同的不切实际理想。
只有丸山花街上的艺伎们,偶尔还会提起那个既是剑客,也是名士,却总是头蓬乱、举止轻浮的男人:“土佐的坂本大人,曾经在我们这里饮酒呢!”
丸山花街最绝妙的**处,便是那间名叫花月的料亭。
和东京和京都那些风气谨严的料亭不同,花月的气氛更为随意一些。毕竟,江户料亭和京都料亭招待的都是幕府的官员,不自觉地就带上了一股公卿气或者武家气,而丸山料亭却主要面向各国豪商,自然就显得更亲民一些。
这里的亲民也仅仅就气氛而言,在消费上,花月可是一点也不亲民。在这里吃一顿长崎有名的卓袱料理,便等于花掉了商社雇员半年的佣金,这还没有算上给陪酒艺伎的小费!
所谓卓袱,便是桌子与桌布,具体说来便是华商们传入长崎的八仙桌,从名字上也看得出来,这并非是岛国本土的菜品,而是明末禅僧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将江南斋菜一并传扬过来。
起先这类斋菜不过是禅僧们拿来招待幕府中人,因为席上以茶代酒,所以叫做普茶料理,菜色也不过是清可鉴人的菜汤“澄汁”,美其名曰“云片”的烩白菜、再就是软炸蘑菇、麻酱凉粉、酱汤芋头之类。然而长崎地方上不是华商就是洋商,偶尔吃一顿素斋清清肠胃还可以,哪能天天吃这个?
于是华商、洋商们偏好的各类荤食纷纷加入,普茶料理变作了卓袱料理,萝卜青菜、豆腐芋头就换成了鸡蓉刺身、烧肉鱼翅。
这种料理没有京都那些料亭的精美和食那样,只一个冷火秋烟般的清淡无味,只吃一个日本公卿们吸风饮露般的强撑体面。
正相反,因为加入了荷兰风味与中餐,卓袱料理就显得亲民多了。
花月今日招待贵客的卓袱料理,依着规矩先向来客奉上一碗地道的清汤鱼翅。
虽然只是一碗清汤里飘着些丝般的鱼翅,但那些本来奇腥无比的鱼翅都用用菌菇山笋之类鲜货吸出了腥味,自有一股清意。
而后是依着曾经的斋菜传统,奉上名叫“满女”的蜜渍芸豆、再有就是芋片、豆腐、魔芋、薯蓣之类清爽斋菜。
但这些斋菜之后,便是弹牙紧实的捞鲨鱼片、色如樱花的鲷鱼刺身、肉质红嫩的金枪鱼片,还有外皮微焦、内部却带着红宝石般紫红光泽的盐烤鲣鱼……
不论怎么看,这些菜品都和大和尚们没有关系。
至于用来佐酒的荷兰碳烤鸭胸片、鸡蓉奶酪糕、起司咖喱球、照烧鰤魚片,还有日语中称为“角煮”的红烧五花肉,不管哪一样,都是大荤大腥之物。
起码在天武天皇推行肉食禁止令后,一千多年以来,卓袱料理都算是日式料理中的一道奇葩。也就是明治维新之后,从天皇开始强制推行肉食,上流社会皆以在东京鹿鸣馆吃牛排为时髦,这个自诩草食之人的民族,才稍稍晓得了肉味。
只是在如今蔓延的大萧条中,眼看着大家又要吃不起肉,就连豆子饭也不能管饱了。
不过有财力在花月包下一个单独院落的豪客,一掷千金之余,哪里有心思理会水深火热之中的日本劳动人民?
有人拨动了三味线,纤柔的乐音飘洒出来,却带着一股港都特有的欢乐热络,婉转曲折处又极见功力,不是得过名师指导、又下过多年苦功,绝没有这般造诣。
伴着乐音,毫不讲究礼数、盘膝而坐的男人轻轻拍了拍手,随即举起筷,在面前那别名“角膳”的小漆桌上翻检几下,夹起一片鲷鱼片朝嘴里一送。一旁陪酒的艺伎,虽然面上傅粉涂朱,几乎看不出本来面容,却也是巧目倩兮的柔弱美人,轻轻捧起小巧青瓷盅,送上一杯京都伏见的玉之泉,软红暗香之间,再饮一杯别名“女酒”的京都清酒,其间自然满是暧昧情思流转。
只是这些风流气息,在这位豪客面前,就显得有些抛媚眼给瞎子看的无力感。
虽然现在已经是昭和六年,西历一九三一年,明治维新时代都过去了几十年,就连这些兼职青楼的料亭,也渐渐放松了过去那些行业保护与自我保护兼而有之的严苛规矩。
譬如这个穿了一身欧式赛马礼服的男人,要换在几十年前,不要说那些花魁坐镇的名店,就算是二流小店,也可以拒绝做他的生意。
更不要说这男人还大违花街规矩,带了两个女伴进料亭来!要换了京都那些规矩大、资格老的名料亭,要是有客人敢不知好歹地带游女、还有那些反串女子的歌舞伎男演员进料亭,绝对会被暴怒的老板娘赶出去——
花月原本也有这样的节操与矜持,但却在这小胡子男人抽出的厚厚一沓钞票面前败下阵来。
甚至料亭老板现在还捧着那一沓钞票,默默想着,如果这算是侮辱,那么他不介意多来上几次。
而且还可以用那男人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这是我家族中的晚辈,招待她到长崎的花月品尝一番卓袱料理是我这个做长辈的善意。至于另外这个丫头么……”
一身欧美人做派的男人思考了一下,然后点头道:“算是我雇佣的女仆。”
于是在花月的餐室里,那个明显应该去欧美人聚会的“长崎内外俱乐部”,而不是花月料亭的男人,就这样听着三味线,轻轻拍着节拍,还带着两个怎么看都不满十八岁的女伴,一副暴户的嘴脸。
一曲奏罢,小胡子男人将目光转向了一旁静静坐着、仿佛一尊名为“回忆”的雕像般的“女仆”朱月,和声问道:“如何?有没有想起一些什么?”
听到主人的问话,朱月思考了片刻,还是黯然摇头。
对此,魏野倒是没有气馁,事实上,他带着司马铃和朱月来到长崎,也不是单纯来吃一顿花月的卓袱料理那么简单。
朱月前生的唯一执念,便是返回家乡。但就魏野所见,她的家乡大概除了废弃的荒村,无碑的荒坟,其他的什么都剩不下。
而她的第二故乡高野山,就现在所收集到的情报看来,高野山真言宗在这个时空中,俨然是个地位特殊、底蕴恐怖的一大佛门势力。和之前那些守着一座庙就心满意足的所谓高僧比起来,这个时空的高野山,俨然有一种在黑暗中推动历史的反面大Boss气质。
就以朱月残存的记忆看来,长崎这里也有高野山法力僧驻扎的寺院,似乎就离着花月不远。
但是白天里在这里“寻幽览胜”的结果,丸山花街四周哪里来的正经寺院?
至于以望气术捕捉真言宗法力僧的佛息,那就是一件更加没谱的事情。
因为一到达这个世界,魏野就有一种错乱之感,哪怕身处地球另一边,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贝克街上,从那些英国圣公会的教堂和钟声里,也能感受到一股似曾相识的气息。
没错,正是北宋末年那些摩尼教师僧身上特有的光明意!
似佛非佛的光明意,几乎能和佛门气息无缝对接的光明意。
如果这种光明意出现在印度教的神庙、拜火教的祭坛,魏野都不会感到意外。但是连英国国教的圣公会都带着这种气息,那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知道,十字教体系可是与佛门格格不入的东西,却偏偏在这个时空展露出了这种无缝对接的形态,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时空的自然力量,竟是完全以佛门法度所构筑起来的!
就算是魏野这样的散仙,在这个时空,虽然法力运转不受限制,但是一身纯正的道门气息,却是在运转间总有种差之毫厘的错谬感。
如果说这时空是操作系统的话,那么作为外来者的仙术士,便是一款装错了系统的不兼容软件。
所以从伦敦的贝克街到长崎的丸山花街,魏野一直都在尝试解析这个外部的操作系统,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
不过就他一路走来的种种做派,似乎离着“毫不起眼”四个字有点遥远。
直到踏上这片土地,感受着那几乎无所不在的佛门气息之后,仙术士身上那件黑色的长衣却变成了纯白的赛马礼服。
而走在这片处处浸染着佛门气息的土地上,想要寻找佛门中人,就成了越难以达成的目标。
如何将一滴水、一粒沙藏到谁都找不到的地方?把它送进大海里,把它丢进沙漠中。
现在的仙术士,便是在海里寻找着那滴水,在沙漠寻找着那粒沙,好生无解。
就像现在,得到朱月又一个茫然的眼神,仙术士蹙着眉环顾四周,却只看到艺伎们厚厚脂粉下面公事公办的职业笑容,还有司马铃把玩着扇子,一副看好戏的脸。
叹了一口气,仙术士嘀咕了一句:“在情报搜集这类事情上,我终究不适合做这些个做精细入微的工作。”
说罢,他站起身,走到弹奏三味线的艺伎面前,将那把三味线连着拨子一起拿了过来,随即递进了朱月的手中:“那座山里的秃驴,有没有教过你如何用三味线演奏净琉璃的曲子?妖怪的故事也好,高僧的故事也好,战死的武将或者偷情的商人,随便怎样都可以,来弹一段吧。”
接过了魏野递来的三味线,朱月不假思索地拨动了琴弦,悲歌般的调子响起,让本来露出些许轻视神色的艺伎们也不由得肃容静听。
那是三味线曲中有名的《平家物语》开篇。
仙术士微微一笑,随着弦音,掌心一翻,渔鼓上手,应声作歌:
“祗园精舎の钟の声、诸行无常の响きあり。娑罗双树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
这是《平家物语》的开篇和歌,随着和歌,朱月手中象牙拨子上下翻飞,曲声转急。
便在此刻,仙术士应着弦音,猛然一叩手中渔鼓,顿时弦音得鼓声一助,透出餐室,直传入整条花街!
在德川幕府布锁国令的江户时代,长崎是这个岛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都。
虽然说是对外开放,但也只有华商与荷兰商会才有资格在此登6。而在这之前,从唐宋到元明,华商们也往往选择此地作为登6点。
所以在长崎,还保留了些许大6来的风物,比如裹着炒米的麦芽糖,被称作唐人饴,而酥脆的炸麻花,则被称作唐人卷。
而长崎名胜之一的中岛川古桥群,也是华商们修筑而成。
在中岛川古桥中最有名的眼镜石桥,甚至与江户的日本桥、岩国的锦带桥一起,被江户文人赞誉为“天下三桥”。在日本桥已经变成了明治时代的钢筋水泥桥,岩国的锦带桥又屡屡被洪水冲垮的当下,只有这座明末禅僧如定和尚主持修造的石拱桥,还默默地横跨在中岛川上。
眼镜桥那形如半月的桥洞,与映在水面的倒影,化作了一对大圆眼镜,又像是一双空洞的眼,默默打量着这个渐渐没有了华人的城市。
但就算经济萧条,长崎也还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城市,这里自古就是金钱与异国货物的吞吐口。荷兰人带着东南亚土人奴隶,在商馆里过着欧洲式的殖民地上流生活,华商则在幕府划定的唐馆里渐渐地修出了那条有名的长崎华街。
于是欧亚大6文明与岛国的邂逅,催生出了长崎不同于江户的广厦华屋、醇酒甘旨,也因此有了与江户吉原、京都岛原并称的长崎丸山花街。
此等风流销骨之地,不知曾有多少远洋万里的异邦商人、去国怀乡的前明遗老,在此邂逅出一幕幕悲喜交加的人间戏剧。所谓“长崎之恋,一万三千里”,实在不是夸大之言。
但丸山花街又像是明末的秦淮,在艺伎们心慕的眼神中,幕末的那位天才狂士坂本龙马,便在丸山的花月庭园间,定下了“大政奉还”的倒幕策略,又在这里,制定了那曾经是践行他个人理想的“世界的海援队”计划。
尽管曾经属于坂本龙马的“世界的海援队”,已经变成了帝国海军的血肉的一部分,也不想承担什么世界一同的不切实际理想。
只有丸山花街上的艺伎们,偶尔还会提起那个既是剑客,也是名士,却总是头蓬乱、举止轻浮的男人:“土佐的坂本大人,曾经在我们这里饮酒呢!”
丸山花街最绝妙的**处,便是那间名叫花月的料亭。
和东京和京都那些风气谨严的料亭不同,花月的气氛更为随意一些。毕竟,江户料亭和京都料亭招待的都是幕府的官员,不自觉地就带上了一股公卿气或者武家气,而丸山料亭却主要面向各国豪商,自然就显得更亲民一些。
这里的亲民也仅仅就气氛而言,在消费上,花月可是一点也不亲民。在这里吃一顿长崎有名的卓袱料理,便等于花掉了商社雇员半年的佣金,这还没有算上给陪酒艺伎的小费!
所谓卓袱,便是桌子与桌布,具体说来便是华商们传入长崎的八仙桌,从名字上也看得出来,这并非是岛国本土的菜品,而是明末禅僧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将江南斋菜一并传扬过来。
起先这类斋菜不过是禅僧们拿来招待幕府中人,因为席上以茶代酒,所以叫做普茶料理,菜色也不过是清可鉴人的菜汤“澄汁”,美其名曰“云片”的烩白菜、再就是软炸蘑菇、麻酱凉粉、酱汤芋头之类。然而长崎地方上不是华商就是洋商,偶尔吃一顿素斋清清肠胃还可以,哪能天天吃这个?
于是华商、洋商们偏好的各类荤食纷纷加入,普茶料理变作了卓袱料理,萝卜青菜、豆腐芋头就换成了鸡蓉刺身、烧肉鱼翅。
这种料理没有京都那些料亭的精美和食那样,只一个冷火秋烟般的清淡无味,只吃一个日本公卿们吸风饮露般的强撑体面。
正相反,因为加入了荷兰风味与中餐,卓袱料理就显得亲民多了。
花月今日招待贵客的卓袱料理,依着规矩先向来客奉上一碗地道的清汤鱼翅。
虽然只是一碗清汤里飘着些丝般的鱼翅,但那些本来奇腥无比的鱼翅都用用菌菇山笋之类鲜货吸出了腥味,自有一股清意。
而后是依着曾经的斋菜传统,奉上名叫“满女”的蜜渍芸豆、再有就是芋片、豆腐、魔芋、薯蓣之类清爽斋菜。
但这些斋菜之后,便是弹牙紧实的捞鲨鱼片、色如樱花的鲷鱼刺身、肉质红嫩的金枪鱼片,还有外皮微焦、内部却带着红宝石般紫红光泽的盐烤鲣鱼……
不论怎么看,这些菜品都和大和尚们没有关系。
至于用来佐酒的荷兰碳烤鸭胸片、鸡蓉奶酪糕、起司咖喱球、照烧鰤魚片,还有日语中称为“角煮”的红烧五花肉,不管哪一样,都是大荤大腥之物。
起码在天武天皇推行肉食禁止令后,一千多年以来,卓袱料理都算是日式料理中的一道奇葩。也就是明治维新之后,从天皇开始强制推行肉食,上流社会皆以在东京鹿鸣馆吃牛排为时髦,这个自诩草食之人的民族,才稍稍晓得了肉味。
只是在如今蔓延的大萧条中,眼看着大家又要吃不起肉,就连豆子饭也不能管饱了。
不过有财力在花月包下一个单独院落的豪客,一掷千金之余,哪里有心思理会水深火热之中的日本劳动人民?
有人拨动了三味线,纤柔的乐音飘洒出来,却带着一股港都特有的欢乐热络,婉转曲折处又极见功力,不是得过名师指导、又下过多年苦功,绝没有这般造诣。
伴着乐音,毫不讲究礼数、盘膝而坐的男人轻轻拍了拍手,随即举起筷,在面前那别名“角膳”的小漆桌上翻检几下,夹起一片鲷鱼片朝嘴里一送。一旁陪酒的艺伎,虽然面上傅粉涂朱,几乎看不出本来面容,却也是巧目倩兮的柔弱美人,轻轻捧起小巧青瓷盅,送上一杯京都伏见的玉之泉,软红暗香之间,再饮一杯别名“女酒”的京都清酒,其间自然满是暧昧情思流转。
只是这些风流气息,在这位豪客面前,就显得有些抛媚眼给瞎子看的无力感。
虽然现在已经是昭和六年,西历一九三一年,明治维新时代都过去了几十年,就连这些兼职青楼的料亭,也渐渐放松了过去那些行业保护与自我保护兼而有之的严苛规矩。
譬如这个穿了一身欧式赛马礼服的男人,要换在几十年前,不要说那些花魁坐镇的名店,就算是二流小店,也可以拒绝做他的生意。
更不要说这男人还大违花街规矩,带了两个女伴进料亭来!要换了京都那些规矩大、资格老的名料亭,要是有客人敢不知好歹地带游女、还有那些反串女子的歌舞伎男演员进料亭,绝对会被暴怒的老板娘赶出去——
花月原本也有这样的节操与矜持,但却在这小胡子男人抽出的厚厚一沓钞票面前败下阵来。
甚至料亭老板现在还捧着那一沓钞票,默默想着,如果这算是侮辱,那么他不介意多来上几次。
而且还可以用那男人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这是我家族中的晚辈,招待她到长崎的花月品尝一番卓袱料理是我这个做长辈的善意。至于另外这个丫头么……”
一身欧美人做派的男人思考了一下,然后点头道:“算是我雇佣的女仆。”
于是在花月的餐室里,那个明显应该去欧美人聚会的“长崎内外俱乐部”,而不是花月料亭的男人,就这样听着三味线,轻轻拍着节拍,还带着两个怎么看都不满十八岁的女伴,一副暴户的嘴脸。
一曲奏罢,小胡子男人将目光转向了一旁静静坐着、仿佛一尊名为“回忆”的雕像般的“女仆”朱月,和声问道:“如何?有没有想起一些什么?”
听到主人的问话,朱月思考了片刻,还是黯然摇头。
对此,魏野倒是没有气馁,事实上,他带着司马铃和朱月来到长崎,也不是单纯来吃一顿花月的卓袱料理那么简单。
朱月前生的唯一执念,便是返回家乡。但就魏野所见,她的家乡大概除了废弃的荒村,无碑的荒坟,其他的什么都剩不下。
而她的第二故乡高野山,就现在所收集到的情报看来,高野山真言宗在这个时空中,俨然是个地位特殊、底蕴恐怖的一大佛门势力。和之前那些守着一座庙就心满意足的所谓高僧比起来,这个时空的高野山,俨然有一种在黑暗中推动历史的反面大Boss气质。
就以朱月残存的记忆看来,长崎这里也有高野山法力僧驻扎的寺院,似乎就离着花月不远。
但是白天里在这里“寻幽览胜”的结果,丸山花街四周哪里来的正经寺院?
至于以望气术捕捉真言宗法力僧的佛息,那就是一件更加没谱的事情。
因为一到达这个世界,魏野就有一种错乱之感,哪怕身处地球另一边,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贝克街上,从那些英国圣公会的教堂和钟声里,也能感受到一股似曾相识的气息。
没错,正是北宋末年那些摩尼教师僧身上特有的光明意!
似佛非佛的光明意,几乎能和佛门气息无缝对接的光明意。
如果这种光明意出现在印度教的神庙、拜火教的祭坛,魏野都不会感到意外。但是连英国国教的圣公会都带着这种气息,那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知道,十字教体系可是与佛门格格不入的东西,却偏偏在这个时空展露出了这种无缝对接的形态,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时空的自然力量,竟是完全以佛门法度所构筑起来的!
就算是魏野这样的散仙,在这个时空,虽然法力运转不受限制,但是一身纯正的道门气息,却是在运转间总有种差之毫厘的错谬感。
如果说这时空是操作系统的话,那么作为外来者的仙术士,便是一款装错了系统的不兼容软件。
所以从伦敦的贝克街到长崎的丸山花街,魏野一直都在尝试解析这个外部的操作系统,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
不过就他一路走来的种种做派,似乎离着“毫不起眼”四个字有点遥远。
直到踏上这片土地,感受着那几乎无所不在的佛门气息之后,仙术士身上那件黑色的长衣却变成了纯白的赛马礼服。
而走在这片处处浸染着佛门气息的土地上,想要寻找佛门中人,就成了越难以达成的目标。
如何将一滴水、一粒沙藏到谁都找不到的地方?把它送进大海里,把它丢进沙漠中。
现在的仙术士,便是在海里寻找着那滴水,在沙漠寻找着那粒沙,好生无解。
就像现在,得到朱月又一个茫然的眼神,仙术士蹙着眉环顾四周,却只看到艺伎们厚厚脂粉下面公事公办的职业笑容,还有司马铃把玩着扇子,一副看好戏的脸。
叹了一口气,仙术士嘀咕了一句:“在情报搜集这类事情上,我终究不适合做这些个做精细入微的工作。”
说罢,他站起身,走到弹奏三味线的艺伎面前,将那把三味线连着拨子一起拿了过来,随即递进了朱月的手中:“那座山里的秃驴,有没有教过你如何用三味线演奏净琉璃的曲子?妖怪的故事也好,高僧的故事也好,战死的武将或者偷情的商人,随便怎样都可以,来弹一段吧。”
接过了魏野递来的三味线,朱月不假思索地拨动了琴弦,悲歌般的调子响起,让本来露出些许轻视神色的艺伎们也不由得肃容静听。
那是三味线曲中有名的《平家物语》开篇。
仙术士微微一笑,随着弦音,掌心一翻,渔鼓上手,应声作歌:
“祗园精舎の钟の声、诸行无常の响きあり。娑罗双树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
这是《平家物语》的开篇和歌,随着和歌,朱月手中象牙拨子上下翻飞,曲声转急。
便在此刻,仙术士应着弦音,猛然一叩手中渔鼓,顿时弦音得鼓声一助,透出餐室,直传入整条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