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准备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大国重工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人类宇宙开拓史最新章节!
2381年小行星的摧毁和2383年的零号星隧发现的两年间,对社会学和物理学方面贡献和造成了巨大影响和促进。这些影响和促进,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巨量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里集中显现了出来。
虽然有关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想早在二十世纪初便有科学家卡普坦提出,并在后来的理论模型和预测中更确定了二者的存在。只是,由于观测手段的欠缺,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若干观测和研究项目并未在实践方面对此领域有飞跃式的进步。2973161号小行星被摧毁后形成的星隧,使暗物质和暗能量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全新突破口,使之成为随后数百年间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星隧本身的形成,从研究结果、后来的多次模拟和试验来看,是由于巨量核聚变爆炸产生的能量,达到了与空间中暗能量产生相互转换和湮灭所需能级的临界点。临界点达到后,在爆炸点的微小区域,形成宇宙主要结构的部分暗物质和暗能量发生结构上的重组。重组后的物质与能量,在一般物质质量所形成的惯性系空间里,形成一个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并维系,中空成一般真空,可供一般物质和能量穿过的空洞。
空洞的规模,即直径和长度与正能量的强度成正比,而空洞的形成与连接的两个一般物质空间的模式,却不遵守普通的质量与曲率规则。直至《人类宇宙开拓史》出版,人类依然没有足够理论模型来预测每一次制造的星隧的目的星系。在目前的实践中,当用聚变释能装置引爆零点八至一点五倍海王星质量的气态行星时,形成的星隧一般能连接至引爆点一千五百至三十万光年外的星系。
星隧的稳定性也让人们放心地围绕它为中心,展开相关宇宙探索研究。诸多观测数据表明,由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身具有比一般物质和一般能量更加稳定的物理性质,导致星隧这样的现象即便在太阳内部那样狂暴的聚变反应条件下也难以形成。
原因是,在太阳内部,除非进入后期氦核或碳核聚变阶段,达到一定的质能临界点才能形成。而星隧在形成后,除非经历超新星爆发级别、或是双中子星合并这样级别以上引力波的影响,其自然的能量和物质半衰期为五千亿年。
星隧现象的发现,让人类得以在光速这个物理屏障限制的情况下将自身播种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似乎是这个属于脊索动物门、灵长目的种群天生对未知有种同时伴随着恐惧和饥渴的复杂情绪。
在二十四世纪对于利用星隧移民全宇宙的计划依然有不少反对声:比如,如果某个星隧直接通向中子星或脉冲星,甚至活动期的伽马射线爆附近,虽然星隧的神秘性质显示引力无法由此传递而让人们无需担心连接上黑洞,那太阳系的生命依然面临被强力宇宙辐射流瞬间毁灭的命运。
此外,在对零号星隧里离散暗物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所有目前捕捉到的暗物质,它们的暗快子自旋都与同一个平面垂直,此现象表明,以一个确定平面为基础的三维宇宙坐标系可以被建立。这将使在这个本身在加速膨胀和自旋的宇宙中,今后航行过程中的定位不再依赖以往的坐标系统。
以往,在人类依然被束缚在地球上时,从平面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球面坐标系,到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黄道坐标系和银道坐标系等七个坐标系。这些必须依托于已知并非绝对静止的惯性坐标系,都无法脱离以人类本身,或人类本身生活的空间为出发点构建整体坐标系统的问题。
而在新的这套以暗快子自旋为基准的坐标系统中,却能很好的避免以某个本身在更广大参考系下实际上在做复杂而且高速相对运动的问题。例如,即便在以往最有广义性的银道坐标系,和以若干类星体位置为依托的定位系统下,依然避免不了需要考虑银河系本身在星系团,或是更大尺度超星系团,抑或是超星系团本身,或是那些类星体本身还在某个更大引力井中运动,而产生的若干更大尺度间定位的问题。
这便是为何时至今日,人类的足迹遍及室女座超星系团的时候,并未沿着历史上的惯性,依次使用“本星系团坐标系”和“室女座超星系团三维坐标系”来定义宇宙尺度坐标的原因。
这些问题,如果人类仅仅在太阳系中生活,统统都不会成为困扰大多数人的问题,也许仅仅会变成让少数天文学家仅仅是增加一些给计算机工作量的小问题。而如果人类的活动空间,就如现在这样,已经遍及几乎整个室女座超星系团,这样的坐标系问题,就变得和所有活动在星系空间中的人类息息相关了。
以此为契机,国际宇航联合会制定出了一套适用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坐标系系统,即沿用至今的十五位三进制定位系统,简称宇宙通用坐标系统。同时,联合国接受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建议,以今后第一艘载人飞船穿越新星隧到达新星系的地球时间为准,为“宇宙元年”并开始新的纪元方式。而今后整体人类开发新世界时,人类将以地月日系统的计时标准和目前太阳系通行的度量衡系统进行交流。
由于暗快子的自旋不存在以往设定惯性系的问题,而是它们本身就处于一个恒定不动,也不膨胀和收缩的状态。在此观测基础上,科学家们建议国际宇航联合会,并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宇宙通用坐标系统,并沿用至今。
这套系统以公元2399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零时零分零秒之时,地球球心位置在整个暗快子系统中的绝对位置,设定为整个新坐标系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点。并以此时此刻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的延长线,即黄道面作为横轴面,同时以黄道面与地心的交点,以地轴修i正23°26‘21后,同时垂直于黄道面和地日连线的一面作为纵轴面。此后,所有新发现的星系或星球,都统一以此坐标系标注其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
相对于以太阳系全人类为赌注开通新的星隧,以炸毁海王星为代价获得新的星隧的计划,就仅受到了并不普遍的道德与伦理的指责。
“森林”计划的灵感来自21世纪早期一部科幻巨著里的情节:一位致力于保护地球和人类的领导人,试图以水星跌落至太阳而使太阳加速聚变而膨胀,最终吞没地球,来威慑并拒止试图窥窃地球的比邻星侵略者。而森林计划则是希望使用一枚G级核武器,即比炸毁小行星那枚M级核武器当量大五5个数量级或一万倍的核武器直接在海王星大气层内部引爆,并形成一个直径不小于三百米的星隧。
在尾声计划的基础和经验上,森林计划从采集资源到实施共需约五十年,这五十年中,关系到未来星际开发所需的技术也将被重点发展并应用,同时发展的还有未来星际社会必然面临和实践的相关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
在人类开始迈出太阳系的前夕,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人类过去约5000年的信史,加上近万年带有传说和神话色彩的历史,能否对未来人类开拓未知的星系带来裨益?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的通信和运输技术条件下,并在一定程度内耗最小的政治模式下,人类能稳定控制的疆域上限是多少?在长期的讨论中,似乎有几个变量十分重要,它们是:
1,通信效率:在一定时间内,信息能传播的数量和最远距离。此量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一度与运输效率仅有数倍差距。例如在电报发明前,除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飞鸽传书一类,人类效率最高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驿站系统,而有记载的最高效军用驿站系统的传输速率,也仅为每小时十五千米上下。
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后,人类信息传输速度达到光速,同时也在宇宙物理性质框架内,被限制在了光速。即便是人类可以长期在太阳系各星球和空间站稳定长期居住后,每小时10亿千米的传输效率,相对驿站时代快六千多万倍的技术仍然让星系内的信息传输仍然相隔数小时的天堑。
工业时代前的古代政权有效统治疆域被信息传输速度严重制约,虽然有过在七千余千米外巴勒斯坦北部前线的西征统帅旭烈兀,仅在当年就获知蒙古大汗蒙哥1259年8月11日在钓鱼城下的死讯。而这样的重大军情信息传输方式,却不能被使用于日常的公文传输和政令传达。所以蒙古帝国缺乏实质中央政令系统的松散联盟帝国,并不能作为人类工业时代前的疆域统治上限的典范。同样,两三百年后以设置总督来行行使中央权力从而降低从伦敦低效传输信息至全部殖民地的大英帝国,也仅与蒙古帝国间是伯仲之间而已。
在威尔斯信息流发明后,整个超星系团内人类的通信效率又几乎回到了人类在地球上,电信时代的效率。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的本身,也提高了整体的行政效率和通知有效性。不过,基于以往数千年人类发展的经验,在《开拓史》出版之前数百年,已经有很多理论学家在实质考虑更遥远将来的情况。如果人类某一天能用某个方式突破超星系团这个尺度的限制,飞向更广大的宇宙,是否又会再次陷入信息传播闭塞而带来的诸多困境之中?
2,运输效率: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战略目的军队和物资能有效部署的最远距离,军事力量能掌控区域的上限总是会大于一般有效行政区域的上限。在人类通过星隧散布到各个宇宙角落时,一个边境地区叛乱或是被小行星撞击之类天灾的消息,传输到最近可以制定后续行动计划决策机构的时间,将必然因为广阔的疆域和光速的限制,被拉长至以日甚至月来计算。在此情况下,运输效率的带来的时间滞后将与信息传输的滞后互相叠加,造成过远边境在治理上的失控。
以21世纪至24世纪的太阳系为例,通信效率的上限被限制在光速的三十万千米每秒,而那时最快的量子辐射引擎仅能在有限引力弹弓的帮助下加速至接近三十千米每秒,即万分之一光速的程度。一次发生在大衰退时期木卫二上的严重空间站事故,让这样的反应速率增加了人们的忧虑。地球和火星收到求救信息时,生物监控器仍然显示着七位驻站宇航员因为努力补救活动而高于平常的肾上腺素水平。但即使相关人员当时马上完成准备,从小行星带发出救援队,也仅能在二十天后在木卫二轨道清理尸体和残骸而已。
更何况派出救援队在当时衰败的人类经济情况下实属奢望,所以全体航天工作者仅能在那个时候默默向那七位不屈的勇士默哀。默哀之余,只能期望让他们的后代和继任者在未来某个时候一定要取回他们的遗体而已。
3,有效反应时间:在人类日平均信息处理量和人口数量的框架下,一个独立社会或独立星球,一个政令或反叛的想法从统治上层传递到整体社会百分之六十七民众所需的时间。此指标与某星球和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平、社会凝聚力、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工业信息水平有巨大关联。上述各指标越高,则一个星球和社会形成统一目标的难度越低,所需时间越少。
即便在超星系团尺度内,星球之间的信息传播速度在威尔斯信息流的支持下事实上达到了实时,而因为人类本身生物上和物理上反应和反馈效率的限制。有效反应时间在整体传播时间上依然成为限制整体信息传导效率的困难节点。
虽然,生物芯片等植入式科技手段的使用和普及早已近两千年,但这些仅仅也只是解决了信息本身被传递给各个个体的问题。这些手段并没有解决更深入的问题,而个体中反馈和反应的效率问题依然对比起驿站的时代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4,平均反应时间:在通信效率和运输效率达到极限的最大行政边界,人口数量对于信息的最大半数人口反应时间。此指标通常与有效反应时间相关联,如果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大大高于一个边境星球的有效反应时间,那么该边境星球独立和叛乱的几率会成倍数提高。而相应的,对该星球自然灾害的及时救援可能性也就成倍数降低。
在上述几个量的限制下,人类自身整合资源和达到最大社会机能条件下,所能控制的最大疆域将可以被计算出来。此计算方法所展示的仅为通过过去经验所论证的统计性数学结果。如果某些住人星球处于人类最大有效疆域之外,并非意味着此行星无法因为获取足够协助而无法住人。而这意味着,该行星由于未能在有效获取整体人类边界效率,而可能发生生产能力或物质多样性上的不足,结果可能是社会效率的整体衰退。
在大衰退后的人类社会采取分布式统一预算计划生产经济治理体系,此体系在太阳系这个通信效率在3小时内、最远地区运输效率一年内的狭小星系内尚能维持可观的有效性。而当通信效率以日计、运输效率以数月计时,也许一个重要边境工业星球的叛乱脱离,会对主体人类社会造成可观的影响。
用另一个例子来阐述这套理论的话:公元5世纪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并建立最初的分封和领主-骑士制度。而从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来看,最早的分封制度出现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之后,虽然后来在刘邦建汉、司马炎建晋后分封一度短暂地回到了国家舞台,但从更广大的历史尺度看,中西方在这方面确实大相径庭。总之,任何时期的统治手段无法脱离该历史阶段的技术水平。
在十九世纪电报投入大规模应用前,以跑马为信息与军事投放速率的古代,选择封建多中心的城邦,坞堡为行政体系,是东西方最初,也是社会自然会趋向的形式。从这一点来说,形成中国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传统中央地方政治形态,功劳更大的应该是秦始皇和先秦法家扫六合的功勋,一直到文景武帝,这几位内法外道的传承。而儒家的学说,更多地是作为后期维持整体统治的手段出现,毕竟在“暴秦”的实践下,纯粹的强权或军国体制虽然能短期维持这样疆域的国家,但要长期如此却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成本。
即便是儒家参与政治的方式,也在一直变化。从先秦百家争鸣时代的草创,到汉朝称为官方意识形态进而发展为知识门阀,然后成为两晋那样的“王马”那样的世族政治,再在南北朝战火摧残后再在隋唐两宋后以科举的形式再次成为政治力量。从技术角度说,这确实是在古代通信与军事投放,甚至政治统计手段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维持中国那样的郡县制集权帝国,长期实践以来得到的较为低成本的方式。
而在时间进入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如果我们回顾开始使用电报的晚清,到二十世纪代中华或是广义的儒家文化圈赢得的几次对外战争或是独立战争,无不体现着这套政治体制在现代通信和军事部署条件下的优越性。
如果说现代民主和共和某种程度脱胎于古代西欧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各城邦之间丛林法则下的妥协和表面上的平权,那么这种在更大区域内增加内耗的形式我认为终究会在技术的进步下被时代抛弃。战国时的中国是这样,加起来有千年中国分裂时期是这样,至今散装的欧洲是这样,甚至未来几百年内还在为了国家之间鸡毛蒜皮互相核平衡核恐吓的地球人类还是这样。
这一可能在宇宙纪元521年时发生过,一个适居度很低但富含贵金属元素,并占当时整个人类铱、铬和钨百分之十七产量的行星遭受了大规模流星雨袭击。七个月的航行时间后,救援队看到的是星球上三十万殉职工人与技师的遗体,和过去三十多年全部开采基础设施的残骸。由于高速发展的消费和后端产业已经习惯于充足的原料供应,此星球失去的几种重要金属后遗症,直到近15年后才因为这里的恢复和新矿源星的发现才完全恢复。
为了让人们能更容易识别未来探索中星球能否供人类居住,一套类似德雷克方程计算方法的新星球适居指数被一位加拿大数学老师丹·凯门(Dan·Kamin)博士在2423年提出。该指数在若干量化的观测和试验数据基础上,将所有所需门类的数据以1至10的度量标记,然后将一百余项数据的度量指标相乘,最终得到一个不大于一千位的度量数据。
为了最终方便大众一目了然的辨识,凯门博士将得到的度量数据取对数值,并得到一个三位数和保留一位小数的指数,即凯门指数。
在此体系中,地球的分数为999.8、火星为997.3、谷神星为913.2,一般来说在低于998的星球上脊索动物门生物均需要借助辅助设备生存,在低于997的星球植物界的生物便不能在此星球自然条件下生存。在未对数化的原始指数中,如矿业、运输业、养殖业、制造业甚至旅游业的专业人士,会对一千位指数里的特定区段调用分析,以确定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星球。
2521年,远征计划第一阶段实施成功:即成功使用一枚G核武器在海王星对流层引爆,并成功制造出一个五百五十一米直径的星隧。通过探测器进入星隧并传回的数据,1号星隧总长约1.7天文单位,通向一个拥有二十九颗行星的星系,全部行星围绕一颗红矮星旋转,并有三颗固态行星处于适居带。
这个人类即将进入的第一个外太阳系星系被命名为1号星系。
【注:上述,以及本书中所有有关科学、技术、社会学等因素的描述,全部都是笔者基于自己对这些门类知识的浅薄了解而作的猜测,基本上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支撑。若读者对这些知识感兴趣,请参考由正规、权威出版社、院校、研究机构发布的相关书籍,谢谢!】
2381年小行星的摧毁和2383年的零号星隧发现的两年间,对社会学和物理学方面贡献和造成了巨大影响和促进。这些影响和促进,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巨量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里集中显现了出来。
虽然有关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想早在二十世纪初便有科学家卡普坦提出,并在后来的理论模型和预测中更确定了二者的存在。只是,由于观测手段的欠缺,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若干观测和研究项目并未在实践方面对此领域有飞跃式的进步。2973161号小行星被摧毁后形成的星隧,使暗物质和暗能量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全新突破口,使之成为随后数百年间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星隧本身的形成,从研究结果、后来的多次模拟和试验来看,是由于巨量核聚变爆炸产生的能量,达到了与空间中暗能量产生相互转换和湮灭所需能级的临界点。临界点达到后,在爆炸点的微小区域,形成宇宙主要结构的部分暗物质和暗能量发生结构上的重组。重组后的物质与能量,在一般物质质量所形成的惯性系空间里,形成一个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并维系,中空成一般真空,可供一般物质和能量穿过的空洞。
空洞的规模,即直径和长度与正能量的强度成正比,而空洞的形成与连接的两个一般物质空间的模式,却不遵守普通的质量与曲率规则。直至《人类宇宙开拓史》出版,人类依然没有足够理论模型来预测每一次制造的星隧的目的星系。在目前的实践中,当用聚变释能装置引爆零点八至一点五倍海王星质量的气态行星时,形成的星隧一般能连接至引爆点一千五百至三十万光年外的星系。
星隧的稳定性也让人们放心地围绕它为中心,展开相关宇宙探索研究。诸多观测数据表明,由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身具有比一般物质和一般能量更加稳定的物理性质,导致星隧这样的现象即便在太阳内部那样狂暴的聚变反应条件下也难以形成。
原因是,在太阳内部,除非进入后期氦核或碳核聚变阶段,达到一定的质能临界点才能形成。而星隧在形成后,除非经历超新星爆发级别、或是双中子星合并这样级别以上引力波的影响,其自然的能量和物质半衰期为五千亿年。
星隧现象的发现,让人类得以在光速这个物理屏障限制的情况下将自身播种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似乎是这个属于脊索动物门、灵长目的种群天生对未知有种同时伴随着恐惧和饥渴的复杂情绪。
在二十四世纪对于利用星隧移民全宇宙的计划依然有不少反对声:比如,如果某个星隧直接通向中子星或脉冲星,甚至活动期的伽马射线爆附近,虽然星隧的神秘性质显示引力无法由此传递而让人们无需担心连接上黑洞,那太阳系的生命依然面临被强力宇宙辐射流瞬间毁灭的命运。
此外,在对零号星隧里离散暗物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所有目前捕捉到的暗物质,它们的暗快子自旋都与同一个平面垂直,此现象表明,以一个确定平面为基础的三维宇宙坐标系可以被建立。这将使在这个本身在加速膨胀和自旋的宇宙中,今后航行过程中的定位不再依赖以往的坐标系统。
以往,在人类依然被束缚在地球上时,从平面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球面坐标系,到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黄道坐标系和银道坐标系等七个坐标系。这些必须依托于已知并非绝对静止的惯性坐标系,都无法脱离以人类本身,或人类本身生活的空间为出发点构建整体坐标系统的问题。
而在新的这套以暗快子自旋为基准的坐标系统中,却能很好的避免以某个本身在更广大参考系下实际上在做复杂而且高速相对运动的问题。例如,即便在以往最有广义性的银道坐标系,和以若干类星体位置为依托的定位系统下,依然避免不了需要考虑银河系本身在星系团,或是更大尺度超星系团,抑或是超星系团本身,或是那些类星体本身还在某个更大引力井中运动,而产生的若干更大尺度间定位的问题。
这便是为何时至今日,人类的足迹遍及室女座超星系团的时候,并未沿着历史上的惯性,依次使用“本星系团坐标系”和“室女座超星系团三维坐标系”来定义宇宙尺度坐标的原因。
这些问题,如果人类仅仅在太阳系中生活,统统都不会成为困扰大多数人的问题,也许仅仅会变成让少数天文学家仅仅是增加一些给计算机工作量的小问题。而如果人类的活动空间,就如现在这样,已经遍及几乎整个室女座超星系团,这样的坐标系问题,就变得和所有活动在星系空间中的人类息息相关了。
以此为契机,国际宇航联合会制定出了一套适用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坐标系系统,即沿用至今的十五位三进制定位系统,简称宇宙通用坐标系统。同时,联合国接受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建议,以今后第一艘载人飞船穿越新星隧到达新星系的地球时间为准,为“宇宙元年”并开始新的纪元方式。而今后整体人类开发新世界时,人类将以地月日系统的计时标准和目前太阳系通行的度量衡系统进行交流。
由于暗快子的自旋不存在以往设定惯性系的问题,而是它们本身就处于一个恒定不动,也不膨胀和收缩的状态。在此观测基础上,科学家们建议国际宇航联合会,并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宇宙通用坐标系统,并沿用至今。
这套系统以公元2399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零时零分零秒之时,地球球心位置在整个暗快子系统中的绝对位置,设定为整个新坐标系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点。并以此时此刻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的延长线,即黄道面作为横轴面,同时以黄道面与地心的交点,以地轴修i正23°26‘21后,同时垂直于黄道面和地日连线的一面作为纵轴面。此后,所有新发现的星系或星球,都统一以此坐标系标注其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
相对于以太阳系全人类为赌注开通新的星隧,以炸毁海王星为代价获得新的星隧的计划,就仅受到了并不普遍的道德与伦理的指责。
“森林”计划的灵感来自21世纪早期一部科幻巨著里的情节:一位致力于保护地球和人类的领导人,试图以水星跌落至太阳而使太阳加速聚变而膨胀,最终吞没地球,来威慑并拒止试图窥窃地球的比邻星侵略者。而森林计划则是希望使用一枚G级核武器,即比炸毁小行星那枚M级核武器当量大五5个数量级或一万倍的核武器直接在海王星大气层内部引爆,并形成一个直径不小于三百米的星隧。
在尾声计划的基础和经验上,森林计划从采集资源到实施共需约五十年,这五十年中,关系到未来星际开发所需的技术也将被重点发展并应用,同时发展的还有未来星际社会必然面临和实践的相关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
在人类开始迈出太阳系的前夕,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人类过去约5000年的信史,加上近万年带有传说和神话色彩的历史,能否对未来人类开拓未知的星系带来裨益?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的通信和运输技术条件下,并在一定程度内耗最小的政治模式下,人类能稳定控制的疆域上限是多少?在长期的讨论中,似乎有几个变量十分重要,它们是:
1,通信效率:在一定时间内,信息能传播的数量和最远距离。此量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一度与运输效率仅有数倍差距。例如在电报发明前,除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飞鸽传书一类,人类效率最高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驿站系统,而有记载的最高效军用驿站系统的传输速率,也仅为每小时十五千米上下。
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后,人类信息传输速度达到光速,同时也在宇宙物理性质框架内,被限制在了光速。即便是人类可以长期在太阳系各星球和空间站稳定长期居住后,每小时10亿千米的传输效率,相对驿站时代快六千多万倍的技术仍然让星系内的信息传输仍然相隔数小时的天堑。
工业时代前的古代政权有效统治疆域被信息传输速度严重制约,虽然有过在七千余千米外巴勒斯坦北部前线的西征统帅旭烈兀,仅在当年就获知蒙古大汗蒙哥1259年8月11日在钓鱼城下的死讯。而这样的重大军情信息传输方式,却不能被使用于日常的公文传输和政令传达。所以蒙古帝国缺乏实质中央政令系统的松散联盟帝国,并不能作为人类工业时代前的疆域统治上限的典范。同样,两三百年后以设置总督来行行使中央权力从而降低从伦敦低效传输信息至全部殖民地的大英帝国,也仅与蒙古帝国间是伯仲之间而已。
在威尔斯信息流发明后,整个超星系团内人类的通信效率又几乎回到了人类在地球上,电信时代的效率。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的本身,也提高了整体的行政效率和通知有效性。不过,基于以往数千年人类发展的经验,在《开拓史》出版之前数百年,已经有很多理论学家在实质考虑更遥远将来的情况。如果人类某一天能用某个方式突破超星系团这个尺度的限制,飞向更广大的宇宙,是否又会再次陷入信息传播闭塞而带来的诸多困境之中?
2,运输效率: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战略目的军队和物资能有效部署的最远距离,军事力量能掌控区域的上限总是会大于一般有效行政区域的上限。在人类通过星隧散布到各个宇宙角落时,一个边境地区叛乱或是被小行星撞击之类天灾的消息,传输到最近可以制定后续行动计划决策机构的时间,将必然因为广阔的疆域和光速的限制,被拉长至以日甚至月来计算。在此情况下,运输效率的带来的时间滞后将与信息传输的滞后互相叠加,造成过远边境在治理上的失控。
以21世纪至24世纪的太阳系为例,通信效率的上限被限制在光速的三十万千米每秒,而那时最快的量子辐射引擎仅能在有限引力弹弓的帮助下加速至接近三十千米每秒,即万分之一光速的程度。一次发生在大衰退时期木卫二上的严重空间站事故,让这样的反应速率增加了人们的忧虑。地球和火星收到求救信息时,生物监控器仍然显示着七位驻站宇航员因为努力补救活动而高于平常的肾上腺素水平。但即使相关人员当时马上完成准备,从小行星带发出救援队,也仅能在二十天后在木卫二轨道清理尸体和残骸而已。
更何况派出救援队在当时衰败的人类经济情况下实属奢望,所以全体航天工作者仅能在那个时候默默向那七位不屈的勇士默哀。默哀之余,只能期望让他们的后代和继任者在未来某个时候一定要取回他们的遗体而已。
3,有效反应时间:在人类日平均信息处理量和人口数量的框架下,一个独立社会或独立星球,一个政令或反叛的想法从统治上层传递到整体社会百分之六十七民众所需的时间。此指标与某星球和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平、社会凝聚力、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工业信息水平有巨大关联。上述各指标越高,则一个星球和社会形成统一目标的难度越低,所需时间越少。
即便在超星系团尺度内,星球之间的信息传播速度在威尔斯信息流的支持下事实上达到了实时,而因为人类本身生物上和物理上反应和反馈效率的限制。有效反应时间在整体传播时间上依然成为限制整体信息传导效率的困难节点。
虽然,生物芯片等植入式科技手段的使用和普及早已近两千年,但这些仅仅也只是解决了信息本身被传递给各个个体的问题。这些手段并没有解决更深入的问题,而个体中反馈和反应的效率问题依然对比起驿站的时代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4,平均反应时间:在通信效率和运输效率达到极限的最大行政边界,人口数量对于信息的最大半数人口反应时间。此指标通常与有效反应时间相关联,如果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大大高于一个边境星球的有效反应时间,那么该边境星球独立和叛乱的几率会成倍数提高。而相应的,对该星球自然灾害的及时救援可能性也就成倍数降低。
在上述几个量的限制下,人类自身整合资源和达到最大社会机能条件下,所能控制的最大疆域将可以被计算出来。此计算方法所展示的仅为通过过去经验所论证的统计性数学结果。如果某些住人星球处于人类最大有效疆域之外,并非意味着此行星无法因为获取足够协助而无法住人。而这意味着,该行星由于未能在有效获取整体人类边界效率,而可能发生生产能力或物质多样性上的不足,结果可能是社会效率的整体衰退。
在大衰退后的人类社会采取分布式统一预算计划生产经济治理体系,此体系在太阳系这个通信效率在3小时内、最远地区运输效率一年内的狭小星系内尚能维持可观的有效性。而当通信效率以日计、运输效率以数月计时,也许一个重要边境工业星球的叛乱脱离,会对主体人类社会造成可观的影响。
用另一个例子来阐述这套理论的话:公元5世纪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并建立最初的分封和领主-骑士制度。而从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来看,最早的分封制度出现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之后,虽然后来在刘邦建汉、司马炎建晋后分封一度短暂地回到了国家舞台,但从更广大的历史尺度看,中西方在这方面确实大相径庭。总之,任何时期的统治手段无法脱离该历史阶段的技术水平。
在十九世纪电报投入大规模应用前,以跑马为信息与军事投放速率的古代,选择封建多中心的城邦,坞堡为行政体系,是东西方最初,也是社会自然会趋向的形式。从这一点来说,形成中国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传统中央地方政治形态,功劳更大的应该是秦始皇和先秦法家扫六合的功勋,一直到文景武帝,这几位内法外道的传承。而儒家的学说,更多地是作为后期维持整体统治的手段出现,毕竟在“暴秦”的实践下,纯粹的强权或军国体制虽然能短期维持这样疆域的国家,但要长期如此却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成本。
即便是儒家参与政治的方式,也在一直变化。从先秦百家争鸣时代的草创,到汉朝称为官方意识形态进而发展为知识门阀,然后成为两晋那样的“王马”那样的世族政治,再在南北朝战火摧残后再在隋唐两宋后以科举的形式再次成为政治力量。从技术角度说,这确实是在古代通信与军事投放,甚至政治统计手段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维持中国那样的郡县制集权帝国,长期实践以来得到的较为低成本的方式。
而在时间进入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如果我们回顾开始使用电报的晚清,到二十世纪代中华或是广义的儒家文化圈赢得的几次对外战争或是独立战争,无不体现着这套政治体制在现代通信和军事部署条件下的优越性。
如果说现代民主和共和某种程度脱胎于古代西欧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各城邦之间丛林法则下的妥协和表面上的平权,那么这种在更大区域内增加内耗的形式我认为终究会在技术的进步下被时代抛弃。战国时的中国是这样,加起来有千年中国分裂时期是这样,至今散装的欧洲是这样,甚至未来几百年内还在为了国家之间鸡毛蒜皮互相核平衡核恐吓的地球人类还是这样。
这一可能在宇宙纪元521年时发生过,一个适居度很低但富含贵金属元素,并占当时整个人类铱、铬和钨百分之十七产量的行星遭受了大规模流星雨袭击。七个月的航行时间后,救援队看到的是星球上三十万殉职工人与技师的遗体,和过去三十多年全部开采基础设施的残骸。由于高速发展的消费和后端产业已经习惯于充足的原料供应,此星球失去的几种重要金属后遗症,直到近15年后才因为这里的恢复和新矿源星的发现才完全恢复。
为了让人们能更容易识别未来探索中星球能否供人类居住,一套类似德雷克方程计算方法的新星球适居指数被一位加拿大数学老师丹·凯门(Dan·Kamin)博士在2423年提出。该指数在若干量化的观测和试验数据基础上,将所有所需门类的数据以1至10的度量标记,然后将一百余项数据的度量指标相乘,最终得到一个不大于一千位的度量数据。
为了最终方便大众一目了然的辨识,凯门博士将得到的度量数据取对数值,并得到一个三位数和保留一位小数的指数,即凯门指数。
在此体系中,地球的分数为999.8、火星为997.3、谷神星为913.2,一般来说在低于998的星球上脊索动物门生物均需要借助辅助设备生存,在低于997的星球植物界的生物便不能在此星球自然条件下生存。在未对数化的原始指数中,如矿业、运输业、养殖业、制造业甚至旅游业的专业人士,会对一千位指数里的特定区段调用分析,以确定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星球。
2521年,远征计划第一阶段实施成功:即成功使用一枚G核武器在海王星对流层引爆,并成功制造出一个五百五十一米直径的星隧。通过探测器进入星隧并传回的数据,1号星隧总长约1.7天文单位,通向一个拥有二十九颗行星的星系,全部行星围绕一颗红矮星旋转,并有三颗固态行星处于适居带。
这个人类即将进入的第一个外太阳系星系被命名为1号星系。
【注:上述,以及本书中所有有关科学、技术、社会学等因素的描述,全部都是笔者基于自己对这些门类知识的浅薄了解而作的猜测,基本上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支撑。若读者对这些知识感兴趣,请参考由正规、权威出版社、院校、研究机构发布的相关书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