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门耀仕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误入贼船最新章节!
注目华夏版图,有一条大河出生于陕西,成长于河南,扬名于湖北,她的名字就叫丹江。
丹江源头陕西秦岭,一路斗折南行,出陕西入河南,吞千溪纳百流,抵近汉水时已呈泱泱之势。
丹水挟秦风裹楚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流过了春秋,流过了秦汉,现今又流到了魏晋南北朝。当它流入东晋南阳郡顺阳县(今南阳市淅川县)时,其境内有一块界碑石,界碑呈三棱状,每面对应一个郡名。好奇人投足一试,便可一脚踏“三郡”。往西南踏是魏兴郡(今湖北省郧县),往西踏是汉中郡(今陕西省商洛市),往东北踏是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郡的顺阳县是丹江流往汉水的第一个隘口要冲。位于隘口要冲上有一座木桥,人称李官桥。这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但四方商贾云集,八方来财,而且名人辈出。就李官桥旁边的范家庄而言,随着丹江航运的兴盛而日渐繁荣,仅范氏一家,父子三人同朝为官,留下了赫赫英名。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正月,在冉冉东风吹拂下,冰冻稍解,冬眠的蛰虫开始活动,水底的鱼儿游近水面上的薄冰,水獭开始捕鱼,鸿雁由南而来。这个月,天子一不兴兵打仗,二不行使政令。因为兴兵打仗,挑逗事端,扰乱人伦纲纪,要遭天罚;行使政令则风雨不调,草木凋零,国家常会有火灾的恐慌。故天子要在第一个年日兴行祭天之礼。向上天祈祷五谷丰登,为的是让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融合,草木开始萌芽。农夫们趁势布置农事,先把耕地疆界修好,再把田间小路、沟渠贯通。安排好丘陵、坡地、洼地适宜种植何种作物,尔后教导子孙们种植五谷方法,并引导他们深耕细作,使得丹江口旁的田野里呈现一派田园风光。
范家庄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东晋朝廷重臣。官拜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晋爵武兴县侯的范汪范大人。
范汪家是个士族家庭,自从春秋初期的范蠡从这里走出为相后,范氏家族香火旺盛,后继有人,世代为官,人才辈出。至范汪时已是范蠡的第十代世孙。其父范晷,在世时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永嘉之乱后。范汪随父移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在那里他走向了仕途。儿子范宁,先后出任临淮、豫章太守。孙子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范汪于耄耋之年,携妻带子全家返乡。跟这里的百姓们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
闲暇之余,范汪便如数珍宝地给儿孙们讲述起范氏家族的历史和范蠡的故事来。范氏家族的历史,大致是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今河南范县),遂为范氏。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因范氏在争斗中被智伯打败,其中一支南迁到南阳顺阳(今南阳淅川)定居下来。这支范氏兴起于战国初期,当时的范蠡由楚入越,被越王勾践委以国政,与文种一起帮助勾践励精图治,重振国家,攻灭吴国。后来范蠡弃官浮海至齐地,变姓易名,经商致富,定居陶地(今定陶),人称陶朱公,率先闻名于天下。至西汉中叶,又出现了度辽将军范明友。从此以后,南阳范氏都自称是范明友的后代。范汪常常以范蠡的荣耀谆谆教导儿孙们说:咱们的老祖宗范蠡在这里诞生后,曾在家里苦读《书》《易》《诗》等简册,对书中夏、商、周三代的禅让事典、政治文告、战争宣言、檄文誓辞、天文气象、地理贡赋和占卜之事都能加深领会,对千年以来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大事都十分熟悉。幼年时期,他就掌握了历史经验,还懂得了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在《诗经》中,他喜欢那些歌颂生产、劳动、祭礼、战争、爱情、友谊的诗篇。他天资聪颖,思想敏锐,领悟精深,记忆力强,对书中的内容烂熟于心,为以后从政、率军、经商、处世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范蠡的后人,在做人、处事等方面,要以祖宗为榜样,坐要坐得端,行要行得正,为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尤其是范蠡在定陶去世之后,人们对范蠡73年(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后人的评价是“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西汉张良对范蠡的“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的评价,使范汪更为引以为荣。
这天,范汪吃罢早饭,在夫人的搀扶下,走出庭院,穿过麦田,越上丹江口岸,站在高岗处眺望着远方。那一望无垠的丹水,那高低有错的山峰,那碧绿的原野尽收眼底。水面上,白鹤、黄鹂、春燕飞上翻下,剪裁着宜人的春光;奇山怪石倒立水中,时隐时现;田野里油菜、麦垄“哗哗”作响,牛群“哞哞”乱叫;农夫们高扬的锄头犹如千军万马,摆开阵势,欲与天公试比高。使得范汪不禁感叹道:“宁儿和泰孙为官在外,不知现在何样?”
夫人为范汪整整衣角道:“泰孙去年初夏回来省亲,不是说他爹从临淮调往豫章,一切都好嘛!”
范汪唉了一声道:“你我夫妻已是风烛残年,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不服老不行啊!可他们却年轻好胜,只知做官好,哪知老来行路难啊……”
夫人摇摇头,未免也有些伤感地道:“想我范家也算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可就是泰孙二房眼看就要分娩。他那大房骄横无度,眼中容不得他人。泰孙儿又不在家,怕是那二房要吃苦头了!”
范汪道:“咱们虽说已是四世同堂,但那重孙范暠、范晏让他母亲娇惯得不成样子,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说不准以后范家就指望这个将要出世的第三个重孙子了。”
夫人道:“老爷一生乐善好施,打富济贫,为官于民。老天爷会保佑吾孙有出息的。”
范汪道:“但愿如此吧!”
老夫妻俩正说着话,只见从西北方向,拥来一片黑压压的逃难百姓。他们肩挑车推,扶老携幼,气喘吁吁。艰难地向前走着。范汪心想,正月不兴兵不使令,为何还有这么多无家可归的百姓向南流徙呢?
原来是早在西晋统一全国后,弭兵息武,刀枪入库,放马南山。有过一段短暂的太康之治。但是不久,“八王之乱”又拉开了战争的帷幕。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之间几乎无日不战。致使白骨横野,僵尸蔽地,千里无烟炊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以致造成“十六国”鼎立之势。“十六国纷乱”之后,国情更为阴森恐怖,统治阶级互相争斗,民间盗贼借机蜂起,人民奔道流移,无法充饥,只好变卖妻子。以至相食。不但草木吃光,就连那牛马之毛也被吃净,到处是“死者十**”,百姓者“十有其七”。长期的战乱和饥馑,造成社会人口锐减,手无寸铁的民众,为了保存自己,求得生存,只能成群结队地逃亡到天灾**尚未波及的地方。
范汪不禁迎上去,问前面的一个汉子道:“你们是哪里人?”
汉子停下来道:“俺们都是鲜卑人,本来正月不出门,可俺们不出门乞讨,就要饿死在屋里啊!”
范汪道:“那你们逃往何处去呀?”
汉子道:“逃往何处是何处啊!”
范汪低头看着一个饿得“哇哇”乱叫的小姑娘,不禁眼睛湿润地道:“这小姑娘长得多水灵,若洗浴打扮,真乃是一朵芙蓉。”
夫人道:“老爷,你我膝下无有孙女儿,我有意把她收为义孙女儿,不知老爷意下如何?”
范汪道:“夫人有意,我怎能不依!总不能看着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半道夭折吧?只是这姑娘的家人不知可否愿意?”
夫人抱起小姑娘,问汉子道:“这小姑娘可是你家千金?”
汉子道:“是我的小女儿,可她投错了胎,若投身到官宦家庭,是千金之体,但投身到在下膝前,连一泡狗屎都不如啊!”
夫人道:“老身有意将她收留门下,认做义孙女儿,不知可否愿意?”
汉子道:“这年景,她跟着我东奔西跑,只有死路一条,既然老夫人不嫌弃,就是小女儿烧高香了,我哪有不允之理?”
汉子说罢,慌忙扑地,向范汪老夫妻俩连叩三个响头,留下女儿,又饥不择食地站起身,随着逃难的百姓们向南走去……
范汪老夫妻俩手牵着小姑娘刚走进范家大院,忽听茅厕里传来一声紧似一声的号叫声,范汪不禁问夫人道:“夫人,这声音分明是有人分娩时的痛苦声,莫不是泰孙那二房要生产了吧?怎么这声音又是从茅厕里传出来的?”
夫人道:“老爷,说来话长了。泰孙那二房,本来就不是大家闺秀,只不过是南郡屠夫之女,再加上她是二房,按礼教之数,她是不能生产在府中的,至于怎么到茅厕里去,为妻我也无从知晓。”
〖bt2〗二
〖ht〗事不说不明,话不说不透。原来范汪的孙子范泰在南郡任太守时,南郡有个屠夫叫赵先得。赵先得不仅能说会道,善于逢迎,而且刮取民脂民膏,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他在城中娶了个姨太,名叫张喜兰。张喜兰年方二八,身姿婀娜,娇态玲珑,爱穿一身粉红衣裙,外罩绿色绸缎无袖长襦,秀发高绾,粉颈低垂,一双楚楚动人的丹凤眼,瞅人一眼。莞尔一笑,便可把人瞅得心慌意乱。赵先得自从娶了张喜兰后,非常宠她,要啥给啥,百依百从,很少再去光顾其他夫人的房间。张喜兰说一不二,甚至连赵先得的大夫人也瞧不上眼。
张喜兰娘家有个同父异母哥哥。叫张喜春,年近三十,容貌丑陋,活似一尊泥胎。这小子虽然其貌不扬,却是吃喝嫖赌。作恶多端的恶棍。自从妹妹嫁给赵先得后,张喜春的尾巴更是翘上了天,这是为何?一是张喜兰能给他零花钱,有了钱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二是赵先得有个朋友叫孔乙。孔乙在郡城太守府里当游缴,游缴的官职虽不大,却掌握着郡城的治安防范。经赵先得介绍。张喜春和孔乙相识后,两人臭味相投,同恶相济。结成了忘年之交。有孔乙做后台,张喜春更是有恃无恐,成了街痞头目。街北王家有个女儿叫王玲,张喜春看人家长得眉清目秀。容貌娇美,把她抢回家中,强行奸污,王玲含恨上吊而亡。王家势单力薄,没有上告,使得赵喜春更加有恃无恐。城南的马富来开了个布匹行,做的是小本买卖。一日。马富来行走到赵先得的门口,被赵先得买下的一头老牛抵倒,跌得鼻青脸肿不说,反被张喜春打得屁滚尿流说不出话来。到衙门告状,又被衙役们轰了出来。由于张喜春行恶多端,南郡城中无人不对他恨之入骨,背地里都叫他张老孬。
马富来的宅地宽阔,离赵先得家又是一墙之隔。赵先得看着眼红,便起了歹意,想把那片宅地归为己有。但怎样弄到自己手中,却成了一个难题,便找张喜春商讨对策。张喜春道:“这有何难?把它买下就成了!”
赵先得道:“马富来不允怎么办呢?”
张喜春道:“不卖咱们就去强夺嘛!”
赵先得道:“那可是犯法的事儿,你还是先去打探打探再说吧。”
张喜春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为了讨好妹夫,便乐滋滋地为赵先得当说客去了。到马富来家二话不说,便道出来意,只见他恬不知耻地说道:“马富来,我妹夫家人口众多,地方狭窄,想买贵府的三亩薄地,不知你意下如何?”
马富来道:“你妹夫家的房子不是也很多吗?”
张喜春道:“原先可以住下,自从娶了我妹做妾以后,房子变得不够用了。”
“那他可以在宅院里另建新房嘛!”
“不是没地方盖了嘛!”
马富来知道张喜春未操好心,于是义正词严地道:“张公子,我家祖宗八代居于此地,岂有出卖之理!请张公子回去转告你家妹夫,让他另想办法去吧。”
张喜春上次打马富来,让孔乙挡了一架,这次不敢强来,便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走了。
赵先得听说马富来不愿卖地后,气愤地对张喜春道:“你的孬点子哪里去了?快想想办法呀!”
张喜春眼珠子一转道:“有了。孔乙在太守衙门,向来受到范太守的宠爱,让孔乙使个美人计不就有了!”
赵先得点头称是地说:“让何人去使美人计呢?”
张喜春道:“我那大外甥女儿赵艳,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呀。”
“那可不中!我怎能把自己的女儿白送给太守爷呢!”
“怎么说是白送呢?外甥女儿若是让太守爷看中,不但马富来那几亩宅院能归你使用,而且你与太守联姻,当上太守的老泰山,以后想干啥就能干啥了,想要啥就有啥了,弄不好还能混一个官职呢!”
一个美人计就这样形成了。
这天,孔乙来到范泰居室,把一坛老酒放在案几上说:“老爷,有几日没喝酒了吧?快来解解馋!”
范泰看着一坛老酒,眼睛眯成一条线道:“还是你小子知道老爷的心思,快倒上几碗让老爷尝尝。”
孔乙急忙倒下一碗老酒,范泰仰着脖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范泰没有别的嗜好,就爱喝几口酒,只要有酒陪伴,他便可消解心头愁闷。当他饮至半酣时,孔乙故托有事出去。这时,赵艳卖弄风情地走了进来。这赵艳生来丽质丰满,不用装扮便可倾倒男人,但见她腰肢一扭,径自坐到了范泰的身旁。媚眼一亮,甜蜜蜜地道:“老爷,只有你一人坐在这里喝闷酒啊?”
“你是何人,怎么闯到太守府里来了?”
“老爷,你一个人多寂寞呀,我来陪你喝酒好吗?”
“不行,我并不认识你。”
“你老不认识我,可我早就暗中喜欢上你了呀。”
“这如何使得?老爷可是有了家室的人啊!”
赵艳道:“只要老爷不嫌弃,小女子愿留在府中伺候老爷一辈子。”
俗话说酒能乱性,色能**。有女人在身边陪着喝酒,男人们更愿意表现自己。何况范泰刚到南郡上任,夫人还没来得及随行呢。现在正是瞌睡送枕头,他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便又猛地喝了两大碗酒,欲火随之强烈燃烧起来。他便红着眼盯着赵艳问道:“你真的愿意伺候本官?”
“俺本就等着你呢。”
赵氏女说着此话,脱光了裙装,露出了红红的、松松的、光光的奶头及白皙的**。
范泰再也忍耐不住,竟像老鹰抓小鸡儿似的扑了上去……
这一扑不打紧,那久旱逢甘露的肥田里竟然播下了“孽种”。范泰无奈之下,收赵艳为妾,留在府中做了二房。也不该赵先得攀高枝,本想让女儿去迎合太守,谁知没到俩月,范泰奉刘裕皇帝下诏,调任东阳太守,带上赵艳赴任去了。使得赵先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范泰到东阳郡后,眼见赵艳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生怕衙门内说闲话,便把赵氏送回了顺阳老家。
赵氏一不是明媒正娶,二不是官宦人家千金,在范家上下眼中只不过是个下等之人。在封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嫡待庶如奴,妻逼妾如婢。她不但不能与大房同吃同住,而且还得侍奉大房洗脸、漱口、梳头、吃饭、洗脚、睡觉。即使这样,二房稍有不慎,还会惹来一顿臭骂。
赵艳身孕越来越高,马上就要分娩,大房认为让她生在屋内,是对祖宗的不敬不孝,便把二房赶进茅厕,以示臭不可闻。
注目华夏版图,有一条大河出生于陕西,成长于河南,扬名于湖北,她的名字就叫丹江。
丹江源头陕西秦岭,一路斗折南行,出陕西入河南,吞千溪纳百流,抵近汉水时已呈泱泱之势。
丹水挟秦风裹楚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流过了春秋,流过了秦汉,现今又流到了魏晋南北朝。当它流入东晋南阳郡顺阳县(今南阳市淅川县)时,其境内有一块界碑石,界碑呈三棱状,每面对应一个郡名。好奇人投足一试,便可一脚踏“三郡”。往西南踏是魏兴郡(今湖北省郧县),往西踏是汉中郡(今陕西省商洛市),往东北踏是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郡的顺阳县是丹江流往汉水的第一个隘口要冲。位于隘口要冲上有一座木桥,人称李官桥。这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但四方商贾云集,八方来财,而且名人辈出。就李官桥旁边的范家庄而言,随着丹江航运的兴盛而日渐繁荣,仅范氏一家,父子三人同朝为官,留下了赫赫英名。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正月,在冉冉东风吹拂下,冰冻稍解,冬眠的蛰虫开始活动,水底的鱼儿游近水面上的薄冰,水獭开始捕鱼,鸿雁由南而来。这个月,天子一不兴兵打仗,二不行使政令。因为兴兵打仗,挑逗事端,扰乱人伦纲纪,要遭天罚;行使政令则风雨不调,草木凋零,国家常会有火灾的恐慌。故天子要在第一个年日兴行祭天之礼。向上天祈祷五谷丰登,为的是让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融合,草木开始萌芽。农夫们趁势布置农事,先把耕地疆界修好,再把田间小路、沟渠贯通。安排好丘陵、坡地、洼地适宜种植何种作物,尔后教导子孙们种植五谷方法,并引导他们深耕细作,使得丹江口旁的田野里呈现一派田园风光。
范家庄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东晋朝廷重臣。官拜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晋爵武兴县侯的范汪范大人。
范汪家是个士族家庭,自从春秋初期的范蠡从这里走出为相后,范氏家族香火旺盛,后继有人,世代为官,人才辈出。至范汪时已是范蠡的第十代世孙。其父范晷,在世时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永嘉之乱后。范汪随父移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在那里他走向了仕途。儿子范宁,先后出任临淮、豫章太守。孙子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范汪于耄耋之年,携妻带子全家返乡。跟这里的百姓们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
闲暇之余,范汪便如数珍宝地给儿孙们讲述起范氏家族的历史和范蠡的故事来。范氏家族的历史,大致是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今河南范县),遂为范氏。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因范氏在争斗中被智伯打败,其中一支南迁到南阳顺阳(今南阳淅川)定居下来。这支范氏兴起于战国初期,当时的范蠡由楚入越,被越王勾践委以国政,与文种一起帮助勾践励精图治,重振国家,攻灭吴国。后来范蠡弃官浮海至齐地,变姓易名,经商致富,定居陶地(今定陶),人称陶朱公,率先闻名于天下。至西汉中叶,又出现了度辽将军范明友。从此以后,南阳范氏都自称是范明友的后代。范汪常常以范蠡的荣耀谆谆教导儿孙们说:咱们的老祖宗范蠡在这里诞生后,曾在家里苦读《书》《易》《诗》等简册,对书中夏、商、周三代的禅让事典、政治文告、战争宣言、檄文誓辞、天文气象、地理贡赋和占卜之事都能加深领会,对千年以来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大事都十分熟悉。幼年时期,他就掌握了历史经验,还懂得了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在《诗经》中,他喜欢那些歌颂生产、劳动、祭礼、战争、爱情、友谊的诗篇。他天资聪颖,思想敏锐,领悟精深,记忆力强,对书中的内容烂熟于心,为以后从政、率军、经商、处世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范蠡的后人,在做人、处事等方面,要以祖宗为榜样,坐要坐得端,行要行得正,为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尤其是范蠡在定陶去世之后,人们对范蠡73年(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后人的评价是“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西汉张良对范蠡的“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的评价,使范汪更为引以为荣。
这天,范汪吃罢早饭,在夫人的搀扶下,走出庭院,穿过麦田,越上丹江口岸,站在高岗处眺望着远方。那一望无垠的丹水,那高低有错的山峰,那碧绿的原野尽收眼底。水面上,白鹤、黄鹂、春燕飞上翻下,剪裁着宜人的春光;奇山怪石倒立水中,时隐时现;田野里油菜、麦垄“哗哗”作响,牛群“哞哞”乱叫;农夫们高扬的锄头犹如千军万马,摆开阵势,欲与天公试比高。使得范汪不禁感叹道:“宁儿和泰孙为官在外,不知现在何样?”
夫人为范汪整整衣角道:“泰孙去年初夏回来省亲,不是说他爹从临淮调往豫章,一切都好嘛!”
范汪唉了一声道:“你我夫妻已是风烛残年,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不服老不行啊!可他们却年轻好胜,只知做官好,哪知老来行路难啊……”
夫人摇摇头,未免也有些伤感地道:“想我范家也算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可就是泰孙二房眼看就要分娩。他那大房骄横无度,眼中容不得他人。泰孙儿又不在家,怕是那二房要吃苦头了!”
范汪道:“咱们虽说已是四世同堂,但那重孙范暠、范晏让他母亲娇惯得不成样子,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说不准以后范家就指望这个将要出世的第三个重孙子了。”
夫人道:“老爷一生乐善好施,打富济贫,为官于民。老天爷会保佑吾孙有出息的。”
范汪道:“但愿如此吧!”
老夫妻俩正说着话,只见从西北方向,拥来一片黑压压的逃难百姓。他们肩挑车推,扶老携幼,气喘吁吁。艰难地向前走着。范汪心想,正月不兴兵不使令,为何还有这么多无家可归的百姓向南流徙呢?
原来是早在西晋统一全国后,弭兵息武,刀枪入库,放马南山。有过一段短暂的太康之治。但是不久,“八王之乱”又拉开了战争的帷幕。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之间几乎无日不战。致使白骨横野,僵尸蔽地,千里无烟炊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以致造成“十六国”鼎立之势。“十六国纷乱”之后,国情更为阴森恐怖,统治阶级互相争斗,民间盗贼借机蜂起,人民奔道流移,无法充饥,只好变卖妻子。以至相食。不但草木吃光,就连那牛马之毛也被吃净,到处是“死者十**”,百姓者“十有其七”。长期的战乱和饥馑,造成社会人口锐减,手无寸铁的民众,为了保存自己,求得生存,只能成群结队地逃亡到天灾**尚未波及的地方。
范汪不禁迎上去,问前面的一个汉子道:“你们是哪里人?”
汉子停下来道:“俺们都是鲜卑人,本来正月不出门,可俺们不出门乞讨,就要饿死在屋里啊!”
范汪道:“那你们逃往何处去呀?”
汉子道:“逃往何处是何处啊!”
范汪低头看着一个饿得“哇哇”乱叫的小姑娘,不禁眼睛湿润地道:“这小姑娘长得多水灵,若洗浴打扮,真乃是一朵芙蓉。”
夫人道:“老爷,你我膝下无有孙女儿,我有意把她收为义孙女儿,不知老爷意下如何?”
范汪道:“夫人有意,我怎能不依!总不能看着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半道夭折吧?只是这姑娘的家人不知可否愿意?”
夫人抱起小姑娘,问汉子道:“这小姑娘可是你家千金?”
汉子道:“是我的小女儿,可她投错了胎,若投身到官宦家庭,是千金之体,但投身到在下膝前,连一泡狗屎都不如啊!”
夫人道:“老身有意将她收留门下,认做义孙女儿,不知可否愿意?”
汉子道:“这年景,她跟着我东奔西跑,只有死路一条,既然老夫人不嫌弃,就是小女儿烧高香了,我哪有不允之理?”
汉子说罢,慌忙扑地,向范汪老夫妻俩连叩三个响头,留下女儿,又饥不择食地站起身,随着逃难的百姓们向南走去……
范汪老夫妻俩手牵着小姑娘刚走进范家大院,忽听茅厕里传来一声紧似一声的号叫声,范汪不禁问夫人道:“夫人,这声音分明是有人分娩时的痛苦声,莫不是泰孙那二房要生产了吧?怎么这声音又是从茅厕里传出来的?”
夫人道:“老爷,说来话长了。泰孙那二房,本来就不是大家闺秀,只不过是南郡屠夫之女,再加上她是二房,按礼教之数,她是不能生产在府中的,至于怎么到茅厕里去,为妻我也无从知晓。”
〖bt2〗二
〖ht〗事不说不明,话不说不透。原来范汪的孙子范泰在南郡任太守时,南郡有个屠夫叫赵先得。赵先得不仅能说会道,善于逢迎,而且刮取民脂民膏,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他在城中娶了个姨太,名叫张喜兰。张喜兰年方二八,身姿婀娜,娇态玲珑,爱穿一身粉红衣裙,外罩绿色绸缎无袖长襦,秀发高绾,粉颈低垂,一双楚楚动人的丹凤眼,瞅人一眼。莞尔一笑,便可把人瞅得心慌意乱。赵先得自从娶了张喜兰后,非常宠她,要啥给啥,百依百从,很少再去光顾其他夫人的房间。张喜兰说一不二,甚至连赵先得的大夫人也瞧不上眼。
张喜兰娘家有个同父异母哥哥。叫张喜春,年近三十,容貌丑陋,活似一尊泥胎。这小子虽然其貌不扬,却是吃喝嫖赌。作恶多端的恶棍。自从妹妹嫁给赵先得后,张喜春的尾巴更是翘上了天,这是为何?一是张喜兰能给他零花钱,有了钱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二是赵先得有个朋友叫孔乙。孔乙在郡城太守府里当游缴,游缴的官职虽不大,却掌握着郡城的治安防范。经赵先得介绍。张喜春和孔乙相识后,两人臭味相投,同恶相济。结成了忘年之交。有孔乙做后台,张喜春更是有恃无恐,成了街痞头目。街北王家有个女儿叫王玲,张喜春看人家长得眉清目秀。容貌娇美,把她抢回家中,强行奸污,王玲含恨上吊而亡。王家势单力薄,没有上告,使得赵喜春更加有恃无恐。城南的马富来开了个布匹行,做的是小本买卖。一日。马富来行走到赵先得的门口,被赵先得买下的一头老牛抵倒,跌得鼻青脸肿不说,反被张喜春打得屁滚尿流说不出话来。到衙门告状,又被衙役们轰了出来。由于张喜春行恶多端,南郡城中无人不对他恨之入骨,背地里都叫他张老孬。
马富来的宅地宽阔,离赵先得家又是一墙之隔。赵先得看着眼红,便起了歹意,想把那片宅地归为己有。但怎样弄到自己手中,却成了一个难题,便找张喜春商讨对策。张喜春道:“这有何难?把它买下就成了!”
赵先得道:“马富来不允怎么办呢?”
张喜春道:“不卖咱们就去强夺嘛!”
赵先得道:“那可是犯法的事儿,你还是先去打探打探再说吧。”
张喜春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为了讨好妹夫,便乐滋滋地为赵先得当说客去了。到马富来家二话不说,便道出来意,只见他恬不知耻地说道:“马富来,我妹夫家人口众多,地方狭窄,想买贵府的三亩薄地,不知你意下如何?”
马富来道:“你妹夫家的房子不是也很多吗?”
张喜春道:“原先可以住下,自从娶了我妹做妾以后,房子变得不够用了。”
“那他可以在宅院里另建新房嘛!”
“不是没地方盖了嘛!”
马富来知道张喜春未操好心,于是义正词严地道:“张公子,我家祖宗八代居于此地,岂有出卖之理!请张公子回去转告你家妹夫,让他另想办法去吧。”
张喜春上次打马富来,让孔乙挡了一架,这次不敢强来,便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走了。
赵先得听说马富来不愿卖地后,气愤地对张喜春道:“你的孬点子哪里去了?快想想办法呀!”
张喜春眼珠子一转道:“有了。孔乙在太守衙门,向来受到范太守的宠爱,让孔乙使个美人计不就有了!”
赵先得点头称是地说:“让何人去使美人计呢?”
张喜春道:“我那大外甥女儿赵艳,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呀。”
“那可不中!我怎能把自己的女儿白送给太守爷呢!”
“怎么说是白送呢?外甥女儿若是让太守爷看中,不但马富来那几亩宅院能归你使用,而且你与太守联姻,当上太守的老泰山,以后想干啥就能干啥了,想要啥就有啥了,弄不好还能混一个官职呢!”
一个美人计就这样形成了。
这天,孔乙来到范泰居室,把一坛老酒放在案几上说:“老爷,有几日没喝酒了吧?快来解解馋!”
范泰看着一坛老酒,眼睛眯成一条线道:“还是你小子知道老爷的心思,快倒上几碗让老爷尝尝。”
孔乙急忙倒下一碗老酒,范泰仰着脖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范泰没有别的嗜好,就爱喝几口酒,只要有酒陪伴,他便可消解心头愁闷。当他饮至半酣时,孔乙故托有事出去。这时,赵艳卖弄风情地走了进来。这赵艳生来丽质丰满,不用装扮便可倾倒男人,但见她腰肢一扭,径自坐到了范泰的身旁。媚眼一亮,甜蜜蜜地道:“老爷,只有你一人坐在这里喝闷酒啊?”
“你是何人,怎么闯到太守府里来了?”
“老爷,你一个人多寂寞呀,我来陪你喝酒好吗?”
“不行,我并不认识你。”
“你老不认识我,可我早就暗中喜欢上你了呀。”
“这如何使得?老爷可是有了家室的人啊!”
赵艳道:“只要老爷不嫌弃,小女子愿留在府中伺候老爷一辈子。”
俗话说酒能乱性,色能**。有女人在身边陪着喝酒,男人们更愿意表现自己。何况范泰刚到南郡上任,夫人还没来得及随行呢。现在正是瞌睡送枕头,他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便又猛地喝了两大碗酒,欲火随之强烈燃烧起来。他便红着眼盯着赵艳问道:“你真的愿意伺候本官?”
“俺本就等着你呢。”
赵氏女说着此话,脱光了裙装,露出了红红的、松松的、光光的奶头及白皙的**。
范泰再也忍耐不住,竟像老鹰抓小鸡儿似的扑了上去……
这一扑不打紧,那久旱逢甘露的肥田里竟然播下了“孽种”。范泰无奈之下,收赵艳为妾,留在府中做了二房。也不该赵先得攀高枝,本想让女儿去迎合太守,谁知没到俩月,范泰奉刘裕皇帝下诏,调任东阳太守,带上赵艳赴任去了。使得赵先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范泰到东阳郡后,眼见赵艳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生怕衙门内说闲话,便把赵氏送回了顺阳老家。
赵氏一不是明媒正娶,二不是官宦人家千金,在范家上下眼中只不过是个下等之人。在封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嫡待庶如奴,妻逼妾如婢。她不但不能与大房同吃同住,而且还得侍奉大房洗脸、漱口、梳头、吃饭、洗脚、睡觉。即使这样,二房稍有不慎,还会惹来一顿臭骂。
赵艳身孕越来越高,马上就要分娩,大房认为让她生在屋内,是对祖宗的不敬不孝,便把二房赶进茅厕,以示臭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