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〇章 赵祯的心思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宰执大宋最新章节!
富弼说有人进献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的奏折一到朝堂,立马便让朝堂上的文臣们议论纷纷。
朝堂上的大臣们对此事,绝大多数是不信的,毕竟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听起来实在太玄乎、太扯淡了。
朝堂上的文臣大都是认为富弼之所以上这封奏折,只不过是因为他外放太久了,怕官家忘了他,想以此事引起官家的关注,以求重回中枢。毕竟这种高产粮食作物就算是最后证实是假的,到时富弼完全可以说是受人蒙蔽,又太为心念为朝廷解忧,因此未能考察详细便上报,官家也不可能以此事责罚他。
果不其然,富弼的奏报一被当今官家赵祯知道后,他便迫不及待的责令政事堂派人去查勘富弼奏折所报的高产粮食作物的是否属实。
最近这段时间,赵祯真是有些焦头烂额之感,郭固口大堤今春刚刚修好,如今却又出现险情,而岭南的侬智高的叛乱如今越闹越大。
杨畋南下经略平叛,非但没有止住岭南的糜烂,反而连连退缩,只是坚守大城要塞,任岭南各地继续糜烂。赵祯已经严令杨畋出击,限期年前平定侬智高之乱。
真是国难思良臣啊,今年夏竦和范仲淹这对冤家先后去世,也不知道会不会到了那边继续顶牛。这两人都是出将入相、经天纬地之才,但使两人还有一个在,赵祯觉得自己都不用为岭南之事发愁。
其实赵祯对杨畋也是了解的,离着夏竦和范仲淹的本事差太远了。可是朝中的大臣谁都不愿南下收拾岭南这个烂摊子,非得把杨畋推出来,赵祯也只能让他一试了。
赵祯其实对富弼的还是比较了解,也比较信任的。富弼算是一个谦冲平和的君子,少有激进的事情,和朝堂上那些动不动就开喷的大臣们比起来,富弼是一个难得的肯扎实干事儿的人,这点和范仲淹很像。
富弼既然上报说有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赵祯觉得这事儿估计会八九不离十了,他还是比较相信富弼的。
因此一听到有如此高产的作物,当真是大喜,若此事是真得,那当真是最近难得的喜事儿了。
若是富弼的奏报属实,那这种作物可是难得的祥瑞啊,这可是造福天下苍生的东西!这种粮食作物甚至可能完全改变大宋国运,到时大宋若是推广开这种作物,那岂不是大宋境内再无饥馑。国内安稳了,大宋便可以腾出手脚,放心的对付身边的强敌了。
作为大宋的牧民者,赵祯很是了解其治下的汉人百姓的性格。
如果说草原的人是狼的性子,那么汉人百姓可以说都是绵羊的性子。汉人百姓但凡能有一口饭吃,能活得下去,基本上都会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绝对不会去铤而走险,去干那有杀头危险的造反之类的事情的。
只有在活不下去,面临饿死的命运时,这群绵羊才会进化为狼,疯狂的撕咬那些曾经压迫过他们的人。
而有了这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只要推广种植开来,这大宋的饥馑在便可以基本消灭,便能从根本上消灭那让大宋百姓从绵羊变成饿狼的可能性。
而且百姓们的粮食多了,上交的税赋自然也就多了,到时大宋的国库就可以更加丰盈了。
国内安稳,国库充盈,倒是便可以安心对付西夏和契丹这两个虎视眈眈的外虏了。
这不是正是自己追求的嘛,赵祯心里想道。
一念及此,赵祯便一刻也等不及的、迫不及待的让政事堂派人去查勘这种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的是否真得属实。
若是真得有此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自己何惜一个爵位!
何况大宋的爵位本就是用来笼络臣子用的,又不是世袭罔替的,俸禄又不高。多封几个爵位,对大宋毫无压力,反正这些臣子到时会身死爵除,负担一点都不大。
若是真有亩产十石的高产粮食作物,这完全可以算是旷世之功。如此大功,就是封个开国公也不为过。(大宋公爵比较多,有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国公、郡公大多为宗室近亲的封爵,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才是现任或前任宰相或是朝廷重臣的封爵。)
当然,给进献这种高产作物的人封开国公,赵祯也只是想想罢了。虽然大宋是赵家天下,但是那帮自诩和赵家共治天下的士大夫,是不会同意的。
那些大臣们费劲心血,寒窗苦读十数年,才得以出仕,又宦海沉浮几十年,才侥幸得以混到高位,得以封爵。若是一个人凭借进献这么一种高产作物,便得以封公,和他们并列,那这爵位岂不是太不值钱了,抑或是他们的努力太不值了?
其实以赵祯看来,这进献这种高产作物的人,比一个宦海沉浮几十年,却没做过什么造福子民的事情的高官,还真的更值得封一个公爵。
当然,赵祯作为一个成熟的、驾驭大宋朝堂二十多年的大宋官家,自然不会为这事儿和那帮文臣们较劲。不然,就算自己给那进献高产作物的人一个开国公爵,估计那人也会分分钟被那帮文臣们玩死。毕竟就连赵祯自己这个大宋官家,都对那帮有这“免死金牌”的文臣们退让三分。很多事上为了少挨喷,都对那帮文臣们妥协。
唉,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本是为了让文臣们更加卖力的为维护大宋统治尽忠,防止前唐末年那种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但是到了如今,虽然这帮文臣确实抑制住了武将们,但也正因为此,着实让这帮们文臣们越来越过分了。
就比如这次岭南之乱,以赵祯的意思,自然是让狄青带西军南下,以雷霆手段,迅速犁庭扫穴,剿灭侬智高。
可是那帮大臣不信任任何武将,又自负他们文臣可以搞定这事儿,最终选了一个将门出身的文官杨畋出马。
文臣们觉得他们能搞定侬智高,可是如今的结果却是:杨畋南下经略岭南,到现在也无寸进,只是龟缩不出,岭南依旧在继续糜烂。(未完待续。)
富弼说有人进献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的奏折一到朝堂,立马便让朝堂上的文臣们议论纷纷。
朝堂上的大臣们对此事,绝大多数是不信的,毕竟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听起来实在太玄乎、太扯淡了。
朝堂上的文臣大都是认为富弼之所以上这封奏折,只不过是因为他外放太久了,怕官家忘了他,想以此事引起官家的关注,以求重回中枢。毕竟这种高产粮食作物就算是最后证实是假的,到时富弼完全可以说是受人蒙蔽,又太为心念为朝廷解忧,因此未能考察详细便上报,官家也不可能以此事责罚他。
果不其然,富弼的奏报一被当今官家赵祯知道后,他便迫不及待的责令政事堂派人去查勘富弼奏折所报的高产粮食作物的是否属实。
最近这段时间,赵祯真是有些焦头烂额之感,郭固口大堤今春刚刚修好,如今却又出现险情,而岭南的侬智高的叛乱如今越闹越大。
杨畋南下经略平叛,非但没有止住岭南的糜烂,反而连连退缩,只是坚守大城要塞,任岭南各地继续糜烂。赵祯已经严令杨畋出击,限期年前平定侬智高之乱。
真是国难思良臣啊,今年夏竦和范仲淹这对冤家先后去世,也不知道会不会到了那边继续顶牛。这两人都是出将入相、经天纬地之才,但使两人还有一个在,赵祯觉得自己都不用为岭南之事发愁。
其实赵祯对杨畋也是了解的,离着夏竦和范仲淹的本事差太远了。可是朝中的大臣谁都不愿南下收拾岭南这个烂摊子,非得把杨畋推出来,赵祯也只能让他一试了。
赵祯其实对富弼的还是比较了解,也比较信任的。富弼算是一个谦冲平和的君子,少有激进的事情,和朝堂上那些动不动就开喷的大臣们比起来,富弼是一个难得的肯扎实干事儿的人,这点和范仲淹很像。
富弼既然上报说有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赵祯觉得这事儿估计会八九不离十了,他还是比较相信富弼的。
因此一听到有如此高产的作物,当真是大喜,若此事是真得,那当真是最近难得的喜事儿了。
若是富弼的奏报属实,那这种作物可是难得的祥瑞啊,这可是造福天下苍生的东西!这种粮食作物甚至可能完全改变大宋国运,到时大宋若是推广开这种作物,那岂不是大宋境内再无饥馑。国内安稳了,大宋便可以腾出手脚,放心的对付身边的强敌了。
作为大宋的牧民者,赵祯很是了解其治下的汉人百姓的性格。
如果说草原的人是狼的性子,那么汉人百姓可以说都是绵羊的性子。汉人百姓但凡能有一口饭吃,能活得下去,基本上都会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绝对不会去铤而走险,去干那有杀头危险的造反之类的事情的。
只有在活不下去,面临饿死的命运时,这群绵羊才会进化为狼,疯狂的撕咬那些曾经压迫过他们的人。
而有了这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只要推广种植开来,这大宋的饥馑在便可以基本消灭,便能从根本上消灭那让大宋百姓从绵羊变成饿狼的可能性。
而且百姓们的粮食多了,上交的税赋自然也就多了,到时大宋的国库就可以更加丰盈了。
国内安稳,国库充盈,倒是便可以安心对付西夏和契丹这两个虎视眈眈的外虏了。
这不是正是自己追求的嘛,赵祯心里想道。
一念及此,赵祯便一刻也等不及的、迫不及待的让政事堂派人去查勘这种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的是否真得属实。
若是真得有此亩产十石的粮食作物,自己何惜一个爵位!
何况大宋的爵位本就是用来笼络臣子用的,又不是世袭罔替的,俸禄又不高。多封几个爵位,对大宋毫无压力,反正这些臣子到时会身死爵除,负担一点都不大。
若是真有亩产十石的高产粮食作物,这完全可以算是旷世之功。如此大功,就是封个开国公也不为过。(大宋公爵比较多,有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国公、郡公大多为宗室近亲的封爵,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才是现任或前任宰相或是朝廷重臣的封爵。)
当然,给进献这种高产作物的人封开国公,赵祯也只是想想罢了。虽然大宋是赵家天下,但是那帮自诩和赵家共治天下的士大夫,是不会同意的。
那些大臣们费劲心血,寒窗苦读十数年,才得以出仕,又宦海沉浮几十年,才侥幸得以混到高位,得以封爵。若是一个人凭借进献这么一种高产作物,便得以封公,和他们并列,那这爵位岂不是太不值钱了,抑或是他们的努力太不值了?
其实以赵祯看来,这进献这种高产作物的人,比一个宦海沉浮几十年,却没做过什么造福子民的事情的高官,还真的更值得封一个公爵。
当然,赵祯作为一个成熟的、驾驭大宋朝堂二十多年的大宋官家,自然不会为这事儿和那帮文臣们较劲。不然,就算自己给那进献高产作物的人一个开国公爵,估计那人也会分分钟被那帮文臣们玩死。毕竟就连赵祯自己这个大宋官家,都对那帮有这“免死金牌”的文臣们退让三分。很多事上为了少挨喷,都对那帮文臣们妥协。
唉,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本是为了让文臣们更加卖力的为维护大宋统治尽忠,防止前唐末年那种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但是到了如今,虽然这帮文臣确实抑制住了武将们,但也正因为此,着实让这帮们文臣们越来越过分了。
就比如这次岭南之乱,以赵祯的意思,自然是让狄青带西军南下,以雷霆手段,迅速犁庭扫穴,剿灭侬智高。
可是那帮大臣不信任任何武将,又自负他们文臣可以搞定这事儿,最终选了一个将门出身的文官杨畋出马。
文臣们觉得他们能搞定侬智高,可是如今的结果却是:杨畋南下经略岭南,到现在也无寸进,只是龟缩不出,岭南依旧在继续糜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