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生产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双鹰旗下最新章节!
德国步兵还在继续清除一些废墟里的苏军火力点,尽管大部队已经撤退,但依然有一些被包围的苏军部队在继续顽抗。
卡拉季奇注意到,也许是因为连续作战或是伤亡巨大的原因,不管是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已经变得有些疯狂。因为有时在俘虏苏军时会受到袭击,更多的人选择把敌人完全打死光才会停止攻击。有时看到从苏军士兵高举着双手投降,依然还会有人开枪把他们打死。
战争变成了屠杀,怎么也令人感到不是很舒服。
可是,战争依然在继续,血腥的屠杀每天还会上演。
德奥联军的进攻在渡过库班河之后停止了,连续不断的进攻已经让他们损失了一半的装甲力量,现在只剩下了2000多辆坦克,这些损失的坦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各种机械故障而丧失了战斗力,另外大约有1300多辆坦克被敌人摧毁。俄国人的损失更大,已经损失了5000多辆坦克,几乎所有的kv坦克都因为机动性能太差而被丢弃,而t34却因其出色的防护和机动只损失了一半左右,另外损失的主要是防御薄弱的t26坦克,bt-7坦克虽然防护薄弱,但因为其出色的机动能力,反而损失比例要低于t26坦克。
陆地的战斗暂。 时平静下来,双方的争夺集中在了天空上,苏军集中了6000多架作战飞机,而德奥也在这一带集中了近4000架战机,双方围绕着库班河流域的顿河下游的制空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战。
在东线战场,面对数量庞大的苏俄装甲集群,暴露出德奥军队坦克和装甲车辆装备数量不足的问题,在整个库班战役期间。虽然苏军伤亡和被俘人员达到了45万人,但德奥意联军加上顿河军的伤亡也达到了15万人,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也极为惨重。
实际上在1940年,德奥军方已经注意到了东方战线上出现的苏制kv坦克和t34坦克。并开始以此为对手,加快了新式坦克的研制。
也许是工业生产能力一直不如德国强大的缘故,奥匈陆军在坦克的设计和使用思想上志德国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德奥两国在坦克设计上的截然不同。奥匈坦克在设计中注重机动性,其次是火力,为了提高机动性难免会降低坦克的防护力。而德国坦克的设计思想则和他们的海军一样,首重防护,其次才是火力和机动性。
为了应付东线战场上的“t34危机”,德国人选择放弃了对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马克四型坦克进行升级的传统做法,而是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了试验了重达56吨的“虎”式重型坦克和结构精密、制造工艺复杂,虽然性能优异但却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马克五型“豹”式中型坦克。
而奥匈陆军却采用了与德国人相反的方式,只是选择了将技术成熟的pt35型坦克简单增大的车体,加厚了装甲并加强了悬挂系统了强度,使之能够装备一门最新研制的83毫米坦克炮,并为预装正在研制中的90毫米坦克炮留下了足够的炮塔空间。德奥两国坦克都换装了最新的发动机。德国人选用的是迈巴赫7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而奥地利人则继续采用一贯的斯泰尔680马力柴油发动机。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斯泰尔柴油发动机起动速度和加速性不如迈巴赫汽油发动机,但在通过性和越野性能方面要远超汽油发动机。
相对而言,重达41吨的奥匈pt-39式坦克在机动性方面还要强于德国重达45吨的豹式坦克,虽然防护能力要稍逊一筹。
奥匈在坦克设计中,易生产性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pt-39式坦克的性能虽然不是很先进。但却非常简单可靠。为了易于适应采用大规模流水线方式制造,pt-39坦克车体结构采用了易于使用自动焊接的箱形结构,采用不同厚度的均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分成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三个结构部分,结构简单。非常适合自动焊接生产线的生产。
奥匈坦克炮塔与英式“盟约者”坦克炮塔的外形设计相似,实际上这种斜面装甲炮塔造成炮塔内部空间窄小,并不利于作战。但皇帝却非常偏爱这种外形设计。无奈之下,设计人员只要加大了炮塔的体积,使之能够足以容纳一门90毫米坦克炮和三名炮塔成员。
在坦克炮和高射炮的研制上,德奥装备的性能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另外,意大利人所装备的90毫米高射炮性能也相当不错。德奥坦克炮的一般都是在高射炮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而来,继承了高射炮初速高、射速快、穿甲能力强的特性,但在总体上设计和研制落后于高射炮的进度。
李海顿对德国最新的五号坦克很有兴趣,经过调查发现,豹式坦克经简化工艺后,其大规模生产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但问题是德国人一直在研制一些乱七八糟的坦克歼击车,而无法把生产线都调整到全力生产这种性能优良的坦克上来。
在坦克生产方面,奥匈并不落后于德国,德国有亨舍尔、波舍尔、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四大坦克制造公司,而奥匈帝国则有林茨帝国标准制造公司、卡尔森斯柯达坦克工厂、萨尔茨堡史蒂夫特公司和维也纳斯泰尔公司四大坦克制造商,两国坦克制造能力相当,在全部生产线开动的情况下,每月大约都有1600辆底盘的制造能力.
德国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要制造大量的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和变形车,所以造成四号、五号和虎式坦克的生产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奥匈帝国则只专注生产pt35、pt39两型坦克和以pt39坦克底盘生产的pb39m105毫米自行火炮,所以每月坦克生产数量能够达到1100辆坦克和500辆自行火炮,而且随着各工厂产能的扩大,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提高产量。
实际上组合机床和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在30年代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于德奥两国的汽车、拖拉机和机械制造领域。尽管早在1911年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了组合机床生产线,用于加工汽车零件,但在金属加工机床制造领域,德奥两国还是一直自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普及由多台组合机床和使用流水线的方式组成自动生产线后,实际上打开的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大门。
在另一个世界,德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消弱,但在这个世界,由于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德奥两国工业能力相加,却基本上和美国相当。这也是两国并不惧怕与美国人开战的原因之一,在军事工业方面,美国虽然生产能力不弱,但技术水平却令人不敢恭维。
至少现在,美国人装备的坦克和飞机性能还要落后于欧洲,美国人在坦克研制和装备方面一直落后于德奥,甚至落后于苏俄和英国,他们也就是在得到了英国“喷火”式飞机的设计基础上,这才“抄袭”出来了吹破天的p-51“野马”。在另一个时空,美国除了在重型轰炸机领域和原子弹研制方面领先了世界一步,在其他的军工领域乏善可陈,但在这个世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排犹运动,原子之父玻尔、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和费米等人依然是德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还是维也纳奥匈皇家工程院的名誉院士,而且受德奥与美国敌对关系的影响,很少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至少李海顿觉得,美国人无法在德奥之前制造出原子弹来。(未完待续……)R1292
德国步兵还在继续清除一些废墟里的苏军火力点,尽管大部队已经撤退,但依然有一些被包围的苏军部队在继续顽抗。
卡拉季奇注意到,也许是因为连续作战或是伤亡巨大的原因,不管是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已经变得有些疯狂。因为有时在俘虏苏军时会受到袭击,更多的人选择把敌人完全打死光才会停止攻击。有时看到从苏军士兵高举着双手投降,依然还会有人开枪把他们打死。
战争变成了屠杀,怎么也令人感到不是很舒服。
可是,战争依然在继续,血腥的屠杀每天还会上演。
德奥联军的进攻在渡过库班河之后停止了,连续不断的进攻已经让他们损失了一半的装甲力量,现在只剩下了2000多辆坦克,这些损失的坦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各种机械故障而丧失了战斗力,另外大约有1300多辆坦克被敌人摧毁。俄国人的损失更大,已经损失了5000多辆坦克,几乎所有的kv坦克都因为机动性能太差而被丢弃,而t34却因其出色的防护和机动只损失了一半左右,另外损失的主要是防御薄弱的t26坦克,bt-7坦克虽然防护薄弱,但因为其出色的机动能力,反而损失比例要低于t26坦克。
陆地的战斗暂。 时平静下来,双方的争夺集中在了天空上,苏军集中了6000多架作战飞机,而德奥也在这一带集中了近4000架战机,双方围绕着库班河流域的顿河下游的制空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战。
在东线战场,面对数量庞大的苏俄装甲集群,暴露出德奥军队坦克和装甲车辆装备数量不足的问题,在整个库班战役期间。虽然苏军伤亡和被俘人员达到了45万人,但德奥意联军加上顿河军的伤亡也达到了15万人,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也极为惨重。
实际上在1940年,德奥军方已经注意到了东方战线上出现的苏制kv坦克和t34坦克。并开始以此为对手,加快了新式坦克的研制。
也许是工业生产能力一直不如德国强大的缘故,奥匈陆军在坦克的设计和使用思想上志德国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德奥两国在坦克设计上的截然不同。奥匈坦克在设计中注重机动性,其次是火力,为了提高机动性难免会降低坦克的防护力。而德国坦克的设计思想则和他们的海军一样,首重防护,其次才是火力和机动性。
为了应付东线战场上的“t34危机”,德国人选择放弃了对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马克四型坦克进行升级的传统做法,而是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了试验了重达56吨的“虎”式重型坦克和结构精密、制造工艺复杂,虽然性能优异但却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马克五型“豹”式中型坦克。
而奥匈陆军却采用了与德国人相反的方式,只是选择了将技术成熟的pt35型坦克简单增大的车体,加厚了装甲并加强了悬挂系统了强度,使之能够装备一门最新研制的83毫米坦克炮,并为预装正在研制中的90毫米坦克炮留下了足够的炮塔空间。德奥两国坦克都换装了最新的发动机。德国人选用的是迈巴赫7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而奥地利人则继续采用一贯的斯泰尔680马力柴油发动机。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斯泰尔柴油发动机起动速度和加速性不如迈巴赫汽油发动机,但在通过性和越野性能方面要远超汽油发动机。
相对而言,重达41吨的奥匈pt-39式坦克在机动性方面还要强于德国重达45吨的豹式坦克,虽然防护能力要稍逊一筹。
奥匈在坦克设计中,易生产性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pt-39式坦克的性能虽然不是很先进。但却非常简单可靠。为了易于适应采用大规模流水线方式制造,pt-39坦克车体结构采用了易于使用自动焊接的箱形结构,采用不同厚度的均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分成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三个结构部分,结构简单。非常适合自动焊接生产线的生产。
奥匈坦克炮塔与英式“盟约者”坦克炮塔的外形设计相似,实际上这种斜面装甲炮塔造成炮塔内部空间窄小,并不利于作战。但皇帝却非常偏爱这种外形设计。无奈之下,设计人员只要加大了炮塔的体积,使之能够足以容纳一门90毫米坦克炮和三名炮塔成员。
在坦克炮和高射炮的研制上,德奥装备的性能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另外,意大利人所装备的90毫米高射炮性能也相当不错。德奥坦克炮的一般都是在高射炮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而来,继承了高射炮初速高、射速快、穿甲能力强的特性,但在总体上设计和研制落后于高射炮的进度。
李海顿对德国最新的五号坦克很有兴趣,经过调查发现,豹式坦克经简化工艺后,其大规模生产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但问题是德国人一直在研制一些乱七八糟的坦克歼击车,而无法把生产线都调整到全力生产这种性能优良的坦克上来。
在坦克生产方面,奥匈并不落后于德国,德国有亨舍尔、波舍尔、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四大坦克制造公司,而奥匈帝国则有林茨帝国标准制造公司、卡尔森斯柯达坦克工厂、萨尔茨堡史蒂夫特公司和维也纳斯泰尔公司四大坦克制造商,两国坦克制造能力相当,在全部生产线开动的情况下,每月大约都有1600辆底盘的制造能力.
德国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要制造大量的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和变形车,所以造成四号、五号和虎式坦克的生产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奥匈帝国则只专注生产pt35、pt39两型坦克和以pt39坦克底盘生产的pb39m105毫米自行火炮,所以每月坦克生产数量能够达到1100辆坦克和500辆自行火炮,而且随着各工厂产能的扩大,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提高产量。
实际上组合机床和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在30年代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于德奥两国的汽车、拖拉机和机械制造领域。尽管早在1911年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了组合机床生产线,用于加工汽车零件,但在金属加工机床制造领域,德奥两国还是一直自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普及由多台组合机床和使用流水线的方式组成自动生产线后,实际上打开的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大门。
在另一个世界,德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消弱,但在这个世界,由于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德奥两国工业能力相加,却基本上和美国相当。这也是两国并不惧怕与美国人开战的原因之一,在军事工业方面,美国虽然生产能力不弱,但技术水平却令人不敢恭维。
至少现在,美国人装备的坦克和飞机性能还要落后于欧洲,美国人在坦克研制和装备方面一直落后于德奥,甚至落后于苏俄和英国,他们也就是在得到了英国“喷火”式飞机的设计基础上,这才“抄袭”出来了吹破天的p-51“野马”。在另一个时空,美国除了在重型轰炸机领域和原子弹研制方面领先了世界一步,在其他的军工领域乏善可陈,但在这个世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排犹运动,原子之父玻尔、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和费米等人依然是德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还是维也纳奥匈皇家工程院的名誉院士,而且受德奥与美国敌对关系的影响,很少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至少李海顿觉得,美国人无法在德奥之前制造出原子弹来。(未完待续……)R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