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二亿亩粮田的红线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朝第一猛人最新章节!
东林党的霉今天显然还没倒完,因为天启皇帝马上谈到粮田的事了。
天启皇帝直接点户部尚书的名,问道:“李尚书,你可知大明现在有多少人?”
李汝华一愣,想不到皇上居然会问这个问题。不过好在他是个实干派,记得这个数字,便答道:“在册人口有5165,5459户,不过民间隐户甚多,我估计大明的人口约为2,0000,0000人。”
东林党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他们都知道大明的人口数量庞大,但没料到竟然有这么多。真想不到李汝华是个干才,把这么复杂的数字记得清清楚楚,但他们同时在心里大骂李汝华,回答问题就好好回答问题,问一答一就可以了,说什么隐户。万一天启皇帝发个神经,来个人口普查,不是让身为江浙地主的自己又破费一笔吗?
天启皇帝又问道:“李尚书,大明共有田地多少?”
李汝华对答如流:“大明共有田地422,顷(数字来源于正德)。”
天启皇帝又问道:“江南有田地多少?”
东林党官员脸色一变,莫不是要对江南富户下手了?江南富庶,虽然大部财富并不来源于土地,而是来源于工厂、作坊及海运走私,但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让江南富户同时也成为江南的大地主,东林党人士莫不如此。
李汝华擦了一下汗,天启皇帝的步步追问让他有点紧张:“南直隶有田81,顷,浙江有田47,顷,江西有田40,顷,湖广有田23,顷,福建有田13,顷。”
“那么江南的田有多少是种粮食的?”
东林党松了一口气,原来不是要打击江南的地主啊,吓自己一跳。
李汝华一愣,这个数字他还真不清楚,只好答道:“这个微臣真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茂夫,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么琐碎的数字都记得。”
茂夫是李汝华的字,天启皇帝称李汝华的字表示对李汝华的尊重。李汝华听到天启皇帝的赞赏,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只能向皇帝拱拱手,表示感谢。
天启皇帝道:“江南是大明的粮仓,江南丰收则天下足。但我听闻,自神宗显皇帝登基以来江南的粮食开始大幅度减产,有些地方由产粮区变为歉粮区,这是何故,爱卿可知道原因?”
李汝华还没感动完,擦了一把激动的泪花,道:“这是因为江南有些稻田改为桑林,或者种植棉花、甘蔗等作物,因为种植这些作物,可得种粮十倍以上利润。”
“危险哪,这样下去,大明危矣。陕西今年大旱,明年必有蝗灾,而西北、西南、华北、东北最近几年收成都不好,也就是说江南的粮食不仅要养活江南的百姓,更要养活西北、西南、华北、东北等整个大明的人口。”
东林党人听了天启皇帝的话,都是大吃一惊,这还是那个白白胖胖看起来傻乎乎的朱家皇帝吗?他们哪里知道,这些话都是朱诚、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商量了半天的结果,融入了后世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的种种推论,有着领先300多年的智慧呢。
天启皇帝继续说道:“大明有2亿人,每人每月耗粮30斤,一年下来,大明共需要粮食720亿斤,也就是说大约要种植2亿亩粮食才能保证大明人人都能吃饱饭。”
户部右侍郎陈所学数学不错,他在天启皇帝的话中闻到了非常危险的信号,说道:“皇上,江南稻田为双季稻,每年产量约为800斤,所以无须2亿亩,只需9千万亩稻田即可养活整个大明。”
天启皇上一愣,看了一眼朱诚。
朱诚出班道:“陈侍郎数学不错啊。”
陈所学被朱诚刀子般的眼神逼退一步,心道,我没说错吧,720亿除以800,确实等于9千万哪。他又仔细推敲了一遍自己的发言,确实没有错啊。
朱诚道:“双季稻拔地力甚多,需要轮种这个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双季稻的产量虽高,但太消耗土地的肥力,所以有的时候要休耕。陈所学不由大吃一惊,这朱诚简直是妖孽,从来没有去过江南,居然知道稻田需要轮种的道理。
天启皇帝听了朱诚的话,忙说道:“2亿亩粮田是红线,大明粮食安全的红线,李尚书,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务必保证江南有2亿亩粮田。”
李汝华一脸为难,启奏道:“农民自种自收,只要交足赋税,按理说种什么,官府是没法干涉的。保证2亿亩粮田的这个任务,臣恐怕无法完成哪。”
朱诚笑道:“这有何难,既然官府能管赋税,那么就从税上作文章。给每个省、每个府设定一个粮田标准,如果未到标准,所有的经济作物田地收取九成的税,我看还有哪个县的农民敢置若罔闻。”
顾大章大吼一声:“你这个佞臣,太祖高皇帝曾亲口说过,永不加赋。你竟然煽动皇上加赋,这是公然违抗太祖遗诏。皇上,请速速捉拿朱诚,将他打入天牢,从重处罚。”
朱诚瞪了顾大章一眼,指着他的鼻子怒斥道:“太祖高皇帝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过永不加赋的话?你编造太祖高皇帝的话,是何居心?神宗显皇帝、光宗贞皇帝还有当今圣上,为了打败建奴,除赋税之外,加征辽饷,你说这话,连骂三个皇帝,你又是何居心?”
朝廷诸臣一听,想起朱元璋虽然有永不加赋的意思,但确实没有留下永不加赋的文字记录。朱诚这句话太狠了,把顾大章骂他的话转嫁到三个皇帝的身上,这下顾大章算是倒大霉了。
顾大章正抓耳挠腮,寻找辩解之词的时候,天启皇帝一拍龙椅扶手,道:“顾大章,如果你是骂了我,请你致仕也就罢了。可是,现在你骂了神宗、骂了光宗,简直是丧心病狂,锦衣卫,把顾大章给我拿下。”
在太和殿值勤的锦衣卫一拥而上,将顾大章双手倒剪在背后,就要推出大殿。
顾大章是东林党的元老之一,东林党已经失去了一个精神领袖高攀龙,再也不能禁受太大的打击,所有的东林党大臣都跪下乞求道:“请皇上开恩,原谅顾大人的失言之罪。”
朱诚闲闲地说道:“所谓言行一致,如果行动和语言不一样,还可以称为口误,否则就是成心了。”
叶向高心中气急,正想指责他落井下石,左光斗扯了一下他的衣服,悄声道:“朱诚这小子把行动放在前面,分明是要我们配合皇上的2亿亩粮田计划。看来,要救顾大人,就得按他说的去做。”
叶向高急忙启奏道:“万岁,粮乃国之本,我们大家都支持皇上提出的2亿亩粮田保证计划,不仅身体力行,而且会联系家乡士绅,保质保量地推行这个计划。”
天启皇帝看看朱诚,见他眼光有暂且放顾大章一马的意思,便就坡下驴:“顾大章,念你乃三朝老臣,这次就暂且不追究你诋毁先皇的罪过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楚争霸,齐国向楚国大量倾销粮食,购买绸缎。楚国不知是计,结果毁田种桑,不久天下大旱,齐国不再外销粮食,楚国除了不能吃的绸缎之外,什么也没有,结果国内大乱,齐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楚国。所以说,粮食安全是大明的重中之重。大明有2亿人,哪个国家可以供养得起,我们自己不生产粮食,谁来给大明生产粮食?”
东林党个个耸然变色,原来以为天启皇帝是闲极无聊,找江南大臣的麻烦,原来粮食真的是国家安定的基础。东林党人虽然执政能力不行,但现在毕竟还有一点爱国之心,当下决定不在此事上给朝廷找麻烦了。
天启皇帝见东林党诸臣口服心服,便对李汝华说道:“茂夫,你是户部尚书,这件事最后还要着落在你身上。就按朱诚说的去办,未达目标的府县,所有的经济作物统统收九成的税,让他们没有利润,看谁还敢顶风作案。不过,这2亿亩粮田得细分一下,最好能具体到县乡,在粮田上立下界碑、围栏。完成较好的县乡,在外察时,给予优秀的评价。”
外察也叫朝觐考察,是明代对地方官进行考察的制度,每三年一次。天启皇帝把它和推行粮田保障计划联系在一起,可见皇上对于这件事的重视。
散朝后,魏忠贤悄声问朱诚:“为什么不趁机把顾大章拿下,他可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可惜了今天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朱诚道:“因言获罪,有损当今圣上的名誉。而且东林党势力在江南盘根错节,如果有心抵制的话,对皇上的计划影响甚大。不如放他们一马,先保证大明的粮食安全再说。东林党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
(这一章数字太多,查了很多资料,写得很累。读友们请给点收藏、给点推荐,安慰一下方阳同学吧。)
东林党的霉今天显然还没倒完,因为天启皇帝马上谈到粮田的事了。
天启皇帝直接点户部尚书的名,问道:“李尚书,你可知大明现在有多少人?”
李汝华一愣,想不到皇上居然会问这个问题。不过好在他是个实干派,记得这个数字,便答道:“在册人口有5165,5459户,不过民间隐户甚多,我估计大明的人口约为2,0000,0000人。”
东林党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他们都知道大明的人口数量庞大,但没料到竟然有这么多。真想不到李汝华是个干才,把这么复杂的数字记得清清楚楚,但他们同时在心里大骂李汝华,回答问题就好好回答问题,问一答一就可以了,说什么隐户。万一天启皇帝发个神经,来个人口普查,不是让身为江浙地主的自己又破费一笔吗?
天启皇帝又问道:“李尚书,大明共有田地多少?”
李汝华对答如流:“大明共有田地422,顷(数字来源于正德)。”
天启皇帝又问道:“江南有田地多少?”
东林党官员脸色一变,莫不是要对江南富户下手了?江南富庶,虽然大部财富并不来源于土地,而是来源于工厂、作坊及海运走私,但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让江南富户同时也成为江南的大地主,东林党人士莫不如此。
李汝华擦了一下汗,天启皇帝的步步追问让他有点紧张:“南直隶有田81,顷,浙江有田47,顷,江西有田40,顷,湖广有田23,顷,福建有田13,顷。”
“那么江南的田有多少是种粮食的?”
东林党松了一口气,原来不是要打击江南的地主啊,吓自己一跳。
李汝华一愣,这个数字他还真不清楚,只好答道:“这个微臣真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茂夫,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么琐碎的数字都记得。”
茂夫是李汝华的字,天启皇帝称李汝华的字表示对李汝华的尊重。李汝华听到天启皇帝的赞赏,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只能向皇帝拱拱手,表示感谢。
天启皇帝道:“江南是大明的粮仓,江南丰收则天下足。但我听闻,自神宗显皇帝登基以来江南的粮食开始大幅度减产,有些地方由产粮区变为歉粮区,这是何故,爱卿可知道原因?”
李汝华还没感动完,擦了一把激动的泪花,道:“这是因为江南有些稻田改为桑林,或者种植棉花、甘蔗等作物,因为种植这些作物,可得种粮十倍以上利润。”
“危险哪,这样下去,大明危矣。陕西今年大旱,明年必有蝗灾,而西北、西南、华北、东北最近几年收成都不好,也就是说江南的粮食不仅要养活江南的百姓,更要养活西北、西南、华北、东北等整个大明的人口。”
东林党人听了天启皇帝的话,都是大吃一惊,这还是那个白白胖胖看起来傻乎乎的朱家皇帝吗?他们哪里知道,这些话都是朱诚、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商量了半天的结果,融入了后世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的种种推论,有着领先300多年的智慧呢。
天启皇帝继续说道:“大明有2亿人,每人每月耗粮30斤,一年下来,大明共需要粮食720亿斤,也就是说大约要种植2亿亩粮食才能保证大明人人都能吃饱饭。”
户部右侍郎陈所学数学不错,他在天启皇帝的话中闻到了非常危险的信号,说道:“皇上,江南稻田为双季稻,每年产量约为800斤,所以无须2亿亩,只需9千万亩稻田即可养活整个大明。”
天启皇上一愣,看了一眼朱诚。
朱诚出班道:“陈侍郎数学不错啊。”
陈所学被朱诚刀子般的眼神逼退一步,心道,我没说错吧,720亿除以800,确实等于9千万哪。他又仔细推敲了一遍自己的发言,确实没有错啊。
朱诚道:“双季稻拔地力甚多,需要轮种这个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双季稻的产量虽高,但太消耗土地的肥力,所以有的时候要休耕。陈所学不由大吃一惊,这朱诚简直是妖孽,从来没有去过江南,居然知道稻田需要轮种的道理。
天启皇帝听了朱诚的话,忙说道:“2亿亩粮田是红线,大明粮食安全的红线,李尚书,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务必保证江南有2亿亩粮田。”
李汝华一脸为难,启奏道:“农民自种自收,只要交足赋税,按理说种什么,官府是没法干涉的。保证2亿亩粮田的这个任务,臣恐怕无法完成哪。”
朱诚笑道:“这有何难,既然官府能管赋税,那么就从税上作文章。给每个省、每个府设定一个粮田标准,如果未到标准,所有的经济作物田地收取九成的税,我看还有哪个县的农民敢置若罔闻。”
顾大章大吼一声:“你这个佞臣,太祖高皇帝曾亲口说过,永不加赋。你竟然煽动皇上加赋,这是公然违抗太祖遗诏。皇上,请速速捉拿朱诚,将他打入天牢,从重处罚。”
朱诚瞪了顾大章一眼,指着他的鼻子怒斥道:“太祖高皇帝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过永不加赋的话?你编造太祖高皇帝的话,是何居心?神宗显皇帝、光宗贞皇帝还有当今圣上,为了打败建奴,除赋税之外,加征辽饷,你说这话,连骂三个皇帝,你又是何居心?”
朝廷诸臣一听,想起朱元璋虽然有永不加赋的意思,但确实没有留下永不加赋的文字记录。朱诚这句话太狠了,把顾大章骂他的话转嫁到三个皇帝的身上,这下顾大章算是倒大霉了。
顾大章正抓耳挠腮,寻找辩解之词的时候,天启皇帝一拍龙椅扶手,道:“顾大章,如果你是骂了我,请你致仕也就罢了。可是,现在你骂了神宗、骂了光宗,简直是丧心病狂,锦衣卫,把顾大章给我拿下。”
在太和殿值勤的锦衣卫一拥而上,将顾大章双手倒剪在背后,就要推出大殿。
顾大章是东林党的元老之一,东林党已经失去了一个精神领袖高攀龙,再也不能禁受太大的打击,所有的东林党大臣都跪下乞求道:“请皇上开恩,原谅顾大人的失言之罪。”
朱诚闲闲地说道:“所谓言行一致,如果行动和语言不一样,还可以称为口误,否则就是成心了。”
叶向高心中气急,正想指责他落井下石,左光斗扯了一下他的衣服,悄声道:“朱诚这小子把行动放在前面,分明是要我们配合皇上的2亿亩粮田计划。看来,要救顾大人,就得按他说的去做。”
叶向高急忙启奏道:“万岁,粮乃国之本,我们大家都支持皇上提出的2亿亩粮田保证计划,不仅身体力行,而且会联系家乡士绅,保质保量地推行这个计划。”
天启皇帝看看朱诚,见他眼光有暂且放顾大章一马的意思,便就坡下驴:“顾大章,念你乃三朝老臣,这次就暂且不追究你诋毁先皇的罪过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楚争霸,齐国向楚国大量倾销粮食,购买绸缎。楚国不知是计,结果毁田种桑,不久天下大旱,齐国不再外销粮食,楚国除了不能吃的绸缎之外,什么也没有,结果国内大乱,齐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楚国。所以说,粮食安全是大明的重中之重。大明有2亿人,哪个国家可以供养得起,我们自己不生产粮食,谁来给大明生产粮食?”
东林党个个耸然变色,原来以为天启皇帝是闲极无聊,找江南大臣的麻烦,原来粮食真的是国家安定的基础。东林党人虽然执政能力不行,但现在毕竟还有一点爱国之心,当下决定不在此事上给朝廷找麻烦了。
天启皇帝见东林党诸臣口服心服,便对李汝华说道:“茂夫,你是户部尚书,这件事最后还要着落在你身上。就按朱诚说的去办,未达目标的府县,所有的经济作物统统收九成的税,让他们没有利润,看谁还敢顶风作案。不过,这2亿亩粮田得细分一下,最好能具体到县乡,在粮田上立下界碑、围栏。完成较好的县乡,在外察时,给予优秀的评价。”
外察也叫朝觐考察,是明代对地方官进行考察的制度,每三年一次。天启皇帝把它和推行粮田保障计划联系在一起,可见皇上对于这件事的重视。
散朝后,魏忠贤悄声问朱诚:“为什么不趁机把顾大章拿下,他可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可惜了今天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朱诚道:“因言获罪,有损当今圣上的名誉。而且东林党势力在江南盘根错节,如果有心抵制的话,对皇上的计划影响甚大。不如放他们一马,先保证大明的粮食安全再说。东林党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
(这一章数字太多,查了很多资料,写得很累。读友们请给点收藏、给点推荐,安慰一下方阳同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