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时空之门1619最新章节!
说起来,在明朝末年,事业刚刚起步的王书辉,看起来好像挺威风,挺有实力的。不过,他现在的这些实力要是放到现代,撑死了,也就是个乡长的水平。
从他掌握的势力范围上看,他可能会比现代社会的很多乡长地盘大些。可是,要是从掌握的人口上讲,王书辉掌握下的三十多个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来,可能还没到一万人呢。
在现代社会里,不提人口上亿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个普通的中原省份里,一个乡的人口最少也在十万人上下。在黑龙江那种人口密度小的边疆省份,一个普通的农业乡,人口最少也在两三万人上下。
所以,从实际控制人口上讲,王书辉还不如一个现代的乡长。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乡长能够掌控人口的零头而已。
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全国人口可是在十四亿上下的。明朝晚期,没有发生农民起义和外族屠杀之前,即使是最为鼎盛的万历中期。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也就在一亿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国的人口分布还极为不平衡。这不到一亿的人口,还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
所以说,王书辉发现,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显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资源矛盾和制度矛盾双重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清朝末年的中国,实际耕地面积和巨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则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则是自然环境变异(小冰河气候)导致的严重减产,造成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大量减少的问题,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过度集中的问题。
以王书辉手头的调查资料上看来,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个乡村里,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土地,像这个时代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且他发现,那些土豪劣绅占有的土地,无不是极为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农户即使给地主劣绅做佃户,也不愿意开发那些到处都有的荒地。这种现象,让王书辉非常疑惑。
王书辉的这个疑问,很快就从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来,在古代社会里,普通农户是不具备开发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这个时候,王书辉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控制的各个村庄中,参加民兵的人越来愈多,甚至于有一些村子,都开始组建民兵二队了。
耕牛和优质的铁制农具,这些在王书辉眼中很普通的物资,在古代中国这个农业社会中,是极为稀缺的宝贵物资。
可是,即便王书辉掌控了三十多个乡村,十几万亩的土地,以及上万的人口。王书辉能够在这些乡村中动员出的实际人力,也不过是不脱产的,受半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的,一百多个人而已。这新多出来的一百多个青壮年的民兵,并没有解决王书辉的人力紧缺问题。
王书辉现在看着管的人力物力不多,连个后世的乡长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阶段来说,搞教育,办工业,练部队的事情,就已经让王书辉觉得手忙脚乱了。
即使掌握了几十个村子,间接控制了上万人口,可是王书辉却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都做不起来。他发现,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别的,居然是王书辉作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人力资源紧张。
王书辉需不需要人口。实际上,他太需要人口了。无论是农业上,工业上还是军事上,为了实现控制整个湖广地区这个目标,他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农业上而言,虽然将土地按照每人五亩的规格,给无地和少地农户进行了土地分配。但是,王书辉目前的土地占有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分给农民的土地,只占王书辉名下土地的三分之二。
还有近五万亩的土地,目前处于抛荒状态之中。抛荒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对这些土地进行耕种。
从工业上讲,王书辉从现代重新运回的小高炉,正式的运营了起来。在王书辉的全方位的培训下,二十多个明代的“工人”,终于初步的掌握了小高炉的基本操作。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受过几天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加上七八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力工,就能操作这种小高炉了。
后世的小铁厂,小铸造厂是遍地开花的。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小高炉设备,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广。这些安装简单,操作容易的小高炉,实际上已经被制造这些设备的厂家,进行了操作的傻瓜化了。
这些明末的,王书辉亲手培养出来的工人们,不过是缺乏实践而已。在搞爆了一个小高炉,炸死了两个佛山炼铁师傅之后。工人们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没有了有经验的炼铁工匠的帮助。他们就不得不按照手册,一点一点的进行摸索。
这种按部就班的办法,反倒让他们的工作更快的走上轨道。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铁矿石的供应时断时续,日产生铁一千斤到一千两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
日产生铁一千斤,听起来好像挺多。但是,一千斤生铁,也不过是打造两三百把锄头而已。可是,仅仅王书辉控制的地区,就需要锄头近万把,耙子近万把。而农业工具,可不仅仅只是锄头和耙子两种就足够了的。
所以说,王书辉需要的是培训更多的工人,建立更多更大更规范的钢铁工坊和工厂。可是,没有充足的人力,这些都是白说。
而从军事上讲,即使把新组建的各个村的民兵部队算在一起,加上大营里一百多个专门的脱产武装人员,王书辉能够掌控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三四百人。
更何况,在实际上各村的民兵武装,还不能够承担跨区域作战的任务。王书辉的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不过还是原来大营里的那两百多将近三百的流民们。
虽然从质量上讲,王书辉武装部队的水平,在整个湖广地区,甚至全天下都是最高的。但是,质量再高的部队,在占绝对多数优势的敌人面前,也是抗不下来的。至少从荆州府来说,荆州府的一个卫所,纸面上的部队人数,就是王书辉这三百人所不能抗衡的。
因为,按照明朝规制,一个卫所应该有士兵五千六百人。即使这个字数打个对折,只有两千人的话。这两千人如果在卫所军官的驱使下,前来进攻王书辉的话。虽然不至于失败,但是王书辉的这三百个精兵,恐怕也要报销一半左右。
所以说,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军事,王书辉都处于一种人力瓶颈的状况之中。
在古代社会里,人力问题真的是个不小的难题。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爆发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各种起义的原因。没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量的无法生存的民众,造反起义的工作也开展不起来。
王书辉是不缺钱的,他也不缺乏物资。棉布倾销和食盐倾销,每天都能给王书辉带来巨量的白银收入。王书辉除了花少部分的白银购买古董宝石之外,剩下的开销就是给手下人发工钱。而他本人,在明朝末年的时空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项的花销了。
可是,有钱并不能解决人力问题。
王书辉想要招纳人手,也要考虑这个时空的社会条件。一个皇室宗亲,动不动的就购买大量人口,这本身也是一个很犯忌讳的事情。更主要的是,虽然最近几年,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连年发生特大旱灾,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可是,要把这些流民,从河南,陕西,陕西等地迁往湖广地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古代社会里搞人口迁移,可不是像在现代社会那样,把人往火车上一塞,一天一夜过去,到地方了。
在古代,想要把成千上万的人口从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迁到上千里地之外的湖北地区,本身没有个上百人去做这件事情,都是做不成的。
至少在王书辉看来,像自己现在手下的这批流民这样,独自从陕西一路流浪到湖北的。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使王书辉把相关人手派到山西,陕西。在迁移人口的路上,也不会有各地官府的刁难。这些流民本身愿不愿意迁到湖北来,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古代人的安土重迁,可不仅仅是朝廷律法的限制。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心理情绪和民族习惯。
即使陕西,山西的流民们愿意迁移到湖北来,几千人,上千里的路程,无论是组织问题,还是饮食供应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现在的王书辉,都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距离太遥远,组织太困难,供应无法维持。即使王书辉有的是钱,有的是粮食,有的是土地,从陕西山西转运人口,他也是做不到的。
好在在小冰河时代,整个中国的各个地区,都不缺乏自然灾害。王书辉准备派出人手,对湖广境内的受灾地区和周边省份,特别是河南地区的流民,进行招纳。
王书辉这回是准备下真功夫了,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要亲自带队的准备。
就在王书辉正在对家丁营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他的合作伙伴司马峰,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王书辉委托他在全国各地区招纳的矿工近千人,即将到达枝江县。
说起来,在明朝末年,事业刚刚起步的王书辉,看起来好像挺威风,挺有实力的。不过,他现在的这些实力要是放到现代,撑死了,也就是个乡长的水平。
从他掌握的势力范围上看,他可能会比现代社会的很多乡长地盘大些。可是,要是从掌握的人口上讲,王书辉掌握下的三十多个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来,可能还没到一万人呢。
在现代社会里,不提人口上亿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个普通的中原省份里,一个乡的人口最少也在十万人上下。在黑龙江那种人口密度小的边疆省份,一个普通的农业乡,人口最少也在两三万人上下。
所以,从实际控制人口上讲,王书辉还不如一个现代的乡长。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乡长能够掌控人口的零头而已。
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全国人口可是在十四亿上下的。明朝晚期,没有发生农民起义和外族屠杀之前,即使是最为鼎盛的万历中期。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也就在一亿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国的人口分布还极为不平衡。这不到一亿的人口,还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
所以说,王书辉发现,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显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资源矛盾和制度矛盾双重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清朝末年的中国,实际耕地面积和巨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则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则是自然环境变异(小冰河气候)导致的严重减产,造成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大量减少的问题,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过度集中的问题。
以王书辉手头的调查资料上看来,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个乡村里,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土地,像这个时代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且他发现,那些土豪劣绅占有的土地,无不是极为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农户即使给地主劣绅做佃户,也不愿意开发那些到处都有的荒地。这种现象,让王书辉非常疑惑。
王书辉的这个疑问,很快就从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来,在古代社会里,普通农户是不具备开发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这个时候,王书辉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控制的各个村庄中,参加民兵的人越来愈多,甚至于有一些村子,都开始组建民兵二队了。
耕牛和优质的铁制农具,这些在王书辉眼中很普通的物资,在古代中国这个农业社会中,是极为稀缺的宝贵物资。
可是,即便王书辉掌控了三十多个乡村,十几万亩的土地,以及上万的人口。王书辉能够在这些乡村中动员出的实际人力,也不过是不脱产的,受半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的,一百多个人而已。这新多出来的一百多个青壮年的民兵,并没有解决王书辉的人力紧缺问题。
王书辉现在看着管的人力物力不多,连个后世的乡长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阶段来说,搞教育,办工业,练部队的事情,就已经让王书辉觉得手忙脚乱了。
即使掌握了几十个村子,间接控制了上万人口,可是王书辉却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都做不起来。他发现,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别的,居然是王书辉作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人力资源紧张。
王书辉需不需要人口。实际上,他太需要人口了。无论是农业上,工业上还是军事上,为了实现控制整个湖广地区这个目标,他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农业上而言,虽然将土地按照每人五亩的规格,给无地和少地农户进行了土地分配。但是,王书辉目前的土地占有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分给农民的土地,只占王书辉名下土地的三分之二。
还有近五万亩的土地,目前处于抛荒状态之中。抛荒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对这些土地进行耕种。
从工业上讲,王书辉从现代重新运回的小高炉,正式的运营了起来。在王书辉的全方位的培训下,二十多个明代的“工人”,终于初步的掌握了小高炉的基本操作。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受过几天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加上七八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力工,就能操作这种小高炉了。
后世的小铁厂,小铸造厂是遍地开花的。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小高炉设备,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广。这些安装简单,操作容易的小高炉,实际上已经被制造这些设备的厂家,进行了操作的傻瓜化了。
这些明末的,王书辉亲手培养出来的工人们,不过是缺乏实践而已。在搞爆了一个小高炉,炸死了两个佛山炼铁师傅之后。工人们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没有了有经验的炼铁工匠的帮助。他们就不得不按照手册,一点一点的进行摸索。
这种按部就班的办法,反倒让他们的工作更快的走上轨道。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铁矿石的供应时断时续,日产生铁一千斤到一千两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
日产生铁一千斤,听起来好像挺多。但是,一千斤生铁,也不过是打造两三百把锄头而已。可是,仅仅王书辉控制的地区,就需要锄头近万把,耙子近万把。而农业工具,可不仅仅只是锄头和耙子两种就足够了的。
所以说,王书辉需要的是培训更多的工人,建立更多更大更规范的钢铁工坊和工厂。可是,没有充足的人力,这些都是白说。
而从军事上讲,即使把新组建的各个村的民兵部队算在一起,加上大营里一百多个专门的脱产武装人员,王书辉能够掌控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三四百人。
更何况,在实际上各村的民兵武装,还不能够承担跨区域作战的任务。王书辉的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不过还是原来大营里的那两百多将近三百的流民们。
虽然从质量上讲,王书辉武装部队的水平,在整个湖广地区,甚至全天下都是最高的。但是,质量再高的部队,在占绝对多数优势的敌人面前,也是抗不下来的。至少从荆州府来说,荆州府的一个卫所,纸面上的部队人数,就是王书辉这三百人所不能抗衡的。
因为,按照明朝规制,一个卫所应该有士兵五千六百人。即使这个字数打个对折,只有两千人的话。这两千人如果在卫所军官的驱使下,前来进攻王书辉的话。虽然不至于失败,但是王书辉的这三百个精兵,恐怕也要报销一半左右。
所以说,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军事,王书辉都处于一种人力瓶颈的状况之中。
在古代社会里,人力问题真的是个不小的难题。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爆发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各种起义的原因。没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量的无法生存的民众,造反起义的工作也开展不起来。
王书辉是不缺钱的,他也不缺乏物资。棉布倾销和食盐倾销,每天都能给王书辉带来巨量的白银收入。王书辉除了花少部分的白银购买古董宝石之外,剩下的开销就是给手下人发工钱。而他本人,在明朝末年的时空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项的花销了。
可是,有钱并不能解决人力问题。
王书辉想要招纳人手,也要考虑这个时空的社会条件。一个皇室宗亲,动不动的就购买大量人口,这本身也是一个很犯忌讳的事情。更主要的是,虽然最近几年,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连年发生特大旱灾,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可是,要把这些流民,从河南,陕西,陕西等地迁往湖广地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古代社会里搞人口迁移,可不是像在现代社会那样,把人往火车上一塞,一天一夜过去,到地方了。
在古代,想要把成千上万的人口从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迁到上千里地之外的湖北地区,本身没有个上百人去做这件事情,都是做不成的。
至少在王书辉看来,像自己现在手下的这批流民这样,独自从陕西一路流浪到湖北的。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使王书辉把相关人手派到山西,陕西。在迁移人口的路上,也不会有各地官府的刁难。这些流民本身愿不愿意迁到湖北来,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古代人的安土重迁,可不仅仅是朝廷律法的限制。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心理情绪和民族习惯。
即使陕西,山西的流民们愿意迁移到湖北来,几千人,上千里的路程,无论是组织问题,还是饮食供应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现在的王书辉,都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距离太遥远,组织太困难,供应无法维持。即使王书辉有的是钱,有的是粮食,有的是土地,从陕西山西转运人口,他也是做不到的。
好在在小冰河时代,整个中国的各个地区,都不缺乏自然灾害。王书辉准备派出人手,对湖广境内的受灾地区和周边省份,特别是河南地区的流民,进行招纳。
王书辉这回是准备下真功夫了,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要亲自带队的准备。
就在王书辉正在对家丁营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他的合作伙伴司马峰,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王书辉委托他在全国各地区招纳的矿工近千人,即将到达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