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西湖筑岛计划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清疆臣。最新章节!
十里西湖波渺渺,柳不藏莺半枯槁。
旧树婆娑新树稀,折柳人多种柳少。
长条齐翦三千枝,遍插湖边任颠倒。
几时春雨浸深根,多少新芽出青杪。
昔日何人种柳枝,曾拂翠华萦羽葆。
今日离宫有落花,踠地春风共谁扫。
白堤插满又苏堤,六尺柔荑惜纤小。
且把千行淡绿痕,试与桃花斗春晓。
西湖二月初春天,六桥柳浪依城边。
几度东风又雨雪,昔人种柳知何年?
予家住此惜风景,海塘移植枝三千。
栽遍苏堤白堤外,二十里路青相连。
从此西湖盛游赏,山光水色扶三眠。
飞花如雪扑人面,好系小舫龙头船。
树不依山尽依水,水边万绿如云烟。
他时若别此湖去,丝丝春绪留缠绵。
嘉庆十年二月之末,西湖疏浚工程终于告一段落,阮元也将新添的三千株柳树搬到了西湖之畔,想着尽快安插于湖边,以成固土之势。不过数日,杭州官兵已移植了数百株柳树插于湖畔,阮元看来,自也欣喜,便与孔璐华各自作诗一首,以纪念植柳之事。
这日阮元也带了许宗彦和张鉴,一同前来观看西湖新柳,吴康成也因出资助赈之故,暂时陪同在阮元身旁。阮元想着公事要紧,便先与吴康成道:“吴先生,皇上那边,已经听闻了你去年捐赈之事,已着令吏部对你议叙,后面的封赏,自然不会少了。”
“那也多谢中丞大人了。”吴康成道:“不过有件事,小人倒是想多问一句,皇上那边,对海运之事,可有意见?”
“这个……算是有吧。”阮元听他说到这里,也不禁有些惆怅,道:“皇上那边,也看了我写的《海运考》。只是皇上对海运之事,也没有必定成功的把握,加上去年冬天,黄河、运河逐渐疏通,漕船北上再无风险,所以皇上还是决定,继续用漕运旧制,海运之事,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是吗……唉……”看起来,吴康成倒是比阮元还要关注海运。
“吴先生,你先前与我说过,你生意大半在内地,海运上虽然有些来往,却也不多。所以我实在不知,你对这海运的执着,却为何竟要远胜于我呢?”阮元不禁问道。
“中丞,实不相瞒,前些年我路过苏州,结识了一位朋友,那人姓程,想来中丞是认识的。他生意大多在日本,所以经商之时,海上行船,是必不可少之事。他与我讲起日本风俗,大异于中国,实在有趣,或许……也只有走出了这片海,才能看到更大的天下吧?哈哈,说多了,总之小人那个时候,就对海运也有了兴趣,正好那位程老先生,与中丞也有一面之缘,他与我说起你学识人品,也是赞许有加。也正因为如此,小人清楚,在中丞治下做事,是可以有实惠于百姓的,小人经商半生,衣食已足,总要想些别的事吧。所以小人还要多谢中丞,给了小人这样一个机会呢。”看来,他说到的商人便是阮元所识的程赤城了,而经过程赤城的介绍,吴康成也更加相信阮元为人,才会悉心与之同办海运、赈灾诸事。这样百姓可以收到实利,官府也能因自己之故得以免除漕运困顿之弊,这样自己也可以从惠及一身,到惠及一方,这一生自也不枉了。
阮元听他所言,也清楚正是自己为人清廉,勤于治吏,使公事无亏,百姓能得实利,商人也对自己有了信心,才会积极捐款助赈,最终换来浙江太平,心中也是无限感怀。
“这样说来,海运之策不能行,也是我对不起先生了。”阮元道。
“无妨,漕运之事,本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啊……”吴康成也颇为感叹,但看着西湖附近风景,却似乎又想到一事,向阮元问道:“中丞,小人却还有件事不解,中丞这次疏浚水道,听闻挖出来不少淤泥,这些淤泥,中丞准备如何搁置呢?”
“这个啊?我这些时日,却也在想办法呢。”阮元沉思道。
“老师,依学生之见,老师可另筑一堤。”许宗彦道:“学生清楚苏堤来由,本也是东坡先生治杭之时,将西湖淤塞加以疏浚,以其中无处安置的淤泥筑成。东坡先生可以筑堤,那老师自然也可以了。”
“是啊,其实学生想来,老师在苏公白公面前,也是不遑多让啊?”张鉴补充道:“学生曾多观史事,见白公筑堤,是其做杭州刺史之时,但白公主政杭州,本就有‘皇恩只许住三年’之语。坡公在浙江,是通判三年,知杭州三年,前后六年。可老师为浙江学政三年,做巡抚已有六年,老师治浙时间,已是二位先贤之和。更何况,白公坡公,都只是杭州一州之守,同于今日知府,老师却是巡抚浙江一省六年。这样说来,老师自当再筑一堤,与坡公白公二堤,成鼎足而三之势才对啊?”(按:一说白堤并非白居易所建,但白居易治杭之事流传亦广,故而后世学人将白堤与白居易混为一谈,亦非罕见。)
“哈哈,这样说来,我却也听闻坡公白公,主政杭州之时已是知天命之年,中丞这抚浙六年,也才四十二岁啊?看来苏堤白堤之外,这西湖上,也该再多一道阮堤了。”吴康成笑道:“不过中丞,苏堤已占了西湖西南之侧,白堤也已划去了西湖东北,若要再行筑堤,却要在哪里筑呢?”
“若是如此,老师可在西湖之南横筑一堤,贯穿南北,这样西湖三面围堤,自也不会再有水患了。”张鉴补充道。
“你等切莫作如此轻浮之语,乐天诗作,千载之下犹有人吟咏,东坡诗文,亦是八百年来流传不绝。我这诗文政事,行之不过数年,百年以后,还不知如何呢,怎么能现在就对先贤有不敬之语呢?”阮元也谦虚道。
而且看着西湖山形水势,阮元也不禁摇了摇头,对各人苦笑道:“春冶啊,你看看你出的主意,你可觉得,那果然是筑堤之道啊?这西湖西侧有堤,东北有堤,正是开阔之中自有约束,约束之下,又不失开阔。故而苏白二堤,虽兴建而不掩西湖风景之美。可若是依你所言,我在东南再筑一堤,外人看来,西湖却成了什么样子,三面围堤,一面临城,逼仄之感立现!到那个时候,西湖风景,自然就减了五六分下去,还如何称得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那时我看咱们扬州的瘦西湖,也都可以凌于西湖之上了。”
“那老师的意思是……”许宗彦不禁问道。
这时一行人过了西泠桥,眼前便是苏堤,阮元也向湖中望去,只见孤山与苏堤之间,一座小岛矗立其中,正是湖心亭,湖心亭南犹有一岛,自是小瀛洲了,每年月色最盛之时,小瀛洲便有三潭印月之景。阮元斟酌半晌,便道:“依我之见,最好的办法,是在这湖心亭之西,小瀛洲之北,再筑一岛,将我们所掘出的淤泥堆于其上,此岛若成,在湖中可与先前二岛相映成趣,立岛于此,又可分流水势,使西湖再无泛滥之虞。还有,你们想想,这岛即便立了出来,在湖东之人看,被湖心亭所遮蔽,无碍西湖开阔风景。在湖西南的游人看来,正与先前二岛成鼎立之状。无论观瞻还是治水,都各有其用,这样不是两全其美之策吗?”
“老师想法,确是不错啊。”许宗彦也赞同道:“既然如此,学生也先遣人,去将这里水势探测清楚,若是果然可以筑岛,咱们便开始兴修新岛,如何啊?”
“中丞大人,既是修护西湖之事,小人也愿鼎力相助。”吴康成也同意了阮元的想法。
“如此,也多谢各位了。”阮元见各人都能积极参与筑岛之事,心中也渐渐安稳了下来,可是看着眼前的西湖,想着自己做浙江巡抚已经六年,也不知这岛筑成之时,自己是否还在杭州,不觉也有些惆怅之情。
“接下来,海防之事,也还要继续去办啊……”经过两年对黄葵的追击,这时的阮元也看得清楚,黄葵已是强弩之末,既然前路未卜,还不如趁自己尚在杭州之时,将海防之事再向前推进一些。
十里西湖波渺渺,柳不藏莺半枯槁。
旧树婆娑新树稀,折柳人多种柳少。
长条齐翦三千枝,遍插湖边任颠倒。
几时春雨浸深根,多少新芽出青杪。
昔日何人种柳枝,曾拂翠华萦羽葆。
今日离宫有落花,踠地春风共谁扫。
白堤插满又苏堤,六尺柔荑惜纤小。
且把千行淡绿痕,试与桃花斗春晓。
西湖二月初春天,六桥柳浪依城边。
几度东风又雨雪,昔人种柳知何年?
予家住此惜风景,海塘移植枝三千。
栽遍苏堤白堤外,二十里路青相连。
从此西湖盛游赏,山光水色扶三眠。
飞花如雪扑人面,好系小舫龙头船。
树不依山尽依水,水边万绿如云烟。
他时若别此湖去,丝丝春绪留缠绵。
嘉庆十年二月之末,西湖疏浚工程终于告一段落,阮元也将新添的三千株柳树搬到了西湖之畔,想着尽快安插于湖边,以成固土之势。不过数日,杭州官兵已移植了数百株柳树插于湖畔,阮元看来,自也欣喜,便与孔璐华各自作诗一首,以纪念植柳之事。
这日阮元也带了许宗彦和张鉴,一同前来观看西湖新柳,吴康成也因出资助赈之故,暂时陪同在阮元身旁。阮元想着公事要紧,便先与吴康成道:“吴先生,皇上那边,已经听闻了你去年捐赈之事,已着令吏部对你议叙,后面的封赏,自然不会少了。”
“那也多谢中丞大人了。”吴康成道:“不过有件事,小人倒是想多问一句,皇上那边,对海运之事,可有意见?”
“这个……算是有吧。”阮元听他说到这里,也不禁有些惆怅,道:“皇上那边,也看了我写的《海运考》。只是皇上对海运之事,也没有必定成功的把握,加上去年冬天,黄河、运河逐渐疏通,漕船北上再无风险,所以皇上还是决定,继续用漕运旧制,海运之事,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是吗……唉……”看起来,吴康成倒是比阮元还要关注海运。
“吴先生,你先前与我说过,你生意大半在内地,海运上虽然有些来往,却也不多。所以我实在不知,你对这海运的执着,却为何竟要远胜于我呢?”阮元不禁问道。
“中丞,实不相瞒,前些年我路过苏州,结识了一位朋友,那人姓程,想来中丞是认识的。他生意大多在日本,所以经商之时,海上行船,是必不可少之事。他与我讲起日本风俗,大异于中国,实在有趣,或许……也只有走出了这片海,才能看到更大的天下吧?哈哈,说多了,总之小人那个时候,就对海运也有了兴趣,正好那位程老先生,与中丞也有一面之缘,他与我说起你学识人品,也是赞许有加。也正因为如此,小人清楚,在中丞治下做事,是可以有实惠于百姓的,小人经商半生,衣食已足,总要想些别的事吧。所以小人还要多谢中丞,给了小人这样一个机会呢。”看来,他说到的商人便是阮元所识的程赤城了,而经过程赤城的介绍,吴康成也更加相信阮元为人,才会悉心与之同办海运、赈灾诸事。这样百姓可以收到实利,官府也能因自己之故得以免除漕运困顿之弊,这样自己也可以从惠及一身,到惠及一方,这一生自也不枉了。
阮元听他所言,也清楚正是自己为人清廉,勤于治吏,使公事无亏,百姓能得实利,商人也对自己有了信心,才会积极捐款助赈,最终换来浙江太平,心中也是无限感怀。
“这样说来,海运之策不能行,也是我对不起先生了。”阮元道。
“无妨,漕运之事,本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啊……”吴康成也颇为感叹,但看着西湖附近风景,却似乎又想到一事,向阮元问道:“中丞,小人却还有件事不解,中丞这次疏浚水道,听闻挖出来不少淤泥,这些淤泥,中丞准备如何搁置呢?”
“这个啊?我这些时日,却也在想办法呢。”阮元沉思道。
“老师,依学生之见,老师可另筑一堤。”许宗彦道:“学生清楚苏堤来由,本也是东坡先生治杭之时,将西湖淤塞加以疏浚,以其中无处安置的淤泥筑成。东坡先生可以筑堤,那老师自然也可以了。”
“是啊,其实学生想来,老师在苏公白公面前,也是不遑多让啊?”张鉴补充道:“学生曾多观史事,见白公筑堤,是其做杭州刺史之时,但白公主政杭州,本就有‘皇恩只许住三年’之语。坡公在浙江,是通判三年,知杭州三年,前后六年。可老师为浙江学政三年,做巡抚已有六年,老师治浙时间,已是二位先贤之和。更何况,白公坡公,都只是杭州一州之守,同于今日知府,老师却是巡抚浙江一省六年。这样说来,老师自当再筑一堤,与坡公白公二堤,成鼎足而三之势才对啊?”(按:一说白堤并非白居易所建,但白居易治杭之事流传亦广,故而后世学人将白堤与白居易混为一谈,亦非罕见。)
“哈哈,这样说来,我却也听闻坡公白公,主政杭州之时已是知天命之年,中丞这抚浙六年,也才四十二岁啊?看来苏堤白堤之外,这西湖上,也该再多一道阮堤了。”吴康成笑道:“不过中丞,苏堤已占了西湖西南之侧,白堤也已划去了西湖东北,若要再行筑堤,却要在哪里筑呢?”
“若是如此,老师可在西湖之南横筑一堤,贯穿南北,这样西湖三面围堤,自也不会再有水患了。”张鉴补充道。
“你等切莫作如此轻浮之语,乐天诗作,千载之下犹有人吟咏,东坡诗文,亦是八百年来流传不绝。我这诗文政事,行之不过数年,百年以后,还不知如何呢,怎么能现在就对先贤有不敬之语呢?”阮元也谦虚道。
而且看着西湖山形水势,阮元也不禁摇了摇头,对各人苦笑道:“春冶啊,你看看你出的主意,你可觉得,那果然是筑堤之道啊?这西湖西侧有堤,东北有堤,正是开阔之中自有约束,约束之下,又不失开阔。故而苏白二堤,虽兴建而不掩西湖风景之美。可若是依你所言,我在东南再筑一堤,外人看来,西湖却成了什么样子,三面围堤,一面临城,逼仄之感立现!到那个时候,西湖风景,自然就减了五六分下去,还如何称得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那时我看咱们扬州的瘦西湖,也都可以凌于西湖之上了。”
“那老师的意思是……”许宗彦不禁问道。
这时一行人过了西泠桥,眼前便是苏堤,阮元也向湖中望去,只见孤山与苏堤之间,一座小岛矗立其中,正是湖心亭,湖心亭南犹有一岛,自是小瀛洲了,每年月色最盛之时,小瀛洲便有三潭印月之景。阮元斟酌半晌,便道:“依我之见,最好的办法,是在这湖心亭之西,小瀛洲之北,再筑一岛,将我们所掘出的淤泥堆于其上,此岛若成,在湖中可与先前二岛相映成趣,立岛于此,又可分流水势,使西湖再无泛滥之虞。还有,你们想想,这岛即便立了出来,在湖东之人看,被湖心亭所遮蔽,无碍西湖开阔风景。在湖西南的游人看来,正与先前二岛成鼎立之状。无论观瞻还是治水,都各有其用,这样不是两全其美之策吗?”
“老师想法,确是不错啊。”许宗彦也赞同道:“既然如此,学生也先遣人,去将这里水势探测清楚,若是果然可以筑岛,咱们便开始兴修新岛,如何啊?”
“中丞大人,既是修护西湖之事,小人也愿鼎力相助。”吴康成也同意了阮元的想法。
“如此,也多谢各位了。”阮元见各人都能积极参与筑岛之事,心中也渐渐安稳了下来,可是看着眼前的西湖,想着自己做浙江巡抚已经六年,也不知这岛筑成之时,自己是否还在杭州,不觉也有些惆怅之情。
“接下来,海防之事,也还要继续去办啊……”经过两年对黄葵的追击,这时的阮元也看得清楚,黄葵已是强弩之末,既然前路未卜,还不如趁自己尚在杭州之时,将海防之事再向前推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