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三章 情境之中见取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兰陵风流最新章节!
“大道三千,持道心亦有三千,然无论何道,自古证道之人,莫不是守静笃而致虚极。
“守静笃,地之道。致虚极,天之道。天地相合,则万物生成。修者,守静而致虚,即为合道。自古证道之人,心、魂、神圆融一体,心灵致静而虚,如同万里虚空,无为无碍,元神和万物合一同在,这就是合道。——从后天步先天,就是合道之门槛,道心为首,故有心魔之劫。”
这是萧琰和李毓祯都懂的道理,但此刻两人结合自身经历——
李毓祯因为情伤已经体会到夜空和大地最深沉的宁静,萧琰在幻境中也体会到了关闭识神后,神魂与元神相合的那种至纯至静又至为虚空的感觉。
再与阁主所说印证,便如浓茶入唇舌,那香气从喉间滑下,又在心间萦绕,氤氲品思之下便将这守静和致虚之意领会得更深一步。
阁主斜着凭几安闲的饮了半盏清茶,见两人沉凝的眼眸又灵转时,轻清的语声才又在静寂的夜色中悠悠而起:
“吾辈修行,就是从凡胎到道体的过程。从登极至洞真,脱离了五谷杂粮的轮回,从此不再是凡体,这是人体完全脱离动物体的遗留、由人体进化到道体的门槛。这一境界,重在体的修行。再从洞真晋入先天,就是完全脱离凡体,元气全部转为先天真元,这是踏入道体门槛后通向纯净道体的长廊,而这条长廊上,最重要的,是道心的洗炼。道心不纯粹,不能坚守不移,这条长廊就过不了。
“人自动物来,修者亦是人,有着来自动物遗留的本性,以及来自人后天而生的、比动物更复杂的欲.望,有的在显意识中,可以在平日修行中洗炼;有的深藏于隐意识中,只有危境中和特殊的情境下才可能显现出来。故曰:生死恐怖之下,方见人心;利害取舍之前,方验道心。
“天策书院的入幻破障丹便是激发显象潜意识,但也有不足:全由自己的隐意识激发,能激发多少不定,而幻境成象也限于修者自身的境界。”
萧琰不由点头,这一点她经历幻境后深切明白:
如果完全是她自己激发的幻境,限于见识和修道境界,不可能对劫雷理解得那么深刻,幻境中出现的劫雷必定远远不如真实。而大师伯和花师叔却是历过天劫的先天,他们幻化出的天劫自是比萧琰隐意识想象的要强得多,也更接近天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了两位先天对天道规则的体悟,而萧琰元神直接在幻境中感受,就等于是将自己置身于规则之中,最亲密的接触,而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做,因为她立刻就会被规则绞为齑粉。
这是多么难得的机缘!
所以,萧琰一出幻境,就衷心向师伯师叔道谢,心中没有半分怨怼他们联合欺瞒让自己入幻。萧琰的心坦诚而行直道,这种心性使她坦荡阔达,不会在意小节,只会着重于他人的好意而不会怨言施予的手段是不是有欺瞒或让她吃了很大苦头。这种心性比之天赋更重要,纵观她一路行来都能得到不同前辈的喜欢和提携,和她这种坦诚阔达的心性是分不开的。机缘,从来不是平白就降下。
她继续听阁主说道:
“幻境历劫,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洞明‘我执’,二是取舍之前历道心。
“你在渡劫关头,弃身体而归元神,这种选择很明智,使你的神魂能够最清晰的感受天劫,接受正阳之力的冲击;而没有了识神,神魂就能更真切的贴合元神的虚、空、净、无。但是没有我执,你的神魂也要消散于这虚、空、净、无。”
阁主的目光意味深长,“守静致虚是要忘执;但神魂存在是我执。忘执、我执;有、无,这不是绝对的对立。其间的奥妙,你下去后还要细细体会。”
“是。”萧琰敬谨应道。
阁主又说取舍,“幻境中的一切选择,都是验证你的道心:是不是如你自己所以为的那样,无论何种情况,都持守不移。——你在阿泰身上做得很好。”
阁主微微一笑,夸赞了她。
萧琰一愣:阿泰……那只龟?
空间崩溃后,她的元神就搜索谷中可以寄附的动物,当时就惊讶的发现,地下那只龟竟然有灵智,肉身也坚硬如铁,比起裂谷远处狮虎熊豹那些猛兽倒是更适合她附神。
因为有大白鹅这个极富灵智的生灵存在,她又在神农山见过有灵气且身体进化的仙鹤,对一只龟有灵智她没觉得奇怪,远古大妖玄武还有一半龟身,没准世间就有乌龟还遗传了远古大妖的稀薄血脉呢?再者,她觉得裂谷景物这么真实,没准就真的有一只这样的灵龟。
听阁主提起“阿泰”语气的熟稔,萧琰不由呆了下,然后笑道:“大师伯,这只乌龟……嗯阿泰,也是您养的么?”
花行知这时笑哈哈的接过话去,“不是哟,那是你师尊放养的。”那个“放养”二字说得很有意韵——玄泽无量观谁不知道这是宗门中太上长老“养的”,能不精心看着,时不时的还喂点饲兽丹药:他二师姊这是放心的让人养着,此谓之放养真义。
萧琰呆了呆,眼睛都睁圆了:这个,这只,是母亲养的?一时觉得,滋味奇妙。
李毓祯看着她睁圆的眼睛,想起那只乌龟睁圆的眼睛,忽地哈哈大笑起来,一臂伸直戳萧琰腰上,“难怪你和那只龟那么像。”
萧琰无语的看她。
阁主微笑看她,说道:“是不是觉得很庆幸。”
没有夺那只乌龟的舍。
萧琰诚实道:“这跟是不是母亲……嗯师尊养的龟没有关系。”
只是她的心想这么做,便这么做了。
阿泰就是阁主对萧琰道心的一个考验。
利害之前见道心。
萧琰要在幻境中感悟,元神就必须寄存于生命*,否则置于天地玄机下会渐渐削弱至消散,直接夺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感悟道则的利益诱惑面前,萧琰没有夺舍,而是选择封印自己大部分的元神力量,寄神于那只乌龟中。
但是,她的元神封印超过四分之三,很不完整,这对她感悟空间崩溃之地的道则必定有影响。虽然直接夺舍也要封印部分元神才不至于让乌龟的肉身崩溃,但封印的元神部分要小一些。而且重要的是,夺舍之后是直接感受,而不是隔着乌龟的身体间接感受,这就好像隔着玻璃看世界,再透明清晰,也没法跟直接看天地相比,对萧琰感悟道则当然更有影响。
遇到这种机缘,能多得一分感悟都是珍贵,休说只是抹掉一只龟的生命,就算杀人也不会有人迟疑。
但萧琰选择了与龟共存,而不是舍之尽取。
这是心怀慈悲的正心。
天地育万物,对万物都有慈悲。佛门也讲慈悲,不杀生。但天地的慈悲跟佛门的慈悲不同,母亲曾经说,佛门不杀生只食素为的是不沾业果,这种慈悲是保护佛门弟子的修行。萧琰的慈悲不是为了修行,而是对生灵怀怜悯之心,不任意践踏。她的元神附于龟身已能达到感悟的目的,如果夺舍龟,就是因感悟的贪欲而生杀念,此谓之“因利而害物”。萧琰如果这么做,她的正心就破了。
阿泰这只龟肉身坚硬不同于寻常的龟,但也不能长时间承受萧琰的元神,萧琰在那只龟的肉身达到承受极限前就果断退出领悟、退出幻境,而此时她对崩溃之地的道则并未领悟完全。
这是她在利害之前,取之有度。
阁主认为这一关她的道心又守住了。
虽然萧琰已经知道这只是幻境,那只龟死去也是虚幻,不是真实。
然而道心就是修者的心念,“心动”即道心摇曳,无论真实还是幻境,只要起了心念,就会映射在道心上,让道心蒙尘。
知道是幻境仍然持守自己的心,才是道心如磐石,明月照清溪。
萧琰小时候读道藏之基的《道德经》,经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她思索后对母亲说,利而不害,这这天道才能做的。人要修道,但不是将自己修成天道。
天道无私无欲,故能利万物而无害。但万物存在,天道就存在,天道利万物,即是利自己,这是统而合一的道。
可是修者不同。
修者是与天道争命,摆脱天道之下万物必有生灭的桎梏,才会走上修道之途。而争命,就是争夺生机。只要是争,就不可能利而不害。
人生的修行总是会遇到各种利害,而在利害面前,如何取舍,才是个人持守的道心。
萧琰觉得自己不是无私无欲,亲情是欲,修道是欲,怎么能无欲呢?她不会弃情,不会弃道,那就不是无欲。所以她的心做不到“利而不害”,她的正心也不是慈悲利万物。
但是,她也不认同“为利而害”,见利就上,这跟红尘世俗中汲汲于功名利禄而蒙蔽自己清净心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修者,既要脱离凡体,也要脱离凡尘心,心灵当然应该洁净,而不是如凡俗般为利益所浸染,夺他人之利而益己。
萧琰从小生活在丰裕的环境中,需要什么资源都有,最大的欺负也就是来自于萧琤,但这种“欺负”不是武道资源的匮乏,萧琰不需要跟人去争利,也不需要去夺他人之利,所以她的这种“不为利而害”的正心的根基还不够深,没有经历利害面前的抉择。
所以,阁主就给萧琰制造了利害的取舍:在感悟天道这样的大机缘面前,你是否还能坚持“不为利而害”?
萧琰也有过片刻的犹豫,但那只是一丝浮云掠过天际,被她心灵的清风吹走后,便是一片澄净天宇。她做出了取舍的抉择。
那就是取之有度。
萧琰心想,天之道,还在于有度。
天道慈悲,有度;天道不慈,也有度。
道心,就是要给修道者的欲.望划一个度,过了度,那就是不持正了。
她有怜悯之心而不过度,不会随意践踏生灵的性命,但也不会因为顾忌不相干的生灵而弃命,当生死存亡之时,她也会顾全己身,而前提是,她已经尽力谋求了共存。
持有正心,而后诚意,再做取舍。
萧琰一直都是在行这条道。
她和李毓祯的友情起于静州大雪山并肩与蕃僧作战,那时她已经知道萧氏和皇室的矛盾,但她没有退避,依然遵循自己的心意,真心诚意和李毓祯结交,因为在她心中,想的不是萧氏和皇室的利害取舍,而是谋求共存,力尽至友之义,努力追求共存之路,如果尽心尽意的做了,还是不能共存,萧琰会选择取舍,选择萧氏,和李毓祯各行其道,萧琰不会为此愧疚,道心也不会蒙尘,因为她已经尽心诚意。
而在幻境中悟道大机缘面前的取舍,让她的道心真正经历了利害之前的考验,承受洗炼之后,心灵更加纯净无垢,对正心诚意的感悟也变得笃实,不再只是道心中“认为应该如此”,而是“我已经这样做了”。从知到行,知行合一,道心经过实践,才会笃实稳固。
这是萧琰最大的收获。
当然,收获还不止于此。
阁主称赞了她在道心上的持守不移,萧琰便细说起自己的神魂在渡劫时的经历、感知。花师叔的花域幻境虽然能显象出她在幻境中的情形,但只能看见有形体,而无形体,譬如神魂的渡劫就是看不到的。
幻境渡劫没有让萧琰突破自己的情障,因为她封闭了识神,回避了心魔劫,但是,她的神魂与元神合一,经历承受住了十道劫雷的冲击,变得凝练,稳固。
这对她神魂的精炼,壮大,统驭元神很重要。
因为劫雷是虚幻的,她的元神并没有真正同化吸收天地至纯的能量而壮大,但是,她的神魂精炼后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吸附力,能吸附更多的元神透过隐意识辐射出来,增加她的神识和神念,也就是神意,而神意增加,就是神魂壮大。
神魂越壮大,又能吸附更多的神意辐射出来,当神魂壮大到足够程度时,就能统驭元神。
元神是虚极灵质体,能量至纯至强大,但受到人体虚弱肉身的限制,绝大多数能量是沉睡的,并且随着人体衰弱沉睡越多,所以人越老灵性越少,而人死去后元神就逸散回归无极界。只有人体生命力活跃又纯净,才能维持元神纯静的醒着,但要掌控元神,就必须修炼出灵体意志。因为元神是至纯至净的灵质体,当然排斥任何非灵体,也只有灵体才能和它融合。
而无垢清净的神魂就是修者意志的灵体。
当神魂意志足够精炼、强大,就能统驭元神。
而神魂意志是刚性的,属于阳性,当神魂掌控元神,就从阴神修炼出了阳神。而阳神无惧天地阳气,就能不受身体的限制,脱体遨游宇宙。当然能遨游多远,遨游多长时间,这就取决于修者阳神的强度了。
而进入这个境界,才能被称之为“长生真人”。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元神不死不灭,那就是长生了。……但还要天地劫数,因为天道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这么强,强者不能恒强,这也是天道规则。能挺过劫数的,那就更强。然而下一劫数,也会更强。
阁主望着已有蒙蒙光色的遥远天际,声音变得清远寥廊,“一山比一山难,越往上去越险峻,稍不注意,就是粉身碎骨。而何时才是峰顶,我辈先天,如今也未望见。能持续走下去的,莫不是大坚毅之人。越往上,道心就越重要。或是畏险不上,或是沉陷人间欲|望,道心不再前行者,也就是修道途中的蠹修了。”
她回头看着萧琰,目光轻淡又窕邃。
显然最后一句话是对萧琰说的。
萧琰背上沁汗,知道大师伯之前是夸奖了她,现在是隐晦的批评她。
任何劫难,她都必须渡过去。没有劫,是可以避过去的。
情障,心魔劫,亦然。
阁主是批评她回避的做法不可取。就算晋阶先天时避过,先天之后,还有更强的劫,心魔会更加壮大,到时如何避?
萧琰心念至此,立生寒噤,额角也渗出汗来,端直身子,眼神坚定的说道:
“心魔劫,无念必渡。”
“大道三千,持道心亦有三千,然无论何道,自古证道之人,莫不是守静笃而致虚极。
“守静笃,地之道。致虚极,天之道。天地相合,则万物生成。修者,守静而致虚,即为合道。自古证道之人,心、魂、神圆融一体,心灵致静而虚,如同万里虚空,无为无碍,元神和万物合一同在,这就是合道。——从后天步先天,就是合道之门槛,道心为首,故有心魔之劫。”
这是萧琰和李毓祯都懂的道理,但此刻两人结合自身经历——
李毓祯因为情伤已经体会到夜空和大地最深沉的宁静,萧琰在幻境中也体会到了关闭识神后,神魂与元神相合的那种至纯至静又至为虚空的感觉。
再与阁主所说印证,便如浓茶入唇舌,那香气从喉间滑下,又在心间萦绕,氤氲品思之下便将这守静和致虚之意领会得更深一步。
阁主斜着凭几安闲的饮了半盏清茶,见两人沉凝的眼眸又灵转时,轻清的语声才又在静寂的夜色中悠悠而起:
“吾辈修行,就是从凡胎到道体的过程。从登极至洞真,脱离了五谷杂粮的轮回,从此不再是凡体,这是人体完全脱离动物体的遗留、由人体进化到道体的门槛。这一境界,重在体的修行。再从洞真晋入先天,就是完全脱离凡体,元气全部转为先天真元,这是踏入道体门槛后通向纯净道体的长廊,而这条长廊上,最重要的,是道心的洗炼。道心不纯粹,不能坚守不移,这条长廊就过不了。
“人自动物来,修者亦是人,有着来自动物遗留的本性,以及来自人后天而生的、比动物更复杂的欲.望,有的在显意识中,可以在平日修行中洗炼;有的深藏于隐意识中,只有危境中和特殊的情境下才可能显现出来。故曰:生死恐怖之下,方见人心;利害取舍之前,方验道心。
“天策书院的入幻破障丹便是激发显象潜意识,但也有不足:全由自己的隐意识激发,能激发多少不定,而幻境成象也限于修者自身的境界。”
萧琰不由点头,这一点她经历幻境后深切明白:
如果完全是她自己激发的幻境,限于见识和修道境界,不可能对劫雷理解得那么深刻,幻境中出现的劫雷必定远远不如真实。而大师伯和花师叔却是历过天劫的先天,他们幻化出的天劫自是比萧琰隐意识想象的要强得多,也更接近天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了两位先天对天道规则的体悟,而萧琰元神直接在幻境中感受,就等于是将自己置身于规则之中,最亲密的接触,而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做,因为她立刻就会被规则绞为齑粉。
这是多么难得的机缘!
所以,萧琰一出幻境,就衷心向师伯师叔道谢,心中没有半分怨怼他们联合欺瞒让自己入幻。萧琰的心坦诚而行直道,这种心性使她坦荡阔达,不会在意小节,只会着重于他人的好意而不会怨言施予的手段是不是有欺瞒或让她吃了很大苦头。这种心性比之天赋更重要,纵观她一路行来都能得到不同前辈的喜欢和提携,和她这种坦诚阔达的心性是分不开的。机缘,从来不是平白就降下。
她继续听阁主说道:
“幻境历劫,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洞明‘我执’,二是取舍之前历道心。
“你在渡劫关头,弃身体而归元神,这种选择很明智,使你的神魂能够最清晰的感受天劫,接受正阳之力的冲击;而没有了识神,神魂就能更真切的贴合元神的虚、空、净、无。但是没有我执,你的神魂也要消散于这虚、空、净、无。”
阁主的目光意味深长,“守静致虚是要忘执;但神魂存在是我执。忘执、我执;有、无,这不是绝对的对立。其间的奥妙,你下去后还要细细体会。”
“是。”萧琰敬谨应道。
阁主又说取舍,“幻境中的一切选择,都是验证你的道心:是不是如你自己所以为的那样,无论何种情况,都持守不移。——你在阿泰身上做得很好。”
阁主微微一笑,夸赞了她。
萧琰一愣:阿泰……那只龟?
空间崩溃后,她的元神就搜索谷中可以寄附的动物,当时就惊讶的发现,地下那只龟竟然有灵智,肉身也坚硬如铁,比起裂谷远处狮虎熊豹那些猛兽倒是更适合她附神。
因为有大白鹅这个极富灵智的生灵存在,她又在神农山见过有灵气且身体进化的仙鹤,对一只龟有灵智她没觉得奇怪,远古大妖玄武还有一半龟身,没准世间就有乌龟还遗传了远古大妖的稀薄血脉呢?再者,她觉得裂谷景物这么真实,没准就真的有一只这样的灵龟。
听阁主提起“阿泰”语气的熟稔,萧琰不由呆了下,然后笑道:“大师伯,这只乌龟……嗯阿泰,也是您养的么?”
花行知这时笑哈哈的接过话去,“不是哟,那是你师尊放养的。”那个“放养”二字说得很有意韵——玄泽无量观谁不知道这是宗门中太上长老“养的”,能不精心看着,时不时的还喂点饲兽丹药:他二师姊这是放心的让人养着,此谓之放养真义。
萧琰呆了呆,眼睛都睁圆了:这个,这只,是母亲养的?一时觉得,滋味奇妙。
李毓祯看着她睁圆的眼睛,想起那只乌龟睁圆的眼睛,忽地哈哈大笑起来,一臂伸直戳萧琰腰上,“难怪你和那只龟那么像。”
萧琰无语的看她。
阁主微笑看她,说道:“是不是觉得很庆幸。”
没有夺那只乌龟的舍。
萧琰诚实道:“这跟是不是母亲……嗯师尊养的龟没有关系。”
只是她的心想这么做,便这么做了。
阿泰就是阁主对萧琰道心的一个考验。
利害之前见道心。
萧琰要在幻境中感悟,元神就必须寄存于生命*,否则置于天地玄机下会渐渐削弱至消散,直接夺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感悟道则的利益诱惑面前,萧琰没有夺舍,而是选择封印自己大部分的元神力量,寄神于那只乌龟中。
但是,她的元神封印超过四分之三,很不完整,这对她感悟空间崩溃之地的道则必定有影响。虽然直接夺舍也要封印部分元神才不至于让乌龟的肉身崩溃,但封印的元神部分要小一些。而且重要的是,夺舍之后是直接感受,而不是隔着乌龟的身体间接感受,这就好像隔着玻璃看世界,再透明清晰,也没法跟直接看天地相比,对萧琰感悟道则当然更有影响。
遇到这种机缘,能多得一分感悟都是珍贵,休说只是抹掉一只龟的生命,就算杀人也不会有人迟疑。
但萧琰选择了与龟共存,而不是舍之尽取。
这是心怀慈悲的正心。
天地育万物,对万物都有慈悲。佛门也讲慈悲,不杀生。但天地的慈悲跟佛门的慈悲不同,母亲曾经说,佛门不杀生只食素为的是不沾业果,这种慈悲是保护佛门弟子的修行。萧琰的慈悲不是为了修行,而是对生灵怀怜悯之心,不任意践踏。她的元神附于龟身已能达到感悟的目的,如果夺舍龟,就是因感悟的贪欲而生杀念,此谓之“因利而害物”。萧琰如果这么做,她的正心就破了。
阿泰这只龟肉身坚硬不同于寻常的龟,但也不能长时间承受萧琰的元神,萧琰在那只龟的肉身达到承受极限前就果断退出领悟、退出幻境,而此时她对崩溃之地的道则并未领悟完全。
这是她在利害之前,取之有度。
阁主认为这一关她的道心又守住了。
虽然萧琰已经知道这只是幻境,那只龟死去也是虚幻,不是真实。
然而道心就是修者的心念,“心动”即道心摇曳,无论真实还是幻境,只要起了心念,就会映射在道心上,让道心蒙尘。
知道是幻境仍然持守自己的心,才是道心如磐石,明月照清溪。
萧琰小时候读道藏之基的《道德经》,经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她思索后对母亲说,利而不害,这这天道才能做的。人要修道,但不是将自己修成天道。
天道无私无欲,故能利万物而无害。但万物存在,天道就存在,天道利万物,即是利自己,这是统而合一的道。
可是修者不同。
修者是与天道争命,摆脱天道之下万物必有生灭的桎梏,才会走上修道之途。而争命,就是争夺生机。只要是争,就不可能利而不害。
人生的修行总是会遇到各种利害,而在利害面前,如何取舍,才是个人持守的道心。
萧琰觉得自己不是无私无欲,亲情是欲,修道是欲,怎么能无欲呢?她不会弃情,不会弃道,那就不是无欲。所以她的心做不到“利而不害”,她的正心也不是慈悲利万物。
但是,她也不认同“为利而害”,见利就上,这跟红尘世俗中汲汲于功名利禄而蒙蔽自己清净心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修者,既要脱离凡体,也要脱离凡尘心,心灵当然应该洁净,而不是如凡俗般为利益所浸染,夺他人之利而益己。
萧琰从小生活在丰裕的环境中,需要什么资源都有,最大的欺负也就是来自于萧琤,但这种“欺负”不是武道资源的匮乏,萧琰不需要跟人去争利,也不需要去夺他人之利,所以她的这种“不为利而害”的正心的根基还不够深,没有经历利害面前的抉择。
所以,阁主就给萧琰制造了利害的取舍:在感悟天道这样的大机缘面前,你是否还能坚持“不为利而害”?
萧琰也有过片刻的犹豫,但那只是一丝浮云掠过天际,被她心灵的清风吹走后,便是一片澄净天宇。她做出了取舍的抉择。
那就是取之有度。
萧琰心想,天之道,还在于有度。
天道慈悲,有度;天道不慈,也有度。
道心,就是要给修道者的欲.望划一个度,过了度,那就是不持正了。
她有怜悯之心而不过度,不会随意践踏生灵的性命,但也不会因为顾忌不相干的生灵而弃命,当生死存亡之时,她也会顾全己身,而前提是,她已经尽力谋求了共存。
持有正心,而后诚意,再做取舍。
萧琰一直都是在行这条道。
她和李毓祯的友情起于静州大雪山并肩与蕃僧作战,那时她已经知道萧氏和皇室的矛盾,但她没有退避,依然遵循自己的心意,真心诚意和李毓祯结交,因为在她心中,想的不是萧氏和皇室的利害取舍,而是谋求共存,力尽至友之义,努力追求共存之路,如果尽心尽意的做了,还是不能共存,萧琰会选择取舍,选择萧氏,和李毓祯各行其道,萧琰不会为此愧疚,道心也不会蒙尘,因为她已经尽心诚意。
而在幻境中悟道大机缘面前的取舍,让她的道心真正经历了利害之前的考验,承受洗炼之后,心灵更加纯净无垢,对正心诚意的感悟也变得笃实,不再只是道心中“认为应该如此”,而是“我已经这样做了”。从知到行,知行合一,道心经过实践,才会笃实稳固。
这是萧琰最大的收获。
当然,收获还不止于此。
阁主称赞了她在道心上的持守不移,萧琰便细说起自己的神魂在渡劫时的经历、感知。花师叔的花域幻境虽然能显象出她在幻境中的情形,但只能看见有形体,而无形体,譬如神魂的渡劫就是看不到的。
幻境渡劫没有让萧琰突破自己的情障,因为她封闭了识神,回避了心魔劫,但是,她的神魂与元神合一,经历承受住了十道劫雷的冲击,变得凝练,稳固。
这对她神魂的精炼,壮大,统驭元神很重要。
因为劫雷是虚幻的,她的元神并没有真正同化吸收天地至纯的能量而壮大,但是,她的神魂精炼后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吸附力,能吸附更多的元神透过隐意识辐射出来,增加她的神识和神念,也就是神意,而神意增加,就是神魂壮大。
神魂越壮大,又能吸附更多的神意辐射出来,当神魂壮大到足够程度时,就能统驭元神。
元神是虚极灵质体,能量至纯至强大,但受到人体虚弱肉身的限制,绝大多数能量是沉睡的,并且随着人体衰弱沉睡越多,所以人越老灵性越少,而人死去后元神就逸散回归无极界。只有人体生命力活跃又纯净,才能维持元神纯静的醒着,但要掌控元神,就必须修炼出灵体意志。因为元神是至纯至净的灵质体,当然排斥任何非灵体,也只有灵体才能和它融合。
而无垢清净的神魂就是修者意志的灵体。
当神魂意志足够精炼、强大,就能统驭元神。
而神魂意志是刚性的,属于阳性,当神魂掌控元神,就从阴神修炼出了阳神。而阳神无惧天地阳气,就能不受身体的限制,脱体遨游宇宙。当然能遨游多远,遨游多长时间,这就取决于修者阳神的强度了。
而进入这个境界,才能被称之为“长生真人”。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元神不死不灭,那就是长生了。……但还要天地劫数,因为天道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这么强,强者不能恒强,这也是天道规则。能挺过劫数的,那就更强。然而下一劫数,也会更强。
阁主望着已有蒙蒙光色的遥远天际,声音变得清远寥廊,“一山比一山难,越往上去越险峻,稍不注意,就是粉身碎骨。而何时才是峰顶,我辈先天,如今也未望见。能持续走下去的,莫不是大坚毅之人。越往上,道心就越重要。或是畏险不上,或是沉陷人间欲|望,道心不再前行者,也就是修道途中的蠹修了。”
她回头看着萧琰,目光轻淡又窕邃。
显然最后一句话是对萧琰说的。
萧琰背上沁汗,知道大师伯之前是夸奖了她,现在是隐晦的批评她。
任何劫难,她都必须渡过去。没有劫,是可以避过去的。
情障,心魔劫,亦然。
阁主是批评她回避的做法不可取。就算晋阶先天时避过,先天之后,还有更强的劫,心魔会更加壮大,到时如何避?
萧琰心念至此,立生寒噤,额角也渗出汗来,端直身子,眼神坚定的说道:
“心魔劫,无念必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