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战起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兰陵风流最新章节!
果然如萧昡所料的,年节之后,正月初八一上朝,皇帝便召政事堂和武英阁议出兵吐蕃。
正月十五,出兵诏书秘密抵达河西,任命河西大都督萧昡为青唐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五万,攻打青唐。
此时,河西军已在行往静州的路上。
正月十六,河西三军抵达静州大营,与静南军会合。
而在正月初的时候,在吐蕃的两位大唐使臣因为“病重”,加上多数使团成员都不耐高原气候病倒了,但是吐蕃的医术显然不能让大唐使臣放心,在正月初七离开逻些和德庆,要回西宁道召疾医诊冶。
使团回唐的要求让逻些和德庆都松了口气,一边表达不舍,一边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会将刺杀凶手缉拿归案,早日提交给大唐,心想这些虚弱的唐人赶紧走吧,可别病死在这里,又给了唐人讹诈的借口。
就在大唐使团抵达西宁道后,大唐发出的讨伐檄文由使者送达逻些,谴责吐蕃阴谋刺杀大唐郡主,并且拒不交出凶手和主谋,为了维护大唐的尊严和帝国百姓的安全,决定出兵讨伐。
在讨伐檄文中,大唐要求吐蕃王廷交出行刺的吐蕃佛僧和吐蕃僧门之首——大昭寺住持德贡大上师,矛头明显对准吐蕃僧门,而且讨伐檄文也是从静南军大营发出,这让逻些王廷暗喜,以为大唐是针对蕃僧和青唐王,决定暂作壁上观,打算在格桑达玛与大唐军队打得两败俱伤时,再从背后出兵攻打格桑达玛,收回德庆诸地,到时将格桑达玛和吐蕃僧门都交给唐军,大不了再将青唐划给唐人,唐朝的怒火就该就平了,而他们也铲除了格桑达玛和吐蕃僧门这两个祸害,真是一举两得的好计呀!
逻些王廷的构想很美妙,但他们不知道,大唐朝廷还有两份秘密的出兵诏书下达西宁道和剑南道,任命西宁道兵马总管、剑南道兵马总管为东路、南路行军大总管,整军待发,青唐战起后,听从西讨行营军令攻打吐蕃。
西讨行营的元帅为左神策大将军、晋阳公主李毓祯,统左右神策军、左龙武军三军共十四万军队征伐吐蕃,这是征伐吐蕃的中路军,也是主力军。
西讨行营的粮秣已于正月初从陇右道运往西宁道。
正月十七日,按照李毓祯的军令,驻扎在陇右道的左龙武军、京畿道的左神策军、河内道的右神策军同时拔营,开赴西宁道。
正月二十六,距离西宁道最近的左龙武军首先抵达西宁道,秘密扎营大非川。这里是西宁道与吐蕃东部交界的雪域平原,已经是高寒地带,唐军将在这里度过高原的适应期。
而在左龙武军抵达西宁道之前,李毓祯就向青唐道行军大总管萧昡下达了军令,要求河西军务必在二月上旬前发兵青唐,以吸引吐蕃注意力,隐蔽唐军在西宁道的兵力集结。
二月初九,萧昡下达军令,河西军五万兵马出动,以骁骑军和静南军为先锋,攻打青唐。
还在德庆大营的格桑达玛直到河西出兵,才知道大唐已经向吐蕃发了宣战檄文,而逻些那些该死的家伙居然将檄文隐瞒下了,真是一群混蛋!格桑达玛一边咒骂着,一边拔营火速撤离德庆,回师青唐。
因为逻些隐瞒大唐宣战,河西军打了青唐一个懵头懵脑。
当格桑达玛率领三万前锋骑兵赶回青唐时,河西军已经越过边界的扎加藏布山脉东山口,攻入南青唐高原,拿下安多牧区,进入羌塘草原。
这个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是青唐王的繁衍之地,他的王帐就立在羌塘草原的那曲河岸。青唐部族的繁衍和战马的繁育都倚赖于这个大草原,青唐王若丢了这个草原,就失去了整个青唐的生命之源。
格桑达玛肯定不能让唐军占了这羌塘草原。
他留下一万部族兵防御逻些,其他所有部族都征发到羌塘草原上与唐军的战争中,迅速组织起十六万人的军队,与河西军相抗。
吐蕃人是以游牧部族为主,除了逻些等建城之地和南部大藏江地域有耕种居民外,其余地方都是全民皆兵的游牧部族,平时为牧、战时为兵,而在本土作战中,整个部族都随战争征发,其中老弱妇孺和奴隶从事游牧饲养,保证后勤供给,而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都上马为战,因此只要一道征兵令,就能迅速组成十几二十万的大军,当然这是包括了后勤的兵员,正式作战的兵员只有一半。
所以格桑达玛征召的十六万大军能作战的只有八、九万人,从兵力上来讲还是超过唐军的。
但萧昡率领河西军攻入羌塘后,并没有急着进军,而是在草原北部安营扎寨,由得青唐王征发部族、召集军队。
这是萧昡的策略,打吐蕃不能急进,如果不能歼灭吐蕃人的主力,即使占领青唐王的王庭也不等于战争结束了,在吐蕃这种草原和雪山地形下,吐蕃骑兵如果要退,河西军追歼是很困难的,之后河西占领青唐的驻地便要面临吐蕃骑兵无穷无尽的游袭了,那才是令人头痛的。
所以,萧昡宁愿格桑达玛集结大军,与河西军决生死于草原上,也不愿意在迅速占领王庭后,再面临格桑达玛召集的骑军忽来忽去的突袭。
再者,萧昡既要打赢这场仗,也要保存河西军的实力,那就不能打得太猛太急,要在羌塘草原上磨死青唐军,既打着,让青唐军每战必有折损,又要悠着打,让格桑达玛觉得还有打赢的希望——这就是萧昡的磨盘战术。
因为萧昡的战术,河西军与青唐军在羌塘草原上的几次战斗都是激烈而短促的。
吐蕃人的骑兵多,十六万青唐军除了一半是负责游牧饲养供应后勤的非战人员外,另外六万都是上马作战的骑兵。河西军五万兵马中,骑兵的比重也占一半。双方前面几战都是骑兵出击。而骑兵与骑兵的作战,除非兵力数倍于对方,能形成包抄之势,否则一方要撤,另一方就很难打了,要么收兵,要么追下去,但在大草原上追歼骑兵是很困难的。
河西军就是以数支精锐的轻骑兵冲锋数次后便回撤,引得青唐骑兵追击,然后就撞上了河西军严密的步兵方阵,尤其有名的陌刀兵阵让吐蕃骑兵是头痛万分的。
所以,羌塘草原的最初几仗双方都打得激烈又短促。
河西军打的是磨盘战术,而青唐军因为顾虑逻些在背后捅刀子,也打得束手束脚,不敢放开了战,而且在青唐高原上打持久战对适应缺氧气候的青唐军来讲也是有利的。于是,双方都有心“慢慢打”,每场战斗当然不会打得昏天黑地,所以战斗激烈又短促。
因为每次战斗的持续时间不长,这让十一营的新兵有了一个适应战场的过程,而且十一营又是处在后方侧翼的位置,基本上是弓弩远射,甚至连短兵交接都还没有,吐蕃骑兵就已经在前方重甲步兵阵的相拒下退却了。
在攻入羌塘之前的战斗中,十一营也是后方助攻队伍,除了远距离射箭外,没有与敌人兵戈相接过,所以从出兵到现在,都没多少伤亡,倒是中流矢死了七八人。
这个伤亡率当然是极低的,不仅将新兵初上战场的恐惧消了下去,而且眼见其他营立了功,受了赏,十一营的新兵渐渐变得渴战起来。
萧琰的心里是矛盾的,她渴望立战功,只有杀敌多这战功才会大,但从目前交战的情况看,双方都是浅战辄止,他们这种才上战场的营根本没有陷入战阵的机会,除非是来一场大战——萧琰一方面期望着大战,一方面又希望这种大战来得晚一点,再给十一营的新兵多一些适应的时间,打仗毕竟是要死人的,她并不希望看到很多同袍死去。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她所在的十一营又经历了几次河西军与青唐军激烈又短促的步骑对战。
适应吐蕃气候的静南军和骁骑军仍然是作战主力。
如果撇除掉高原气候的影响因素,吐蕃骑兵在武器和盔甲装备精良、训练也有素的河西军面前几乎讨不到便宜,而河西军步阵的弓弩射程比吐蕃骑兵的弓箭射程远,远程弓箭打击加上重甲步兵的陌刀阵,吐蕃骑兵很难冲垮河西军的步阵,面对步阵中的箭雨往往一轮冲锋下来就要死几十人,而几个冲锋下来冲不垮前方的重甲步兵陌刀阵,吐蕃骑兵就要退了。
这般反复十几仗打下来,青唐军累计也有四五千骑的折损了。
四五千骑对于人口很珍贵的青唐部族来讲,已经是很大的损失了,但是相对于八万能作战的骑兵,又是一个微小的伤亡了。
而河西军也战死一千多人,加上重伤不能作战的,以及麒武军和威胜军中出现高原病症的,作战兵员加起来也算是减了三千多人。
静南军中有不少吐蕃族士兵,萧昡故意让人将高原病症的影响渲染得严重,让隐藏在这些蕃族士兵中的青唐细作将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格桑达玛得到消息很振奋,认为和唐军打这种消磨战是正确的,战事拖得越久,对唐军越不利。
双方继续这种消磨战,打到了三月中旬。
此时,开进西宁道的十四万兵马已经在大非川度过高原适应期,而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是时候发起总攻。三月初十,李毓祯向萧昡下达第二道军令,要求河西军务必在近期重创青唐军,诱使逻些出兵攻打格桑达玛后路。
萧昡必须遵令。
从职权上来讲,李毓祯是朝廷任命的征伐吐蕃都元帅,拥有对河西道、西宁道、剑南道三路伐蕃兵马的节制权和调兵权。
从战略上来讲,李毓祯这个命令也是完全正确的,是三路大军配合朝廷主力攻打吐蕃的上策。
萧昡如果抗令,那就是他的错。
“阴谋不可怕,就怕这种阳谋,光明正大,让你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顾邃拿着军令叹道。
萧曈挑起眉毛,“那就打呗!”这种不痛不痒的作战她早就不耐了。
曹元度摸着连鬓胡须嘿嘿道:“咱们之前没下死力打,已经让青唐人麻痹了,现在突然来记猛的,嘿,这帮蕃蛮子肯定反应不过来!”
麒武军两位副军主和威胜军副军主张议潮也都微微颔首。
“军令不可违。”萧昡的声音不疾不徐,这种情况他早就料到,晋阳公主那边不会让他不痛不痒的打下去,迟早要催他大战,吸引逻些兵力,他前期采用磨盘战术既是保存河西军实力,也是给麒武军和威胜军一个适应吐蕃战场的过程,而第三个重要的作用,便是如曹元度说的麻痹青唐军。
萧曈的静南军与青唐军作战一向是迅猛狂,不会打一打、退一退、再打一打,格桑达玛应该已经相信静南军中的蕃兵细作传去的消息——“朝廷派萧氏的河西军攻打青唐是想同时削弱河西军与青唐的实力,再坐收渔翁之利,萧氏不想成为朝廷的棋子”,而河西军与青唐军的交战也的确证明了河西军没有出全力,是在打拖延战。
所谓最真实的谎言是七分真三分假,萧昡的这个谎言就是掺杂了七分真。再加上格桑达玛拥踞青唐与萧氏拥踞河西差不多,他以己推人,觉得萧氏与李氏皇族不和那是肯定的,对细作传回的这个情报深信不疑。
而青唐军一旦形成“慢战”的惯性,就是河西军猛攻的时候了。
“诸将听令!”他道。
帅帐中的将领们都腾的站了起来,齐声呼喏。
萧昡对这一战的战术已在心中排演多次,有条不紊的下令。
众将听令而去。
羌塘大战,即将爆发。
作者有话要说:仔细思考后,前期的战争还是略写,这章是战争起始的过渡章。
------------------------------------------------------------------------
下午郊外出差,晚上可能回来得晚,出发前先将本章发了(本来还想修改一下)。有虫请指出,晚上回来再改~
果然如萧昡所料的,年节之后,正月初八一上朝,皇帝便召政事堂和武英阁议出兵吐蕃。
正月十五,出兵诏书秘密抵达河西,任命河西大都督萧昡为青唐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五万,攻打青唐。
此时,河西军已在行往静州的路上。
正月十六,河西三军抵达静州大营,与静南军会合。
而在正月初的时候,在吐蕃的两位大唐使臣因为“病重”,加上多数使团成员都不耐高原气候病倒了,但是吐蕃的医术显然不能让大唐使臣放心,在正月初七离开逻些和德庆,要回西宁道召疾医诊冶。
使团回唐的要求让逻些和德庆都松了口气,一边表达不舍,一边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会将刺杀凶手缉拿归案,早日提交给大唐,心想这些虚弱的唐人赶紧走吧,可别病死在这里,又给了唐人讹诈的借口。
就在大唐使团抵达西宁道后,大唐发出的讨伐檄文由使者送达逻些,谴责吐蕃阴谋刺杀大唐郡主,并且拒不交出凶手和主谋,为了维护大唐的尊严和帝国百姓的安全,决定出兵讨伐。
在讨伐檄文中,大唐要求吐蕃王廷交出行刺的吐蕃佛僧和吐蕃僧门之首——大昭寺住持德贡大上师,矛头明显对准吐蕃僧门,而且讨伐檄文也是从静南军大营发出,这让逻些王廷暗喜,以为大唐是针对蕃僧和青唐王,决定暂作壁上观,打算在格桑达玛与大唐军队打得两败俱伤时,再从背后出兵攻打格桑达玛,收回德庆诸地,到时将格桑达玛和吐蕃僧门都交给唐军,大不了再将青唐划给唐人,唐朝的怒火就该就平了,而他们也铲除了格桑达玛和吐蕃僧门这两个祸害,真是一举两得的好计呀!
逻些王廷的构想很美妙,但他们不知道,大唐朝廷还有两份秘密的出兵诏书下达西宁道和剑南道,任命西宁道兵马总管、剑南道兵马总管为东路、南路行军大总管,整军待发,青唐战起后,听从西讨行营军令攻打吐蕃。
西讨行营的元帅为左神策大将军、晋阳公主李毓祯,统左右神策军、左龙武军三军共十四万军队征伐吐蕃,这是征伐吐蕃的中路军,也是主力军。
西讨行营的粮秣已于正月初从陇右道运往西宁道。
正月十七日,按照李毓祯的军令,驻扎在陇右道的左龙武军、京畿道的左神策军、河内道的右神策军同时拔营,开赴西宁道。
正月二十六,距离西宁道最近的左龙武军首先抵达西宁道,秘密扎营大非川。这里是西宁道与吐蕃东部交界的雪域平原,已经是高寒地带,唐军将在这里度过高原的适应期。
而在左龙武军抵达西宁道之前,李毓祯就向青唐道行军大总管萧昡下达了军令,要求河西军务必在二月上旬前发兵青唐,以吸引吐蕃注意力,隐蔽唐军在西宁道的兵力集结。
二月初九,萧昡下达军令,河西军五万兵马出动,以骁骑军和静南军为先锋,攻打青唐。
还在德庆大营的格桑达玛直到河西出兵,才知道大唐已经向吐蕃发了宣战檄文,而逻些那些该死的家伙居然将檄文隐瞒下了,真是一群混蛋!格桑达玛一边咒骂着,一边拔营火速撤离德庆,回师青唐。
因为逻些隐瞒大唐宣战,河西军打了青唐一个懵头懵脑。
当格桑达玛率领三万前锋骑兵赶回青唐时,河西军已经越过边界的扎加藏布山脉东山口,攻入南青唐高原,拿下安多牧区,进入羌塘草原。
这个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是青唐王的繁衍之地,他的王帐就立在羌塘草原的那曲河岸。青唐部族的繁衍和战马的繁育都倚赖于这个大草原,青唐王若丢了这个草原,就失去了整个青唐的生命之源。
格桑达玛肯定不能让唐军占了这羌塘草原。
他留下一万部族兵防御逻些,其他所有部族都征发到羌塘草原上与唐军的战争中,迅速组织起十六万人的军队,与河西军相抗。
吐蕃人是以游牧部族为主,除了逻些等建城之地和南部大藏江地域有耕种居民外,其余地方都是全民皆兵的游牧部族,平时为牧、战时为兵,而在本土作战中,整个部族都随战争征发,其中老弱妇孺和奴隶从事游牧饲养,保证后勤供给,而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都上马为战,因此只要一道征兵令,就能迅速组成十几二十万的大军,当然这是包括了后勤的兵员,正式作战的兵员只有一半。
所以格桑达玛征召的十六万大军能作战的只有八、九万人,从兵力上来讲还是超过唐军的。
但萧昡率领河西军攻入羌塘后,并没有急着进军,而是在草原北部安营扎寨,由得青唐王征发部族、召集军队。
这是萧昡的策略,打吐蕃不能急进,如果不能歼灭吐蕃人的主力,即使占领青唐王的王庭也不等于战争结束了,在吐蕃这种草原和雪山地形下,吐蕃骑兵如果要退,河西军追歼是很困难的,之后河西占领青唐的驻地便要面临吐蕃骑兵无穷无尽的游袭了,那才是令人头痛的。
所以,萧昡宁愿格桑达玛集结大军,与河西军决生死于草原上,也不愿意在迅速占领王庭后,再面临格桑达玛召集的骑军忽来忽去的突袭。
再者,萧昡既要打赢这场仗,也要保存河西军的实力,那就不能打得太猛太急,要在羌塘草原上磨死青唐军,既打着,让青唐军每战必有折损,又要悠着打,让格桑达玛觉得还有打赢的希望——这就是萧昡的磨盘战术。
因为萧昡的战术,河西军与青唐军在羌塘草原上的几次战斗都是激烈而短促的。
吐蕃人的骑兵多,十六万青唐军除了一半是负责游牧饲养供应后勤的非战人员外,另外六万都是上马作战的骑兵。河西军五万兵马中,骑兵的比重也占一半。双方前面几战都是骑兵出击。而骑兵与骑兵的作战,除非兵力数倍于对方,能形成包抄之势,否则一方要撤,另一方就很难打了,要么收兵,要么追下去,但在大草原上追歼骑兵是很困难的。
河西军就是以数支精锐的轻骑兵冲锋数次后便回撤,引得青唐骑兵追击,然后就撞上了河西军严密的步兵方阵,尤其有名的陌刀兵阵让吐蕃骑兵是头痛万分的。
所以,羌塘草原的最初几仗双方都打得激烈又短促。
河西军打的是磨盘战术,而青唐军因为顾虑逻些在背后捅刀子,也打得束手束脚,不敢放开了战,而且在青唐高原上打持久战对适应缺氧气候的青唐军来讲也是有利的。于是,双方都有心“慢慢打”,每场战斗当然不会打得昏天黑地,所以战斗激烈又短促。
因为每次战斗的持续时间不长,这让十一营的新兵有了一个适应战场的过程,而且十一营又是处在后方侧翼的位置,基本上是弓弩远射,甚至连短兵交接都还没有,吐蕃骑兵就已经在前方重甲步兵阵的相拒下退却了。
在攻入羌塘之前的战斗中,十一营也是后方助攻队伍,除了远距离射箭外,没有与敌人兵戈相接过,所以从出兵到现在,都没多少伤亡,倒是中流矢死了七八人。
这个伤亡率当然是极低的,不仅将新兵初上战场的恐惧消了下去,而且眼见其他营立了功,受了赏,十一营的新兵渐渐变得渴战起来。
萧琰的心里是矛盾的,她渴望立战功,只有杀敌多这战功才会大,但从目前交战的情况看,双方都是浅战辄止,他们这种才上战场的营根本没有陷入战阵的机会,除非是来一场大战——萧琰一方面期望着大战,一方面又希望这种大战来得晚一点,再给十一营的新兵多一些适应的时间,打仗毕竟是要死人的,她并不希望看到很多同袍死去。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她所在的十一营又经历了几次河西军与青唐军激烈又短促的步骑对战。
适应吐蕃气候的静南军和骁骑军仍然是作战主力。
如果撇除掉高原气候的影响因素,吐蕃骑兵在武器和盔甲装备精良、训练也有素的河西军面前几乎讨不到便宜,而河西军步阵的弓弩射程比吐蕃骑兵的弓箭射程远,远程弓箭打击加上重甲步兵的陌刀阵,吐蕃骑兵很难冲垮河西军的步阵,面对步阵中的箭雨往往一轮冲锋下来就要死几十人,而几个冲锋下来冲不垮前方的重甲步兵陌刀阵,吐蕃骑兵就要退了。
这般反复十几仗打下来,青唐军累计也有四五千骑的折损了。
四五千骑对于人口很珍贵的青唐部族来讲,已经是很大的损失了,但是相对于八万能作战的骑兵,又是一个微小的伤亡了。
而河西军也战死一千多人,加上重伤不能作战的,以及麒武军和威胜军中出现高原病症的,作战兵员加起来也算是减了三千多人。
静南军中有不少吐蕃族士兵,萧昡故意让人将高原病症的影响渲染得严重,让隐藏在这些蕃族士兵中的青唐细作将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格桑达玛得到消息很振奋,认为和唐军打这种消磨战是正确的,战事拖得越久,对唐军越不利。
双方继续这种消磨战,打到了三月中旬。
此时,开进西宁道的十四万兵马已经在大非川度过高原适应期,而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是时候发起总攻。三月初十,李毓祯向萧昡下达第二道军令,要求河西军务必在近期重创青唐军,诱使逻些出兵攻打格桑达玛后路。
萧昡必须遵令。
从职权上来讲,李毓祯是朝廷任命的征伐吐蕃都元帅,拥有对河西道、西宁道、剑南道三路伐蕃兵马的节制权和调兵权。
从战略上来讲,李毓祯这个命令也是完全正确的,是三路大军配合朝廷主力攻打吐蕃的上策。
萧昡如果抗令,那就是他的错。
“阴谋不可怕,就怕这种阳谋,光明正大,让你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顾邃拿着军令叹道。
萧曈挑起眉毛,“那就打呗!”这种不痛不痒的作战她早就不耐了。
曹元度摸着连鬓胡须嘿嘿道:“咱们之前没下死力打,已经让青唐人麻痹了,现在突然来记猛的,嘿,这帮蕃蛮子肯定反应不过来!”
麒武军两位副军主和威胜军副军主张议潮也都微微颔首。
“军令不可违。”萧昡的声音不疾不徐,这种情况他早就料到,晋阳公主那边不会让他不痛不痒的打下去,迟早要催他大战,吸引逻些兵力,他前期采用磨盘战术既是保存河西军实力,也是给麒武军和威胜军一个适应吐蕃战场的过程,而第三个重要的作用,便是如曹元度说的麻痹青唐军。
萧曈的静南军与青唐军作战一向是迅猛狂,不会打一打、退一退、再打一打,格桑达玛应该已经相信静南军中的蕃兵细作传去的消息——“朝廷派萧氏的河西军攻打青唐是想同时削弱河西军与青唐的实力,再坐收渔翁之利,萧氏不想成为朝廷的棋子”,而河西军与青唐军的交战也的确证明了河西军没有出全力,是在打拖延战。
所谓最真实的谎言是七分真三分假,萧昡的这个谎言就是掺杂了七分真。再加上格桑达玛拥踞青唐与萧氏拥踞河西差不多,他以己推人,觉得萧氏与李氏皇族不和那是肯定的,对细作传回的这个情报深信不疑。
而青唐军一旦形成“慢战”的惯性,就是河西军猛攻的时候了。
“诸将听令!”他道。
帅帐中的将领们都腾的站了起来,齐声呼喏。
萧昡对这一战的战术已在心中排演多次,有条不紊的下令。
众将听令而去。
羌塘大战,即将爆发。
作者有话要说:仔细思考后,前期的战争还是略写,这章是战争起始的过渡章。
------------------------------------------------------------------------
下午郊外出差,晚上可能回来得晚,出发前先将本章发了(本来还想修改一下)。有虫请指出,晚上回来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