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五章 秋明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在纸上书写一行行字迹,梳理思路,方然的动作有些生疏。
书写,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了一种濒临淘汰的技能,不仅对无须与任何人面对面打交道的阿达民,即便平民,要交流、记录,也有更便捷得多的手段。
但在纸上书写,心态,却不一样,伏案做效率低下、却重温旧时的事,笔尖划过直面,沙沙作响,自己的心态都随之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便仿佛,并非所有这一切的亲历者,而是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这世界。
此时此刻,自己正在书写的,是一个世界,一个文明的未来。
这种事,在旧时代的联邦民众眼中,是只有“上帝”才有力量、有资格去做,其实大谬不然。
身为历史的书写者,方然知道,只有紧握科学这柄利剑,凝聚全人类的力量,才有可能穿透无尽阴霾,抵达光明的彼岸。
至于说,指出光明的道路,与亲身经历这一切,究竟哪个更难;
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
西历1501年,盖亚大战,进入爆发之后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的深秋时节,凛冽寒风开始在中大陆肆虐,大地冰封,飞雪漫天,涂着五芒星的机器大军,已如潮水一般,直抵巍峨的乌拉尔山脉。
5月末发动进攻,历时三个月的时间里,“盘古”指挥之下的一千一百万“紅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以3,900,000的损失,累计消灭逾12,000,000敌方作战单位,基本荡平了乌拉尔大区的机动兵力。
在最近一次战役中,统揽全局的“盘古”,更大手笔的执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立体作战。
战役前夕,“红军”动用大量运输机、旋翼机,向乌拉尔大区的中枢——新西伯利亚,投送大量兵力,一举将其攻占,并将大区管理员消灭。
一旦消灭管理员、占领其控制中枢,便意味着战略上的胜利,群龙无首的“乌拉尔军”立即被分割在各地。
相互之间既无法策应,也无法相互支援,残余的几百万敌军,被各个击破。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紅军”与“乌拉尔军”的交换比,从1:2上升到1:3,验证了“强人工智能”的巨大作用。
1501年10月,旋风般扫掠乌拉尔大区,进占中央大平原,GPL、盖亚净土控制的土地面积已超过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相对应的,治下民众的数量也从20,000,000攀升到24,500,000,新增了几百万乌拉尔大区的平民。
在划时代的强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管理员的策略,几乎完全一致,乌拉尔大区也是如此这般,只是民众的数量较少。
一路西进,横扫实力逊色的乌拉尔大区,“盘古”的表现十分出色。
不过,掌控了一大片新陆地,因此而得以详尽调查中大陆的自然地理形态,工程机器人收集的情报,经由研发机构分析汇总,结果验证了此前的预测,盖亚表面的植被破坏与地质灾害情况都十分严重。
相形之下,反而是滨海边疆大区境内,针叶林的面积还很大。
广袤无垠的中央大平原,早在理联时代,便经历过一次大规模开垦,待到后来,又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成片抛荒,继而被丛生的野草、灌木所填充。
几乎没有利用价值,这样的土地,似乎应该被人类忘却,事实却并非如此。
资源,新时代一切竞争的基础,在大区管理员眼中,这一词汇并不仅仅指埋藏地下的矿石、燃料与建材,也包括自然植被,甚至同类,作为有机物的廉价来源,甚至,在气候严寒的极地,有时直接作为燃料,野生植物也成片被收割。
甚至NEP大区,大片地带也只因一片荒漠,接近寒带的土地,又毗邻边境,而暂时免于遭受这样的命运。
植物被收割,或燃烧,或降解,是一种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相比之下,因资源与能源的无尽需求,而大肆采掘,甚至不惜破坏地壳构造,则是更严重的地质灾难。
此前阅读报告时,方然便疑惑,盖亚大气中的CO2含量为何飙升,换算下来,并无法与O2含量的下降相吻合,专家们则猜测,这应该是某种大规模的地质活动,让禁锢在地壳中的化合态C释放所致。
CO2升高的具体原因,一切只是猜测,方然并无时间精力去调查清楚。
但,不管怎样,包括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含量飙升,则是确凿无疑,不确定的则是这一现象,会给盖亚带来怎样的长期效应。
任凭科学家如何努力,气候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一切预测都只是假设。
与其担忧气候,倒不如尽一切努力,尽早成为“那个人”,然后才有可能采取断然措施,扭转盖亚生物圈所面临的困境。
如果还有这一必要的话。
西历1501年7月末,乌拉尔山东麓,“紅军”机动部队在攻取鄂木斯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在一番短促激战后,击溃丧失中枢指挥、一触即溃的乌拉尔军,将战线推进到距离洲界仅三百多公里的地方。
这一天,对乌拉尔大区的武装而言,是遭遇失败的寻常日子。
但是对秋明定居点的人,意义则大不一样。
乌拉尔大区的战争,消息,难免走漏,即便在高墙环绕的定居点内,贫民也逐渐知道一点讯息,继而对自身命运深感忧虑,惴惴不安。
即便身处这时代,定居点内,也并非每一个人都忧心忡忡,少数看透、或者自以为看透局势的乌拉尔大区之贫民,自知没有成为研究者、离开定居点享受好生活的希望,便每日混吃等死,不理明天。
身处这光怪陆离的时代,类似的想法,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到1501年夏天,乌拉尔大区的崩溃就在顷刻,定居点内的机器警卫减少了很多,环境也愈加恶化,很多人还是发觉情况不妙。
威胁,正在迫近,一旦战火波及到此地,统治乌拉尔大区的管理员、乃至其麾下的机器警卫,会做什么,在定居点内生活多年,但凡还有头脑者都不难猜到一二。
继而,在恐慌与愤懑中,想尽一切办法去应对。
在纸上书写一行行字迹,梳理思路,方然的动作有些生疏。
书写,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了一种濒临淘汰的技能,不仅对无须与任何人面对面打交道的阿达民,即便平民,要交流、记录,也有更便捷得多的手段。
但在纸上书写,心态,却不一样,伏案做效率低下、却重温旧时的事,笔尖划过直面,沙沙作响,自己的心态都随之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便仿佛,并非所有这一切的亲历者,而是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这世界。
此时此刻,自己正在书写的,是一个世界,一个文明的未来。
这种事,在旧时代的联邦民众眼中,是只有“上帝”才有力量、有资格去做,其实大谬不然。
身为历史的书写者,方然知道,只有紧握科学这柄利剑,凝聚全人类的力量,才有可能穿透无尽阴霾,抵达光明的彼岸。
至于说,指出光明的道路,与亲身经历这一切,究竟哪个更难;
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
西历1501年,盖亚大战,进入爆发之后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的深秋时节,凛冽寒风开始在中大陆肆虐,大地冰封,飞雪漫天,涂着五芒星的机器大军,已如潮水一般,直抵巍峨的乌拉尔山脉。
5月末发动进攻,历时三个月的时间里,“盘古”指挥之下的一千一百万“紅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以3,900,000的损失,累计消灭逾12,000,000敌方作战单位,基本荡平了乌拉尔大区的机动兵力。
在最近一次战役中,统揽全局的“盘古”,更大手笔的执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立体作战。
战役前夕,“红军”动用大量运输机、旋翼机,向乌拉尔大区的中枢——新西伯利亚,投送大量兵力,一举将其攻占,并将大区管理员消灭。
一旦消灭管理员、占领其控制中枢,便意味着战略上的胜利,群龙无首的“乌拉尔军”立即被分割在各地。
相互之间既无法策应,也无法相互支援,残余的几百万敌军,被各个击破。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紅军”与“乌拉尔军”的交换比,从1:2上升到1:3,验证了“强人工智能”的巨大作用。
1501年10月,旋风般扫掠乌拉尔大区,进占中央大平原,GPL、盖亚净土控制的土地面积已超过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相对应的,治下民众的数量也从20,000,000攀升到24,500,000,新增了几百万乌拉尔大区的平民。
在划时代的强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管理员的策略,几乎完全一致,乌拉尔大区也是如此这般,只是民众的数量较少。
一路西进,横扫实力逊色的乌拉尔大区,“盘古”的表现十分出色。
不过,掌控了一大片新陆地,因此而得以详尽调查中大陆的自然地理形态,工程机器人收集的情报,经由研发机构分析汇总,结果验证了此前的预测,盖亚表面的植被破坏与地质灾害情况都十分严重。
相形之下,反而是滨海边疆大区境内,针叶林的面积还很大。
广袤无垠的中央大平原,早在理联时代,便经历过一次大规模开垦,待到后来,又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成片抛荒,继而被丛生的野草、灌木所填充。
几乎没有利用价值,这样的土地,似乎应该被人类忘却,事实却并非如此。
资源,新时代一切竞争的基础,在大区管理员眼中,这一词汇并不仅仅指埋藏地下的矿石、燃料与建材,也包括自然植被,甚至同类,作为有机物的廉价来源,甚至,在气候严寒的极地,有时直接作为燃料,野生植物也成片被收割。
甚至NEP大区,大片地带也只因一片荒漠,接近寒带的土地,又毗邻边境,而暂时免于遭受这样的命运。
植物被收割,或燃烧,或降解,是一种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相比之下,因资源与能源的无尽需求,而大肆采掘,甚至不惜破坏地壳构造,则是更严重的地质灾难。
此前阅读报告时,方然便疑惑,盖亚大气中的CO2含量为何飙升,换算下来,并无法与O2含量的下降相吻合,专家们则猜测,这应该是某种大规模的地质活动,让禁锢在地壳中的化合态C释放所致。
CO2升高的具体原因,一切只是猜测,方然并无时间精力去调查清楚。
但,不管怎样,包括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含量飙升,则是确凿无疑,不确定的则是这一现象,会给盖亚带来怎样的长期效应。
任凭科学家如何努力,气候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一切预测都只是假设。
与其担忧气候,倒不如尽一切努力,尽早成为“那个人”,然后才有可能采取断然措施,扭转盖亚生物圈所面临的困境。
如果还有这一必要的话。
西历1501年7月末,乌拉尔山东麓,“紅军”机动部队在攻取鄂木斯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在一番短促激战后,击溃丧失中枢指挥、一触即溃的乌拉尔军,将战线推进到距离洲界仅三百多公里的地方。
这一天,对乌拉尔大区的武装而言,是遭遇失败的寻常日子。
但是对秋明定居点的人,意义则大不一样。
乌拉尔大区的战争,消息,难免走漏,即便在高墙环绕的定居点内,贫民也逐渐知道一点讯息,继而对自身命运深感忧虑,惴惴不安。
即便身处这时代,定居点内,也并非每一个人都忧心忡忡,少数看透、或者自以为看透局势的乌拉尔大区之贫民,自知没有成为研究者、离开定居点享受好生活的希望,便每日混吃等死,不理明天。
身处这光怪陆离的时代,类似的想法,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到1501年夏天,乌拉尔大区的崩溃就在顷刻,定居点内的机器警卫减少了很多,环境也愈加恶化,很多人还是发觉情况不妙。
威胁,正在迫近,一旦战火波及到此地,统治乌拉尔大区的管理员、乃至其麾下的机器警卫,会做什么,在定居点内生活多年,但凡还有头脑者都不难猜到一二。
继而,在恐慌与愤懑中,想尽一切办法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