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卷西风——李清照生平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繁华斩最新章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个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人。
有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她:“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而有的学者(杨雨)则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声称这位女词人“虽然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
李清照曾写过一篇《打马图序》,介绍了二十多种赌博方法。她说:“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李清照运气不错,赌场上是个常胜将军,她自己开创了一种“命辞打马”的游戏方式,颇为得意,“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她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烈酒,常常弄得酩酊大醉,“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欣赏雪梅花,不能无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天刮了一夜的风,下了一晚的雨,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宿,一觉醒来,喝的酒还没醒呢。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活泼好动。春天来了,她和女伴们划了条船,去湖上游览,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不知不觉中醉了。醉醺醺地胡乱划船,辨不清航向,不小心误入了藕花丛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平静被打碎。粉的花、绿的叶,少女们酡红的脸,欢快的笑声,大呼小叫,扑啦啦惊起一群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进士出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曾经做过山东郓州县教育局的局长,大学教授,是著名散文《洛阳名园记》的作者。母亲王氏,亦通诗书。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在文化和个性的发展上对李清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一般女孩子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然而青春的脚步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女子。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因出众的才华和不错的家境,李清照得到了一个官宦子弟的仰慕与追求。此人就是赵明诚。
赵当时在太学里读书,他的父亲赵挺之是山东人,跟李清照和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同乡,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精明干练,政绩突出,所以说赵明诚是正儿八经的高干子弟。他个人兴趣高雅,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而且在太学里做到了上舍,不用参加科举,经过学习和考试,可以直接做官,做的是京官,在政治上比较有前途。李清照没有理由拒绝。
于是二人相知、相识、相爱,结为百年之好(1101)。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真正的一对金童玉女。
婚后的李清照丰腴动人,仪态万方。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汴京的夏日阴晴不定,傍晚时屋外忽来了一场风雨,把一天的炎热都洗刷干净了,难得的一个凉爽的夜晚!闲坐无事,李清照弹了一会儿琴,又对着菱花镜子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上了一点薄薄的晚妆。赵明诚却不解风情,还在那埋头用功。她洗了澡,化了妆,再换上一件粉红色的透明睡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滑腻欲融,幽香一阵一阵的散发出来。脉脉含情、笑着对夫君说:傻瓜,今夜的竹席应该很凉快哦!
新婚燕尔的夫妻并不是整天耳鬓厮磨,卿卿我我,因为赵明诚还要读书,考研,太学有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十五的时候才能放假,准许回家。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之后,对于丈夫的文物字画收藏,很快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选购、收集和鉴别文物,需要很多的钱,他们刚成家,经济稍有盈余,哪里来那么多的钱去购买呢?于是小两口商量办法:典当衣服。夫妻结伴去当铺,把暂时用不着的衣物典当了,换回来五、六百钱,然后高高兴兴地揣上这点钱,到大相国寺去搜求金石字画。大相国寺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寺庙,也是一个经常举行大型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有好几次重要的庙会,卖什么的都有,可以说是民间的文物市场。有一次,有个人拿来了一幅名画,是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开价二十万美金,李清照后来回忆说,夫妻二人当时听了心里一哆嗦,二十万?拿不出钱,心又放不下,把那幅《牡丹图》带到家连看了两个晚上,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心有不甘、舍不得撒手——最后实在因为没有钱,买不起,只好在连连的叹息声中将画又还给人家。为了这件事,夫妻俩好长时间都不开心。
宋徽宗在新党的鼓动之下,推行变法,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政治变故中失势,削职还乡。赵挺之担任了宰相。不久之后也被迫辞官,愤然去世。赵挺之一死,权臣蔡京就着手抄家,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抓起来。后虽释放,但仕途之路已断,不许在京城汴梁居住,赵明诚兄弟三人,带着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的老家。
青州十年是赵明诚夫妇最安逸,最愉快的十年,隐居期间,夫妻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撰写整理学术著作《金石录》一书,和谐美满,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这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一生当中生活得最快乐的十年,她的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如《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大多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日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再度离家,担任山东的莱州郡守。这一年,赵明诚已经41岁,李清照38岁。
赵明诚将妻子从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李清照风尘仆仆地从家乡一路赶到莱州,探望丈夫,然而莱州的一切好像远没有想像中的美好: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窗户破败,桌椅陈旧,房子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在青州所熟悉所热爱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敏感多愁的李易安觉得,她已经变得如三国时袁术(公路)兵败如山倒时的那种惨状,甚至更惨。荣华富贵、美酒佳肴,天下人人求之。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百无聊赖,没办法,只好自己把门关起来,清高一下,写两首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可是我不孤单,不寂寞,我有好朋友呢,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乌有先生子虚子,都是我的最好的朋友!
没有团聚的欢乐、没有重逢的喜悦,反倒充满了抱怨和伤感,让人察觉出一丝丝难言的苦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感情,似乎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难道是月亮惹的祸?
经过青州的十多年日月,白云苍狗、岁月催人,李清照已近40岁,而赵明诚的官则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莱州郡守,党政军一把手。有钱有势了,周围年轻、漂亮的女同志自然也就比较多了。这会儿回头再打量自家的黄脸婆,青春不再,嫌弃不一定,吸引力肯定是不如当初了?而像李清照这样聪明、敏感的女人,又不可能不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丈夫对她的那种无时不在的细微的变化;这种深切的孤独和落寞感受,对于一个38岁的中年妇人,来得极其强烈!
除了赵明诚主观上的“审美疲劳”,还有另一个问题,这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忧虑,对感情丰富、细腻,创作上激情澎湃的李清照,打击尤为致命。
李清照不能生育。结婚二十年,她和赵明诚一直没有孩子,没有后代。南宋时有一个翟耆年,撰写了一部金石碑刻的专著,叫《籀史》。在这本书里,他说赵明诚收藏文物非常的丰富,但“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收藏虽然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件事就叹息不止。稍晚一点,洪适写了一本研讨隶属的书《隶释》,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也说了一句话“赵君无嗣”。不是没有儿子,是没有孩子,没有后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不能给丈夫生儿子,那么她在丈夫的心目中在整个家族的地位,就会大大地下降,价值也会打折扣。因为子嗣会直接牵扯到宗祧的传接和家庭遗产的继承。赵明诚有许多年轻、美貌的小妾,依然没有孩子,看来毛病也许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但是在大多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人们一般还是把罪名加在女人的头上。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游兵散勇不断地窜入山东、淄州境内,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浓。
高宗建炎三年(1129)3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赵明诚守丁忧,前去奔丧。鉴于当时的危急形势,李清照与赵明诚商议决定趁奔丧之际,将数年来积聚的大批文物、金石、字画转移到江宁。但也不可能全运过去,因为太多,车拉船载,必须有所取舍。“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笨重、巨大,不方便装运,多幅的字画,古器皿没有落款、标记,非珍稀的书籍,均在排除之列,这样忍痛割爱筛选完,“尚载书十五车。”
一行辗转赶到了江宁,江宁又名建康,当时与金国军隔江对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南宋朝廷任命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心情颇不愉快。国破家毁,颠沛流离,安定富足的生活被打破,反认他乡是故乡,她的内心永远充斥着矛盾和痛苦。“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每次下大雪,她都要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冲风冒雪,踩着泥泞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写了诗之后,偶有佳词妙语,还要念给丈夫听,邀他一起来唱和。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奋笔疾书,抒写着荡气回肠的英雄诗句时,却没有想到,在她自己的身边竟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的典型。建炎三年,江宁御营统制官王亦纵兵叛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赶紧就报告了知府赵明诚。不想赵明诚堂堂一州的长官,竟然置家人生死、百姓的安危于不顾,非但不予以弹压,反而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官,趁着夜色黑暗、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从城墙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罢免后,夫妻决定远离尘世,寻一个偏僻的地方住下,继续金石考究。当他们乘船经过芜湖,来到安徽池阳的时候,赵明诚又接到朝廷诏书,被任命为湖州知守。
按宋代的官制规定,新官员上任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赶赴建康(江宁)去见宋高宗赵构。李清照暂时在池阳住下。到了7月底,她忽然接到了丈夫的来信,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江南地区天气炎热,中暑得了疟疾,病倒在建康城。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往江宁一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赶到建康城。由于赵明诚性子急,误吃了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转成了痢疾,腹泄不止,到了8月18日这一天,赵明诚一病不起,对家中的琐事没有做什么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这一年两人结婚第二十八年,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
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笔数量很大的文物,两万多件古籍图书,和二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摹本。如何保护,不让它落到金国人的手里,更不能毁于战火,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李清照托人将文物转送到洪州,交给一个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亲戚保护。不久金兵大举压境,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12月,洪州失陷,宋兵逃散,运去的两万多卷珍贵图书在浩劫中顷刻化为乌有。
经过劫难,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
这时一个可怕的谣言忽然冒出来,沸沸扬扬,不胫而走,几乎把她吓个半死,不敢辩白:“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传言说:赵明诚生前,曾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谣言很恶毒。罪名很大。赵明诚生前可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弃城而逃,玩忽职守,腐败受贿,骚扰女青年,这都不是要命的毛病。谁一生还不犯点错误呢?犯了就改,改完再犯。你把玉壶上缴给金国、呈献金人,性质可就变了,这是什么呢,这是通敌叛国罪。特别是当时金、宋两国正处于严酷的战争状态。两口子收集了二十多年文物,到了一盆子脏水泼到头上,变成了汉奸、卖国贼,人不人鬼不鬼。谁受得了?
怎么办?李清照思忖一番,凭着文人的善良和老实,想出了一个傻办法:你不是说我献了玉壶给金国人,说我们叛国、卖国吗?好,一不做二不休,我跟着皇帝走,把我们全部的家当都呈上去,交给朝廷,看看你还说什么?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沉重的家用物件书籍文物,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逃亡的路线,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跋涉之旅。从建康出发,经镇江、越州(绍兴)、明州(宁波),从明州上舟山岛,乘船到台州,漂泊入海,走海路又逃到了温州。一会儿走海路,一会儿走陆路,仓皇漂泊,心力交瘁。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呈交给朝廷的名家抄本古器字画在剡州兵变中去向不明,温州客栈,她的五箱文物又被贼破壁偷走。李清照一个人肩负着沉甸甸的担子,流落他乡,孤苦伶仃。“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她摘下了一朵梅花,却没有勇气把它插到云鬓里边,只有用手无意识的轻轻地搓动着花瓣,看它在风中慢慢地飘落,飘落到衣襟上,就象孤单人的眼泪一样。令人心碎的梅花!
孤寂中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踏入了李清照的生活。
张汝舟担任右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品并不大,七八品,负责军队里边的一些财务审计和审核,他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白净,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这个人很会说,非常具有表演才华,他主动地接近李清照,朗诵诗歌,暗送秋波,同她一起谈文学、谈写作,谈文物考订,派媒人拿着文书向她求婚,嘘寒问暖关心呵护,这一切深深打动了身心疲惫、感情受伤、特别需要慰籍的李清照。
幸福像花一样悬挂在眼前,颤悠悠,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采到……
待到结婚以后,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流氓。两人很快便发生了分歧,争执不休,张汝舟因为不能支配她的行为,不能占有李清照仅存的文物的监护权、所有权,不免恼羞成怒:哼,我还上当了呢。你不搞古董文物的吗,你那两万多卷呢?那贵重的金石字画呢?我他妈弄个老太太来,还写诗!最后更是完全撕破脸,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结婚仅仅三个月,李清照便向法庭提出了离婚的请求。
“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驵”是贩卖牲口的牵客和经纪人,“侩”是市侩。
李清照说,我真后悔,自己到了晚年,竟然嫁给了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我再也不愿意跟这个臭烘烘的家伙在一块了,就想快点离开他,我再不走,他整天老盯着我这些宝贝文物,说不定哪天就一拳打死我。赵明城再不济,起码他不搞家庭暴力?
但是当时的法律并不支持个人离婚,况且,如果走正常的程序离异,家产包括赵明城遗留下的部分文物将作为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支配。这显然不是李清照所希望得到的。于是她转念一想、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向官府投诉,状告张汝舟。罪名是:“妄举增官之数”。就是他为了升迁刻意隐瞒,谎报了自己的政治履历。比方说一个人在基层干了几年,又作了3年科员,7年正科,20年党龄,现在提拔上来,是副局级。而在张汝舟则是3年他说8年,明明是6,填报表时大笔一挥,给刷了个9?
这场官司惊动了高宗皇帝。赵构特意派出了一个调查小组,南下北上,内查外调,翻阅了大量的档案,采访当事人,最终裁定:原告所控诉的一切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罪名成立。张汝舟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发配广西柳州。李清照虽然达成心愿,离婚并保住了文物,可依照宋朝的律例,妻子状告丈夫,即使最后能证明男方有罪,作妻子的仍然要坐牢二年!李清照锒铛入狱。由于亲友们的疏通、打点,她只被囚禁了九天,便放出来。但这场恶劣的婚姻在心中所烙下的创痕,到何年何月才能够平复?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历来有一种说法,越是生活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体验才深刻、感悟才入骨,诗人才能吟唱出激情磅礴,名扬千古的鸿篇巨制。“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可是,要说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所经历的一切挫折、磨难,及一连串的打击是一笔财富一笔收获,不但不应悲伤,反而要高兴,庆幸“因祸得福”!这样才对创作上有利,成全她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世界文豪,确实不得劲。写作也不是找对象,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都愿好人一生平安,这世上哪有甘心找罪受的?
高宗绍兴四年(1134)九月,在无耻伪军头目刘豫的怂恿下,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下。翘然北望,狼烟四起。百姓陷入了极度地惊慌失措。李清照大病初愈,仓皇中不得不弃家逃走,溯流而上,过富阳(浙江)子陵滩,来到金华,借住于一个姓陈的家中。大约一年后,兵燹平息,她得以返回临安。
绍兴二十年(1150),李清照67岁。
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在磕磕绊绊的纷繁世事中,她孤身一人,守着孤清的小院,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金石录》,回顾与丈夫的种种往事。回忆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年轻时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可是如今一切不再,心爱的人,已经不在,没有人,永远都不会有人,在乎李清照这一声孤独寂寞的哀叹,重新点燃爱情的烛光?
李清照怀揣着书画大家米芾的真迹去拜访“小米”——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米友仁又名尹仁,善行书,早年即已书画知名,南渡后,任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此时业已是一个75岁高龄的老人。“小米”抚摸着父亲米芾的字迹,百感交集,提笔戏题款识:这确是我父老米的手书,一字值千金!两个古稀的老人面对陈年旧物,遥想故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风光和京都汴梁的十里繁华,不由得恍然入梦,感慨丛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人生最叹老来悲。晚年的李清照是孤独的,痛苦的,孤身一人,没有亲人,没有子女,不得不在回忆当中来打发每一天。一方面她又是个感情脆弱、充满着热情的人,她希望自己能够冲出这个圈子,去接触更多的事物,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情感上的尴尬,无时无刻地不交织在她的内心,交织在创作中,“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我已经是老婆子了,满脸皱纹,头发花白蓬乱,这个样子还能出去见人吗?“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人比黄花瘦”已一去不复返。元宵佳节,酒酣耳热,热闹之后仍不免复归于凄凉,所以朋友们越热情,聚会越欢快,越热闹,内心里边就感觉越沉痛越悲凉!算了,罢了,不说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为女人,李清照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门前惟有秋风卷着落叶在生满苔痕的阶石上盘旋。她能说什么呢?李清照有一个孙姓邻居,女儿只有10岁,聪颖灵秀。一天小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就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她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一阵眩晕,手扶门框,才使自己没有摔倒。原来在这个社会上女子有才有情是多余的啊!什么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什么收集文物、汗牛充栋,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情无所托,学无所用?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李清照感到自己像是落在了不着边际的深渊里,她茫然前行,走在临安深秋的黄花落叶中,寻寻觅觅,吟出了浓缩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未完待续。)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个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人。
有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她:“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而有的学者(杨雨)则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声称这位女词人“虽然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
李清照曾写过一篇《打马图序》,介绍了二十多种赌博方法。她说:“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李清照运气不错,赌场上是个常胜将军,她自己开创了一种“命辞打马”的游戏方式,颇为得意,“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她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烈酒,常常弄得酩酊大醉,“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欣赏雪梅花,不能无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天刮了一夜的风,下了一晚的雨,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宿,一觉醒来,喝的酒还没醒呢。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活泼好动。春天来了,她和女伴们划了条船,去湖上游览,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不知不觉中醉了。醉醺醺地胡乱划船,辨不清航向,不小心误入了藕花丛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平静被打碎。粉的花、绿的叶,少女们酡红的脸,欢快的笑声,大呼小叫,扑啦啦惊起一群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进士出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曾经做过山东郓州县教育局的局长,大学教授,是著名散文《洛阳名园记》的作者。母亲王氏,亦通诗书。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在文化和个性的发展上对李清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一般女孩子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然而青春的脚步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女子。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因出众的才华和不错的家境,李清照得到了一个官宦子弟的仰慕与追求。此人就是赵明诚。
赵当时在太学里读书,他的父亲赵挺之是山东人,跟李清照和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同乡,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精明干练,政绩突出,所以说赵明诚是正儿八经的高干子弟。他个人兴趣高雅,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而且在太学里做到了上舍,不用参加科举,经过学习和考试,可以直接做官,做的是京官,在政治上比较有前途。李清照没有理由拒绝。
于是二人相知、相识、相爱,结为百年之好(1101)。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真正的一对金童玉女。
婚后的李清照丰腴动人,仪态万方。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汴京的夏日阴晴不定,傍晚时屋外忽来了一场风雨,把一天的炎热都洗刷干净了,难得的一个凉爽的夜晚!闲坐无事,李清照弹了一会儿琴,又对着菱花镜子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上了一点薄薄的晚妆。赵明诚却不解风情,还在那埋头用功。她洗了澡,化了妆,再换上一件粉红色的透明睡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滑腻欲融,幽香一阵一阵的散发出来。脉脉含情、笑着对夫君说:傻瓜,今夜的竹席应该很凉快哦!
新婚燕尔的夫妻并不是整天耳鬓厮磨,卿卿我我,因为赵明诚还要读书,考研,太学有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十五的时候才能放假,准许回家。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之后,对于丈夫的文物字画收藏,很快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选购、收集和鉴别文物,需要很多的钱,他们刚成家,经济稍有盈余,哪里来那么多的钱去购买呢?于是小两口商量办法:典当衣服。夫妻结伴去当铺,把暂时用不着的衣物典当了,换回来五、六百钱,然后高高兴兴地揣上这点钱,到大相国寺去搜求金石字画。大相国寺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寺庙,也是一个经常举行大型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有好几次重要的庙会,卖什么的都有,可以说是民间的文物市场。有一次,有个人拿来了一幅名画,是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开价二十万美金,李清照后来回忆说,夫妻二人当时听了心里一哆嗦,二十万?拿不出钱,心又放不下,把那幅《牡丹图》带到家连看了两个晚上,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心有不甘、舍不得撒手——最后实在因为没有钱,买不起,只好在连连的叹息声中将画又还给人家。为了这件事,夫妻俩好长时间都不开心。
宋徽宗在新党的鼓动之下,推行变法,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政治变故中失势,削职还乡。赵挺之担任了宰相。不久之后也被迫辞官,愤然去世。赵挺之一死,权臣蔡京就着手抄家,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抓起来。后虽释放,但仕途之路已断,不许在京城汴梁居住,赵明诚兄弟三人,带着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的老家。
青州十年是赵明诚夫妇最安逸,最愉快的十年,隐居期间,夫妻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撰写整理学术著作《金石录》一书,和谐美满,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这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一生当中生活得最快乐的十年,她的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如《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大多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日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再度离家,担任山东的莱州郡守。这一年,赵明诚已经41岁,李清照38岁。
赵明诚将妻子从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李清照风尘仆仆地从家乡一路赶到莱州,探望丈夫,然而莱州的一切好像远没有想像中的美好: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窗户破败,桌椅陈旧,房子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在青州所熟悉所热爱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敏感多愁的李易安觉得,她已经变得如三国时袁术(公路)兵败如山倒时的那种惨状,甚至更惨。荣华富贵、美酒佳肴,天下人人求之。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百无聊赖,没办法,只好自己把门关起来,清高一下,写两首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可是我不孤单,不寂寞,我有好朋友呢,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乌有先生子虚子,都是我的最好的朋友!
没有团聚的欢乐、没有重逢的喜悦,反倒充满了抱怨和伤感,让人察觉出一丝丝难言的苦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感情,似乎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难道是月亮惹的祸?
经过青州的十多年日月,白云苍狗、岁月催人,李清照已近40岁,而赵明诚的官则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莱州郡守,党政军一把手。有钱有势了,周围年轻、漂亮的女同志自然也就比较多了。这会儿回头再打量自家的黄脸婆,青春不再,嫌弃不一定,吸引力肯定是不如当初了?而像李清照这样聪明、敏感的女人,又不可能不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丈夫对她的那种无时不在的细微的变化;这种深切的孤独和落寞感受,对于一个38岁的中年妇人,来得极其强烈!
除了赵明诚主观上的“审美疲劳”,还有另一个问题,这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忧虑,对感情丰富、细腻,创作上激情澎湃的李清照,打击尤为致命。
李清照不能生育。结婚二十年,她和赵明诚一直没有孩子,没有后代。南宋时有一个翟耆年,撰写了一部金石碑刻的专著,叫《籀史》。在这本书里,他说赵明诚收藏文物非常的丰富,但“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收藏虽然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件事就叹息不止。稍晚一点,洪适写了一本研讨隶属的书《隶释》,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也说了一句话“赵君无嗣”。不是没有儿子,是没有孩子,没有后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不能给丈夫生儿子,那么她在丈夫的心目中在整个家族的地位,就会大大地下降,价值也会打折扣。因为子嗣会直接牵扯到宗祧的传接和家庭遗产的继承。赵明诚有许多年轻、美貌的小妾,依然没有孩子,看来毛病也许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但是在大多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人们一般还是把罪名加在女人的头上。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游兵散勇不断地窜入山东、淄州境内,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浓。
高宗建炎三年(1129)3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赵明诚守丁忧,前去奔丧。鉴于当时的危急形势,李清照与赵明诚商议决定趁奔丧之际,将数年来积聚的大批文物、金石、字画转移到江宁。但也不可能全运过去,因为太多,车拉船载,必须有所取舍。“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笨重、巨大,不方便装运,多幅的字画,古器皿没有落款、标记,非珍稀的书籍,均在排除之列,这样忍痛割爱筛选完,“尚载书十五车。”
一行辗转赶到了江宁,江宁又名建康,当时与金国军隔江对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南宋朝廷任命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心情颇不愉快。国破家毁,颠沛流离,安定富足的生活被打破,反认他乡是故乡,她的内心永远充斥着矛盾和痛苦。“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每次下大雪,她都要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冲风冒雪,踩着泥泞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写了诗之后,偶有佳词妙语,还要念给丈夫听,邀他一起来唱和。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奋笔疾书,抒写着荡气回肠的英雄诗句时,却没有想到,在她自己的身边竟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的典型。建炎三年,江宁御营统制官王亦纵兵叛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赶紧就报告了知府赵明诚。不想赵明诚堂堂一州的长官,竟然置家人生死、百姓的安危于不顾,非但不予以弹压,反而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官,趁着夜色黑暗、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从城墙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罢免后,夫妻决定远离尘世,寻一个偏僻的地方住下,继续金石考究。当他们乘船经过芜湖,来到安徽池阳的时候,赵明诚又接到朝廷诏书,被任命为湖州知守。
按宋代的官制规定,新官员上任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赶赴建康(江宁)去见宋高宗赵构。李清照暂时在池阳住下。到了7月底,她忽然接到了丈夫的来信,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江南地区天气炎热,中暑得了疟疾,病倒在建康城。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往江宁一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赶到建康城。由于赵明诚性子急,误吃了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转成了痢疾,腹泄不止,到了8月18日这一天,赵明诚一病不起,对家中的琐事没有做什么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这一年两人结婚第二十八年,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
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笔数量很大的文物,两万多件古籍图书,和二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摹本。如何保护,不让它落到金国人的手里,更不能毁于战火,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李清照托人将文物转送到洪州,交给一个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亲戚保护。不久金兵大举压境,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12月,洪州失陷,宋兵逃散,运去的两万多卷珍贵图书在浩劫中顷刻化为乌有。
经过劫难,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
这时一个可怕的谣言忽然冒出来,沸沸扬扬,不胫而走,几乎把她吓个半死,不敢辩白:“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传言说:赵明诚生前,曾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谣言很恶毒。罪名很大。赵明诚生前可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弃城而逃,玩忽职守,腐败受贿,骚扰女青年,这都不是要命的毛病。谁一生还不犯点错误呢?犯了就改,改完再犯。你把玉壶上缴给金国、呈献金人,性质可就变了,这是什么呢,这是通敌叛国罪。特别是当时金、宋两国正处于严酷的战争状态。两口子收集了二十多年文物,到了一盆子脏水泼到头上,变成了汉奸、卖国贼,人不人鬼不鬼。谁受得了?
怎么办?李清照思忖一番,凭着文人的善良和老实,想出了一个傻办法:你不是说我献了玉壶给金国人,说我们叛国、卖国吗?好,一不做二不休,我跟着皇帝走,把我们全部的家当都呈上去,交给朝廷,看看你还说什么?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沉重的家用物件书籍文物,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逃亡的路线,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跋涉之旅。从建康出发,经镇江、越州(绍兴)、明州(宁波),从明州上舟山岛,乘船到台州,漂泊入海,走海路又逃到了温州。一会儿走海路,一会儿走陆路,仓皇漂泊,心力交瘁。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呈交给朝廷的名家抄本古器字画在剡州兵变中去向不明,温州客栈,她的五箱文物又被贼破壁偷走。李清照一个人肩负着沉甸甸的担子,流落他乡,孤苦伶仃。“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她摘下了一朵梅花,却没有勇气把它插到云鬓里边,只有用手无意识的轻轻地搓动着花瓣,看它在风中慢慢地飘落,飘落到衣襟上,就象孤单人的眼泪一样。令人心碎的梅花!
孤寂中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踏入了李清照的生活。
张汝舟担任右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品并不大,七八品,负责军队里边的一些财务审计和审核,他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白净,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这个人很会说,非常具有表演才华,他主动地接近李清照,朗诵诗歌,暗送秋波,同她一起谈文学、谈写作,谈文物考订,派媒人拿着文书向她求婚,嘘寒问暖关心呵护,这一切深深打动了身心疲惫、感情受伤、特别需要慰籍的李清照。
幸福像花一样悬挂在眼前,颤悠悠,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采到……
待到结婚以后,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流氓。两人很快便发生了分歧,争执不休,张汝舟因为不能支配她的行为,不能占有李清照仅存的文物的监护权、所有权,不免恼羞成怒:哼,我还上当了呢。你不搞古董文物的吗,你那两万多卷呢?那贵重的金石字画呢?我他妈弄个老太太来,还写诗!最后更是完全撕破脸,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结婚仅仅三个月,李清照便向法庭提出了离婚的请求。
“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驵”是贩卖牲口的牵客和经纪人,“侩”是市侩。
李清照说,我真后悔,自己到了晚年,竟然嫁给了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我再也不愿意跟这个臭烘烘的家伙在一块了,就想快点离开他,我再不走,他整天老盯着我这些宝贝文物,说不定哪天就一拳打死我。赵明城再不济,起码他不搞家庭暴力?
但是当时的法律并不支持个人离婚,况且,如果走正常的程序离异,家产包括赵明城遗留下的部分文物将作为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支配。这显然不是李清照所希望得到的。于是她转念一想、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向官府投诉,状告张汝舟。罪名是:“妄举增官之数”。就是他为了升迁刻意隐瞒,谎报了自己的政治履历。比方说一个人在基层干了几年,又作了3年科员,7年正科,20年党龄,现在提拔上来,是副局级。而在张汝舟则是3年他说8年,明明是6,填报表时大笔一挥,给刷了个9?
这场官司惊动了高宗皇帝。赵构特意派出了一个调查小组,南下北上,内查外调,翻阅了大量的档案,采访当事人,最终裁定:原告所控诉的一切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罪名成立。张汝舟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发配广西柳州。李清照虽然达成心愿,离婚并保住了文物,可依照宋朝的律例,妻子状告丈夫,即使最后能证明男方有罪,作妻子的仍然要坐牢二年!李清照锒铛入狱。由于亲友们的疏通、打点,她只被囚禁了九天,便放出来。但这场恶劣的婚姻在心中所烙下的创痕,到何年何月才能够平复?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历来有一种说法,越是生活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体验才深刻、感悟才入骨,诗人才能吟唱出激情磅礴,名扬千古的鸿篇巨制。“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可是,要说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所经历的一切挫折、磨难,及一连串的打击是一笔财富一笔收获,不但不应悲伤,反而要高兴,庆幸“因祸得福”!这样才对创作上有利,成全她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世界文豪,确实不得劲。写作也不是找对象,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都愿好人一生平安,这世上哪有甘心找罪受的?
高宗绍兴四年(1134)九月,在无耻伪军头目刘豫的怂恿下,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下。翘然北望,狼烟四起。百姓陷入了极度地惊慌失措。李清照大病初愈,仓皇中不得不弃家逃走,溯流而上,过富阳(浙江)子陵滩,来到金华,借住于一个姓陈的家中。大约一年后,兵燹平息,她得以返回临安。
绍兴二十年(1150),李清照67岁。
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在磕磕绊绊的纷繁世事中,她孤身一人,守着孤清的小院,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金石录》,回顾与丈夫的种种往事。回忆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年轻时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可是如今一切不再,心爱的人,已经不在,没有人,永远都不会有人,在乎李清照这一声孤独寂寞的哀叹,重新点燃爱情的烛光?
李清照怀揣着书画大家米芾的真迹去拜访“小米”——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米友仁又名尹仁,善行书,早年即已书画知名,南渡后,任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此时业已是一个75岁高龄的老人。“小米”抚摸着父亲米芾的字迹,百感交集,提笔戏题款识:这确是我父老米的手书,一字值千金!两个古稀的老人面对陈年旧物,遥想故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风光和京都汴梁的十里繁华,不由得恍然入梦,感慨丛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人生最叹老来悲。晚年的李清照是孤独的,痛苦的,孤身一人,没有亲人,没有子女,不得不在回忆当中来打发每一天。一方面她又是个感情脆弱、充满着热情的人,她希望自己能够冲出这个圈子,去接触更多的事物,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情感上的尴尬,无时无刻地不交织在她的内心,交织在创作中,“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我已经是老婆子了,满脸皱纹,头发花白蓬乱,这个样子还能出去见人吗?“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人比黄花瘦”已一去不复返。元宵佳节,酒酣耳热,热闹之后仍不免复归于凄凉,所以朋友们越热情,聚会越欢快,越热闹,内心里边就感觉越沉痛越悲凉!算了,罢了,不说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为女人,李清照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门前惟有秋风卷着落叶在生满苔痕的阶石上盘旋。她能说什么呢?李清照有一个孙姓邻居,女儿只有10岁,聪颖灵秀。一天小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就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她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一阵眩晕,手扶门框,才使自己没有摔倒。原来在这个社会上女子有才有情是多余的啊!什么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什么收集文物、汗牛充栋,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情无所托,学无所用?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李清照感到自己像是落在了不着边际的深渊里,她茫然前行,走在临安深秋的黄花落叶中,寻寻觅觅,吟出了浓缩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