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殖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明最后一个太子最新章节!
殖民是开疆扩土,现在固然是扩大市场,扩大势力范围。
但等到殖民完成,却定然会将主权归属提上日常。想想一战二战后大英帝国失去的殖民地,朱慈烺可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留口子。
“若是如此,臣下看,殖民可以考虑。但必须请上国拨付军饷、粮米、武备。自然,还是以敝国朝廷进行为妙。”李皑平静地说着,让一旁的李亻宗不仅侧目看来,仿佛是第一次见到一样。
这话可是实在有些冒昧呀。
朱慈烺摇头:“以朝廷的名义扩张,那便是战争。在朝鲜并未受到外国宣战侵犯的情况之下,朕不认为有必要兴师动众。若是以这样的形式扩张中华的边界,恐怕迟早会输在东西方的竞争之中。这一点,朕对于而今大明与朝鲜官府的能力,已经经过颇多的考虑,不需再论了。”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世界已然奋起直追,摆脱了蒙昧的中世纪。东方与西方,已然在东南沿海碰撞。
朱慈烺若要扩张殖民,自然不可能搞什么和平与发展。
战争与斗争才是这个时代下的主流,和平仅仅只是短暂歇口气的喘息。显然,核武器的恐怖平衡还很久远,常规战争的次数会伴随着利益冲突的爆发频繁出现。
但是,若是以朝堂官方的形式搞殖民,朱慈烺却显然不看好。政府并非是营利性组织,这也就意味着设立什么部门去殖民定然会带来众多的资源浪费。
而公司企业则不一样。那是一个彻头彻尾为了利益而存在的组织。让他们去搞殖民,让他们从中获取利润,才会让殖民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当然,在殖民地建成以后派驻进入海关、警察、驻军那显然便是另一回事了。
听完朱慈烺的解释,李皑腾地站了起来。
突然忽然间变得紧绷起来,众人纷纷将目光在朱慈烺与李皑的身上来回徘徊。
李皑面色冷峻,盯着朱慈烺,格外严肃:“若是陛下如此看待我朝鲜,这海外的事情,还有何可谈?”
说罢,李皑又是冷冷哼了一声,也不行礼,重新坐了下来。
场面的气氛一时间显得格外的紧绷。李亻宗也是惊讶地看着李皑的举动,显然这可不是他的示意。
但是,让人感觉以外的是,李皑在一旁却是并没有李珲李亻宗的注目。
众人都在消化朱慈烺放在所言的一切。
进来参会的,自然没有一个是庸人,没有一个是笨人。能进入这里的,不是帝国的权贵,就是聪慧苦读十数年的士子。那些大儒,更是经史子集,杂文杂书都有阅览。
但再是聪慧博学的人,亦是会困于旧时代的限制,不会有朱慈烺这般穿越者的见识。
毕竟,当局者迷,哪怕身处当代,也无法站在历史的高度之上,俯视时代的变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就如同后世一句明言,站在风口之上,一只猪都能飞起来。
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亦是可以让一个国家为之兴盛,让数百千万的人因此改变命运。
众人感受着海量的信息量,在这样正式高大上的气氛里,所有人像是晒干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以皇帝陛下之尊,没有人觉得这些会是假的。
但是……
对于朱慈烺的判断,显然就有不同的见解。
“这时两个问题,一是殖民要不要,二是如果殖民,要用怎样的形式。朕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确是个很关键的点。朕今日在这里,并非是以帝国皇帝,中华同盟元首的名义在这里施政。是朕一直以来都试图的理清楚的治国理政的解决之道。而今天的主题,便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现状与局面,又该如何去应对他。”朱慈烺缓缓说出,场面气氛稍缓。
台下,高名衡板正了身子。熟悉朱慈烺的人明白,重点要来了。
“这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朕以大明举例,大明建国近三百年来,若有张太岳之辈革故鼎新,行变法之事,则国朝振作,三大征,连战连捷。若一朝沉迷旧日,固步自封。则内有百姓乏困,饥民叛乱。外有番邦亡义,见利忘义,割据一地。”朱慈烺缓缓说出,又道:“然则以奴酋努尔哈赤叛乱时起,这一切才过去多久?区区三十年。”
“三十年呐,竟是能让一个近三百年的强国由盛转衰,频临灭亡。谁有想过,这其中缘由?”朱慈烺朗声地说着,台下一片议论纷纷。
“陛下……这话可真敢说。”吴甡长长吐出一口气,人常说家丑不可外扬,可皇帝陛下都说了,更是让明人们都感觉好一阵的后怕。
当局者迷,在原定历史上,崇祯皇帝上吊之前,无数士绅们都觉得大明国祚可以千万年呢。可谁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就这么轰轰烈烈倒塌了。
而南明的表现,更是显得格外孱弱,腐朽得一碰就碎。
这个问题,不少有良心的朝鲜学者对此很愧疚,认为这是朝鲜人的过错。是他们拖累了大明,在壬辰倭乱之中消耗了大明的国力,以至于大明在原定历史里被灭国。
“还请陛下指教。”李亻宗开口了。
“指教不敢谈,共同研究罢了。”朱慈烺谦虚了一下,又道:“一切问题的核心,在于生存与发展。以当今时代,以农耕文明为核心。农为国之本。只要有土地可以让百姓耕种,百姓得以生存,便可以消弭内乱。大明面对建奴,并非没有可战之力。实则内忧外患,内外纠缠,这才大耗元气。一待内乱平定,则外患可除。”
“而农业……他面临一个千年以来无法突破的死结。现可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而代代繁衍需要耕地的百姓却是远远超出的。无论我们如何控制,试图均平土地也好,赈济灾民也罢。都无法绕开这个死结。那么,一旦天灾人祸出现,便是饥民四处,天下动乱之事。只有一场打乱结束,百姓凋零,土地空旷,才能重新得以治理。此为治乱循环,千年以来,代代延续。”
朱慈烺一字一句落下,振聋发聩,让场上所有人听着朱慈烺这些话,久久思虑,皆是恍然大悟。
殖民是开疆扩土,现在固然是扩大市场,扩大势力范围。
但等到殖民完成,却定然会将主权归属提上日常。想想一战二战后大英帝国失去的殖民地,朱慈烺可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留口子。
“若是如此,臣下看,殖民可以考虑。但必须请上国拨付军饷、粮米、武备。自然,还是以敝国朝廷进行为妙。”李皑平静地说着,让一旁的李亻宗不仅侧目看来,仿佛是第一次见到一样。
这话可是实在有些冒昧呀。
朱慈烺摇头:“以朝廷的名义扩张,那便是战争。在朝鲜并未受到外国宣战侵犯的情况之下,朕不认为有必要兴师动众。若是以这样的形式扩张中华的边界,恐怕迟早会输在东西方的竞争之中。这一点,朕对于而今大明与朝鲜官府的能力,已经经过颇多的考虑,不需再论了。”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世界已然奋起直追,摆脱了蒙昧的中世纪。东方与西方,已然在东南沿海碰撞。
朱慈烺若要扩张殖民,自然不可能搞什么和平与发展。
战争与斗争才是这个时代下的主流,和平仅仅只是短暂歇口气的喘息。显然,核武器的恐怖平衡还很久远,常规战争的次数会伴随着利益冲突的爆发频繁出现。
但是,若是以朝堂官方的形式搞殖民,朱慈烺却显然不看好。政府并非是营利性组织,这也就意味着设立什么部门去殖民定然会带来众多的资源浪费。
而公司企业则不一样。那是一个彻头彻尾为了利益而存在的组织。让他们去搞殖民,让他们从中获取利润,才会让殖民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当然,在殖民地建成以后派驻进入海关、警察、驻军那显然便是另一回事了。
听完朱慈烺的解释,李皑腾地站了起来。
突然忽然间变得紧绷起来,众人纷纷将目光在朱慈烺与李皑的身上来回徘徊。
李皑面色冷峻,盯着朱慈烺,格外严肃:“若是陛下如此看待我朝鲜,这海外的事情,还有何可谈?”
说罢,李皑又是冷冷哼了一声,也不行礼,重新坐了下来。
场面的气氛一时间显得格外的紧绷。李亻宗也是惊讶地看着李皑的举动,显然这可不是他的示意。
但是,让人感觉以外的是,李皑在一旁却是并没有李珲李亻宗的注目。
众人都在消化朱慈烺放在所言的一切。
进来参会的,自然没有一个是庸人,没有一个是笨人。能进入这里的,不是帝国的权贵,就是聪慧苦读十数年的士子。那些大儒,更是经史子集,杂文杂书都有阅览。
但再是聪慧博学的人,亦是会困于旧时代的限制,不会有朱慈烺这般穿越者的见识。
毕竟,当局者迷,哪怕身处当代,也无法站在历史的高度之上,俯视时代的变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就如同后世一句明言,站在风口之上,一只猪都能飞起来。
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亦是可以让一个国家为之兴盛,让数百千万的人因此改变命运。
众人感受着海量的信息量,在这样正式高大上的气氛里,所有人像是晒干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以皇帝陛下之尊,没有人觉得这些会是假的。
但是……
对于朱慈烺的判断,显然就有不同的见解。
“这时两个问题,一是殖民要不要,二是如果殖民,要用怎样的形式。朕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确是个很关键的点。朕今日在这里,并非是以帝国皇帝,中华同盟元首的名义在这里施政。是朕一直以来都试图的理清楚的治国理政的解决之道。而今天的主题,便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现状与局面,又该如何去应对他。”朱慈烺缓缓说出,场面气氛稍缓。
台下,高名衡板正了身子。熟悉朱慈烺的人明白,重点要来了。
“这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朕以大明举例,大明建国近三百年来,若有张太岳之辈革故鼎新,行变法之事,则国朝振作,三大征,连战连捷。若一朝沉迷旧日,固步自封。则内有百姓乏困,饥民叛乱。外有番邦亡义,见利忘义,割据一地。”朱慈烺缓缓说出,又道:“然则以奴酋努尔哈赤叛乱时起,这一切才过去多久?区区三十年。”
“三十年呐,竟是能让一个近三百年的强国由盛转衰,频临灭亡。谁有想过,这其中缘由?”朱慈烺朗声地说着,台下一片议论纷纷。
“陛下……这话可真敢说。”吴甡长长吐出一口气,人常说家丑不可外扬,可皇帝陛下都说了,更是让明人们都感觉好一阵的后怕。
当局者迷,在原定历史上,崇祯皇帝上吊之前,无数士绅们都觉得大明国祚可以千万年呢。可谁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就这么轰轰烈烈倒塌了。
而南明的表现,更是显得格外孱弱,腐朽得一碰就碎。
这个问题,不少有良心的朝鲜学者对此很愧疚,认为这是朝鲜人的过错。是他们拖累了大明,在壬辰倭乱之中消耗了大明的国力,以至于大明在原定历史里被灭国。
“还请陛下指教。”李亻宗开口了。
“指教不敢谈,共同研究罢了。”朱慈烺谦虚了一下,又道:“一切问题的核心,在于生存与发展。以当今时代,以农耕文明为核心。农为国之本。只要有土地可以让百姓耕种,百姓得以生存,便可以消弭内乱。大明面对建奴,并非没有可战之力。实则内忧外患,内外纠缠,这才大耗元气。一待内乱平定,则外患可除。”
“而农业……他面临一个千年以来无法突破的死结。现可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而代代繁衍需要耕地的百姓却是远远超出的。无论我们如何控制,试图均平土地也好,赈济灾民也罢。都无法绕开这个死结。那么,一旦天灾人祸出现,便是饥民四处,天下动乱之事。只有一场打乱结束,百姓凋零,土地空旷,才能重新得以治理。此为治乱循环,千年以来,代代延续。”
朱慈烺一字一句落下,振聋发聩,让场上所有人听着朱慈烺这些话,久久思虑,皆是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