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无色琉璃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顺皇朝最新章节!
陆承启正自恋的时候,高镐悄悄地走了进来,看到了如此“萌”的陆承启,强忍着笑意,立在一旁不说话。r?anen ???.?r?a?n??e?n?`o?r?g?陆承启很自然地放下了量自己肱二头肌的手,皱眉道:“高镐,你进来作甚?”
“启禀陛下,工部侍郎唐勋、工部主事沈括、军器监监正苏颂求见。”
高镐强忍笑意,低着头说道。
“他们来作甚?”陆承启有点不好的预感,皱着眉说道:“宣他们觐见吧。”陆承启一向重视高端科技人才,这三人组代表了大顺的科技尖端力量,一起求见,肯定是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高镐退出去后,不到一会,向阳的垂拱殿殿门登时一暗,三个人鱼贯而入,纳头便拜:“参见陛下!”
陆承启挥了挥手,说道:“众卿平身,可是有要是面奏?”
这时,高镐带着几个内侍,很主动地给三人搬来了椅子,奉上了香茗。三人坐定后,才由资格毕竟老的唐勋说道:“陛下,臣等率领皇家大学学子,研制出了一种无色琉璃,堪比水玉……”
陆承启一惊,他知道水玉就是水晶,是们出于对水晶这种玉石的珍爱,赋予它一个极富美感的雅称,意谓似水之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水玉一词最早频繁出于《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多水玉”;“丹山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河”。水晶得名水玉,古人是看重“其莹如水,其坚如玉”的质地。
除此之外,水晶还有水精、水碧、石英等称呼,都是指纯净的水晶。现在唐勋说研制出了一种无色琉璃,那岂不是玻璃?
“样品在哪?”陆承启也不多说,他要自己判断,到底是不是玻璃。他知道,烧制琉璃的手法,和后世玻璃不同,那他们是怎么烧制出玻璃来的呢?中国古代烧制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古法琉璃,是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琉璃石是一种有色水晶材料,琉璃母是一种采自天然又经人工炼制后的古法配方,可以改变水晶的结构与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与通透度上有明显改善。
而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烧制而成,两者原料不同,怎么做到纯净而无色的呢?
很快,陆承启就得到答案了。只见唐勋从袖子里掏出一块圆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呈到陆承启面前。陆承启定睛一看,原来是个玻璃球样子的东西。触手之下,冰冷如玉。陆承启仔细把这个“琉璃”看了又看,发现除了一些打磨的痕迹之外,真的是纯色,好似天然水晶一样。但到底是不是玻璃,陆承启无从判断。
陆承启放下这颗“琉璃”后,直接询问道:“朕想知道,这无色琉璃是如何烧制的?”
这三人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才由沈括老实地说道:“回禀陛下,臣等烧制琉璃,原是为陛下寿辰献礼,不曾想一个学子竟忘了放‘琉璃母’,窑火也猛了些,竟误打误撞,制成了这无色琉璃出来……”
陆承启明白了,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失误,才让玻璃问世。这么说来,琉璃实际上取决于琉璃母的原料与配制方法,正是因为琉璃母的存在,才使古法琉璃与水晶乃至西方的玻璃,有了色彩的变化和差异,但其中的烧制方法,应该是异曲同工的。
陆承启怎么会不知道这玻璃的妙用,欣喜之下,当即拿过宣纸,草草地画了一个简图,递给唐勋他们,说道:“诸位卿家可知,这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妙用?”
唐勋看了一会,只觉得这两片镜面,不知道有什么稀奇的,摇了摇头。陆承启笑道:“这凹透镜和凸透镜合在一起,即能制成千里目,千里之外,无所遁形。”
“甚么?!”
这三人大吃一惊,要知道“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是汉人传说里面的事,现在居然能由凡人“制造”出来,他们怎能不心惊?
陆承启严肃地说道:“格物而致知,不实验一番又怎能知道不行?朕敢说,绝对能制成千里镜。日后行军布阵,少不得它。若是将之装到洪祥式步枪上,当可提高命中,两百步外穿杨,不无可能。”
苏颂是三人中最为稳重的,此刻也惊得舌挢不下,喃喃地说道:“若是如此,万军从中取敌军首级,岂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
陆承启哈哈大笑:“确实如此,朕将装载了千里镜,又精心制成的火枪,称之为狙击枪。选能射之人,于战阵上专门射杀军官,则战事一举可定也。”陆承启不是夸夸其谈,此时的军队,都是靠军官统率,才能发挥战斗力的。一旦群龙无首,自然就是兵败如山倒。
“除此之外,将此无色琉璃一面镀银,则可为镜,观之毛发毕现。卖之,可获利万千。”陆承启怎么会忘记这玻璃镜的暴利,这可是增进税收的利器啊!
沈括深深被震撼了:“陛下是如何得知此无色琉璃之用法?”
陆承启心中一惊,连忙搬出说辞道:“朕曾看过一本西洋传来之书籍,上面记载有此事,是以得知。朕原以为是夷蛮鼓吹自身,嗤之以鼻,殊不知竟有几分可信。”这借口他已经用了无数遍了,都是被诘问到无法证明的时候搬出来用的,这三人对陆承启的借口已经熟稔于心,都快背下来了。(未完待续。)
陆承启正自恋的时候,高镐悄悄地走了进来,看到了如此“萌”的陆承启,强忍着笑意,立在一旁不说话。r?anen ???.?r?a?n??e?n?`o?r?g?陆承启很自然地放下了量自己肱二头肌的手,皱眉道:“高镐,你进来作甚?”
“启禀陛下,工部侍郎唐勋、工部主事沈括、军器监监正苏颂求见。”
高镐强忍笑意,低着头说道。
“他们来作甚?”陆承启有点不好的预感,皱着眉说道:“宣他们觐见吧。”陆承启一向重视高端科技人才,这三人组代表了大顺的科技尖端力量,一起求见,肯定是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高镐退出去后,不到一会,向阳的垂拱殿殿门登时一暗,三个人鱼贯而入,纳头便拜:“参见陛下!”
陆承启挥了挥手,说道:“众卿平身,可是有要是面奏?”
这时,高镐带着几个内侍,很主动地给三人搬来了椅子,奉上了香茗。三人坐定后,才由资格毕竟老的唐勋说道:“陛下,臣等率领皇家大学学子,研制出了一种无色琉璃,堪比水玉……”
陆承启一惊,他知道水玉就是水晶,是们出于对水晶这种玉石的珍爱,赋予它一个极富美感的雅称,意谓似水之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水玉一词最早频繁出于《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多水玉”;“丹山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河”。水晶得名水玉,古人是看重“其莹如水,其坚如玉”的质地。
除此之外,水晶还有水精、水碧、石英等称呼,都是指纯净的水晶。现在唐勋说研制出了一种无色琉璃,那岂不是玻璃?
“样品在哪?”陆承启也不多说,他要自己判断,到底是不是玻璃。他知道,烧制琉璃的手法,和后世玻璃不同,那他们是怎么烧制出玻璃来的呢?中国古代烧制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古法琉璃,是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琉璃石是一种有色水晶材料,琉璃母是一种采自天然又经人工炼制后的古法配方,可以改变水晶的结构与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与通透度上有明显改善。
而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烧制而成,两者原料不同,怎么做到纯净而无色的呢?
很快,陆承启就得到答案了。只见唐勋从袖子里掏出一块圆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呈到陆承启面前。陆承启定睛一看,原来是个玻璃球样子的东西。触手之下,冰冷如玉。陆承启仔细把这个“琉璃”看了又看,发现除了一些打磨的痕迹之外,真的是纯色,好似天然水晶一样。但到底是不是玻璃,陆承启无从判断。
陆承启放下这颗“琉璃”后,直接询问道:“朕想知道,这无色琉璃是如何烧制的?”
这三人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才由沈括老实地说道:“回禀陛下,臣等烧制琉璃,原是为陛下寿辰献礼,不曾想一个学子竟忘了放‘琉璃母’,窑火也猛了些,竟误打误撞,制成了这无色琉璃出来……”
陆承启明白了,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失误,才让玻璃问世。这么说来,琉璃实际上取决于琉璃母的原料与配制方法,正是因为琉璃母的存在,才使古法琉璃与水晶乃至西方的玻璃,有了色彩的变化和差异,但其中的烧制方法,应该是异曲同工的。
陆承启怎么会不知道这玻璃的妙用,欣喜之下,当即拿过宣纸,草草地画了一个简图,递给唐勋他们,说道:“诸位卿家可知,这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妙用?”
唐勋看了一会,只觉得这两片镜面,不知道有什么稀奇的,摇了摇头。陆承启笑道:“这凹透镜和凸透镜合在一起,即能制成千里目,千里之外,无所遁形。”
“甚么?!”
这三人大吃一惊,要知道“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是汉人传说里面的事,现在居然能由凡人“制造”出来,他们怎能不心惊?
陆承启严肃地说道:“格物而致知,不实验一番又怎能知道不行?朕敢说,绝对能制成千里镜。日后行军布阵,少不得它。若是将之装到洪祥式步枪上,当可提高命中,两百步外穿杨,不无可能。”
苏颂是三人中最为稳重的,此刻也惊得舌挢不下,喃喃地说道:“若是如此,万军从中取敌军首级,岂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
陆承启哈哈大笑:“确实如此,朕将装载了千里镜,又精心制成的火枪,称之为狙击枪。选能射之人,于战阵上专门射杀军官,则战事一举可定也。”陆承启不是夸夸其谈,此时的军队,都是靠军官统率,才能发挥战斗力的。一旦群龙无首,自然就是兵败如山倒。
“除此之外,将此无色琉璃一面镀银,则可为镜,观之毛发毕现。卖之,可获利万千。”陆承启怎么会忘记这玻璃镜的暴利,这可是增进税收的利器啊!
沈括深深被震撼了:“陛下是如何得知此无色琉璃之用法?”
陆承启心中一惊,连忙搬出说辞道:“朕曾看过一本西洋传来之书籍,上面记载有此事,是以得知。朕原以为是夷蛮鼓吹自身,嗤之以鼻,殊不知竟有几分可信。”这借口他已经用了无数遍了,都是被诘问到无法证明的时候搬出来用的,这三人对陆承启的借口已经熟稔于心,都快背下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