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谁人击登闻鼓?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顺皇朝最新章节!
陆承启说得兴起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一阵鼓声给打断了话头,想要续下去又不知道说什么了。
“去,给朕看看,是谁在击登闻鼓!”
几乎是咆哮地吼出来,吓得贴身小太监高镐连忙说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小的这就去!”
话还没说完,高镐就小跑着下了台阶。心慌意乱之下,竟踏错了脚,左脚绊了一下右脚,“哎呦”一声,整个人滚了下去。一直滚到台阶下,高镐才不顾疼痛站起身来,扶住了头顶上已经歪了的冠冕。文武百官没有得到陆承启的旨意,都趴在地上不敢动,可还是有眼在看的,唯有刑部尚书周延华还硬扛着在那站着。众官见了高镐如此笨拙的动作,想笑又不能笑,憋得十分辛苦。
殊不料陆承启满腔火气,居然被高镐这小丑般的表演给浇灭了。努力调整了一番心态,知道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耐烦地说道:“都起来吧,趴着捉蚂蚁还是做乌龟啊?”
文武百官见陆承启消了火气,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纷纷谢过圣恩爬将起来。被小皇帝讽刺为乌龟,这些文武百官不觉得有什么,乌龟在这时,可是长寿的象征。人家骂你长寿,难道你会动怒不成?
而聪明的官员,都已经看出了些端倪:“看来最熟悉小皇帝脾性的,还是高公公啊!”不得不服气,高镐只用了一招,便能让小皇帝消了大半的火气。若是再给周延华这般闹下去,恐怕便是国丈的身份也保不住他了。在场的文武百官,便是内阁首辅徐崇光都没周延华的底气,更不用说其他人。没本事自保的情况下,还想着出风头,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大庆殿上没有人敢出声,便是刑部尚书周延华,也是沉默不语。若是平日里的小皇帝,对于谏言还是会采纳的,怎么今日竟如此反常?看来小皇帝是真的很在意这个十品官制,不容得有人蓄意破坏。已经琢磨出味道来的聪明人,渐渐生了退却的心思。他们官职不高不低,若为了此事毁了自身前程,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笔帐谁都会算,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着“舍己为人”那高尚情怀的。
说到底,十品官制对他们这些已经取得官职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他们抵制十品官制,大多因为十品官等同低鄙的胥吏,让读书人的脸面不好看而已。而小部分人则是因十品官制断了门荫、纳栗的途径,或因家族,或因纳栗门荫中的灰色收入没了才抵触新政而已。真心反驳新政的,恰恰是顶着小皇帝怒火也毫不退缩的刑部尚书周延华一人而已。
文官们的心思活络,都知道周延华再怎么也是国丈。只要皇后周芷若还是正宫娘娘,他的尊崇就不会变,周家的恩宠也不会变。但大顺立朝以来,鲜有外戚能做到三品大员以上的高官,保不齐周延华这一招是以进为退,明哲保身,化解小皇帝的猜疑呢!
文官想明白了,武官则迷糊地看着大庆殿中发生的一切。他们不是头脑不行,而是没有威胁到自身的利益罢了。新政的推行,对武将既没好处也没坏处,他们乐得看文官集团和小皇帝对撕。武将心思单纯,完全没有想到,一旦文官尊崇的身份被打压下去了,他们的地位就相对提高了。可以说他们是糊里糊涂间,便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宣德门外的登闻鼓院离大庆殿并不远,不到一刻钟高镐便一路气喘吁吁地小跑回来了,近乎是爬将上了台阶,陆承启怒道:“慌什么,天塌下来了?”
高镐低声说道:“陛下,外间是一群举子在敲登闻鼓……”
陆承启不是笨蛋,这些举子为何而来,他岂能不明白?只是在这个节点上,他们便出现了,真是巧得很啊!到底是他们自发的呢,还是背后有人推动?先存了这个心思,默默地看向了监察司司长许景淳,然后淡淡地说道:“有多少人?”
高镐连忙说道:“有百来个,看他们的状纸,都是坪山书院的举子……”
“坪山书院,好熟悉的名字啊?”陆承启觉得耳熟,仿佛在哪里听过一般。
高镐提醒说道:“陛下,前次恩科状元苏轼,便是出身坪山书院……”
陆承启想起来了,火气渐渐没了:“能出状元,这书院也算是有点名气了?”
高镐不敢隐瞒,说道:“相比起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长安城的坪山书院,甚至比不得陛下的皇家大学。便是出了一个苏子瞻,也不过是碰巧罢了。”
陆承启哪里不知道坪山书院是撞了大运的?要不是苏轼在长安城中无落脚之处,也不会去到坪山书院挂了名号。这样半道出家的学生,给坪山书院带来的岂止是名声上的好处而已?出了状元之后,前去求学之人,竟比以往多了四五倍不止。
“行了,把状纸拿上来吧!”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高镐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状纸,上面全是红彤彤的手指模,陆承启见怪不怪,这就相当万民书一样的东西。早就做好心理准备,快速地扫过状纸,果不其然,这些学子就是为了十品官制而来。
把状纸丢在一旁,冷哼一声:“让他们派一个代表上殿!”
高镐高声说道:“遵旨!”
这时,大庆殿中的文官们便议论开了,纷纷猜测是谁在外敲登闻鼓。高镐离去后,陆承启便琢磨开来,等一会该如何先发制人。这些举子真的是令人讨厌,不好好地呆在书院里面温书,跑来掺合什么政事!可登闻鼓一敲,陆承启就不能不过问了,他的便宜老爸元绶帝曾下过旨意:“中外臣僚士庶并许实封直言投于登闻检院、通进司,朕当亲览悉行施用。”
这道旨意可以说是整个大顺都知道了,各地衙门、包括京兆府衙门都断不了的案子,可以击登闻鼓恳请皇上断案。这也是大顺上访的唯一办法,陆承启也不想断了,哪怕再有不耐烦,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未完待续。)
陆承启说得兴起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一阵鼓声给打断了话头,想要续下去又不知道说什么了。
“去,给朕看看,是谁在击登闻鼓!”
几乎是咆哮地吼出来,吓得贴身小太监高镐连忙说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小的这就去!”
话还没说完,高镐就小跑着下了台阶。心慌意乱之下,竟踏错了脚,左脚绊了一下右脚,“哎呦”一声,整个人滚了下去。一直滚到台阶下,高镐才不顾疼痛站起身来,扶住了头顶上已经歪了的冠冕。文武百官没有得到陆承启的旨意,都趴在地上不敢动,可还是有眼在看的,唯有刑部尚书周延华还硬扛着在那站着。众官见了高镐如此笨拙的动作,想笑又不能笑,憋得十分辛苦。
殊不料陆承启满腔火气,居然被高镐这小丑般的表演给浇灭了。努力调整了一番心态,知道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耐烦地说道:“都起来吧,趴着捉蚂蚁还是做乌龟啊?”
文武百官见陆承启消了火气,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纷纷谢过圣恩爬将起来。被小皇帝讽刺为乌龟,这些文武百官不觉得有什么,乌龟在这时,可是长寿的象征。人家骂你长寿,难道你会动怒不成?
而聪明的官员,都已经看出了些端倪:“看来最熟悉小皇帝脾性的,还是高公公啊!”不得不服气,高镐只用了一招,便能让小皇帝消了大半的火气。若是再给周延华这般闹下去,恐怕便是国丈的身份也保不住他了。在场的文武百官,便是内阁首辅徐崇光都没周延华的底气,更不用说其他人。没本事自保的情况下,还想着出风头,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大庆殿上没有人敢出声,便是刑部尚书周延华,也是沉默不语。若是平日里的小皇帝,对于谏言还是会采纳的,怎么今日竟如此反常?看来小皇帝是真的很在意这个十品官制,不容得有人蓄意破坏。已经琢磨出味道来的聪明人,渐渐生了退却的心思。他们官职不高不低,若为了此事毁了自身前程,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笔帐谁都会算,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着“舍己为人”那高尚情怀的。
说到底,十品官制对他们这些已经取得官职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他们抵制十品官制,大多因为十品官等同低鄙的胥吏,让读书人的脸面不好看而已。而小部分人则是因十品官制断了门荫、纳栗的途径,或因家族,或因纳栗门荫中的灰色收入没了才抵触新政而已。真心反驳新政的,恰恰是顶着小皇帝怒火也毫不退缩的刑部尚书周延华一人而已。
文官们的心思活络,都知道周延华再怎么也是国丈。只要皇后周芷若还是正宫娘娘,他的尊崇就不会变,周家的恩宠也不会变。但大顺立朝以来,鲜有外戚能做到三品大员以上的高官,保不齐周延华这一招是以进为退,明哲保身,化解小皇帝的猜疑呢!
文官想明白了,武官则迷糊地看着大庆殿中发生的一切。他们不是头脑不行,而是没有威胁到自身的利益罢了。新政的推行,对武将既没好处也没坏处,他们乐得看文官集团和小皇帝对撕。武将心思单纯,完全没有想到,一旦文官尊崇的身份被打压下去了,他们的地位就相对提高了。可以说他们是糊里糊涂间,便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宣德门外的登闻鼓院离大庆殿并不远,不到一刻钟高镐便一路气喘吁吁地小跑回来了,近乎是爬将上了台阶,陆承启怒道:“慌什么,天塌下来了?”
高镐低声说道:“陛下,外间是一群举子在敲登闻鼓……”
陆承启不是笨蛋,这些举子为何而来,他岂能不明白?只是在这个节点上,他们便出现了,真是巧得很啊!到底是他们自发的呢,还是背后有人推动?先存了这个心思,默默地看向了监察司司长许景淳,然后淡淡地说道:“有多少人?”
高镐连忙说道:“有百来个,看他们的状纸,都是坪山书院的举子……”
“坪山书院,好熟悉的名字啊?”陆承启觉得耳熟,仿佛在哪里听过一般。
高镐提醒说道:“陛下,前次恩科状元苏轼,便是出身坪山书院……”
陆承启想起来了,火气渐渐没了:“能出状元,这书院也算是有点名气了?”
高镐不敢隐瞒,说道:“相比起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长安城的坪山书院,甚至比不得陛下的皇家大学。便是出了一个苏子瞻,也不过是碰巧罢了。”
陆承启哪里不知道坪山书院是撞了大运的?要不是苏轼在长安城中无落脚之处,也不会去到坪山书院挂了名号。这样半道出家的学生,给坪山书院带来的岂止是名声上的好处而已?出了状元之后,前去求学之人,竟比以往多了四五倍不止。
“行了,把状纸拿上来吧!”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高镐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状纸,上面全是红彤彤的手指模,陆承启见怪不怪,这就相当万民书一样的东西。早就做好心理准备,快速地扫过状纸,果不其然,这些学子就是为了十品官制而来。
把状纸丢在一旁,冷哼一声:“让他们派一个代表上殿!”
高镐高声说道:“遵旨!”
这时,大庆殿中的文官们便议论开了,纷纷猜测是谁在外敲登闻鼓。高镐离去后,陆承启便琢磨开来,等一会该如何先发制人。这些举子真的是令人讨厌,不好好地呆在书院里面温书,跑来掺合什么政事!可登闻鼓一敲,陆承启就不能不过问了,他的便宜老爸元绶帝曾下过旨意:“中外臣僚士庶并许实封直言投于登闻检院、通进司,朕当亲览悉行施用。”
这道旨意可以说是整个大顺都知道了,各地衙门、包括京兆府衙门都断不了的案子,可以击登闻鼓恳请皇上断案。这也是大顺上访的唯一办法,陆承启也不想断了,哪怕再有不耐烦,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