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大督官(三更)
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大督官(三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道路旁,大树后。
薛夏吐掉嘴里的柳枝,看着从另一棵树上跳下来的索靖,道:“他就是你说的杨烽火,那个小旗牌兵?”
索靖弹了弹衣襟,笑道:“怎么样,还不错吧?安全局若不要的话,我们可想要他。”
薛夏站了起来,走到道路上,看着杨烽火、郑军、周潜三人的背影,不由赞道:“这是个人才啊,皇上想要找的,就是这种能说明事理,鼓动人心的家伙,说要弄一支素质过硬的政-委,我看他就很不错。”
“政-委?那是什么?”
索靖有些疑惑。
薛夏耸了耸肩:“不知道,据皇上说,就是管理士气、意志与军心的一群人。这个杨烽火虽然有些粗鲁,但说话还是很有力量的,就这两个逃兵,到了前线估计能杀疯了。”
索靖认可薛夏的分析,杨烽火一番言论,别说是两个血气方刚的人听了,就是妇孺听了,怕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战斗。
有信念与没有信念的部队,是完全不同的部队。
薛夏打了个口哨,树林深处跑来两匹马。
“走吧,把此事告诉大将军。”
薛夏翻身上马。
索靖笑着,上马跟在一旁,催马奔驰,在路过杨烽火三人时,还深深看了其一眼,什么都没说,便冲了过去。
杨烽火三人并不知道过去的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还有人落在更后面,但他们也没心思想了。
急行军是很累的,军队已经走了十二天了,每日都行军七八十里,对于骑兵来说,这点距离不算什么,但对于步兵来说,就有点遭罪了,即便是京军日常拉练,也没有如此高的强度。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大军行进并不需要携带过多的口粮,也不需要身后跟着庞大的后勤军队,否则队伍的速度将会更慢。
一年多的筹备,足够朝廷在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设置充足的粮仓,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为沿途粮仓的设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没有出陕西之前,大军后勤的压力并不大。
开封城外。
河南布政使施惟中、按察使张明,都司汤弼,开封知府齐泰、同知景清等官员迎候大军。
朱棣、徐辉祖、刘儁等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安营扎寨。”
朱棣抬起握着鞭子的手,下达了军令。
传令官将命令传达下去,军队开始寻找营址扎营。
朱棣、徐辉祖等人下马,面对行礼的河南官员,笑谈一二,引众人含笑不已。
“齐知府,景同知,近来可好?”
刘儁上前问候。
齐泰、景清笑着回应,刘儁是兵部侍郎,三人私交还是不错。
刘儁看其他人围着朱棣在言谈,便拉着齐泰、景清到一旁,低声说:“原本定于五年的大朝觐,因为寒灾而取消,改在了今年年底,正好又恰逢再次遴选十优州府与百强县,这将是两位最后一年留在开封府了。”
“哦?”
齐泰、景清对视了一眼,刘儁的话,是肯定句。
刘儁笑道:“放心吧,这并不只是吏部评选的结果,也是内阁多次请求,皇上点头的结果。在出发之前,皇上曾传召于我,至开封府时,找你二人详谈。”
“皇上亲自嘱托?”
齐泰与景清有些感动,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没多久,两个人就因为开封府官场塌陷而牵连其中,直接被踢到了开封,这一干,就是五年多。
五年来,开封府风气大改,百姓忙于耕作,商人络绎不绝,开封府彻底从一个依赖于朝廷户部支持的府,转变为一个向朝廷支持的府,加上移民有效,开封府年年赋税增加,俨然成为了北方赋税重地。
而这,离不开齐泰、景清的清廉为政,勤勉为民!
这一切,都被朝廷看在眼中,就连朱允炆也对这两人产生了极大的改观。
事实证明,齐泰并不是一个笨拙的无能的人,他只是缺乏历练,缺乏打磨。历史上的他直接从东宫属官提升为朝廷重臣,没有经验的书生,只能坐而论剑,不见光影,最后遭遇反噬。
可经过五年的地方生涯,齐泰用才能、政绩证明了自己。
刘儁很清楚,朱允炆需要这两个人返回京师,委以重任,只不过有些事还必须处理好。
“皇上口谕。”
刘儁轻声说。
齐泰与景清刚想下跪,却被刘儁连忙拦住,快速说:“皇上要你们选好接任之人,务求开封府延续清廉为政的大局,保护开封百姓不遭贪官污吏毒害!”
齐泰凝重地点了点头,景清也抓着胡须,呵呵笑着。
说不想回京,就真的有些自欺欺人了。
齐泰与刘儁商量一番,看着京军扎营在野,不由皱眉问:“大军在此停留不过一夜,何必辛苦扎营?”
刘儁严肃地说:“燕王治军,令行禁止。大军停宿,当扎营,这是军律。当下虽未出关,但也是尊令行事。”
“燕王作统帅,果是厉害。”
齐泰沉声。
记忆有些恍惚,在朱允炆登基之前,他曾动过削藩,除掉燕王的心思,他登基之后,自己屡屡进言,希望朱允炆发杀机,削藩燕王。
可这一晃五年,风云变幻,燕王臣服了,周王死了,齐王死了,宁王也臣服了,其他藩王一股脑入了京,要么成了商人,要么守着矿山当金山在家里过日子。
洪武藩王二三十,就这么眨眼间被朱允炆收拾得一干二净。
可令齐泰疑惑与费解的是,朱允炆削藩最畏燕王朱棣,可偏偏在这种关键时候,竟启用了朱棣,还将十万京军交付于他!
这种信任,这种托付,实在是有些不像是自己认识的东宫太子朱允炆,更像是换了一个人。或许,登基称帝,手握乾坤,气度、心思与手段都变了吧。
开封府囤积有大量粮草,足够大军取用。
夜深人静,朱棣坐在大帐中,听闻杨烽火的事之后,当即传唤杨烽火,问询后,与徐辉祖、刘儁、薛夏等人商议之后,提拔杨烽火担任五军营三千军士的督官,专职鼓舞军心、培养军士意志,激发军士士气。
受朱允炆新军之策革制影响,大明军队中虽然没有推行“双首-长制”的政-委+军事长官,但为了强化军士的忠君爱国思想,培养军士为国征战,马革裹尸的信仰,军队中设置了不少儒生为主体的督官。这些督官大多良莠不齐,但为首的三个督官,却是闻名于整个京军,是为京军三大营大督官。
三千营大督官——陈济!
五军营大督官——陈洽!
神机营大督官——陈浚!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三人是亲兄弟,为京军称为“三陈大督官”。
陈济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有着“两脚书橱”之美誉,原为布衣,后为杨士奇推举进入翰林院编修《太祖实录》。
出于培养京军政治思想的需要,朱允炆在翰林院中选拔人才进入军队,宣读忠君报国,杀敌立功的事迹,陈济信手拈来,自春秋战国,至大明建文,讲得军士热血沸腾,被朱允炆重视,提拔为大督官。
再后来,茹瑺推荐陈洽,徐辉祖举荐陈浚,先后进入京军,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了京军最高的督官,承担着朱允炆培养军队思想、意志、士气的重任。
此番出征,陈济因身体不适,没有随行,由王景彰、陈洽、陈浚担任三大营大督官。
按照正常编制,京军每千人需配置一位督官。可因为优秀的督官太少,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又不喜欢将就,不合格的腐朽的,没办法调动军士士气、培养军士意志的督官,都报给朱允炆,被调离京军,导致此番出征,十万京军,只有三位大督官与四十位督官。
如此少的督官,如此多的军士,平摊下来,一个督官要管两千多人,根本无法顾全,这也就导致有些军士没得到照顾,意志不够坚强,以致于还没出关,就出现了个别逃兵。
这是督官失职,是需要担负责任的,但此时朱棣也没办法处理过甚,因为不怕死的督官数量实在是不够,虽有武将在一旁节制,但论说话,论鼓舞士气,粗人还真不一定顶得上读书人,要知道读书人硬起来,还可真是浑身碎骨浑不怕了。
西北的军情文书已经不再直走京师,而是先走朱棣的军营,再走京师。
宋晟、杨荣再发急报,央求朝廷务必快速起兵出征,万万不可延误。
朱棣看着这份军情文书,对徐辉祖、何福、刘儁、薛夏等人说:“从宋晟的告急文书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北情况不容乐观。”
徐辉祖看着文书,皱眉说:“帖木儿遣离各国使臣?”
朱棣淡然一笑:“这不过是帖木儿想要保守军事秘密,掩盖进攻目标,想要出其不意东进罢了。”
徐辉祖凝重地点头。
帖木儿这是将战争的准备做到了极致啊,连使臣都给赶走了,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想大干一场,而且还渴望取得全胜。
何福有些担忧,问:“帖木儿会不会提前兴兵东进?”
朱棣忧愁地说:“现在我们已经出兵,都到了开封了,倒不担忧帖木儿会提前东进,而是担心他拖延东进。”
“拖延?拖延的话岂不是等到冬日,冬日走高山险路,他就不怕出意外?万一来一场寒灾,牛羊马军士都冻死在山里也不是不可能。”
徐辉祖连忙说。
朱棣当然知道这个道理,辽东每年都有冻死牲畜与人的报告,尤其是建文五年底的寒灾,听说辽东一些女真部落直接被冻死一半,惨不忍睹。
可问题是,冬天冷得要人命,夏天热起来,也一样要人命啊。
西域的气候,诡的很。
听说一到夏日,白天温度简直能把人给烤了,除了骆驼,牛、羊、马都不敢走白日的沙漠。
若帖木儿夏初出征,等打到哈密附近,夏天估计还没过去,他们想要穿过瀚海抵达敦煌、瓜州,那就太难了。若延迟至秋日出征,对帖木儿反而是一个好的机会,可对大明来说,压力就太大了。
看来,得让宋晟拿着小木棍,戳一戳帖木儿……
PS:
感谢v臭不要脸v读者兄弟的打赏,十分感动,十分感谢。也谢谢大家的支持,月初有票的请给惊雪,谢过。
道路旁,大树后。
薛夏吐掉嘴里的柳枝,看着从另一棵树上跳下来的索靖,道:“他就是你说的杨烽火,那个小旗牌兵?”
索靖弹了弹衣襟,笑道:“怎么样,还不错吧?安全局若不要的话,我们可想要他。”
薛夏站了起来,走到道路上,看着杨烽火、郑军、周潜三人的背影,不由赞道:“这是个人才啊,皇上想要找的,就是这种能说明事理,鼓动人心的家伙,说要弄一支素质过硬的政-委,我看他就很不错。”
“政-委?那是什么?”
索靖有些疑惑。
薛夏耸了耸肩:“不知道,据皇上说,就是管理士气、意志与军心的一群人。这个杨烽火虽然有些粗鲁,但说话还是很有力量的,就这两个逃兵,到了前线估计能杀疯了。”
索靖认可薛夏的分析,杨烽火一番言论,别说是两个血气方刚的人听了,就是妇孺听了,怕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战斗。
有信念与没有信念的部队,是完全不同的部队。
薛夏打了个口哨,树林深处跑来两匹马。
“走吧,把此事告诉大将军。”
薛夏翻身上马。
索靖笑着,上马跟在一旁,催马奔驰,在路过杨烽火三人时,还深深看了其一眼,什么都没说,便冲了过去。
杨烽火三人并不知道过去的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还有人落在更后面,但他们也没心思想了。
急行军是很累的,军队已经走了十二天了,每日都行军七八十里,对于骑兵来说,这点距离不算什么,但对于步兵来说,就有点遭罪了,即便是京军日常拉练,也没有如此高的强度。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大军行进并不需要携带过多的口粮,也不需要身后跟着庞大的后勤军队,否则队伍的速度将会更慢。
一年多的筹备,足够朝廷在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设置充足的粮仓,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为沿途粮仓的设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没有出陕西之前,大军后勤的压力并不大。
开封城外。
河南布政使施惟中、按察使张明,都司汤弼,开封知府齐泰、同知景清等官员迎候大军。
朱棣、徐辉祖、刘儁等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安营扎寨。”
朱棣抬起握着鞭子的手,下达了军令。
传令官将命令传达下去,军队开始寻找营址扎营。
朱棣、徐辉祖等人下马,面对行礼的河南官员,笑谈一二,引众人含笑不已。
“齐知府,景同知,近来可好?”
刘儁上前问候。
齐泰、景清笑着回应,刘儁是兵部侍郎,三人私交还是不错。
刘儁看其他人围着朱棣在言谈,便拉着齐泰、景清到一旁,低声说:“原本定于五年的大朝觐,因为寒灾而取消,改在了今年年底,正好又恰逢再次遴选十优州府与百强县,这将是两位最后一年留在开封府了。”
“哦?”
齐泰、景清对视了一眼,刘儁的话,是肯定句。
刘儁笑道:“放心吧,这并不只是吏部评选的结果,也是内阁多次请求,皇上点头的结果。在出发之前,皇上曾传召于我,至开封府时,找你二人详谈。”
“皇上亲自嘱托?”
齐泰与景清有些感动,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没多久,两个人就因为开封府官场塌陷而牵连其中,直接被踢到了开封,这一干,就是五年多。
五年来,开封府风气大改,百姓忙于耕作,商人络绎不绝,开封府彻底从一个依赖于朝廷户部支持的府,转变为一个向朝廷支持的府,加上移民有效,开封府年年赋税增加,俨然成为了北方赋税重地。
而这,离不开齐泰、景清的清廉为政,勤勉为民!
这一切,都被朝廷看在眼中,就连朱允炆也对这两人产生了极大的改观。
事实证明,齐泰并不是一个笨拙的无能的人,他只是缺乏历练,缺乏打磨。历史上的他直接从东宫属官提升为朝廷重臣,没有经验的书生,只能坐而论剑,不见光影,最后遭遇反噬。
可经过五年的地方生涯,齐泰用才能、政绩证明了自己。
刘儁很清楚,朱允炆需要这两个人返回京师,委以重任,只不过有些事还必须处理好。
“皇上口谕。”
刘儁轻声说。
齐泰与景清刚想下跪,却被刘儁连忙拦住,快速说:“皇上要你们选好接任之人,务求开封府延续清廉为政的大局,保护开封百姓不遭贪官污吏毒害!”
齐泰凝重地点了点头,景清也抓着胡须,呵呵笑着。
说不想回京,就真的有些自欺欺人了。
齐泰与刘儁商量一番,看着京军扎营在野,不由皱眉问:“大军在此停留不过一夜,何必辛苦扎营?”
刘儁严肃地说:“燕王治军,令行禁止。大军停宿,当扎营,这是军律。当下虽未出关,但也是尊令行事。”
“燕王作统帅,果是厉害。”
齐泰沉声。
记忆有些恍惚,在朱允炆登基之前,他曾动过削藩,除掉燕王的心思,他登基之后,自己屡屡进言,希望朱允炆发杀机,削藩燕王。
可这一晃五年,风云变幻,燕王臣服了,周王死了,齐王死了,宁王也臣服了,其他藩王一股脑入了京,要么成了商人,要么守着矿山当金山在家里过日子。
洪武藩王二三十,就这么眨眼间被朱允炆收拾得一干二净。
可令齐泰疑惑与费解的是,朱允炆削藩最畏燕王朱棣,可偏偏在这种关键时候,竟启用了朱棣,还将十万京军交付于他!
这种信任,这种托付,实在是有些不像是自己认识的东宫太子朱允炆,更像是换了一个人。或许,登基称帝,手握乾坤,气度、心思与手段都变了吧。
开封府囤积有大量粮草,足够大军取用。
夜深人静,朱棣坐在大帐中,听闻杨烽火的事之后,当即传唤杨烽火,问询后,与徐辉祖、刘儁、薛夏等人商议之后,提拔杨烽火担任五军营三千军士的督官,专职鼓舞军心、培养军士意志,激发军士士气。
受朱允炆新军之策革制影响,大明军队中虽然没有推行“双首-长制”的政-委+军事长官,但为了强化军士的忠君爱国思想,培养军士为国征战,马革裹尸的信仰,军队中设置了不少儒生为主体的督官。这些督官大多良莠不齐,但为首的三个督官,却是闻名于整个京军,是为京军三大营大督官。
三千营大督官——陈济!
五军营大督官——陈洽!
神机营大督官——陈浚!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三人是亲兄弟,为京军称为“三陈大督官”。
陈济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有着“两脚书橱”之美誉,原为布衣,后为杨士奇推举进入翰林院编修《太祖实录》。
出于培养京军政治思想的需要,朱允炆在翰林院中选拔人才进入军队,宣读忠君报国,杀敌立功的事迹,陈济信手拈来,自春秋战国,至大明建文,讲得军士热血沸腾,被朱允炆重视,提拔为大督官。
再后来,茹瑺推荐陈洽,徐辉祖举荐陈浚,先后进入京军,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了京军最高的督官,承担着朱允炆培养军队思想、意志、士气的重任。
此番出征,陈济因身体不适,没有随行,由王景彰、陈洽、陈浚担任三大营大督官。
按照正常编制,京军每千人需配置一位督官。可因为优秀的督官太少,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又不喜欢将就,不合格的腐朽的,没办法调动军士士气、培养军士意志的督官,都报给朱允炆,被调离京军,导致此番出征,十万京军,只有三位大督官与四十位督官。
如此少的督官,如此多的军士,平摊下来,一个督官要管两千多人,根本无法顾全,这也就导致有些军士没得到照顾,意志不够坚强,以致于还没出关,就出现了个别逃兵。
这是督官失职,是需要担负责任的,但此时朱棣也没办法处理过甚,因为不怕死的督官数量实在是不够,虽有武将在一旁节制,但论说话,论鼓舞士气,粗人还真不一定顶得上读书人,要知道读书人硬起来,还可真是浑身碎骨浑不怕了。
西北的军情文书已经不再直走京师,而是先走朱棣的军营,再走京师。
宋晟、杨荣再发急报,央求朝廷务必快速起兵出征,万万不可延误。
朱棣看着这份军情文书,对徐辉祖、何福、刘儁、薛夏等人说:“从宋晟的告急文书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北情况不容乐观。”
徐辉祖看着文书,皱眉说:“帖木儿遣离各国使臣?”
朱棣淡然一笑:“这不过是帖木儿想要保守军事秘密,掩盖进攻目标,想要出其不意东进罢了。”
徐辉祖凝重地点头。
帖木儿这是将战争的准备做到了极致啊,连使臣都给赶走了,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想大干一场,而且还渴望取得全胜。
何福有些担忧,问:“帖木儿会不会提前兴兵东进?”
朱棣忧愁地说:“现在我们已经出兵,都到了开封了,倒不担忧帖木儿会提前东进,而是担心他拖延东进。”
“拖延?拖延的话岂不是等到冬日,冬日走高山险路,他就不怕出意外?万一来一场寒灾,牛羊马军士都冻死在山里也不是不可能。”
徐辉祖连忙说。
朱棣当然知道这个道理,辽东每年都有冻死牲畜与人的报告,尤其是建文五年底的寒灾,听说辽东一些女真部落直接被冻死一半,惨不忍睹。
可问题是,冬天冷得要人命,夏天热起来,也一样要人命啊。
西域的气候,诡的很。
听说一到夏日,白天温度简直能把人给烤了,除了骆驼,牛、羊、马都不敢走白日的沙漠。
若帖木儿夏初出征,等打到哈密附近,夏天估计还没过去,他们想要穿过瀚海抵达敦煌、瓜州,那就太难了。若延迟至秋日出征,对帖木儿反而是一个好的机会,可对大明来说,压力就太大了。
看来,得让宋晟拿着小木棍,戳一戳帖木儿……
PS:
感谢v臭不要脸v读者兄弟的打赏,十分感动,十分感谢。也谢谢大家的支持,月初有票的请给惊雪,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