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三十一章 解决琉球的机会
第七百三十一章 解决琉球的机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潘伯庸虽是清廉人物,却也不是没头脑,要不然也不会被吏部推荐到徐州,到徐州就任近三年,潘伯庸虽然做了不少事,但总结下来,就干了一件事:
搞建筑。
先是徐州粮仓,等粮仓盖好之后,就是徐州码头,考虑到徐州的区位优势,潘伯庸一口气在南北两岸打造了各二十个码头,先后征调民力超出了十五万。
码头造好之后,就是货物仓库,客栈,酒楼,还有青楼等。当然,潘知府这样做并不是想要发展壮大青楼产业,他只是想学习下太祖爷,弄几个青楼也好收租金和税……
徐州财政现在差得是一塌糊涂,甚至已经赊欠户部二十万两,可夏元吉一点都不着急,甚至还曾发公文问潘伯庸钱够不够花,不够尽管张嘴。
夏元吉如此大气,只是因为徐州这个位置太好了,一旦会通河疏浚完工,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用不了五年,徐州将扭亏为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州的位置甚至比扬州还好一些,扬州主要占了个两淮盐政的好处,但其距离南京太近,向北起运货物到了扬州也只是出发没多久,完全不需要过多停留,但到了徐州,路程已是过半,人总是需要停停歇歇的,徐州就是最好的去处。
有足够的人气,发展起来商业还不容易?
朱允炆对潘伯庸办的事很是满意,他准确把握住了徐州发展的关键是河运,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眼下就等大运河畅通了。
夏元吉指着码头,那里停泊着数十船只:“臣听闻潘知府为了这些码头,还特意去过济宁请教宋礼,宋礼也是直言相授,将皇上的绩效管理之法点了个透彻,这才有了今日之辉煌。”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绩效之法,说到底就是大家都有好处。可历朝历代中人物,多数都想着独占好处,甚至于将别人的好处一口吃掉,这才酿成无数灾难与苦果。若前元懂这个道理,也不会无百年国祚。”
杨士奇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挺了挺胸膛,跟着这样的君主是一件极好的事,他睿智,有想法,不浮躁,不激进,又不失战争的勇气与决心,英武果决,这也就罢了,他还继承了朱元璋的优点,那就是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不过与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元璋在历史中找出问题后,倾向于用大锤子,“矫枉过正”,动作偏大。而朱允炆更善于用小榔头,“另辟蹊径”,动作偏小。
无论用什么工具,解决问题就是好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允炆与太祖比起来,并不差。
就在朱允炆走向渡口,准备过黄河去北岸,进入山东境内时,一匹马奔驰而来,抵达近前,翻身下马,将一封密信交给了刘长阁,嘀咕了几句后打马而去。
刘长阁接过信,连忙递给朱允炆:“琉球中山王武宁派遣使臣抵达福建,并在长乐登陆,通过梅花所禀告重要情报,梅花所千户将消息传给安全局,快马加鞭送来。”
朱允炆接过信件,展开一看,双眸不由变得冷厉起来,就在夏元吉、杨士奇不解时,朱允炆将信递了过去,一言不发。
夏元吉、杨士奇连忙看信,内容很是简单,总结起来就九个字:
陈祖义现,伐大木造舟。
夏元吉凝眸,声音变得冷厉起来:“这个陈祖义竟逃到了琉球附近,还想打造船,显然是有歹意,水师不能不防,沿海不能不防。”
杨士奇也有些担忧:“当下市舶司已开,下海者无数,想要辨识敌我怕有些困难。若陈祖义佯装为民船,突然袭击市舶司或沿海之地,必会损失不小。”
朱允炆背负双手,看着流淌的黄河水,只说了两个字:“过河!”
陈祖义之所以还活着,只是因为朱允炆没有下定决心要他的命,最初的时候,这个人还活着,大明水师船队就有充分的理由出入南洋,哪怕是损失一些人一些货也没关系,大局需要他当靶子。
可现在的情况与最初的情况不一样了,大明已经拥有了旧港,也拥有了交趾,军事力量的存在已成稳固的现实,不需要陈祖义作为出入南洋的理由。
况且杨士奇说得也有道理,市舶司开了,大海开了,此时再养着海贼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可问题是,此时是不是杀掉陈祖义的最佳时机?
朱允炆清楚,真要下达杀掉陈祖义的命令,大明水师穷尽大海也一定能找到他,把他的脑袋挂在旗杆上,但死人不好用,活人是不是可以利用一次?
夏元吉不知道,杨士奇也不知道,朱允炆一直都想将大琉球、小琉球打下来,收入大明的版图。
可问题是老朱对外采取的是怀柔政策,这一条政策深得人心。为了表达是真的怀柔,老朱连打了大明几次的安南都没有还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通过使臣外交来解决问题。
朱允炆打安南不是没有阻力,也有官员反对,比如内阁大臣陈迪等,只不过安南做得太过分,不打没办法收场了,这才动用了大军。
可大小琉球不是安南,人家老实巴交,甘当小弟,逢年过节总是会派遣使臣来喊一声大哥,过节好,这要是朱允炆突然拔刀子把大小琉球干掉,舆论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众官员必然会大骂朱允炆背信弃义,不讲原则,不要脸……
考虑到官员要气节,大明朝也应该有骨气,不能对兄弟下刀子,朱允炆想要拿下大小琉球,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力,而这个外力有三个:
第一个外力,以陈祖义为首的海贼;
第二个外力,日本。
第三个外力,琉球内乱。
无论是有人对大小琉球出手,还是琉球内部乱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于赶走敌人与戡平地方之后,要不要盖房子驻军,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谈判个几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迟早会内乱,虽然这些人未必会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当一次好人,主动帮助他们少死一些人……
问题就出在“迟早”两个字上,到底是多迟,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后世学习历史的时候,琉球历史都是一笔带过,仅有的文字还都是大家啥时候过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谱了,现在的足利义满估计狗刨都没学会,爬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他真想动手,也会先打朝-鲜。至于足利义满的他儿子,那就是个胆小的封闭主义者,估计到死都不会出岛一步,再轮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
现在最合适的外力,就是这个陈祖义了。只不过这个人虽然是一颗好的棋子,但不好操控,加上被郑和打得太惨,估计是没胆量直接进攻大小琉球,以免被堵在陆地上被包了饺子。
朱允炆沉思良久,终于在过了黄河上岸之后,对杨士奇等人说:“待郑和返回之后,朕会安排应对之策。”
杨士奇与夏元吉见朱允炆已有决断,并没有再说什么,虽然陈祖义是个危险人物,但对大明来说,他现在就是个小毛贼,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带来无法承受的损失。
过了黄河,向北十余里就是微山湖,过微山湖向北,便是藤县、邹县,再继续向北,便是兖州与任城。
朱允炆抵达任城时,已是十月初五,北风凛冽。
在这里,朱允炆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郑和的船队终于抵达太仓州。
看着这一条消息,朱允炆不由暗暗庆幸,这次归航的时间点选得有些冒险,北风之下,船队能顺利回来算是好样的了。
虽然朱允炆没有亲自去迎接郑和,但为了表达对郑和船队与军士的重视,下旨让朱文奎带文武官员亲至长江边,代天子嘉奖将士。
朱文奎还小,不会办事,但陈迪是老江湖,这点场面还是驾驭得住的,有他和詹事府的官员帮忙,想来是没问题。
郑和的回归,让朱允炆放下了一桩心事,朝廷中官员催促朱允炆返回的奏折越来越多,无外乎是:外国使臣来了许多,你当皇帝的不回来主持是不是太不给他们面子了?咱们泱泱大国,要懂得礼仪,主人是要露脸的。
但朱允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暂不回南京,反正使臣一时半会也回不去,下次出航最快也是明年九月份,这群人需要住在大明近一年,不着急马上就见面。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须去一趟北平,在那里提出迁都的设想,商讨迁都的可行性。已经走了一多半路了,现在让自己回头,不合适。
京师有啥事,先让儿子顶着……
朱允炆传了旨意,大致意思是北巡尚未结束,回京需要时间,你们都候着吧。
距离十月二十日于济宁会合的时间还早,朱允炆决定暂缓去济宁,转而去了曲阜,新一代的衍圣公孔公鑑曾上书朝廷,想要发动孔氏家族的力量,参与到社学、县学之中,朱允炆一直压着没批,就是想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年轻人。
在朱允炆看来,衍圣公府的名声可不好,用不用需要慎重……
PS:真诚感谢v臭不要脸v读者打赏上盟主,谢谢兄弟的支持。等我忙完婚事,一定好好更新。有票的兄弟可以支持下,惊雪谢过。
潘伯庸虽是清廉人物,却也不是没头脑,要不然也不会被吏部推荐到徐州,到徐州就任近三年,潘伯庸虽然做了不少事,但总结下来,就干了一件事:
搞建筑。
先是徐州粮仓,等粮仓盖好之后,就是徐州码头,考虑到徐州的区位优势,潘伯庸一口气在南北两岸打造了各二十个码头,先后征调民力超出了十五万。
码头造好之后,就是货物仓库,客栈,酒楼,还有青楼等。当然,潘知府这样做并不是想要发展壮大青楼产业,他只是想学习下太祖爷,弄几个青楼也好收租金和税……
徐州财政现在差得是一塌糊涂,甚至已经赊欠户部二十万两,可夏元吉一点都不着急,甚至还曾发公文问潘伯庸钱够不够花,不够尽管张嘴。
夏元吉如此大气,只是因为徐州这个位置太好了,一旦会通河疏浚完工,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用不了五年,徐州将扭亏为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州的位置甚至比扬州还好一些,扬州主要占了个两淮盐政的好处,但其距离南京太近,向北起运货物到了扬州也只是出发没多久,完全不需要过多停留,但到了徐州,路程已是过半,人总是需要停停歇歇的,徐州就是最好的去处。
有足够的人气,发展起来商业还不容易?
朱允炆对潘伯庸办的事很是满意,他准确把握住了徐州发展的关键是河运,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眼下就等大运河畅通了。
夏元吉指着码头,那里停泊着数十船只:“臣听闻潘知府为了这些码头,还特意去过济宁请教宋礼,宋礼也是直言相授,将皇上的绩效管理之法点了个透彻,这才有了今日之辉煌。”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绩效之法,说到底就是大家都有好处。可历朝历代中人物,多数都想着独占好处,甚至于将别人的好处一口吃掉,这才酿成无数灾难与苦果。若前元懂这个道理,也不会无百年国祚。”
杨士奇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挺了挺胸膛,跟着这样的君主是一件极好的事,他睿智,有想法,不浮躁,不激进,又不失战争的勇气与决心,英武果决,这也就罢了,他还继承了朱元璋的优点,那就是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不过与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元璋在历史中找出问题后,倾向于用大锤子,“矫枉过正”,动作偏大。而朱允炆更善于用小榔头,“另辟蹊径”,动作偏小。
无论用什么工具,解决问题就是好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允炆与太祖比起来,并不差。
就在朱允炆走向渡口,准备过黄河去北岸,进入山东境内时,一匹马奔驰而来,抵达近前,翻身下马,将一封密信交给了刘长阁,嘀咕了几句后打马而去。
刘长阁接过信,连忙递给朱允炆:“琉球中山王武宁派遣使臣抵达福建,并在长乐登陆,通过梅花所禀告重要情报,梅花所千户将消息传给安全局,快马加鞭送来。”
朱允炆接过信件,展开一看,双眸不由变得冷厉起来,就在夏元吉、杨士奇不解时,朱允炆将信递了过去,一言不发。
夏元吉、杨士奇连忙看信,内容很是简单,总结起来就九个字:
陈祖义现,伐大木造舟。
夏元吉凝眸,声音变得冷厉起来:“这个陈祖义竟逃到了琉球附近,还想打造船,显然是有歹意,水师不能不防,沿海不能不防。”
杨士奇也有些担忧:“当下市舶司已开,下海者无数,想要辨识敌我怕有些困难。若陈祖义佯装为民船,突然袭击市舶司或沿海之地,必会损失不小。”
朱允炆背负双手,看着流淌的黄河水,只说了两个字:“过河!”
陈祖义之所以还活着,只是因为朱允炆没有下定决心要他的命,最初的时候,这个人还活着,大明水师船队就有充分的理由出入南洋,哪怕是损失一些人一些货也没关系,大局需要他当靶子。
可现在的情况与最初的情况不一样了,大明已经拥有了旧港,也拥有了交趾,军事力量的存在已成稳固的现实,不需要陈祖义作为出入南洋的理由。
况且杨士奇说得也有道理,市舶司开了,大海开了,此时再养着海贼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可问题是,此时是不是杀掉陈祖义的最佳时机?
朱允炆清楚,真要下达杀掉陈祖义的命令,大明水师穷尽大海也一定能找到他,把他的脑袋挂在旗杆上,但死人不好用,活人是不是可以利用一次?
夏元吉不知道,杨士奇也不知道,朱允炆一直都想将大琉球、小琉球打下来,收入大明的版图。
可问题是老朱对外采取的是怀柔政策,这一条政策深得人心。为了表达是真的怀柔,老朱连打了大明几次的安南都没有还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通过使臣外交来解决问题。
朱允炆打安南不是没有阻力,也有官员反对,比如内阁大臣陈迪等,只不过安南做得太过分,不打没办法收场了,这才动用了大军。
可大小琉球不是安南,人家老实巴交,甘当小弟,逢年过节总是会派遣使臣来喊一声大哥,过节好,这要是朱允炆突然拔刀子把大小琉球干掉,舆论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众官员必然会大骂朱允炆背信弃义,不讲原则,不要脸……
考虑到官员要气节,大明朝也应该有骨气,不能对兄弟下刀子,朱允炆想要拿下大小琉球,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力,而这个外力有三个:
第一个外力,以陈祖义为首的海贼;
第二个外力,日本。
第三个外力,琉球内乱。
无论是有人对大小琉球出手,还是琉球内部乱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于赶走敌人与戡平地方之后,要不要盖房子驻军,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谈判个几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迟早会内乱,虽然这些人未必会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当一次好人,主动帮助他们少死一些人……
问题就出在“迟早”两个字上,到底是多迟,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后世学习历史的时候,琉球历史都是一笔带过,仅有的文字还都是大家啥时候过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谱了,现在的足利义满估计狗刨都没学会,爬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他真想动手,也会先打朝-鲜。至于足利义满的他儿子,那就是个胆小的封闭主义者,估计到死都不会出岛一步,再轮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
现在最合适的外力,就是这个陈祖义了。只不过这个人虽然是一颗好的棋子,但不好操控,加上被郑和打得太惨,估计是没胆量直接进攻大小琉球,以免被堵在陆地上被包了饺子。
朱允炆沉思良久,终于在过了黄河上岸之后,对杨士奇等人说:“待郑和返回之后,朕会安排应对之策。”
杨士奇与夏元吉见朱允炆已有决断,并没有再说什么,虽然陈祖义是个危险人物,但对大明来说,他现在就是个小毛贼,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带来无法承受的损失。
过了黄河,向北十余里就是微山湖,过微山湖向北,便是藤县、邹县,再继续向北,便是兖州与任城。
朱允炆抵达任城时,已是十月初五,北风凛冽。
在这里,朱允炆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郑和的船队终于抵达太仓州。
看着这一条消息,朱允炆不由暗暗庆幸,这次归航的时间点选得有些冒险,北风之下,船队能顺利回来算是好样的了。
虽然朱允炆没有亲自去迎接郑和,但为了表达对郑和船队与军士的重视,下旨让朱文奎带文武官员亲至长江边,代天子嘉奖将士。
朱文奎还小,不会办事,但陈迪是老江湖,这点场面还是驾驭得住的,有他和詹事府的官员帮忙,想来是没问题。
郑和的回归,让朱允炆放下了一桩心事,朝廷中官员催促朱允炆返回的奏折越来越多,无外乎是:外国使臣来了许多,你当皇帝的不回来主持是不是太不给他们面子了?咱们泱泱大国,要懂得礼仪,主人是要露脸的。
但朱允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暂不回南京,反正使臣一时半会也回不去,下次出航最快也是明年九月份,这群人需要住在大明近一年,不着急马上就见面。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须去一趟北平,在那里提出迁都的设想,商讨迁都的可行性。已经走了一多半路了,现在让自己回头,不合适。
京师有啥事,先让儿子顶着……
朱允炆传了旨意,大致意思是北巡尚未结束,回京需要时间,你们都候着吧。
距离十月二十日于济宁会合的时间还早,朱允炆决定暂缓去济宁,转而去了曲阜,新一代的衍圣公孔公鑑曾上书朝廷,想要发动孔氏家族的力量,参与到社学、县学之中,朱允炆一直压着没批,就是想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年轻人。
在朱允炆看来,衍圣公府的名声可不好,用不用需要慎重……
PS:真诚感谢v臭不要脸v读者打赏上盟主,谢谢兄弟的支持。等我忙完婚事,一定好好更新。有票的兄弟可以支持下,惊雪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