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二十一章 私访清江造船厂
第七百二十一章 私访清江造船厂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两淮盐政,盐场的事结束之后,朱允炆没有继续停留,临走时,无数灶户盐丁夹道送行,依依不舍,直送到三十余里外的高邮,看着船队离开方才散去。
船舱内,马恩慧有些心疼地看着半睡之中的朱允炆。
女医梅惠小心地将扎在脚底的刺挑出来,消了毒,用纱布缠上打结,方起身:“皇后,皇上没什么大碍,只是赤着脚进了刺,过两日便好。”
马恩慧示意让梅惠下去,低头对朱允炆说:“都以为皇上巡游地方是吃香喝辣,享受去的,可谁想如此苦累?盐丁的活计如此繁重,若累坏龙体,太后定会心疼。”
朱允炆微微睁开眼,又闭了起来:“不经历过,不知道盐丁多苦。这还是秋日,干起活来一身汗,衣服都是累赘,听闻夏日时,男人就腰围一条布,几近赤裸,烈日灼烧不说,那盐入了皮肤多蜇得慌。如此多苦命的人,朝廷官员都没提过,当真是荒唐。”
马恩慧苦涩地说:“所以就罚官员煎盐?结果累倒了二十八位官员,以致于礼制不全,礼部尚书黄观因此几乎跳了运河。”
朱允炆嘴角泛出笑意。
黄观要跳河这倒是真的,毕竟礼部礼部,讲究的就是一个礼制,违背礼制的事那是大事,倒下二十八位官员,其中有二十位都是礼部的人,人数不够,礼制不成。
为了不让黄观制造出来一个传统节日,解缙直接在高邮抓了二十个官吏,就地转岗,地方官直接成了礼部京官,即没饿其体肤,也没苦其筋骨。毕竟这些人也就是举个牌子,充充数,轮不到他们发言说话,不需要太多专业素养……
贤妃走了进来,端着一碗滋补羹汤:“皇上,喝了羹汤就好好休息下吧,到淮安还需要一些时间。”
朱允炆坐了起来,伸手端过羹汤,问了句:“吩咐下去,羹汤多熬一些,给那些官员也补补吧。”
马恩慧莞尔:“皇上还是体谅他们的,毕竟之前在盐场辛苦。”
朱允炆吹了吹羹汤,轻声说:“不,朕是担心他们接下来吃不消……”
“啊。”
马恩慧与贤妃一脸惊讶,感情到了淮安还需要吃苦?
朱允炆对马恩慧、贤妃说:“船队抵达淮安之后,车架暂且安置在淮安,贤妃先回家省亲,朕晚几日到五河。”
“皇上又要去哪里?”
马恩慧问。
朱允炆没有说话,只安静地品尝着羹汤。
贤妃眼珠微转,对马恩慧说:“皇上自有皇上的安排,我先去五河也好。”
高邮至淮安不到两百里,走水路逆水慢行也就一夜多点。
朱允炆并没有传召淮安官员,当地官员该干嘛还是干嘛,船队与车架进入淮安之后,就安顿在了安全局早已买下的宅院中,大部分官员、扈从、仪仗就此休息,没事干,但主要人员与官员却有许多事要办。
比如朱棣、徐辉祖,被朱允炆安排视察大河卫,查看卫所内是否存在问题,解缙、郁新则被安排到了淮安知府衙门,处理与审核积压案件,同时广告百姓有仇的报仇,不,是有冤的申冤……
朱允炆则带着夏元吉、杨士奇、茹瑺等人去了清江,为的就是视察这里的清江造船厂。
建文二年,朱允炆定下大战略,设清江造船厂,船厂以打造漕运与海运粮船为主。时间一晃已是两年,清江造船厂建设的怎么样,能不能支撑起日后漕运所需船只,这都是朱允炆所关心的大事。
按照宋礼与工部估算,会通河疏浚工程预期会在建文五年春夏完工,相对于最初四年工期的规划将提前半年甚至是八个月,这与绩效施工有关,与朝廷的管理制度有关,也与山西大移民有关。
无论如何,大运河畅通无阻之后,北平周围的粮食供应压力将荡然无存,迁都的计划也可以从设想中拿出来讨论了。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
朝廷得有漕运的船。
得益于陈友谅同学的贡献,朱元璋有不少河船,但毕竟几十年风吹雨打,那一批船已经坏得差不多了。而在洪武中后期,朱元璋考虑到向北运粮的需要,加上大运河不通,只能选择打造海船,龙江船厂等各地船厂多以海船为主,河船为辅。
而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更是将重心转移到了海船方面,尤其是大福船,宝船与大宝船上,现在的龙江船厂九成的产能全都给了海船制造,河船啥的,实在是没精力照顾。
而在民间,受朱允炆解禁大海,重开市舶司等政策影响,民间船厂为了满足商人出海的需要,又多以海船为主,导致河船数量越来越少。
现在看长江上,许多河船都是两年前制造的,新的河船数量少得可怜,以致于苏州太湖出现涝灾时,朝廷动用最多的就是海船,其次才是河船、板船、竹筏……
洪江聚集了大量商人,为了货物转运,商人征集了大量河船,但大部分河船偏小,连拿得出手的大河船都不到五十,与下南洋的水师与商船一比,简直是寒酸到家了。
但京杭大运河要向北运粮食,靠着海船是行不通的。
海船与河船虽然都是木头打的,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河船跑沿海,用海船跑大河。但河船跑不了大海,海船也是无法在小河道里畅游。
海船船底通常设计为“V”型,以确保吃水深度,抵抗风浪,容纳货物有限。河船船底多是平底,容纳货物较多。海船通常体型偏大,但河船不能太大,河道就这么宽,河船太大的话,一旦搁浅,挡道,那后面的兄弟们还怎么过去……
为实现迁都,必须保障漕运。
为保障漕运,必须有大批的河船。
清江造船厂,就承担着提供漕运河船的使命。
清江造船厂的规模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它不是一座类似龙江船厂的大船厂,而是一座超大型船厂,仅仅是长度就达到了二十三里,下辖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船厂。
事实上,建造一座超大型造船厂根本就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办成的事,至少需要五年。但朱允炆只用了两年,清江大船厂就已初具规模,且已转入造船阶段,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感谢爷爷朱元璋。
早在洪武七年,朱元璋就下旨在山阳建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座船厂,耗时长达六年,而这四座船厂正是清江造船厂的前身,朱允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年的修整,扩建,才有了今日的清江造船厂。
船厂守备森严,外有高墙,想要进入,需有牙牌。
不过安全局想带人进去还是简单,朱允炆、夏元吉、茹瑺等一路谈笑,逐渐进入船厂深处。
左手边是围栏,再里面就是一座大型船厂,设有船坞多达五个,两百余匠人忙碌着,敲打声响成一片。走近了看,三座船坞中的船只已接近成型,剩余两座船坞的船只正在打造船舱,不远处还躺着一根根大木头,看样子应该是桅杆。
副提举孙锐正在检查造船之事,见朱允炆等人走来,不由迎上前,挡住去路:“在下副提举孙锐,不知几位是?”
“安全局例行盘查。”
朱允炆回道。
在这里可不能用商人的身份,商人还没资格进入造船厂内部。
孙锐看了看安全局的牙牌,仔细检查确系没有问题后,方侧身道:“请。”
朱允炆边走边问:“这里有多少船工?”
孙锐谨慎地回:“仅这个船厂而言,有船匠二百八十六人,整个清江造船厂有船匠一千七百余人。”
朱允炆微微点头。
虽然眼下船匠数量还有些不足,但毕竟时间尚短,加上海船抢走了许多匠人,一些学徒还没出师,等上一年半载,这个问题便会缓解。
“有人说在清江设造船厂,于湖广、江西等地砍伐木料,浪费国孥与民力,你认为如何?”
朱允炆询问。
孙锐摇头,有些鄙视:“那不过是短视之言。”
“哦,详细说说?”
朱允炆感了兴趣,要知道朝廷中不少官员反对清江造船厂,原因就是木料采伐地距离清江太远,哪怕是砍掉木头丢到长江里漂,抵达扬州再转运清江,也需要不少时间,何况全程都需要民力押送,耽误农时,影响生计。
对于这个问题,工部解决的方式很粗暴,就两个字:
加钱。
洪武年也从江西、湖广、川蜀砍了不少木头,还因此惹出过民乱,归根到底就是白干活,瞎折腾,没好处。
工部考虑到砍木头是个长期的活,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比如需要松木你不能砍柳树去,需要杉木你不能砍杨树,多长多粗有没有病害也需要检查,寻常百姓之所以瞎折腾,就是因为他们遇到树砍了就行了,可运到地方一看,长度不够,这房子需要一丈二的梁柱,你给砍成一丈,还咋用?
加钱,组成伐木队,就是工部应对的方案。
可即便如此,也有不少官员认为船厂应该建在长江中下游,而不是选择到淮河去。但再多争议,也没有影响清江造船厂的兴建,毕竟说话是他们的权利,拍板是朱允炆的权利……
两淮盐政,盐场的事结束之后,朱允炆没有继续停留,临走时,无数灶户盐丁夹道送行,依依不舍,直送到三十余里外的高邮,看着船队离开方才散去。
船舱内,马恩慧有些心疼地看着半睡之中的朱允炆。
女医梅惠小心地将扎在脚底的刺挑出来,消了毒,用纱布缠上打结,方起身:“皇后,皇上没什么大碍,只是赤着脚进了刺,过两日便好。”
马恩慧示意让梅惠下去,低头对朱允炆说:“都以为皇上巡游地方是吃香喝辣,享受去的,可谁想如此苦累?盐丁的活计如此繁重,若累坏龙体,太后定会心疼。”
朱允炆微微睁开眼,又闭了起来:“不经历过,不知道盐丁多苦。这还是秋日,干起活来一身汗,衣服都是累赘,听闻夏日时,男人就腰围一条布,几近赤裸,烈日灼烧不说,那盐入了皮肤多蜇得慌。如此多苦命的人,朝廷官员都没提过,当真是荒唐。”
马恩慧苦涩地说:“所以就罚官员煎盐?结果累倒了二十八位官员,以致于礼制不全,礼部尚书黄观因此几乎跳了运河。”
朱允炆嘴角泛出笑意。
黄观要跳河这倒是真的,毕竟礼部礼部,讲究的就是一个礼制,违背礼制的事那是大事,倒下二十八位官员,其中有二十位都是礼部的人,人数不够,礼制不成。
为了不让黄观制造出来一个传统节日,解缙直接在高邮抓了二十个官吏,就地转岗,地方官直接成了礼部京官,即没饿其体肤,也没苦其筋骨。毕竟这些人也就是举个牌子,充充数,轮不到他们发言说话,不需要太多专业素养……
贤妃走了进来,端着一碗滋补羹汤:“皇上,喝了羹汤就好好休息下吧,到淮安还需要一些时间。”
朱允炆坐了起来,伸手端过羹汤,问了句:“吩咐下去,羹汤多熬一些,给那些官员也补补吧。”
马恩慧莞尔:“皇上还是体谅他们的,毕竟之前在盐场辛苦。”
朱允炆吹了吹羹汤,轻声说:“不,朕是担心他们接下来吃不消……”
“啊。”
马恩慧与贤妃一脸惊讶,感情到了淮安还需要吃苦?
朱允炆对马恩慧、贤妃说:“船队抵达淮安之后,车架暂且安置在淮安,贤妃先回家省亲,朕晚几日到五河。”
“皇上又要去哪里?”
马恩慧问。
朱允炆没有说话,只安静地品尝着羹汤。
贤妃眼珠微转,对马恩慧说:“皇上自有皇上的安排,我先去五河也好。”
高邮至淮安不到两百里,走水路逆水慢行也就一夜多点。
朱允炆并没有传召淮安官员,当地官员该干嘛还是干嘛,船队与车架进入淮安之后,就安顿在了安全局早已买下的宅院中,大部分官员、扈从、仪仗就此休息,没事干,但主要人员与官员却有许多事要办。
比如朱棣、徐辉祖,被朱允炆安排视察大河卫,查看卫所内是否存在问题,解缙、郁新则被安排到了淮安知府衙门,处理与审核积压案件,同时广告百姓有仇的报仇,不,是有冤的申冤……
朱允炆则带着夏元吉、杨士奇、茹瑺等人去了清江,为的就是视察这里的清江造船厂。
建文二年,朱允炆定下大战略,设清江造船厂,船厂以打造漕运与海运粮船为主。时间一晃已是两年,清江造船厂建设的怎么样,能不能支撑起日后漕运所需船只,这都是朱允炆所关心的大事。
按照宋礼与工部估算,会通河疏浚工程预期会在建文五年春夏完工,相对于最初四年工期的规划将提前半年甚至是八个月,这与绩效施工有关,与朝廷的管理制度有关,也与山西大移民有关。
无论如何,大运河畅通无阻之后,北平周围的粮食供应压力将荡然无存,迁都的计划也可以从设想中拿出来讨论了。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
朝廷得有漕运的船。
得益于陈友谅同学的贡献,朱元璋有不少河船,但毕竟几十年风吹雨打,那一批船已经坏得差不多了。而在洪武中后期,朱元璋考虑到向北运粮的需要,加上大运河不通,只能选择打造海船,龙江船厂等各地船厂多以海船为主,河船为辅。
而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更是将重心转移到了海船方面,尤其是大福船,宝船与大宝船上,现在的龙江船厂九成的产能全都给了海船制造,河船啥的,实在是没精力照顾。
而在民间,受朱允炆解禁大海,重开市舶司等政策影响,民间船厂为了满足商人出海的需要,又多以海船为主,导致河船数量越来越少。
现在看长江上,许多河船都是两年前制造的,新的河船数量少得可怜,以致于苏州太湖出现涝灾时,朝廷动用最多的就是海船,其次才是河船、板船、竹筏……
洪江聚集了大量商人,为了货物转运,商人征集了大量河船,但大部分河船偏小,连拿得出手的大河船都不到五十,与下南洋的水师与商船一比,简直是寒酸到家了。
但京杭大运河要向北运粮食,靠着海船是行不通的。
海船与河船虽然都是木头打的,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河船跑沿海,用海船跑大河。但河船跑不了大海,海船也是无法在小河道里畅游。
海船船底通常设计为“V”型,以确保吃水深度,抵抗风浪,容纳货物有限。河船船底多是平底,容纳货物较多。海船通常体型偏大,但河船不能太大,河道就这么宽,河船太大的话,一旦搁浅,挡道,那后面的兄弟们还怎么过去……
为实现迁都,必须保障漕运。
为保障漕运,必须有大批的河船。
清江造船厂,就承担着提供漕运河船的使命。
清江造船厂的规模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它不是一座类似龙江船厂的大船厂,而是一座超大型船厂,仅仅是长度就达到了二十三里,下辖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船厂。
事实上,建造一座超大型造船厂根本就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办成的事,至少需要五年。但朱允炆只用了两年,清江大船厂就已初具规模,且已转入造船阶段,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感谢爷爷朱元璋。
早在洪武七年,朱元璋就下旨在山阳建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座船厂,耗时长达六年,而这四座船厂正是清江造船厂的前身,朱允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年的修整,扩建,才有了今日的清江造船厂。
船厂守备森严,外有高墙,想要进入,需有牙牌。
不过安全局想带人进去还是简单,朱允炆、夏元吉、茹瑺等一路谈笑,逐渐进入船厂深处。
左手边是围栏,再里面就是一座大型船厂,设有船坞多达五个,两百余匠人忙碌着,敲打声响成一片。走近了看,三座船坞中的船只已接近成型,剩余两座船坞的船只正在打造船舱,不远处还躺着一根根大木头,看样子应该是桅杆。
副提举孙锐正在检查造船之事,见朱允炆等人走来,不由迎上前,挡住去路:“在下副提举孙锐,不知几位是?”
“安全局例行盘查。”
朱允炆回道。
在这里可不能用商人的身份,商人还没资格进入造船厂内部。
孙锐看了看安全局的牙牌,仔细检查确系没有问题后,方侧身道:“请。”
朱允炆边走边问:“这里有多少船工?”
孙锐谨慎地回:“仅这个船厂而言,有船匠二百八十六人,整个清江造船厂有船匠一千七百余人。”
朱允炆微微点头。
虽然眼下船匠数量还有些不足,但毕竟时间尚短,加上海船抢走了许多匠人,一些学徒还没出师,等上一年半载,这个问题便会缓解。
“有人说在清江设造船厂,于湖广、江西等地砍伐木料,浪费国孥与民力,你认为如何?”
朱允炆询问。
孙锐摇头,有些鄙视:“那不过是短视之言。”
“哦,详细说说?”
朱允炆感了兴趣,要知道朝廷中不少官员反对清江造船厂,原因就是木料采伐地距离清江太远,哪怕是砍掉木头丢到长江里漂,抵达扬州再转运清江,也需要不少时间,何况全程都需要民力押送,耽误农时,影响生计。
对于这个问题,工部解决的方式很粗暴,就两个字:
加钱。
洪武年也从江西、湖广、川蜀砍了不少木头,还因此惹出过民乱,归根到底就是白干活,瞎折腾,没好处。
工部考虑到砍木头是个长期的活,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比如需要松木你不能砍柳树去,需要杉木你不能砍杨树,多长多粗有没有病害也需要检查,寻常百姓之所以瞎折腾,就是因为他们遇到树砍了就行了,可运到地方一看,长度不够,这房子需要一丈二的梁柱,你给砍成一丈,还咋用?
加钱,组成伐木队,就是工部应对的方案。
可即便如此,也有不少官员认为船厂应该建在长江中下游,而不是选择到淮河去。但再多争议,也没有影响清江造船厂的兴建,毕竟说话是他们的权利,拍板是朱允炆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