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厦将倾(上)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1908远东狂人最新章节!
雪后初晴,但那晴朗的天空只是转瞬即逝,那天上很快又堆积起了厚厚的阴霾,一场更大的暴风雪眼看着就要过来了。
这里是北京城,大清国的国都,如果从明代算起的话,这座城市已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雪侵袭,城市岿然不动,但王朝已换了两茬,明代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眼下这个满清王朝也正在风雪中瑟瑟发抖,它赖以生存的统治基础早已被内忧外患掏空,倒塌之势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街上的雪铺得并不厚,但却冷得厉害,街上几乎看不见什么行人,只有那街边的馄饨摊上坐着几个没生意可做的力巴,几个人凑到一起,笼着袖子,倚着那暖和的泥炉,与同样没有生意可做的老板天南海北的闲扯一通,打发着这难熬的严冬。
一顶裹满白绸的官轿从街角拐了过去,抬轿的轿夫也都是一身的素白,脚步沉稳,无视于缩在街边的这群草民,大摇大摆的拐上了御街,“吭哧吭哧”的向紫禁城方向走去。
“那是大官的轿子吧?”一个新来京城讨生活的力巴吸了吸垂到嘴上的鼻涕,向馄饨摊老板打听。
“大官?笑话!你没瞧见那轿子边的护兵帽子上都插着鹅毛么?那以前是插孔雀花翎的,皇上驾崩,这才拔了花翎。”馄饨摊老板小声哼了哼。“那轿子里坐得可是咱大清国的王爷!”
“哪个王爷?听说京城里王爷比永定河里的王八都多呢。”
“那可不清楚。奇怪了,这王爷出巡,咋就不带仪仗呢?……嘿,小子,‘永定河里的王八’那是说官老爷的,可不能说王爷,再说了,这京城里的王爷倒是不多,就是贝勒、贝子、辅国将军的铁杆庄稼多,拎块砖头都能砸到几个呢。”
……
草民们猜得不错,那顶轿子里坐着的正是一位大清国的亲王,小恭王溥伟,承袭的是同治、光绪年间那位著名的“鬼子六”老恭王奕䜣的爵位,按照辈分来说,他是大行皇帝光绪的侄子,新皇帝宣统的堂兄,在如今的朝堂上地位显赫,而且野心或者说雄心勃勃。
“快!快!都没吃饭是怎么着?走得比小脚女人都慢!”小恭王坐在轿子里,跺着脚催促轿夫们加快速度,拿着电报抄稿的那只手抖个不停,脸上也是阴晴不定。
那份电报抄稿是一封通电,所谓“通电”,是洋人发明的词,是用电报将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的最便利手段,通常用明码拍发,但不注明收报地点,于是收到电报的每一个电报分局都可以将电报内容公之于众,全世界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这种新鲜玩意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因为不注明收报局,所以,有线电报网上有几个分局收到电报,就要缴纳几份电报的钱,发一次通电,少则几百大洋,多则上万大洋,不是有钱人是玩不起的,即使是洋人也很少使用这种通讯手段,因为洋人的报纸很发达,登个广告也比发通电方便得多。
溥伟手里这份通电不是洋人拍发的,而是由中国人拍发的,拍发地点是九江城,拍发人名叫“赵北”,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乱党,通电的内容不太复杂,但里头的信息却叫人心里直发毛,因为那是一份起义通电,就在昨天晚上,九江城已经不在大清国的统治之下了,而且,通电里更叫人目瞪口呆的是,那帮乱党竟然推举朝廷一品大员袁世凯做他们的首脑,取代大清统治中国,做“共和中华大统领”。
什么叫做“多事之秋”?这就是!前些时候安庆新军哗变,攻占省垣,朝廷手忙脚乱的调兵调舰,尚未将这股革命的小火苗扑灭,不想九江乱党又扯旗造反,而且从种种迹象来判断,那攻占九江城的叛军就是在太湖举行秋操的新军部队!乍闻此变,不要说朝廷,便是洋人也是大吃一惊。
过去是人心思安,现在是人心思乱啊。如今的大清国,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只要不是个白痴,就知道这大清国要完,可谁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完蛋了。
按说今日不该溥伟轮值,他用不着在这么冷的天出门的,但就在刚才,一个内务府的司员和太监匆匆奔来传太后口谕,宣恭亲王入觐,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九江陷落于革命党之手,叛军的通电已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朝廷慌了神,只好叫起,召集亲贵重臣议政。溥伟不敢怠慢,急忙乘了轿子,连仪仗都没顾得上带,便匆匆赶往外务部,抄了份通电稿,又马不停蹄的赶去紫禁城觐见。
轿子在大清门外停住,一顶二人肩舆已在门前等候,领头的一个四品太监看见轿子过来,急忙领着小太监抬着肩舆靠上前去。
“奴才给恭王请安!”太监们跪下叩首。
“免了!这就进宫去吧。”小恭王也没废话,直接上了肩舆,由那群太监抬着,从大清门进去,穿过几道重重宫门,径直向大内行去。
与皇宫之外一样,皇宫大内之中也是一片素白,满地积雪,宫殿上挂满白绫,两宫大行,尚未奉梓大安,两具棺椁停灵宫中,那些宫殿愈发显得阴森可怖起来,太监宫女一身重孝,行走时头垂得更低了,这皇宫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肩舆在养心殿前停下,那领路的太监尖着嗓子在外喊道:“恭亲王奉旨觐见!”
小恭王跪在殿前的台阶上,清了清嗓子,跟着喊道:“奴才溥伟,恭请圣安!”
“都是自家人,甭罗嗦了,进来吧。”养心殿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溥伟站起身,一名守在门边的太监掀开布帘,喊道:“太后懿旨,宣恭亲王入见!”
养心殿东暖阁里已跪满人,均是身穿朝服头戴顶戴的朝廷重臣,顶戴上的花翎也都拔去,裹上白布,人人也是一身重孝。靠窗的炕头上端坐一人,是个中年旗人贵妇,棉布旗袍,头上的“两把头”也去了络子,怀里坐着一个三岁小孩,那小孩也是身穿重孝,一双眼睛好奇的打量着屋里这些跪着的老头、大叔。
那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大清国的皇帝,宣统陛下,至于那抱着他的旗人贵妇,则是大行皇帝光绪陛下的皇后、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如今的大清国太后隆裕。
溥伟走到炕前,打下马蹄袖,在摄政王载沣身后跪下,叩首说道:“奴才……”
“免了!”隆裕太后叹了口气。“国事不振,这些虚礼也没什么用处。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议一议吧。刚才英国公使拍来电报,说九江英国领事已证实了消息,太湖秋操新军已反,端方、荫昌也被叛军砍了脑袋,现下叛军已占了九江城,嚷嚷着要打江宁、广东,江西巡抚拍来急报,说省垣空虚,只有几千疲兵,叛军随时都会南下抄掠,南昌是守不住了,南昌一失,叛军就能去打广东。前些日子安庆的乱子还没了,现在江西又要大乱,朝廷可该怎么办才好?铁良,你是陆军部大臣,管着天下的兵马,你先说!哪里的巡防营可以调出去,哪个省的新军靠得住?”
“奴才……奴才无能,有负圣恩!”铁良支吾了半天,只好伏地叩首。这也不能全怪他,叫起之前他还忙着调遣军队,往安徽进剿熊成基,但那毅军马队前脚刚开拔,后脚就传来了九江易帜的通电,再加上各地的民变、会党,现在这大清国是四处冒火,别说是他一个区区铁良,便是当年“同光中兴”的那些满汉重臣一起出马,此时也未必能保持镇定,没人比铁良更清楚现在的军队是个什么样了,如果那些巡防队真靠得住,那朝廷又怎会耗费国帑编练新军?哪支新军可靠?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据密报,各省新军中都有同盟会的人在活动,只是因为纪律涣散,朝廷盯得又紧,这才没敢蠢动,现在安徽、湖北、江苏新军都反了,其它各省新军中的乱党难道就不会趁火打劫?再说了,新军一反,巡防营里的哥老会难道就没点别的心思?
如今的这个局面,恐怕不是朝廷独自应对得起的。
雪后初晴,但那晴朗的天空只是转瞬即逝,那天上很快又堆积起了厚厚的阴霾,一场更大的暴风雪眼看着就要过来了。
这里是北京城,大清国的国都,如果从明代算起的话,这座城市已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雪侵袭,城市岿然不动,但王朝已换了两茬,明代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眼下这个满清王朝也正在风雪中瑟瑟发抖,它赖以生存的统治基础早已被内忧外患掏空,倒塌之势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街上的雪铺得并不厚,但却冷得厉害,街上几乎看不见什么行人,只有那街边的馄饨摊上坐着几个没生意可做的力巴,几个人凑到一起,笼着袖子,倚着那暖和的泥炉,与同样没有生意可做的老板天南海北的闲扯一通,打发着这难熬的严冬。
一顶裹满白绸的官轿从街角拐了过去,抬轿的轿夫也都是一身的素白,脚步沉稳,无视于缩在街边的这群草民,大摇大摆的拐上了御街,“吭哧吭哧”的向紫禁城方向走去。
“那是大官的轿子吧?”一个新来京城讨生活的力巴吸了吸垂到嘴上的鼻涕,向馄饨摊老板打听。
“大官?笑话!你没瞧见那轿子边的护兵帽子上都插着鹅毛么?那以前是插孔雀花翎的,皇上驾崩,这才拔了花翎。”馄饨摊老板小声哼了哼。“那轿子里坐得可是咱大清国的王爷!”
“哪个王爷?听说京城里王爷比永定河里的王八都多呢。”
“那可不清楚。奇怪了,这王爷出巡,咋就不带仪仗呢?……嘿,小子,‘永定河里的王八’那是说官老爷的,可不能说王爷,再说了,这京城里的王爷倒是不多,就是贝勒、贝子、辅国将军的铁杆庄稼多,拎块砖头都能砸到几个呢。”
……
草民们猜得不错,那顶轿子里坐着的正是一位大清国的亲王,小恭王溥伟,承袭的是同治、光绪年间那位著名的“鬼子六”老恭王奕䜣的爵位,按照辈分来说,他是大行皇帝光绪的侄子,新皇帝宣统的堂兄,在如今的朝堂上地位显赫,而且野心或者说雄心勃勃。
“快!快!都没吃饭是怎么着?走得比小脚女人都慢!”小恭王坐在轿子里,跺着脚催促轿夫们加快速度,拿着电报抄稿的那只手抖个不停,脸上也是阴晴不定。
那份电报抄稿是一封通电,所谓“通电”,是洋人发明的词,是用电报将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的最便利手段,通常用明码拍发,但不注明收报地点,于是收到电报的每一个电报分局都可以将电报内容公之于众,全世界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这种新鲜玩意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因为不注明收报局,所以,有线电报网上有几个分局收到电报,就要缴纳几份电报的钱,发一次通电,少则几百大洋,多则上万大洋,不是有钱人是玩不起的,即使是洋人也很少使用这种通讯手段,因为洋人的报纸很发达,登个广告也比发通电方便得多。
溥伟手里这份通电不是洋人拍发的,而是由中国人拍发的,拍发地点是九江城,拍发人名叫“赵北”,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乱党,通电的内容不太复杂,但里头的信息却叫人心里直发毛,因为那是一份起义通电,就在昨天晚上,九江城已经不在大清国的统治之下了,而且,通电里更叫人目瞪口呆的是,那帮乱党竟然推举朝廷一品大员袁世凯做他们的首脑,取代大清统治中国,做“共和中华大统领”。
什么叫做“多事之秋”?这就是!前些时候安庆新军哗变,攻占省垣,朝廷手忙脚乱的调兵调舰,尚未将这股革命的小火苗扑灭,不想九江乱党又扯旗造反,而且从种种迹象来判断,那攻占九江城的叛军就是在太湖举行秋操的新军部队!乍闻此变,不要说朝廷,便是洋人也是大吃一惊。
过去是人心思安,现在是人心思乱啊。如今的大清国,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只要不是个白痴,就知道这大清国要完,可谁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完蛋了。
按说今日不该溥伟轮值,他用不着在这么冷的天出门的,但就在刚才,一个内务府的司员和太监匆匆奔来传太后口谕,宣恭亲王入觐,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九江陷落于革命党之手,叛军的通电已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朝廷慌了神,只好叫起,召集亲贵重臣议政。溥伟不敢怠慢,急忙乘了轿子,连仪仗都没顾得上带,便匆匆赶往外务部,抄了份通电稿,又马不停蹄的赶去紫禁城觐见。
轿子在大清门外停住,一顶二人肩舆已在门前等候,领头的一个四品太监看见轿子过来,急忙领着小太监抬着肩舆靠上前去。
“奴才给恭王请安!”太监们跪下叩首。
“免了!这就进宫去吧。”小恭王也没废话,直接上了肩舆,由那群太监抬着,从大清门进去,穿过几道重重宫门,径直向大内行去。
与皇宫之外一样,皇宫大内之中也是一片素白,满地积雪,宫殿上挂满白绫,两宫大行,尚未奉梓大安,两具棺椁停灵宫中,那些宫殿愈发显得阴森可怖起来,太监宫女一身重孝,行走时头垂得更低了,这皇宫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肩舆在养心殿前停下,那领路的太监尖着嗓子在外喊道:“恭亲王奉旨觐见!”
小恭王跪在殿前的台阶上,清了清嗓子,跟着喊道:“奴才溥伟,恭请圣安!”
“都是自家人,甭罗嗦了,进来吧。”养心殿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溥伟站起身,一名守在门边的太监掀开布帘,喊道:“太后懿旨,宣恭亲王入见!”
养心殿东暖阁里已跪满人,均是身穿朝服头戴顶戴的朝廷重臣,顶戴上的花翎也都拔去,裹上白布,人人也是一身重孝。靠窗的炕头上端坐一人,是个中年旗人贵妇,棉布旗袍,头上的“两把头”也去了络子,怀里坐着一个三岁小孩,那小孩也是身穿重孝,一双眼睛好奇的打量着屋里这些跪着的老头、大叔。
那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大清国的皇帝,宣统陛下,至于那抱着他的旗人贵妇,则是大行皇帝光绪陛下的皇后、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如今的大清国太后隆裕。
溥伟走到炕前,打下马蹄袖,在摄政王载沣身后跪下,叩首说道:“奴才……”
“免了!”隆裕太后叹了口气。“国事不振,这些虚礼也没什么用处。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议一议吧。刚才英国公使拍来电报,说九江英国领事已证实了消息,太湖秋操新军已反,端方、荫昌也被叛军砍了脑袋,现下叛军已占了九江城,嚷嚷着要打江宁、广东,江西巡抚拍来急报,说省垣空虚,只有几千疲兵,叛军随时都会南下抄掠,南昌是守不住了,南昌一失,叛军就能去打广东。前些日子安庆的乱子还没了,现在江西又要大乱,朝廷可该怎么办才好?铁良,你是陆军部大臣,管着天下的兵马,你先说!哪里的巡防营可以调出去,哪个省的新军靠得住?”
“奴才……奴才无能,有负圣恩!”铁良支吾了半天,只好伏地叩首。这也不能全怪他,叫起之前他还忙着调遣军队,往安徽进剿熊成基,但那毅军马队前脚刚开拔,后脚就传来了九江易帜的通电,再加上各地的民变、会党,现在这大清国是四处冒火,别说是他一个区区铁良,便是当年“同光中兴”的那些满汉重臣一起出马,此时也未必能保持镇定,没人比铁良更清楚现在的军队是个什么样了,如果那些巡防队真靠得住,那朝廷又怎会耗费国帑编练新军?哪支新军可靠?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据密报,各省新军中都有同盟会的人在活动,只是因为纪律涣散,朝廷盯得又紧,这才没敢蠢动,现在安徽、湖北、江苏新军都反了,其它各省新军中的乱党难道就不会趁火打劫?再说了,新军一反,巡防营里的哥老会难道就没点别的心思?
如今的这个局面,恐怕不是朝廷独自应对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