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 好像太残酷了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泱泱大唐最新章节!
第一百十五章好像太残酷了些
朝廷依然没有制定出具体如何安置突厥降众的计划,让王易很是意外,“陛下,上次朝议时候不是讨论过了吗?臣当时力陈过意见的啊!”
李世民迎着王易疑惑的目光笑笑,“那只是一个大概的手段,并不是具体的计划,我大唐天下这么大,将这些突厥降众具体安排在何处,是需要细细商讨,特别是准备改造的战俘,置于何处,都还没有定论,朝会时候诸臣意见纷杂,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陛下,这…”王易进宫时候,没料到李世民会问询他这个已经此前讨论过的问题,心里没有准备,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提出此议,朕想你一定有过细想,就把你所想的全都讲给朕听听!”
王易当然考虑过具体如何安置这些突厥降众的事,只是因为刚刚意外,没有心理准备,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听李世民如此说,当下便应道:“是,陛下!那臣就和陛下细细讲讲!”
“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来,朕洗耳恭听!”此前李世民已经以此事问询过马周,只不过马周所给的建议并不太让他满意,今日他希望王易能有非常好的建议给他。
“陛下,臣觉得,应该将这些突厥战俘,首先用于疏浚运河的工程中!”
王易的提议让李世民心为之一跳,这个建议,没有任何人提起过,他在听到王易所说后,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但他还想听听王易更细的讲述,当下不动声乐地问询:“你为何如此想?”
王易一副回忆的样子,“陛下,臣去年在从杭州往长安来的途中,大部行程都是靠舟船行进,原本以为,前隋时候前运河修建至杭州,从南终点的杭州乘船出发,可以直接抵达洛阳,甚至长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臣在行船过程中,不得不数次弃船骑马,或者改乘马车行进,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江南道境内的运河,有许多地方因为久未疏浚,多处淤塞,导致舟船因为难以顺利行进而堵塞,从杭州方向出发的舟船,根本无法直接抵达长安,甚至只抵洛阳!”
王易在去年春时候,带着王昙和王复等人从杭州出发,往长安来的途中,就因为江淮一带数段运河淤塞,不得不数次弃舟登岸,改乘马车行进。当时王易还庆幸,在杭州时候制作了带减震设施的马车,少了一些劳累。但在庆幸的同时,王易也想到过,要是运河顺畅,那从杭州出发,可以乘船直接抵达洛阳,甚至通过永通渠抵达长安,那样少很多麻烦,也省力得多。
只不过,王易在行进时候也看到,经过隋末的大动乱,江南、江淮一带还一片凋零,再加上唐初时候,江淮一带还没完全纳入唐帝国的实际统治下,被杜伏威及他的父亲王雄诞掌管一段时间,因为当时主要为了战备,还有他们统治的地方并不是非常需要运河调运粮食,或者说他们并不需要全部贯通的整条运河,甚至为了战略需要,人为填塞运河,避免对方的军队能通过舟船快速攻击进来,使得运河淤塞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地方甚至河道都不见了踪影。
辅公祏的叛乱被平息后,已经是武德七年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应该说并不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又带来严重关中本位的思想,没有去想过疏浚运河的事,再加上当时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为了争皇位,闹得不可开交,朝中大臣也极少有提议疏浚运河的事,及至李世民通过杀兄戮弟逼迫父亲退位,取得帝位后,忙着巩固皇位,又要应付突厥人的入侵,没把心思放到治理运河上。
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原本疏浚运河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被搁置了下来,至今还未完全畅通。
疏浚运河是件非常庞大的工程,远比疏浚一个小小的西湖来的费时间费劳力,因为一些地方要重新开挖很深的河道,还有一些地方为了方便运输要弃曲取直,还要在一些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段修建水闸,工程量非常大,特别是从洛阳到长安的永通渠,更是难修。隋文帝时候,集了数万军民,都未将黄河上那段非常难行的砥柱断完全打通,从洛阳到长安行舟,还是不顺畅的,导致漕运到洛阳的大部粮食物资,还要通过陆路的翻运,才能运抵长安。
若要将运河全线疏浚通畅,并且让从洛阳到长安的船能顺利行进,那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集数万民工之力,几年能全部完工都已经算快了。
李世民听了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以眼神示意王易继续讲。
不需要李世民的示意,已经找到说话感觉的王易本身就止不住话了,当下加大声音,继续说道:“陛下,运河多处淤塞,舟船行进困难,那就可以说,通过运河的漕运肯定不畅,江南的粮食及其他物资运送往洛阳、长安过来,肯定很不方便,导致洛阳、长安一带粮食时常短缺!原本臣早就想建议陛下征集民工,疏通运河,整治漕运,只是因陛下朝事繁忙,臣也偷懒,一直耽搁了,如今想着,无须征集民工,只要将这数万突厥战俘,派往江南之地,借他们的力量,疏浚运河河道。这些突厥战俘,都是体力强壮之士,以他们力量疏浚运河河道,臣觉得,不出一两年,通过运河的漕运肯定会顺畅,到时从江南各地来的粮食物资,一定会很顺利地抵达洛阳、长安的!”
李世民听了脸有赞色,点点头道:“说的很是有理,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如今天下安定,长安的人口数日益增长,据统计,长安的人口数有八十几万了,要解决近百万人的粮食及其他物资所需,光靠光中之产出,是远远满足不了,必须要依靠江南诸州的粮食赋税,运河漕运不通,确实很让朕心忧!”
李世民本身就是个头脑极其灵活的人,当了皇帝后,心忧天下,诸事都记于心上,他当然知道运河通畅,南方产出的粮食、物资一定能方便通过漕运运抵洛阳长安的,只是此前并没多少大臣上奏此事,上奏者所提理据也不充分,远没有王易今日所说的更能打动他的心,在听了王易此说后,李世民已经动心了。
不过这事李世民一会后还要细想,并要问询其他大臣的意见,即使他非常认可了,也不会当着王易的面,表示马上就会采取此策。
王易所说的建议虽然非常好,但朝中大臣都反对的话,也是无法实施的。
见李世民认同了他所说的,王易大喜,马上再接话,“陛下,如今南方一些地方已经在收割早稻了,据臣所知,去年种下的冬小麦获得了丰收,种植占城早稻的诸州,收成也是非常好,可能半年的收成,就比去年一年的收成还要多了,但关中一带,因为没有大量种植水稻,收成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增长,臣很认同陛下所说的,关中的产出不能满足长安近百万人口所需,特别是粮食,因此肯定要通过从南方调动粮食到长安来,能否方便地调运粮食来长安,运河的通畅就是关键,若是运输不方便,即使南方再丰产,京师一带,及更北的北方,想分享南方的丰收,获得南方的粮食,还是没那么容易的!”
王易喘了口气,继续说道:“陛下,以舟船通过运河运送粮食,可以说是成本最小,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因此臣觉得,应该首先将这些战俘,用于疏浚运河河道上,让南北漕运早日恢复通畅,以解决京师一带粮食季节性短缺的问题!”
“唔,说的很是在理,朕非常认同!”
李世民明言赞同他的观点,王易更是大喜,“陛下,从洛阳到长安的永通渠黄河三门峡的砥柱段,行船非常不方便,时常导致舟船倾覆,阻碍着洛阳到长安的航运,因此臣觉得,打通此段,让永道渠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个也非常重要,陛下不忍心征用民工,也可以让突厥战俘,去完成这项工程!”
“朕完全认同你今日所说的,待日马上会在朝会上提出来,让众臣商议,只不过…”李世民说着停了一下,语气一变,“那些战俘都是骁勇的武士,数万人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监管可是个大难题,你可有好的对策?”
“陛下,可以让他们分段施工,比如让一部人参加打通三门峡砥柱的工程,一部分人参加楚州段的疏浚,还有另一部分到另外地方施工,人员分散开来,可以减轻他们作乱带来的破坏力和冲击力,再派军士看管。还有,可以采取连带重责法,将他们分组队,设定正副队长,由正副队长监管属下的战俘,各战俘间相互监看,若有人闹事,采取连带责任,这些战俘为避免自己受罚,一定会监督队友的,若他们表现好,可以许给他们厚利,相信他们的头领得朝廷重用了,对这些战俘也非常有诱惑力的…”
李世民嘴角有点抽,看向王易的眼光都变了样,“说的有些理,但好像太残酷了些!”。.。
更多到,地址
第一百十五章好像太残酷了些
朝廷依然没有制定出具体如何安置突厥降众的计划,让王易很是意外,“陛下,上次朝议时候不是讨论过了吗?臣当时力陈过意见的啊!”
李世民迎着王易疑惑的目光笑笑,“那只是一个大概的手段,并不是具体的计划,我大唐天下这么大,将这些突厥降众具体安排在何处,是需要细细商讨,特别是准备改造的战俘,置于何处,都还没有定论,朝会时候诸臣意见纷杂,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陛下,这…”王易进宫时候,没料到李世民会问询他这个已经此前讨论过的问题,心里没有准备,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提出此议,朕想你一定有过细想,就把你所想的全都讲给朕听听!”
王易当然考虑过具体如何安置这些突厥降众的事,只是因为刚刚意外,没有心理准备,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听李世民如此说,当下便应道:“是,陛下!那臣就和陛下细细讲讲!”
“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来,朕洗耳恭听!”此前李世民已经以此事问询过马周,只不过马周所给的建议并不太让他满意,今日他希望王易能有非常好的建议给他。
“陛下,臣觉得,应该将这些突厥战俘,首先用于疏浚运河的工程中!”
王易的提议让李世民心为之一跳,这个建议,没有任何人提起过,他在听到王易所说后,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但他还想听听王易更细的讲述,当下不动声乐地问询:“你为何如此想?”
王易一副回忆的样子,“陛下,臣去年在从杭州往长安来的途中,大部行程都是靠舟船行进,原本以为,前隋时候前运河修建至杭州,从南终点的杭州乘船出发,可以直接抵达洛阳,甚至长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臣在行船过程中,不得不数次弃船骑马,或者改乘马车行进,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江南道境内的运河,有许多地方因为久未疏浚,多处淤塞,导致舟船因为难以顺利行进而堵塞,从杭州方向出发的舟船,根本无法直接抵达长安,甚至只抵洛阳!”
王易在去年春时候,带着王昙和王复等人从杭州出发,往长安来的途中,就因为江淮一带数段运河淤塞,不得不数次弃舟登岸,改乘马车行进。当时王易还庆幸,在杭州时候制作了带减震设施的马车,少了一些劳累。但在庆幸的同时,王易也想到过,要是运河顺畅,那从杭州出发,可以乘船直接抵达洛阳,甚至通过永通渠抵达长安,那样少很多麻烦,也省力得多。
只不过,王易在行进时候也看到,经过隋末的大动乱,江南、江淮一带还一片凋零,再加上唐初时候,江淮一带还没完全纳入唐帝国的实际统治下,被杜伏威及他的父亲王雄诞掌管一段时间,因为当时主要为了战备,还有他们统治的地方并不是非常需要运河调运粮食,或者说他们并不需要全部贯通的整条运河,甚至为了战略需要,人为填塞运河,避免对方的军队能通过舟船快速攻击进来,使得运河淤塞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地方甚至河道都不见了踪影。
辅公祏的叛乱被平息后,已经是武德七年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应该说并不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又带来严重关中本位的思想,没有去想过疏浚运河的事,再加上当时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为了争皇位,闹得不可开交,朝中大臣也极少有提议疏浚运河的事,及至李世民通过杀兄戮弟逼迫父亲退位,取得帝位后,忙着巩固皇位,又要应付突厥人的入侵,没把心思放到治理运河上。
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原本疏浚运河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被搁置了下来,至今还未完全畅通。
疏浚运河是件非常庞大的工程,远比疏浚一个小小的西湖来的费时间费劳力,因为一些地方要重新开挖很深的河道,还有一些地方为了方便运输要弃曲取直,还要在一些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段修建水闸,工程量非常大,特别是从洛阳到长安的永通渠,更是难修。隋文帝时候,集了数万军民,都未将黄河上那段非常难行的砥柱断完全打通,从洛阳到长安行舟,还是不顺畅的,导致漕运到洛阳的大部粮食物资,还要通过陆路的翻运,才能运抵长安。
若要将运河全线疏浚通畅,并且让从洛阳到长安的船能顺利行进,那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集数万民工之力,几年能全部完工都已经算快了。
李世民听了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以眼神示意王易继续讲。
不需要李世民的示意,已经找到说话感觉的王易本身就止不住话了,当下加大声音,继续说道:“陛下,运河多处淤塞,舟船行进困难,那就可以说,通过运河的漕运肯定不畅,江南的粮食及其他物资运送往洛阳、长安过来,肯定很不方便,导致洛阳、长安一带粮食时常短缺!原本臣早就想建议陛下征集民工,疏通运河,整治漕运,只是因陛下朝事繁忙,臣也偷懒,一直耽搁了,如今想着,无须征集民工,只要将这数万突厥战俘,派往江南之地,借他们的力量,疏浚运河河道。这些突厥战俘,都是体力强壮之士,以他们力量疏浚运河河道,臣觉得,不出一两年,通过运河的漕运肯定会顺畅,到时从江南各地来的粮食物资,一定会很顺利地抵达洛阳、长安的!”
李世民听了脸有赞色,点点头道:“说的很是有理,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如今天下安定,长安的人口数日益增长,据统计,长安的人口数有八十几万了,要解决近百万人的粮食及其他物资所需,光靠光中之产出,是远远满足不了,必须要依靠江南诸州的粮食赋税,运河漕运不通,确实很让朕心忧!”
李世民本身就是个头脑极其灵活的人,当了皇帝后,心忧天下,诸事都记于心上,他当然知道运河通畅,南方产出的粮食、物资一定能方便通过漕运运抵洛阳长安的,只是此前并没多少大臣上奏此事,上奏者所提理据也不充分,远没有王易今日所说的更能打动他的心,在听了王易此说后,李世民已经动心了。
不过这事李世民一会后还要细想,并要问询其他大臣的意见,即使他非常认可了,也不会当着王易的面,表示马上就会采取此策。
王易所说的建议虽然非常好,但朝中大臣都反对的话,也是无法实施的。
见李世民认同了他所说的,王易大喜,马上再接话,“陛下,如今南方一些地方已经在收割早稻了,据臣所知,去年种下的冬小麦获得了丰收,种植占城早稻的诸州,收成也是非常好,可能半年的收成,就比去年一年的收成还要多了,但关中一带,因为没有大量种植水稻,收成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增长,臣很认同陛下所说的,关中的产出不能满足长安近百万人口所需,特别是粮食,因此肯定要通过从南方调动粮食到长安来,能否方便地调运粮食来长安,运河的通畅就是关键,若是运输不方便,即使南方再丰产,京师一带,及更北的北方,想分享南方的丰收,获得南方的粮食,还是没那么容易的!”
王易喘了口气,继续说道:“陛下,以舟船通过运河运送粮食,可以说是成本最小,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因此臣觉得,应该首先将这些战俘,用于疏浚运河河道上,让南北漕运早日恢复通畅,以解决京师一带粮食季节性短缺的问题!”
“唔,说的很是在理,朕非常认同!”
李世民明言赞同他的观点,王易更是大喜,“陛下,从洛阳到长安的永通渠黄河三门峡的砥柱段,行船非常不方便,时常导致舟船倾覆,阻碍着洛阳到长安的航运,因此臣觉得,打通此段,让永道渠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个也非常重要,陛下不忍心征用民工,也可以让突厥战俘,去完成这项工程!”
“朕完全认同你今日所说的,待日马上会在朝会上提出来,让众臣商议,只不过…”李世民说着停了一下,语气一变,“那些战俘都是骁勇的武士,数万人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监管可是个大难题,你可有好的对策?”
“陛下,可以让他们分段施工,比如让一部人参加打通三门峡砥柱的工程,一部分人参加楚州段的疏浚,还有另一部分到另外地方施工,人员分散开来,可以减轻他们作乱带来的破坏力和冲击力,再派军士看管。还有,可以采取连带重责法,将他们分组队,设定正副队长,由正副队长监管属下的战俘,各战俘间相互监看,若有人闹事,采取连带责任,这些战俘为避免自己受罚,一定会监督队友的,若他们表现好,可以许给他们厚利,相信他们的头领得朝廷重用了,对这些战俘也非常有诱惑力的…”
李世民嘴角有点抽,看向王易的眼光都变了样,“说的有些理,但好像太残酷了些!”。.。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