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烈士暮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朱儁躺在病榻上,一动不动,只是气息明显急促起来。几天不见,他又瘦了不少,颧骨高耸,两颊深陷,布满老人斑的脸皮堆在一起,重重叠叠,像是抹不去的忧愁。过了好久,朱儁睁开眼睛,却没有看孙策,而是默默地看着青色的帷顶。
“枕中有诏书,你自己看吧。”
孙策也不客气,探身打开朱儁顶下的木枕,取出里面的诏书。手碰到了朱儁的颈部,又湿又冷。他看看朱儁,什么也没说,打开诏书,还没看,先笑了一声。
“这事很好笑吗?”朱儁忍不住了,狠狠地瞪了孙策一眼。
“我笑的是这纸。”孙策曲指一弹,手中的诏书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是南阳所贡的新纸。朱公,你天天用免费的纸没感觉,看到朝廷用这纸来写诏书,你该知道珍惜了吧?”
朱儁哭笑不得,盯着孙策看了一会,曲起手臂,想撑着坐起来。孙策连忙放下诏书,上前抚起朱儁,又拿起一床被子卷起,塞在朱儁身后,让他靠得舒服一些。朱儁靠得好了,这才喘着气说道:“你就知道这是你南阳所贡的新纸,却不知道朝廷已经窘迫到了什么地步,写诏书的绢帛都没有,只能用纸,亏你还好意思说。南阳救助了那么多百姓,为什么不肯多贡一点财赋给朝廷?”
“那朱公的意思是说百姓无所谓,朝廷最重要?”
朱儁矢口否认。“我没这么说。”
“那朱公知道南阳现在养活了多少关中、洛阳的百姓吗?”
朱儁闭口不言。洛阳的百姓为什么会逃到南阳去,还不是因为他无法保证洛阳的安全,只能寄食于南阳。如果洛阳太平,谁愿意背井离乡呢。这两年,颍川、汝南诸郡的百姓渐渐返乡,洛阳的百姓却很少有回来的,这是他的失职,不能怨孙策。南阳再富,财力、物力也是有上限的,不能竭泽而渔。
孙策迅速将诏书看了一遍。这段时间,郭嘉陆续收到了长安和冀州的消息,对朝廷取消勤王的事已经有所了解,但他一直没看到真正的诏书,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
诏书上说得很简单:长安安定,洛阳却战事频起,再加上长安到洛阳路途遥远,所需人力、物力无法供应,所以暂时留在长安,不迁回洛阳。等洛阳安定,再作考虑。
诏书是以天子的口吻发出的,但显然不是天子的本意。
孙策心中疑惑。当初要勤王的诏书发得草率,暂停勤王的诏书同样草率,显然有很多话不便明言,只能含糊其辞。特别是对朱儁这个太尉,诏书里一句话也不提,既没有嘉勉,也没有指责,这实在不合常规。
孙策慢慢折起诏书,重新塞回木枕中,蹙着眉想了好一会儿。
“朱公,浚仪攻守的战事,朝廷知道吗?”
“我之前就写了奏疏,说明情况。”
“那朝廷有什么回复?”
朱儁摇了摇头,耷拉着眼皮,幽幽地说道:“你别猜了,朝廷希望勤王的人不是我,而是袁绍。袁绍拒绝了赵岐的调解,不肯勤王,自然要取消勤王之议。伯符,我虽然不能赞同你的做法,但这次病倒却着实不是因为你。你不必放在心上。”
孙策笑了起来。“朱公口说无凭,你还得给家父手书一封,要不然我可不敢回豫州。”
“不回去也好,就留在洛阳帮我吧。”朱儁看着孙策,牵动嘴角,难得的露出一丝笑意。“如果能把洛阳治理得像南阳一样,也许天子就愿意回来了。”
“洛阳如果真的恢复了安定繁荣,朱公不怕袁绍惦记?”
朱儁脸上的笑容一闪而逝,一声叹息。
“朱公,南阳有周瑜,洛阳也不差,周瑜的父亲周伯奇忠贞可靠,完全可以做河南尹嘛。有他协助你屯田,用不了几年功夫,洛阳有兵有粮,自守有余,还愁天子不回来?”
“真要引黑山军来屯田?”
“黑山军又不是天生做贼,他们都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啊。”
孙策耐心的解释了一番。引黑山军来洛阳周边屯田,这是他的既定方针,之所以不是汝南黄巾,是因为他的大方向是向前。小冰河时代的来临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太多的人口留在北方只能引发战争,向更温暖的江南迁徙才有可能最终解决问题。开发江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首先是人力,没有人,什么事都做不成。有家有业的不肯迁,失去土地的农民是最有迁徙意愿的,引黑山军、白波军京畿屯田,既是釜底抽薪,与河北世家争夺人口,也是填充京畿,筑起坚实的防线。
这些话他不能全对朱儁说,只能拿为百姓谋福利来做说辞。朱儁为官多年,也知道土地兼并才是朝廷崩溃的痼疾,黄巾也好,黑山军也罢,大多是失地农民,真正为了改朝换代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异志已显的袁绍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要想对付袁绍,一要有粮,二要有兵,种地需要人,当兵也需要人,所以争夺人口是当务之急。朱儁虽然不是世家出身,但他和世家多有来往,让他去抢劫世家是不可能的,招揽黑山军、白波军屯田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在此之外,孙策又向朱儁提出了练兵的建议。黑山军有兵力优势,但一直不能打胜仗,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特别是将领,连基本的用兵法则都不懂。他的部下为什么能打硬仗?不是因为他够勇猛,而是他的部下训练有素,亲卫营的队长以上军官都接受过讲武堂的基础培训,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进攻该怎么配合,撤退又该怎么配合,而不是一窝蜂的冲锋,又一窝蜂的逃跑。
讲武堂由尹端主持,尹端不是什么用兵名家,他有的就是实战经验。朱儁也不是什么用兵名家,但他同样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不弱于尹端。尹端能做的事,他为什么不能做?黑山军、白波军号称百万,除去水分,整编十万人不成问题,就算是袁绍来攻也可以抵挡一阵,等待荆州、豫州的支援。
朱儁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见孙策说得认真,而且说得很细致、周到,不像是信口开河,仔细一想,也觉得孙策在南阳做的事虽然不是每件都可以复制,能学的也有不少,真有十万精兵在手,又有充足的粮草供应,有荆州、豫州为后援,再将并州的凉州兵控制在手中,袁绍又能奈何?
朱儁不知不觉的坐直了身体,灰暗的脸色多了几分光彩。
孙策趁热打铁,再来一剂猛药。“朱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你现在就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有你在,山东就不会乱。当务之急是你要振奋起来,千万保重身体。”
朱儁披衣而起,翻身下床。“伯符,我有个不情之请,从南阳本草堂调几个医匠来吧。”
屋外,文云如释重负,双手合什,向天祷告。
朱儁躺在病榻上,一动不动,只是气息明显急促起来。几天不见,他又瘦了不少,颧骨高耸,两颊深陷,布满老人斑的脸皮堆在一起,重重叠叠,像是抹不去的忧愁。过了好久,朱儁睁开眼睛,却没有看孙策,而是默默地看着青色的帷顶。
“枕中有诏书,你自己看吧。”
孙策也不客气,探身打开朱儁顶下的木枕,取出里面的诏书。手碰到了朱儁的颈部,又湿又冷。他看看朱儁,什么也没说,打开诏书,还没看,先笑了一声。
“这事很好笑吗?”朱儁忍不住了,狠狠地瞪了孙策一眼。
“我笑的是这纸。”孙策曲指一弹,手中的诏书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是南阳所贡的新纸。朱公,你天天用免费的纸没感觉,看到朝廷用这纸来写诏书,你该知道珍惜了吧?”
朱儁哭笑不得,盯着孙策看了一会,曲起手臂,想撑着坐起来。孙策连忙放下诏书,上前抚起朱儁,又拿起一床被子卷起,塞在朱儁身后,让他靠得舒服一些。朱儁靠得好了,这才喘着气说道:“你就知道这是你南阳所贡的新纸,却不知道朝廷已经窘迫到了什么地步,写诏书的绢帛都没有,只能用纸,亏你还好意思说。南阳救助了那么多百姓,为什么不肯多贡一点财赋给朝廷?”
“那朱公的意思是说百姓无所谓,朝廷最重要?”
朱儁矢口否认。“我没这么说。”
“那朱公知道南阳现在养活了多少关中、洛阳的百姓吗?”
朱儁闭口不言。洛阳的百姓为什么会逃到南阳去,还不是因为他无法保证洛阳的安全,只能寄食于南阳。如果洛阳太平,谁愿意背井离乡呢。这两年,颍川、汝南诸郡的百姓渐渐返乡,洛阳的百姓却很少有回来的,这是他的失职,不能怨孙策。南阳再富,财力、物力也是有上限的,不能竭泽而渔。
孙策迅速将诏书看了一遍。这段时间,郭嘉陆续收到了长安和冀州的消息,对朝廷取消勤王的事已经有所了解,但他一直没看到真正的诏书,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
诏书上说得很简单:长安安定,洛阳却战事频起,再加上长安到洛阳路途遥远,所需人力、物力无法供应,所以暂时留在长安,不迁回洛阳。等洛阳安定,再作考虑。
诏书是以天子的口吻发出的,但显然不是天子的本意。
孙策心中疑惑。当初要勤王的诏书发得草率,暂停勤王的诏书同样草率,显然有很多话不便明言,只能含糊其辞。特别是对朱儁这个太尉,诏书里一句话也不提,既没有嘉勉,也没有指责,这实在不合常规。
孙策慢慢折起诏书,重新塞回木枕中,蹙着眉想了好一会儿。
“朱公,浚仪攻守的战事,朝廷知道吗?”
“我之前就写了奏疏,说明情况。”
“那朝廷有什么回复?”
朱儁摇了摇头,耷拉着眼皮,幽幽地说道:“你别猜了,朝廷希望勤王的人不是我,而是袁绍。袁绍拒绝了赵岐的调解,不肯勤王,自然要取消勤王之议。伯符,我虽然不能赞同你的做法,但这次病倒却着实不是因为你。你不必放在心上。”
孙策笑了起来。“朱公口说无凭,你还得给家父手书一封,要不然我可不敢回豫州。”
“不回去也好,就留在洛阳帮我吧。”朱儁看着孙策,牵动嘴角,难得的露出一丝笑意。“如果能把洛阳治理得像南阳一样,也许天子就愿意回来了。”
“洛阳如果真的恢复了安定繁荣,朱公不怕袁绍惦记?”
朱儁脸上的笑容一闪而逝,一声叹息。
“朱公,南阳有周瑜,洛阳也不差,周瑜的父亲周伯奇忠贞可靠,完全可以做河南尹嘛。有他协助你屯田,用不了几年功夫,洛阳有兵有粮,自守有余,还愁天子不回来?”
“真要引黑山军来屯田?”
“黑山军又不是天生做贼,他们都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啊。”
孙策耐心的解释了一番。引黑山军来洛阳周边屯田,这是他的既定方针,之所以不是汝南黄巾,是因为他的大方向是向前。小冰河时代的来临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太多的人口留在北方只能引发战争,向更温暖的江南迁徙才有可能最终解决问题。开发江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首先是人力,没有人,什么事都做不成。有家有业的不肯迁,失去土地的农民是最有迁徙意愿的,引黑山军、白波军京畿屯田,既是釜底抽薪,与河北世家争夺人口,也是填充京畿,筑起坚实的防线。
这些话他不能全对朱儁说,只能拿为百姓谋福利来做说辞。朱儁为官多年,也知道土地兼并才是朝廷崩溃的痼疾,黄巾也好,黑山军也罢,大多是失地农民,真正为了改朝换代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异志已显的袁绍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要想对付袁绍,一要有粮,二要有兵,种地需要人,当兵也需要人,所以争夺人口是当务之急。朱儁虽然不是世家出身,但他和世家多有来往,让他去抢劫世家是不可能的,招揽黑山军、白波军屯田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在此之外,孙策又向朱儁提出了练兵的建议。黑山军有兵力优势,但一直不能打胜仗,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特别是将领,连基本的用兵法则都不懂。他的部下为什么能打硬仗?不是因为他够勇猛,而是他的部下训练有素,亲卫营的队长以上军官都接受过讲武堂的基础培训,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进攻该怎么配合,撤退又该怎么配合,而不是一窝蜂的冲锋,又一窝蜂的逃跑。
讲武堂由尹端主持,尹端不是什么用兵名家,他有的就是实战经验。朱儁也不是什么用兵名家,但他同样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不弱于尹端。尹端能做的事,他为什么不能做?黑山军、白波军号称百万,除去水分,整编十万人不成问题,就算是袁绍来攻也可以抵挡一阵,等待荆州、豫州的支援。
朱儁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见孙策说得认真,而且说得很细致、周到,不像是信口开河,仔细一想,也觉得孙策在南阳做的事虽然不是每件都可以复制,能学的也有不少,真有十万精兵在手,又有充足的粮草供应,有荆州、豫州为后援,再将并州的凉州兵控制在手中,袁绍又能奈何?
朱儁不知不觉的坐直了身体,灰暗的脸色多了几分光彩。
孙策趁热打铁,再来一剂猛药。“朱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你现在就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有你在,山东就不会乱。当务之急是你要振奋起来,千万保重身体。”
朱儁披衣而起,翻身下床。“伯符,我有个不情之请,从南阳本草堂调几个医匠来吧。”
屋外,文云如释重负,双手合什,向天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