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六国相 > 第一百八十三章:放弃封地

第一百八十三章:放弃封地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六国相最新章节!

    在赵帆的建议下,不仅是邯郸城,就连赵国其他城池,亦是推行着这种善举,由于有惠文王还有武成君赵帆和平原君赵胜的带头,其他城池的守官,自然也学习这这种行为,在全国各地推行着这种行动。

    见到赵国所有地方,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改善了不少,赵帆也是暂时放下了这件事,转而想到了自己的封君和封地之事。

    战国时期的封君,有的是虚封,但更多的是实封。计封的单位或以“户”,或以“邑”,或以“都”、“城”,或以“郡”、“县”,或以地区。

    关于封地的大小,似无定制。小者不过十里,一般的在千户至万户之间,所以“万户侯”已成为习惯用语。万户与一个县大体相当。至于大者则跨县连郡,请看:吕不韦一人的封地就占有着兰田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又河间十五城。楚国封春申君淮北地十二县,后又改封于吴。《战国策》记载说春申君有“百里之封”,齐国田婴的封地薛城,也有方圆百里之大。齐封田婴时,楚王曾表示反对,公孙闰劝王不要制止,理由是“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封君会导致弱国,其规模可想而知。杨宽同志在《战国史》中说:“封君的封邑,都在边地,一般占地不大。”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封君占地多少,上面已经谈到。至于封地的位置,在战国时就曾有人谈到秦国商鞅和魏冉被夺封,是封地离京城太近的原故。可见战国时一些封君的封地相当大,封地也不都在边地。

    战国时期的封君们在各自的封地内有着相对读力的统治权力,正如颜师古所说的“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这种情况也适合于战国的封君。封邑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封君是最高的统治者。

    封地内由封君委派官吏。赵封孟尝君于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又史载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舍人是完全隶属于主人的。墨者钜子胜善楚国的阳城君,阳城君令其守卫地,并颁以符信,规定符合听之,直接向封君负责,说明封君有任命官吏之权。赵平原君家有“用事者”,管理邑入。秦商鞅封地内有“徒属”,地位相同于“舍人”和“用事者”。

    封君在封邑内筑城建都,进一步地显示出封君的读力姓。《韩非子.说林》篇有靖郭君田婴城薛的记载。春申君请封于江东,城故吴墟以为都邑。太史公适楚址,“现(见)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筑城建都是为了建立保障,按照惯例只有诸侯之命才可以建造都城。封君在封邑内自作主张营建城郭,表明他们拥地割据。

    封君有邑兵作为保护封地的武装力量。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贬,“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孟尝君能从齐国**出来,“中立诸侯”,如果没有武装力量是难于想象的事。韩非子提出大臣不得“臣士卒”,恰恰证明当时有大臣“臣士卒”的事实。应该说,在战国,封君是最有条件“臣士卒”的。前边提到的楚国的阳城君令墨者钜子胜守城,说明阳城君拥有武装力量。

    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一些声势显赫的封君还养有为数众多的能替自己出死力的食客,在非常时刻,即可组成战斗队伍,他们实际上是封君直接指挥的武装别动队。如“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李同说平原君,从其门客中“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秦攻赵,魏信陵君“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战国时,春申君有食客三千余人,秦吕不韦有食客三千,?禣也有食客千余。这些食客中有一大批是敢死之士,这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封君可以制造武器,也可作为封君拥有武装力量的佐证。《善斋吉金录》著有吕不韦戈的图录。山西太原发现了秦始皇五年吕不韦“少府”所铸造的戈。1978年在宝鸡又发现吕不韦所造戈,戈铭记有“八年相邦吕不韦造”等字样,对此可以解释为由吕不韦监造,但似乎也不能排除私用权。

    我们认为战国封君有武装力量,但与春秋时期卿大夫的武装力量已有很大不同,封君的武装力量不属国家的军事编制,一般只是用以自守。

    战国时期封君是否就封,从史料上看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封而不临邑。如江乙曾在楚宣王面前指责“州侯相楚贵甚矣而主(独)断”。既为相,又主断,证明他不是在封地州而是在楚都郢。秦白起自昭王三十年封为武安君至昭王五十年终,多年率军征战,显然不可能就封。封君不就封的原因主要是在朝廷任有实职,封邑由其所委派的私吏管理。

    另一种情况是封君就封。由于种种不同原因,就封的情况又有所区别。有的是罢官之后就封。孟尝君国“免相”就国于薛,文献中还有孟尝君告老就封的记载。秦国,“范雎言宣太后**,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在这种情况下,封君就意味着他们不再参与政事。还有一种情况是正常就封。赵襄子使人击杀代王,兵平代地,“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又赵惠文王三年,“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代为刚刚平定的地区,且与安阳均为赵的边防要地,显然,这种封君有戍守的意义。

    说到底,封君对于一个国家,其实有着特殊的影响,这个影响可大可小,主要是看如何封君,是否有封地,封地又如何处理。

    封地会导致弱国,这个赵帆知道,所以,他现在并不想接受那五座城池的封地。

    当即,赵帆也是找到了蔺相如还有赵胜,商议此事,他道:“假相大人,胜弟,我思虑了许久,觉得王兄给我的封地,不可接受。”

    闻言,两人顿时一惊,皆是一脸疑惑。

    “封地会导致弱国,当年先王因为宠爱公子章,欲将大赵一分为二,将中山和代地赐给前者,这种行为,大家都知道不可取,而如今的封君和封地,其实跟这个意义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没那般严重而已。”

    两人点了点头,此事他们也知道,因为当年赵武灵王曾与群臣商议过此事,不过没有得到大家的赞同而已。

    “我身为赵国公子,武成君,当率先做出表率,所以武成君的爵位和封号可以接受,不过封地却是不能要。”赵帆接着道。

    这是他思虑了很久的事,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封地不能接受,这种不好的制度,应该要拔除,他现在正在准备新法,所以必须率先做出表率。

    封君的权力太大,张仪西游于秦,曾与昭文君在其封地相见。《孟子.尽心》篇也记述了齐王之子在范地接待孟子,范地为齐王之子封邑。魏公子无忌曾对魏王讲,安陵氏在其封地得罪王的使者,这也从侧面说明安陵君就封。

    封君能不能世袭呢?这其中又有两个问题,一是封地能否世袭,一是封号能否世袭。这两个问题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

    在传统与习惯上,受封者除因政治原因被剥夺之外,不仅可以终生领有封地,还可以传诸后世。请看如下材料:

    蔡泽劝应侯如能功成身退,就可以“长为应侯,世世称孤”。鲁连劝燕将降齐则可以“裂地定封,富比陶(穰侯)、卫(商君),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冯亭要以韩之上党降赵,赵孝成王使赵胜告诉冯亭曰:“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世世称孤”、“世世为侯”之说反映了封地可以传诸后世。

    证明封地可以长期占有或传世的,还有当时流行的“定身封”的说法。所谓定身封是指封君功成名就或年事已高之时,为终身生计选一个好地盘作为自己的封地。一说客对赵奉阳君说:“君之春秋高矣,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图也。”秦之穰侯也有选择“定身封”之议。

    从触龙说赵太后的议论中也可看到世袭现象。触龙问赵太后:“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

    这段对话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封君(侯)没有传到三世以上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封君传世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不能长久而已。从目前保存的史料看,有关传世的记载很少,但亦有数条。魏之安陵君受封魏襄王,一直传到秦灭魏。赵平原君死后,“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于秦。乐羊为魏文侯将,有功封于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子孙因家焉”。楚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看来封地也是可以世袭的。

    总合以上几方面的材料,可以说,从制度与传统上说,封地是可以传世的。至于能不能传世,还有政治上的多种因素。至少制度上没有不可世袭的规定。

    封君能否自行转让土地,未有明证,但有一例颇可注意。楚昭阳曾提议“以数倍之地易薛”。孟尝君出于其他原因虽未答应昭阳的要求,不过这件事透露了一点消息,孟尝君是有权进行交换的,否则昭阳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提议。

    关于封号能否继承的问题,除了魏国安陵君为世袭之证外,未见其他例证。不过可以把封号变为氏号,如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国子所说的马服君并不是指赵奢,而是赵奢之子赵括。赵原封赵奢为马服君,国以为氏,故赵括亦可称为马服君。

    封君对此地具有相对读力的行**和领有权,从而也具有相应的经济权。

    封君有征收封邑内的赋税权。封君所收的租税在史书上有不同的名称。如“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这种“邑入”,《史记》索隐解释为:“收其国之租税。”封地的赋税由封君或封君委派官吏收取,而不要经国家官吏收取后转交封君。

    租税除交纳粮食以外,也有收金的情况。《庄子.外物》篇就记有监河侯的一段话,其中言到:“我将得邑金”,这里的“邑金”,显然是征收货币。

    封君占有都市时还有征收城市中工商税的特权。韩非说:“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籍)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籍”是征税的意思,“籍城市”,就是指征收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税。秦的穰侯、泾阳君、高陵君和华阳君所以会“私家富重于王室”,与他们取得陶、宛、邓等大商业城市作为封邑有直接的关系。

    封君对封户的剥削还表现在无偿征发劳役,如筑城、守城、服兵役等等。但总的看来,封邑内的徭役、赋税可能轻于国家。韩非曾经指出过:“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如果国家的租税和徭役轻于封邑,这些人是不会投奔封君门下的。

    封君们还在封地内放高利贷、经商以搜刮钱财。

    封君似乎还有铸币的权力。战国时铜币大都铸有地名,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古钱中,有魏国的山阳布、赵国的武安、安平布等,我们不能排除这些货币是这些地区的封君所造。

    一部分封君的封邑对封君来说,决不仅仅是一种俸禄姓质的。封君对于封邑具有较稳固的领有权,邑内的行政、经济、财政统归封君支配。封君的封邑不受地方郡县的统辖,它与郡县并行,统属于君主。因此,可以说,战国的地方行政有两个体系:一是郡县制;一是封君食邑制。《史记.穰侯列传》记载穰侯卒于陶,秦复收陶为郡,即是封邑与郡县为两个系统的明证。据此可以说,一些战国史研究的著述中只谈郡县制是不全面的。

    封君权力可大可小,赵帆只想为大赵谋求福利,对于这些私人的东西,缺是并不在意,当即也是如此思索。

    不过,封君却也必须遵守君主颁布的法令。魏国成侯受封时曾“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宪是法令。即是说,政斧授予封君封地证书,但又要求封君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倘若违背了这些规定,便要处分封君,收回封地。

    为了加强对封君的控制,国君委派相或守对封地进行监督。秦国封公子通于蜀,以陈庄为相。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于代,号安阳君,又派田不礼为相。《战国策.韩策三》记载,韩国封邑内有御史。御史死,封君要向国家报告,由中央另行委派。御史之职守同于相。相对国君负责,听国君的指令。如赵武灵王就曾派代相赵固到燕国迎接公子稷,送归秦国立为昭王;又派代相赵固掌握降服的胡族的兵权。

    是否每个封地都派官吏,似不尽然。如孟尝君的封地国家就似乎未派专员。在国君派有官吏的封地,便形成二元化的政治局面,封君与相常有斗争。如秦惠王灭蜀后,封原蜀王后裔公子通为蜀侯,派陈壮为相,又派张若为蜀国守。后来蜀国多次发生叛乱,两次改封蜀侯。在这场斗争中,张若始终坚定地拥护秦廷,蜀相陈壮就曾随公子通叛乱。

    在正常情况下,封君受到国家的保护,封邑对王室则起着屏藩的作用。楚攻孟尝君封地薛,齐王“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封君要向国家交纳一定的租税。赵国田部吏赵寿向平原君征收租税这件事,说明了封君向国家交租纳税是有法律规定的。

    但是,封君与国君又存在着利害冲突。封君与国家争夺人口与地盘的斗争是两者之间矛盾的主线。

    于封邑的大小好坏直接关系到封君的富有程度,所以封君总是尽可能地使自己得到多而且可靠的租税来源。所谓多,是指尽力扩大封邑;所谓可靠,是指争取肥沃土地及封邑的安全姓。平原君退秦兵,虞卿为其请益地。秦穰侯魏冉是封君中贪得无厌的代表之一。秦昭王十六年封之于穰,复益封陶,但他仍不满足,甚至不惜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越过三晋出兵的困难,攻打齐国的刚、寿之地,以广其陶邑。韩非斥责他“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寸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范睢对魏冉的行为曾经不满,但他自己拜相封君以后,也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

    封君还利用轻于国家赋税的办法与国家争夺人口。《韩非子.备内篇》讲:“徭役多**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用“复除”(免除国家徭役)的特权诱使贫苦农民归附到他们门下,成为他们奴役的对象。所谓的“贵人”,封君当为其首。如齐国的孟尝君就曾“招致天下任侠歼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未完待续。)

本站推荐:废柴逆袭之风啸九天舟神,你家中单又又又又超神了!纵猎天下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神印王座2皓月当空敛财人生[综]联盟之魔王系统[综]成壕之路至尊神皇网游之锦衣卫

六国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八一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墨香画舫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墨香画舫阁并收藏六国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