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一、宇宙大沙漏猜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溯流者最新章节!
宇宙大沙漏理论诞生在我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是我少年时代非常重要的思考成果——或者说“幻想成果”会更合适一点。
中考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上高中以前,我学习成绩拔尖,性格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大多数热爱学习的学生一样,科学家是我极为向往的一个职业,以当时的情况看来,成为科学家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我当年的同学,有几位已经成为了优异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可是2005年的中考,我却意外地严重失误,考得一塌糊涂,没能够考取当地的一中。父母无法接受,每日怒斥哀叹,让我精神几近崩溃。为了逃避这一切,我选择离开家乡,来到了市里的高中上学。
上了高中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离开了家乡的我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逐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并且日益严重。我晚上整夜整夜地失眠,白天则根本无法集中起精神来,我在课堂上做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表现得像一个疯子。我的学习成绩以崩塌的方式急速下滑。
而另一方面呢,我第一次走出了信息闭塞的农村家乡,接触到了城里的生活。曾经嗜书如狂却总是无书可读的我疯狂地阅读着每一本可以借到的课外书籍,并且开始尝试写作,决定以此取代学业,成为我新的奋斗方向。
然而,我新的事业发展得很不顺利,迟迟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当时依然满怀自信的我当然无法想象,我要一直坚持五年多才能发表我的第一篇小说。从小就无比骄傲的我,失去了学习上的优势,急迫地想要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为此,我时常表现得叛逆和自大,对于书中所看到的,所有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我全部斥之为谬论,认为是作者在故弄玄虚。
我没有忘记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本《时间简史》,希望放弃学业后的我,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世界上最深奥的物理学理论。可是,这本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的科普图书,我依然只是翻看了几十页,便已经满脑袋浆糊了。我心中绝望又恼怒,在内心深处,不知深浅地对那些高深的物理学理论大加批判。
最让我感到愤怒的就是书中提到的“多维度空间”,因为以我这颗简单的大脑,怎么样也无法想象出,超过三维的空间是怎样的存在。我在心中斥责爱因斯坦、普朗克等这些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不明白,难道在三维空间的前提下,他们就无法建立起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各种已知的物理现象吗?
我决定要在三维空间的前提下,创立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在三维空间的前提下,解释已知的各种物理现象。
作为一个连基础电路图都画不好的高中生,我哪里来的这么粗豪的胆气呢?
我的胆气,就是我的愚昧和无知。《时间简史》里提到:相对论对万有引力的解释,是物体的存在会使时空出现弯曲,就好像一颗沉重的铁球压在铁丝网上,会使铁丝网弯曲变形。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便是相对论的核心内容。
这么简单。那么我当然可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起码是一个轮廓。
于是,我开始冥思苦想。当然始终也想不出个什么花样。
直到有一天,在课堂上,已经很久没有听讲的我意外地听到一位老师讲:道家思想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诞生自虚无之中。这和现代物理理论中,宇宙大爆炸理论关于宇宙起源的解释是一致的。老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心中一动:老子这种极度抽象化的思维模式,不正是我所想要的吗?《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可以和两千多年后最先进的物理学理论相契合,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用类似的模式创立起一套新理论的轮廓呢?
我从这里得到了灵感,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里寻找思路。我无聊的思考,终于开始打开了一道小口子。
中国的古人是怎样看待宇宙万物的呢?有过哪样的一些哲思和理论呢?
天圆地方?
呐,这明显是古人的观测手段有限,被自己的双眼所蒙蔽。只能算是一个直观的比喻,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哲学思想。
阴阳两极?
嗯,这个不错。万物皆分属于阴阳两种,这是中国古人很重要的一个哲学思想。那么,我们身处的宇宙,会不会也存在一阴一阳的两个呢?
至此,我的思路豁然开朗,宇宙大沙漏理论也很快随之诞生——
如果宇宙分为阴阳两个,那么这两个宇宙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呢?
阳者,实也;阴者,虚也。会不会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只是阳宇宙而已?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被装在充实的阳宇宙里,而阴宇宙中则空无一物。
于是,宇宙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阴阳鱼图案。
可是,阴阳两个宇宙各自是怎样的形态呢?它们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呢?它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各自处于什么样的方位?如此一想,我脑海中的宇宙,模样开始变来变去,可是怎么变都显得不够和谐,不够完美。
这时,科幻小说里的平行宇宙理论给了我灵感:为什么两个宇宙不可以是重叠在一起的呢?就像是相同比例的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将会均匀地分布在溶液里。
这样一来,两个宇宙之间就会存在无数个接触点。那么,这些接触点是封闭的,还是连通着的呢?当然得是连通着的,如果两个宇宙被隔绝开来,那么阴宇宙对我们就没有任何的影响,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如果两个宇宙是相互连通着的,它们两者之间会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一个充满空气的容器和一个真空的容器相连通,两者之间会存在气压差;一个装满液体的容器和一个空空如也的容器在同等水平方向相连通,两者之间会存在液压差;那么充满了物质的阳宇宙和空无一物的阴宇宙相连通,两者之间会不会存在某种……物压差呢?
一念及此,我很快想起了一个从初中时代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布朗运动为什么会存在?既然能量是守恒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什么会进行着永不休止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热运动是由什么造成的?是由谁来提供动力?
或许,物质微粒的热运动正是由于阴阳两个宇宙间的不平衡造成的,物质存在一种由阳宇宙进入阴宇宙的趋势,“物压差”正是热运动的源动力。
想到这里,我的思路彻底打开了。如果我真的想要构建好这个无聊的理论,那么就应该尽量地试图用这个理论的概念,去解释许多已经被观测到的,但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物理现象。比如相对论提到物质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那么物质为什么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呢?物质在高速运动时会使得时间变慢,这又是为什么呢?黑洞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和收缩?宇宙大爆炸是怎样发生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自然界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都没有给出合理统一的解释,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自然界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事实上都是物压差的某种表现形式?
这只是一个无聊的小孩所做的一个无聊的游戏。
那时候的我几乎已经将课业完全放弃,富余的时间很多,我拿出了一本红线的信纸,开始勾画我的理论模型。我记得我当时的同桌是一个幽默感很好,很喜欢逗趣的胖子。胖子看到了我的画,问我:“你在画什么?”
我说:“我在创建一种理论。”
胖子说:“牛逼!什么理论?”
我说:“一言难尽,等画好了给你看。”
胖子说:“哦,我明白了,你在画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就是我的宇宙大沙漏理论得到的第一个评价。后来,我画了我的理论模型图,可是胖子又没兴趣看了。
之后,每一次无聊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理论,静静地思考着,试图为它添加一点细节,完善这套理论。渐渐地,我终于构建起了这套无聊而相对完整的理论。它的正式内容如下:
空间是由均匀分布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一个部分被宇宙间的物质所充盈,被称作实空间,有时也被称为阳空间;而另一个部分则是完全真空的,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被称作虚空间,又名阴空间。一满一空的两个空间联接在一起,就像是一个静止状态下的沙漏,这也就是“宇宙大沙漏理论”这个名称的由来。
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环境下,这两种空间是均匀细致地融合在一起的。你可以把真空状态下的空间幻想成一个立体的国际象棋的棋盘,黑色的格子是实空间,白色的格子是虚空间。真空状态下的空间单位是非常非常微小的,比宇宙间最小的物质单位还要更加微小,所以物质的存在会改变空间的结构,让虚实两种空间单位相互分离,让相同类型的空间单位相互融合成一个容量更加巨大的空间单位,这样一来实空间才能够很好地容纳物质。
打个比方:假设1立方纳米的真空空间里拥有10000个实空间单位和10000个虚空间,这时一颗微粒进入了这1立方纳米的空间,于是其中的5000个实空间与相对应的5000个虚空间单位相互分离,5000个虚空间单位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虚空间单位,同时5000个实空间单位也融合成了一个可以容纳这颗微粒的大的实空间单位。这就是相对论里提到的“物质的存在会让时空发生扭曲”。
虽然物质的存在会使空间发生变形,但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相交错的这种整体空间结构是不会被改变,如果在宇宙间任取一条直线,以我们的视角进行观察,那么这条直线必然是非连续性的,因为我们的一切观测都只能在实空间中进行。因为实空间的这种非连续性,所以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按照直线进行的,而是呈波动状,而这就是宇宙万物都拥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
实空间单位和虚空间单位相连接的地方叫做“奇点”。在这里,“奇点”这个物理概念拥有全新的意义,它就好像是沙漏正中间的那个小孔,将两种空间单位连通。而众所周知,两个相互连通的器皿,如果其中的一个充满了空气,而另一个是真空的,就会产生气压差;如果其中的一个装满了液体,而另一个是真空的,就会产生液压差。相同的道理,实空间里充满了物质,而虚空间则处于真空的状态,它们通过“奇点”相互连通,也会存在一个“物压差”。
物压差给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提供了一个“物压差引力”,这个引力让所有的物质都产生了一个从实空间进入的虚空间的趋势,然而“奇点”的面积实在太过微小,没有任何的物质可以从其中穿过,因而物压差引力是永恒存在的。物压差引力和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让宇宙膨胀的惯性力(这个力实际上也是物压差引力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源动力。
而物压差引力的存在,让宇宙所有的物质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吸引而又相互排斥的状态。
相互吸引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物质聚合在一起,密度越大,所导致的虚实两种宇宙空间的分离也就更加彻底,进而造成奇点相互的融合,产生更大的物压差。而物压差越大,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让两个宇宙达成平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物压差引力会让物质产生一种相互吸引、聚合的趋势。
然而,物质间的状态,却又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相互吸引,同时还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因为物压差存在的意义,是让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达成平衡,然而实空间和虚空间的接触点,也就是奇点,存在无数个,理论上每一个奇点都可以是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的通道。这种情况,让物质相互间的状态变得比较奇特。打个比方,就像是古代王朝末年的各路起义军,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建立起新的政权;然而,他们之间却又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后,谁来做皇帝,谁来建立新王朝?
物质间也会存在这样的分歧——从哪一个奇点进入虚空间呢?当两颗微粒靠近时,会因为物压差引力而相互吸引,然后距离近到一定程度后,却又开始相互排斥。这种排斥,是因为虚空间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会导致空间扭曲,实空间和虚空间相互分离,所以在物质的外围,会有一层虚空间,这一层虚空间像是一个屏障,阻止着物质微粒的相互聚合。这也就是解释了原子结构的形成——原子核形成的物压差引力吸引着电子的接近,然而电子无法突破虚空间屏障,所以只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只有当一颗微粒产生的物压差引力远大于对方,可以吸引着对方突破这一层的屏障,或者是存在一个外力促使双方突破这一层屏障,两颗微粒才能真正聚合在一起。
然而,就像起义军的力量最终往往还是会汇聚在一起,旧的王朝终究会被推翻,新的政权终究会被建立起来,物质间的相互聚合,实空间和虚空间的相互分离,仍然是物压差所导致的一个终极趋势,这个趋势对抗着由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宇宙膨胀的趋势。当宇宙膨胀到尽头,在物压差的影响下开始收缩,物质开始聚合,实空间和虚空间进一步分离。最终,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了一个点,我们给它起名叫做“物质终点”;所有的奇点融合成了一个奇点,我们称呼它为“终极奇点”;实空间和虚空间完全相互分离。这时,物压差引力达成了最大值,最大值的物压差引力,终于吸引着宇宙间所有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终点,一瞬间穿过终极奇点,从实空间进入了虚空间。
物质终点穿过终极奇点,一瞬间将终极奇点击碎,实空间和虚空间再次破碎,相互交错;物质终点进入虚空间后的一瞬间,没有了物压差引力的聚合,物质终点开始猛烈膨胀,爆炸开来。实空间和虚空间的身份相互对调,新的物压差产生了,新的宇宙诞生了。
这个过程,就是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诞生了新的物质世界,物压差引力依然引导着宇宙万物,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间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然而,这四种基本作用力,所描述的物质层面并不相同。万有引力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由牛顿老爷子提出,在宏观的层面就可以观测到;电磁力有点难说,毕竟科学家们至今仍未能很清楚地解释,“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磁单极子是否存在,不过大致可以认为电磁力存在于原子的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电子这一层面;而弱相互作用力,与电磁力已经被认为是同一种力,可以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层面;而强相互作用力,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当人类对物质的结构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发现了更微小的物质组成单位,到时是否会有新的基本作用力出现呢?
在这篇后记的前面,我就已经假定,宇宙间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物压差引力的不同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些四种基本作用力,会表现出那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物质结构层面。
物压差引力的大小,和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最大。因为物质的密度越大,在所占据的空间,实空间单位和虚空间单位的相互分离就越彻底,因而所产生就物压差就越大。例如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质量,所以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越是深入,物压差引力就会表现得越强烈。
而在微观层面,物质微粒之间的物质交换,可以视作是物质微粒之间的一种“劝说”和“拉拢”。量子力学认为在微观层面,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交换来完成的,假设这种物质交换是确定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这种物质交换,是由于物压差引力所产生的,物质微粒相互聚合的趋势,在更微小的物质结构层面,让更微小的物质组成单位,突破了物质微粒之间的屏障,而被对方所俘获。
还是使用前面的那个比喻:就好像是两支相互对抗的起义军,双方都各施奇招来拉拢对方阵营里的杰出人才。双方的队伍无法合并,相互间却存在着人才流动的现象。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描述“布朗运动”的部分。物压差引力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源动力。而运动让物质产生变化。而物质变化的产物是什么?
是时间。
我们反过来推导,也许可以更清晰一点。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变化的速度。而物质的变化,是其内部组成单位的运动造成的。而物压差引力,是万物运动的源动力,所以物体的运动,其本质是物质由实空间进入虚空间的趋势造成的。当物体在运动时,等于是在迎合这种趋势,它所产生的物压差会随之减小,物质内部组成单位的运动随之减慢,物质本身的变化速度会减慢。
所以,物体的运动会使时间变慢。
以上,基本上就是宇宙大沙漏猜想的全部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一套真正的物理学理论是怎么一回事,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和知识的匮乏。所谓“宇宙大沙漏理论”,不过是我自娱自乐的一个幻想。然而,我始终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幻想,虽然很多细节的部分,我并没有设想得很清晰,但是在我的眼里,它依然像模像样,在我的脑海中,那个阴阳两极的宇宙,可以生生不息地正常运转。
后来,我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有时会有灵感匮乏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宇宙大沙漏猜想写进一篇小说里呢?这可是我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一个构想。
可是,这样的一个构想,似乎不太容易写成一篇小说。后来,我把它和其他的一些构思一起,写进了这本小说里。大沙漏猜想和这个故事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出现在《穿越黑洞》这一章,用以解释“冥海”的存在,突显第八重宇宙里,科技的先进程度。
为了贴合故事的主题,我在小说的结局部分,对大沙漏猜想进行了一点延伸:或许,虚空间里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盈着另一种物质,比如反物质,这种物质的存在反而会加大两个宇宙之间的不平衡,加大物压差;也许,虚实两个宇宙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联,比如互为对方的过去或未来。
在构思《溯流者》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归纳总结了起来,也就是第二篇后记《比喻论》。我这里简单地谈一谈我的想法:人类永远无法得到终极理论,无法获知宇宙的终极奥义。人类所有的理论,都是对宇宙本质的一个比喻,只是这些比喻的形象程度不同。所有的这些比喻,都是人类的工具,所有的科学,其本质都是应用科学。
这个想法让我觉得开心:我的猜想和那些最先进的物理理论,本质都是我们对这个宇宙的比喻。只是我的比喻不够细致形象,无法产生实际应用。那么,如果我本身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可以为这个猜想添加足够多的细节,比如一些具体的模型和计算公式,那么这个猜想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描述宇宙的理论呢?
也许,这些都只是我想当然的YY而已,可是无所谓。古人不具备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知识,照样可以气魄十足地描画宇宙,认为“天如穹顶,地如棋盘”,认为宇宙被一只巨龟驮在背上。这些同样是人类对宇宙的比喻,曾经广为流传,成为古人宇宙观的代表。
知识的贫乏让我们无法成为科学家;可是丰富的知识本身不也是一种束缚吗?放肆和狂想是科幻作者的特权和尊严。
现实的世界里有太多束缚,让我们无奈;但是至少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宇宙大沙漏理论诞生在我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是我少年时代非常重要的思考成果——或者说“幻想成果”会更合适一点。
中考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上高中以前,我学习成绩拔尖,性格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大多数热爱学习的学生一样,科学家是我极为向往的一个职业,以当时的情况看来,成为科学家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我当年的同学,有几位已经成为了优异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可是2005年的中考,我却意外地严重失误,考得一塌糊涂,没能够考取当地的一中。父母无法接受,每日怒斥哀叹,让我精神几近崩溃。为了逃避这一切,我选择离开家乡,来到了市里的高中上学。
上了高中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离开了家乡的我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逐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并且日益严重。我晚上整夜整夜地失眠,白天则根本无法集中起精神来,我在课堂上做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表现得像一个疯子。我的学习成绩以崩塌的方式急速下滑。
而另一方面呢,我第一次走出了信息闭塞的农村家乡,接触到了城里的生活。曾经嗜书如狂却总是无书可读的我疯狂地阅读着每一本可以借到的课外书籍,并且开始尝试写作,决定以此取代学业,成为我新的奋斗方向。
然而,我新的事业发展得很不顺利,迟迟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当时依然满怀自信的我当然无法想象,我要一直坚持五年多才能发表我的第一篇小说。从小就无比骄傲的我,失去了学习上的优势,急迫地想要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为此,我时常表现得叛逆和自大,对于书中所看到的,所有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我全部斥之为谬论,认为是作者在故弄玄虚。
我没有忘记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本《时间简史》,希望放弃学业后的我,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世界上最深奥的物理学理论。可是,这本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的科普图书,我依然只是翻看了几十页,便已经满脑袋浆糊了。我心中绝望又恼怒,在内心深处,不知深浅地对那些高深的物理学理论大加批判。
最让我感到愤怒的就是书中提到的“多维度空间”,因为以我这颗简单的大脑,怎么样也无法想象出,超过三维的空间是怎样的存在。我在心中斥责爱因斯坦、普朗克等这些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不明白,难道在三维空间的前提下,他们就无法建立起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各种已知的物理现象吗?
我决定要在三维空间的前提下,创立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在三维空间的前提下,解释已知的各种物理现象。
作为一个连基础电路图都画不好的高中生,我哪里来的这么粗豪的胆气呢?
我的胆气,就是我的愚昧和无知。《时间简史》里提到:相对论对万有引力的解释,是物体的存在会使时空出现弯曲,就好像一颗沉重的铁球压在铁丝网上,会使铁丝网弯曲变形。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便是相对论的核心内容。
这么简单。那么我当然可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起码是一个轮廓。
于是,我开始冥思苦想。当然始终也想不出个什么花样。
直到有一天,在课堂上,已经很久没有听讲的我意外地听到一位老师讲:道家思想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诞生自虚无之中。这和现代物理理论中,宇宙大爆炸理论关于宇宙起源的解释是一致的。老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心中一动:老子这种极度抽象化的思维模式,不正是我所想要的吗?《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可以和两千多年后最先进的物理学理论相契合,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用类似的模式创立起一套新理论的轮廓呢?
我从这里得到了灵感,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里寻找思路。我无聊的思考,终于开始打开了一道小口子。
中国的古人是怎样看待宇宙万物的呢?有过哪样的一些哲思和理论呢?
天圆地方?
呐,这明显是古人的观测手段有限,被自己的双眼所蒙蔽。只能算是一个直观的比喻,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哲学思想。
阴阳两极?
嗯,这个不错。万物皆分属于阴阳两种,这是中国古人很重要的一个哲学思想。那么,我们身处的宇宙,会不会也存在一阴一阳的两个呢?
至此,我的思路豁然开朗,宇宙大沙漏理论也很快随之诞生——
如果宇宙分为阴阳两个,那么这两个宇宙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呢?
阳者,实也;阴者,虚也。会不会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只是阳宇宙而已?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被装在充实的阳宇宙里,而阴宇宙中则空无一物。
于是,宇宙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阴阳鱼图案。
可是,阴阳两个宇宙各自是怎样的形态呢?它们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呢?它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各自处于什么样的方位?如此一想,我脑海中的宇宙,模样开始变来变去,可是怎么变都显得不够和谐,不够完美。
这时,科幻小说里的平行宇宙理论给了我灵感:为什么两个宇宙不可以是重叠在一起的呢?就像是相同比例的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将会均匀地分布在溶液里。
这样一来,两个宇宙之间就会存在无数个接触点。那么,这些接触点是封闭的,还是连通着的呢?当然得是连通着的,如果两个宇宙被隔绝开来,那么阴宇宙对我们就没有任何的影响,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如果两个宇宙是相互连通着的,它们两者之间会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一个充满空气的容器和一个真空的容器相连通,两者之间会存在气压差;一个装满液体的容器和一个空空如也的容器在同等水平方向相连通,两者之间会存在液压差;那么充满了物质的阳宇宙和空无一物的阴宇宙相连通,两者之间会不会存在某种……物压差呢?
一念及此,我很快想起了一个从初中时代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布朗运动为什么会存在?既然能量是守恒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什么会进行着永不休止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热运动是由什么造成的?是由谁来提供动力?
或许,物质微粒的热运动正是由于阴阳两个宇宙间的不平衡造成的,物质存在一种由阳宇宙进入阴宇宙的趋势,“物压差”正是热运动的源动力。
想到这里,我的思路彻底打开了。如果我真的想要构建好这个无聊的理论,那么就应该尽量地试图用这个理论的概念,去解释许多已经被观测到的,但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物理现象。比如相对论提到物质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那么物质为什么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呢?物质在高速运动时会使得时间变慢,这又是为什么呢?黑洞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和收缩?宇宙大爆炸是怎样发生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自然界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都没有给出合理统一的解释,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自然界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事实上都是物压差的某种表现形式?
这只是一个无聊的小孩所做的一个无聊的游戏。
那时候的我几乎已经将课业完全放弃,富余的时间很多,我拿出了一本红线的信纸,开始勾画我的理论模型。我记得我当时的同桌是一个幽默感很好,很喜欢逗趣的胖子。胖子看到了我的画,问我:“你在画什么?”
我说:“我在创建一种理论。”
胖子说:“牛逼!什么理论?”
我说:“一言难尽,等画好了给你看。”
胖子说:“哦,我明白了,你在画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就是我的宇宙大沙漏理论得到的第一个评价。后来,我画了我的理论模型图,可是胖子又没兴趣看了。
之后,每一次无聊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理论,静静地思考着,试图为它添加一点细节,完善这套理论。渐渐地,我终于构建起了这套无聊而相对完整的理论。它的正式内容如下:
空间是由均匀分布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一个部分被宇宙间的物质所充盈,被称作实空间,有时也被称为阳空间;而另一个部分则是完全真空的,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被称作虚空间,又名阴空间。一满一空的两个空间联接在一起,就像是一个静止状态下的沙漏,这也就是“宇宙大沙漏理论”这个名称的由来。
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环境下,这两种空间是均匀细致地融合在一起的。你可以把真空状态下的空间幻想成一个立体的国际象棋的棋盘,黑色的格子是实空间,白色的格子是虚空间。真空状态下的空间单位是非常非常微小的,比宇宙间最小的物质单位还要更加微小,所以物质的存在会改变空间的结构,让虚实两种空间单位相互分离,让相同类型的空间单位相互融合成一个容量更加巨大的空间单位,这样一来实空间才能够很好地容纳物质。
打个比方:假设1立方纳米的真空空间里拥有10000个实空间单位和10000个虚空间,这时一颗微粒进入了这1立方纳米的空间,于是其中的5000个实空间与相对应的5000个虚空间单位相互分离,5000个虚空间单位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虚空间单位,同时5000个实空间单位也融合成了一个可以容纳这颗微粒的大的实空间单位。这就是相对论里提到的“物质的存在会让时空发生扭曲”。
虽然物质的存在会使空间发生变形,但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相交错的这种整体空间结构是不会被改变,如果在宇宙间任取一条直线,以我们的视角进行观察,那么这条直线必然是非连续性的,因为我们的一切观测都只能在实空间中进行。因为实空间的这种非连续性,所以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按照直线进行的,而是呈波动状,而这就是宇宙万物都拥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
实空间单位和虚空间单位相连接的地方叫做“奇点”。在这里,“奇点”这个物理概念拥有全新的意义,它就好像是沙漏正中间的那个小孔,将两种空间单位连通。而众所周知,两个相互连通的器皿,如果其中的一个充满了空气,而另一个是真空的,就会产生气压差;如果其中的一个装满了液体,而另一个是真空的,就会产生液压差。相同的道理,实空间里充满了物质,而虚空间则处于真空的状态,它们通过“奇点”相互连通,也会存在一个“物压差”。
物压差给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提供了一个“物压差引力”,这个引力让所有的物质都产生了一个从实空间进入的虚空间的趋势,然而“奇点”的面积实在太过微小,没有任何的物质可以从其中穿过,因而物压差引力是永恒存在的。物压差引力和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让宇宙膨胀的惯性力(这个力实际上也是物压差引力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源动力。
而物压差引力的存在,让宇宙所有的物质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吸引而又相互排斥的状态。
相互吸引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物质聚合在一起,密度越大,所导致的虚实两种宇宙空间的分离也就更加彻底,进而造成奇点相互的融合,产生更大的物压差。而物压差越大,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让两个宇宙达成平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物压差引力会让物质产生一种相互吸引、聚合的趋势。
然而,物质间的状态,却又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相互吸引,同时还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因为物压差存在的意义,是让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达成平衡,然而实空间和虚空间的接触点,也就是奇点,存在无数个,理论上每一个奇点都可以是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的通道。这种情况,让物质相互间的状态变得比较奇特。打个比方,就像是古代王朝末年的各路起义军,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建立起新的政权;然而,他们之间却又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后,谁来做皇帝,谁来建立新王朝?
物质间也会存在这样的分歧——从哪一个奇点进入虚空间呢?当两颗微粒靠近时,会因为物压差引力而相互吸引,然后距离近到一定程度后,却又开始相互排斥。这种排斥,是因为虚空间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会导致空间扭曲,实空间和虚空间相互分离,所以在物质的外围,会有一层虚空间,这一层虚空间像是一个屏障,阻止着物质微粒的相互聚合。这也就是解释了原子结构的形成——原子核形成的物压差引力吸引着电子的接近,然而电子无法突破虚空间屏障,所以只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只有当一颗微粒产生的物压差引力远大于对方,可以吸引着对方突破这一层的屏障,或者是存在一个外力促使双方突破这一层屏障,两颗微粒才能真正聚合在一起。
然而,就像起义军的力量最终往往还是会汇聚在一起,旧的王朝终究会被推翻,新的政权终究会被建立起来,物质间的相互聚合,实空间和虚空间的相互分离,仍然是物压差所导致的一个终极趋势,这个趋势对抗着由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宇宙膨胀的趋势。当宇宙膨胀到尽头,在物压差的影响下开始收缩,物质开始聚合,实空间和虚空间进一步分离。最终,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了一个点,我们给它起名叫做“物质终点”;所有的奇点融合成了一个奇点,我们称呼它为“终极奇点”;实空间和虚空间完全相互分离。这时,物压差引力达成了最大值,最大值的物压差引力,终于吸引着宇宙间所有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终点,一瞬间穿过终极奇点,从实空间进入了虚空间。
物质终点穿过终极奇点,一瞬间将终极奇点击碎,实空间和虚空间再次破碎,相互交错;物质终点进入虚空间后的一瞬间,没有了物压差引力的聚合,物质终点开始猛烈膨胀,爆炸开来。实空间和虚空间的身份相互对调,新的物压差产生了,新的宇宙诞生了。
这个过程,就是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诞生了新的物质世界,物压差引力依然引导着宇宙万物,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间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然而,这四种基本作用力,所描述的物质层面并不相同。万有引力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由牛顿老爷子提出,在宏观的层面就可以观测到;电磁力有点难说,毕竟科学家们至今仍未能很清楚地解释,“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磁单极子是否存在,不过大致可以认为电磁力存在于原子的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电子这一层面;而弱相互作用力,与电磁力已经被认为是同一种力,可以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层面;而强相互作用力,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当人类对物质的结构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发现了更微小的物质组成单位,到时是否会有新的基本作用力出现呢?
在这篇后记的前面,我就已经假定,宇宙间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物压差引力的不同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些四种基本作用力,会表现出那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物质结构层面。
物压差引力的大小,和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最大。因为物质的密度越大,在所占据的空间,实空间单位和虚空间单位的相互分离就越彻底,因而所产生就物压差就越大。例如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质量,所以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越是深入,物压差引力就会表现得越强烈。
而在微观层面,物质微粒之间的物质交换,可以视作是物质微粒之间的一种“劝说”和“拉拢”。量子力学认为在微观层面,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交换来完成的,假设这种物质交换是确定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这种物质交换,是由于物压差引力所产生的,物质微粒相互聚合的趋势,在更微小的物质结构层面,让更微小的物质组成单位,突破了物质微粒之间的屏障,而被对方所俘获。
还是使用前面的那个比喻:就好像是两支相互对抗的起义军,双方都各施奇招来拉拢对方阵营里的杰出人才。双方的队伍无法合并,相互间却存在着人才流动的现象。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描述“布朗运动”的部分。物压差引力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源动力。而运动让物质产生变化。而物质变化的产物是什么?
是时间。
我们反过来推导,也许可以更清晰一点。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变化的速度。而物质的变化,是其内部组成单位的运动造成的。而物压差引力,是万物运动的源动力,所以物体的运动,其本质是物质由实空间进入虚空间的趋势造成的。当物体在运动时,等于是在迎合这种趋势,它所产生的物压差会随之减小,物质内部组成单位的运动随之减慢,物质本身的变化速度会减慢。
所以,物体的运动会使时间变慢。
以上,基本上就是宇宙大沙漏猜想的全部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一套真正的物理学理论是怎么一回事,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和知识的匮乏。所谓“宇宙大沙漏理论”,不过是我自娱自乐的一个幻想。然而,我始终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幻想,虽然很多细节的部分,我并没有设想得很清晰,但是在我的眼里,它依然像模像样,在我的脑海中,那个阴阳两极的宇宙,可以生生不息地正常运转。
后来,我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有时会有灵感匮乏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宇宙大沙漏猜想写进一篇小说里呢?这可是我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一个构想。
可是,这样的一个构想,似乎不太容易写成一篇小说。后来,我把它和其他的一些构思一起,写进了这本小说里。大沙漏猜想和这个故事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出现在《穿越黑洞》这一章,用以解释“冥海”的存在,突显第八重宇宙里,科技的先进程度。
为了贴合故事的主题,我在小说的结局部分,对大沙漏猜想进行了一点延伸:或许,虚空间里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盈着另一种物质,比如反物质,这种物质的存在反而会加大两个宇宙之间的不平衡,加大物压差;也许,虚实两个宇宙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联,比如互为对方的过去或未来。
在构思《溯流者》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归纳总结了起来,也就是第二篇后记《比喻论》。我这里简单地谈一谈我的想法:人类永远无法得到终极理论,无法获知宇宙的终极奥义。人类所有的理论,都是对宇宙本质的一个比喻,只是这些比喻的形象程度不同。所有的这些比喻,都是人类的工具,所有的科学,其本质都是应用科学。
这个想法让我觉得开心:我的猜想和那些最先进的物理理论,本质都是我们对这个宇宙的比喻。只是我的比喻不够细致形象,无法产生实际应用。那么,如果我本身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可以为这个猜想添加足够多的细节,比如一些具体的模型和计算公式,那么这个猜想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描述宇宙的理论呢?
也许,这些都只是我想当然的YY而已,可是无所谓。古人不具备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知识,照样可以气魄十足地描画宇宙,认为“天如穹顶,地如棋盘”,认为宇宙被一只巨龟驮在背上。这些同样是人类对宇宙的比喻,曾经广为流传,成为古人宇宙观的代表。
知识的贫乏让我们无法成为科学家;可是丰富的知识本身不也是一种束缚吗?放肆和狂想是科幻作者的特权和尊严。
现实的世界里有太多束缚,让我们无奈;但是至少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