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7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第三天的战斗开始之前,沈志祥命人将数十箱银子搬上了城头。这些银子都是海汉军攻占沧州之后,从城中官署中搜出来的缴获,全是制式统一的官银,箱子上还有陆五师清点后贴上的封条。
陆五师北上去攻打顺天府,这些沉重的银箱携带不便,孙丙将其留在了沧州城内,移交给沈志祥保管。
按照军规,战争中缴获的财物在封存之后,应运回后方充公入库,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动用。不过眼下沧州形势危急,沈志祥急需拿出有份量的奖励来刺激手下,这些银子就正好能派上用场。
军功虽然诱人,但那是战后才能得到的东西,而眼下最实际的奖励,莫过于这种现成的好处了。这些银子都是足斤足两的官银,战后拿去任何一家海汉银行都能兑换成官钞,其价值毋庸置疑。
危急关头,沈志祥也顾不得军规如何了,他只知道如果守不住沧州城,这些银子同样保不住。
按照今早各支部队点卯的人数,守城部队在两天的激战后,兵力已经折损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人也是已经处于十分疲乏的状态。
将这些银子分发给守城的将士,多少还能鼓舞一下士气,或许能再撑个一两天。
至于能不能撑到援军赶来,沈志祥也没有什么把握,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尽力守住城池不失。
城外的明军经过这两天的交锋,显然也知道城内的海汉军兵力有限,就快要守不住了。所以第三天开战伊始,明军就果断投入了大部分的兵力,打算要一举冲垮海汉军的防线。
城头上的火力已经不再像前两天那么密集,明军在通过城外开阔地带时的死伤也少了许多。
而且明军明显吸取了前两天的教训,意识到守军是故意让城门废墟表现得像是防线上的弱点,引诱自己去攻。所以今天的攻势不再以城门废墟作为唯一的进攻方向,而是连夜制作了更多的攻城梯,发起多点进攻。
这样做虽然会导致进攻力量分散,但受到影响更大的却是兵力有限的守军。即便沈志祥将所有能参与作战的人员都投放到战线上,依然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城南的防线很快就变得摇摇欲坠。
虽然海汉军全力应战,但开战一小时后,明军便再度攻上了城头,而且是三处地方先后失守。
能打仗的人基本都已经在城墙上了,沈志祥已无人可调,不得不再次率领亲兵助战。
事到临头,沈志祥反而愈发冷静,他从亲兵手里接过自己的佩枪,将刺刀固定到枪身上,再次确认了自己所携带的子弹数量。
这把七连发步枪是当年投靠海汉之后,钱天敦送给沈氏父子的礼物之一。虽然如今海汉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步枪,但沈志祥还是保留着这支七连发作为自己的佩枪。
在来沧州之前,这支枪也有好些年没在实战中派上过用场了。上一次用这支枪杀敌立功,沈志祥记得还是在辽东战场上击杀了数名清军。
作为一个在辽东长大的明军后裔,沈志祥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在战场上死战的对手居然是明军。十来年没率军打仗了,这次好不容易捞个作战任务,竟然可能就是自己的最后一战了。
军令如山,既然上头没发来撤退的命令,那沧州的守军可以败,但不能退。而他沈志祥作为指挥官,更是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
“各位弟兄,今日若是交代在沧州,那就忠烈祠里再会了!”
事已至此,沈志祥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也没什么多的话要讲,简单交代两句便带头冲出。
他手下这些亲兵都是原本的东江军子弟,性命早就卖给了沈家,肯定会随他死战到底。
沧州城墙上的步道宽不过六尺,闪转腾挪的空间极为有限,只要集结两三队步兵形成轮转火力,便能将明军打得还不了手。
明军的单兵盾牌根本防不住海汉步枪在近距离上的射击,只能堪堪为身后的弓箭手和火枪兵提供短时间的掩护。但兵力优势让他们哪怕只有一瞬的出手机会,也足以给守军造成不少杀伤了。
只是沈志祥指挥的人马有一多半是缺乏战斗经验的民兵部队,如果带队的军官伤亡,就难以应对战局的变化。
而沈志祥这支亲兵卫队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毕竟是正儿八经的军中精锐,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连发步枪。冲上城墙后的齐射打得明军立即倒下一片,迅速稳住了阵脚,让溃退下来的守军得以重新整队。
这个时候明军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头,沈志祥大声呼喊,让其他人跟在自己的亲兵队后面,一齐将战线反推回去。
步枪攒射加上手榴弹的杀伤,终于是将涌上城头的数百明军消灭殆尽,止住了溃败的势头。
但明军却还是在不断地攀上城头,看到城下至少还有三四千明军集结,正在不断竖起更多的攻城梯,沈志祥已经开始感到绝望。
他的人马已经折损近半,照这么打下去,就算守军还有弹药可用,也抵不住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防线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挡不住了,接下来就只能放弃城墙防线,往城内收缩战线,利用街垒继续周旋。
但城内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根本比不了城墙,肯定也守不了多长时间,难道真就要以这样的败局结束了?
正在沈志祥犹豫要不要后撤的时候,城外远处却突然传来几声炮响。
明军正在大举攻城之际,肯定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开炮轰城,沈志祥眼睛一亮,莫不是援军到了?
果然远处平原上出现了红蓝双色旗,接着便是数百骑杀出,气势汹汹地冲向明军军阵的侧翼。
“援军到了!援军到了!”
注意这一幕的人立刻大叫起来,如同一针强心剂打进了所有人的身体中。原本以为必死的局面,这下总算是迎来了生机。
第三天的战斗开始之前,沈志祥命人将数十箱银子搬上了城头。这些银子都是海汉军攻占沧州之后,从城中官署中搜出来的缴获,全是制式统一的官银,箱子上还有陆五师清点后贴上的封条。
陆五师北上去攻打顺天府,这些沉重的银箱携带不便,孙丙将其留在了沧州城内,移交给沈志祥保管。
按照军规,战争中缴获的财物在封存之后,应运回后方充公入库,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动用。不过眼下沧州形势危急,沈志祥急需拿出有份量的奖励来刺激手下,这些银子就正好能派上用场。
军功虽然诱人,但那是战后才能得到的东西,而眼下最实际的奖励,莫过于这种现成的好处了。这些银子都是足斤足两的官银,战后拿去任何一家海汉银行都能兑换成官钞,其价值毋庸置疑。
危急关头,沈志祥也顾不得军规如何了,他只知道如果守不住沧州城,这些银子同样保不住。
按照今早各支部队点卯的人数,守城部队在两天的激战后,兵力已经折损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人也是已经处于十分疲乏的状态。
将这些银子分发给守城的将士,多少还能鼓舞一下士气,或许能再撑个一两天。
至于能不能撑到援军赶来,沈志祥也没有什么把握,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尽力守住城池不失。
城外的明军经过这两天的交锋,显然也知道城内的海汉军兵力有限,就快要守不住了。所以第三天开战伊始,明军就果断投入了大部分的兵力,打算要一举冲垮海汉军的防线。
城头上的火力已经不再像前两天那么密集,明军在通过城外开阔地带时的死伤也少了许多。
而且明军明显吸取了前两天的教训,意识到守军是故意让城门废墟表现得像是防线上的弱点,引诱自己去攻。所以今天的攻势不再以城门废墟作为唯一的进攻方向,而是连夜制作了更多的攻城梯,发起多点进攻。
这样做虽然会导致进攻力量分散,但受到影响更大的却是兵力有限的守军。即便沈志祥将所有能参与作战的人员都投放到战线上,依然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城南的防线很快就变得摇摇欲坠。
虽然海汉军全力应战,但开战一小时后,明军便再度攻上了城头,而且是三处地方先后失守。
能打仗的人基本都已经在城墙上了,沈志祥已无人可调,不得不再次率领亲兵助战。
事到临头,沈志祥反而愈发冷静,他从亲兵手里接过自己的佩枪,将刺刀固定到枪身上,再次确认了自己所携带的子弹数量。
这把七连发步枪是当年投靠海汉之后,钱天敦送给沈氏父子的礼物之一。虽然如今海汉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步枪,但沈志祥还是保留着这支七连发作为自己的佩枪。
在来沧州之前,这支枪也有好些年没在实战中派上过用场了。上一次用这支枪杀敌立功,沈志祥记得还是在辽东战场上击杀了数名清军。
作为一个在辽东长大的明军后裔,沈志祥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在战场上死战的对手居然是明军。十来年没率军打仗了,这次好不容易捞个作战任务,竟然可能就是自己的最后一战了。
军令如山,既然上头没发来撤退的命令,那沧州的守军可以败,但不能退。而他沈志祥作为指挥官,更是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
“各位弟兄,今日若是交代在沧州,那就忠烈祠里再会了!”
事已至此,沈志祥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也没什么多的话要讲,简单交代两句便带头冲出。
他手下这些亲兵都是原本的东江军子弟,性命早就卖给了沈家,肯定会随他死战到底。
沧州城墙上的步道宽不过六尺,闪转腾挪的空间极为有限,只要集结两三队步兵形成轮转火力,便能将明军打得还不了手。
明军的单兵盾牌根本防不住海汉步枪在近距离上的射击,只能堪堪为身后的弓箭手和火枪兵提供短时间的掩护。但兵力优势让他们哪怕只有一瞬的出手机会,也足以给守军造成不少杀伤了。
只是沈志祥指挥的人马有一多半是缺乏战斗经验的民兵部队,如果带队的军官伤亡,就难以应对战局的变化。
而沈志祥这支亲兵卫队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毕竟是正儿八经的军中精锐,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连发步枪。冲上城墙后的齐射打得明军立即倒下一片,迅速稳住了阵脚,让溃退下来的守军得以重新整队。
这个时候明军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头,沈志祥大声呼喊,让其他人跟在自己的亲兵队后面,一齐将战线反推回去。
步枪攒射加上手榴弹的杀伤,终于是将涌上城头的数百明军消灭殆尽,止住了溃败的势头。
但明军却还是在不断地攀上城头,看到城下至少还有三四千明军集结,正在不断竖起更多的攻城梯,沈志祥已经开始感到绝望。
他的人马已经折损近半,照这么打下去,就算守军还有弹药可用,也抵不住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防线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挡不住了,接下来就只能放弃城墙防线,往城内收缩战线,利用街垒继续周旋。
但城内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根本比不了城墙,肯定也守不了多长时间,难道真就要以这样的败局结束了?
正在沈志祥犹豫要不要后撤的时候,城外远处却突然传来几声炮响。
明军正在大举攻城之际,肯定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开炮轰城,沈志祥眼睛一亮,莫不是援军到了?
果然远处平原上出现了红蓝双色旗,接着便是数百骑杀出,气势汹汹地冲向明军军阵的侧翼。
“援军到了!援军到了!”
注意这一幕的人立刻大叫起来,如同一针强心剂打进了所有人的身体中。原本以为必死的局面,这下总算是迎来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