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2章 格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游益汉见李溰推辞,也就没有再尝试劝说他接受自己的邀请。李溰的行程安排中并没有参观广州这个项目,游益汉也只是临时起意这么一说,要是李溰真顺口答应下来,那他又得跑前跑后地安排行程,免不了凭空多出一大堆的麻烦事,这下也正好乐得省力省心。
其实香港岛地方虽小,但可以让李溰参观学习的地方倒是真不少,除去港口码头、交易中心这类官方机构之外,岛上商业区的众多商栈也是了解海汉贸易体系的一个窗口。这些商栈的主人不仅来自大明和海汉两国,还有南海诸多国家也顺应潮流在此设立贸易机构,就连葡萄牙、荷兰这些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毕竟通过香港这个贸易枢纽港来完成与大明的进出口贸易,要比他们自行前往大明联系货源、组织采购运输、完成钱货交割来得方便许多。
“在我们来到这里之前,与大明相关的国际贸易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毫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没人能够保障商人们的利益,跨国贸易所需承担的风险非常大。但现在不一样了,在我们统治的地区,不管是商人还是商业机构,只要合法依规经营,其利益都会得到官方的保护。”
游益汉十分自傲地说道:“他们在香港得到的待遇,大明是给不了的!唯有与我们合作,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汇集到这里,把香港作为他们的贸易基地。在这里不但能赚到更多的钱,而且比过去的贸易环境更加安全稳定,对商人们来说这里就是天堂!”
说天堂或许稍微夸张了一些,但海汉官方在这里营造出来的贸易环境的确值得游益汉为之骄傲,虽然尚不及海南岛本土的几个大港那样设施齐全,开发空间也限于地理条件十分有限,但当下这里的确就是可以辐射整个珠江流域的国际贸易枢纽。广州城虽然也很繁荣,但如果单独把国际贸易这一块拿出来作比较,其实早已经被香港超过了。
李溰对于商贸的确切认识有大部分还是源于这次的留学之旅,以他当下有限的的知识基础,也很难完全理解海汉的贸易政策和制度到底在哪些地方与大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优势又在何处。所以尽管游益汉吹得天花乱坠,但李溰还是只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景象比较感兴趣,停下马车之后随意走进几家商铺,感受一下真实的商业氛围,所能收获的东西更为直观可靠。
不过这一逛倒是让李溰逛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从一家经营瓷器的商铺出来之后,李溰发现前面这家店有些与众不同,从其门口所挂的招牌来看,这应该是一间贩卖文化用品的店铺。
“南海书坊?卖书能赚几个钱?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店卖书,难道店家不担心亏本吗?”李溰好奇地问道。
游益汉笑着应道:“世子倒是想得周全,不过这家店倒不用担心亏本的问题,世子能想到原因吗?”
游益汉出这个题其实没什么难度,李溰眼珠一转便已经想到了答案:“莫非这家书坊是贵国官方的产业?”
游益汉见李溰思维敏锐,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世子真是聪明,答案正是这样。”
南海书坊是海汉文教部门与商务部合作经营的机构,算是正儿八经的国营单位之一,其经营的方向便是针对各国的文化输出,特别是以文化相通的大明为首要对象。
不过南海书坊出售的印刷品可不只是宣扬海汉政治观念的内容,实际上为了赢得大明文人和上层人物的青睐,南海书坊印刷了大量的经史子集向大明发售。由于海汉采用的排版和印刷技术都要远胜过同时代的竞争对手,而且能够将书籍的制作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海汉版的书籍价格要较市面上的版本低了至少三成以上,且纸张更好印刷效果更清晰,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打入了大明的文化市场。
虽然主动压低价格之后这门生意就没有多少利润可言了,但海汉经营这门生意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钱,而是要逐步蚕食大明的书籍出版市场。冲着这个宏伟的目标,南海书坊所能享受到的国家财政补贴也是相当丰厚,以推销书籍为第一要务,至于赚钱可以往后稍稍。
当然除了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读物之外,南海书坊也会出版一些杂书,比如由海汉历年对外战史改变的各种章回体小说,在大明的销量就一直相当不错,颇受中青年读者的欢迎。
李溰一进门,就被特地放在显眼位置的一本《崛起南海》给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封面上是外形十分容易辨认的海汉战船,加上刻意描绘的惊涛骇浪背景,又特意用大量书本堆成了金字塔状,只要走进店里的人就很难将眼神从这本书上移开。
“这本书的内容是讲述我国来到南海之后的发迹史,也是我国对学龄儿童进行教育的辅助读物之一。”游益汉注意到李溰的神情,便立刻向他介绍了这本书的由来:“我国与大明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认为互相了解和信任有助于两国的关系发展,所以我们将这本书也公开向大明出售,希望能借此让大明百姓对我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李溰拿起面上的一本,见这书名下面还有一个稍小的“壹”字,当下追问道:“这本书还不止一册?”
游益汉点点头道:“到目前为止已经出了十册,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算是我国的编年史。”
李溰一听顿时来了兴趣:“那可否请游大人为在下收购一套,这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史书。”
游益汉道:“这里可能没有全套,既然世子感兴趣,那我通知三亚那边的南海书坊准备一套,等世子到了就送到贵国使馆去,权当是一件小礼物好了。”
李溰知道这些海汉高官出手一向阔绰,不会在意这点小钱,当下也不多推辞了,赶紧谢过了游益汉的好意。
这间南海书坊的内部空间着实不小,李溰目测这要比自己在景福宫里所住的寝宫还大出许多,除去中间位置摆放重点推广书籍的展示台之外,还有四面靠墙摆放的高大书架,最上面一层起码有一丈高了,密密麻麻全是书,须得踩上店里准备的楼梯才能够得到上面。
朝鲜一向是以儒学作为治国之策,李溰从小在宫中长大,所读的书也是以中国传入的四书五经为主,算是一个文化人。不过他不需要考虑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入仕机会,所以读书对他而言倒不至于像普通读书人那么辛苦。而且作为李溰个人而言,相较于本国世宗大王李裪发明的谚文,他还是更喜欢阅读看起来更高贵正统的汉字。但朝鲜国内除了儒学著作和一些诗歌集,就极少能看到别的汉字书籍了,更勿论像南海书坊这样的存在。
其实李溰隐约觉得自己在舟山的时候就曾看到过南海书坊,但当时似乎是在马车上,所以未能下车一探究竟。还好这次在香港的运气不错,下车随便逛逛便走到了这里。看到这店铺里满满当当的各类书籍,李溰第一次在这趟旅途中生出了“想在这里多待几天”的念头。
不过他旋即就发现自己这个念头有点好笑,既然这南海书坊是连锁机构,三亚也有店铺,而且很可能是规模更大藏书更多的总店,那自己又何必要在香港的店面逗留太久,等到三亚再逛个痛快便是。
但李溰的这个想法却是有所偏差,南海书坊的确是海汉官方运营的机构不错,其总店和印刷中心却并不在三亚,而是在海南岛上传统的文化中心儋州,三亚的铺面也只是分店之一罢了。当然了,三亚除了南海书坊,其实还有另一个藏书量更大的市立图书馆,足以满足李溰的求知欲了。
道理虽然是想通了,但李溰盯着这满屋子的书还是迈不动腿。游益汉看他神情,便知这位怕是要在这里逗留一阵了,当下便将店里掌柜叫过来,叮嘱他好生伺候这位贵客,然后告知李溰自己要去处理一下公事,待午餐时间再见。李溰也正好乐得清静,可以安心在这里看书了。
掌柜并不知道李溰的真实身份,但既然是游益汉陪同而来,又专门打了招呼,那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当下先将李溰请到后堂雅座,上了热茶糕点,然后询问李溰可有什么想看的书,即刻便命人去取来。
李溰想也不想便应道:“适才进来便看到那本《崛起南海》,有劳取来一观。”
掌柜当下便让人取来,但果然这里并不齐全,只有前五册。掌柜见李溰立刻开始翻看起来,便很自觉地说道:“在下就在外面候着,这位大人若是有什么吩咐,唤一声便是。”
李溰打开第一册,所见到的不是文字的描述,而是一幅按某种比例缩小的地图。他在此之前已经在海汉军中不止一次见过更为大幅的海图,所以能看出来的这幅地图上包括了从辽东至南海的广袤地区,甚至能从大明弯曲的海岸线形状大致判断出这次南下途中自己所造访过的几处地方。
在这趟旅程出发之前,海汉的诸多海外殖民地对他来说不过只是一堆地名,大比例地图上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点而已。但真正到这些地方走过一遭之后,再来回看这张甚至连大明和海汉都没有特地标注出来的地图,他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李溰的阅读就定格在了这张地图上,久久没有翻动到下一页。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海汉是如何通过这一个一个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港,将大明的海岸线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下。
从占领海南岛开始,逐步向北方推进,海汉的扩张手段并不算隐蔽,就李溰所知的战事起码就有四五次,然而海汉还是硬生生地从大明手里夺得了这些出海口和关键航道的控制权,并且成功压制住了大明全面开战的可能性。
李溰知道海汉在南海地区还有许多海外殖民地,在那里还有多少像大明一样被其压制的国家?又有多少像朝鲜这样选择老老实实与其合作的国家?他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来。而疆域如此分散的一个国家,海汉又是如何实现了牢固统治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继续扩张控制区,是什么维系着这个国家的统治根基?
李溰只知道海汉不崇尚以儒学治国,也没有国王或皇帝的存在,但这就让更加感到困惑不解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国家,到底是如何以常人难以理解的速度变得强大起来?
李溰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这本书,自己心中对海汉的诸多问题,能够从书本中寻找到答案吗?
离开了南海书坊的游益汉其实没有什么紧急政务要处理,他只是不想陪这个年轻的朝鲜贵族在书店里消磨时间而已。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对李溰有什么恶感,恰恰相反的是,他其实很看好这个思维敏捷的年轻人,虽然见识有限,但其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海汉最为喜欢的留学人员类型。
所以游益汉觉得自己应该给这个年轻人一点空间,让他自行去接触海汉的文化,这可能要远比自己在旁边给他强行灌输意识形态的效果要好得多。
游益汉就在距离南海书坊不远的一间茶楼里坐着,这样也便于第一时间了解李溰在那边究竟对什么样的书籍更感兴趣。
不多时便有人来到茶楼,向他报告了李溰在南海书坊让掌柜送去浏览的几本书。李溰的选择丝毫没有出乎游益汉的预料,他知道这位朝鲜世子大概不会有耐心等到去了三亚才开始读那套书,果然对方这么快就印证了他的判断。
游益汉见李溰推辞,也就没有再尝试劝说他接受自己的邀请。李溰的行程安排中并没有参观广州这个项目,游益汉也只是临时起意这么一说,要是李溰真顺口答应下来,那他又得跑前跑后地安排行程,免不了凭空多出一大堆的麻烦事,这下也正好乐得省力省心。
其实香港岛地方虽小,但可以让李溰参观学习的地方倒是真不少,除去港口码头、交易中心这类官方机构之外,岛上商业区的众多商栈也是了解海汉贸易体系的一个窗口。这些商栈的主人不仅来自大明和海汉两国,还有南海诸多国家也顺应潮流在此设立贸易机构,就连葡萄牙、荷兰这些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毕竟通过香港这个贸易枢纽港来完成与大明的进出口贸易,要比他们自行前往大明联系货源、组织采购运输、完成钱货交割来得方便许多。
“在我们来到这里之前,与大明相关的国际贸易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毫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没人能够保障商人们的利益,跨国贸易所需承担的风险非常大。但现在不一样了,在我们统治的地区,不管是商人还是商业机构,只要合法依规经营,其利益都会得到官方的保护。”
游益汉十分自傲地说道:“他们在香港得到的待遇,大明是给不了的!唯有与我们合作,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汇集到这里,把香港作为他们的贸易基地。在这里不但能赚到更多的钱,而且比过去的贸易环境更加安全稳定,对商人们来说这里就是天堂!”
说天堂或许稍微夸张了一些,但海汉官方在这里营造出来的贸易环境的确值得游益汉为之骄傲,虽然尚不及海南岛本土的几个大港那样设施齐全,开发空间也限于地理条件十分有限,但当下这里的确就是可以辐射整个珠江流域的国际贸易枢纽。广州城虽然也很繁荣,但如果单独把国际贸易这一块拿出来作比较,其实早已经被香港超过了。
李溰对于商贸的确切认识有大部分还是源于这次的留学之旅,以他当下有限的的知识基础,也很难完全理解海汉的贸易政策和制度到底在哪些地方与大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优势又在何处。所以尽管游益汉吹得天花乱坠,但李溰还是只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景象比较感兴趣,停下马车之后随意走进几家商铺,感受一下真实的商业氛围,所能收获的东西更为直观可靠。
不过这一逛倒是让李溰逛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从一家经营瓷器的商铺出来之后,李溰发现前面这家店有些与众不同,从其门口所挂的招牌来看,这应该是一间贩卖文化用品的店铺。
“南海书坊?卖书能赚几个钱?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店卖书,难道店家不担心亏本吗?”李溰好奇地问道。
游益汉笑着应道:“世子倒是想得周全,不过这家店倒不用担心亏本的问题,世子能想到原因吗?”
游益汉出这个题其实没什么难度,李溰眼珠一转便已经想到了答案:“莫非这家书坊是贵国官方的产业?”
游益汉见李溰思维敏锐,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世子真是聪明,答案正是这样。”
南海书坊是海汉文教部门与商务部合作经营的机构,算是正儿八经的国营单位之一,其经营的方向便是针对各国的文化输出,特别是以文化相通的大明为首要对象。
不过南海书坊出售的印刷品可不只是宣扬海汉政治观念的内容,实际上为了赢得大明文人和上层人物的青睐,南海书坊印刷了大量的经史子集向大明发售。由于海汉采用的排版和印刷技术都要远胜过同时代的竞争对手,而且能够将书籍的制作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海汉版的书籍价格要较市面上的版本低了至少三成以上,且纸张更好印刷效果更清晰,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打入了大明的文化市场。
虽然主动压低价格之后这门生意就没有多少利润可言了,但海汉经营这门生意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钱,而是要逐步蚕食大明的书籍出版市场。冲着这个宏伟的目标,南海书坊所能享受到的国家财政补贴也是相当丰厚,以推销书籍为第一要务,至于赚钱可以往后稍稍。
当然除了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读物之外,南海书坊也会出版一些杂书,比如由海汉历年对外战史改变的各种章回体小说,在大明的销量就一直相当不错,颇受中青年读者的欢迎。
李溰一进门,就被特地放在显眼位置的一本《崛起南海》给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封面上是外形十分容易辨认的海汉战船,加上刻意描绘的惊涛骇浪背景,又特意用大量书本堆成了金字塔状,只要走进店里的人就很难将眼神从这本书上移开。
“这本书的内容是讲述我国来到南海之后的发迹史,也是我国对学龄儿童进行教育的辅助读物之一。”游益汉注意到李溰的神情,便立刻向他介绍了这本书的由来:“我国与大明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认为互相了解和信任有助于两国的关系发展,所以我们将这本书也公开向大明出售,希望能借此让大明百姓对我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李溰拿起面上的一本,见这书名下面还有一个稍小的“壹”字,当下追问道:“这本书还不止一册?”
游益汉点点头道:“到目前为止已经出了十册,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算是我国的编年史。”
李溰一听顿时来了兴趣:“那可否请游大人为在下收购一套,这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史书。”
游益汉道:“这里可能没有全套,既然世子感兴趣,那我通知三亚那边的南海书坊准备一套,等世子到了就送到贵国使馆去,权当是一件小礼物好了。”
李溰知道这些海汉高官出手一向阔绰,不会在意这点小钱,当下也不多推辞了,赶紧谢过了游益汉的好意。
这间南海书坊的内部空间着实不小,李溰目测这要比自己在景福宫里所住的寝宫还大出许多,除去中间位置摆放重点推广书籍的展示台之外,还有四面靠墙摆放的高大书架,最上面一层起码有一丈高了,密密麻麻全是书,须得踩上店里准备的楼梯才能够得到上面。
朝鲜一向是以儒学作为治国之策,李溰从小在宫中长大,所读的书也是以中国传入的四书五经为主,算是一个文化人。不过他不需要考虑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入仕机会,所以读书对他而言倒不至于像普通读书人那么辛苦。而且作为李溰个人而言,相较于本国世宗大王李裪发明的谚文,他还是更喜欢阅读看起来更高贵正统的汉字。但朝鲜国内除了儒学著作和一些诗歌集,就极少能看到别的汉字书籍了,更勿论像南海书坊这样的存在。
其实李溰隐约觉得自己在舟山的时候就曾看到过南海书坊,但当时似乎是在马车上,所以未能下车一探究竟。还好这次在香港的运气不错,下车随便逛逛便走到了这里。看到这店铺里满满当当的各类书籍,李溰第一次在这趟旅途中生出了“想在这里多待几天”的念头。
不过他旋即就发现自己这个念头有点好笑,既然这南海书坊是连锁机构,三亚也有店铺,而且很可能是规模更大藏书更多的总店,那自己又何必要在香港的店面逗留太久,等到三亚再逛个痛快便是。
但李溰的这个想法却是有所偏差,南海书坊的确是海汉官方运营的机构不错,其总店和印刷中心却并不在三亚,而是在海南岛上传统的文化中心儋州,三亚的铺面也只是分店之一罢了。当然了,三亚除了南海书坊,其实还有另一个藏书量更大的市立图书馆,足以满足李溰的求知欲了。
道理虽然是想通了,但李溰盯着这满屋子的书还是迈不动腿。游益汉看他神情,便知这位怕是要在这里逗留一阵了,当下便将店里掌柜叫过来,叮嘱他好生伺候这位贵客,然后告知李溰自己要去处理一下公事,待午餐时间再见。李溰也正好乐得清静,可以安心在这里看书了。
掌柜并不知道李溰的真实身份,但既然是游益汉陪同而来,又专门打了招呼,那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当下先将李溰请到后堂雅座,上了热茶糕点,然后询问李溰可有什么想看的书,即刻便命人去取来。
李溰想也不想便应道:“适才进来便看到那本《崛起南海》,有劳取来一观。”
掌柜当下便让人取来,但果然这里并不齐全,只有前五册。掌柜见李溰立刻开始翻看起来,便很自觉地说道:“在下就在外面候着,这位大人若是有什么吩咐,唤一声便是。”
李溰打开第一册,所见到的不是文字的描述,而是一幅按某种比例缩小的地图。他在此之前已经在海汉军中不止一次见过更为大幅的海图,所以能看出来的这幅地图上包括了从辽东至南海的广袤地区,甚至能从大明弯曲的海岸线形状大致判断出这次南下途中自己所造访过的几处地方。
在这趟旅程出发之前,海汉的诸多海外殖民地对他来说不过只是一堆地名,大比例地图上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点而已。但真正到这些地方走过一遭之后,再来回看这张甚至连大明和海汉都没有特地标注出来的地图,他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李溰的阅读就定格在了这张地图上,久久没有翻动到下一页。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海汉是如何通过这一个一个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港,将大明的海岸线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下。
从占领海南岛开始,逐步向北方推进,海汉的扩张手段并不算隐蔽,就李溰所知的战事起码就有四五次,然而海汉还是硬生生地从大明手里夺得了这些出海口和关键航道的控制权,并且成功压制住了大明全面开战的可能性。
李溰知道海汉在南海地区还有许多海外殖民地,在那里还有多少像大明一样被其压制的国家?又有多少像朝鲜这样选择老老实实与其合作的国家?他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来。而疆域如此分散的一个国家,海汉又是如何实现了牢固统治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继续扩张控制区,是什么维系着这个国家的统治根基?
李溰只知道海汉不崇尚以儒学治国,也没有国王或皇帝的存在,但这就让更加感到困惑不解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国家,到底是如何以常人难以理解的速度变得强大起来?
李溰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这本书,自己心中对海汉的诸多问题,能够从书本中寻找到答案吗?
离开了南海书坊的游益汉其实没有什么紧急政务要处理,他只是不想陪这个年轻的朝鲜贵族在书店里消磨时间而已。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对李溰有什么恶感,恰恰相反的是,他其实很看好这个思维敏捷的年轻人,虽然见识有限,但其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海汉最为喜欢的留学人员类型。
所以游益汉觉得自己应该给这个年轻人一点空间,让他自行去接触海汉的文化,这可能要远比自己在旁边给他强行灌输意识形态的效果要好得多。
游益汉就在距离南海书坊不远的一间茶楼里坐着,这样也便于第一时间了解李溰在那边究竟对什么样的书籍更感兴趣。
不多时便有人来到茶楼,向他报告了李溰在南海书坊让掌柜送去浏览的几本书。李溰的选择丝毫没有出乎游益汉的预料,他知道这位朝鲜世子大概不会有耐心等到去了三亚才开始读那套书,果然对方这么快就印证了他的判断。